回覆列表
  • 1 # 盧老皇

    說的準確點吧,是寒酸迂腐,不知變通的儒生形象。

    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是那個特定時代作用下的一個不得志儒生,是舊社會受到封建思想壓迫下的小人物。

    諷刺舊社會封建科舉制的無用和對當時讀書人的影響,表現了那個時段的民眾,官老爺,不得志的讀書人等眾生相,揭露了黑暗的社會現實。

    就是吃人的社會,吃人的思想,吃人的青春,吃人的生命。

    中國曾經有過輝煌的時代,出過綜合馳騁,沙場殺敵,運籌帷幄的儒將和溫潤如玉,學識貫通古今的大儒。他們和孔乙己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人。時代變化,原先的制度已經不適合發展時,科舉制度便陷入了“老而不死是為賊”境地。禁錮人們的思想,封殺人生的未來。

    孔乙己是不是陌路儒生的形象並不重要,他所代表的某一類人和揭露的生活現實才是魯迅想表達的。

  • 2 # 滿身花影

    孔乙己是魯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該作品中的主人公。文章發表於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號,後編入《吶喊》,是魯迅在“五四”前夕繼《狂人日記》之後第2篇白話小說。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點出了,孔乙己的心裡狀態。孔乙己是深受封建文化、科舉制度毒害的下層窮知識分子,他深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信奉“君子固窮”。因此,值得他炫耀的無非是“讀書人”這一身份:他不肯脫去那件又髒又破但標誌著讀書人身份的長衫,滿口“之乎者也”在小夥計面前吹噓“回”字的四種寫法……是一個熱衷科舉功名、死要面子、自欺欺人、又好喝懶做、窮困潦倒的清末下層知識分子形象。

  • 3 # 江湖夜雨92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個性獨特,形象鮮明,是社會變革時期,不知變通,墨守陳規的讀書人的典型代表。為什麼說他代表了窮途末路的儒生形象呢?

    他醉心,熱衷功名,一心考科舉。放棄了其他一切可以營生的機會,不與短衣幫為伍,不去替別人抄書,不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一條道走到黑。殊不知,社會已經變化,辛亥革命後,科舉制度已經廢除了。

    別人取笑他,怎麼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他臉上立刻籠上了一層陰雲,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自己一生的追求,一生的心血,全打了水漂,能不痛心嗎?看來,心中不要有執念,不要墨守陳規 ,要用《易經》的窮則變,變則通,啟發自己,改變才有出路,思想決定出路,不然,只有死路一條。

    他迂腐不堪,虛榮心極強。一件長衫似乎穿了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沒什麼不肯脫下,那是他讀書人身份的象徵,不是有詩句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嗎?

    試想,他和別人說話,為什麼總帶之乎者也,他為什麼考試小夥計,問回字有幾種寫法,他不是在炫耀嗎?

    他四體不勤,好喝懶做。不洗衣服,不修邊幅,不勞作,放不下架子,又無人幫助,只好去偷竊,結果被丁舉人打斷腿,最後去討飯,不知死活了。

    作者描繪了一個讀書人,由於性格的缺陷,而走到窮途末路的過程,他用這一形象來喚起讀書人的自覺,學習不是唯一出路,學知識是為了更好的立身行事,有更完整的生活。就在今天仍有很大的現實意義。你看,很多父母過於焦慮,給孩子提供的條件,已經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無節制的給孩子報輔導班等,唯恐孩子落後。不要只想著只有讀書才能使孩子飛黃騰達,完整的人格更重要。

    魯迅批判了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糟粕對知識分子的毒害外,還無情的鞭撻了看客們,冷漠,自私,卑劣,無恥的嘴臉。首先,是丁舉人,同為讀書人,竟毫無寬恕之心,竟打斷了孔乙己的腿,孔乙己罪不致此。魯迅構思這樣一個情節,入骨三分,增強了批判科舉真的的力度。然後是店老闆,孔乙己都那樣了,你還一再念叨,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還有短衣幫,每次見他,總要揭短,奚落,刺激。還有我,店中的小夥計,也愛理不理的。可憐的孔乙己,只好找孩子們說話,給孩子們分茴香豆吃,唯有這時,他才感覺到自己是存在的。在如此事態炎涼之境,孔乙己只能是一個多餘的人。

    如果換作現在,有黨的關懷,孔乙己還愁吃穿嗎?

  • 4 # 經典重溫之似水流年

    我們只所以喜歡魯迅的文章,並不 是他的文章寫的有多好,而他想在當時的中國喚醒沉睡了幾百年的奴性生活,讓他們敢於反抗,敢於向封建制度發起挑戰,為自由,為全人類幸福生活而戰。

    魯迅先生一生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如《社戲》《故鄉》《孔乙己》等。又一次魯迅先生的好友孫伏園問魯迅:“在先生的小說中,你自己最喜歡的是哪一篇?”魯迅先生說“是《孔乙己》。”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繼《狂人日記》之後的第二篇白話小說,是討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戰鬥檄文。孔乙己是封建文化教育的殉葬品。

    《孔乙己》一文以“我”的口吻來寫,體現了真實性。“我”是小說的線索人物,是孔乙己悲慘命運的見證人。文章就是以“我”的見聞為線索。同時《孔乙己》又以人們對待孔乙己的態度來貫穿全篇,可以說“笑”在全篇:1孔乙己在笑聲中出場,2孔乙己在笑聲中度日。3孔乙己在笑聲中死去。

    無論到什麼時候,我們都應該相信,人的選擇是多件化的,千萬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不要以為考不上大學,人生就沒有希望,沒有知識就什麼都不是。

    這些只我們過來人才能明白,我們上了十幾二十幾年的學,真正到社會上能用到的有多少,我們每個經歷過的人都心知肚明。

    成功的人並不僅僅是有學了幾篇之乎者也就行的,什麼人際關係,眼光,冒險精神,等等這些缺一不可,這樣說也並不是說上學沒用,只是就如魯迅裡《孔乙已》一樣,不能一味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不能真正的面對社會,適應社會,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害了自己。

    從孔乙己總總表現,無不說明“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封建教育理論深深毒害了孔乙己的靈魂。除此以外還有語言:一“偷”一“竊”顯示了孔乙己性格多麼迂腐。還有動作:一個“排”字刻畫了孔乙己的窮酸相,偏擺闊氣,還有神態:“漲紅了臉”“青筋”“爭辯”顯示了孔乙己死要面子。

      雖然孔乙已也有善良的一面,如: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下腰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直起身子又 豆,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得也。”

      到了後, 孔乙己在人們的笑聲中死去。他的死沒有驚動這個社會。他成了封建教育制度的一個犧牲品。

    窮者變,變者通,通者久,才是我們更應該明白的生活之道。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一根筋,我們要學會變通之道,跟隨時代的潮流,才能更好在適應社會,才能更好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我是經典重溫之逝水流年,喜歡的加個關注

  • 5 # 陌上書香

    答案:是。

    《孔乙己》選自魯迅小說《吶喊》,寫於1918冬。以一個12歲在酒店溫酒的孩子的口吻講述了一個引人發笑的窮困潦倒的舊式文人形象。

    01 深受科舉制度毒害文中這樣描寫他的相貌: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

    一個窮鬼,又髒又破,和乞丐不同的是穿著長衫,而且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這樣的人在我們的生活的周圍也會有。

    很多年前在我們老家就有一個像孔乙己一樣的人物。他能認識《新華字典》上所有的字,哪個字在字典中多少頁他都能知道。但他窮得用我們地方的方言形容說:窮得燒屁吃。

    他很懶,家裡的地都荒了,他父母早逝,兄弟姐妹都已成家,他們也沒有義務再過問他的飲食起居。最後他就流落成了乞丐,在前後三莊靠討飯度日。

    過去鄉下人吃飯有端飯碗的習慣,幾家都坐到一家吃飯,一邊吃一邊聊。能背《新華字典》的叫鄧如的一來門口要飯,大夥兒就拿他取樂,隨便找出一本書來讓他讀,還拿出《新華字典》,隨便找出一個字,摺好頁碼,讓鄧如猜猜在多少頁,什麼意思,他一般都能快速作答。

    偶爾也有說錯的,大夥兒忍不住鬨堂大笑,但多半時候都是對鄧如佩服得五體投地,畢竟《新華字典》上的字他幾乎都能認識。

    在一陣陣取樂聲中,鄧如既吃到了飯,填飽了肚子,大家也尋得了開心。

    他比孔乙己命運好一些,沒有人打他,因為他不偷。另一方面,鄧如生活在新社會。家家都有飯吃了,也不在乎給乞丐那一口。

    02讀得進去,卻讀不出來。

    分析孔乙己和鄧如,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深受讀書的毒害。他們愛讀書愛學習,這是他們共同的喜好,也是共同的悲哀。

    孔乙己生活的年代,科舉制度剛剛廢除,讀書人還沒有從根深蒂固的科舉制度中徹底走出來。孔乙己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人物代表。他心裡除了讀書,沒有別的。

    他讀過書後,就再也不想幹別的營生,替人家抄書又不認真。最終落得人人討厭的角色,只能靠行竊為生。讀進去了,陷進去了,出不來了。

    背《新華字典》的鄧如也是如此,走火入魔了。只知道死讀書,連謀生的手段也不會。他們的心裡只有書,沒有別的。他們都淪為社會邊緣化的人,是供人取樂的物件。

    03放不下架子,走向了窮途暮路

    孔乙己是個讀書人,放不下架子從事別的職業。成天嘴裡之乎者也。行竊成性,有一次,膽大包天,敢偷到丁舉人家裡去,被打折了雙腿,最後是死是活沒有人知道。直到第二年端午節,魯鎮酒店的老闆還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

    一開始到酒店付錢,孔乙己付錢是排出九文大錢,顯得自己有氣派,是讀書人,了不起,最後一次到魯鎮酒店喝酒的時候是從破衣袋裡摸出四文大錢。這次,他雙腿已被打殘廢。滿手沾泥,是用雙手爬到酒店來的。

    一個“排”,一個“摸”,鮮明殘酷的對比。一個端子架子的讀書人,一個以竊書為榮的讀書人,一個只想著讀書不會幹活的讀書人,被打折雙腿,肉體上的痛苦,讓他精神上餘存的一點讀書帶來的傲骨也骨折了。他走向了自己的窮途暮路。

    孔乙己的悲慘遭遇,是對科舉制度無聲的控訴。然而,雖然科舉制度沒有了,但是孔乙己形象卻沒有從我們的身邊徹底消失。

  • 6 # 易學點悟

    落魄而自命清高——舊時代儒生的典型形象。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繼《狂人日記》之後寫的第二篇白話小說,是一篇典範的白話文作品。1906年,科舉制度被廢除,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然根深蒂固,封建復古的逆流仍很猖獗,人民仍處於昏沉、麻木狀態。為了抨擊和討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1918年,魯迅創作了這篇小說。

    作者以一個12歲小孩的口吻,選取“魯鎮的咸亨酒店”這個社會一角,藝術地展現了20多年前社會上的這種貧苦知識分子的生活。

    酒店的酒客,有兩個不同的等級——"短衣幫"和"長衫客"。"短衣幫"是生活貧困、社會地位低下之人,在酒店裡只能站著喝酒;"長衫客"是上層地主階級、有錢人和讀書人,可以走進酒店的專屬包間坐著,慢慢享受酒肉佳餚。孔乙己”穿著長衫“,“站著喝酒”說明他是介於短衣幫和長衫客之間。"又髒又破,似乎十年多沒有補,也沒有洗",“間或沒有現錢,暫時記在粉板上”,落魄程度可想而知。“沒有進學”,“不會營生”,“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齊失蹤”,“竊書不能算偷”,“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墊一個蒲包”,“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還欠十九個錢“這些詞語栩栩如生地描繪了孔乙己悲慘的一生。

    穿著破破爛爛的長衫,滿口之乎者也。當別人問他:"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而他”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一些不懂了“。平時喜歡賣弄,”我便考你一考“;”回字有四樣寫法,你知道麼?"顯得比別人有文化。“多乎哉,不多也”與小孩交流也是張口閉口文言。“竊書!……讀書人的事”哪怕是落魄到偷書被抓還不忘強調自己讀書人的身份。一副清高的樣子令人既可恨又可憐。

    孔乙己是魯迅筆下一個典型生動的落魄書生形象,他信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教條,熱衷功名利祿,思想上羨慕上層階級,輕視勞動人民,時刻不願脫下標誌自己讀書人身份的長衫。哪怕窮困潦倒也不願從事勞動。既不願丟掉讀書人的架子也不願與窮苦人為伍。《孔乙己》刻畫了一個被封建思想所毒害所麻木而最終又被社會拋棄吞沒的下層知識分子孔乙己形象和他的悲慘命運,對吃人的封建文化教育和害人無數的科舉制度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無情的揭露。

  • 7 # 張文禪

    極是。在魯迅眾多小說留給讀者不少人物形象,諸如阿Q.祥林嫂等,但是卻令魯迅先生自己滿意的人物不多,唯獨孔乙己是魯迅先生最為喜歡的人物。究其原因,我想《孔乙己》的最大成功之處正是完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用畫龍點睛的手法將孔乙己這個窮途末路的書生形象勾劃出來。他最微妙的是對孔乙己三次臉色的不同,將孔乙己的性格和思想生脫活剝地倒逼出來。第一次,孔乙己的臉色是"青白臉色",再配合他那一件"又髒又破"的長衫,不僅形象揭示了孔乙己的社會地位,並且也為孔乙己這個人物性格進行了鋪墊。

    笫二次是說孔乙己"漲紅了臉",這"漲紅了臉"的描寫,一方面孔乙己受封建科舉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內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慣偷,而是不得已偶而為之。

    第三次對孔乙己是"灰色"的臉描寫,這"灰色"臉色的描寫,表明了孔乙己因撈不著秀才而被人家取笑戮到內心隱痛時那種失望.頹唐的悲涼心理,顯示了他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舉制度所產生的頭腦僵化,迂腐不堪的習性。

    綜上所述,孔乙己是一個深受科舉制度殘害的下層知識分子,一生窮愁潦倒,既末能進學,也不能營生,再加上他好喝懶做,最後只能帶著畏縮.害怕.絕望無告的心境離開人間!

  • 8 # 一本金書闖天涯

    《孔乙己》是文學巨匠魯迅先生所寫,曾入選中學課本,陪伴,教育了一代人。

    孔乙己塑造的是一個典型的被封建制度,腐朽精神所摧殘,毒害的知識分子,正如《狂人日記》一樣,揭露的是: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質和反封建的迫切性。

    孔乙己有著封建儒生麻木不仁的“惡”,但也有其“善”,他是窮酸的儒生,是大多數人,更是底層的所有市民!

    作品述寫的展開是以一個在咸亨酒店裡負責溫酒的十二歲夥計的視角去展開敘述的。

    創作背景

    “五四”學生運動前後,封建教育並沒有完全退出舞臺,仍然以其他方式禁錮著人民的精神,大多數人民仍然處在麻木,昏睡的狀態中,不知明悟。

    為了抨擊封建文化制度和依舊腐朽著人民精神世界的封建文化,魯迅先生以刀為筆,試圖以文學的力量,借“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來挽救,喚醒麻木的人們,避免以孔孟之道為核心的封建文化,製造出更多的孔乙己,給國家以希望,進而創造這一經典之作。

    那句“竊書不算偷”的經典名言,為大眾所熟知,可以看出他窮困潦倒迂腐的一面。面對眾人的嘲笑,他也只有懇求和低聲的歪理“讀書人的事情不算偷”來緩解尷尬。可見他迂腐窮酸的書生氣。人們看不到他窮酸的真正原因,只會取笑他來得到快樂。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自己的痛苦和他人的痛苦之上!

    儒生的善良

    孔乙己也有儒生善良的一面,這是這個人物的閃光點,也是凸顯的人性溫暖!在教文中的“我”茴字的寫法和分茴香豆給孩子們可見一斑。

    作為唯一一個站著喝酒的“長衫客”,他在排出一文錢買了茴香豆小菜後,都要分給聞聲而來的小孩子們,直到不多時,才滿嘴的“多哉,不多矣”,孩子們便嬉笑跑開。

    對一個窮苦潦倒的人來說,在有閒錢品嚐一次下酒小菜來充闊綽時,面對圍上來的小孩並沒有驅趕,打罵,而是一人一顆豆子,能看到這個老頭身上的閃光點,這也是魯迅先生對人物形象的豐腴把握和人物的豐滿刻畫。

    對新生力量的護持

    在酒徒和麻木的小市民身上尋找不到溫暖時,他把感情寄託給小孩子們,分茴香豆,教寫字,這也是魯迅先生對他身上的那種善良欣賞的地方:小孩子預示著新的生命力和未來的國家興亡的堅實力量,這也是孔乙己被肯定的地方,也是其善。

    孔乙己是一個在新社會和封建社會過渡的社會邊緣人,卻也是當時社會的大多數人,苦痛,麻木,只會互相傷害,而看不到社會黑暗無光的真正原因,孔乙己塑造了一個儒生,但他更是大多數人,甚至底層的每個人都是孔乙己!這是社會的悲劇!這也令人警醒!

  • 9 # SundaySeventeen

    孔乙己只是極少數,背景是晚清,科學和商業被皇帝控制限制發展,目的是維護皇帝的統治安全。而魯迅描述的孔乙己是一個吃皇糧的舉人,連個狀元都不是,而且還算善良,是個知行合一的人。面對黑暗的政治貪汙腐敗至極的清政府,恐怕這樣的人是沒出路,只能混口飯吃。面對互相殘殺的底層,更是沒法適應。所以魯迅描寫刻畫這樣的人物,目的是,好人都沒出路了,一片黑暗,你們還想持續嗎?但是魯迅並沒有說應該怎麼走,只說了走的人多了,自然有了路。自己琢磨吧,哈哈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口氣不來,往何處安身”出自哪本佛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