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晨光微曉

    老人帶孩子會有哪些問題產生?

    看到這個問題,題主首先集中在老人帶孩子容易出現什麼問題,似乎老人帶孩子,成了孩子出現問題的原因。

    有了孩子才是婆媳關係真正的開始。有了孩子以後,時代原因,老人和我們的育兒理念不相同在所難免。如果非要用問題來表達的話,不妨列出以下幾點:

    1.隔代教育,因為不是自己的孩子,所以老人更怕磕著碰著,所以就會對孩子有更多安全方面的限制。這勢必會影響孩子對世界的探索。

    2.老人怕孩子喂不好,所以就會出現在飲食這方面反客為主。

    3.育兒觀念和知識層面不願更新,或更新較難。

    看到這個題目,我更想說的是,如果擔心老人帶孩子容易出現問題,那麼父母親力親為帶孩子,不是更好嗎?

    從法律意義上而言,父母才是孩子最主要的監護人。

    很多父母自己帶不了孩子,讓老人帶,老人帶了,又因為觀念問題鬧矛盾。

    “帶孩子容易出現什麼問題?”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要麼父母自己帶孩子,要麼老人帶孩子,儘量少挑剔。

    當然不是不可為,而是更應該潛移默化地影響。

    在感謝老人,幫助帶孩子的基礎上,多看的老人帶孩子好的地方,然後放大這一點,那麼這一點將會帶動更多的“好”出來。

  • 2 # 一縷

    老人帶孩子性格生活習慣普遍散漫,注意力不集中,生活習慣不規律,吃飯的喂,老人精力有限不能要求太高,孩子也依賴老人。

  • 3 # 徐又又

    說一下我的觀點,我的婆婆腿不大好,但是還是斷斷續續的幫我帶了兩年多的孩子,不是完全交給她,確切地說是我們倆一起帶著孩子。到現在孩子快要三歲了,我發現了他身上的一些問題:1普通話發音不標準,有明顯的地方口音,我糾正了很多次很難糾正過來,而且有些詞語說的都是錯誤的;2特別任性愛發脾氣,這點其實就是老人寵的,毋庸置疑;3膽子小,我覺得這點不只是和老人有關,應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父親參與較少的結果。

    現在我們讓他奶奶回了老家,孩子全程由我帶著,雖然有時還是任性發脾氣,至少我不會縱容他,由著他的性子來,孩子是很聰明的,當他發現一次兩次的發脾氣沒用,甚至還會有相反的效果後,他也就不會再隨意地亂髮脾氣了。

  • 4 # SS百媚

    老人帶小孩這個問題,看是怎麼帶,是父母外出打工讓小孩成為留守兒童還是父母上班有時間自己也帶呢? 第一種情況,對小孩的成長影響比較大。因為父母長期打工在外沒有時間陪伴自己的小孩,久而久之,父母和孩子之間容易出現隔閡,變得生疏。所以,如果實在是沒有辦法陪伴小孩成長,也要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是關心自己的,每個星期最好能打3到5個電話,和孩子聊聊天。哪怕是聊聊學校裡的事情也好。老人帶小孩因為精力有限,不會像年輕的爸爸媽媽帶小孩那樣,經常帶去外面玩玩,開闊視野,或者鼓勵孩子多和小夥伴接觸玩遊戲。這些很多老人都沒有辦法做到的。很多留守兒童就是經常呆在家看看電視,玩玩手機,這樣的話,小孩很容易形成性格孤僻,不愛接觸人,不懂和人交流。這是最大的問題。老人帶小孩也就是給他吃飽不讓餓著,教育學習更不用說了,如果經濟允許還是花點錢給她們上個興趣班彌補一下吧。還有就是老人帶小孩容易寵壞小孩,什麼都慣著小孩。所以,留守,你做好思想準備了嗎?錢是賺到了,小孩的一點點成長你看不到,孩子最需要你的時候,你沒有辦法陪伴成長。這也許會成為你以後的一塊心病,一種遺憾。 第二種相對要好很多,大人上班,閒時自己帶孩子。這樣賺錢陪伴小孩兩不誤。不過,她們是條件好一些的父母,她們大多有好的工作環境,不用外出打工,在單位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或者在本地有自己的事業,能兼顧家庭。存在的問題可能是老人與大人教育的方法有分歧,還有就是,這種情況肯定是住在一起的,婆媳之間融不融洽是最大的問題。這個要看你怎麼處理了。

  • 5 # 心連心好月嫂

    如果父母實在沒有辦法,需要老人幫忙帶孩子,那麼,請老人不要帶孩子離開父母。要保證孩子和父母最基本的相處時間,不要讓孩子和自己的父母分離。

      如果老人就在父母家裡幫帶孩子,那麼也不要凡事都自己扛著。要把育兒的責任還給父母自己。

      當然,隔代教養也有好處的。我在之前的靜觀育兒“隔代教養”專題中也有論及。譬如在父母特別嚴厲的家庭裡,老人的愛可以給孩子一定的緩衝;年輕父母偏於缺乏耐心,而老人更多顯示出耐心來,這恰是小孩子很需要的。

      有些專家認為說我們的孩子就是不能給我們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帶。但是現在的現狀是什麼,中國有60%到80%的家庭都是由我們的隔代教養來進行的,所以不能說不能帶就解決問題了。我們只能去考慮:在有老人幫著帶孩子的情況下,怎麼更好地帶。

      下面,我想直接說一說隔代教養的解決辦法:

      1、確立第一責任人,最好是媽媽當第一責任人

      確定孩子教養的第一個責任人,這個責任人是穩定的。如此可以避免教養觀點的不一致。我建議這個家庭的第一責任人由母親來承擔,再或者父親來承擔,而不是爺爺奶奶或者是姥姥姥爺。

      為什麼?第一,媽媽的成長性,爸爸的成長性肯定遠遠高於我們的爺爺和奶奶,第二,這個世界上只有母親可以無條件地為了自己的孩子做任何的改變。

      面對隔代教養衝突,很多時候,只有媽媽可以做這種改變。委屈嗎?有的時候真的是委屈。也過媽媽跟我溝通交流這種問題的時候,常常是大哭。可是,我想跟媽媽說的是,如果你們想讓這個家庭穩定、和諧,讓孩子健康的成長,你就要勇敢的出來做這個第一個責任人。為什麼我不讓爸爸出來做,因為爸爸成長性遠遠差於媽媽。

      我們爸爸要怎麼成長,我在近期的靜觀育兒中,都有陸續講到這個話題。接下來,會更多涉及。還請大家關注。

      2、尊重老人,尊重老人的智慧

      那天,我在廚房收拾碗筷的時候,開心跑過來跟我說,媽媽辛苦啦!我知道,這其實是開心的爺爺奶奶對我的認同。這樣的話,因為老人說了,開心才學得會。所以,隔代教養中的衝突,並非是不可解決的,我們只是需要方法。

      實際上我的婆婆剛開始的時候也不接納我。為什麼?她會埋怨我不是個稱職的媳婦兒。

      後來我瞭解了一下她的成長曆史我就會明白她為什麼會是這樣的。

      她年輕時是村花,長得很漂亮,各個勞動技能都能得第一。內心裡本是很有成就感和虛榮感的。結婚以後呢?她開始生病,一直病了20年。在生病的過程中,她丈夫,我的公公,不離不棄地照顧她——這也是我選擇她兒子的一個原因。

      這是任何一個母親的本能。

      這種情況下,我該怎麼做?說話、講道理都沒有用。我從那時候開始,事無鉅細去關心我的婆婆和公公,啥事都想著他們,遇到好看的好吃的我就買給他們,時不時的我還跟他們講講我在工作中的一些問題,請他們給我一些建議。

      老人同樣是需要你給他肯定和成就的,而且我的婆婆以前又是一個優秀、偏於強勢的女人。所以我就經常問婆婆:媽,你看我這麼做對嗎?

      對。她不理解沒有關係,但是你需要讓她感到她被尊重。

      當我做了一系列改變的時候,家庭氣氛在發生了變化。

      現在,只要我老公跟我鬧脾氣,婆婆一定訓他。婆婆會說:小羅夠不容易的,你別跟人家鬧脾氣了。我們之間的關係就這樣開始慢慢地改變了。

      3、父母和老人要溝通,但儘量少帶負面情緒去溝通

      每個人都知道,一旦情緒出來,就不可能好好說話。所以,同樣,當有情緒時,不要去跟老人溝通,老人也會有情緒。

      可以先讓自己的情緒壓一壓,然後再跟老人說:媽媽,我覺得你這樣子可能不太好。咱們換一種方式說會更好,具體換怎樣的方式,也要跟老人仔細講講。

      很多時候,我們越親,就越不注重溝通,就覺得直說OK。但實際上,越親的人,就越在乎你對他是不是足夠的尊重和關注。

      4、兩代人之間可以爭論,但最好不要爭吵

      爭論是讓孩子可以看到各個方面的資訊。孩子會覺得:爸爸媽媽是這樣想的,爺爺奶奶是那樣想的。他看的東西越多,聽的東西越多,就知道事情可以有很多的看法。如此,孩子對事物會有更加全面的看法,思路更開闊。

      如果孩子永遠只活在一種聲音裡,只知道人生的一種可能,在一個單一通道里成長,比如我們現在只用成績作為孩子好壞的衡量標準時,孩子就一定出問題。

      相反,讓孩子知道:我可以做這個事情,還可以做那個事情。換種方式,我還能做得很好,那麼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很強很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信、自尊。自尊是什麼我覺得我好,自信是什麼,我覺得我能。對吧?這個孩子覺得自己好,就覺得我行,你說他願不願意去做別的事情,他一定願意做,只要他感興趣的事情。

      但是,爭吵的話,就會引發家庭氛圍的緊張,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和家庭穩定。家庭中的緊張情緒,一定會投射到孩子身上。這就是我提到過的:軀體化反應。

      5、帶著老人學習,適當藉助權威的支援

      有時候,爺爺奶奶只是沒有意識,或者是不知道要這樣做,所以他才會犯一些錯誤。

      另外,可以藉助權威,因為父母直接跟老人說,老人不一定聽。何況很多時候,我們的溝通方式本身也存在問題。但是藉助權威就不一樣。可以多帶老人去聽講座。我的靜觀育兒脫口秀,其實也可以下載下來,在老人們休息的時候,陪他們一起看看。因為這些脫口秀都是結合孩子們成長中容易遇到的最常見問題,給出的一些實際建議。

      6、不要讓姥姥和奶奶同時帶孩子

      不要讓姥姥和奶奶同時帶孩子,很容易出現衝突。我就犯過這樣的一個錯誤。最後,我也崩潰了,我老公也崩潰了,老人也是。

      媽媽護女兒,婆婆護兒子,很自然,掐起來就沒法兒了。解決辦法就是,能不同時帶孩子,就不同時帶。不得已必須要一起相處,那就的要做好分工。比如奶奶負責孩子餵養,姥姥負責家裡的家務等。

      7、丈夫一定要在這個中間發揮很積極的作用

      觀察下,你會發現,如果這個家庭裡的爸爸是一個積極捲入到孩子教養中的爸爸,那麼,這個家庭中的成員,爸爸媽媽和老人們,相處的更好。

      我的親身體驗:

      有一段的時候,開心爸爸比較忙。那會兒剛好開心在學說話。我就教她喊爸爸,但她就是不喊。

      我就告訴開心爸,你跟她多玩玩,她就叫了。他於是做出改變,開始跟開心多一些時間玩耍,於是開心很快就叫爸爸了。而且,他一旦在這個過程去專心體會,就會發現他的爸爸媽媽在教育的過程中存現的一些問題。於是不用我說,他自己就會去跟他的爸爸媽媽去溝通。

      而他和自己爸媽溝通,自然比我溝通更方便。

      8、父母和老人都需要避免犯這三個錯

      孩子最害怕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叫嘮叨,尤其是男孩子,他特別的怕嘮叨,但是你會發現我們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嘮叨。

      第二件事情叫責備,就是很多時候孩子一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第一個反應是你不應該這麼做你不能這麼做。剛開始孩子一定會說不。但是時間久了,孩子就會內化:我不行,我不能。

      第三個事情,叫比較。我們習慣性地去頂住別人家孩子如何,常常無意識地就會對自己的孩子說:你看看,那個孩子怎樣怎樣。這從某種角度必然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和自尊。

      尤其上了學以後,大人們尤其喜歡跟自己孩子說:你看,人家孩子怎麼能考那麼多分呢?

      其實,有人統計了1977年高考(微博)到現在3300名高考狀元,沒有一個成為企業家,沒有一個成為科學家,沒有一個在某個行業成為領軍的人物。為什麼?因為他們只會學習,只會記,像個機器。而在心理、其他自我方面的發展,是有著很大欠缺。

      總之,隔代教養衝突的解決,不能單靠家庭中某一個人。需要我們共同努力。而我們的目標又都是一致的,所以,為了更好地成長,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付出,去承擔該自己承擔的那一部分。

  • 6 # 卓理超人

    #樸貨研究所#

    1、老人有迷信思想而且還很重

    這種老人總是有各種各樣奇奇怪怪的“歪理”和“經驗之談”,寶寶生下來他就要“綁腿”,說是可以讓孩子腿長得又長又直;孩子屁股上長點斑,他不在意,還說是孩子出生前只是被閻王爺踹了一腳,這種孩子智商更高。還有孩子生病,他們做不到科學育兒,總是用民間的一些奇奇怪怪的“秘方”幫孩子治病,而且這種老人還特別固執,別人的勸解根本聽不進去,說不定哪天就害了孩子。

    2、追著孩子餵飯

    一些老人總覺得讓孩子多吃就是愛孩子。經常可以看到老人們端著碗,四處追趕孫兒餵飯,或者開啟電視放動畫片,趁孩子不注意就撬開嘴,塞一勺飯進去。總之,不管用什麼辦法,就是要使勁喂!哪怕孩子把飯吐出來,也要想各種辦法再喂進去,一定要喂到自己心目中的量。有的老人不讓寶寶用手抓飯 怕把桌子和地板弄髒。

    其實以上的行為都會害了孩子,孩子不但容易吃多,還容易形成不好的吃飯習慣。而且更嚴重的是這些行為還破壞了孩子專注力的發展。有些孩子上學的時候,為什麼他的注意力不好?實際上就跟他小時候一點一滴的這種“被打擾”有關。 

    3、孩子碰到桌子,不追究孩子自己的責任而是怪桌子

    孩子撞在桌子摔倒了,老人趕緊將哇哇大哭的孩子抱起來,“打它,桌子不乖,撞到寶寶,打它……”。每當看到孩子因此破泣為笑,老人總會覺得這招特別管用。但是這樣做同樣會給孩子一個錯誤的暗示,認為摔倒並不是自己的問題。長此以往,對於任何事情,孩子都會認為不是自己的責任,逐步養成推卸責任的習慣。

    4、有一種冷,叫奶奶覺得我冷

    給孩子穿得過多,經常發生在由中老年女性比如奶奶姥姥或阿姨帶養的孩子身上。一般中老年女性體質寒涼,畏寒怕冷,穿得比較多,因此也覺得孩子冷,總是給孩子增加衣服。

    但是孩子新陳代謝旺盛,怕熱不怕冷,而且孩子經常處於停不下的活動狀態,所以孩子一定要比大人穿的少。要知道,孩子的病十有八九是捂出來的!中國古代醫書上就有“要想小兒安,三分飢與寒”話。

    5、限制孩子運動

    老人最常跟孩子說,慢點跑,別摔著。一歲半以後,其實經常是爺爺奶奶稍不注意,孩子一溜煙就沒有了。於是老人害怕:我乾脆就抱著他好了。經常抱著孩子會導致什麼情況?一旦會走路的孩子,反而不願意走路了,老想讓大人抱著。孩子也會形成了不敢冒險的意識,前面有危險,還是呆奶奶身邊好了。這樣很容易養出膽小的孩子。

    6、老人聽力不好

    有些老人聽力不好,所以總是對孩子大聲說話,而且看電視習慣放大聲,但是長期這樣對孩子的聽力是有損傷的。

    7、亂給孩子吃零食

    很多老人都會無限制的給孩子吃零食。豈不知,香、脆、甜、酸、鹹等多味的小食品,如話梅,奶糖,巧克力等是小孩最喜歡吃的食品。往往正餐時飯不吃,而這些食品不離口,結果孩子越吃越瘦小。

    另外,不時的攝取零食,勢必使腸胃得不到充分休息,消化液的分泌減少,引起腸胃功能失調。同時,過多地吃甜食,糖在腸道中容易發酵產氣,使肚子產生飽脹感,食慾便大受影響。這樣孩子就處在似飽非飽的飢餓狀態,所需營養不足,阻礙了孩子正常的發育。

    8、代替孩子做事情

    孩子吃飯前喜歡幫媽媽端飯,家裡老人就很擔心飯碗會摔掉,一般都是孩子還沒端起來,就被老人接過去了。老人說孩子小,大人應該幫忙,或者說孩子穿得不對,出去會讓人笑大人沒盡責,所以經常幫著孩子穿衣服。這些行為,其實是減少了孩子自己學習的機會,對孩子語言發育和動作協調能力的發展都是有影響的。

    9、教唆孩子撒謊

    貓爸有個親戚就是這樣,由於父母不讓她給孩子吃零食,結果晚上接孩子回家的時候奶奶就在外面偷偷的給孩子買。還告訴孩子不準告訴爸爸媽媽,如果爸爸媽媽問起來就說沒吃。我們都知道誠實的重要性,如果這麼小的孩子就學會撒謊,長大了又會怎麼樣呢!  

    10、寵愛孩子

    長期生活在爺爺奶奶的呵護寵溺下,孩子從小不知道什麼是困難。而這樣的孩子一旦遇到困難就會手足無措,性格變得懦弱,根本無法成事,經受不了任何一點小小的困難,就像溫室裡的花朵,一旦離開溫室就必然被暴風雨摧毀。

    另外,由於老人的過度寵溺,對於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和不禮貌行為不忍心阻止,孩子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禮貌,目無長輩,口無遮攔,更沒有基本的做人禮節,因為他壓根兒不知道禮節禮貌到底為何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身邊有小人,無以應對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