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五千餘字的長回答,主要給您講述漢族史料裡對金城公主的記載。題主的問題是漢藏兩方史料裡的記載,其實金城公主雖然名氣遠沒有文成公主大,但漢藏史料裡的記載卻遠多於文成公主,考慮到內容實在是太多,我們先把漢史記載說了,再找一個話題來講藏史中的記載。希望透過這篇文章,給您展示一個角度豐滿的金城公主。
布達拉宮中金城公主觀鏡壁畫
金城公主是一個有點落寂的歷史人物,在出嫁吐蕃的兩位公主中,文成公主的光環豔如烈陽,而金城公主則靜如皓月。以至於,很多人甚至不知道,還有一位唐朝公主在西藏生活了29年。
從出嫁前的地位來看,金城公主遠超文成公主,雖然二人都是唐宗室之女,但李世民事先見沒見過文成公主都是個問題,而金城公主則生下來就被高宗李治收養,一直長在皇宮內苑。
另外,文成公主入嫁吐蕃後,她變成一個隱形人史端絕載。而金城公主遠嫁後,卻屢見於唐史,為兩國和平奔走。
公元703年(武周朝,長安三年),吐蕃皇太后沒廬·赤瑪倫第一次向唐庭請求和親,當時坐在皇帝大位上的是另一個女性武則天。
吐蕃和唐朝有很多頗有趣味的巧合,李世民睨視天下之時,吐蕃以一代雄主松贊干布相對;當武則天臨朝稱制權傾天下之際,吐蕃則以赤瑪倫掌控朝綱乾坤獨斷,不使武后專美於前。
長安三年,吐蕃的來使臣頗受女皇武則天的重視,特意在麟德殿專門設宴親自款待。[1]大概女皇事先已得知,吐蕃使臣帶著和親目的而來。
果不其然,吐蕃使臣倫彌薩獻上禮單時,表達了吐蕃皇太后,希望兩國續文成公主之後,再結良緣的請求。
《舊唐書》裡還有一段這位求婚使者的趣聞,可見當時唐蕃兩國、君臣之間氣氛非常鬆弛和睦。
但好事總是多磨,武則天口頭應允了婚事後,兩國國內都出現了變化。
吐蕃這邊,長安四年 (704)金城公主未來的夫婿都松芒波傑(唐史稱赤都松贊) 意外死於軍中,婚事之請不得不中斷。
唐朝這邊,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重,臥床不起。宰相張柬之等人率領禁軍衝入宮中, 武則天被迫禪讓帝位與太子李顯,朝政重歸李唐,是為唐中宗。
劇烈的政局變幻,並沒有影響兩國相向而行的大環境。
中宗景龍元年(707 年)七月,太皇太后赤瑪倫再次遣使入長安求婚,這次的男主角變成了其孫野祖茹(即後來的贊普赤德祖贊)。[2]
我剛才說這時期,唐蕃關係和睦並非史料孤證,也不是我自己的良好願望。
《舊唐書》裡不但記載著,上位求婚使在宮中欣賞歌舞,還記載著中宗李顯和迎親使一起打馬球運動的妙事。[3]
這場馬球雖是君臣為戲,但放在兩國之間,便有了些刀光劍影的味道,官史未盡其祥,反倒是民間史料《封氏聞見記》將其記得頗為傳神[4]。
當然了,未來的玄宗皇帝都下場了輸贏都是贏,你懂得!此時的吐蕃使臣,也不是當年馮德遐(貞觀朝)出使時,“無文字,刻木結繩為約”[5]的吐蕃了。
中宗時,大量吐蕃留學生來長安深造。李顯曾下召破例准許,吐蕃學生入國子監求學[6]。當時,甚至出現了吐蕃使臣深慕盛唐文化,不願回鄉之事。
因此,吐蕃使臣心裡也有數,大概比劃一下,混個賓主盡歡就行了。
這位帶著千餘人前來迎親的尚·贊咄不但是吐蕃大相,還是太皇太后赤瑪倫的弟弟,如此高規格的待遇,也算給足了唐朝面子。
女主角金城公主比較簡單,武周朝聖曆元年(698年),出生於邠王李守禮府邸,旋即被李顯收養於宮中。景龍四年(710年)出嫁時,年僅十四歲。
金城公主年紀幼小,男主角赤德祖贊(野祖茹)就更小了,還在少不更事的幼年期。
關於赤德祖贊,他有一個綽號叫梅阿迥(意為鬍鬚王)。於是,在傳說的戲碼裡,就變成了,金城公主嫁了個一個老頭。
有人傳說,他娶金城公主時已經70多歲,赤德祖贊一共才活了51歲好嗎(704年-755年)?
即便,藏地史料記載混亂,記載他年齡最大的《紅史》、《賢者喜宴》、《王統世系明鑑》,也只認為其享年六十三歲,不知道多出來的歲月是誰替他活的?!
要說鬍子多,就年紀大的話,山羊鬍子也挺多的!
關於赤德祖贊出生卒年代,唐史裡都有明確的記錄。別說當時兩國尚處於比較平靜的時期,就是戰事最激烈的年代,贊普賓天吐蕃使臣至長安報喪也是定例,唐朝通常都會遣使拉薩弔唁。
當然,野祖茹(赤德祖贊)的情況算比較特殊,其父都松芒波傑(赤都松贊)去世時,吐蕃政局不穩爆發多處叛亂,赤瑪倫秘不發喪一年之久,唐朝沒有及時收到資訊。
等到神龍元年(705)七月,吐蕃告喪使臣到達長安,中宗李顯廢朝一日以示悼念[7],這些唐史都有明確的記載。
關於赤德祖贊出生時間,儲存在敦煌藏經洞內的古代藏文文獻記載的非常清楚。
唯一有爭議的是“龍年”,每隔十二年便會有一個龍年,究竟是那個龍年便成了焦點。
不過,綜合幾十年來漢藏學者的研究,赤德祖贊生於704年(武周朝長安四年),卒於754年(玄宗天寶十三年),享年、在位均五十一年,已是定論[8]。
話說唐蕃百年國戰,欽陵領兵(高宗李治時期)確實頗有斬獲,算是略佔上風。但武則天上臺後,唐軍展開了一系列反擊,打的有聲有色,最起碼也能算互有勝負。
安西四鎮六度易手後,武周長壽元年(692年),唐將王孝傑、阿史那忠節在大嶺、冷泉大敗蕃軍,噶爾·贊輾恭頓(漢史稱讚刃,祿東贊五子)逃遁,噶爾·達古日聳(漢史稱悉多於,祿東贊四子)被俘。之後,唐朝在西域駐軍兩萬四千人,穩住了安西四鎮的局面。
河攏地區,婁師德、黑齒常之為首的唐軍,在良非川、白水澗等地也頗有勝績,如何能說唐朝被打的喘不過氣來?
反觀吐蕃,這幾年倒是有點喘不過氣來的模樣。
公元704年,時任贊普都松芒波傑(赤都松贊)在平叛期間,死於軍中。
公元705年,岱仁巴農囊扎、開桂多囊叛亂,赤瑪倫再度攝政,派軍斬殺諸叛臣於那拉山頂;
不久泥婆羅(尼泊爾)政局不穩,赤瑪倫免其國王;
隨即,南方臣服於吐蕃的“悉立國”又叛,赤瑪倫一樣以兵彈壓,俘虜悉立國王。
除此之外,赤瑪倫再度攝政期間,連續處罰、更換包括大相在內的重臣,可見當時吐蕃朝中激烈的權力鬥爭[9]。
還記得上文提到,都松芒波傑(赤都松贊)去世後,赤瑪倫一年多秘不發喪,原因就在於吐蕃的政局瀕於崩盤,如果不是赤瑪倫力挽狂瀾,吐蕃贊普還是不是悉卜野家族都不一定。
但赤瑪倫迫不及待的向唐朝求婚,其未嘗沒有以聯姻之事,緩和國內緊張局勢,轉移人們視線的目的。
為此,她甚至可能向唐朝隱瞞了赤德祖讚的年紀。
按照《舊唐書·吐蕃傳》記載,“華人立器弩悉弄之子棄隸蹜贊(赤德祖贊)為贊普,時年七歲”[10]。
唐朝以為704年赤德祖贊七歲繼位,再加上往返求親耽擱的時間,至公主出嫁時,已經十四歲了,恰好和金城公主年齡相仿。
不成想,吐蕃用兩個七年把唐朝忽悠了,赤德祖贊不滿週歲就在襁褓中成了贊普,至金城公主入嫁時,才七歲。
這小兩口,當時與其說夫妻,還不如說是玩伴更合適些。因此,藏史記載“公主至吐蕃,贊普為之別築城以居之”[11],大概也是因為,年紀實在太小,無法馬上完婚。
他多次向吐蕃使臣提到“朕之少女,長自宮闈[12]”、“公主孩幼,割慈遠嫁[13]”,並在送親途中當眾慟哭流涕。
公元710年(景龍四年)正月,唐庭以和蕃使左驍衛大將軍楊矩,護送金城公主入藏。中宗親自渡過渭河送至始平縣(陝西興平縣)設宴百官,並讓群臣作詩以別。
同年二月,為紀念遠嫁的養女,李顯召命赦免當地死刑以下囚犯,免百姓賦稅一年,改始平縣為金城縣,將離別地點改名為“鳳池鄉愴別裡”[14]。
對比兩位公主在唐史中的記載,金城公主遠多於文成公主,這和她在皇帝心中的地位更高不無關係。
另外,唐史還記載金城公主的嫁妝也甚是豐厚,“賜錦繒別數萬,雜伎諸工悉從,給龜茲樂[15]”,而文臣公主呢,什麼都沒記。
710年6月,中宗李顯暴斃,據說是被王后韋氏毒死(此事存疑)。當月,立太子李重茂為帝,改元“唐隆”,朝政盡歸韋后之手。
李重茂登基未及一月,6月庚子日,李隆基(唐玄宗)聯合太平公主發動兵變,廢其為溫王(諡號唐殤帝),殺韋氏、安樂公主、上官婉兒,盡除韋氏一門,復立睿宗李旦為帝,史稱“唐隆之變”。
短短一月之間,唐朝換了三個皇帝,唐朝皇帝的宗系也由李顯一支改為李旦一支。但這對金城公主沒有任何影響,睿宗李旦對她比中宗李顯還好呢。
睿宗景雲二年(711年),李旦遣使入蕃,將金城公主認為親女。這下金城公主從李顯的養女,變成了睿宗朝的長公主[16]。
以此同時,李旦還做出了一個震驚朝野的決定,將河西九曲之地以“湯沐邑”的名義贈給了吐蕃。
此事一出,朝臣無不頓足捶胸,力陳事不可為,但睿宗卻表現的非常執拗,堅持為之。
河西九曲(青海東南部)水草豐美,自古以來就是天然的牧場,也是唐朝手中為數不多的良馬產地,這次拱手讓與吐蕃,使本就良馬匱乏的唐朝雪上加霜。
吐蕃得了河西九曲,設洪濟(青海貴德縣西)、大漠門(青海共和縣東南)等城守衛,漸成吐蕃東進河攏的前進基地,兩國為此連番血戰,無數將士埋骨沙場。
此事足見李旦的政治智商堪憂,難怪被他老媽則天大帝收拾的欲仙欲死。
金城公主入藏後,唐蕃關係有過一小段和睦時期,但很快兩國的矛盾便再次顯現。
但不管怎樣,吐蕃在與唐交往中,都已外甥身份自居(在友好的階段),這種甥舅關係便是自金城公主而起。
很多人都知道,大昭寺門前的“唐蕃會盟碑”,也叫“甥舅和盟碑”、“長慶會盟碑”,但甥舅之誼從何論起卻一頭霧水。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松贊干布娶文成公主為妻,這不是翁婿關係嗎?怎麼就甥舅關係了?
甥舅關係的記載,最早見於中宗時期的神龍會盟(唐中宗景龍年間705—707年),李顯給吐蕃的敕書[17]。
當時,金城公主尚未入藏,但武則天早已應允兩國和親一事,兩國以“甥”、“舅”相稱並無不妥。這裡的“阿舅”應該等同於“岳父”,等到金城公主入嫁後,兩國其實依舊是翁婿關係。
但李顯旋即而亡,李旦即位後,納金城公主為長女,實際上將其納入了自己的宗室序列。而後,先天元年(712年)李旦退為太上皇,禪位於李隆基,唐朝開啟了玄宗開元時代。
到了這個階段,唐蕃兩國成了通常意義上的甥舅關係。
李隆基成了赤德祖贊妻子的哥哥,這在中原通常被稱為“大舅哥”,也叫“大舅”。李隆基和金城公主的兄妹關係,二者之間是互為認可的,這一點從金城公主在呈文中稱玄宗為“皇帝兄”[18]便可見一斑。
吐蕃對兩國甥舅關係也一樣認可,赤德祖贊在給玄宗的表章中,稱其為“皇帝舅”。
由此開始,這種關係一直持續到吐蕃末期,大昭寺門前的唐博會盟碑之所以也被成為甥舅和盟碑,便源於其上鐫刻的,“於景龍之年,迎娶金城公主至贊普牙帳,變成舅甥而喜慶矣”[19]。
那可真不是一般的“好”,每隔幾年就要撕把一段日子,過後再好上一段。
之前我們提到了,唐蕃兩國是結構性的戰略矛盾,別說兩位公主,就是二十位公主也解決不了。
因此,金城公主入藏四年後,兩國戰端再開。大舅哥和妹夫二人運籌帷幄,在棋盤上鬥得不亦樂乎。
玄宗開元年間,呈現一種非常有節奏的戰和交替態勢:
711—714年為金城公主入嫁後的和平時期;
714—716年戰火初燃;
716—722年再度迴歸和平歲月;
722—729年戰端再起;
730—736年又是和平歲月;
737—741年再度迴歸戰爭年代[20]。
之所以會打出這種節奏,其原因在於戰爭主動發起方基本都是吐蕃,打幾年發現獲益寥寥,便以金城公主為擋箭牌,揮舞甥舅之誼的大旗請和,攢上幾年力量後再打一段。
由此呈文可見,金城公主入藏後,夾在兩國之間的尷尬地位。她當然不希望兩國刀兵不斷,但此事根本不是她能左右。
這種尷尬的身份,必定會影響到其與夫婿之間的關係。《資治通鑑》中曾記載,公主曾有出走個失密國(今克什米爾)的念頭[21],可見二人幾近破裂的夫妻關係。
我們曾說過,在史料記載上金城公主遠多於文成公主,一部分原因也源於兩國關係的忽好忽壞。
文成公主入藏後,唐蕃兩國都在按各自的軌跡發展,並沒有多少劇烈的交集。因此,文成公主基本就是個隱身人,而金城公主則趕上了吐蕃崛起後,謀圖與唐朝爭霸東亞的歲月,自然有更多機會在史料中露臉。雖然,這種露臉的方式是被迫的。
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吐蕃大軍突破大震關(陝西隴縣西境),涇州(甘肅涇川縣北)刺史高暉投降,給蕃軍充當嚮導,引軍深入。
六日內,連克邠州(陝西彬縣)、奉天(陝西乾縣)、武功(陝西武功縣西北),代宗東逃陝州(河南三門峽市陝州區),長安陷落。
吐蕃在長安城內留居十五日(《資治通鑑》記十三日),把金城公主的兄弟,宗王李承宏找來扶持傀儡皇帝。
結果十幾天後,吐蕃撤軍,李承宏這倒黴孩子,先是被還朝的代宗痛罵,然後流放華州,不到一年就稀裡糊塗的死了。
總結一下:
1、金城公主和其夫婿年齡相近,並不是嫁了一個“滿面毛髯”老者;
2、金城公主解決不了唐蕃兩國結構性的矛盾,兩國依舊是打打和和的關係;
3、唐蕃兩國之間的“舅甥關係”,由金城公主而始,並延續到吐蕃滅亡;
4、金城公主和其夫婿的關係,並沒有那麼琴瑟合璧,甚至一度幾近破裂。
大概會涉及到這麼幾個內容:
1、金城公主有沒有因為夫婿暴死,而嫁給其父親?
2、唐軍到底有沒有攻入拉薩,火燒紅山宮殿,並要運走等身像?
3、金城公主有沒有交換大小昭寺的十二歲等身像?
4、赤松德贊究竟是不是金城公主的親生兒子?
[1]、《吐蕃女政治家赤瑪倫考略》_陳崇凱,青海民族學院學報一九九九年第一期;
[2][11]、《冊府元龜》吐蕃史料校證_蘇晉仁 蕭錬子. 四川民族出版社;
[3][5][7][10][14][17]、《舊唐書吐蕃傳》_[後晉]·劉昫等著,中華書局;
[4]、《封氏聞見記》_[唐]·封演;
[6]、《唐會要》_[宋]·王溥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6年;
[8]、《吐蕃王朝歷代贊普生卒年考_二》_蒲文成,《西藏研究》1983年02期;
[9][16]、《吐蕃史稿》_才讓,甘肅人民出版社2010年;
[12]、《金城公主出降吐蕃制》_李顯;
[13]、《冊府元龜》卷九七九,<外臣部∙和親二>_[北宋]·王欽若 等編,中華書局;
[15]、《新唐書吐蕃傳》卷216,_[北宋]·宋祁、歐陽修、範鎮、呂夏卿等撰,中華書局;
[18]、《全唐文及拾遺》_[清]·董浩等編;
[19]、《吐蕃金石錄》_王堯著,文物出版社;
[20]、《唐蕃關係史研究》_林冠群;
[21]、《資治通鑑》_[宋]·司馬光等著;
這是一個五千餘字的長回答,主要給您講述漢族史料裡對金城公主的記載。題主的問題是漢藏兩方史料裡的記載,其實金城公主雖然名氣遠沒有文成公主大,但漢藏史料裡的記載卻遠多於文成公主,考慮到內容實在是太多,我們先把漢史記載說了,再找一個話題來講藏史中的記載。希望透過這篇文章,給您展示一個角度豐滿的金城公主。
布達拉宮中金城公主觀鏡壁畫
金城公主是一個有點落寂的歷史人物,在出嫁吐蕃的兩位公主中,文成公主的光環豔如烈陽,而金城公主則靜如皓月。以至於,很多人甚至不知道,還有一位唐朝公主在西藏生活了29年。
從出嫁前的地位來看,金城公主遠超文成公主,雖然二人都是唐宗室之女,但李世民事先見沒見過文成公主都是個問題,而金城公主則生下來就被高宗李治收養,一直長在皇宮內苑。
另外,文成公主入嫁吐蕃後,她變成一個隱形人史端絕載。而金城公主遠嫁後,卻屢見於唐史,為兩國和平奔走。
今天,我先結合漢地的史料,將這位身系兩國的公主展示給大家。公元703年(武周朝,長安三年),吐蕃皇太后沒廬·赤瑪倫第一次向唐庭請求和親,當時坐在皇帝大位上的是另一個女性武則天。
吐蕃和唐朝有很多頗有趣味的巧合,李世民睨視天下之時,吐蕃以一代雄主松贊干布相對;當武則天臨朝稱制權傾天下之際,吐蕃則以赤瑪倫掌控朝綱乾坤獨斷,不使武后專美於前。
長安三年,吐蕃的來使臣頗受女皇武則天的重視,特意在麟德殿專門設宴親自款待。[1]大概女皇事先已得知,吐蕃使臣帶著和親目的而來。
果不其然,吐蕃使臣倫彌薩獻上禮單時,表達了吐蕃皇太后,希望兩國續文成公主之後,再結良緣的請求。
《舊唐書》裡還有一段這位求婚使者的趣聞,可見當時唐蕃兩國、君臣之間氣氛非常鬆弛和睦。
但好事總是多磨,武則天口頭應允了婚事後,兩國國內都出現了變化。
吐蕃這邊,長安四年 (704)金城公主未來的夫婿都松芒波傑(唐史稱赤都松贊) 意外死於軍中,婚事之請不得不中斷。
唐朝這邊,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重,臥床不起。宰相張柬之等人率領禁軍衝入宮中, 武則天被迫禪讓帝位與太子李顯,朝政重歸李唐,是為唐中宗。
劇烈的政局變幻,並沒有影響兩國相向而行的大環境。
中宗景龍元年(707 年)七月,太皇太后赤瑪倫再次遣使入長安求婚,這次的男主角變成了其孫野祖茹(即後來的贊普赤德祖贊)。[2]
我剛才說這時期,唐蕃關係和睦並非史料孤證,也不是我自己的良好願望。
《舊唐書》裡不但記載著,上位求婚使在宮中欣賞歌舞,還記載著中宗李顯和迎親使一起打馬球運動的妙事。[3]
這場馬球雖是君臣為戲,但放在兩國之間,便有了些刀光劍影的味道,官史未盡其祥,反倒是民間史料《封氏聞見記》將其記得頗為傳神[4]。
當然了,未來的玄宗皇帝都下場了輸贏都是贏,你懂得!此時的吐蕃使臣,也不是當年馮德遐(貞觀朝)出使時,“無文字,刻木結繩為約”[5]的吐蕃了。
中宗時,大量吐蕃留學生來長安深造。李顯曾下召破例准許,吐蕃學生入國子監求學[6]。當時,甚至出現了吐蕃使臣深慕盛唐文化,不願回鄉之事。
因此,吐蕃使臣心裡也有數,大概比劃一下,混個賓主盡歡就行了。
但吐蕃對金城公主入藏還是很重視的,這點藏文史料也不諱言。這位帶著千餘人前來迎親的尚·贊咄不但是吐蕃大相,還是太皇太后赤瑪倫的弟弟,如此高規格的待遇,也算給足了唐朝面子。
在這裡,我們要單獨說一下,兩位男女主角的年齡問題。女主角金城公主比較簡單,武周朝聖曆元年(698年),出生於邠王李守禮府邸,旋即被李顯收養於宮中。景龍四年(710年)出嫁時,年僅十四歲。
金城公主年紀幼小,男主角赤德祖贊(野祖茹)就更小了,還在少不更事的幼年期。
關於赤德祖贊,他有一個綽號叫梅阿迥(意為鬍鬚王)。於是,在傳說的戲碼裡,就變成了,金城公主嫁了個一個老頭。
有人傳說,他娶金城公主時已經70多歲,赤德祖贊一共才活了51歲好嗎(704年-755年)?
即便,藏地史料記載混亂,記載他年齡最大的《紅史》、《賢者喜宴》、《王統世系明鑑》,也只認為其享年六十三歲,不知道多出來的歲月是誰替他活的?!
要說鬍子多,就年紀大的話,山羊鬍子也挺多的!
關於赤德祖贊出生卒年代,唐史裡都有明確的記錄。別說當時兩國尚處於比較平靜的時期,就是戰事最激烈的年代,贊普賓天吐蕃使臣至長安報喪也是定例,唐朝通常都會遣使拉薩弔唁。
當然,野祖茹(赤德祖贊)的情況算比較特殊,其父都松芒波傑(赤都松贊)去世時,吐蕃政局不穩爆發多處叛亂,赤瑪倫秘不發喪一年之久,唐朝沒有及時收到資訊。
等到神龍元年(705)七月,吐蕃告喪使臣到達長安,中宗李顯廢朝一日以示悼念[7],這些唐史都有明確的記載。
關於赤德祖贊出生時間,儲存在敦煌藏經洞內的古代藏文文獻記載的非常清楚。
唯一有爭議的是“龍年”,每隔十二年便會有一個龍年,究竟是那個龍年便成了焦點。
不過,綜合幾十年來漢藏學者的研究,赤德祖贊生於704年(武周朝長安四年),卒於754年(玄宗天寶十三年),享年、在位均五十一年,已是定論[8]。
又有人從另一個角度來解讀,認為李顯將金城公主許配給一個老頭,是因為唐朝被吐蕃打的喘不過氣來,被迫如此。話說唐蕃百年國戰,欽陵領兵(高宗李治時期)確實頗有斬獲,算是略佔上風。但武則天上臺後,唐軍展開了一系列反擊,打的有聲有色,最起碼也能算互有勝負。
安西四鎮六度易手後,武周長壽元年(692年),唐將王孝傑、阿史那忠節在大嶺、冷泉大敗蕃軍,噶爾·贊輾恭頓(漢史稱讚刃,祿東贊五子)逃遁,噶爾·達古日聳(漢史稱悉多於,祿東贊四子)被俘。之後,唐朝在西域駐軍兩萬四千人,穩住了安西四鎮的局面。
河攏地區,婁師德、黑齒常之為首的唐軍,在良非川、白水澗等地也頗有勝績,如何能說唐朝被打的喘不過氣來?
反觀吐蕃,這幾年倒是有點喘不過氣來的模樣。
公元704年,時任贊普都松芒波傑(赤都松贊)在平叛期間,死於軍中。
公元705年,岱仁巴農囊扎、開桂多囊叛亂,赤瑪倫再度攝政,派軍斬殺諸叛臣於那拉山頂;
不久泥婆羅(尼泊爾)政局不穩,赤瑪倫免其國王;
隨即,南方臣服於吐蕃的“悉立國”又叛,赤瑪倫一樣以兵彈壓,俘虜悉立國王。
除此之外,赤瑪倫再度攝政期間,連續處罰、更換包括大相在內的重臣,可見當時吐蕃朝中激烈的權力鬥爭[9]。
還記得上文提到,都松芒波傑(赤都松贊)去世後,赤瑪倫一年多秘不發喪,原因就在於吐蕃的政局瀕於崩盤,如果不是赤瑪倫力挽狂瀾,吐蕃贊普還是不是悉卜野家族都不一定。
大家唯一感到困惑的是,704年赤德祖贊才出生,707 年(景龍元年)赤瑪倫便遣使求婚,710年(景龍四年)李顯送金城公主遠嫁。此時,赤德祖贊年僅七歲,尚為一個幼童,如何能夠成婚?但赤瑪倫迫不及待的向唐朝求婚,其未嘗沒有以聯姻之事,緩和國內緊張局勢,轉移人們視線的目的。
為此,她甚至可能向唐朝隱瞞了赤德祖讚的年紀。
按照《舊唐書·吐蕃傳》記載,“華人立器弩悉弄之子棄隸蹜贊(赤德祖贊)為贊普,時年七歲”[10]。
唐朝以為704年赤德祖贊七歲繼位,再加上往返求親耽擱的時間,至公主出嫁時,已經十四歲了,恰好和金城公主年齡相仿。
不成想,吐蕃用兩個七年把唐朝忽悠了,赤德祖贊不滿週歲就在襁褓中成了贊普,至金城公主入嫁時,才七歲。
這小兩口,當時與其說夫妻,還不如說是玩伴更合適些。因此,藏史記載“公主至吐蕃,贊普為之別築城以居之”[11],大概也是因為,年紀實在太小,無法馬上完婚。
要說唐中宗對金城公主真是夠好的,由於李顯與李守禮都曾被武后迫害,有過相似的被貶、幽禁經歷。相似的生活經歷,讓李顯多少有點愛屋及烏,對李守禮的女兒真是視同己出。他多次向吐蕃使臣提到“朕之少女,長自宮闈[12]”、“公主孩幼,割慈遠嫁[13]”,並在送親途中當眾慟哭流涕。
公元710年(景龍四年)正月,唐庭以和蕃使左驍衛大將軍楊矩,護送金城公主入藏。中宗親自渡過渭河送至始平縣(陝西興平縣)設宴百官,並讓群臣作詩以別。
同年二月,為紀念遠嫁的養女,李顯召命赦免當地死刑以下囚犯,免百姓賦稅一年,改始平縣為金城縣,將離別地點改名為“鳳池鄉愴別裡”[14]。
對比兩位公主在唐史中的記載,金城公主遠多於文成公主,這和她在皇帝心中的地位更高不無關係。
另外,唐史還記載金城公主的嫁妝也甚是豐厚,“賜錦繒別數萬,雜伎諸工悉從,給龜茲樂[15]”,而文臣公主呢,什麼都沒記。
金城公主還在路上跋涉呢,唐朝國內便連出變局。710年6月,中宗李顯暴斃,據說是被王后韋氏毒死(此事存疑)。當月,立太子李重茂為帝,改元“唐隆”,朝政盡歸韋后之手。
李重茂登基未及一月,6月庚子日,李隆基(唐玄宗)聯合太平公主發動兵變,廢其為溫王(諡號唐殤帝),殺韋氏、安樂公主、上官婉兒,盡除韋氏一門,復立睿宗李旦為帝,史稱“唐隆之變”。
短短一月之間,唐朝換了三個皇帝,唐朝皇帝的宗系也由李顯一支改為李旦一支。但這對金城公主沒有任何影響,睿宗李旦對她比中宗李顯還好呢。
睿宗景雲二年(711年),李旦遣使入蕃,將金城公主認為親女。這下金城公主從李顯的養女,變成了睿宗朝的長公主[16]。
以此同時,李旦還做出了一個震驚朝野的決定,將河西九曲之地以“湯沐邑”的名義贈給了吐蕃。
此事一出,朝臣無不頓足捶胸,力陳事不可為,但睿宗卻表現的非常執拗,堅持為之。
河西九曲(青海東南部)水草豐美,自古以來就是天然的牧場,也是唐朝手中為數不多的良馬產地,這次拱手讓與吐蕃,使本就良馬匱乏的唐朝雪上加霜。
吐蕃得了河西九曲,設洪濟(青海貴德縣西)、大漠門(青海共和縣東南)等城守衛,漸成吐蕃東進河攏的前進基地,兩國為此連番血戰,無數將士埋骨沙場。
此事足見李旦的政治智商堪憂,難怪被他老媽則天大帝收拾的欲仙欲死。
金城公主入藏後,唐蕃關係有過一小段和睦時期,但很快兩國的矛盾便再次顯現。
唐朝一直以來都謀求向西拓展,而吐蕃能夠擴張的方向,不論是東、北、西哪個方向,首先遇到的都是唐朝。這種結構性的矛盾,根本不是兩位公主能夠彌合的。但不管怎樣,吐蕃在與唐交往中,都已外甥身份自居(在友好的階段),這種甥舅關係便是自金城公主而起。
很多人都知道,大昭寺門前的“唐蕃會盟碑”,也叫“甥舅和盟碑”、“長慶會盟碑”,但甥舅之誼從何論起卻一頭霧水。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松贊干布娶文成公主為妻,這不是翁婿關係嗎?怎麼就甥舅關係了?
甥舅關係的記載,最早見於中宗時期的神龍會盟(唐中宗景龍年間705—707年),李顯給吐蕃的敕書[17]。
當時,金城公主尚未入藏,但武則天早已應允兩國和親一事,兩國以“甥”、“舅”相稱並無不妥。這裡的“阿舅”應該等同於“岳父”,等到金城公主入嫁後,兩國其實依舊是翁婿關係。
但李顯旋即而亡,李旦即位後,納金城公主為長女,實際上將其納入了自己的宗室序列。而後,先天元年(712年)李旦退為太上皇,禪位於李隆基,唐朝開啟了玄宗開元時代。
到了這個階段,唐蕃兩國成了通常意義上的甥舅關係。
李隆基成了赤德祖贊妻子的哥哥,這在中原通常被稱為“大舅哥”,也叫“大舅”。李隆基和金城公主的兄妹關係,二者之間是互為認可的,這一點從金城公主在呈文中稱玄宗為“皇帝兄”[18]便可見一斑。
吐蕃對兩國甥舅關係也一樣認可,赤德祖贊在給玄宗的表章中,稱其為“皇帝舅”。
由此開始,這種關係一直持續到吐蕃末期,大昭寺門前的唐博會盟碑之所以也被成為甥舅和盟碑,便源於其上鐫刻的,“於景龍之年,迎娶金城公主至贊普牙帳,變成舅甥而喜慶矣”[19]。
唐蕃兩國大舅哥和妹夫的關係究竟怎麼樣呢?那可真不是一般的“好”,每隔幾年就要撕把一段日子,過後再好上一段。
之前我們提到了,唐蕃兩國是結構性的戰略矛盾,別說兩位公主,就是二十位公主也解決不了。
因此,金城公主入藏四年後,兩國戰端再開。大舅哥和妹夫二人運籌帷幄,在棋盤上鬥得不亦樂乎。
玄宗開元年間,呈現一種非常有節奏的戰和交替態勢:
711—714年為金城公主入嫁後的和平時期;
714—716年戰火初燃;
716—722年再度迴歸和平歲月;
722—729年戰端再起;
730—736年又是和平歲月;
737—741年再度迴歸戰爭年代[20]。
之所以會打出這種節奏,其原因在於戰爭主動發起方基本都是吐蕃,打幾年發現獲益寥寥,便以金城公主為擋箭牌,揮舞甥舅之誼的大旗請和,攢上幾年力量後再打一段。
由此呈文可見,金城公主入藏後,夾在兩國之間的尷尬地位。她當然不希望兩國刀兵不斷,但此事根本不是她能左右。
這種尷尬的身份,必定會影響到其與夫婿之間的關係。《資治通鑑》中曾記載,公主曾有出走個失密國(今克什米爾)的念頭[21],可見二人幾近破裂的夫妻關係。
我們曾說過,在史料記載上金城公主遠多於文成公主,一部分原因也源於兩國關係的忽好忽壞。
文成公主入藏後,唐蕃兩國都在按各自的軌跡發展,並沒有多少劇烈的交集。因此,文成公主基本就是個隱身人,而金城公主則趕上了吐蕃崛起後,謀圖與唐朝爭霸東亞的歲月,自然有更多機會在史料中露臉。雖然,這種露臉的方式是被迫的。
最後,唐史中金城公主還有這麼一段尷尬的記載。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吐蕃大軍突破大震關(陝西隴縣西境),涇州(甘肅涇川縣北)刺史高暉投降,給蕃軍充當嚮導,引軍深入。
六日內,連克邠州(陝西彬縣)、奉天(陝西乾縣)、武功(陝西武功縣西北),代宗東逃陝州(河南三門峽市陝州區),長安陷落。
吐蕃在長安城內留居十五日(《資治通鑑》記十三日),把金城公主的兄弟,宗王李承宏找來扶持傀儡皇帝。
結果十幾天後,吐蕃撤軍,李承宏這倒黴孩子,先是被還朝的代宗痛罵,然後流放華州,不到一年就稀裡糊塗的死了。
以上就是漢地史料裡,關於金城公主的主要記載。總結一下:
1、金城公主和其夫婿年齡相近,並不是嫁了一個“滿面毛髯”老者;
2、金城公主解決不了唐蕃兩國結構性的矛盾,兩國依舊是打打和和的關係;
3、唐蕃兩國之間的“舅甥關係”,由金城公主而始,並延續到吐蕃滅亡;
4、金城公主和其夫婿的關係,並沒有那麼琴瑟合璧,甚至一度幾近破裂。
下一部分,我們將從藏史的角度來講講,金城公主身上的傳說。大概會涉及到這麼幾個內容:
1、金城公主有沒有因為夫婿暴死,而嫁給其父親?
2、唐軍到底有沒有攻入拉薩,火燒紅山宮殿,並要運走等身像?
3、金城公主有沒有交換大小昭寺的十二歲等身像?
4、赤松德贊究竟是不是金城公主的親生兒子?
參考書目:[1]、《吐蕃女政治家赤瑪倫考略》_陳崇凱,青海民族學院學報一九九九年第一期;
[2][11]、《冊府元龜》吐蕃史料校證_蘇晉仁 蕭錬子. 四川民族出版社;
[3][5][7][10][14][17]、《舊唐書吐蕃傳》_[後晉]·劉昫等著,中華書局;
[4]、《封氏聞見記》_[唐]·封演;
[6]、《唐會要》_[宋]·王溥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6年;
[8]、《吐蕃王朝歷代贊普生卒年考_二》_蒲文成,《西藏研究》1983年02期;
[9][16]、《吐蕃史稿》_才讓,甘肅人民出版社2010年;
[12]、《金城公主出降吐蕃制》_李顯;
[13]、《冊府元龜》卷九七九,<外臣部∙和親二>_[北宋]·王欽若 等編,中華書局;
[15]、《新唐書吐蕃傳》卷216,_[北宋]·宋祁、歐陽修、範鎮、呂夏卿等撰,中華書局;
[18]、《全唐文及拾遺》_[清]·董浩等編;
[19]、《吐蕃金石錄》_王堯著,文物出版社;
[20]、《唐蕃關係史研究》_林冠群;
[21]、《資治通鑑》_[宋]·司馬光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