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財經日記
-
2 # 靈獸山
共享經濟是大勢所趨,也會成為未來常態。雖然共享出行出現了很多問題,但未來已不可逆,我們需要的是如何將之做得更加完善。先對共享經濟有個認知,這樣會對共享出行的問題有個更好的判斷。
共享經濟是構建高效平臺,啟用閒置存量。左手閒置、右手短缺。不求擁有、但求使用。提高效率是共享經濟的核心精神。
其實每個人都有一些閒置資源。有人房子多、有人有好幾臺舊電腦,有些工廠的裝置升級後用不上,這些是閒置資產。有些人在工作和生活之餘,還有大把的時間,這是閒置時間。
還有人或公司可以另一種形式提供特長、這是閒置技能。
簡單地說重點是對閒置資源剩餘價值的再利用,可以把暫時不用的資產提供給有需要的人或組織,於是出現瞭如眾籌、短租及快車、順風車服務等業務。我們可以將uber看做一個交易市場,司機可以看成獨立運作的代理,uber就是一個共享平臺。
回到主題,共享出行中的共享單車是基於環保理念、最後一公里、健康出行等需求出現的一種共享經濟,並且這種需求是真實存在的。但其共享的單車不是原來已有的閒置單車,而是後期人為製造出來,為共享而共享的商業行為。
面對新物種目前國內的資本模式就是砸錢補貼,讓消費者養成習慣,習慣養成有了使用者基數,專案才算落地。
而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摩拜單車、ofo小黃車、小藍單車等,品牌數量峰值一度達到25個。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共享單車的競爭造成了極大的浪費,同時期也對城市管理等方面造成極大困擾,也偏離了共享經濟的本來初衷。共享汽車模式理念和共享單車基本一致。
迴歸原點,共享經濟本身是沒有問題的。社會上的大量閒置資產都是可以利用起來的,但因為資訊不對等,不需要的閒置或者賣不出去,需要的找不到,這些資產白白浪費了。這幾年也出現過一些共享經濟平臺,但運作的都不是很理想,主要在於盈利模式如何打造和實現。這也是未來要解決的問題。
20年商業實踐,100餘家零售諮詢專案!關注增長、戰略、供應鏈、流程再造、運營落地。我們在這裡揮墨、論劍、相擁!跳腳、爭辯 、相攜 !解惑、鞭策、奮進! -
3 # 壹號股權
共享單車的出路就是給阿里這種大平臺提供資料,本身是無法完成自身造血的,也是無法獨立存活的,只能寄生在大平臺的生態鏈中。
共享單車的商業模式本身不能成立,有致命的問題,他的火爆有多重因素的重疊,下面我從三個層面來闡述,第一是概念造得好;第二是商業模式有缺陷,第三資本急需一個有想象力的專案給LP一個交代。
一、共享單車概念造得好人和動物的區別是什麼?有人說是因為人會製作工具,會製作火,這是人從猿變成直立行走的人的根本原因。那麼人之所以能夠發展是依靠什麼?是因為人會製作“概念”,或者說是“想象力”,人透過製作“概念”或者“想象力”能夠把未來的、虛的東西描繪出來,能夠把認同這個“概念”的人都集中到一起。我們可以去想象,我們所有的行為準則、價值觀、世界觀、以及維繫社會的制度不就是各種“概念”嗎?
那麼這個和共享單車有什麼關係?有關係,我再舉一個例子,我工作之前特別喜歡那些說“利他”的人,我認為這是一個“好人”,因為他們總是為他人著想!對於那些“利己”的人,自己是不太喜歡的,因為他們自私!但是在社會上混了這麼些年之後,我的觀念變了,我認為世界是由利己在推動的,企業經營是建立在利己之上的,商業模式也是建立在利己的基礎之上的,凡是說利他的,要麼是一個歷經世事,飽經人事仍然擁有一顆菩薩心腸的智者(這種機率極低),要麼是不諳世事的小白,剩下的就是騙子!我這個話可能有點絕對,但是大家可以往身邊的事情上去套!去覆盤!所以到目前,我如果找人合作,我首先要想清楚這個事情對自己的利益在哪裡,然後再想清楚這個事情給對方的利益在哪裡!反之,如果對方找我合作,我要知道這個事情給對方的利益在哪裡!如果對方只強調對你的利益,卻aa對自己的利益閉口不談!這種專案我是萬萬不敢接的。由此我總結的一條就是要持續的合作發展,就需要雙贏!就是能夠給自己帶來利益,也能給對方帶來利益。
說回共享單車,共享單車的理念就是“利他”,大家可以看所有的共享單車的宣傳,都是這個理念,在運營中也是一樣,期望以極低的成本解決最後一公里出行的問題!那麼共享單車他的贏利點在哪裡?不知道,管理團隊應對這個問題都是“利他思想”,但是利他的結果就是ofo在融資超過百億人民幣,都“消耗掉”的情況下,還挪用了使用者的押金,至今仍有超過10億元以上未歸還!最近幾年凡是用“利他”理念來說服我做的專案,最後發現幾乎都是騙局!
“利他”是人的一種善念!但是完全應用在商業領域那就是慈善!慈善是沒有回報的,只有付出的!商業行為是需要有回報,回報的收益覆蓋掉付出的成本才會持續!貢獻單車是近幾年來包裝得最好的“利他”的專案,也正是因為共享單車的火爆,這種“共享”的“利他”模式在各種領域興起,很多都沒有出現在主流的媒體中,眾人不得而知,但是各種貢獻概念的活動在各地舉辦,一個概念一經創造,就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所以,共享單車本身沒有前途,但是共享這個概念是可以獲得他人的錢財的!
二、共享單車的商業模式有問題所有的商業模式都建立在痛點的基礎上,這是一切商業模式的起點,你的產品就是這個痛點的解決方案,你的解決方案能夠被使用者接受有兩個條件:第一、你的產品比當下使用者用的解決方案有效率。第二就是你的價格比現有的解決方案要低(或者是比忍受現有的痛點付出的成本要低)。
最後一公里的出現有哪些競爭對手?第一是“11路腳踏車”,也就是使用者自己走路,畢竟走1公里是大多數人的選擇,因為也就是10分鐘的事情,比起找車,取車,停車等程式,走路也並不是很大的成本。走路10分鐘不是多麼不能忍受的事情。第二個就是公交車,距離如果超過1公里,公交車也是一個替代方案,因為公交車的價格也很低,而且距離可以長得多。第三就是滴滴打車,滴滴打車的起步價也不高,非一線城市也不到10元。在一二線城市,公交、地鐵系統都比較發達,最後一公里的競爭對手是很多的,而且公交和地鐵是政府補貼的,所以才會那麼低的價格!共享單車如果拼價格,根本就拼不過!
你的產品要想持續的提供,那麼你的產品要比成本價高,但是共享單車顯然沒有,他是以低於成本價在持續的供給產品,所以要想扭虧為盈,漲價是必然的!但是當你漲價到2元/小時的時候,誰會來用,你原來設定的那些使用者會來用嗎?在乎一兩元錢的人經濟是什麼水平?他們的價格敏感性極其的高!
我記得摩拜的創始人胡瑋煒曾經為了宣傳共享單車的好處,舉個一個例子,這個例子中,有一個使用者在凌晨還在使用共享單車,而且是高頻的固定在使用,時間都比較長,路線和軌跡都很長,後面調查才知道,這是一個清潔工人。清潔工人的工資是多少?他們都是很早就起來打掃街邊的衛生了,但是那個時候沒有公交,所以共享單車給他們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解決方案。所以最後胡瑋煒深情飽滿的說到,因為這些人的存在,摩拜就是價值!
清潔工使用共享單車的例子作為雞湯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從商業上也“反證”了其商業模式的缺陷!因為應用場景太少!使用者太在乎價格!“得屌絲者得天下”的前提是你的產品提供的邊際成本是遞減的,最後是趨於零的,但是共享單車不是,他是需要不斷增加單車的,這個是硬性成本的!而你一旦提高價格,就會遇到巨大的競爭壓力,因為會促使使用者選擇其他交通方式,走路或者公交!
再一個,摩拜單車也是在反人性的,人性是自私的,在沒有監督的情況下,誰不想據他人之物為己有?大量的單車被損毀!大量的單車被個人撬開後作為私人專用!但是你沒辦法去追究!因為成本太高了!你的維護成本和追溯成本會高到你無法想象!
這是一個企業永遠不知道有多少固定資產的商業模式,共享單車本質是一個重資產的商業模式,因為都是企業自己購買的單車!何來的共享?明明是租賃啊!
三、資本催生的產物我們知道每一個企業都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每一個商業模式也是一樣,那麼共享單車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資本,從始至終都是資本推動的結果!和技術無關、和創始人無關!這句話什麼意思?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隻要資本願意繼續玩下去,這個模式就可以持續,但是資本不願意繼續這個模式就玩不下去了!這個商業模式沒有任何的技術和管理的門檻,進入的門檻只有一個,那就是資本!摩拜被美團接手了,所以摩拜還活著!創始團隊也獲得不錯的回報!
ofo的創始人堅信自己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技術、是自己的團隊,然後沒有資本接盤了,最後自己就陷入了困境!
ofo誕生於2015年,摩拜 誕生於2016年,當時的資本背景是什麼?一方面“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浪潮下,基金募集急劇增長,大大小小的投資機構手裡握著大把的資金,需要一個明星專案去投,更需要一個明星專案證明自己的投資能力。同時滴滴的大獲成功,“共享”的概念大火,共享經濟成了最火的經濟名詞,同樣處於共享概念和出行領域的ofo成了最好的“標的”,而且創始人很牛逼,北京大學的本科和碩士生,並且是學生會主席!徐小平當時投的時候,也說了他看不懂共享單車,但是創始人的這份履歷他也會投!徐小平的理念是投資就是投人。明星般的商業概念+明星創業團隊+明星投資人+有錢急需花出去的投資機構,多重因素下,誕生了共享單車這種明星專案,也誕生了一個資本的泡沫!
阿里投資共享單車很大原因是為了支付入口,對阿里來說,即便失敗了也沒關係,因為阿里失敗的專案本來就很多!況且可以為自己的支付領域添磚加瓦。也為未來的大資料提供資料積累。共享單車沒有門檻,唯一的門檻就是資本,所以阿里在ofo不聽話的時候,迅速扶持了哈羅單車。
-
4 # 凱恩斯
糾正一點,實際上至始至終,共享單車都不屬於共享經濟,其本質就是租賃。共享經濟本身的概念是使用剩餘物品。共享經濟一般是指以獲得一定報酬為主要目的,基於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權暫時轉移的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其本質是整合線下的閒散物品、勞動力、教育醫療資源。
國外共享經濟起始,是利用他人的空間,比如沙發客經濟的沙發租賃,利用他人的時間,比如零工經濟,利用他人物品。共享經濟當中,平臺就是平臺,平臺連結使用者和出租者。共享經濟有天然缺陷,也有天然優點:優點是充分利用了物,並且給一些人提供了自由度相對較高的工作,缺點就在於平臺沒有辦法控制雙方信用。當年滴滴的順風車有一定的共享性質,但是安全卻是個問題。女孩子也不敢去陌生人家租沙發,特別是治安不佳的國家。
而國內的共享單車,實際上是租賃業。其單車是自己的,而這個模式在之前並非不存在,很多城市早已存在公共腳踏車。雖然表面上這些公共腳踏車需要固定的點,還有點排外,便捷性也較差,但實際上公共腳踏車的成本要遠遠低於共享單車。共享單車那種零散停放的便利,建立在大量人工管理投入上面。
共享經濟有未來嗎?第一點要做到的就是降低成本。我們上面看到了共享經濟真正的定義,就是要讓出行成本降低。所謂歐洲窮遊的基礎,就是各種共享經濟。而在中國共享經濟領域大量的參與者謀求的是壟斷。在過程中沒有降低出行費用。於是共享概念便南轅北轍。
另外,個人也希望監管要懂得放手。技術是會提升,在如今定位技術如此發達,到處都是攝像頭的街道,理應我們會更安全,也可以增加實時的影片追蹤來保證安全。但是在共享經濟領域,除了提升安全之外的限制應該減少。比如早期共享單車為什麼實施押金制度?因為在共享單車這個故事裡面,押金的財富溢價和流動性被這些公司早早的納入到了專案方案當中。也就是說共享單車一開始就打算利用押金,就好像銀行有很多存單,但是隻要儲戶不同一時間上門,銀行就可以繼續運作下去。但是監管在這個層面上掐斷了流動性。當然押金必須是可兌換的,但押金的另一部分不動用的部分應該可以利用一下。(當然,監管層面的框架並非只是如此,共享經濟作為一種自由市場的資源配置手段,本身就不可能納入到條框當中。應該透過讓平臺被私人起訴,並賠償的方式來逼迫其提高質量,而不是給他帶鎖鏈,放手比較好。)
共享經濟的核心一定是降低成本,包括透過技術降低成本,也包括降低行政監管成本。當然,我們也考慮了廣告投放,大資料運用等等未來的可能性。不過,有時候好高騖遠也會有問題。共享單車全行業的確沒有實現這些在PPT上曾擁有的盈利點。
-
5 # 快龜科技
有未來,差的只是規範管理而已
共享模式出行,雖然是新模式,但完全的老思想。
試想,共享單車與傳統的在景點,租個單車有什麼區別?從商業模式上看,其實沒有任何區別,都是交押金,壓身份證,然後還車時贖回,並繳納一定費用。區別無非就是人為毀壞車輛與亂停亂放的問題。只要解決了這兩個問題,共享單車是可以談未來的。
一、人為毀壞,所有新鮮事物的代價。
解決人為毀壞,是可以期待的。首先這並不是個普遍現像,是每個新鮮事物產生時一定會存在。汽車剛剛普及時,也不乏破壞者,現在已經基本安全了;城市綠化剛剛起步時,也常有人破壞或是半夜來偷,現在也好多了。在破壞這件事上,沒有人會持之以恆。而且一旦有更新鮮的東西出來,共享單車就會變成一個大家已經習慣的存在,而變得安全。當然共享單車企業要活到那時候才行。
二、亂停亂放,源於企業的粗獷管理,併為此付出了代價。
先說一個我自己的觀察,對於亂停亂放,南方比北方要好一些,新城市比老城市要好一些(純粹個人觀察,無資料支撐)。
不得不說早期的車企業被資本趕鴨子上架,和強運營相比。多造車、多投放顯然是條好走,又有噱頭的路。所以造成大量共享單車,有人放、沒人管。這才是亂投、亂放,企業虧損的根源。
在阿里背景的HELLO單車上,我已經看到了一些強運營的苗頭,首先控制了騎車的區域,並對全部車輛進行定時調整,甚至包括電動單車的充滿電。所以,作為使用者的直接體感是車雖然不多,但是每一輛都是可騎的。實現了一個良性迴圈。
從小藍併入滴滴,美團收了摩拜後,現在共享單車的亂停亂放問題,和之前相比已經有了很大改善,但仍任重道遠。
其它場景,比如1、2公里左右的路程,往往打車麻煩,公交不方便,太熱或有點趕時間的情況下,共享單車就是最好的選擇。至於1小時2塊或3塊,對多數人區別並不大。
最後,不管是個人願景與態勢分析,我都希望共享出行,能有更好的發展。也許價格不再那麼親民,也許仍然有一些其它的問題,但是起碼當我走出門,需要它時,多了一個選擇。
-
6 # 馭勢科技
我們不妨把這個話題放的更寬些,未來共享出行一定是跟無人駕駛結合的。
無人駕駛的一種商業創新叫新公交,我們常說的共享出行是乘用車變得越來越共享化。但另外一方面,我們公交車是不是也可以越來越個性化呢?什麼叫公交車個性化?就是我不需要走到公交車站去坐車了,公交車能不能來接我?比如說這是一個設想,未來公交車就設計成這麼小小的方盒子,裡面坐6個人,你手機可以直接把這個車叫到你家門口接你。接上了你以後,它可以匯入到主幹線當中跟其他的方盒子匯到一起,這就像一個地鐵了。在你要向另外一個方向前的30秒,它會提醒你走到幾號車廂坐下來,這個車廂就跟其他的車廂分流了,開往另外的方向。它既有我們今天的計程車的個性化,又有公交車的效率和密度。
另外一種公交的設想,大家都知道“三蹦子”,就是一排人開的電動三輪車,在地鐵口接人。未來我覺得我們這樣的車完全可以自動化,甚至於它把人接上了以後,還可以這樣跟主幹線的大車交換車流。大家想象一下,未來我可以叫這麼一個小車把我接上,然後送到一個大車邊上,中間門一開啟我上去了,這又是一種個性化和共享化的結合。
(觀點來自吳甘沙2019創新者大會演講原文)
回覆列表
共享出行大有前途!
每一個新興產業,在初期都會產生諸如無序、浪費、企業更迭等問題,這是必經階段。反觀過去的網際網路、電商、家電等各行各業,在初期都要經歷無序競爭、管理混亂的過程,但經過幾輪優勝劣汰,最後生存下來的就是勝利者,也才能享受到行業大發展的紅利。
共享出行,解決的是公共交通與私人交通之間的斷層。
對於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公共交通註定是大部分人的必需需求,公共交通不能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也不能解決個體的差異化出行需求。
私人汽車雖然便利,但對於相當一部分人仍然是昂貴的高消費——駕照、車牌、購車、燃油、車位……註定是個高成本的消費——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時間上。
共享出行帶有公共交通的特點,但又能解決差異化需求,同時也解決了私人汽車的高成本,填補了兩者之間的斷層。
未來的大眾交通模式,很有可能是“高鐵+地鐵的公共交通”+“共享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