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94310417小云

    驕軍必敗,這是歷史規律,自水淹七軍後,關羽驕傲放縱自滿,目空一切,勢如中天不可一世,犯了兵家大忌,孫權呂蒙在尋找戰機收復荊州,曹丞相也在苦尋良策以血敗兵之恥。那年秋未關羽見江東風平浪靜,便舉兵大舉進攻曹仁統領的鐵甲威軍,不想岀師不利,被曹魏大將徐晃箭中臂章,鳴金收兵,興有華佗為其醫治不多日見好,突有一日自荊州來報陸遜呂蒙以瞞天過海奇襲荊襄得手,令關公大驚失色有事驚恐。前曹操十餘萬大軍迫陣,後有陸遜荊州得勢,老鼠穿風箱二頭著氣,不免大動肝火,舊傷復發,乃令全軍反轉敗走麥城,那徐晃本就為支生力軍,日夜顛倒追趕,令關羽如喪家之犬,令廖化去傅士仁處搬兵亦和形同陌路,是夜在麥城與參軍趙累話別,累引500兵為疑兵,關羽父子走東門以避東吳十餘萬大軍,不想人走敗跡天公助紂,那呂蒙潘璋在草叢中伏有重兵,時孫權以召令陸遜放關羽一路西行去川免災,不想呂蒙心毒手黑,擺下天羅地網,以待大。時也命也,不尊丞相之言,才今生大災。

  • 2 # 千年歷史一葉舟

    原因有三點。

    對手因素,兩面受敵,獨立難支。正面戰場上,儘管關羽勇猛,可曹操先後派來了徐晃,呂建等人助陣,各路兵馬都是趕去支援了,關羽沒能攻下樊城。與此同時,孫權方面的戰將呂蒙背後偷襲荊州得手。關羽你在牛,千軍萬馬的戰場也不能你一個人說了算。前有曹軍,後有孫兵,自己的外援一個沒來。不敗才是怪事。

    劉備因素。可能是劉備的無心之失和小心眼造成的,在劉備在四川一塊,關羽在荊州一塊,劉備在這個時候已經是君王了,可是這個時候關羽的威名越來越盛這個讓劉備有點不自在。關羽統領荊州都應該是帶的自己的人,劉備在臨長江的地方扼長江要衝的兩個地方公安和南郡派了兩個人,一個是糜芳,一個是傅士仁。這兩個人都是劉備的親信。這兩人能力不行,為什麼還要派他們過來啊,根本原因還是牽制關羽的。關鍵時刻,不敢出城營救關羽,最後投降孫權,這是直接導致關羽敗走麥城因素。

    自己因素。這是最要命的地方,驕兵必敗,這是自古以來兵家大忌。你想想當年三英戰呂布。呂布多牛逼的戰神最後也不掛了嗎?關羽自己就是太傲了。想當初,孫權的兒子想要和關羽的女兒結親家,關羽咋麼說的,虎女安能嫁犬子。孫權一代帝王,你關羽只不過是一方將領,也太不把人放眼裡了。三國後期,孫權方面戰將輩出,可惜關羽根本沒當回事,雖然你是戰神,但是人家三個王者還能弄不到你?

  • 3 # 某且說句公道話

    襄樊戰役,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後被呂蒙白衣渡江襲破荊州,正面戰場也被徐晃九軍擊潰。

    關羽的失敗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

    客觀原因,實力不對等。

    1部隊數量懸殊。關羽的部隊包括主戰部隊和荊州守軍加起來不過三萬人。

    而曹孫聯軍包括樊城守軍,于禁七軍,徐晃九軍,呂蒙部隊總共人馬至少是關羽的三倍。

    2戰將謀士陣容相差懸殊。關羽這邊戰將主要就關羽本人,還有副將王平,周倉等人。謀士方面更是沒有上的了檯面的。

    反觀曹孫這邊,孫權這邊基本上能人都派上了,呂蒙,陸遜,朱然,徐盛,丁奉,韓當等。曹操這邊曹仁,滿寵,賈逵,于禁,徐晃,龐德等。

    兩邊將帥陣容之懸殊比兵力差距更大。

    3關羽沒有援軍。曹操這邊援軍一波接一波,且都有良將帶領。先有于禁的七軍,後有徐晃的九軍。

    而劉備剛剛拿下漢中,還稱了漢中王,整個劉備勢力一片歡天喜地,而且劉備的主力部隊還在漢中,即沒有增援的意識也沒有增援的時間,想增援都增不了。

    至於上庸的部隊最多隻能救援而不是增援,況且也沒去。

    主觀原因,關羽的性格缺陷又缺乏政治頭腦。

    1驕傲自滿。所謂驕兵必敗,關羽確實有驕傲的資本,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殲敵三萬;另一方面曹仁的守軍被打得龜縮不出。

    此時此刻的關羽確實膨脹了,目空一切,呂蒙陸遜在他眼中不過病夫書生,曹仁不過是個靠著裙帶關係作威作福的人,雖然打過幾場仗卻無大才,徐晃的話關羽還是挺看得起的,不過要是跟自己比那還差的遠。

    2怠慢士族。關羽這人看不起當官的,關羽看重的是能力,經常訓斥糜芳傅士人。最後導致此二人投降東吳,將荊州拱手相送,自己也被斷了歸路,兵敗被俘。

    3輕敵大意,錯估形式,貿然發動戰爭,無視集團戰略方針。

    關羽的部隊短時間內防守荊州還是綽綽有餘的,諸葛亮當初留關羽守荊州也是沒錯的。

    但是讓你守沒讓你攻,荊州處於長江中游地區,守遠比攻簡單,沒有絕對實力很難進攻。諸葛亮的《隆中對策》也是拿下荊州益州,等待曹操內亂兩路並進,聯合孫權遙相呼應。

    對此,關羽的能力是值得肯定的,有勇有謀,武藝絕倫,同時也表示惋惜,畢竟人無完人,不能對他人過於苛責。

  • 4 # 回望歷史的青年

    讀《三國志》,你會發現,被後人寄予了無限希望的西蜀帝國,在一連串無以言述的錯誤之後,悄然間走向它的覆亡。這些錯誤,每一個都是那麼讓人揪心,那麼讓人傷神。因為這都是些偉大的錯誤,是人生無可逃避、必須要犯的錯誤。有些錯誤,是專屬於偉大人格的。英雄就是在這些錯誤之上挺立起來,贏得後人尊崇。西蜀陣營中,第一個犯錯的,是關羽。

    按照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佈局,劉備奪取西川,兼擁荊州,等待天下時局變化,屆時: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劉備自取西川,選擇關羽鎮守荊州,等待配合他兵出秦川。兩路夾擊,再戰天下。當時的關羽,正處於體能與智慧的巔峰,承擔這一使命,並不在話下。歷史也是這樣,公元219年,關羽發動襄陽大戰,水淹七軍,斬龐德,俘于禁,曹兵降者,大約兩三萬人。如何處理這些降兵呢?

    曹操在官渡之戰,擊敗袁紹時,袁紹兵有八萬人投降,曹操一個不留,把這八萬人統統殺掉了。如果從冷血的軍事成本角度來說,曹操的做法對自己有利。雖說是八萬降兵,但管理成本高昂,要給他們吃給他們喝,八萬人的糧食需要龐大的人力運輸,還要派生力軍嚴密監視以防他們造反。這樣做的結果,就會牽制曹操的相當部分兵力,甚至會影響到整個戰局。釋放是個更人道的辦法,但這些士兵都是袁紹地盤上的人,曹操不敢保證他們回去之後,不會被袁紹重新組織成軍隊再打回來。

    但是關羽並沒有選擇曹操的方式。關羽把所有的降兵,全部收容了起來。這樣他就必須要考慮,解決這些士兵的吃飯問題。去哪兒弄糧食呢?羽盡擒禁等,人馬數萬,託以糧乏,擅取湘關米。關羽的做法是,把孫權囤於湘關的糧草,搬過來給降兵吃。此舉激怒了孫權。此前,由於劉備奪得西川,和東吳的關係已經發生了根本性扭轉。實際上已經從盟友轉為敵對,雙方齟齬橫生,衝突不斷。但撕破臉對誰都沒好處,孫權嚥下屈辱,始終在隱忍。但關羽擅取湘關米,這件事成為壓垮孫權容忍力的最後一根稻草。盛怒之下,他決定對關羽展開報復。縱東嶽大帝,也抵擋不住曹操與孫權兩大軍事巨頭的聯手夾擊。東吳名將呂蒙白衣渡江,徑抄關羽後路,奪取了荊州地區。關羽孤兵難立,不得已匆匆西走,至麥城,遇伏兵,一世英名,留下了千古悲歌。——倘若關羽不是心存慈悲,效曹操之法殺盡降卒,雖說未必能夠改變整體戰局,但至少會甩掉包袱,為自己帶來更多機會。但在自己的機會與更多人的性命面前,關羽選擇了後者。

    這是關羽的錯誤,這個錯誤讓諸葛亮的戰略落空,從此西蜀失其先機,埋下了覆亡的種子。但這是個偉大的錯誤。關羽正因為這個錯誤,彰顯了偉大人格,成為帶給人希望的武聖、財神,垂萬世而受人景仰。接下來犯錯的,是劉備。劉備在張飛遇害之後,宣佈伐吳。但這是個錯誤的決定。蜀川帝國真正的敵人,是逼迫漢獻帝禪位的曹魏政權。這個時候正是諸葛亮之《隆中對》所言的“天下有變”……諸葛亮出山,就為等這一天。劉備苦心經營,也是為了這一天。現在這一天終於來了,理應按《隆中對》的佈局,提師出秦川,問罪於曹魏。屆時劉備必然會贏得絕對的道義資源,其對天下人的感召,足以讓蜀川獲得強大而持久的生命力。

    但劉備卻放棄了他苦心多年的目標,轉而選擇伐吳。這樣做的後果無疑是嚴重的:失去東吳這個盟友不說,也使得西蜀帝國從此陷入四面豎敵之中,自保尚且不暇,遑論問鼎天下!伐吳,絕對是個政治錯誤,但卻是人性自然之流露。沒有人能夠阻止這場戰爭,甚至諸葛亮都不能!伐吳,是一個錯誤!但又是個必須犯下的錯誤!劉、關、張一生相隨情深義重,相互信任託以性命,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性光輝。帝王時代,權毒噬骨,但權力絲毫也沒有腐化到這種人間真情,才讓我們始終對人性充滿期許與等待。

    智慧的諸葛亮,選擇了吞下彝陵之戰的苦果。彝陵之戰,劉備以七百里連營威懾東吳,東吳都督陸遜縱火攻之,蜀軍兵敗如山,劉備毫不驚訝地逃往白帝城。唯有犯下這個錯誤,劉備才是劉備,他敗而心安。最後是諸葛亮的錯誤,徹底斷送了西蜀的希望。白帝城託孤,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看好了劉禪這孩子,如果他靠得住,你就輔助他。如果他太不靠譜,你就踢開他自己來吧。諸葛亮大恐,急忙伏拜於地。中國歷史上,從未有哪個帝王對臣屬說過這種話,話中透出對劉禪才幹的怒氣,和無可奈何接受現實的絕望。諸葛亮是幸運的,和關羽、張飛同樣的幸運,他們在權力時代,有幸追隨了一位富有內心情感與人性的皇帝。他們再也不可能脫離這個邏輯。

    此後諸葛亮開始伐魏,以他的智慧,不會不知道時機並不成熟,而這執著且不可行的軍事行動,必將拖垮蜀帝國的經濟。但他別無選擇。因為劉禪的年齡已經足夠大,如果他休養生息,轉向政務,就勢必與劉禪發生交集,到時候君弱臣強,君愚臣智,必將重演曹操與漢獻帝的人際關係格局——而這,是諸葛亮絕對無法接受的。劉備無負於他,他也不能有負於劉備。是退亦死,進亦死,諸葛亮選擇了鞠躬盡瘁,星殞五丈原。他證明了自己的偉大人格,和劉、關、張一樣,成為華人世代敬重的智慧象徵。

    三國時期的蜀國,是劉備一手建立,劉備依靠的就是“劉關張三結義”及趙雲等的兄弟夥核心集團,再加上所謂“仁義布四海”策,最終吸引的諸葛亮、龐統、法正等大批天下奇才人物加盟而建立的。該國的建立—–以劉備在漢中擊敗曹操並奪取漢中為標誌。劉備一生與曹操交戰無數次,僅有此次大勝曹操,並強有力地從曹操手中奪取漢中及上庸等地,以強大的實力說明了中國北方最強的曹操的力量已不如劉備了,劉備的力量強大到可以公開對抗曹操,並戰勝曹操了,東吳孫權的實力自然在曹操之下,劉備的力量達到了全盛和頂點。

    劉備此時有荊州5郡(荊州共9郡:3郡由劉備歸還東吳,1郡在曹仁手裡),東西兩川,漢中及上庸,以及雲貴等地,有關張趙馬黃五虎大將,以及猛將魏延、李嚴、李恢、馬忠、付彤、黃權、王平等等、可謂兵強馬壯、人才濟濟。

    但此後的劉備及諸葛亮卻作出了令人十分不解的用兵戰略,用鎮守荊州5郡之地的兄弟夥集團中二兄弟關羽出兵攻擊北方的曹操,卻沒有派任何一支蜀國軍隊從其它方向策應、協助、支援。

    結果,已經鎮守荊湘之地十餘年的關將軍(且年齡已達58歲),出兵與曹操部隊的于禁曹仁徐晃等部激戰近3個月,雖打敗於禁,但被曹仁阻擊於襄陽城下,兵疲乏術,無法破城,後與曹的徐晃援軍交戰時,被徐擊敗。

    最後,關將軍的後方荊州5郡也被東吳呂蒙襲奪,關將軍之部在曹軍和東吳大軍的兩面襲擊打擊下潰敗、關羽及義子等忠勇將士全部戰死,真可惜!

    從關羽出兵北伐到戰敗死亡,時間長達4個多月,關將軍率部苦戰到死戰,始終沒有任何一支來自蜀國友軍的支援,就是按劉備與諸葛亮的著名的“隆中對”裡,所制定的戰略,也應該是蜀國主力大軍從漢中向北或向東攻擊曹操,而荊州北上的蜀軍應是偏軍出擊。但劉備及諸葛亮卻要關羽的荊湘部隊為主攻,而且居然沒有蜀國其它方面的攻擊配合,也沒有派智慧之將來替關羽防守荊州5郡。

    而劉備得到漢中及上庸等地後,完全有能力和實力派大將率軍支援關將軍的,劉備當時的眾多戰將(如張飛、趙雲、馬超等)都有可以派出來支援關將軍的。

    關將軍年邁已高,勞師遠征,後方無能人智士防守,在曹魏和東吳的雙重打襲下,關將軍哪能自保得了,但關將軍還是忠實地執行命令、盡心盡忠,直至戰死、以身殉職,真是可惜之致!可憐之極!

  • 5 # 春天裡8044

    關羽先是北伐襄樊,之前是擒于禁、斬龐德,後面又大破七軍威震華夏,就連曹操他們都為之震恐,曹操還打算遷都以避其鋒芒。可以說這個時候的關羽已經達到了其人生的輝煌頂峰。可是這些時局卻總是瞬息萬變。

    諸葛亮在當初將荊州交給關羽把守時,諸葛亮曾經再三囑咐:‘北拒曹操東和孫權’是保住荊州的根本大計,然而關羽雖然當場表示‘軍師之言,當銘肺腑’,可是後來從關羽後來的的所作所為中可以看出,關羽當時並沒有把孔明的這句話放在心上。東吳孫權派諸葛亮之兄諸葛瑾前來說媒主動和關羽聯姻之事,還想娶關羽的女兒為兒媳婦,孫權是吳國皇帝想來也沒有辱沒關羽之女,可是關羽在這個時候竟然勃然大怒:‘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關羽這樣做就徹底違背了諸葛亮的‘東和孫權’的策略,吳蜀軍事聯盟就因為這件事情瓦解。孫權聽諸葛瑾回來報告之後頓時怒髮衝冠,便真的好想與關羽決一死戰。

    關羽自恃其武藝超群天下聞名,關羽因此便有自負之感,在馬超投降劉備之後,關羽知馬超武藝過人便要入川與之比試高低。諸葛亮寫信誇獎關羽並且還以守荊州之重勸之,關羽才因此打消了比武爭鬥之心。‘單刀赴會’的時候很多人勸關羽不要去,關羽在當時卻說這樣的話:‘吾於千槍萬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際,匹馬縱橫,如入無人之境,豈憂江東群鼠乎!?’關羽這可以說是在藐視東吳群雄,未免也太過於自信。後來雖然因為魯肅為人寬厚才僥倖逃脫了這場大難,但最終的結果關羽還是敗於東吳。關羽最後被誅殺,孟達也因為害怕被追究責任而反叛。

    關羽兵敗的表面上是原因他的輕敵大意,深層次的原因則在於冥冥之中的天意。因為若論修為關羽遠在徐晃和呂蒙之上,文韜武略都是高於他們的對手。然而有時真的像俗話說的:‘人算不如天算’。

  • 6 # 魏門寒士

    公元219年,也就是建安二十四年,耳順已過、花甲未至的關羽率軍北進,圍困了襄陽和樊城。此時曹操尚未預料到危險的逼近,不慌不忙的派遣名將於禁前來救援,軍事嗅覺敏銳的關羽利用“霖雨”季節,來了一手漂亮的水淹七軍。剛強的龐德抬棺死戰,陣亡;年邁的于禁卻在惶恐之下選擇投降,導致一代名將晚年失節。到這裡,關羽的威名達到了一個頂峰。魏國半個南部都陷入或逃或降的混亂中,關羽已經威震華夏了。

    曹操恐慌不已,每天都想著遷都來暫避鋒芒;劉備樂開了花,每天都想著北上以直取許昌;孫權卻眉頭緊鎖,每天都想著蜀漢是不是要膨脹了。於是,這年秋天,東吳醞釀出了一個絕妙的計策。

    同年農曆十月,關羽的情況急轉直下,他丟失了荊州,又敗走麥城。最終與義子關平兵敗被殺。八月份,關羽還在大殺特殺,到了十月份關羽就兵敗被殺了?這種弔詭的轉變其實不難分析。為什麼關羽擊敗於禁三萬人,最後還是敗亡了?因為三國可是三國鼎立,關羽打的魏國抱頭鼠竄還有個吳國在虎視眈眈啊!

    關羽雖然威震華夏,但是他驕傲自滿,東吳提早謀劃的出其不意,以及曹魏找東吳求援結盟都是原因,但,我想說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水淹七軍這事,或許關羽還不會大意失荊州以至於敗走麥城,在建安二十四年敗亡。何以見得?

    首先,關羽的性格,關羽是什麼樣的人?四個字:心高氣傲。關羽傲雖傲,但是人家有本事。不過越是這種有本事的,就更容易驕傲起來。我這裡沒有任何貶低關二爺的意思,而是說一個很客觀的事實原因。關羽之前其實還是比較謹慎的,但是對黃忠不滿、和馬超約架已經充分顯示他的傲氣。

    水淹七軍之後,他覺得自己做出如此一番功績,絕對會志得意滿。看他對孫權的求親怎麼說的?他說:

    “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這真是把和東吳的好關係全砍斷了。那麼,關二爺這種心氣很高的人,得此大勝後很容易忽視一切,甚至是目中無人……這也就為他深陷東吳的計謀埋下隱患。

    除了關羽的性格原因,他水淹七軍也促進了外素對他的忌憚和防備,乃至最終要除掉他。前面說過,關羽一手水淹七軍搞的曹操很是慌亂,有人可能覺得這有什麼的,不就是一場戰爭的勝利嗎?不是說勝敗乃兵家常事嗎?不一樣,因為在此之前,劉備剛在漢中之戰打得曹阿瞞毫無還手之力,軍隊大敗而且還搭進去一個夏侯淵。現在關羽又把曹魏按在地上爆錘,這要是再不和東吳練手,趕明張飛是不是就該重現蜀魏版的逍遙津戰役了?那時候曹操就該叫曹十萬了。

    正所謂樹大招風,曹魏看關羽不順眼了,東吳也不舒服啊。當初借給蜀漢的荊州,一借不還。這可是我們東吳打下來的地盤,現在關羽又如此強勢,放著他現在大意的這麼好的時機不管,等著以後他修正過來再滅半個東吳?孫權本來和呂蒙也就商量的差不多了,沒想到曹操也跟他們一個想法,於是雙方一拍即合。

    從某種角度講,關羽的敗亡是必然的,他固然獲得了史無前例的大勝,但是這場勝利主觀上他沒有防備,客觀上又使東吳警惕,準備在暗中對付他。主客觀原因以綜合,關羽的敗亡,是必然的。就是因為水淹七軍,他才會敗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關天氣的諺語及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