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縹緲峰下一粒沙

    恩人或仇人這種說法,我覺得都有點過了。楊廷和、楊慎父子從沒想過施恩於嘉靖帝,也沒想過與嘉靖帝結仇,一切為了他們心中的大義。

    所謂的恩:楊廷和引《皇明祖訓》“兄終弟及”為據,請立武宗從弟興獻王長子朱厚熜為帝

    楊廷和是四川成都人,自幼聰慧,明憲宗朱見深時入仕,明孝宗朱祐樘時升任翰林修撰,參與編修《憲宗實錄》和《會典》,之後逐漸被重用。

    孝宗之子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時,楊廷和入閣為東閣大學士,專掌誥命起草,李東陽致仕後接任大明首輔,走到了臣子之道的巔峰。

    朱厚照就是大名鼎鼎的正德皇帝,他的人生以玩為主。雖然年紀輕輕就玩完了,但也夠本了。可是沒有後代,給大明留下個爛攤子。

    國不可一日無君,楊廷和引《皇明祖訓》“兄終弟及”為據,請立明武宗從弟興獻王長子朱厚熜為帝,朱厚照的母親張太后沒啥政治智慧,兒子一死六神無主,同意了楊廷和的建議。

    因為是楊廷和首先提出朱厚熜繼任的,所以他有擁立的大功。

    但實際上在那種情況下,選擇朱厚熜是自然而然的。論血緣,興獻王一脈和皇家嫡脈最近;論排行,興獻王朱祐杬是憲宗第四子,前三個都死了,也沒有後代。不選他家選誰家?

    只能說楊廷和選擇了最適合、最不容易引起爭議的人選。朱厚熜也明白這一點,感激是感激,但還沒有到感恩戴德的地步。

    所謂的仇:大禮儀之爭

    而讓朱厚熜和楊家父子翻臉的則是明朝有名的大禮儀之爭。

    怎麼回事呢?是這樣的:

    按照楊廷和等朝中官員的想法,朱厚熜繼位為帝的儀式應該按照皇子繼位的慣例;

    但是按照朱厚熜的想法,“遺詔以吾嗣皇帝位,非為皇子也”,意思是自己和先帝朱厚照是一輩,按照他的遺詔繼承大寶,不是他的皇子,不能按皇子登基儀式。

    所以他來到京城後就呆在城外,不進京了。後來經過大臣的一再勸告才入城,也沒有按禮部事先擬定的儀程走,直接登基了,是為嘉靖帝。

    楊廷和等人首次領教了嘉靖的固執,接下來,他又出招了。

    按照正統邏輯,嘉靖等於是過繼到了嫡脈,那麼他應該尊朱厚照為皇兄,孝宗朱祐樘為父皇,尚還在世的張太后為母后。可他不同意,他非得按照原有的血緣關係來。

    也就是朱祐樘為伯父,張太后為伯母,追封已過世的親生父親興獻王為皇帝,在世的母親則為皇太后。

    可這不符合禮儀,楊廷和四次退回了嘉靖關於此事的親筆批示,表示“臣不敢阿諛順旨”。嘉靖為了達成目的,還打算拉攏楊廷和,但楊廷和明確拒絕,一再堅持己見。

    反對此事的大臣太多,骨頭又都很硬,嘉靖只好讓步。《明史·卷一百九十·列傳第七十八》中記載:帝不得已,乃以嘉靖元年詔稱孝宗為“皇考”,慈壽皇太后為“聖母”,興獻帝、後為本生父母,不稱“皇”。

    表面上看來,“大禮儀之爭”爭的是皇傢俬事,實際上這是皇帝和文臣集團的一次交鋒,嘉靖雖然落敗,但也讓大臣們知道他不是軟弱君王,不會任文臣掌控朝堂。

    雙方的樑子就這樣結下了。

    犯顏直諫,辭官歸鄉

    嘉靖愛尋仙問道,楊廷和經常勸諫。嘉靖本就因大禮儀之爭而厭惡他,此時就更不願聽他的話了,反而和一些曲從他的奸臣小人親近,楊廷和又勸,嘉靖越發煩他。

    楊廷和也知道自己失了帝心,索性辭職。

    當時眾多大臣請求嘉靖挽留楊廷和,嘉靖都不理會,他巴不得楊廷和早點離開呢,眼下高興還來不及。

    父親離開,兒子接棒

    等楊廷和一走,嘉靖又開始翻舊事,稱孝宗為“皇伯考”(已去世的皇伯父),稱生父為恭穆皇帝。可他忘了一件事,楊廷和雖然不在了,他的兒子楊慎還在。

    楊慎和父親的觀點一致,帶領眾臣上書嘉靖,希望他收回亂命。嘉靖大怒,使出暴力手段,將為首的八個人下了詔獄。

    訊息傳出,群情激憤,楊慎帶著同年進士兩百多人,在金水橋、左順門一帶列宮大哭,抗議非法逮捕朝臣,聲徹宮廷。

    嘉靖更加憤怒,“悉下詔獄,廷杖之”,楊慎被打了兩次,差點打死。

    此後楊家父子的政治生命算是結束了,楊廷和不用說,早已辭官;楊慎被流放到雲南保山,有時候能夠短暫的回到家鄉四川,無論他到哪裡,那裡的地方官都很尊重他,他寄情于山水,投身於詩文,留下許多優美的作品。

    父子結局

    可能是因為後來越想越氣,嘉靖於1528年重定議禮諸臣之罪,楊廷和被削為平民,罪名是“為罪之魁,以定策國老自居,門生天子視朕”。

    意思是大禮儀之爭楊廷和是罪魁禍首,他把自己當成制定國家政策的國老,把天子當成他的門生,目中無君,失了為臣之道。

    1529年,楊廷和鬱鬱而終;楊慎1559年死於雲南。

    總之,楊廷和、楊慎父子在與皇權的對抗中體現了錚錚風骨,他們的精神值得頌揚,後世對他們的評價極高。

  • 2 # a擱淺記憶

    朱厚照駕崩後既無子嗣,也無兄弟。楊延和與張太后一起頒佈了朱厚照的遺詔,“朕疾彌留,儲嗣未建。朕皇考親弟興獻王長子厚熜,年已長成,賢明仁孝,倫序當立,已尊奉祖訓。…”。這其實是楊與張太后以朱厚照的名義釋出的與朱厚照本人並無關係。因此是楊延和把正在受孝的朱厚熜推上了皇位,以後的嘉靖帝,這便是所謂的“恩”。

    但為何最後又成了“仇”了呢。事情是這樣的,前面講到,朱厚照與嘉靖帝的父親都去世了。那麼嘉靖帝到底是以誰的兒子身份繼位呢?嘉靖帝是很懂禮制的,既然禮部讓自己以皇太子的身份進宮,在沒搞清楚之前他是不會進宮的。楊延和便和文官一起執意要讓嘉靖過繼給已故明孝宗(朱厚照的父親)做兒子,然後再繼承王位以便與前面的皇帝建立直系親屬關係。但在過繼這個問題上,嘉靖始終不肯讓步。但最後也是妥協讓步,畢竟是初來乍到。嘉靖繼位後又想起了給自己的生父加尊號,但沒想到會遇到起那麼大的阻力,楊延和的意見是,嘉靖帝既然已經過繼給了明孝宗,就應該稱自己的生父為“皇叔父”。這樣的話就不能加尊號了,而且還要在自己祭祀生父時要口稱“侄”,這讓嘉靖帝無法忍受了。便疏遠了楊延和及他的兒子楊慎。而且章璁的出現讓嘉靖有了新的依靠就越來越記恨楊延和了。

  • 3 # 山谷大師

    楊廷和、楊慎父子兩人一個是朝廷重要人物,輔佐兩代皇帝,一個是士林翹楚,在文人之中享有地位,原本都是正德、嘉靖年間顯赫之極的人物,為什麼父子倆會在新君登位之後短短三年遇到180度的轉變,都被趕出北京,真的是小皇帝過河拆橋對楊廷和、楊慎父子恩將仇報嗎?

    一,

        大家都知道,明朝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歷來被形容比較荒唐。繼位時才十五歲,正是飛揚跳脫的青春期,楊廷和正是朱厚照的老師。

          朱厚照生性好玩,不愛讀書,但不讀書並不代表一個人沒有學習能力,朱厚照卻有一個人不能及的優點,會藏語、梵語,也略懂蒙古語,可能還能說點阿拉伯語。對佛經也比較熟悉,歷來被視為玩樂之地的豹房,從某種角度說,是他接觸藏僧喇嘛,處置蒙藏事務的地方,對於邊疆大局穩定也起到一些作用。

        史書記載,朱厚照領軍打仗取得勝利,且重視邊疆事務,其程度可能僅次於朱元璋和朱棣。正德年間,國家比較穩定,正直大臣不少,每上書言事,有建議皇帝備戰的,有規勸皇帝節儉的,只是皇帝不喜歡說教,自然往往躲避他們,雖然朱厚照不喜歡和古板嚴肅的大臣接觸,但不代表皇帝只想玩,不喜歡處理朝廷事務。

    史書明確記載,哪怕朱厚照去宣府、到南京,其實從來都交代要把該他看的奏疏統統送達,只是他什麼時候看完可能就要憑心情,這一點和筆者前面說豹房功能一樣。

          楊廷和是成都府新都縣人,十九歲考中憲宗成化十四年(1478)進士,是當時最年輕的進士,父親楊春當進士都比他晚三年(1481)。他去雲南娶妻,一路上不少地方人士希望結交 ,均不受。成化十六年(1480),回朝任職翰林院。

          孝宗弘治二年(1489),楊廷和參與編修《憲宗實錄》和《會典》,副Quattroporte官丘濬大讚楊廷和有良史之才。《實錄》完成升為翰林侍讀,任經筵講官,孝宗非常欣賞楊廷和對經書典籍的講解,讓他侍奉皇太子朱厚照讀書,當時才四歲,他和未來武宗培養了十年之久師生情誼。

          因為楊廷和的文才出眾和對經籍熟悉,孝宗基本把楊廷和作為文史教育人才任用,後來負責主持會試,為朝廷選拔後進。

          武宗繼位初期,朝中有李東陽、謝遷主事,楊廷和再次負責編修《孝宗實錄》,成為Quattroporte官,同時為皇帝處理誥命。但劉瑾專橫,楊廷和一度被攆去南京。朱厚照離不開楊廷和,不久又招他回來,一步步高昇。

          正德五年(1510),安化王朱寘鐇(讀音至凡)以誅劉瑾為旗號,聯絡寧夏都指揮周昂等起兵。楊廷和一面起草赦免詔書,一面請提拔邊將仇鉞、彭澤(為後來楊廷和最器重的文武雙全的得力外臣),以瓦解安化王身邊的人,果然活捉朱寘鐇。同年,張永(也是宦官)揭發劉瑾,楊廷和晉升任少傅兼太子太傅、謹身殿大學士,蔭封其子楊恆(第三子)為中書舍人。

    楊廷和文集《楊文忠三錄》書頁

          正德前期首輔是著名文士李東陽,個性比較溫和,不僅與楊一清、劉大夏等屬於同學好友,對劉瑾的交往也匪淺,歷來被視為汙點。

          李東陽在朱厚照繼位後就申請退休,朱厚照一再挽留,可能是楊廷和代表皇帝尊敬老臣的舉動,導致李東陽不得不與劉瑾等周旋。劉瑾伏誅以後李東陽才退休,楊廷和繼任首輔,正德年間進入一個新階段。

       楊廷和曾在乾清宮發生災害的時候向朱厚照進諫,希望堅持早朝,關閉皇家設立在民間的商鋪,遣散宮中供養的喇嘛僧,減少一些勞民傷財的工程,但朱厚照根本顧不上看他的奏疏。

         宦官谷大用、魏彬、張雄及其義子錢寧、江彬等都聚集,導致正德後期遇到寧王危機。

          正德十四年(1519),位於江西南昌的寧王朱宸濠謊稱得孝宗張皇后懿旨,希望廢除貪玩的朱厚照另立賢明,集結千餘搜戰船,約十萬人馬起兵(多是鄱陽湖一帶盜賊),意圖順江直驅南京。

          真實原因是,寧王派入京師的線人(為一個戲子伶人)被查獲,江西官員、南京官員都早有奏報提醒京師,實際楊廷和等閣臣都知道寧王的風聲,但朱厚照之前一直對這個皇叔很好,寧王也確實在京師交遊廣闊,包括與楊廷和等都有來往,直到涉及繼承人時,朱厚照才有戒心。

    平定寧王有大功的王陽明畫像

          而楊廷和等大臣也警惕,建議要裁撤王府護衛,同時收繳田莊歸還百姓,激起朱宸濠要舉事。朱厚照當時剛回京師沒多久,又要領兵征討,他化名朱壽,自封大將軍,浩浩蕩蕩又帶著隊伍南下。

          嘉靖三年(1524),楊廷和上疏,嘉靖心不喜,準他退休,而楊憂心京城,勸戒“端坐閒官”,沒想到自此身陷政治風暴漩渦。

    7月,嘉靖皇帝下昭稱獻帝“恭慕皇帝”,朝臣抗爭不從,楊慎已然。嘉靖大怒,令錦衣衛逮捕8人,楊慎等糾眾撞左順門,嘉靖皇帝火冒三丈,134人全部下獄,當場杖斃16人。

    這場爭論,誰是誰非,莫衷一是,雖然楊氏父子有可疑之處,卻也難掩其中的拳拳之心。錚錚鐵骨。

  • 4 # 打工仔老楊談古論今

    “大禮議之爭”和嘉靖帝提出的施政方針不被楊廷和贊同而為其所不喜。

    楊廷和父子作為對嘉靖帝有擁立之功的人,卻為嘉靖所不喜,並於嘉靖七年將楊廷和貶為庶人,主要是因為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一、嘉靖登基即位後為其父母的尊號與楊廷和父子為代表的官員開啟了“大禮議之爭”。明武宗朱厚照由於沒有子嗣,在其彌留之際引《皇明祖訓》“兄終弟及”的條例選擇近支的堂弟朱厚熜繼承帝位。於是作為大學士的楊廷和根據遺詔在慈壽太后張氏授意下請當時還在封地的興獻王朱厚熜進京繼承帝位。嘉靖帝在繼承帝位之後,就讓禮官討論嘉靖帝父母的稱號,這時候楊廷和為代表的大臣堅持禮制,並搬出漢代定陶王和宋代濮王的故事給禮部主事官員。楊氏父子堅持認為嘉靖應尊稱孝宗為“皇考”,稱興獻王為“皇叔考興獻國王”,稱母妃為“皇叔母興獻王妃”,自稱侄皇帝。這與嘉靖帝的意思相背,而禮部官員與眾大臣相商的結果也是贊同楊廷和的提議。其間幾次三番嘉靖都想改封興獻王封號,但以楊氏父子為代表的守制派堅持不變並先後四次把嘉靖批示的密封退回,並堅決反對,這引起嘉靖的憤憤不平進而楊廷和被迫辭官。而楊慎堅持其父主張的守禮制,並多次上書不願與刻意迎合上意的人為伍,這又引起了嘉靖的震怒,並動用暴力來鎮壓楊慎之流,最終將其發配到雲南。經過三年半的“大禮議之爭”以嘉靖皇帝的勝利最終結束。在嘉靖十七年將其父追封為“文獻帝”的並將其牌位移自太廟,排在武宗之前。

    二、嘉靖帝提出的施政方針被楊廷和極力否定而無法施展報負。嘉靖繼位初期,楊廷和把持朝政,但多是對當時朝政有利的。楊主張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讓大明王朝沿著正軌發展,經濟和民生方面都得到改善。嘉靖更是多次封賞楊,並加封其為左柱國,後請封太傅,但均被楊拒絕。嘉靖帝喜歡請僧侶,請道士坐壇設法,楊作為內閣首輔多次勸說。後來嘉靖帝聽從宦官建議要求派宦官到江南督辦織造,楊以江南本來就貧困百姓很苦為由拒絕嘉靖帝派宦官去江南。這又讓嘉靖帝的計劃再次落空,而當時提議的宦官集團對楊恨之入骨。所以,當楊廷和辭官致仕的時候,嘉靖皇帝沒有挽留。由於在“大禮議之爭”中不合聖意,其他被楊打壓的官員對楊氏父子恨之入骨,在朝廷奸小的竄嗦下,皇帝在嘉靖七年將楊廷和一家貶為平民,楊廷和之子楊慎流放到雲南。在嘉靖一朝,歷經四十多年,多次大赦天下都選擇性的遺忘楊慎,作為明朝大才子的楊慎終其一生也報國無門。

    綜上,“大禮議之爭”不合上意後楊氏父子不被嘉靖所待見,楊氏的勸諫也讓嘉靖所不喜。所以最終楊廷玉被迫辭官,楊慎被流放。

  • 5 # 泵達豐

    這事咱們先從為什麼楊延和父子會成為嘉靖皇帝的恩人說起。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正德皇帝朱厚照駕崩於豹房,在位十六年,廟號武宗,享年三十一歲。然而武宗皇帝一生荒唐,並沒有留下子嗣繼承大統。

    當時楊廷和身為朝廷內閣首輔,一手把持朝政,權勢滔天。他引用《皇明祖訓》中“兄終弟及”的規定,主張由正德皇帝的堂弟、興獻王的長子朱厚熜(即嘉靖皇帝)繼承帝位,並得到皇太后(孝康敬皇后)張氏支援,由其擬發遺詔,迎候朱厚熜自興王府所在地安陸府(今湖北鍾祥)回京繼位。 朱厚熜未至京師前,楊廷和總攬朝政三十七天,攝理國政,革除武宗遺留弊病,使大明王朝維持穩定。不難看出楊廷和父子有恩於嘉靖帝的說法是成立的,朱厚熜能當上皇帝楊廷和出力甚巨且維持了朝廷在皇位更迭時期的穩定。

    嘉靖帝同楊延和從恩人變成仇人的過程也很快到來,正德十六年(1521年)5月,朱厚熜同朝廷迎接他的使團到達北京城外良鄉。根據楊廷和的安排,要禮部用太子的禮儀迎接朱厚熜,但朱厚熜並不接受這種方案,他對其右長史袁宗皋說:“遺詔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雙方互不妥協,最後由皇太后令群臣上箋勸進,朱厚熜在郊外受箋,隨即在奉天殿即位。

    正德十六年(1521年)5月27日,朱厚熜正式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嘉靖,時年嘉靖皇帝14歲。即位不久,嘉靖帝與楊廷和為首的武宗舊臣們之間關於以誰為嘉靖帝皇考(即宗法意義上的父親),以及嘉靖帝生父尊號的皇統問題發生了長達三年半的“大禮議之爭”。楊廷和等朝臣想把嘉靖皇帝過繼到正德皇帝的父親(孝宗皇帝)名下,讓嘉靖皇帝稱呼自己已故父王為皇叔。在講究孝道傳承的古代,嘉靖皇帝自然是極力反對。經過三年多的大禮儀之爭,嘉靖皇帝對楊廷和等朝廷重臣的恨意增加到了極點。

    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嘉靖皇帝召叢集臣集議,楊廷和以請求致仕為要挾想使嘉靖屈服。而此時,朱厚熜的地位已穩固,早已厭惡楊廷和跋扈難制,就順水推舟,同意楊廷和致仕歸裡。同年七月,楊廷和之子,狀元楊慎召集200餘位朝臣在左順門跪請世宗改變旨意,維持舊制。嘉靖皇帝大怒,令錦衣衛逮捕為首者八人,下詔獄。此舉令其他人更為激動,衝至左順門前擂門大哭,朱厚熜再下令將五品以下官員一百三十四人下獄拷訊,四品以上官員八十六人停職待罪。為時三年的“大禮議之爭”以朱厚熜獲勝告終。楊慎被流放到南方邊陲之地,至死都沒有被赦令回鄉,甚至楊廷和去世時楊慎也不能為其送終,可見嘉靖皇帝對他們父子恨意之深。

  • 6 # 大灣區經濟觀察

    嘉靖皇帝從小就懂得智慧博弈,城府很深,大禮議事件,就說明他有的高深,固執,剛毅和智慧,就是要走大門進去,就是要封自己老爸做太上皇。透過內閣,太監批紅互相制衡,控制拉攏,駕馭最高權力。他是修道之人,必然也有感悟人生,自然,用權術控制嚴嵩,嚴世蕃,徐階,高拱和張居正等內閣大臣。

    嘉靖之聰明,可以排在明朝前三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玫瑰海棠的葉子變焦了,花邊變黑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