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嘿時光雜貨鋪2019

    第一世(始遷)文友 相傳為旺公之子雅好孔子春秋元末避亂隱於巢湖之濱詩書教子不求聞達實高尚之流也因子永安永忠功賜封侯爵妣□氏子五人長永清次永堅三永寧四永安五永忠第二世永清 文友公長子元至正年間舉人明洪武初以本生子升貴贈明威將軍公篤嗜詩書隱居不仕妣邵氏封大德人相傳其後嗣多半徙居蘇州楓橋及湖北武昌府第二世永堅 文友公次子巢湖水軍主要指揮者之一後投奔陳友諒仕漢漢滅後隱居湖南湘陰前四子遷回湖北其餘子尚居湘陰第二世永寧 文友公三子元至正進士候補縣丞明初後裔遷回湖北第二世永安 生於1320年卒於1366年字彥敬文友公四子洪武初封楚國公後改封鄖國公妣林氏龔氏無子以長兄永清公子升承嗣祥第二世永忠 文友公五子生於1323年卒於1375年妣王氏一子權又妣何氏一子志廣(見廣東南雄廖氏族譜)明初封德慶侯後裔散佈湖北、湖南長沙、廣東南雄、廣西等地據傳江西、四川臨水縣也有其裔第三世升 永安公繼子生於1335年卒於1426年蔭封指揮使妣夏氏子四人長基次垕三磯四垣建文四年受侄兒鏞,銘案牽連發配廣西戍邊公元1225年獲赦還鄉湖北第三世權 永忠公子生於1347年卒於1385年妣徐氏花氏王氏明初以功臣子為散騎舍人洪武九年從馮勝練兵西安十一年從御史大夫丁玉徵松疊等州克之十三年襲封德慶侯十四年從穎州侯傅友德徵雲南十五年領兵守畢郡尋守瀘州十六年夏五月召還十七年夏四月癸已以疾卒子四人長鏞次銘三鉞四鍾第四世基 升公長子妣□氏子三人長子承慶次子善慶三子餘慶第四世垕 升公次子子嗣失考第四世磯 升公三子子嗣失考第四世垣 升公四子子嗣失考第四世鏞 權公長子生於1367年卒於1402年襲封德慶侯官至都督妣方氏據《廖姓史話》載其孫廖垂遠從江西遷湖南長沙按公與弟銘同受學於方正學先生先生被難二公篤師弟誼收其屍瘞於聚寶門外山上遂同坐死並追去所賜鐵卷金章母女謫發浣衣局子侄俱發充奉義金山兩衛軍史稱被逮時母王夫人泣送之曰今日之事皆好讀書所致此後家人切勿讀書二子泣顧曰此事非讀書人不能作傳語後代兒孫益當讀書雲厥後金陵建方正學先生祠二公皆配享焉第四世銘 權公次子事略同鏞公妣李氏後世遷湖北潛邑黃中垸第四世鉞 權公三子襲封指揮使死於廣西戍所妣□氏子嗣無考第四世鍾 權公四子隱居湖南華容第五世承慶 基公長子襲封指揮使妣□氏子三人長奉次春三泰按公以方正學先生案株連發充廣西奉義衛軍田宅金章鐵卷盡被追去宣德時觀察某奏請清勾靖難罪名旋赦還復官職公在戍日夜哭泣竟以瞽廢辭不仕復觸朝廷怒發守鳳陽陵尋卒第五世善慶 基公次子卒於廣西奉義衛軍戍所子嗣失考第五世餘慶 基公三子子嗣失考第六世奉 承慶公長子妣□氏一子贊第六世春 承慶公次子子嗣失考第六世泰 承慶公三子正統舉人官山東鉅野縣教諭升河南河間府教授妣□氏子三人長許次誼三讓按廖氏自元末遷巢湖戶族流離譜牒失傳公始搜訂之承先啟後實有大功焉第七世贊 奉公子子嗣失考第七世許 泰公長子妣□氏子二人長世興次世華第七世誼 泰公次子明廩膳生妣向氏子一人世昌第七世讓 泰公三子後裔徙居壽縣安豐壙廖家老圩(詳見壽春廖氏宗譜)第八世世興 許公長子妣□氏一子伏亨第八世世華 許公次子子嗣失考第八世世昌 誼公子明庠生妣韓氏子三人長伏初次伏元三伏思第九世伏亨 世興公子妣□氏子嗣失考第九世伏初 世昌公長子妣□氏一子自勉第九世伏元 世昌公次子字柳溪明庠生著有柳溪集公自鳳陽陵戍所遷居壽縣東鄉王葉巷坊因以廖家灣名葬於本村前卯乙過峽轉巽卯山酉向妣宋氏合墓一子自新第九世伏思 世昌公三子妣□氏子二人長自成次自功第十世自勉 伏初公子妣□氏二子長必登次必選第十世自新 伏元公子字守畦明庠生附葬伏元公墓左側妣劉氏合墓子三人長嚴次秀三實第十世自成 伏思公長子妣□氏一子必春移居懷遠廖家巷第十世自功 伏思公次子子嗣失考元朝統治者把全華人民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是蒙古人,社會地位最高;第二等是中亞細亞人(色目人),社會地位次之;第三等是漢人,即原屬金國統治下的中原人;第四等是宋王朝的遺民,蒙古貴族稱之為“南人”,地位最低。鐵木真曾規定:凡殺死豪古人的,須償命;殺死色目人的,罰80兩白銀;殺死一個漢人或南人的,只要交一頭毛驢就可以了。蒙古貴族統治者將“漢人”和“南人”每20戶編為一“甲”,首長叫“甲主”,由元“政府”派蒙古人擔任,這20戶人就是“甲主”的奴隸,財產和婦女任由“甲主”享用。蒙古統治者還禁止“漢人”和“南人”打獵,不準“漢人”和“南人”練武術和持有兵器,連趕集做買賣、拜佛集會、夜間出門行走也被禁止。蒙古貴族又特別崇拜喇嘛,任他們為所欲為,於是這些以“慈悲為懷、普渡眾生、救苦救難的活佛”,卻是“漢人”和“南人”的災難。他們所到之處,隨從如雲,或強佔民宅,或強佔民女,或勒索財物,或挖掘墳墓盜取金銀珠寶……。為避亂,文友公舉家輾轉來到巢湖水邊。適值江淮大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為反抗元韃的暴虐統治,也為保一方平安,文友公五子永清、永堅、永寧、永安、永忠在巢湖建立水寨,訓練水兵,扯起義旗。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5月,朱元璋義軍駐和陽,欲渡江發展而苦無舟楫。永安兄弟和俞廷玉父子相約投奔朱元璋,元璋大喜,曰“天助我也!”親自迎接永安等於巢湖水寨。得到這千餘艘戰船,萬餘名水兵,特別是永安兄弟和俞通海兄弟皆才勇之將,長於水戰(明史稱永安為水傑),朱元璋的起義軍如虎添翼,聲威大振,攻城掠地,所向披靡。終於擺脫“高築牆、廣積糧”的被動防守局面,轉入積極進攻階段。從1355年到1368年的十三年中,永安、永忠任正、副水軍統帥(永安陷吳後,永忠任水軍統帥),協同徐達、常遇春、湯和等陸軍將領先後打敗元中丞蠻子海牙,滅掉漢陳友瓊、吳張士誠,又討降方國珍、陳友定進克福州。使得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廣大地區成為朱元璋的勢力範圍。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了明王朝。洪武元年(1368年)永忠拜徵南大將軍,由海路取廣東。東莞伯何真歸降,至廣州又降元將盧左丞,擒海寇邵宗愚而殺之,廣人大悅,廣東悉平。接著進軍廣西,在梧州降元達魯花赤拜住,繼而攻克南寧、象州,廣西悉平。洪武三年,永忠從徐達北征,攻克察汗腦兒。洪武四年,從湯和帥舟師伐蜀,敗夔府守將郭興,智取瞿塘關,擒同僉蔣達等八十餘人。繼而帥舟師直搗重慶、銅鑼峽,蜀主明升投降,又招諭成都守將戴壽、向大亨等歸降,蜀地悉平。洪武五年,從徐達北征,收復和林。洪武六年帥舟師掃蕩盤據在沿海島嶼上的倭寇(日本海盜)大勝而歸。由是可見,永安、永忠兄弟的戰跡幾乎遍中國,尤其在長江流域,華南、西南諸省戰功最為顯著,堪為開國元勳。朱元璋曾親書“功超群將,智邁雄師”賜之懸於門上。又在“平蜀文”中褒其功,有“一傅二廖”之語(傅是傅友德、廖即廖永忠)。洪武初封永安為楚國公後改封鄖國公,封永忠為德慶侯。一時廖家成為應天(南京)的名門豪族。事態有變。永安攻打張士誠部和徐達攻克宜興,乘勝深入太湖與吳將呂珍戰時,戰船擱淺,後續部隊遲來一步,永安被俘。張士誠愛永安文武全才,欲招降之,不從而被囚,八年後死於吳,吳平後,靈柩運回南京,太祖迎祭於郊。葬於鐘山,因功配享太廟。說到這裡,有一個問題:永忠“功超群臣”,為何不封公爵而只封了次一級的侯爵呢?先前,朱元璋起義初期,因羽翼未豐,多次得到明王救援與庇護,朱元璋便拜明王為主而稱臣,後來明王日漸式微,無奈之下,遣使諭元璋欲移駕應天,到元璋的地盤上來。元璋一面“恭迎”來臣,一面派永忠駕舟迎駕。至瓜步,船翻,小明王韓林兒淹死。這件事有些蹊蹺。永忠舟可渡海作戰,怎麼會在太平水域翻船?永忠加害小明王自己又能落得什麼?無論將來是明王稱帝還是元璋稱帝,永忠都只能是一個臣子。所以,明眼人一看便知究竟。由於只有永忠最瞭解內情,恐怕也就埋下了隱患。果然不出所料,如果“故止封侯而不公”也就罷了,洪武八年(1375年),終以“坐僭龍鳳”被賜死,年僅五十三歲。當然,當年的功臣名將在朱皇帝坐穩天下後都沒有好下場。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獵狗烹”是也,火燒慶功樓在所難免了。永忠死後,子廖權於洪武十三年嗣侯,十七年卒。權公子廖鏞以嫡子為散騎舍人,累官都督。建文時惠帝常與議兵事,宿衛殿庭。可見廖鏞在朝廷中的地位。不久,燕王朱棣兵變,攻克南京,建文遜國。忠於先皇惠帝的一班臣子一個個被殺。大學士方孝儒首當其衝,滅九族。廖鏞與弟廖銘曾就學於方孝儒門下,見方橫屍暴野,便收其遺骸而葬之,也被論死。滅九族,又加上學生一族,成為歷史上“禍滅十族”的先例。這一次災難非同小可,不僅田產宅第均被沒收,還追回皇家先前賜予的鐵卷、金章、第鉞,所有男丁如三弟廖鉞等一律充軍邊陲,妻女謫發浣衣局,淪為皇家奴。從此金陵廖家再無蹤影。廖家經過兩次殺身之禍,死的死,充軍的充軍,能逃的則逃,又加上不斷遷徙和軍旅生涯居無定所,便形成後來支脈數省的罕見局面。(一)廖承慶遷居鳳陽,安徽廖氏家族永安公無子,兄永清公子廖升過繼而嗣之。升隨永安南征北戰,屢立戰功,永安死後,升嗣公爵,授予指揮僉事。侄兒鏞、銘慘案後,升公也受牽連,雖年事已高,仍被髮配廣西戍邊。1425年,仁宗繼位(年號洪熙),諭禮部:“建文諸臣,已蒙顯戮,家屬籍在官者悉宥為民,還其田土。其外親戍邊者,留一人戍邊,餘放還。”這該是建文時殉難諸臣家庭命運的一次轉機。這時廖鉞已死於邊塞。升公除留下長孫廖承慶繼續戍邊,其餘子孫皆獲釋為民,得以返回故里。宣德年間(1426—1435),宣宗為安撫死難諸臣的後裔,頒詔赦免諸臣,承慶公感慨先祖們的悲慘遭遇,終日慟哭,對恢復官職已心灰意冷,婉言拒絕了皇家的任命,這下又觸怒朝廷,以其積怨未消,再貶鳳陽守皇陵,從此便在這裡紮下根。經過數世繁衍生息,九世祖廖伏元(字柳溪)深感生口日繁居所緊缺,便將自己這一支及弟伏思一支遷到當時壽州東鄉,現在的淮南市廖家灣,聚族而居,成為當今的淮南廖氏家族。大概與此同時,七世祖廖讓公的後裔遷到壽州南鄉,今壽縣廖家圩定居,形成壽縣廖氏家族。十世祖廖自功又自廖家灣遷到懷遠縣廖家巷成為淮南廖氏的一個支脈。十三世祖廖應楨遷到今日長豐縣水家湖,後裔成為淮南廖氏又一支脈。自一世祖文友公起,在安徽的後裔到目前已傳至二十二世到二十八世,其中人口最多的當屬二十五世。(二)湖北永清公永堅公永寧公永忠公後裔據我譜載,永忠“其裔半在廬州府,龍池支譜載其子遷居湖廣武昌府及四川順慶府臨水縣或亦有所據也。”近查“湖北仙桃市廖氏譜(光輝和利和於2007年元月4日去湖北調查,影印仙桃市廖氏宗譜首卷一冊),使我們對這一情況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二世祖廖永清(派名道清號永德字子芳)元至正舉人,分發湖北侯補糧捕府,二世祖廖永寧(派名道恆號永定字竹齋),進士,侯選縣丞。見江漢之間田肥美,民殷富,便在梅子山前(今武漢市境)建立家園。我譜載文友公“雅好孔子春秋,詩書教子,實高尚之流也”。可見當時廖家是書香門第、功名之家。時值元末大亂,地方上的土匪盜賊乘隙橫行鄉里,生靈塗炭。為避亂,“乃至父母兄弟各異”。我們知道便有了文友公舉家遷徙巢湖之舉。明初大定,社會秩序大大好轉,洪武二年,永清、永寧年事已高(1355年永安兄弟投奔朱元璋時,最小的永忠已三十二歲,到明朝建立時已四十五歲,可想永清、永寧這時都很大了。)便又回到湖北的家園隱居起來。永堅公曾在陳友諒部下做過事,漢滅後,隱居湖南湘陰。永堅公前四子後來也遷回湖北。仁宗大赦時,廖升率子孫(廖鉞已死於邊塞)也是回到湖北,當今湖北廖氏人中,很多都是他們的後裔。據湖北八縣廖氏聯譜記載,後裔分佈如下:廖永清(湖北譜記為蘭山,派名道清,號永德)生子六:瑾、瑜、瓚、瑨、瓘、琛。瑾、瑜不知去向。瓚(即廖升,永安嗣子)生子六:輔顯、輔謨、輔翰、輔賢、輔明、輔仁,後裔散居漢川、沔陽(仙桃)、天門、潛江、監利、應城、荊門、嘉魚、蒲坼、鍾祥、孝感、漢陽等地。總人口最多的為仙桃市,人口最集中的是天門市。瑨公的後代聚居於潛江漁洋鎮。瓘公的後裔居於潛江的袁礄和周磯。琛公後裔居於監利新溝鎮。廖永堅生子六:遠、逵、通、達、遂、運。前四子後來由湖南湘陰遷回湖北。遠、逵、通的後裔分別聚居京山、潛江、當陽。達後裔居荊門、鍾祥等地。廖永寧(湖北譜記為旭山,派名道恆,號永定)生子三:瑋、璜、璽,後裔分別居於天門市的漁薪鎮北千弓、石河鎮海灣村、汪場之廖家河嶺,還有一支遷襄陽。(三)湖南永忠公和永堅公後裔永忠公和永堅公在湖南的後裔,現已清楚的有六支:一是永堅公的第五、第六兩子遂和運沒有回到湖北,其後裔居於湘陰。二是永忠孫鏞、銘、鉞、鐘的後裔,聚居於華容東山鄉及湘陰等地。三是永忠的六世孫,廖鏞曾孫廖垂遠,明正統年間由江西吉水縣遷居湖南長沙市湘春門北門正街,形成一個廖永忠世系。其中第十世廖國遴,明朝末年官戶部給事中,國遴的侄子廖遠度是文學家。四是郴州市宜章縣慄源鎮廖氏。據該地譜載:廖永忠有子三:邦佐、枚佐、從佐。邦佐始封御營指揮。洪武九年隨黔國公平雲南,公出力建功,奉召鎮守長沙兼攝茶陵衛,歿於王事。妣符氏、馬氏、許氏、陽氏,生子六:則斌、則善、則衛、則和、則忠、則華。後裔聚居於慄源鎮石波潭村等地。歷代功名鼎盛。早年建有永忠公祠,2008年重建。五是永安公後裔,明洪武時遷長沙城,隨遷長縣白箬鄉長衝及城南外爛泥衝。至1949年族人已有12000餘人。宗祠設河西長衝。六是永忠公後裔,明洪武年間由江西南昌徙居湘陰黃谷縣,至1948年已傳23代,共有4000餘人。分佈於歸義鄉絲塘、河市鄉。宗祠在黃谷鄉。(四)廣東永忠公後裔廣東廖氏這一脈主要有三個支系:一是南雄支系。1368年(洪武元年)徵南將軍廖永忠帥舟師抵達廣東,東莞伯何真率眾官出迎,見永忠真英雄豪傑之士,便將女兒嫁給永忠。廣東平後,奉太祖令進軍廣西,按當時制度,妻女不準隨軍,便將何氏寄在東莞,此時何氏已懷孕,後生子名志廣。1375年,永忠死時,志廣才七歲,何氏貞節不再嫁,攜幼子定居南雄,志廣成年後修祠於南雄珠璣巷,到1988年已傳至23世,成為一個典型的廖永忠世系。二是清遠支系。據清遠市《永忠廖公宗支族譜考》記載,廣東清遠市即今清新縣珠坑坪杉樹嘴又名雷公潭有永忠墓,清遠濱江池水嶺背村有永忠祠。公有夫人康氏、何氏、吳氏等。其中康氏生三子:尚英、尚俊、尚奉,後裔聚居清遠。傳到四世祖國諒後,陸續有部分後裔播遷廣州市、韶關、黃埔、樂昌、越南等地。三是懷集支系。明朝成化年間,永安、永忠後裔登寶等人由湖南邵陽遷來,至今已傳二十五世,聚居於懷集縣西北的蘭鍾鎮。在後崗村曾建有宗祠一座。(五)廣西永忠公後裔明初,南方岑伯顏不服明朝統治,仍堅持元朝體制,待廣東平定後,徵南將軍廖永忠奉命進軍廣西,降服岑伯顏。至此,明朝基本上統一了全中國。洪武三年(1370年)永忠班師回朝,這次徵南共用三年左右時間,在廣西期間,永忠軍紀嚴明,秋毫無犯,安民興業,民感其惠,為之立祠。永忠的部分後裔也便在廣西安家落戶。子孫昌盛,遍佈南寧、武鳴、隆安、平果、田陽、上林、天等各地。先祖廖以莊官雲南大理寺少卿,廖受珍官監察御史,廖應先官至中憲大夫。另外在廣西平南縣東華鄉也聚居有廖永忠後裔,據史料記載其始遷祖是日正。日正的祖輩是廖廣,號君門,封千總軍門提督。日正四兄弟:日正、日照、日閃、日升。日正生於明末清初亂世之中,為避戰亂,隨祖母來到閬口三甲落籍。日照後裔分佈於安懷鎮、官成鎮、懷城鎮、思旺鎮以及柳州、象州等地。日閃嗣子其昌的後裔除居住平南縣東華鄉外,大部分分佈在藤縣大黎鎮、東榮鄉以及蒙山縣陳塘鎮等地。又據廣西平樂縣廖氏族譜載:廖源廣(1450~1528),字泰弦,號紹堂,明代人,永忠曾孫,奉旨率師統兵進伐九洲楠木洞(今廣西東部一帶),鎮剿苗民叛亂。平定叛亂後,被皇上封為廖太尉徵南將軍昭靈太師金毗六殿顯惠侯王,受命鎮守九洲楠木洞。因愛此地山水秀麗,遂於弘治五年(1492)帶領兄弟子侄從湖南衡州府清泉縣珠璣巷(原名豬雞巷)遷居昭州(今廣西平樂縣)東鄉里榕津仙宮寨立寨創業。至今已生殖繁衍了22代後裔,分支遍佈平樂、鐘山、荔浦、恭城、賀縣、昭平等六縣的五十多個村莊,人口約有三萬餘。(六)雲南廖永忠後裔雲南板橋廖氏是廖永忠後裔,開基祖是應壽,由四川瀘州遷至雲南鎮雄不受縣平壩立業。應壽一子尚珍,尚珍生七子:明忠、明時、明政、明義、明和、明孺、明智。從應壽至今已傳13代。字輩是:應、尚、明、君、聯、啟、發、仁、正、萬、天、國、元、延、綿、永、世、洪、忠、懷、文、鳳、登、朝、彩、興、德、順、禎、祥。700年間,文友公的裔孫遍佈大江南北,縱貫數省,播遷全國各地。這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永安等兄弟的不平凡經歷形成的。據我譜記載,永清公尚有一支後裔遷蘇州楓橋,承慶公尚有留在鳳陽的後裔,據傳江西龍南和四川境內也各有永忠的一脈。這些都還未證實,或許今後得力於資訊科技的發達,更由於廖氏子孫的努力,會很快水落石出。二。譜牒自文友公遷居巢湖傳四世至鏞、銘二公,因受其師方孝儒案株連,家破人亡,宗牒散遺,傳六世至泰公(官河南河間府教授)蒐集史料始修宗譜,承前啟後,功莫大焉。傳至乾隆年間,舊譜存於十九世蘧風公(廩生)處,可惜毀於東鄰一炬。所幸二十二世所稱公(歲貢生)手錄之譜稿猶存,復訂而修之,公挽我譜厄運於一旦,功亦大焉。清宣統年間,二十一世紹董公偕眾叔伯、兄弟、子侄採訪手錄而藏之,為以後續修家譜做了大量工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沙特海空軍戰鬥力為何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