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耀眼159

    搜狗百科

    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是中國魏晉至隋唐時期的著名大族,源自姜姓,因以封地崔邑而受姓,西漢時崔業定居於清河郡東武城縣,後世遂稱“清河東武城人”。 清河崔氏在漢末三國時崛起為關東望族,魏晉時期冠冕相襲,南北朝時進入鼎盛時期,並在北朝初年達到極盛,唐代時位列七姓十家。

    中文名

    清河崔氏

    外文名

    Qing He Cui shi

    地位

    北魏四姓、唐朝七姓

    著名人物

    崔琰、崔浩、崔融

    祖居地

    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故城南)

    存在時期

    東漢至北宋

    族源

    崔氏源出於齊國公族,是齊太公的後裔。齊丁公的嫡子季子將繼承權讓給了齊乙公,以崔為采邑,於此終老,有子穆伯,後世便以崔為氏。穆伯的十一世孫崔杼擔任齊國的正卿,有子崔成、崔彊,後娶齊桓公的後裔東郭姜,生崔明。慶封攻殺崔成、崔彊,崔杼與東郭姜自殺,崔明躲在墳墓中逃過一劫,之後出奔到魯國,繼任魯國卿大夫。崔明有子崔良,崔良十五世孫為秦朝大夫、漢東萊侯崔意如,崔意如有二子,即崔業(字伯基)、崔仲牟,兄弟二人在西漢初年分別定居於清河郡東武城縣與涿郡安平縣,崔氏家族遂分為清河崔氏與博陵崔氏兩支,併為著姓。博陵崔氏在東漢時期就名人輩出,如與班固齊名的文學家崔駰,《四民月令》作者崔寔、《座右銘》作者崔瑗等等,相較之下清河崔氏發展較晚,直至漢末三國時期,始有崔琰、崔林等人揚名史冊,在南北朝時達到極盛,地位延續至唐末,唐末五代以後走向衰落。

    郡望

    清河崔氏的郡望為清河郡,屬冀州,東漢時也稱清河國、甘陵國,北周時也稱貝州,隋唐時為清河郡或為貝州。清河崔氏的祖居之地在清河郡下轄的東武城縣(今河北故城縣南部地區,西晉以後改稱武城縣),因此在史書和墓誌中,對清河崔氏族人的籍貫多記載為“清河東武城人”,西晉以後也稱清河武城人,北周隋唐時也稱貝州武城人。

    兩漢時期的清河崔氏

    根據唐代林寶《元和姓纂》、劉禹錫《崔倕神道碑》等文獻記載,清河崔氏約在西漢初年就已經形成,始祖為崔意如長子崔業,但翻遍正史,一直到崔業的十二世孫、漢末三國時期的崔林和他的從兄崔琰才在《三國志》中出現本傳,這也是清河崔氏家族被載入正史的首次記錄,而崔林崔琰之後的清河崔氏家族成員的本傳和墓誌在追溯兩漢先祖的記載中,絕大部分也都限定為漢末的崔林、崔琰二人,只有極少部分墓誌提到了漢代的崔業,至於崔業至崔林崔琰中間的人物、仕宦則無記載。據此現象,夏炎《中古世家大族清河崔氏研究》指出,其原因就當時來看有兩種可能:一種原因可能是在崔林、崔琰之前的清河崔氏家族成員默默無聞,仕宦不顯,無所作為,而不齒於將他們載入史冊。另一種原因是清河崔氏在崔林、崔琰之前的資料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亡佚了。清河崔氏在崔林、崔琰之前先祖的史載缺文的情況,直到北宋時期才發生了變化,在歐陽修、宋祁等人修撰的《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清晰地記載了崔業之後清河崔氏成員漢朝人名及其仕宦情況,其原因不得而知,或許是後人偽造,或許是當時又發現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所未見到的珍貴資料也未可知,總之《新表》中關於清河崔氏在崔林崔琰以前先祖的記載,成為現存的關於這方面的惟一資料。

    發展

    自崔業定居清河東武城後,家族繁衍生息,根據《新表》所提供的資料,至漢朝時清河崔氏已發展為四大重要支系:崔業六世孫崔泰子崔恪一支,崔業六世孫崔泰子崔景一支,崔業八世孫崔密子崔霸一支,崔業八世孫崔密子崔琰一支。此外,在以上四大支系以外,還存在一些尚未確定來源的零星旁支。此後活躍在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歷史舞臺上顯赫一時的清河崔氏成員,基本上都是這四支的後代子孫。

    崔業八世孫崔密一支,崔密有二子:長子崔霸,次子崔琰。這一系大致從崔琰發跡,到北魏初年勢力很興盛。崔霸一支不太興旺。崔琰,字季珪,是東漢冀州名士,曾任曹魏尚書、中尉,為清河崔氏的肇基之人,堪稱漢末三國時最為德高望重的名士,先後在袁紹、曹操兩位雄主麾下任職,聲譽頗高,如陳壽在《三國志》評論:“崔琰高格最優,鮑勳秉正無虧,而皆不免其身,惜哉!大雅貴“既明且哲”,虞書尚“直而能溫”,自非兼才,疇克備諸!”,又如魚豢《魏略》載:“明帝時,崔林嘗與司空陳群共論冀州人士,稱琰為首。”,崔琰贏得了士林美名,他的後人也開始不斷出仕中央,其中不乏如晉中書令崔諒這樣身居高位之人,然而在北魏中期以前崔琰一支卻並不是清河崔氏家族中發展最好的,遠不如他的從弟崔林一支顯赫,但在北魏孝文帝時代,崔琰的後人崔宗伯被孝文帝定為“四姓”之一,成為了北魏上層核心統治集團的一部分,此後一直十分顯貴,唐朝七姓十家禁婚家中,清河崔氏獨佔兩家,僅次於范陽盧氏,這兩家即崔宗伯、崔元孫,都是崔琰的後人。崔琰在東漢末年奠定了清河崔氏成為天下高門的基礎,此後清河崔氏不斷髮展世代簪纓,家族興盛至唐末,族人在北宋時仍有記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北韓、南韓崔氏的始祖西晉東夷校尉崔毖就是崔琰的曾孫。

    崔琰的從弟崔林,為曹魏四朝輔政大臣,官至司空,封安陽鄉侯,開三公封列侯之端,崔林的後裔一度發展極為興盛。崔林子崔參,崔參的孫子崔悅、外孫盧諶、溫嶠等都有名於當世。西晉末年大亂,崔悅與盧諶最初被段末波留滯,後來仕於石虎。崔悅之子崔潛,任前燕黃門侍郎,崔潛子崔宏,曾在前秦、後燕任官,後來被北魏道武帝重用,賜爵白馬侯,魏明元帝拜崔宏為天部大人,進爵為白馬公。崔宏子崔浩襲爵白馬公,被魏太武帝重用,擔任司徒。崔悅一系在北朝有士宦記載者13人,入魏後代平均士宦品級為3.5品,可見其地位之高,其中崔悅子崔潛一支於崔宏、崔浩時期政治地位臻於極盛,崔浩甚至仗著自己家世隆盛,欺負同宗族人,《魏書·崔玄伯傳》記載:“始浩與冀州刺史賾、滎陽太守模等年皆相次,浩為長,次模,次賾。三人別祖,而模、賾為親。浩恃其家世魏晉公卿,常侮模、賾。“,崔浩看不起崔模與崔賾充分證明當時在清河崔氏內部支系之間,崔浩支的確與眾不同,地位突出。為此,陳寅恪先生曾下結論:“清河崔氏為北朝第一盛門,而崔浩一支又為清河崔氏門中最顯之房”[1]。然而北魏太武帝晚年,國史之獄爆發,崔浩被夷族。崔浩堂弟崔蔚逃到江左,仕於劉宋,直到魏孝文帝年間才返回北方。崔蔚子崔稚,崔稚長子崔彥珍之女嫁給獨孤信,生獨孤伽羅,隋朝建立後崔氏被封為紀國夫人,長安城延福坊有紀國寺、青龍坊有普耀寺,就是文獻皇后為母親崔夫人與外祖父崔彥珍所立。

    唐代崔氏(清河、博陵崔氏)共有27人做過宰相。唐初官員修訂《氏族志》,把博陵崔氏第二房出身的黃門侍郎崔民幹列為天下第一門第,唐太宗知後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無顯官,又無人才,憑什麼列為第一?難道我李氏貴為天子,還比不上崔氏嗎?」下令改以皇室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長孫氏第二,博陵崔民幹降為第三,即便如此,清河、博陵二崔仍被百姓視為天下第一流高門,甚至比李唐皇室還要尊貴,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在世人心目中,李唐皇族與古老的山東郡姓相比,其家族世系不夠明晰真偽難辨,其次促使李唐發家的關隴集團也不過是西魏北周才有的產物,底蘊資歷尚淺,家學禮法等方面和山東郡姓相比也有較大差距,加上唐代華人有“以漢代唐”的思古傾向,對漢朝懷抱著崇拜及浪漫想像,覺得漢是比唐更偉大的朝代,以及魏晉以來數百年的“門第觀念”深入人心,這些因素都讓山東士族在人們心目中顯的尊貴不凡,特別是唐代以“崔盧李鄭”為首的四姓,更是為天下諸族所仰慕。

    有唐一朝,清河崔氏“清河小房”還被視為士族閥閱之最

    房支

    清河大房,北魏撫軍將軍、殿中尚書、文貞侯崔休的後代,號為清河大房

    清河小房,北魏太子舍人崔夤的後代,號為清河小房

    清河青州房,劉宋泰山太守崔輯遷居青州,後代號為清河青州房

    許州鄢陵房,崔蔚幼子崔彧居於鄢陵縣,別出一房號為許州鄢陵房

    鄭州崔氏,北魏郢州刺史崔蔚定居於滎陽郡,後代號為鄭州崔氏

    南祖崔氏,包括三個支系:

    烏水房,崔曠隨慕容德南渡黃河,定居於齊郡的烏水,後代號為烏水房

    北魏冀州刺史崔群定居於藍田縣,後代號為南祖崔氏

    北魏秘書監、御史中丞崔逞第五子崔禕四世孫崔溉,後代號為南祖崔氏

    定著房

    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許州鄢陵房、鄭州崔氏、南祖崔氏,合稱清河崔氏定著六房

    禁婚家

    唐朝顯慶四年,唐高宗李治下禁婚詔,禁止七姓十家互相通婚,北魏清河崔宗伯的二子、崔元孫的二子被列入禁婚家,其中包括了清河大房、清河小房的全部以及清河青州房的一部分。

    著名族人

    唐與五代宰相

    崔龜從,出自清河大房,唐宣宗宰相

    崔彥昭,出自清河小房,唐僖宗宰相

    崔群,出自清河小房,唐憲宗宰相

    崔鄲,出自清河小房,唐宣宗宰相

    崔圓,出自清河青州房,唐肅宗宰相

    崔元綜,出自鄭州崔氏,武則天宰相

    崔知溫,出自許州鄢陵房,唐高宗宰相

    崔昭緯,出自南祖崔氏烏水房,唐昭宗宰相

    崔慎由,出自南祖崔氏烏水房,唐宣宗宰相

    崔胤,出自南祖崔氏烏水房,唐昭宗宰相

    崔詧,出自南祖崔氏崔群支系,武則天宰相

    崔神基,出自南祖崔氏崔溉支系,武則天宰相

    崔協,出自清河小房,後唐明宗李嗣源宰相

    其他

    姓名 事蹟

    崔林 曹魏司空、安陽孝侯,歷仕四朝,為政忠直不阿,開三公封列侯之端

    崔隨 西晉尚書僕射,奉晉惠帝璽綬以禪位於趙王司馬倫,改元建始

    崔靈恩 南梁經學家,著《三禮義宗》、《左氏條例》、《公羊穀梁文句義》等作

    崔鴻 北魏史學家,《十六國春秋》作者,與李鴻道均以才學聞名,時稱“二鴻”

    崔宏 北魏尚書令、天部大人,制定北魏朝儀、官制、國號、律令,為“八公”之一

    更多

    衰敗

    隋朝開創科舉制以來,科舉取士的制度取代了“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隨之失去了政治特權的庇護,但以崔盧為代表的山東五姓七族高門,憑藉優良的家學家風以及先祖餘烈,仍具有其他士庶難以企及的崇高社會地位,同時在適應科舉制之後,族人入仕數量大幅度上升,而清河崔氏定著六房之一的“清河小房”就是唐代科舉家族的典型代表,唐代有這麼一句話——“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即三十歲能考上明經就算遲了,五十歲考上進士卻很年輕,反映出唐代進士非常難考,據不完全統計,唐代期間清河、博陵二崔不同房支科舉家族及第總人數約有156人,包括進士科108人,明經科19人,其他科目29人,唐代科舉每年錄取幾十人,但是參加科舉的考生卻有很多,崔氏家族平均錄取率為每兩年一人,這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中是很罕見的,在崔氏家族眾多房支中“清河小房”拔得科舉頭籌,共有34人登科,其中29人進士及第(進士科比例高達85%),清河小房無論是進士比例還是及第總數都從側面反映出了這一支的崔氏成員是非常優秀的,相比較容易考的明經,他們更願意考進士,清河崔氏持累世家學同時秉承優良家風,即便唐代有科舉制給寒門子弟開闢逆襲道路,士族的社會地位也是難以撼動的。

    科舉制雖然對士族並未造成毀滅性打擊,但也在緩慢的推動社會變革,九品中正制的廢除意味著鄉舉裡選的消失,士族的地方優勢隨之遭到嚴重削弱,且早在北朝以及隋末的戰爭中,就有燕趙右姓“多失衣冠之緒”,到了唐代,士族為了保全家族地位,大規模脫離祖居鄉里進入兩京地區趨於官僚化,則進一步的削弱了他們在地方上的經濟、政治話語權,同時打擊了宗族向心力,天寶年間爆發的安史之亂,橫掃中原地區,嚴重破壞了唐朝人口與經濟中心的河北道――“以河北貢篚徵稅,半乎九州”、“今河北殷實,百姓富饒,衣冠禮樂,天下莫敵”,以及《通典·食貨二‧屯田》:“天寶八年,天下屯收百九十一萬三千九百六十石,河北四十萬三千二百八十石”,由於華北平原經濟軍事重心的丟失,直接導致了唐朝的由盛轉衰,以至於唐朝中後期賦稅只能仰仗於東南地區,這場持續八年的戰亂同時波及了很多士族的祖居之地,清河崔氏也不例外,由於田產基業被毀壞加上後期河北三鎮割據,導致大量士族南遷至兩京及其他地區,甚至有的支系在唐朝中後期徹底斷絕了與祖居鄉里的聯絡,不得不轉而依附於皇權,成為王朝的附庸。到了唐朝後期,在黃巢大起義的打擊下,整個魏晉以來形成的社會體系、階級結構支離破碎,特別是居於兩京地區計程車族被大量屠殺,肉體被幾乎消滅,如韋莊在《秦婦吟》中寫道:“家家流血如泉沸,處處冤聲聲動地”、“華軒繡轂皆銷散,甲第朱門無一半”、“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從唐朝中後期開始至五代末年持續百年的動亂中只有少部分族人存活下來,在北宋國史中尚有記載,但與南北朝隋唐時期入傳的族人數量相比,無異於大海撈針了。

    在長期的戰爭打擊中,除了肉體的消滅,驗明士族高門身份的家族譜牒也大都散佚了,如《新安程氏諸譜會通》載:“自唐末之亂,士族亡其家譜,今雖顯族名家,多失其世次,譜學由是廢絕。”,鄭樵《通志》載“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狀,家有譜系。官之選舉,必由於簿狀;家之婚姻必由於譜系……自五季以來,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故其書散佚,而其學不傳。”,加上宋代改良活字印刷術的出現,使得資訊傳播範圍更加廣泛,知識成本進一步降低,士族對知識的壟斷能力也被大幅度削弱,從唐至宋,“經濟、政治、婚媾、社會觀念”等各方面幾乎全部發生了大的變革,凡此種種,清河崔氏才逐漸走向衰落,兩宋文學家王明清在《揮麈錄·前錄》中寫道:“唐朝崔、盧、李、鄭及城南韋、杜二家,蟬聯珪組,世為顯著,至本朝絕無聞人。”,書中同時記錄了當時最顯赫的36個望族,已沒有一個望族的世系可以確切追溯到唐朝及以前,至此,從東漢末年開啟的千年貴族時代終於畫上了句號。

    清河崔氏世系表

    先秦時期

    齊太公

    齊丁公

    崔季子

    崔穆伯

    崔沃

    崔野

    …………

    崔夭(野八世孫)

    崔杼

    崔明

    崔良

    …………

    崔意如(良十五世孫)

    崔業(清河崔氏) 崔仲牟(博陵崔氏)

    參考文獻:《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辯證書》、《通志·氏族略》

    居清河東武城後四大支系

    崔業六世孫崔泰子崔恪一支

    一世 崔業

    二世 崔昱,太常

    三世 崔紹,襄國太守

    四世 崔雅,光祿勳

    五世 崔忠,揚州刺史

    六世 崔泰,散騎常侍

    更多

    崔業六世孫崔泰子崔景一支

    一世 崔泰(以上世系同上表),散騎常侍

    二世 崔景,淮陽太守

    三世 崔挺

    四世 崔權,破虜將軍

    五世 崔濟(南祖),諫議大夫

    六世 崔湫

    更多

    崔業八世孫崔密子崔霸一支

    一世 崔業

    ………………

    八世 崔密(業八世孫)

    九世 崔霸

    ………………

    十二世 崔遵(霸曾孫),後燕太常卿 崔整

    更多

    崔業八世孫崔密子崔琰一支

    一世 崔業

    ………………

    八世 崔密(業八世孫)

    九世 崔琰,魏尚書、中尉

    十世 △ △ 崔欽

    十一世 崔諒,晉中書令 △ 崔京

    十二世 崔遇,後趙特進 崔毖,晉東夷校尉 △

    十三世 崔瑜,黃門郎 △

    十四世 崔逞,北魏御史中丞 崔遹 崔瓊,後燕車騎屬

    十五世 崔諲,宋振威將軍 崔禕 崔義崔嚴崔賾 △ 崔輯(清河青州房),宋泰山太守

    十六世 崔靈和,宋員外散騎常侍 △ 崔勳之 崔賾有五子 △ 崔修之、崔攸之、崔目連、崔道固

    十七世 崔宗伯,北魏清河太守 △ 崔彧崔相如 崔法度 崔延壽

    十八世 崔休(清河大房) 崔夤(清河小房) 崔溉(南祖崔氏) 崔彧有二子:崔景哲崔景鳳 崔隆宗

    相關搜尋

    清河崔氏為什麼被滅族

    清河崔氏嫡女

    琅琊王氏

    弘農楊氏

    博陵崔氏

    崔氏的來歷和起源

    范陽盧氏

    清河崔氏太子妃

  • 2 # 中孚鑑

    在古代有不少名門望族,其中有的還是冠冕相襲計程車族,比如北魏孝文帝時期有“盧崔鄭王”四大名門。

    而到唐朝的時候又有七姓十家,七姓十家,是唐朝社會上最有名望、最有影響力的家族,當時的七姓十家可謂是穩居名門望族之首。而這十個大家族就是由北魏幾大名門發展而來的。

    在唐朝時期,人們習慣將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趙郡李氏、隴西李氏、滎陽鄭氏,列為“崔盧李鄭”四姓。而再加上太原王氏就是“崔盧李鄭王”五姓。

    在當時的上流人層男子中,有的人甚至覺得娶到五姓之中的女子,比娶到公主還要高貴。

    比如唐朝宰相薛元超,出身於河東薛氏。他貴為宰相,和唐高宗李治君臣相和30年,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就算如此,他一生中還是有三大遺憾之事,其中一件就是:沒能娶五姓之女為妻。可見當時崔盧李鄭王五姓是多麼的受到推崇。

    正所謂門當戶對,這些名門望族本來就尊貴,在社會上影響很大,而他們又相互通婚,影響力就更大了。重要的是,像唐朝一些功臣重臣,比如魏徵、房玄齡、李績等人也是想著要和五姓通婚。

    總而言之一句話,與五姓通婚為貴的思想,在當時是很受推崇的。以至於後來皇室為了皇族的威嚴尊貴,還曾下令五姓禁婚。所以,“七姓十家”又稱禁婚家。

    當然,雖然皇帝有明文下令禁婚,但實際效果並不多,皇帝下令禁婚後,這些名門就不與皇室通婚連姻,反而又抬高了這些名門望族。因為他們不與皇室通婚,就讓別人覺得連皇室也高攀不起他們了。

    總之這名門望族,不僅輕視其他家族諸姓,還不把皇室放在眼裡。

    那“七姓十家”中的清河崔氏,是一個怎樣的名門望族呢?

    清河崔氏,源出姜姓,是以封地崔邑而為崔氏。在西漢時期,崔業定居清河郡,後來發展成“清河崔氏。同時西漢時期的崔仲牟定居涿郡安平,並不斷髮展壯大,因後來安平屬於博陵郡,所以後來就被稱為博陵崔氏。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望族迅速崛起。到唐朝時期,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范陽盧氏,並稱為“崔盧”。

    在整個唐朝時期,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家族中人,入朝做過宰相的就有二十七人,其中清河崔氏共出宰相十二人。這麼三龐大的宰相家族,在當時絕對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唐朝初年修訂的《氏族志》中,被列為第一門第的就是博陵崔氏的崔民幹,能把皇室李姓壓下去,可見其影響力。

    不過,當李世民看了後很不開心,因為崔氏的名望蓋過了皇室李氏,所以李世民就下令重新排定,改以皇族李姓為第一,皇后長孫氏為第二,第三才是博陵崔氏。

    當然,李世民雖然下令如此排,但在百姓心中,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仍然是天下第一門第,甚至還要比皇族李姓還要高貴。

    為了維護皇族尊嚴,唐高宗時期,皇帝下令禁止七姓十家互相通婚,清河崔氏就是其中一大家族。

    從這些都可以看出清河崔氏在當時社會上的影響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裡的鴛鴦為何高調憤然抗婚,卻又喜之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