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像魚兒一樣自由

    在失去荊州之後,諸葛亮和蜀漢當時面對的局勢是,打是找死,不打是等死。從國家實力來看蜀漢是三國中最弱的一環,甚至可以說蜀漢和魏吳不是一個等量級的國家。從三國中後期來看,天下14州中,魏國一家就有十州,吳國有三州,而蜀漢只有一個益州。

    在那個時代人口可能是比領土更為重要的國家實力標準!

    諸葛亮在當時實際陷入了一個無法自拔的歷史浡論,蜀漢在三國中實力最弱,和平競賽是沒有希望的,如果不在短期內透過開展擴張實力,長遠來說,必然是死路一條!

  • 2 # 李論

    我們知道,夷陵之戰後,蜀漢政權的實力最弱,但凡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這個時候應該“休養生息”,諸葛亮作為“智慧的化身”,豈能不知。其實不是諸葛亮想北伐,而是不得不北伐。

    (諸葛亮劇照)

    第一,北伐是蜀漢政權的立國之本

    當時天下已經被漢朝統治了400餘年,漢朝在基層百姓的認知中,依然是非常有權威的一種存在。因此,劉備也自稱“中山靖王之後,漢景帝玄孫”。雖說是真假難辨,可是人家“漢室宗親”的品牌打出去了。既然曹賊“挾天子以令諸侯”,那麼劉備自然就喊起了“討伐漢賊,興復漢室”的口號。由於“漢”在百姓心中依然是正統,劉備又是“漢室宗親”,是“漢”的合法繼承人,那麼大家自然是支援劉備“討伐漢賊,興復漢室”。如果不北伐、不討漢賊、不興漢室,那麼“漢”的那一批“鐵粉”可能就要寒心而去。

    第二,諸葛亮的人生理想

    諸葛一生都是在為“興復漢室”這個理想奮鬥。世人皆知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為了理想奮鬥的意義,已經遠遠大於劉備託孤和整個蜀國的意義。

    (北伐路線圖)

    第三,諸葛亮所剩時日不多

    諸葛亮公元228年開始北伐,公元234年去世。其間一共六年。還有六年生命的人肯定會覺察到自己的身體大不如從前。就連司馬懿都透過諸葛亮的飯量分析出諸葛亮所剩時日不多。

    第四,劉備給他的作業

    諸葛亮在《後出師表》裡說:“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能夠一統三國,不僅是諸葛亮個人的理想,也是劉備的夙願。諸葛亮作為劉備生前“最親密的戰友”,拼死也要完成北伐。

    第五,蜀漢後繼無人

    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和魏、吳兩國比起來,蜀漢確實沒有什麼後勁了。除了姜維,最後只剩下關、張二人的後代關興和張苞了。其餘的人也是“矮子裡拔大個”了。如果諸葛亮去世,那麼沒人能擔起蜀漢的擔子。

    (北伐期間魏蜀吳三國勢力範圍)

  • 3 # 465sir

    諸葛亮堅持北伐是因為責任,這點說得一點都沒錯。無論在史記上記載的,還是在《三國演義》的編寫中,諸葛亮都是忠義之士。

    諸葛亮堅持北伐,是因為他想要趁著自己在世的時候,儘量的給蜀漢創造更好的機會。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才能都很高,他明白自己一旦去世的話,那麼蜀漢將會很快滅亡。因此諸葛亮才想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依靠著自己的能力,來消滅曹魏,即使不能消滅曹魏,也能夠打下來一些領土,增強蜀漢的國力。

    諸葛亮的想法確實是考慮了蜀漢的國情,當時曹魏佔領的地區都是農業發達地區,未來人口增長的速度肯定要更快,因為曹魏本身人口基數就大,土地面積也更大,能夠養活的人口也更多。假如蜀漢和曹魏都和平發展的話,過不了多長時間,曹魏的國力就會遠遠的超過蜀漢,到時候蜀漢更沒有機會。

    諸葛亮深知:劉禪的昏庸無能,年輕一代的人才凋零,國土的劣勢,這種種原因都會導致在他死後,蜀國會瞬間滅亡,所以才會在蜀漢先天條件不足下,還要堅持北伐。

    雖然遇到這種艱難的境遇,但諸葛亮並沒有憂心仲仲,而是發憤圖強,爭取為蜀國的生存時間延長或一舉統一全國。

    在這種情況之下,諸葛亮仔細地分析了當時的局勢:

    曹魏論國力是遠強於蜀漢,但曹魏和蜀漢並不是打擂臺賽,曹魏不能無視其他的力量,曹魏的威脅並不是只有蜀漢,北有鮮卑,南有吳國,曹魏和蜀漢從來也不是在單挑,算上曹魏面對的其他威脅,曹魏對蜀漢的優勢也就沒那麼大,所以蜀漢對曹魏是完全有機會翻盤的。

    可以看出北伐還有成功的機率,所以諸葛亮才決定出兵北伐。

  • 4 # han中國蘭州拉麵

    功名,如果北伐成功,千秋萬代留名,將會超過管仲樂毅,人,無非是,功名,權利,金錢,權利是帝王的最愛,功名是賢臣目標,金錢是貪圖者的目標

  • 5 # 剋勀

    正因為是三國中最弱的存在,蜀漢採取進攻就是防守的策略。打的曹魏政權無暇顧及進攻蜀漢政權。實際上姜維攻勢稍減,鄧艾就攻過來滅了蜀漢!

  • 6 # 走在鹿鳴湖畔

    個人覺得諸葛亮堅持北伐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諸葛亮為報先帝之恩和先帝之託,這個從他的《出師表》就可以看出來,裡面的語言還是發自肺腑的,要不然他完全可以不去北伐,取而代之,做蜀漢的皇帝。

    第二,在當時中原地區和關中平原一直都是正統,只有奪得了中原地區和關中平原,才算真正做到了一統天下,才有一定的歷史地位,北宋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其實北宋的國土面積並不大,主要就是中原地區以及南方的一部分,但是北宋在歷史上赫赫有名。

    第三,主要還是蜀地當時的風土人情和經濟發展與中原和關中地區相去甚遠,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欠發達地區,雖然蜀地也人傑地靈,但是從長遠發展來說,還得走出去,只拘泥在一個盆地,當個土皇帝還行,想有大的作為不行。

  • 7 # 各朝各代那些事兒

    蜀漢先天條件不足

    四川作為古時候一個獨立的州,地域面積自然是極大的,但要想作為一個國家,卻是不太起眼。蜀漢只有90多萬人口數量,而曹魏帝國卻有400多萬人口,東吳帝國也有超過200萬人口。話說雖然蜀漢人口少,經濟發達一點也行,畢竟有了錢財就可以召集兵馬、購置糧草,但蜀漢真的是經濟不景氣。 雖說蜀漢地區號在古代稱天府之國,但是開發度遠遠不及曹魏的中原地區和東吳的江南水鄉,可能只有一個成都地區是相對較發達的,但是和洛陽、揚州比起來還是有差距的。並且,在益州的西南邊陲,還有許多孟獲這樣的蠻族,這些地區的經濟極不發達,這在一定程度上拖了蜀漢的後腿。

    為何堅持北伐

    從曹劉陸續去世之後,在戰略上就出現了月落星稀的現象。假如說還有一個“將星”仍在漆黑的天空閃閃發亮,那就是諸葛亮了。

    在223年,在劉備去時候,諸葛亮才正式當國。而諸葛亮在234年去世,那麼這11年可以說是諸葛亮的時代了。

    只是他的處境並不好,他所接管的是一個危機起伏並且脆弱的國家,在當時荊州已經完全喪失,所剩下的只有一州之地。

    諸葛亮當時的處境正如他在《前出師表》中所形容的,"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那般。

    而這樣的情況,劉備又在臨終前託付於他,可見諸葛亮此時所承受的心理壓力是相當之巨大。

    但還是將他的堅定意志和高遠智慧表現了出來,他的決定和行動都足以證明他有資格列為世界級的一流戰略家。

    諸葛亮幾乎是立即就做出其基本戰略決定,而且在他當國期間,此種基本路線也能始終維持不變,憑這一點即應認為他具有高度的戰略天才。他所作的決定有二:(1)聯吳制魏;(2)以攻為守。

    為什麼堅持北伐?

    諸葛亮堅持北伐,是因為他想要趁著自己在世的時候,儘量的給蜀漢創造更好的機會。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才能都很高,他明白自己一旦去世的話,那麼蜀漢再想有一個像自己這樣的人,就很難找到。因此諸葛亮才想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依靠著自己的能力,來消滅曹魏,即使不能消滅曹魏,也能夠打下來一些領土,增強蜀漢的國力。

    諸葛亮的想法確實是考慮了蜀漢的國情,當時曹魏佔領的地區都是農業發達地區,未來人口增長的速度肯定要更快,因為曹魏本身人口基數就大,土地面積也更大,能夠養活的人口也更多。假如蜀漢和曹魏都和平發展的話,過不了多長時間,曹魏的國力就會遠遠的超過蜀漢,到時候蜀漢更沒有機會。

  • 8 # 使用者1332485280282

    諸葛亮北伐與不北伐,最終結果都是一樣。因為蜀國在關羽兵敗失去荊州而亡,劉備夷陵之戰遭受重創,白帝城託孤諸葛亮。此時的蜀國已經是三國中最弱的國家,北伐,實則以卵擊石,不北伐,魏國,吳國也會來侵犯,滅亡,只是時間問題,各位,別被小說給騙了。特別是魏國,兵強馬壯,人才輩出,諸葛亮再厲害也難以抵抗。

  • 9 # 湘淚飛蝶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詳細闡述了當時蜀漢面臨的局勢,他在《出師表》說:“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詳細道出了蜀漢面臨的危險局勢,一方面劉備伐吳失敗不僅損失了蜀漢多年的精兵,更加和東吳交惡。北方曹魏乘機挑釁,南中諸郡反叛益州內部矛盾重重。諸葛亮先派出鄧芝出使東吳曉以利害,重新和東吳結盟消除了東方的威脅。後主三年又南下平定南方,對當地少數民族恩威並施徹底安定了蜀漢的後方。自建興五年諸葛亮出師北伐不斷向曹魏發動進攻,直到建興十二年秋八月病逝於五丈原。在他死後姜維一直執行諸葛亮的政策,一直北伐曹魏直到蜀漢滅亡。

    從實力上看曹魏佔據了中國絕大部分精華地區,東漢十三州曹魏佔據其中九個。蜀漢只有偏居西南一隅的益州之地,人口兵力不及曹魏的 五分之一。諸葛亮知道實力懸殊成功率極低,為什麼還要一直北伐呢?

    1.劉備留下的歷史責任,劉備自起兵以來就以興復漢室為號召。恢復漢室正統也是劉備集團的主要凝聚力,正是這個責任劉備才能在曹丕篡漢自立以後登基稱帝。劉備為了延續漢統而當皇帝才具有正統性,蜀漢要想生存就不得不高舉這面正義的旗幟。諸葛亮只有不斷的向篡漢的曹魏進攻才能顯示出自身的正統性,蜀漢是繼承東漢的延續而不是割據西南的地方政權。

    2.北伐政策的提出和執行有利於蜀漢內部的團結和統一,蜀漢政權是個外來政權主要人物都從荊州而來。蜀漢本地官吏豪強未必真心擁護蜀漢政權,透過樹立一個強大的外部敵人來凝聚人心非常必要。透過對北伐政策的擁護與否來判斷對蜀漢的忠心來甄別異己分子,來確保政權的穩固。

    3.北伐是蜀漢國家戰略的選擇,蜀漢是個小國曹魏是大國。如果同樣休兵發展小國肯定比不過大國遲早會被消滅,蜀國地理雖然易守難攻但是也不能時時防禦這樣總有被攻破的一天。所以只能以攻代守以戰養戰,透過不斷的進攻襲擾對方把佔領區的人口糧食掠奪回來。破壞曹魏進攻蜀漢的大本營涼州和關中地區,使魏軍無法經營這個伐蜀的大本營。

    所以諸葛亮北伐戰略既有劉備留下的歷史責任,又有現實的生存需要。即是穩定團結內部也是拓展外部生存空間。也是小國為了存續不得不實行的方式。

  • 10 # 江海魚生

    當然不僅僅是因為責任,而是根據當時不容樂觀的條件來決定的。

    劉備病故,白帝城託孤,先帝有知遇之恩,定當繼承遺志,克復中原,還於舊都,這確實是有他個人情感責任所在。

    但當時時局不容樂觀,危機四伏。

    1,軍力大幅削弱。由於常年用兵,連遭失敗,夷陵大戰,損兵折將,元氣大傷,荊州戰略要地全部丟失,僅有益州之地尚存。

    2,外交被孤立,夷陵之戰,聯吳抗曹盟約被撕毀,

    3,周邊還有南蠻不停騷擾,朝局小人亂政

    4,連年征戰,人口凋零,生產力下降

    在此內憂外患下,正如《出師表》中說道: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而諸葛亮還是表現出了他的堅定意志和高深的謀略和過人的智慧以及戰略眼光!

    諸葛亮做出了:

    1派鄧芝遊說孫權,繼續聯吳抗曹

    2平南蠻,興民政,準備北伐

    在如此惡劣條件下,諸葛亮還要堅持北伐,不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而是明知可為而為之,他認為只要君臣一心透過努力是可以北伐成功的。雖然最後人算不如天算,但是我們不能全盤否定和忽視諸葛亮北伐佈局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諸葛亮並不是什麼空想家,而是一個非常務實謹慎的人,他不會去做一件自己都覺得不會成功的事。

    首先,他不但聯絡孟達孫權,還聯絡起了遠在塞外的鮮卑軻比能,甚至和西域諸國有往來。事實上除了孟達造了個沒頭沒尾的反,孫權和軻比能也確實給魏國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前者導演出了石亭之戰,後者把護烏丸校尉田豫圍了整整七天七夜。再加上幽州的公孫淵也上臺搞起事來,曹魏談何集九州之力對抗蜀漢?這樣設計精密,出兵合理的北伐,是可以在曹魏西北掀起震動的,怎麼可能只是一場以卵擊石的悲壯之旅?

    其次,街亭之戰,在諸葛亮設計如此之精密的情況下,依然遭此大敗,他卻保持了清醒的頭腦。實際上張郃此時的兵力並不多,而且因為急行軍和戰鬥,戰力有所削減,諸葛亮的蜀軍主力完全有一戰之力。但諸葛亮馬上忍痛放棄了已經到手的三郡,因為諸葛亮不是想賭一把就跑,就算這次出兵已經功虧一簣,他依然沒有氣餒,還在考慮下一次出兵的事。於是在當年年末他又策劃出了聲東擊西,攻克陰平武都二郡的事。這不得不說是有如明鏡一般的睿智再外加鋼鐵一般的意志才能做得到,他無論在受到怎樣挫折的情況下都不會自暴自棄,而是冷靜地考慮之後的行動,止住損失甚至扳回一城。

    諸葛亮深知北伐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他從來不會想要一蹴而就,或者透過奇謀賭博心理去進行北伐,國力有限,他不能賭他輸不起。他既能看清現狀,又能放眼長遠。因而像諸葛亮這樣一個對手,對於曹魏來說是有多麼的可怕。諸葛亮歷次發起北伐時,曹叡先後的動作包括親自坐鎮關中、緊急召集中央軍支援、親自為張郃送行、親自拜託司馬懿、加派衛臻當援軍、命令辛毗強行阻止司馬懿出戰等等。相比之下,聽說孫權來襲時,曹叡的態度卻是遊刃有餘。兩相比較,差距明顯。原因很簡單,作為當事人,曹叡很清楚諸葛亮是真的來幹大事的,不認真對待後果不堪設想

    綜上所述,我認為諸葛亮的北伐並非所謂簡單的以進為退,延長蜀漢國祚甚至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而是很明顯的知其可為而為之的決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釣位離水面多高為宜?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