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流的國學觀
-
2 # 正道行2818
《孫子兵法》距今2500年的歷史了,為世界兵書之魁,是中國上古軍事學說之大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兵法傑作。雖非人皆讀過是書,但對諸如“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百戰百勝”、“不戰而屈人之兵”、“知己知彼 百戰不殆”……等詞語並不陌生,可以說巜孫子兵法》的聲名是深入人心的。
巜孫子兵法》共十三篇,其第一篇為始計,最末篇為用間,可以說是首尾呼;從廣義來說,全書都是在講“計”,渉及到作戰、攻伐、地形、情勢、虛實、行軍、火攻等方方面面,無不與用“計”相關,正如計篇之始即言“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國家生死存亡無不關聯著戰爭,因此,運用兵法首要考慮的就是如何用“計”。
計,不僅對戰爭具有重大意義,對國家政策制定、民生計劃實施、以及個人的人生規劃都具有現實意義。可以說,兵法之計,對勝戰意義重大;其現實意義的影響也是不可小覷的。
要用好“計”,孫子提到五個必須具備的方面,即道、天、地、將、法。道,關係到國家理念與政治主張,有道則國之政治清明,無道則國之政治昏亂,民眾就不會與國君同生死;天即天時,正如火攻篇所言,必須“以時發之”,須知風向、燥熱、晝夜、雨晴等因素,簡言之就是要得天時;地即地形,作戰必須考慮遠近、高下、險易、廣狹等地勢,也就是說要得地利;將即人即帥,為帥者,必須具備智慧、誠信、仁愛、勇敢、嚴厲嚴格的品質精神;法即軍隊管理之法令制度及軍需供應等,必須利於呼叫。對這幾方面必須要有所衡量考察,既知兵眾士卒情況,又能賞罰分明,同時明白還要用兵宜詐,即用“詭道”,掩蓋真實的狀況,這是亂敵的策略,如能戰而表現出不能戰,有優勢而顯示出無優勢,距敵近而顯示出遠,遠則顯示出近,利於誘敵,擾亂敵人軍心,以實現“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如此用計,勝負自然可見。
不難看出,始計篇的重心在於如何任用將帥、運用詭道;計在於人,至於天時地利是人的智慧來把握的外在因素,故人才是戰爭中最重要的決定因素。由於用兵是關係到國家的大事,所以必須認真對待,打有把握之仗。故而篇末提到了“廟算”,即廟堂計議合計;因此,透過戰前的估計推測,勝算多則勝之利大,就可用兵打仗;勝算少則勝之利小,就不貿然出兵,也就是要以有利條件多作為出兵即打有把握之戰;這應該是兵法用計的先決條件。
-
3 # 野生澀會學研究者
《孫子兵法》成書於專諸刺吳王僚之後至闔閭三年孫武見吳王之間,也即公元前515年至公元前512年。全書分為十三篇,是孫武初次見面贈送給吳王的見面禮,事見司馬遷《史記》:“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吳王闔閭。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
《孫子兵法》 第一篇:始計篇 廟算原文及翻譯文賞析
第一篇《始計篇》
講的是廟算,即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並制訂作戰計劃。《始計篇》也簡稱《計篇》,是《孫子兵法》的第一篇,“計”本義是計算、估計,在這裡指戰前的戰略謀劃。作為《孫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可以視為孫子卓越軍事思想的高度濃縮和精闢概括,它從宏觀上對決定戰爭勝負的政治、軍事等各項基本條件進行比較、分析和研究,並對戰爭的發展程序和最終結局進行預測,尤其強呼叫兵前的周密謀劃對戰爭勝負的決定作用。其中,“慎戰”是孫子指導戰爭實踐的基本主張,“五事七計”是他用以預測戰爭勝負的基本要素,“兵者,詭道也”則指出了用兵的要領,運用智謀。“慎戰”、“五事七計”、“詭道十二術”等都是中國古代最早的戰略概念,屬“廟算”的具體內容。
始計篇原文:
1、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計,而索其情。
3、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於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
4、故校之以七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5、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6、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7、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孫子兵法》 第一篇:始計篇 廟算原文及翻譯文賞析
翻譯文:
1、孫子說:戰爭是一個國家的頭等大事,關係到軍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觀察、分析、研究。
2、因此,必須透過敵我雙方五個方面的分析,七種情況的比較,得到詳情,來預測戰爭勝負的可能性。
3、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將,五是法。道,指君主和民眾目標相同,意志統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會懼怕危險。天,指晝夜、陰晴、寒暑、四季更替。地,指地勢的高低,路程的遠近,地勢的險要、平坦與否,戰場的廣闊、狹窄,是生地還是死地等地理條件。將,指將領足智多謀,賞罰有信,對部下真心關愛,勇敢果斷,軍紀嚴明。法,指組織結構,責權劃分,人員編制,管理制度,資源保障,物資調配。對這五個方面,將領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瞭解就能勝利,否則就不能勝利。
4、所以,要透過對雙方各種情況的考察分析,並據此加以比較,從而來預測戰爭勝負。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將領更有能力?哪一方佔有天時地利?哪一方的法規、法令更能嚴格執行?哪一方資源更充足,裝備更精良,兵員更廣大?哪一方計程車兵訓練更有素,更有戰鬥力?哪一方的賞罰更公正嚴明?透過這些比較,我就知道了勝負。
5、將領聽從我的計策,任用他必勝,我就留下他;將領不聽從我的計策,任用他必敗,我就辭退他。聽從了有利於克敵制勝的計策,還要創造一種勢態,作為協助我方軍事行動的外部條件。勢,就是按照我方建立優勢、掌握戰爭主動權的需要,根據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相應措施。
6、用兵作戰,就是詭詐。因此,有能力而裝做沒有能力,實際上要攻打而裝做不攻打,欲攻打近處卻裝做攻打遠處,攻打遠處卻裝做攻打近處。對方貪利就用利益誘惑他,對方混亂就趁機攻取他,對方強大就要防備他,對方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撥他怒而失去理智,對方自卑而謹慎就使他驕傲自大,對方體力充沛就使其勞累,對方內部親密團結就挑撥離間,要攻打對方沒有防備的地方,在對方沒有料到的時機發動進攻。這些都是軍事家克敵制勝的訣竅,不可先傳洩於人也。
7、在未戰之前,經過周密的分析、比較、謀劃,如果結論是我方佔據的有利條件多,有八、九成的勝利把握;或者如果結論是我方佔據的有利條件少,只有六、七成的勝利把握,則只有前一種情況在實戰時才可能取勝。如果在戰前乾脆就不做周密的分析、比較,或分析、比較的結論是我方只有五成以下的勝利把握,那在實戰中就不可能獲勝。僅根據廟算的結果,不用實戰,勝負就顯而易見了。
知者必勝
這是《孫子兵法》治軍理論之方法論。《孫子兵法》篇篇講到“知”,如“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計》)、“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謀攻》)。以及“先知”、“盡知”、“常知”、“知變”、“知天”、“知地”、“知軍”、“知兵”、“知勝”等,共用79個“知”字,有時以不知來反證,從不同角度、方法、層次上,把“知”作為戰爭勝利的前提,軍事謀略的基礎,戰爭活動的基本內容。運用到當代行政管理活動來,就是要認識客觀事物,掌握客觀規律,改造客觀世界。行政管理活動中一切決策、決定都要知在先,只有知才有謀,只有“知”才有決策權、決定權。知者必成。
-
4 # 新松海泰
《孫子兵法》計篇:
孫子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是人嗎生死存亡之要,是國家存亡的關鍵,是不可不深入研究的。
因此必須分析敵我五個方面的情況,謀劃出軍事情況細緻認識。1政治,2天時,3地利,4將領,5法制。所謂政治,戰爭在政治活動中的正義性和非正義性,就是要讓民認同擁護君主的意願,是他們能夠做的為君主兒生,為君主而死,不怕危險。所謂天時,就是晝夜天氣變化情況與季節的變化情況。所謂地利,就是指戰爭的地裡位置,平坦還是險峻,路途的遠近。所謂的將領就是說將帥要足智多謀,賞罰分明有信,愛護部屬,勇敢堅毅,治軍嚴格。所謂法制,就是指軍隊的建制,各級將吏的管理,軍需物資的掌管。
以上五個方面作為將帥都必充分了解才能打勝仗。
所以要透過敵我雙方具體情況得出戰爭形勢的認識。哪一方君主代表正義,哪一方將帥更有謀略,那一方擁有天時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堅定執行,哪一方武器堅利精良,哪一方士卒訓練有素,哪一方賞罰公正嚴明,根據這些條件,就可以判斷誰勝誰負。
孫子說,若能採用我的謀略打仗,就一定能勝,……。
所謂態勢,即是依託有利於自己的原則,靈活應變,掌握戰場的主動權。
用兵打仗是一種詭詐之術,能戰卻假裝不能戰,要作戰卻假裝不戰,本來要打近處卻裝要打遠處。敵人貪利,就用利引誘他,敵人混亂就乘機攻取,敵人力量雄厚,就注意防他,敵人兵勢強盛就暫避兵鋒,敵人易暴躁就折損他的銳氣,敵人卑怯,就設法使之驕橫,敵人休整的好,就拖拉使之疲憊,敵人內部合睦,就設法離間他。要在敵人沒有防備處發起進攻,在敵人意料不到時採取行動。這是軍事家克敵制勝的奧秘,是不可預先說明的。
開戰之前就預計勝果的,是因為籌劃周密,勝利條件充分,開戰之前就預計不勝的,是因為籌劃不周,勝利條件缺乏。籌劃周密,條件具備就能取勝,籌劃不周,準備不足就不能取勝,更何況不籌劃,不準備呢?我們依據這些來觀察,那麼勝負的結果也就很明顯了。
這就是計篇。
-
5 # 雲南奧雨攸樂女孩兒
計篇是孫子兵法的第一篇,孫子兵法講的計,不是計謀詭計。
這裡的“計”是計算、盤算、估量的意思。透過計算、比較分析,對比雙方的實力,目的是評估一場戰爭的可行性,提前預知我方勝算的機率。
《孫子兵法》的第一篇“計篇”,有4 個重點:慎戰、五事七計、十二詭道、廟算。
【慎戰】
慎戰,起到了總綱的作用。所以,孫子兵法第一句是“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戰爭是國家大事,關乎百姓的生死,國家的存亡,不得不詳細考察。
戰爭對國家和百姓的傷害是非常大的,不僅勞民傷財而且耗費國力。所以孫子兵法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成功,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千萬別進行戰爭。這就是慎戰的思想。
【五事七計】
戰爭往往不可避免。所以,孫子兵法中提出了“經以五事,校以七計”。
五事指的是“道天地將法”,既道義、天時、地利、將領、法制;
七計是“主孰有道,將孰有能, 天地孰得, 法令孰行, 兵眾孰強, 士卒孰練, 賞罰孰明”。
【十二詭道】
十二詭道,並不是耍陰謀詭計,而是造勢。
“勢者,因利而制權也”,要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中,抓住有利的機會,靈活機變,這樣才能把握主動權。
十二條詭道,是要做到“致人而不致於人”。所以,能打就要假裝打不了,想打就要假裝不想打,想靠近敵人的話要裝作遠他遠遠的,想遠離敵人的話就裝作逼近他......
這樣,戰爭的主動權才能掌握在我們的手上,才能達到出奇制勝的目的。
【廟算】
廟算,就是“戰略研討會”,協商細節,準備好戰爭的部署。
在廟算的時候,用“五事七計”來分析,認真比較敵我雙方的實力,評估戰爭勝算的可能性。如果我們的勝算大,那麼這場戰就可以打,如果勝算不打,那麼這場仗就不能打。
廟算的意義就是在於:評估獲勝的機率和預測戰爭的走向。
-
6 # 江山哭
(孫子兵法)的內容愽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集中體現,是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全書十三篇蘊涵著精妙智慧。2000多年,農耕,冷兵器時代的(孫子兵法)和200多年,工業化生產,熱兵器時代的克勞寒維茨的(戰爭論)在戰爭規律上和駕馭戰爭的方法上,競然雷同。它揭示未來,髙技術裝備,大毀傷武器,大資料,雲計祘新的分析判斷方法,,,,等等,仍在規律中,順戰爭規律者勝,逆戰爭規者敗。計篇苐一是〈孫子兵法)的首篇,具有提綱挈領的意義。主要論述戰爭指導者在戰前如何籌化戰爭全域性性的冋題。主要是講三個問題。一是慎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不展開)。二是廟祘,戰爭不是單一力量的較量,而是綜合國力的較量。所以要客觀的評估敵我雙方的條件,動機與目地。(孫子兵法)中,五事是決是勝敗的要素。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日將,五曰法。七計是全面科學的分析方法。一是主孰有道,二是將孰有能,三是天地孰得,四是法令孰行,五是兵眾孰強,六是士卒孰練,七是賞罰孰明。(不展開)。夫未戰而廟祘勝者,得祘多也,未戰而廟祘不勝者,得祘少也。多祘勝,少祘不勝,而況於無祘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三是在廟祘基礎上作出的戰略決策。總的要求,按用兵之法,合利而動,不合利而止。按戰爭規要求,首先是無特兵不來,吾有以待之,無持其不攻,持吾不可攻也。孫子十二法是戰略,戰術欺騙。兵行洈道,兵不厭詐是戰爭客觀存在。所以孫子要求我們按軍規律的要求,去駕馭它。比如,知已知彼,百戰不殆,知天知地勝無窮。提倡用兵規律似水,水避髙趨下,兵避實擊虛,再加上虛實接合,奇正轉換,集中兵力,斷其一指等等。在順勢,逆勢中特別強調發揮人的主覌能動性,造勢。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戰而勝之,這就是順應軍事規律的客觀要求。
-
7 # Wink的增重記錄
通常的理解“計”是個名詞,其實我的理解是個動詞。
名詞是計謀
動詞是計算。
從客觀的的角度講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是不存在的,那麼為什麼人們一直會認可呢?
假設一場戰爭,五千人對陣五十萬,五千人的一方把五十五萬的糧草燒了,之後對方軍心大亂,五千人贏了戰爭。
只是從結果去看,五千贏了五十萬。
但是從計算的角度:
1決定戰爭勝負的有策略,你是正面硬剛啊,還是燒對方糧草?
2 人數
3 地利位置
4 戰鬥意志 還有很多就不舉例了
其實在很關鍵的策略和戰鬥意志上,五十萬的人已經處於劣勢了。
所以我認為沒有絕對的以弱勝強,這是片面的。
-
8 # 孫子兵法商學苑
計篇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講計算、比較敵我雙方的實力,計算的科目是道、天、地、將、法。第二部分講實力的發揮,即詭道造勢。有實力還得有發揮實力的智慧。需注意的是實力即道、天、地、將、法是本,詭道造勢是末,不能本末倒置。實力是戰略,詭道是戰術。詭道只能算錦上添花,沒有實力做支撐,玩詭道是自尋死路。
-
9 # 天蓬非常道
《孫子兵法》第一篇的“計”而非現在意義的計,從內容可以看出它類同現在意義的國家戰略部署!
這一篇是講國家的上層的,都不屬於一般的將軍的範疇。
經典的價值在於它的系統化的魅力,不單單是文字的精彩,哲理的高深等,它可以跨越時空和地城,被應用於N多地方!
回覆列表
計篇是孫子兵法的第一篇,這裡要注意了,此計非彼計,孫子兵法講的計,不是奇謀詭計,這裡的計是計算、盤算、估量的意思。透過計算、比較分析,對比敵我雙方的實力,目的是評估一場戰爭的可行性,提前預知我方勝算的機率。要想正確理解《孫子兵法》第一篇計篇,要弄明白這4點:慎戰、五事七計、十二詭道、廟算。下面我給你詳細地分析。
慎戰的思想孫武把慎戰的思想放在孫子兵法第一句,起到了總綱的作用。孫子兵法第一句是“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戰爭是國家大事,關乎百姓的生死,國家的存亡,不得不詳細考察。戰爭對國家和百姓的傷害是非常大的,不僅勞民傷財而且耗費國力。所以孫子兵法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成功,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千萬別進行戰爭。這就是慎戰的思想。
五事七計對人類而言,戰爭往往不可避免。所以當一個國家迫不得已進行戰爭的時候,就要認真謀劃了。怎麼謀劃?孫子兵法提出了“經以五事,校以七計”,這和管理學裡面講的swot分析比較類似。五事指的是“道天地將法”,既道義、天時、地利、將領、法制;七計是“主孰有道,將孰有能, 天地孰得, 法令孰行, 兵眾孰強, 士卒孰練, 賞罰孰明”。這裡要注意了,不要以為掌握了五事七計就弄明白孫子兵法了,我認為,五事七計的核心是“經”和“校”。所謂的“經”指的是衡量,“校”指的是比較。其實重要的不是幾事幾計,而是全面充分地分析比較敵我雙方的實力,五事七計只是孫武列舉的幾個方面,並不能完整地反應敵我雙方力量的對比。我們在進行戰略預測的時候,要充分考慮戰爭的決定因素,這樣對戰爭的走向才能有準確地把握。
十二詭道對於十二詭道,我要說的是,十二詭道不是教你耍陰謀詭計的,而是造勢的需要,把主動權握在自己的手裡。“勢者,因利而制權也”,要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中,抓住有利的機會,靈活機變,這樣才能把握主動權。十二條詭道,既相互對立,又可以相互轉化。我們要擅於偽裝,隱藏意圖,不被敵人看透,“致人而不致於人”。所以,能打就要假裝打不了,想打就要假裝不想打,想靠近敵人的話要裝作遠他遠遠的,想遠離敵人的話就裝作逼近他......這樣敵人才不會知道我們的行動意圖,摸不清我們的活動規律,我們才得以把握戰爭的主動權。這樣戰爭的主動權才能掌握在我們的手上,這樣才能達到出奇制勝的目的。
廟算廟算,通俗點來說,就是召集國家大臣和王孫貴族,開戰略研討會,討論作戰細節,準備戰爭的部署。在古代的封建社會,由於存在迷信的思想,所以出兵作戰前,人們通常把希望寄託於神靈,祈求上天保護,這時候就要去宗廟裡舉行特定的儀式,這就是孫子兵法裡說的廟算。在廟算的時候,用五事七計來分析,認真比較敵我雙方的實力,評估戰爭勝算的可能性。如果我們的勝算大,那麼這場戰就可以打,如果勝算不打,那麼這場仗就不能打。廟算的意義在於評估戰爭獲勝的機率和預測戰爭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