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艾雨曼半仙

    五言律詩,簡稱五律,全篇四聯八句,每句五字,共四十字。盛行於盛唐時期。

    每兩句為一聯,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其中頷聯,頸聯必須對仗。只能押平聲韻。

    有仄起,平起基本形式。格式很多,篇幅有限,大家可以看基本介紹。

    初學五言律詩,切忌每句對仗,首聯與尾聯可以不對仗,平仄必須對立。頷聯,頸聯必須對仗!

    在全唐詩中,五言律詩頗多,多記,多讀,多模仿,就可以領悟基本格式和對仗關係。

    王維,山居秋暝,經典五言律詩,與大家共賞:

    空山新雨後 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 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 王孫自可留

  • 2 # 獨孤寰宇ai詩詞

    五言律詩的4個標準句型(所謂的正格),4個標準句型可根據黏對規則組合成4個標準型格式(所謂的正體):

    1.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2.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3. 仄仄仄平平(首句入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4.平平仄仄平(首句入韻)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學習五言律詩是學習格律詩(也稱近體詩)的基礎中的基礎,掌握好五言律詩之後,再來學習七言律詩和絕句、以及瞭解那些沒有嚴格押韻和平仄要求的古體詩(古風),都變得容易多了。

    說到近體詩的平仄格律基本規律,不外乎以下三個原則:

      (1)相間原則:一句之中,節奏字字音平仄交錯分佈(特指偶數位置的字)。假使第一個節奏字(一句詩中的第二字)音平,則第二個節奏字(一句詩中的第四字)音仄,第三個節奏字(一句詩中第六字)音平;假使第一個節奏字(一句詩中的第二字)音仄,則第二個節奏字(一句詩中的第四字)音平,第三個節奏字(一句詩中的第六字)音仄。

      (2)相對原則:一聯之中,對句和出句在相同位置的節奏字,平仄應該相反。

      (3)相粘原則:相鄰的兩聯,下聯的出句,和上聯的對句,在相同位置的節奏字,平仄應該一致。

      違反了粘的規則,叫“失粘”。違反了對的規則叫“失對”。唐朝前期,由於律詩尚未定型,有些詩人的一些作品就有失粘、失對的情況

      例如:

      [唐]李白《登金陵鳳凰臺》2、3句失粘。4、5句失粘。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下面舉例白居易的一首不算嚴格意義上的律詩(區域性有違反格律然後詩人又進行補救)說明一下: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代·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簡說】

    這首詩雖然也是律詩,但是屬於大拗體補救之後的律詩。所謂“拗句”就是平仄不符合標準格律句型的都稱叫拗句,也就是標準句型的這個位置原本是平聲字它卻用了仄聲字,原本是仄聲字它卻用了平聲字。詩句的奇數位置上的字拗了一般稱叫小拗【意思就是問題不大,除了那個忌諱孤平的句型“平平仄仄平”以外(這個句型就是第一個字原本是平聲字就必須用平聲字,不能用仄聲,如用仄聲字就必須把第三個位置的仄聲字改成平聲字來加以補救,否則犯孤平,這也稱叫本句補救或本句自救),除了這個句型,其它的三個標準句型的第一字可平可仄,大多數情況下第三個字也可平可仄,也就是通常說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七言)”。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第七字在句子的結尾、也容易是韻腳,所以不在“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此列】。詩句在音律上其音節的重點(或重心)一般在偶數字位上,所以詩句的“二四六”位置不能可平可仄,原本是什麼就是什麼。歷代詩家很少允許偶數位置上的字出現拗的情況(否則就不在律詩或絕句的範疇內,只能當作像漢魏南北朝時的古風來看待)。如果五言出句的第四個字拗了就必須在對句用第三個字來補救,七言出句的第六個字拗了就必須在對句用第五字來補救,這也稱叫對句補救或對句相救,這種偶數位置上的字出現拗之後雖然補救過來了,但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傷殘”了,所以歷來詩家都要儘量避免。格律詩既要講求對句與出句的相對以及上下兩聯間的相黏(特指偶數位置的字),又要極力避免偶數位置上的字出現拗的現象,以及句子末尾出現三個相連的三仄尾或者三平尾,尤其要避免三平尾。

    這首詩的第三句原本標準句型是“仄仄平平仄”,但是“野火燒不盡”的第四個字變成仄聲字了,導致兩個相連重點音節(二和四)的字都是仄聲,沒有出現音律上所要求的相挨的位置的平仄要交替出現(特指偶數字位二四六)。所以在對句(第四句)把第三字的仄聲改成平聲來補救,對句的原本標準型是“平平仄仄平”。這種情況是大拗體大補救,最好避免為好。

  • 3 # 時代之子913

    按平水韻做律詩,是個挺難的事情。只有杜甫作的好,李白作的不怎麼的,毛澤東也自認做不好。現代漢語平仄不分明,強用平仄沒什麼意義。其他的對仗,用的好,作用很明顯。平水韻起源於宋代,包小腳也起源於宋代。平仄就象包小腳一樣,限制了詩歌的正常發展。我們還是應該象唐代那樣,5言和7言詩歌就挺好。

  • 4 # 老街味道

    問題:如何評價五言律詩?有什麼規則呢?

    ..........

    前言

    五言的格律詩是科舉考試時候的詩體,也是唐朝以後的讀書人必學的科目,五律是八句,科舉考試時的試帖詩多是五言六韻 12句排律。

    白居易在貞元十六年(800)省試的試帖詩是《玉水記方流詩》:

    良璞含章久,寒泉徹底幽。矩浮光灩灩,方折浪悠悠。 凌亂波紋異,縈迴水性柔。似風搖淺瀨,疑月落清流。 潛潁應傍達,藏真豈上浮。玉人如不見,淪棄即千秋。一、平仄

    顧名思義,平,就是平坦,不傾斜的意思;《說文》解釋:平, 平舒也。北宋時期的《廣韻》解釋:平,正也。《增韻》:平,坦也。仄,是平的反義詞,不平側傾的意思,傾斜就是仄。

    1.普通話有1234聲,1、2聲為平,3、4為仄。媽麻平聲,馬罵仄聲

    2.古韻有平上去入四聲,平即平聲,上去入為仄聲

    同上:媽麻平聲,馬罵仄聲。區別是個別字古今不同。初學者可從今韻學起,過渡到古韻。

    《老街詩詞閒話152-詩詞創作不可不知 “平仄”是什麼意思?》

    二、律詩的四種基本句式:

    1.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

    2.平起仄收式 :【平】平平仄仄

    3.仄起平收式:【仄】仄仄平平

    4.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

    簡單來說,其實就是:平完了仄,仄完了平。平平仄仄 後面+平,前面+平;仄仄平平 後面+仄,前面+仄。加【 】的字表示可以平可以仄。

    三、五言律詩的句子組合方式

    五言律詩的四種格式,就是4種句式,根據對仗和粘連的原則,形成的四種組合:

    1.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 第一句

    白公堤上游,風物雨中秋。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巷轉斜藏竹,橋多半隱舟。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彈詞溯青史,燈火起紅樓。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一棹煙波遠,姑蘇訪二丘。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2.平起仄收式 :【平】平平仄仄 第一句

    春茶生海市,採以奉仙家。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甘露泉邊土,嶗峰雲上芽。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安期不食棗,太白誤餐霞。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一品清香遠,壺中天地奢。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這是平起仄收式五律。上下聯平仄句式相對,2、3句粘連:以和露,4、5句粘連:峰和期,6、7句粘連:白和品,白是入聲字,仄。

    3.仄起平收式:【仄】仄仄平平第一句

    七十古來稀,八旬今未奇。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東嶗欣結社,白首漫談詩。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綠酒龜堪換,長安居自宜。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王戎年最少,諸老盡吾師。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十和結,入聲,仄。

    4.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第一句

    太白餐霞去,雲槎東復東。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亭臺遺海霧,竹石慕清風。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扣棧溪聲遠,望峰鳥徑通。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何如老塘子?白首作山翁。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注:仄收的律詩,前四句和後四句格式完全一樣。

    下面兩個問題可以看我的下一篇文章《老街詩詞閒話11-格律詩怎麼救拗?》。

    何如老塘子的‘’老‘’,應平實仄,這叫‘’半拗‘’,

    安期不食棗的‘’不‘’應平實仄,平平仄仄仄,是平平平仄仄的常用變體,叫做‘’三仄尾‘’。

    第1首的彈詞溯青史,平平仄平仄,也是平平平仄仄的另一種常用變體,和三仄尾一樣,屬於唐詩正格。

    結語 律詩的押韻

    古韻中詩韻用的是《平水韻》,詞韻用的是《詞林正韻》,今天普通話押韻是《中華通韻》。

    唐朝人作詩用的是根據隋朝《切韻》制訂的唐韻,宋朝官方也有廣韻、集韻等官方韻書,《平水韻》也是宋朝根據前面這些韻書合併韻部改編而來,一直被詩人們用到今天。

    《老街詩詞閒話10-律詩四式讓您半小時學會格律》、關於拗體可看我的文章《老街詩詞閒話11-格律詩怎麼救拗?》。

  • 5 # 梧桐樹邊羽

    五言律詩是格律詩中的一種。中國詩詞分為古詩和現代詩。古詩按照是否遵守格律要求分為格律詩和古體詩。格律詩又按照句數分為絕句(四句),律詩(八句)和排律。再按照一句五字或七字細分為五律或七律。

    五律是需要嚴格遵守平仄韻律的唐詩中的一種,音律優美,朗朗上口。五八四十字比絕句長,能用來鋪陳,描寫,但是比七八五六十字的七律又短,相對簡潔。同時作為律詩,必然遵守所有律詩的規範。我們具體看有哪些規則。

    首先是韻腳。格律詩一般平聲做韻腳,至於是押《平水韻》,還是《中華新韻》,因為咱們現在都是新作古詩,這個方面倒是自由,愛用哪個用哪個,硬性要求是必須押韻而且一韻到底,轉韻,鄰韻,平仄同押這些都是不允許出現的。

    然後是平仄。字的普通話中發音為一二聲的是平音,三四聲是仄音。所謂平仄規律其實是在千百年抑揚頓挫的詩句中提煉總結出來的規律,寫詩合律,必然好聽。你不合律也可能是通暢的,但是會有一些當時不好察覺的錯誤(三平尾,孤平之類),而使用平仄規則會從根本上避免這些錯誤。五律的平仄規律都是從首句開始推導,從首句我們就可以看到律詩的四種基本模式:

    仄仄平平仄 仄起不押韻

    仄仄仄平平 仄起押韻

    平平平仄仄 平起不押韻

    平平仄仄平 平起押韻

    注意這都是首句,而且判斷首句的平仄句式是以第二個字為準,首字可平可仄,不影響判斷。我們掌握好首句平仄,再根據“對”“粘”的方法推匯出整首五律的平仄即可。

    咱們舉個例子。快過年了,找首新春詩吧:

    已酉新正 葉顒

    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

    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態多。

    屠蘇成醉飲,歡笑白雲窩。

    我們找出“天地風霜盡”的平仄:“平仄平平仄”,第二字為仄,首字不論,所以這就是我們的第一種模式:“仄仄平平仄”,很快推出整首五律的平仄關係(具體推導方法關注檢視以前問答和文章,有詳解,不贅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大家可以對應看一下,除了每句首字可平可仄的情況,其他音節是不是都嚴格合律?注意:“歡笑白雲窩”的“白”字是古音入聲字,仄聲入韻。

    這就是五律的平仄規則。

    最後就是對仗。律詩的頸聯是必須對仗的,這個也是基本規則,如果五六句不對仗,不能稱為律詩。作為五律,也是要遵守這一條的。看這首詩的頸聯“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態多。”對得很工整。

    所以,這就是一首五律。

    瞭解了五律的這些規則,大家就可以進行區分,賞析,甚至開始創作了。

    至於寫得好不好,那就看個人的能力,與規則無關。

  • 6 # 如一凡夫

    五言律詩就是五言格律詩,出現於唐朝,是近體詩。五言律詩是每句五個字,每首八個句,共40個字,分首聯、頜聯、頸聯、尾聯,一二句為首聯,三四句為頷聯,五六句為頸聯,七八句為尾聯,頷聯(三四句)和頸聯(五六句)必須對仗,首聯(一二句)和尾聯(七八句)可對可不對,對其沒有硬性的要求。五言律詩要押平聲韻,而且是一韻到底,不允許換韻,首句(一二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是不押韻。五言律詩有著嚴格的平仄規定,其有四種基本格式:1.仄起首句不入韻式(仄起仄收);2.仄起首句入韻式(仄起平收);3.平起首句不入韻式(平起仄收);4.平起首句入韻式(平起平收)。五言格律詩是根據漢語的特點和詩歌的特殊要求而產生的,是歷史發展的結果。其呈現出明顯的對偶美、勻稱美、聲韻美、錯綜美,體現出詩歌富於音樂美和節奏感的特性,以及高度凝鍊、善於表達豐富感情、易於激動人心等特色。

  • 7 # 卓督學

    所謂五言律詩,只是律詩的一種。

    詩歌分古詩和現代詩。現代詩就是現當代人所寫的詩,統稱現代詩;古詩就是古代人寫的詩,統稱古詩。這是以時間界定,一般以五四運動為分界線。

    而古詩形式又是多樣的。唐代以前,有四言為主的《詩經》,有屈原為主的“騷體辭”,有魏晉時期《古詩十九首》、陶淵明等五言詩等。

    詩歌發展到了唐代,才有格律詩的說法!

    格律詩是相對於其他詩來說的。大體上,從形式上把唐人寫的詩分為古體詩與格律詩。

    古體詩不分多少言(字),也不論多少句。一詩句可長可短,一首詩句數不定。如李白的《將進酒》,白居易的《琵琶行》等,篇幅一般較長。而格律詩一般分為律詩和絕句。律詩是八句,絕句是四句。律詩和絕句都有五言的和七言的。所以有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和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之說。

    後代所寫的八句或四句的詩,一般是模仿唐代格律詩了。

    那古人寫格律詩有什麼規律呢?

    分析規律,一般律詩以兩句為一聯,一首詩分四聯為: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也就是說,律詩以聯為單位,共四聯;而絕句以句為單位,共四句。作者寫詩時按照“起、承、轉、合"的思路來寫。

    律詩首聯(或絕句第一句)叫“起",就是由寫景起;頷聯(絕句第二句)叫“承”,就是承接上聯繼續寫景;頸聯(絕句第三句)叫“轉”,就是由上面兩聯(句)轉到寫人(事、情),此聯往往起過度作用;尾聯(絕句第四句)叫“合",就是有總結或直接抒情、表達感情的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格律詩前半部分一般重在寫景,後半部分重在抒情。但前半部分寫景中含情,是借景抒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魯迅的《藥》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