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來龍去脈a
-
2 # 澡雪堂主談修心
佛家的教義,都是圍繞“三法印”展開的,“三法印”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和涅槃寂靜,所謂的“法印”,“印”就是印章、印鑑,銀行的對公帳戶,都會留下客戶的原始印鑑,當客戶去銀行辦理支票、匯票等業務時,銀行就會將客戶提供的票據上的印鑑與銀行儲存的印鑑進行比對,來驗證票據上印鑑的真偽。
當年釋迦牟尼佛留下“三法印”,就是讓後人來驗真偽的,如果一個人說自己講的是佛法,那我們就可以用“三法印”來驗證一下,“三法印”就相當於是三枚印章,用這三枚印章來一一的加以檢驗,如果與他所講的內容全部都符合了,就說明他講的確實是佛法,只要有一處不符合,那就證明他講的不是佛法。
第一法印:諸行無常
這裡的“行”指五蘊裡的“行蘊”,也指十二因緣支裡的“行支”,反正我們的一切心裡所想,口中所說,身體所做,都可以歸入“行”的範圍,“諸行無常”是說,一切的“行”都是變化無常,了不可得的。
比如所有人都會認為有一個不變的“我”,笛卡爾講過“我思故我在”,他把“思”當成了“我”,那按照“諸行無常”的原則,就無法成立,因為“思”就屬於“行”的範圍,是變化無常的,所以如果真的有“我”的話,那“思”就沒資格代表他。
第二法印:諸法無我
佛教中“法”的概念是“軌生物解,任持自性。”意思是說,一個事物只要具有某些有可能被我們捕捉到的相對穩定的特徵,就可以稱為“法”,象藍天、白雲、樹木、山石等等,都有自己的特性,我們透過這些特徵,就可以賦予它們不同的名稱,來和其它事物進行區分。
“諸法無我”的意思是講,一切的“法”,都不是真實存在的,而僅僅是一些其它條件的臨時組合,包括我們自己這個“我”,也不是真實存在的,而是由六根、六塵、六識這十八界類臨時湊在一塊構成的。
第三法印:涅槃寂靜
佛教認為每一個生命都是躁動不安的,全都不停的在三界六道中輪轉,一刻不得停息,三界中充滿了痛苦,沒有任何快樂可言,要想結束這種情況,只有走涅槃這一條路,除此之外無第二條路可走。入了涅槃,也就等於是獲得了徹底的解脫,徹底的從輪轉躁動中寂靜了下來。
-
3 # 哈灬哈66096005
善行,善念,善為,進入,輪迴,中的,更高,層次,更高,境界,俯視,眾生,的,境界,而,啟悟,眾,生!!!!!!!!!!!
-
4 # 文利wenli
佛家之道——道不遠人,佛教以人為中心,故其道不遠人。行正即是道
行正二字的具體內容,可以三十七道品中的八正道來理解。八正道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八法。
慧能六祖在《壇經·般若品》裡說:若欲見真道,行正即是道。這話的意思是說身口意三業清淨,一切行動正直無邪,就是切實的道行,所以六祖又說:行直何用修禪。六祖講頓悟,注重定慧等學。
行正即是道,但是他仍強調戒行是定慧之本,修道的基本功在於淨心持戒,所以他說心地無非自性戒。
人的行為之所以不正,主要是由於有貪瞋痴等煩惱作祟,而煩惱的產生,就是由於有非心之故。若除掉這些非心,則煩惱自去,而身心諸行自然如法如律而正直無邪,伺時也得入於自在超脫之境。所以六祖又說: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這就是六祖所說行正是道的意義。
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指眼前之境就是真心的顯現,當下就是真理,不需要到遙遠的地方追尋。
《五燈會元》卷四載:趙州從諗問南泉普願:什麼是道!南泉說:平常心是道。其實平常心之說,蘊含於《六祖壇經》而公開倡導於馬祖道一。
平常心是道
禪錄載,馬祖一日示眾雲:道不用修,但莫染汙。何為染汙?但有生死心,造作趨向,皆是染汙。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
真俗圓融悲智等運是道
《金剛經》: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河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真俗圓融悲智等運是道,度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是大悲心,隨順俗諦;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是大智慧,隨順真諦。大乘教中類此所說多不勝舉,總的是教人修菩薩行,一定要在真俗圓融、悲智等運的前提下進行種種活動。
真俗圓融,是空有雙彰的中道,也是無上菩提的根本;悲智等運,是自他兩利的勝行,也是無住涅槃的精髓。若能以此中道為道,依此勝行而行,則定成佛道作無上土。
佛家的思想精髓:無緣大慈,通體大悲。既出世,也入世。入世,為了挽救眾生(這裡不單指人類,而指一切有情生命);出世則是教一切眾生,認識生命宇宙的真諦,脫離苦海,到達彼岸。
總而言之,無論是學南傳佛教、藏傳佛教,還是漢傳佛教,我們佛教徒都應該知道,學佛的核心就是聞思修。
“聞”就是聽聞佛法,像佛法這麼深奧的內容,如果沒有人給我們講解,僅僅靠自己拿一本書看,充其量只能理解表面的一些內容,其深奧的內容根本無法體會,所以需要去聽聞講解。當然,只是聽還不行,還需要思考,反覆地去思考。透過聽聞和思考,確定應該怎樣修、怎樣打坐。包括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眼光看這個世界、看人生、看生活,這些都是要學習的。學完以後,再打坐修行,這個叫作實修。
聞思修是非常重要的,無論大乘佛教、小乘佛教,還是顯宗其中“修”是最重要的了。
佛學精髓的主要表現:
1、眾生平等。
這個眾生,包括一切生命,還有六道、十法界裡面的所有個體,大家一律平等。有了眾生平等這個前提,大原則,才有普渡眾生,才有大愛大覺。生命對於每一個生靈都是寶貴的,萬物皆有靈,而人最有情。佛教主張用慈悲之心善待宇宙萬物,主張萬物共生共榮,只有這樣才能把眾生的國土變成佛國淨土。
2、因果報應。也稱因緣果報。
佛教認為,人生在世,做了什麼事,種了什麼因緣,一定會有相應的高度聯絡的結果迴應。只是報應的時間點,可能有不同。就會得什麼樣的果。佛教講三世因果: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這是三世因果,不是一生一世的。
3、輪迴與不滅。
佛教認為,一切生物都有靈,這種靈,神識,永遠在六道中輪迴,永不消失!六道是指天人、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也叫六凡道。無始劫以來,每個人都在六道中輪迴,隨業受報,隨業流轉,行善多的就往上走,可以享受人天福報;
那麼作惡多的,就要下地獄,做餓鬼,或者做驢馬牛羊,償還人家的債務。輪迴與不滅,是對因果報應的強化,一個人作了惡,是永生永世都會報。
-
5 # 只緣無事可思量
《佛家理念精髓》是(心安),只有(心安)則(理得)。
任何說辭皆是(塵勞妄念),只能給(自它)帶來(不安)。
-
6 # 心是蓮花開
仁清法師:佛教心為宗
接下來再講當下地獄。這個當下地獄很好講,這些都是運用了大乘佛教的思想,不僅僅從事相上講解。我們這個資料就是留下來,這個影片可以留下來,留下來以後有緣的話,我們可以仔細的去學習。
特別是有些研究大乘經典法理的人,從法理上,究竟理論上來考證的話,這個地獄就該這麼講,所以接下來這個當下地獄也這樣。為什麼?當下地獄是什麼東西呢,當下地獄,我們佛教大乘佛教唯識宗,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唯識宗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是什麼意思?一切事相的變化,都是你心的造作。這個我們從因果報應上來分析這一句,先不從當體即空上講,它有很多不同的立足點來解釋這個原理,只是說從因果報應上。比方說我造了惡業了,肯定感得惡報,那麼這個惡報是怎麼來的,是你惡業感招的,惡業哪來的?惡業是因為你做了一種業,做了一種業是從哪裡來的呢?我們有一句懺悔咒,懺悔偈怎麼說來,懺悔怎麼說的,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是不是,所造的一切惡報,來自於一切惡業的牽引顯現,惡業怎麼來的呢?從身語意之所生,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的貪瞋痴這種煩惱,從身語意而生的,那麼身語意是我們的三業。身語意最嚴重的是意業,最嚴重的是意,根本也是意,你的身造作也是意來驅使的,語的造作也是由意來驅使的。如果身和語都沒有造,意可能也在造。
比如說你對一個人嗔恨,對一個人嗔恨,你的身也沒有造作,語言也沒有說,但是你心裡嗔恨,這個嗔恨實際一種意業。嗔恨人這種意業,就是意的惡業。我們講到十不善業,其中有這個意業,這個知道不。所以它的根本就在意,也就在心,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在《增一阿含經》,《增一阿含經》上講。還有一個北本的《涅槃經》,《涅槃經》有兩大種,有兩個不同的版本。一個是南本的《涅槃經》,一個是北本的《涅槃經》。在《增一阿含經》,北本的《涅槃經》、《大智度論》,都有這麼一句話,這句話我們大家都知道,那一句呢?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個能知道嗎?佛教,大乘佛教有這麼一句話,說:佛教心為宗。所以說佛法把心外求道的任何宗教稱為外道。
為什麼呢?因為佛教是修心的,是從心上下功夫的,是從心上找根據的。而且在佛教的大乘經典當中我們已經講到,三界的一切現起,都是因為心。萬法的一切顯現都是因為心、意、識,還是因為心。所以在經典當中又有說了,心淨則佛土淨。《維摩詰經》上說心淨則佛土淨,這個知道嗎?心淨則佛土淨這一切一切。
把造善和造業,而且是你一切的現起的事相的根源指向心。所以在第二條當中我們說,唯心所造,地獄在哪裡?天堂在哪裡?唯心所造,這裡在當下地獄這一條裡面,我們主要講到心。如果說你的心不發地獄這個的想法。你的心不發惡念,不透過你心驅使你身和語去造惡業,那麼你就沒有地獄,地獄就不在你那裡顯現?你那裡就沒有地獄業力牽引是這個意思。所以呢佛教當中說,一念惡當下是地獄,一念善當下是天堂。一念唸佛,當下是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一念心當下,當下就是一念就是這個心。可以說,當我們當下貪慾了、嗔恨了,當下想做惡了,當下就是地獄。所以這個地獄我們分了好多好多不同的名相,來分析它。當下這個的意思就是心念,當下你那個心念,清靜了就沒有地獄了。當下你那個心念造作地獄之念,造作地獄之因,那麼當下的心念就是地獄,這是從當下講的就是唯心所造當下地獄,到這裡我們講完了地獄天堂一念間。
——摘自《地獄與天堂》之地獄篇
更多請搜“仁清法師”
-
7 # 心智無礙暢遊虛空
佛家的理念精髓是什麼?佛教的精髓就是成就佛果;就是獲得智、悲、力,就是遠離貪、嗔、痴、慢、妒五種慾望的危害,就是心身的自在。這一切完全展示在:本體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
我們的不快樂的心,大多數都是由我們的分別妄念所造成的。也就是說我們有眾多的痴心妄想,或者是不切實際,或者是就是自己的貪、嗔、痴、慢、妒所造成的。除此之外,再沒有其它能讓我們感受痛苦的了。
在現實中,實際上對於每個眾生來說,佛教的作用是要顯現每一個人自己本身就具有的、原本就存在的、不可思議的覺性妙力智慧。發現自己從無始以來就具備的、原始的覺性妙力智慧。遠離受生死苦惱的迫害,解脫對一切情世界、器世界的束縛,獲得心身自在,這才是佛教的目的。
然而佛教的理論是非常精微奇妙的:自覺覺他,自度度人。佛教的智慧之體是:覺性妙力。
聽到某些人說什麼“參禪”啦、“茶禪一昧”、什麼“活在當下”呀,因為他們缺少了親身聞思的過程,更缺乏如理如法的修持,大多數的人連最基本的正知正見都不具足,怎麼可能就獲得了禪定的智慧?
比如說,教授對於文字上的內容非常的專業,也非常精明的,但是又遇到佛教真正的內涵完全是搞錯了。因為經文所闡述的內容,不是白紙黑字這麼簡單,而是要經過這個經文的文字闡述真實的智慧,而非是文字上的意義,實際上是對心性智慧的一種勉強的闡述而已,絕非文字上那麼簡單的含義。如果從自己的理解或者從文字上去認知它,那麼經文上的內容,就真成了某些人自己的分別忘唸了,這可能是教授們沒有考慮周全的。
一個文化水平不高,認識不多的老奶奶,她能虔誠的唸佛,也不需要太多的那種理論知識,僅憑這一方面可能就遠超了某些教授。在佛教來講,虔誠的心非常重要,信心非常重要。
我看到某些教授連基本的虔誠的心都沒有,怎麼可能獲得佛的智慧呢?他們說出這些都只能是口頭禪來,也有兜售以分別妄念下的理念之嫌,沒有獲得實際的智慧,故而有一隻故弄玄虛的味道。然而佛教並不是某些人用來研究的,而是要經過親身努力去修學來完成一生的。
有些事情並不這麼簡單,某些大牌專家、學者、教授把這個覺性妙力智慧理解錯了、說錯了,同時把他們的追隨者從迷茫中又帶到了另一個迷茫裡,從黑暗又轉到了另一個黑暗中。這些教授原本就沒有什麼智慧,只是靠自己的分別妄念,來闡述並不是言思的智慧。這本身就是一個錯誤。
這一切難道不是真的嗎?從大量的鋪天蓋地的影片、文章、學術報告來看,難道我們的傳統文化的擁護者,在一夜之間就出了這麼多的大智慧的人嗎?這是文化興盛的先兆?還是“泡沫文化”的產生?想必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
某些著名教授影片裡面的錯誤理念,完全展現在世人面前,他本人還無慚無愧地向大眾兜售,一個連禪為何物都不知道人,卻在大庭廣眾之下,給人們“直指心性,見性成佛”,這不是天大的笑話嗎?這不就是荒唐的現代進行史嗎?
像這樣的大騙子總是那樣裝模作樣,毫無愧疚之心,以自己的尋思分別,來揣測佛陀的智慧。他們甚至是把佛教的智慧劃入了哲學體系的妄念中啊。
首先,要做一個虔誠的學生,最後才有可能成為老師嘛。在21世紀的今天,種種騙局不是今天才誕生的,普羅大眾沒有這麼高的修為,也沒有這麼高的正知正見,當然無法區分誰是智者?誰是欺惑者?什麼是分別忘念?什麼是智慧?
參可以說是一種行為,禪而是本性中的覺性妙力。沒有智慧的人的“禪茶一味”,其實就是一種感受罷了,而絕非覺性中的一種覺受。然而教授們所說的“活在當下”是不是有點言過其實?或許有點自欺欺人的說法?教授們真的能做到“活在當下”嗎?恐怕都很難做到。因為他們連活在當下的含義是什麼都不知道,又從何談起他們能做到呢。其實“活在當下”的真實含義是:安住在自性中不離開。這個要求基本上可以說是心身都獲得了大自在。然而他們誰能達到這一點。估計他們下輩子都很難達到吧。
也許也許有人會說,參禪就是閉上眼睛,什麼都不要想,什麼都不要去做,也就是什麼都不要去執著。然而閉上眼睛就什麼都不去想了嗎?有多少人做到呢?有多少人能明白這個背後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如果教授們連一個完整的聽聞佛法的機會都沒有,天天還用自己的分別妄念妄測佛教的佛經內容,那不是十分可笑嗎?如果根本搞不清什麼叫做聞慧?什麼叫做思慧?什麼叫做修慧?以及要產生的相應的功德是什麼也搞不清楚,還在大庭廣眾之下,給他人直指心性見性成佛,你感覺這個不是十分的可笑嗎?一個剛種下的種子都還沒有看到發芽,就要去摘它的果子,你難道不認為這是痴人說夢嗎?一種自己迷惑自己的痴心妄想嗎?
佛教的現實意義就是:人們要知道生死大事。萬法無常,寂滅快樂。在上個世紀,《西藏生死書》在美國上市以後,受到全世界的人們普遍的關注,譯本也在中國發行。人的生死大事,被人們開始慢慢的關注了起來。無論如何,不管死亡是可怕的還是不可怕的,人們自己始終都要不昧因果,小心翼翼行持善法。人們要去發現原不屬於自己的智慧才是這個美好的,才是最具人生價值的。
無疑生起俱生智,直指覺性之竅訣。我們這顆不顯不滅的心,實際是普賢王如來;證悟了,一剎那成佛。
爾時,普賢王如來安住於身智無離無合的意趣中不動搖,內明法身之時,本體、自性、大悲三者住於法界三身之相,不行他境,以遍知智慧自然顯現光明……
回覆列表
佛家的理想精髓是什麼?答案:小乘,為自己解脫煩惱,大乘,救苦救難救自然。
一:小乘佛法:
選擇小乘佛法眾生在這個世界感覺到厭惡,感覺到煩惱,對世間沒有什麼可留戀的了,就選擇為自己修斷煩惱的方案,按照佛陀開示的四大:十六觀智:觀生滅法門來修行,《阿含經》《清淨道論》一般十年八年功夫就可以成功。
二:大乘佛法:
大乘佛法不是一般人能修得動的,要很大的勇氣與智慧,不昧因果來修行。
大乘佛法遇到所有的難題,所有的困難,勇智而面對解決,沒有勇氣,沒有智慧的眾生,一般不會選擇修大乘佛法。
小乘佛法就是觀自己的身體四大為目標,降伏自己的各種魔障就可以成功。而大乘佛法的目標就是地球世界,各種人與自然災難。《藥師經》《仁王經》《法華經》《道行般若經》《華嚴經》。
所以小乘與大乘佛法的精髓目標都不相同。修行起來,當然小乘佛法好修,在深山老林的寺廟裡比較妙。修大乘佛法因人而異的,多為國家民眾修行的精髓。在國內與世界修行為妙。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