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石頭聊家庭教育
-
2 # 來雁晨曦
孩子不聽話,必常做錯事。大人社會會指責孩子,自然影響孩子情緒。
孩子情緒不對時,大人要與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指出平時的行為所造成的後果,讓他自己明白錯了。
要坦然面對現實,即使做錯事,但也要引導孩子看到事情積極的一面,孩子不是一點長處都沒有,不要一味責怪孩子。
鼓勵孩子去做正確的事,在做事中從好的結果中,從負面情緒中解脫出來。
大人事事應以身作則,言傳更要身教。
-
3 # 陪娃的媽媽
不太瞭解具體情況,不過“孩子不聽話需要情緒宣洩”這樣描述讓我感覺你只想讓他宣洩,並不想了解他為什麼不聽話,也不太想從根本上解決不聽話的問題。
其實孩子不聽話後,情緒的宣洩可能只是其中的一個緩衝方式,重要的可能需要
1.看到他的情緒,關心他的情緒
2.傾聽
當孩子願意向你表達時,無論他說的多麼匪夷所思,認真聽,恰當地反映自己的情緒,表達自己的心情。
“原來你是這樣想的,以後有什麼想法和我直接說,好嗎,我喜歡聽你告訴我這些事”
3.做約定
“既然你都說了不想……,那咱們就去……行嗎?這樣既滿足你的需求也讓我覺得……”有商有量的和孩子溝通,即便這次家長做了退讓,但約定下次他要做退讓。承擔起責任。
如果做完這些之後,他的情緒仍然不穩定可以引導他做一些情緒宣洩,如果是小孩子,家裡有條件可以讓他摔一會兒充氣玩具或毛絨玩具。
同時告訴他“我知道你情緒不好,是因為剛才我提的要求。你如果覺得心裡還不舒服,那你到那邊摔一會這個,我在旁邊陪著你,你什麼時候願意停就停下來。”
如果是大一點的孩子,就讓他到戶外,如果有器械或者是跑道,可以讓他透過體力運動宣洩情緒。
還有的孩子可能需要安靜的獨處的環境。可以這樣表達。“你可以自己呆一會兒,如果你覺得好些了就出來找我,我就在這裡等著你。”
不管怎麼說對孩子不聽話的狀態不能放任不管,否則可能會讓他情緒越來越壞,難以控制。
-
4 # 嘉佳指導師
每個人有情緒,當我們得到滿足身心愉悅的時候,就會有好的情緒,當我們得不到滿足,心情鬱悶的時候就會有壞情緒。請記住,孩子也是一個完整的人,他們隨時都會產生情緒,這並不可怕,也不一定必須杜絕情緒的產生。需要注意的一點———僅僅是這一點: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先將它的情緒平復,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的感受,說一些溫暖的話,貼心的話,然後再去解決問題,這樣才不會引起衝突,也才有可能把他的不良情緒轉化掉。
-
5 # 幼兒園寶典
隨著孩子的成長到了3歲之後他開始有了自我意識,是他的一個轉折期,也是有了自我意識之後的第一反抗期,我們會發現孩子開始提出自己的要求什麼事情要自己來,情緒尤如暴風雨來的快去的也快,情緒敏感又脆弱,他們給你帶來了新的挑戰。家長要正確引導孩子用適當的方式進行情緒宣洩,你們對待事情的第一反應會影響著事情的走向,下面教給家長們幾個小技巧。
1.幫助孩子認知情緒 隨著孩子逐步成長他的情緒會逐漸細化,比如:孤獨、難過、生氣、失望、期待。可以生活中的小事例中幫助孩子一點一點認識,豐富他的情緒詞彙量。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增強,他又對情緒可以正確識別,並情緒並表達出來,這樣就可以進行有效的溝通。當孩子有小情緒的時候家長們也要有共情的能力,認可孩子的情緒,宣洩情緒並不是一件壞的事情,等他冷靜下來和他聊一聊。
2.給孩子購買“心情玩具” 可以和孩子買一個表達心情的玩具:可以是娃娃、大點的孩子可以是一個漂亮的本子,告訴孩子隨時和心情玩具的時候聊一聊、寫一寫,這個過程中更好的認知了情緒,也學會自己處理情緒的方法。
3.給孩子自己處理情緒的機會,並教會孩子處理負面情緒的方法 有的時候孩子哭鬧、扔東西家長們也非常生氣,可以等孩子冷靜下來,先觀察一下他能否自己正確的處理情緒。如果不可以,就教給他一些正確處理負面情緒的辦法:(1) 傾訴法:可以和自己的玩具娃娃聊聊天,在自己的本子上寫寫畫畫;(2) 冷靜法:可以生氣數數,做一做深呼吸; (3)轉移法: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唱歌、畫畫、散步。
-
6 # 56401246
首先不能雙方在生氣的時候談,因為有些事越說越氣,越想越惱,恨不得捶她兩下,等自己氣順了,婉轉一點提一下,感覺現在的孩子你不能用教育的口氣對她說,否則他們反感,就像是平常拉呱一樣,舉點類似例子把不好的結果說說。她心裡就應該明白
-
7 # U橙心智教育
瀉藥!
孩子不聽話和如何用適當的方式進行情緒宣洩是兩個話題
孩子不聽話這裡暫且不談,先說說孩子如何用適當的方式進行情緒宣洩:
孩子在幼兒的時候,情緒起伏變化很快,自己無法管理和調整,非常真實和本性;
孩子情緒來的時候,會帶動父母的感受和情緒,並且在情緒之下采用不同的行為宣洩情緒。
比如說孩子哭鬧,媽媽先是壓著火鬨然後沒有用的時候就發脾氣打罵。孩子也會模仿父母的情緒表達方式和行為方式,有時用哭鬧打人罵人發洩情緒,遇到比自己更厲害的憤怒的時候轉為討好。
父母之間,父母和他們的長輩,長輩之間,大家和孩子之間是怎麼表達和宣洩情緒的,都是孩子學習和模仿表達情緒的模板。
當孩子慢慢長大一些,他們自我管理情緒的大腦機制開始發展,5歲以上是可以漸漸學習管理情緒的。情緒管理是一個持續終身的學習,沒有止境。
首先要學習的是,特別生氣的時候找個地方“嶄停”一下,讓自己稍微感受一下和透一口氣,然後感受自己因為什麼而有情緒,找對方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還說出自己的期望來。
孩子要做到這樣,首先家長不能是咄咄逼人得理不讓人的,家長會給生氣的孩子面子和空間;
其次家長會找一個大家都比較放鬆了的時候,說出自己當時的感受和看法,也會願意聽孩子講自己的感受和看法;然後兩個人共同從這件事裡面有新的看法和想法,如果還能取得某些部分的一致就更是高情商了。
父母對情緒承託能力和自己的情緒穩定程度影響孩子的情商發展。
-
8 # 無心理不生活
首先孩子不聽話的表現是什麼,什麼是聽話的定義呢。
如果孩子處在執拗期,這個時候孩子會表現得固執堅持,什麼事都按自己的想法來,完全聽不進家長的不同意見。這個時期,多出現在3,4歲左右,這個時候家長能做的,就是不要去指責呵斥孩子,試著去和他對話,讓他開始學會表達自己就好。
如果是真的調皮或者叛逆,比如青春期,這個時候家長要反思自己有沒有做好孩子的榜樣。孩子有困難的時候你看到了嗎,孩子困惑的時候你都做了什麼,作為父母,在孩子眼中是什麼形象,試著去給孩子足夠的理解和抱持,之後才能讓孩子願意聽你講什麼。孩子厭學了,不要跟他講你應該做什麼,跟他講你現在的感受是什麼,你需要什麼幫助,如果孩子不願意講,就試著支援他做他現在想做的事,不是一味地順著,而是和他一起去找到那點他缺失的東西,找到了,他也就能夠迴歸學生的身份角色了。
-
9 # 唯藝gg
首先男孩與女孩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每個孩子也有不同的性格。孩子也有自己的脾氣,並不是只有青春期的孩子才會出現叛逆,現在的孩子叛逆期也出現的越來越早。正確的引導孩子,宣洩自己的情緒很重要。
要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問題。有些孩子不愛睡覺,一到睡覺的時間,就又哭又鬧,就是不睡。這個時候有的家長就會生氣,亂髮脾氣,但孩子會怎樣?聽到父母對自己大吼,有些孩子會害怕,有些則會更叛逆。如果你是孩子,會希望別人和你大喊大叫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不要生氣大吼,大吼是最無用的。這個時候你要學會冷處理,孩子會哭鬧,那麼讓他自己冷靜一下,家長不要管,等待孩子冷靜下來時,家長再告訴孩子:哭是不能解決問題的。當你越縱容孩子,越去關注他,孩子就越肆無忌憚的哭鬧,用哭來換取自己想要的結果。
那麼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宣洩自己的情緒呢?哭是發洩情緒的一種方式,但不能讓孩子用哭成為要挾家長的工具。適當的哭,是可以的。要告訴孩子,如果你想要得到一樣東西,或想要做什麼事,哭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如果你哭了,那麼你就什麼都得不到。但同時,也要告訴孩子,如果真的傷心了、難過了、疼了……這個時候,你要哭出來。
帶著孩子出去玩,一般都是解壓的方式,天氣好了,爬爬山,讓孩子對著大山高喊,既能解壓釋放,又能鍛鍊膽量,一舉兩得。男孩子還可以選擇運動的方式,出汗,讓體內的多巴胺分泌,心情自然會好很多。女孩子可以帶她出去到大自然裡看一看,好的環境必然會帶來好的心情。
-
10 # 解憂雜貨店921
人是情緒的動物,人的一生都在和自己的情緒作鬥爭。首先我們應該勇於承認自己是個有情緒的人,這沒有錯!
有的時候,我們能成為情緒的主人,也就是控制住並控制好情緒,合理宣洩情緒,並且能夠合理表達情緒。有的時候,我們也有可能成為情緒的奴隸。也就是說,總被情緒佔領控制權。傷害著自己的身體,傷害自己的人際關係與最常傷害的是我們的親情。
那麼到底該如何去正確地宣洩,自己的情緒呢?下面就介紹幾點方法,也許會幫到你哦。
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有限,當我們有情緒說不出來的時候呢?1.我們可以讓孩子用畫畫表達:就是用各種線條,各種顏色的畫筆去畫出孩子的情緒,其實這也適用於成人。2. 第二種就是玩玩具,孩子對待玩具的方式可以表現出他的情緒。3.或者是當孩子會寫字的時候,可以讓他寫出自己的情緒,然後反覆觀看,這樣可以認知自己的情緒地圖。4.再有一點就是父母在平時和孩子溝通的時候,要經常地去用這種情緒的詞彙,然後跟他表達。例如:我很生氣,是因為什麼什麼什麼。我很焦慮,是因為什麼什麼什麼。如果孩子能常常聽到家長的表達模式的話,那麼孩子就會根據他聽到的東西,進行相應的學習,模仿。久而久之,也會慢慢的瞭解,如何去正常的表達情緒。5. 你也可以透過想象力的方式去表達出你的情緒,比如說你現在生氣,你可以描述下你生氣的樣子:我的憤怒,好像馬上爆發的火山口一樣,火山噴發出的岩漿,就像我現在的情緒,一洩而出,當你想象著這種情景的時候,你就感覺自己的情緒,好像也隨著那個出口出去了。這個方法能很有效的宣洩負面情緒,平時,父母要和孩子多做那種平易近人的溝通,這樣孩子才能敞開心門。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傾訴給家長。因為科學已經驗證過了70%的疾病,其實是和自己的不良情緒相關的,所以情緒需要我們用合理的方式表達。
除此以外,我們還有很多很好的小貼士,比如說:聽音樂,聽音樂不僅能讓大腦變得聰明,而且可以舒緩自己的情緒,能夠讓人馬上從一種負面情緒的頻道轉換到積極快樂Sunny的頻道上去.
也可以試著去畫出自己的情緒地圖,然後觀察下自己的情緒分哪幾個階段,然後加以反思,想出原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給孩子買一些有關情緒的繪本,也會幫他們慢慢學會和情緒相處。
我們生活中的大多數溝通,其實溝通的不是內容,而往往是情緒。情緒又是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如果在身體當中執行,排不出去的話,長此以往會傷害我們的身體,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如何去掌控自己的情緒。
回覆列表
有7個非常具有可操作性的辦法,做好了,就你是一個超級父母了。
(1)聆聽孩子開始不向我們袒露自己的心聲,逐漸變得和我們有了隔閡,家長於是變得迷茫,表示不理解,自己那麼關心孩子!
這其實是孩子向我們釋放訊號,需要我們去思考一些問題:我們是否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可信賴的氛圍,是否允許孩子表達自己所有的情緒,負面的或正面的,還是我們只認同積極的、高尚的情緒,卻排斥孩子消極的、不好的情緒呢?
要知道,人性是複雜的,一個人絕不可能只單純的活在正面的情緒中,每個人都沒有那個福分。
(2)承認孩子有他自己的判斷,作為一個在意志上獨立於我們的個體,我們應該承認這份感覺。
“作業太多了”—“不多,怎麼會多呢,別人小朋友早就做完了。”
“我很討厭弟弟”—“你怎麼能討厭弟弟呢,他是那麼的喜歡你。”
這些對話,我們都很熟悉,普遍的做法是,我們會把孩子的真實感受彈回去,然後給他們加一個自己的感受。
我們可以想想,長期這樣會出現怎樣的結果,我們所謂的希望孩子活出自己,成為一個獨立於自己的個體,能否實現!?
(3)引導孩子搶著幫媽媽做家務,媽媽很是擔心,不停的提醒孩子要注意、不要把碗打了,結果就是被媽媽說中了。
按心理學的說法,媽媽此時又一次滿足了自己的自戀,雖然生氣,但內心也許還為自己的預言而高興——看,又被我說中了吧。
好的,我們不去說心理學了,遇到這種事情,如果我們是旁觀者,我們會怎樣安慰正在生氣的媽媽。我們一定是希望:不要指責孩子,而是去引導孩子把問題解決了。
是的,這就是我們要說的,也許我們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會更加理性,引導孩子解決當下的問題才是關鍵。
(4)生氣的表達以第一人稱“我”開頭,“我生氣了”“我很生氣”“我非常生氣”“我生氣的快要爆炸了”。
這是生氣的一個遞進過程,可以將一個人的情緒更豐富的表達出來,他為我們向孩子展示層次不同的情緒提供了機會,我們也可以把生氣當做自己應該享受的權利。
為什麼要以第一人稱開始呢?因為其他人稱常常意味著指責,大家可以體會一下:
“你怎麼又寫錯了”
“你就不能好好寫字”
“無緣無故你哭什麼”。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們繼續將上面的話換為第一人稱的形式再說一遍:
“這個字怎總是寫錯,我真的很生氣!”
“字寫成這個鬼樣子,我真是要氣炸了!”
“一直沒完沒了的哭,我真的沒法理解!這讓我很無奈!”
看的出來兩種表達方式有明顯的區別。但是要注意,以第一人稱表達,要注意加上對事物、環境、情緒等的描述性話語。
(5)讚揚要具體描述,避免採用評價性的詞語。
“你把碗洗的很乾淨,還放在了櫥櫃裡,並且還用抹布擦了桌面。”
你可以對比一下,評價性的讚揚。
“你做的真棒,像一隻勤勞的小蜜蜂一樣!”
後者明顯乾巴巴的,前者卻更具指導意義,並且可以引導孩子做出相應的改變。
簡單總結上述兩條,就是表達生氣時,指向我,說出自己的感受;表達讚揚時,指向他,描述對方的行為。
(6)給孩子幻想當一些事情確實不能允許孩子做時,更好的方法是給孩子幻想,這是減小傷害的最好辦法。
豆丁是過敏性體質,但是他又非常想養一條狗,我們可以對孩子說,你對狗毛過敏,你不能養狗,那樣會誘發你的哮喘,事情非常嚴重。
也許孩子會理解父母,但是他想要條狗的願望並不會因此消失,下次遇到狗時,他仍然會想要一個狗夥伴。
常見的情況是,父母再一次和孩子講述一遍不能養狗的道理,然後孩子再次屈服,壓制自己的想法。
當然,這還算是好的結果,因此引發的激烈衝突,這種事情我們也常常見到。
最好的辦法,就是幻想孩子有一條狗,和豆丁一起講一個有關如何養狗的故事,養一條怎樣的狗、放學後小狗向他撲來高興的舔他的小手,早晨要去遛狗,每隔一段時間要去給狗打針,剪狗毛…..
在心靈上滿足一下孩子的需求,就如同我們雖然沒錢買昂貴的衣服,但是我們卻可以想象自己有錢時的暢快,也是一件很爽的事。
(7)選擇的權利選擇,同時意味著要為這個選擇承擔起相應的責任。這是一種能力,需要不斷的錘鍊才能擁有這份能力。毫無疑問,在孩子的能力範圍內,我們要把這份權利還給孩子,讓他們得以錘鍊自己的心智,然後才能成長起來。
但,在父母應該承擔的責任中,父母也要付出足夠多的愛。
很多父母很在意挫折商的培養,然後人為的給孩子製造一些挫折,不斷延遲對他們的滿足,豈不知人生有太多自我錘鍊的機會,根本用不著人為的去製造一些額外的挫折。
就如同一個小寶寶摔倒後,家人總是希望他自己爬起來,即便他傷透了心,哭著喊著希望爸爸媽媽抱一抱他,可是認死理的父母卻依然認為,這是錘鍊孩子的最好機會,可此時的親情呢,媽媽的關愛呢?
把孩子能做的事情還給孩子,並且讓他們承擔相應的責任,他們自然會遇到各種挫折,自然會更健康的成長。而與此同時,父母也要做好自己的事情。
好,我們總結了應對孩子焦慮的七種方法,包括(1)聆聽孩子的心聲;(2)承認孩子的各種情緒;(3)引導孩子面對問題;(4)以第一人稱表達怒氣;(5)以其它人稱表達讚許;(6)給孩子幻想的空間;(7)給孩子選擇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