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鄉人80後
-
2 # 心碎小子
八零後的我們現在已經快四十了,說起割麥子我這個農村人還清晰記得!我們村出門就是山,最遠的土我們挑上莊稼只能跑三趟!那時候割麥子用的是鋸鋸鏈,把柄是木頭的,前面是一塊彎鐵上面有許多小齒,左右抓一窩小麥,右手用鋸鋸鏈平著土壤一拉,一窩小麥就全割下來的,一般手大抓得多兩三窩一一把手,放小麥的時候是是X交替放,等一塊土割完了,就用稻草一把一把的捆起來,麥穗很刺手,背的時候在肩上後勁子也刺得很痛!我們小隻能用揹簍,大人男勞動力就用千擔挑!千擔就是一根長三米左右的木圓棒兩頭削尖套上鐵錐行的鐵套子,這樣容易刺過捆綁的農作物!割小麥非常熱,多數人都肩上搭塊毛帕,現在人說毛巾!也有背小麥的人拿把莆扇邊走邊扇!雖然那時候堅苦,也有高興的時候,就是父母說攢勁背,背完買冰糕吃!那時候一塊冰糕才一毛錢!如今我們 已二十幾年沒種過小麥了!現在有時間我們也會經常回村裡!不過多數人家都不種小麥了,產量低,麥杆子多,現在條件好些了用柴火做飯的少了!
-
3 # 淡峰
那時候天是藍的,水是清的,鐮刀割麥子那是真的累。天光未亮,人們便帶著磨好的鐮刀,烙好的餅,盛滿水的壺,早就醃好的鹹鴨蛋,遮陽的圍巾和草帽…匆匆趕至麥田,一鐮復一鐮,汗滴禾下土,驕陽似火,曬的人脫重皮。為趕麥時,辛苦的農民中午也捨不得回家,躲在樹蔭涼裡簡單地吃著帶來的飯,休息一下,卷根旱菸,相互談論著今年的收成,復又揮汗如雨地收割著。麥子一把一把地割,一車一車地推--致敬辛苦的勞動者。
-
4 # 民間百味
本來忘記了,經你這麼一提醒,又想起來了。仔細想來至少是20多年前的事情了。
仔細想一下,這是個烽火連天的歲月。
大人們晝夜收割,再統一把麥子放置在操場上。男人用木掀把麥子揚的飛高。女人們則用掃帚把上面的浮塵掃掉。
收割的時候都會用鐮刀,把麥子捆成一塊兒。然後從地頭割到地尾。等一畝地割完之後。再統一把一捆捆的麥穗扛在架子車上面。統一運回家。
那時候天很熱。6伏天的日子裡。個個都是揮汗如雨。大人們揮動著鐮刀割麥子。小孩子們跑來跑去捉螞蚱。
等回到家裡,來上一杯冰鎮啤酒。別提有多愜意了。當然,小孩子們只能看著。因為大人不讓小孩子喝酒。這時候如果來一杯冰鎮飲料,那是最美的。
不過現在都已經是大型收割機了。那個歲月可能一去不復返了。但,值得人懷念。
-
5 # 職事俊才
當然記得,到現在我大拇指內側還有一道淺淺的被鐮刀割傷的痕跡。
回想起來都是十幾年前的事了,那時候我還在上小學。那時候,我生活的農村老家都是靠著種麥子、豆子等農作物作為糧食為生。那些年,沒有收割機這種機械作業,割麥子全靠村民拿鐮刀一下下手動收割。每年放暑假,有兩項鐵定的事是怎麼都躲不掉的。一是學校佈置的暑假作業,二是割麥子。
(一)記得,每天早上天剛亮,母親就在門口喊起床了。
因為要趁著早上涼快好乾活,所以早早我們便到了麥地裡,每次站在綿延不絕、一望無際的麥地裡,總會有種絕望的感覺,但為了能早割完早結束,便只能蹲下來悶頭幹活。
本來幹體力活就容易出汗,再加上很快太陽便火辣辣的升起來了,原本乾涸的田地裡,在太Sunny和熱的反射裡,更像個大烤箱,汗水股股從帽子內貼著的頭皮上流下來,滴滴落到浮土飛揚的田地裡。
我父親割的總是行數最多最快的,其次是我母親,接下來是我大姐,我是最慢的,一起起步的一排人,很快就拉開了差距,父親總會隔一會,回頭吆喝一聲:“加油啊你們後面的,我從另外一頭割回來都要跟你們匯合了。”這時候,割的慢的我和大姐就會又打起精神加快速度割,不是因為想超過父親,只是那種期盼割到頭可以休息一下幼小心思作怪了。
(二)快到中午的時候,我母親就回家做午飯。
剩下的人開始捆麥子,一排排散開的麥子,幾個人分工一份負責一行,三四把捆一捆,然後放在一起,由父親將獨立的麥捆摞成一個個又高又牢固的麥堆。之後才能回家吃飯。
(三)下午過來最熱的時候,差不多兩點半左右,又要出發去割麥子。
下午幹活的時候真的比早上要難受好多,曬得滾燙的地面,因為割麥子被抖起來的浮土比早上更多,不一會,鼻孔就被燻成兩個泥孔,還要掙扎著呼吸。
(四)終於熬到晚上下午場割麥子結束也是晚上8點30左右了。
這時候是最舒服的,走在回家的路上,看著四周連綿不斷的山峰高低起伏著漸漸隱退在夕陽落去後的暗夜裡。夏夜的風很涼快。每次走到可以看見村子裡已經亮起燈盞的山頭時,天空點點的星辰就會和燈盞相呼應,幼小的內心,在此刻總會忘記一整天的疲憊,新奇的思考哪顆是燈盞,哪顆是天空的星星。
現在想起這些,都成了美好的回憶,那些年一家人在一起雖然勞累,但終歸一家人團聚在一起都是歡樂的。
-
6 # 小劉樂分享
二十年前的農村是怎麼割麥的
只要是在農村長大的,想必拿起鐮刀割麥子的場景一定還記憶猶新吧,現在想起小時候跟爸爸媽媽一起幹農活,這些記憶尤為珍貴。
割麥子是個非常累人的活,彎著腰一干就是一天。如果做不習慣的話腰都直不起來。農村裡還有很多場景也映襯在眼前,比如搬玉米,摘花生,挖紅薯,放牛,砍柴,割草等這些現在的孩子都是是未曾嘗試過的。
小時候,吃飯時的笑容是天真,純樸無瑕的,飯碗裡裝著的是真正的幸福。那時候也不知道什麼是零食,沒事的時候就到屋後山上摘的野果子,那是最好吃的。哈哈,想到這些真的很開心,有時還會去偷摘鄰居家的果子。
夏天池塘和田間就成了我們天然的游泳池,到了晚上我們和同村的孩子一起玩老鷹抓小雞的遊戲。小時候沒有玩具,但是我們可以玩泥巴,還有螞蚱、蟋蟀、知了、等各種各樣的動物都是我的小夥伴,
農村裡一畝三分地就這樣春耕、夏忙、秋收、冬藏,然後再春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歸。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養育著一代又一代……
-
7 # 村民老陳
記.得呀!一輩子恐怕都忘不了,拿鐮刀割麥的生活。
每年到了六月份,看著滿地金黃麥子,時不時的也會想到以前用鐮刀割麥的場景,從我能拿動鐮.刀時起就開始用鐮刀割麥,長大後還好點,特別是十幾歲的時候,每天早三四點鐘就得下地割麥,大人們說早上割麥涼快,到了中午天熱的難受又說麥桔幹了割著輕快,反正總有不讓歇著的理由,有時候累的真是很難受,手上一串串血泡,每天早晨手握鏟鐮杷的時候,疼呀,沒辦法直能堅持,慢慢的就習慣了,那時候全憑人力幹,割麥累,拉麥累,攤場起場,揚麥更累,若是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你是很難體會到這種累的滋味。
-
8 # 620春暖花開
當年用鐮刀割麥子的情景永遠也忘不了。 6月初是小麥成熟收割的季節,在過去被稱為“龍口奪食”。收麥時節,常有天公不作美,經常會下暴雨,沒收割的麥田,遭受了暴雨襲擊,會成片成片的倒下,給割麥帶來很大的困難;收回的麥子垛成垛,被雨淋溼了會發熱長芽,農民辛苦一年的收成就會受很大的損失,故有“龍口奪食”之說。 第一次割麥子還是在高中上學的時候,班主任老師帶全班同學到運城上郭鄉割麥。割麥子真不是個輕鬆活兒,最承受不了的是腰疼。站在一大片麥田前,滾滾熱浪撲面而來,同學們你追我趕割的很快,我和同班的一個女同學,割幾鐮刀就得展展腰,掉在了割麥隊伍的最後。記得我在日記裡寫道:“割麥,割麥,真是要命,腰疼的像捱了幾十棍似的……”。 高中畢業返鄉勞動,我經受最嚴峻的磨練就是割麥子。那時還沒有實行包產責任制,全民大會戰,男女勞力齊上陣,女的割麥,男的捆麥捆,裝車拉麥子。女勞力分成7組,每組5個人,我被分在第一組,隊長宣佈讓我領行(開鐮領頭),領行的兩邊各兩個人。我的天哪,這回可真要了我的小命哦!那時,知識青年到農村鍛鍊,哪能說個“不”字,沒辦法,幹吧!大片的麥田一眼望不到頭,我像模像樣的彎下腰,甩開鐮刀,唰唰唰的往前割,一出到頭,我就躺地上了。顧不上麥芒打在臉上有多疼,汗能流多少,腰疼就讓我受不了。一位長輩蹲在我跟前說:“你剛從學校出來沒幹過,不行我領行吧”。從小不甘服輸的我坐了起來,用肯定的語氣說:“我行! ”晚上躺在炕上,姥姥對我說:“割麥子練的就是腰,割的好的,腰上放片小瓦,一出到頭瓦片不掉。”我很是驚訝,一出好幾百米呢,有這麼好的功夫?第二天繼續上陣,一連9天下來麥子割完了,我的腰也不怎麼疼了。 現在我們山西晉南,很少有大片的麥田了,果樹、桃樹、梨樹等經濟林居多,收麥子也用大型收割機,用鐮刀割麥、石碾子碾麥,已成過往和抹不去的記憶。六月驕陽似火,又到收麥時節,回想當年的場景,是一種磨練,是一段美好,是一生印記。
-
9 # 蘇北申哥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對於割麥子的最大的記憶就是用鐮刀割麥子的年代。那個時候是真的辛苦,起早貪黑是用鐮刀割麥子的最好的代名詞之一。對比一下如今用聯合收割機的十幾分鍾就收完一畝地的場景,真的是非常的感慨。
在農村有句話老百姓常說:黃金鋪地,老少彎腰。這句話比較形象的描述出了老百姓用鐮刀割麥子的宏大場景。十幾年前,到了麥收的時候,那麼時候幾乎是沒有什麼收割機的,使用鐮刀的熟練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麥子割完的速度。
那個時候到了麥收那些天就怕老天會下雨,為了在僅有的晴天裡,儘快的麥子割完運回家,男女老少是都要下地的。那個時候我也才十幾歲,多少也能割一點麥子了。於是每天天還不太亮的時候,就下地了。為什麼這麼早,割過麥子的都知道,去早一是麥子有些露水,不太乾燥,麥粒子不容易落下來;而是早上涼快,幹活的效率比較的高。
用鐮刀割麥子的時候,吃飯的問題這麼解決呢。對於大多數家庭來說,時間就是糧食就是金錢。這個時候吃飯就變得隨意簡單了。早上帶了煎餅、餅子、鹹鴨蛋等,還帶了一大壺的涼白開,這基本上就是割麥子的飯了。餓了的時候,就在地裡席地而坐或者蹲著就吃了,麥子割到什麼地方,吃飯的地點就在哪裡。到了中午,有的時候大人們會讓小孩回家再拿點東西或者去小店買點啤酒之類的送來。這個時候回家去吃飯很少的。
那個時候收麥子是真的麻煩些。割完了一小堆就需要將麥子打成捆兒,這打捆的繩子自然也是麥秸纏繞而成的。不知道你們是不是還記得,這種活小孩幾乎是不會的,只有大人們比較的嫻熟。將麥子打成一捆捆的便於運輸。那個時候我們拉麥子的車子叫做“平車”,可能各地的名字稍微不同,但從那個時候過來的人或許都見過。車子的動力來自與牛,有少數的人家已經用上了拖拉機了。
將麥子脫粒,我們那裡叫做“打場”。是一片在麥收之間就專門平整、碾壓好了的一片硬地。我還清楚的記得,麥子有的人家還用那種大鍘刀將麥秸與麥穗分開,因為有的麥子長的太高了,麥子的身子太長了,打起來就比較的費勁。到後來大家好像都是直接將拉回來的麥子鋪開,用牛拉或者拖拉機頭拉的石磨進行碾壓脫粒,當然這之前需要將麥子曬乾。
那個時候打麥子是最熱鬧的,我記得麥子總是一家一家的打,一家打的時候,鄰居們都來幫忙,從早上忙到天黑,就能把這家的麥子都打完。而我們那時還小,能幫忙的時候就幫一下,不能的時候就在那個玩耍。
-
10 # 多多與小糰子
當然記得,像我這種80後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越來越懷念以前的,我記得到我初中的階段還是有很多用鐮刀割麥子的,烈日當頭在地裡割麥子的時候感覺真的很辛苦,雖然我沒有怎麼割過,但記憶猶新!近幾年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民的富裕,用鐮刀割麥子的幾乎不存在了,但是如果遇到快收麥子下大雨,有大風的時候,當麥子倒了,還是需要下地割麥子,感覺作為農民實在太辛苦了,很多時候要看老天!
-
11 # 酒友哈哈柳
我是記得的!我家不是平原,是川東地區的丘陵地帶,氣候比較適宜!能種出小麥,小時候,我和我哥他們一起去地裡割小麥,只割麥穗那一截,因為地勢不平,沒有辦法在地裡直接脫粒,要先揹回家曬乾才行!第一遍割完麥穗後,再隔段時間去割麥樁,同時看地裡面有沒有漏掉的麥穗撿回去!麥樁割下來就扔在地裡,曬乾,然後直接一把火在地裡燒掉,灰就用來做肥料!那種辛苦如果是讓今天的我再去做怕是堅持不下來了,當年還小,沒看到過外面的世界,村裡人都是那麼做的,也挺歡樂的,並無不適,只是今天再回想起來,略有心酸的感覺!
-
12 # 治平36
這有什麼好稀奇,南方發達地區還有許多人用鐮刀收割水稻呢!某些地方因地塊小,坡度很大,即梯田,是無法使用機械化的。連小型或微型農業機器都要拆小了,抬上去。南方還有很多地方的農村,機械化再發達,再先進,都無法使用上機械化的。好像梯田景觀很好,許多人情有獨鍾,但是無法改變自然條件的限制,只好丟荒。比如,我們村有兩座很壯觀的梯田,許多攝影愛好者經常給這兩塊梯田,拍攝自然,人文景觀,現在找不著了,原因是無法使用農業機械化的工具,耕種起來成本太高,種一年水稻虧本一年錢,最後,只好讓它荒蕪。別說水稻收割了,山區仍然還是使用鐮刀等原始農耕工具。
-
13 # 天高命薄
記得小時候,沒地方可去。常常跟隨大人們下地去玩兒。當然,心思不在學做農活,玩中取樂而已。
夏天不怕天熱,麥子熟了。總是喜歡平整的地裡奔跑。偶而能抓到小野兔及鵪鶉小鳥。樂得拿回家養起來,但第二天卻不見蹤影。敗性與悲傷一陣子。現在才明白,天則不可違,適者生存的道理。
在玩樂之中,偶爾也幫一幫鄉親們碼幾垛麥子。同時,也體驗了勞動的辛苦。大夏天的,面朝黑土,背朝天,揮舞一把鐮刀割麥子。動作是那麼嫻熟自然。如今,想起,那是勞動者最美的身姿。任勞任怨,汗滴潤土,樸實中的高尚。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印象中還是那麥浪是最美的景緻。雖說收割己是機械裝置了。但留在心裡的還是那難忘割麥子的父輩的背影。那種堅強不息的精神,自力更生的幹勁。
再也無法回到從前,天真無邪的那個年代。但鑄就了自己的審美觀,始終認同,勞動最光榮,勞動者的身姿最美!
-
14 # 喜愛農村生活
用鐮刀割麥子有差不多三十年了吧,七八歲的時候頭一天晚上爹就把鐮刀磨好了,天不亮就起床了,媽媽把鍋裡添上水放點米篦子上放上饃饃,再放上幾個雞蛋就下地割麥子去了,走的時候喊我起來燒鍋,飯都在鍋裡燒開就行了。等長到十五六歲我們那裡都不用鐮刀割麥子了,用鏟子搶麥子,比用鐮刀舒服一點,用鐮刀割人老是蹲那裡割麥子,假如用鏟子可以站起來搶麥子,也很累。把麥子放倒了以後還要拉回場裡去攆,割麥子也不怕,就怕拉麥子。看著爹拉著架子車還吃力,那時候我就想,我是個女孩子,如果我是個男孩子也會力氣大一點可以拉架子車,可惜我是個女孩子,只能在後面使勁推車。拉到場裡還要用人家的手護拖拉機攆,一個村就有那一兩輛手護拖拉機,都是排隊等。想想不知道那時候咋過得,累死人,渴了提著自己壓水井裡的水,太陽一曬,溫故嘟嘟的可好喝了
-
15 # jsl9722
鐮刀割麥子的情景當然不會忘記啦,在北方,每年7月中旬到八月初,麥地裡一片金黃,就到了割麥子的季節,那個年代沒有割麥機,只能人工割麥子,在割麥子之前,先用馬拉著石頭磙子把曬賣場正平,在從前那是一個大型的工程啦,曬場幾匹馬拉著磙子呼嘯著,圍著場地轉圈,直至曬場平整了,晚上男人們都磨刀霍霍,把鐮刀磨得發亮。
準備工作都做好了,第二天早上,天剛剛亮,你就可以聽到麥地裡嚓嚓嚓的割麥子聲音啦!
割麥子也是技術活,用左手抓一把,右手拿鐮刀迅速割下來,每割五六把,就用草腰子捆起來,以備裝車的人卡去曬場,有些人看起來不是很累,割的麥子特別多,特別快!那就要看他的鐮刀是不是磨得快,手法是不是準確啦!
這個季節農民們也都是忙碌且快樂著,因為這也是北方一年的最早的收穫!
回覆列表
農村午收最繁忙的場面,用鐮刀收割小麥的情景,你還記得嗎?
隨著芒種季節的來臨,六月的農村成為一片金色的田野。金燦燦的麥穗成熟,聯合收割在麥田裡不停地穿梭。村裡的李大媽接到兒子午收季節不能回家收割小麥的訊息,她一直髮愁家6畝小麥如何收割成了問題,看到村民忙碌的情景,讓她更加著急。
“前兩天,接到兒子不回家收割的小麥的時候,心裡特別著急。”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古井鎮趙大媽說,前幾年,每當午收季節,兒子回到家鄉把幾畝小麥收割,再進行晾曬幾天把顆粒歸倉之後,才踏上外出打工的路程,讓她感到很省心。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逐步實現耕作機械化。許多年輕人對種植莊稼沒有興趣,他們選擇外出打工掙錢。”李大媽介紹,她今年60歲,系當地農村村民。她來到自己麥田裡,一邊用鐮刀收割田間地頭小麥,一邊等待小麥收割機的到來。
記得小時候,每當小麥收割的季節是一年中最繁忙的時節。天剛矇矇亮的時候,父親和母親已經來到田間用鐮刀收割小麥,人工收割小麥效率較低,每人每天只能收割半畝左右,一天下來累得腰痠腿疼,一般人很難受得了。
那個年代,糧食作物很珍貴,小麥收割之後,裝到架子車上面,把小麥運送到曬場用石磙反覆碾壓。整塊地的小麥拉完之後,小夥伴們成群結隊到麥田間拾麥穗,雖然有時候一天下來,只能拾到幾斤麥穗,回到家裡還會受到母親的獎賞,心裡特別開心。
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午收季節兩三天即可全部完成。小麥人工收割、耕牛打場、小麥秸垛等午收場面,逐漸被農業機械化所取代。農民們徹底告別午收忙碌半個月的苦海。
農業實現了機械化,用鐮刀收割小麥,耕牛拉石磙打場,拾麥穗等農村午收的場景逐漸淡出我們的視野,這樣的場景即將成為一代人的永恆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