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縱橫觀智庫

    謝邀。冷戰的禍首既不是美國,也不是蘇聯,而是英國。第二次大戰剛剛結束,蘇聯主要工農業區都已經打成了廢墟,重點在恢復國內生產,哪有挑起冷戰的“閒情逸致”?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了新的世界霸主,正在沾沾自喜,享受統領世界的榮耀,更多的是維護世界秩序的責任感和榮譽感,也不希望與蘇聯發生衝突!正在不希望美蘇和平相處、挑起的冷戰的罪魁禍首是英國,前任世界霸主不希望新任世界霸主與自己的眼中釘和平相處。

    雅爾塔會議三巨頭:英國首相丘吉爾、美國總統羅斯福、蘇聯領導人斯大林

    一、蘇聯實力不足,美國動力不足,雙方都不是冷戰的禍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東部地區70%的工業區與農業區都曾經被德國佔領。在反覆的拉鋸戰中,這些地區都被打成了廢墟,再加上蘇聯在二戰中付出了2700萬人死亡的巨大代價。可以說,二戰結束之後的蘇聯,不願意,也沒有能力挑起冷戰。

    再來說說美國。美國是一個商業民族,注重有利可圖,特別是經濟利益。現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可謂將美華人重視經濟利益的傳統發揮到了極致。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的一票否決權就是美國總統羅斯福制定的。在羅斯福的設想中,二戰結束以後,要保證大國之間平衡的關係,避免再一次出現世界大戰。如果美華人想要挑起冷戰,又何必制定所謂的“一票否決權”,簡單少數服從多數多好。這樣,蘇聯也就沒有在聯合國的話語權了!

    二戰期間,蘇聯城市多數淪為廢墟

    二、冷戰真正的禍首是英國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英國對德國推行“綏靖”,坐視德國吞併奧地利、吞併蘇德臺地區,除了國內的反戰情緒以外,重要的原因是“禍水東引”,希望德國法西斯去遏制蘇聯。不過,綏靖政策最終失敗,德國橫掃歐洲,法國投降,英國成了孤島。二戰後期,在美國參戰以後,英國的壓力驟減,遏制蘇聯的戰略意圖再次萌發。英國首相丘吉爾表示,“我們願意看到德華人躺在墳墓裡,更願意看到俄華人躺在手術檯上。”

    直到1945年6月,眼看蘇聯就要橫掃歐洲,英美聯軍才急衝衝的開啟了“霸王行動”在諾曼底登陸。最終,英美聯軍與蘇聯一起分割槽佔領了德國,並在歐洲劃分了各自的勢力範圍。此時的英國,一方面當心蘇聯實力席捲歐洲大陸,英國再次成為孤島;一方面有擔心美國成為世界霸主以後,自身的利益難以保證。因此,英國熱衷於挑起美國與蘇聯之間的矛盾。1946年3月5日,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在美國富爾頓城威斯敏斯特學院發表演說,運用“鐵幕”一詞之意攻擊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用鐵幕籠罩起來”,鐵幕演說被認為是正式拉開了美蘇冷戰的序幕。

    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

    正如現在的英國利用“雙面間諜中毒案”挑起美國與俄羅斯之間的矛盾一樣,二戰結束之後,也是英國挑起了美蘇之間的冷戰!

  • 2 # 衝擊時評

    美國與蘇聯之所以在二戰之後爆發冷戰,是雙方都想爭奪全球霸權的結構性矛盾難以調和的結果。在冷戰爆發之初,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處於主動的地位,而蘇聯在前期主要是被動應付。但是一個巴掌拍不響,美國和蘇聯實力相當,才使得冷戰能夠延續半個世紀,才最終分出勝負。至於丘吉爾1946年釋出的鐵幕演說,只是說作為一個老牌政治家,敏銳觀察到美國和蘇聯的結構性矛盾難以調和。如果就此說丘吉爾或者英國是罪魁禍首,從邏輯完全講不通。

    美蘇結構性矛盾在二戰期間已經激化

    蘇聯成立之後,這種新式的政權組織形式了,立即遭致英美等西方國家的強烈反感和打壓。這種意識形態上的分歧是導致美國和蘇聯冷戰熱戰不斷的最主要原因。在1918—1922年的整個蘇俄內戰期間,英、美、法、意、德、日、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烏克蘭、波蘭、喬治亞、亞塞拜然、亞美尼亞等十餘個武裝干涉蘇聯革命。那個時候的英美與蘇聯的矛盾形式是熱戰。西方國家對蘇聯的武裝干涉失敗之後,並沒有放鬆對蘇聯遏制,那個時候的對抗其實也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冷戰。

    二戰期間,美蘇兩國並肩對抗德國法西斯。在戰爭的初期,美國透過租借法案像蘇聯提供了大量的軍事裝備和金屬製品,為蘇聯頂住納粹德國的進攻,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到斯大林格勒戰役勝利,二戰大局已定之時,美蘇就已經開始暗戰,爭奪對二戰之後全球的控制權。決定二戰後全球格局的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其實就是美蘇爭鬥,進行政治分贓的會議,包括丘吉爾所說的鐵幕,不過就是這種政治分贓的結果而已。美蘇雙方在那個時候矛盾已經非常激烈,戰後繼續進行爭鬥已經成為一種必然,當時國際社會普遍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將會很快爆發。只是因為核武器的出現,美蘇雙方的爭鬥,最後是以冷戰的形式表現出來。

    美蘇冷戰對雙方來說都只能應戰

    美蘇冷戰最終的戰利品是全球霸權,美國和蘇聯作為當時世界上的兩個超級大國,已經阻礙了對方控制全球的努力,要想奪取全球霸權就必須幹掉對方。最終無論是美國先發動冷戰還是蘇聯發動,另外一方都必須積極應對,退讓只會讓對方的氣焰更加囂張,付出的肯定是整個國家的發展前途甚至是國家走向分裂的命運。

    美國雖然在二戰之後,率先在歐洲組織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事實上發動了冷戰。但是也要看到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背景是,蘇聯在二戰後歐洲氣勢如虹,不僅是中歐的奧地利、德國已經出現了親蘇聯的政治組織,就是遠在西歐和南歐的法國、義大利,也出現政權更迭的跡象。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如果不主動讓出全球霸權,就必須與前蘇聯對抗到底。

    冷戰是20世紀世界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冷戰的爆發是有其必然性,如果簡單歸結為某些偶然因素就過於淺薄了。

  • 3 # Ardella大視界

    回覆邀請:包括美國在內,緊盯英國才對!其實需要寫一部作為“日不落帝國”的英國後傳!你以為那麼聰明的猶太人仍然只是有錢那麼他們還需要遵循誰定的規則!戰爭沒有經濟鋪墊肯定打不起來!看戰爭的動機和看犯罪一樣的!利益驅動,利好偏向!從戰爭的結果看戰爭就是捨本逐末的做法!

  • 4 # 天太2

    美國和蘇聯誰是“冷戰”禍首?應該說美國和英國應擔起這個責任。準確地講,應該是丘吉爾和杜魯門是“冷戰”的禍首才對。赫魯曉夫在《最後的遺言》中有專門的一章是說“冷戰”的,題目就叫《冷戰的由來》,他在書中寫道,戰後蘇聯和美國的關係被丘吉爾破壞了。丘吉爾1946年3月在密蘇里州富爾頓威斯敏斯特學院那篇演講,開啟了冷戰的訊號。當時,在場並介紹的就是杜魯門,他說,“我知道他有一些話要說”,顯然這是他們早已定好了的。

    美蘇關係一直就不好,這是從一戰時就種下的根。美英法日波蘭當時武裝干涉過蘇俄政權。美國從那時,直到1933年在羅斯福當政時才承認了蘇聯。二戰時,羅斯福對蘇聯的態度應該是比較好的。在雅爾塔會議上,羅斯福把歐洲劃在了蘇聯的勢力範圍。這使丘吉爾大為不滿,以至羅斯福走,丘吉爾都沒去送他。在赫魯曉夫看來,羅斯福是總能和蘇聯達成諒解的。但,可惜的是,這種日子很快就過去了。因為雅爾塔會議後二個月,羅斯福就死了。

    新上任的杜魯門是一個有強烈反蘇情緒的人。當時蘇聯還沒原子彈,這讓美國在軍事上佔了優勢。美國二戰中發了橫財,蘇聯則因戰爭喪了元氣。美國的當權階層在二戰中是見識過蘇聯的戰鬥力的,這樣,他們更願意看到的是蘇聯的衰落。因此,他們要回了戰時因租借法案提供給蘇聯的船隻和裝備,然後把它鑿沉在公海里。這讓蘇聯人看到,蘇軍戰士的血,換來的不是尊重,而是岐視。美蘇,英蘇從此交惡,冷戰開始。

  • 5 # 人民之友阿飛

    應該說都是!常言道一個巴掌拍不響,對於冷戰美蘇雙方都有責任!

    二戰後期,蘇軍一路高歌猛進,打的德軍節節敗退 ,蘇軍不斷向西挺進!在向德國進軍的路上蘇聯“解放”許多被德國佔領的國家,從蘇聯到德國東部,都在蘇軍的掌控之下!但在法西斯投降後,蘇軍並沒有立即撤離佔領區域,而是在佔領區國家“幫助”他們建立了社會主義政權!

    美國見蘇聯在推廣社會主義肯定是不願意的,美國認為蘇聯獨裁政權想要向歐洲西部擴張!這是美國及西歐資本主義國家非常不願意看到的!美國隨機夥同幾個西歐國家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直接針對蘇聯!並大量援助西歐國家幫助他們戰後恢復!

    針對美國這種行為,蘇聯也是不能容忍的!蘇聯認為美國在拉攏並控制西歐,以此來針對自己!隨機蘇聯建立了華約!在經濟與軍事上與美國針鋒相對!

    由此冷戰拉開了帷幕!區域性戰爭的發生、再加上意識形態與相互之間的不信任使得兩國關係越發緊張!

    由此可見,對於冷戰美蘇雙方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 6 # 歷史吐槽機

    其實我個人對白頭鷹和毛熊的智商表示同情,冷戰的爆發雖然兩家都是就坡下驢之舉,但確實都不是他們的初衷。冷戰前一系列事件的爆發在當時看雖然都是互相指向對方,但把時間放遠一點分析,可以看出有一根攪屎棍在從一開始就不停的攪和,額....國際社會上最知名的攪屎棍不用說了吧,大家都懂的。

    先說毛熊,毛熊在1925年到1942年這段時間對白頭鷹沒有太多敵意,大鬍子大清洗時一直指責英國和法國企圖在自己家裡搞政變,根本沒指責過老美什麼。在二戰初期也和美國不約而同的玩起了孤立主義,雖然本質原因是毛熊還沒有恢復元氣,沒本錢出去浪。二戰後期雖然大鬍子存在種種的裝逼嫌疑的行徑,但那的確只能算是傲嬌,無外乎沒事開會遲個到、打死不接觸微操大師常凱申之類的事情,上升不到國家敵對層面。

    戰爭後期蘇聯忙著恢復元氣,搞意識形態輸出的興趣也不算特別高,也就自己家邊那幾個地方,與其說是在擴張,不如說是在維持安全感。從雅爾塔協議到波茨坦公告,甚至斯里蘭卡會議、開羅會議,毛熊沒有展示出特別狂熱的領土擴張慾望。原因也簡單,自己家都砸的稀爛,沒閒心管太多外面的事。

    白頭鷹也不想惹事,有些決策人員甚至認為蘇聯是個可以結盟的物件,他們是基於美國長期隔岸觀火,不輕易親自下場的原則。這部分白頭鷹決策者覺得戰後蘇聯和英國會尖銳對立,美國正好可以繼續從中取利,沒必要單獨針對一方。

    但1945年9月5日,一件古怪的間諜案改變了事情的走向。那天一名蘇聯駐加拿大使館工作人員叛逃到了當地警局。他自稱是格魯烏(蘇聯總參謀部情報機關)的譯電員,名叫伊戈爾·古琴科。這兄弟的叛逃過程現在看起來簡直有點扯淡,他在臨回國之前的晚上帶著懷孕的老婆和孩子先跑到了報社,報社不收留,讓他去找皇家騎警。於是他又跑去皇家騎警辦公室,門衛表示現在已經下班了,你有事明天再來吧。古琴科心裡大概狠狠罵了一句蘇卡不列,明天你就得給老子收屍了!於是他又跑回了報社,報社還是不收留,大意是說現在沒人願意說斯大林壞話。古琴科只好又跑到當地司法大樓,司法人員表示,雖然我們很同情你,但還是不能收留。

    就這樣,古琴科把能跑的地方跑了一圈後,只好又回家了,他居然回家了。回到公寓他找了一個鄰居,在鄰居幫忙下住到了隔壁的公寓。這時候發現有人失蹤的蘇聯大使館工作人員去他家裡翻找,這才驚動了當地警察,皇家騎警把他們一家帶到總部大樓保護了起來,並加以詢問。

    這一詢問就搞出了大新聞,古琴科的身上帶著格魯烏的密碼本,還有109份毛熊在西方的諜報檔案。最為勁爆的內容是毛熊在竊取核武器的秘密,並且喬治亞大鬍子往美國財政部也塞進了人,整個西方的高層都有不同程度的格魯烏滲透。古琴科言之鑿鑿的聲稱毛熊已經開始了第三次世界大戰的佈局,其目標就是稱霸世界。皇家騎警這群可憐孩子覺得天都TM塌了,關係到世界命運的事兒哪是咱們這群小透明能摻和的?趕緊找來了軍情五處和美國聯邦調查局,大佬們的事情還是大佬解決吧,咱們管不了。

    可是因為古琴科之前的一圈亂跑,這件事情根本就瞞不住,很快就鬧的滿城風雨。到了1946年3月,古琴科案的調查基本結束,加共唯一的國會議員羅斯被處反叛罪,判刑六年。在此之前普遍相信毛熊沒有稱霸世界意願的西方民眾,逐漸開始敵視他們。隨即丘吉爾就在美國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冷戰不可避免的拉開了序幕。

    如果我們以總結的目光看古琴科事件就會發現,它和一戰時期的齊默爾曼電報事件非常相似。如果以陰謀論的觀點來看,我更傾向於超級攪屎棍約翰牛刻意引爆了冷戰。在當時美蘇直接對抗對雙方都沒有任何好處,唯一能夠從中取得利益的只有西歐那群傳統強國。而且整個古琴科案中處處透著蹊蹺,不會有一個專業情報人員會首先選擇報社去投誠,那根本無法給予他任何保護,雖然毛熊通常喝多了會變成二貨,但他們絕對不是傻貨。事件中毛熊情報機構的遲鈍也讓人不可思議,古琴科都折騰一大圈了,他們才發現人沒了,發現人沒了之後也不啟動緊急措施,還在常規的去對方家裡翻找,格魯烏要是二成這樣,也真沒資格讓整個歐洲談之色變了。

    不管怎麼說,古琴科事件成為了冷戰的導火索,白頭鷹意識形態不太明顯的總統羅斯福去世也加劇了局勢惡化。在加上一個上躥下跳挑撥的丘吉爾,冷戰其實也可以說是不可避免的了。所以個人覺得冷戰爆發沒什麼罪魁禍首,如果非要安一個,我更傾向於是英國那群攪屎棍。

  • 7 # 江淮聖手

    1917年在列寧領導下蘇俄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這讓歐洲資產階級異常恐懼,1922年,蘇維埃社會主共和國聯盟的成立,標誌著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誕生了,但同時也成為美歐的心腹大患,必欲採取一切手段摧垮之。1924年列寧逝世後,斯大林開始接手蘇聯,由於領導有力,粉碎了西方敵對國家的多次圍剿。

    二次大戰後,在蘇聯影響下,東歐出現了一大批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大有燎原之勢。這更讓美國等西方國家魂不守舍,生怕哪天社會主義思想在自己的國家生根發芽。為防患於未然,美國與歐洲國家結盟,並簽訂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這迫使蘇聯採取相應措施,與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簽訂華沙條約。這樣兩大陣營便應運而生,而冷戰也自此開始。

    1962年爆發的古巴導彈危機便是這場冷戰的產物,蘇聯悄悄地將導彈部署到美國的後院,震驚了世界,這讓美國大驚失色,膽戰心驚,極力採取抵制措施。

    蘇聯在六七十年代達到了鼎盛時期,也是與美國開展冷戰最為激烈的時期,此後國力日漸衰減,終於在戈爾巴喬夫上臺後分崩離析。

    由此可見,美國是冷戰的罪魁禍首,為了消滅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制度,促使其不斷採取冷戰手段,來拖垮蘇聯,而蘇聯等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最終也成了冷戰的犧牲品,不能不令人扼腕痛惜。

  • 8 # 世界史圖鑑

    對於美國和蘇聯究竟誰才是冷戰的罪魁禍首,其實並沒有定論。冷戰,並不是這兩個國家蓄意挑起來的。而更像是兩國之間的一種相互不信任和競爭而導致的。其實冷戰爆發兩國都不認為相互之間應該成為敵人。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一直強調自己的安全範圍。而這種安全範圍基本上是合併周邊國家為基礎的。這也直接導致了,還沒有被蘇聯合併的西方國家的警惕。而美國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大受益者在二戰之後也有自己的全球戰略部署。

    其中之一就是把握住歐洲的脈搏和命門。而歐洲就好比瓷器店進入了兩隻大象。其實沒有任何一方想要破壞國際穩定,但是由於自己體型與空間的不足,導致了雙方之間的競爭。更關鍵的是戰後雖然有雙邊和多邊的國際體系,保證兩國溝通,但是在戰略互信方面美國和蘇聯可以說做的完全不夠。冷戰的爆發,其實沒有無辜。也沒有完全和真正意義上的挑起者。原本應該實行世界和平的戰後秩序美國毅然加入了自己的全球戰略。這必然導致其他國家的警惕,蘇聯就是其中之一。

    而蘇聯率先擴充套件自身的實力範圍尋找安全邊界。自己是安全了,歐洲國家也開始警惕。而當時的英國作為二戰之後確實衰落的帝國主義國家。其自身已經完全沒有能力維護自己的海外利益。在蘇聯向外擴張時英國已經無法對蘇聯進行有效限制。而蘇聯斯大林的一種世界革命的進攻態勢也使得當時的歐洲國家如鯁在喉尤其是土耳其和希臘的革命。對於剛剛經歷過世界大戰的歐洲各國而言。各方的軍事調動都會導致局勢的緊張。更何況蘇聯介入了這兩場革命。相互之間的指責導致戰略互信完全無法建立。而且意識形態之間的鬥爭也是二戰最終被挑起的主要原因。

    有人說正是由於丘吉爾的鐵幕演說導致了雙方之間的冷戰,其實這完全錯誤。完全因果倒置。冷戰已經不可避免地開始秋季英國抵禦蘇聯可能的入侵和擴張才宣講。其實當時無論是蘇聯還是美國都沒有完全清晰和成熟的對外擴張和爭霸戰略。美國一直希望透過其強大的經濟實力,把握住領導權。在世界大戰之前,如此大戰之後也是如此。蘇聯則更多的強調在政治方面。擴大蘇聯的基本面創造出更多的加盟共和國。而二戰之後,國家之間的勢力範圍已經並不單單侷限於國家邊界而是出現了極其廣泛的外延。

    正是這種國家實力範圍的外延不斷的擴張導致了地球很難容得了兩個超級大國。冷戰的爆發並沒有對錯,雙方在冷戰期間都將小國的利益當做談判的籌碼。都是將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先,然後是盟友的利益。但凡捲入冷戰的國家其經濟政治都或多或少存在動盪的可能。而現在很多的社會和國際問題比如說難民問題,都是在冷戰期間美蘇兩國在世界各地進行冷戰熱戰而造成的。很多現在的反美反蘇勢力都是當時他們在各地所扶植的代理人。與其說冷戰結束,倒不如說國際政治進入了後冷戰時代。當然同時後冷戰時代也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的教育是大事,同時溫暖的家庭環境也相當重要,你覺得身為媽媽該怎樣培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