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銳之華1
-
2 # 蚍蜉之志
周朝封建制度是完全的封國制度,封的諸侯國有獨立的財權,軍權,行政權。早期重大事情必須向周天子報告,但周天子不停的分封自已的子孫及功臣,土地越來越少,控制的資源越來越少。慢慢失去對諸侯國的控制,到春秋晚期,戰國時期,天子只是擺設。諸侯國之間互相攻打,大吃小,強滅弱戰爭頻繁,實際上人民的日子不好過!秦始皇統一中國完全走向另一極端取消封國制度,實現完全郡縣制度,幾十年的時間帝國灰飛煙滅!漢建立後採取封國和郡縣結合的方式。但諸侯國國王的權力遠沒原來大了!所以周朝雖然建國大約800年,真正天子有效控制諸侯的時期並不長,後期的朝代看出他的弊端,所以不採用完全一樣的制度。
-
3 # 浪兄筆記
以前是家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越到後大家越沒血緣關係,有主動或被動利益衝突就開始掐架,沒辦法資源和土地有限,只能在存量的市場競爭。中途基本是封建和郡縣制並行,郡縣為主,封建為輔。
隨著列國的入侵,不只是科技軍事的落後,連政治經濟政策也跟不上。家文化轉向了集中制的民主共和,民國附近時期真的是幾千年未有之大變革。。。最主要的還是人性的釋放,公民權利意識的覺醒,只不過是在民國內憂外患下的最集中爆發。
-
4 # Ilonelylikepoetry
反封建是從秦始皇並天下開始的。 但朝堂之上也有爭議,爭議是從一批守舊派挑起的。守舊派的代表人物是丞相王綰 ,王綰他們到不反對嬴政稱帝,卻反對將王國變成帝國。大約在他們看來,名號是小,國體事大。嬴政要管自己叫皇帝,但要把王國變成帝國,卻不能不爭。 那麼,什麼是王國?什麼是帝國?帝國和王國又有什麼根本的不同? 有兩種王國。一種是戰國式的,一種是西周式的。戰國時的王國(齊,楚,燕,韓,趙,魏,秦),是各自獨立的主權國家。這樣的王國制度,王綰他們也不會要。他們要的,其實是西洲的國家制度,即“周制”。 什麼是周制? 一個王國,許多侯國。侯國跟王國是什麼關係?王國是侯國的宗主國。侯國是王國的分封國。也就是說,天下名義上是王國的,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但在實際上,王國又把天下分封出去,分封給各個侯國,叫“裂土田而瓜分之。” 分封的具體做法,是首先劃出一片領地,然後在邊界上挖溝。挖出來的土堆在兩邊,然後在土堆上種樹。這個動作就叫封,也叫封疆,封土、封邦。那麼,為什麼不叫封國? 因為邦和國是不一樣的。國是國都,即城市,邦擇還要加上週邊農村。有邦有國,所以叫邦國,也叫邦。後來為了避漢高祖的名諱,改邦為國,才有了“國家”一詞。 王國與侯國 ,是君臣關係。但這種君臣系 ,是名義上的。周天子只要諸侯承認自己是“天下共主。”並象徵性地承擔一定的義務,對侯國的事務基本不聞不問。 這就是周制,也叫“邦國制度。”邦國制度的核心,是,“分邦建國,”簡稱,“封建。” 是延續周人建立的舊制度,還是堅持自己的新制度,甚至建立一個更新的制度?這對於剛剛稱帝的秦始皇來說,真可謂“生死抉擇。” 好在有人反對。反對的人叫李斯。李斯的反對成功,因為秦始皇投了他的票。 從此,封建的命被革掉了。以後的歷代王朝,雖然也封王封侯,卻是“封而不建。”王侯變成了榮譽稱號。新的王侯們對自己的封邑和封國沒有治權,更沒有主權。甚至連產權都沒有。中國社會,再也回不到封建時代。 在否決了王綰等人封建諸侯的建議後,始皇分天下,為36郡。郡下設縣。郡的長官為郡守,縣的長官為縣令,都有副職和屬員。這,就是郡縣制。
-
5 # 鉛筆的線條
說是周朝800年,這800年裡又有多少年是周天子真正統治的呢?後代王朝看到了周朝分封制的弊端,這些諸侯國各自為政,非常不便於管理,中央政府強盛時,各諸侯國還能服從於中央皇帝,一旦中央政權衰落,各諸侯國全然不拿皇帝當回事了!皇帝一旦有事,中央政權根本調動不了地方,聽話的諸侯政權也是陽奉陰違。而且個別強大的諸侯國還會覬覦中央政權的皇帝寶座。所以說後代王朝的統治者們看到了前朝的分封統治的種種弊端,撅棄了分封制!
-
6 # 生活問道
周朝毫無疑問是中國歷史中璀璨的一幕,文學鉅著《封神榜》更是透過武王伐紂的故事演繹而來。
縱觀周朝歷史,從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共791年。是中國歷史上時間最悠久的朝代。
周朝最具代表性的分封制,不過,分封制並不是周朝發明的,同樣,也並不是周朝後就銷聲匿跡的。
周朝建立後,依舊沿用商朝的分封制,前後共分封了1200多個諸侯。“周之所封四百餘,服國八百餘”。可以看出,周朝建立後,周天子重新封賞了四百餘諸侯,加上商朝遺留的八百個諸侯國,共計1200多個。
諸侯國雖然有充分的自主權,例如成立軍隊的權利、稅收的權利、制訂自己的法律的權利等等,但是周天子也並不是放任不管的。
再後來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窺見端倪:
“十國為連,連有帥;二百一十四國為州,州有牧。”
周朝共設立九個州,因此,我們後來才有了華夏九州的說法。而每個州都有一方鼎做為統治合法性的代表。
各諸侯國是世襲制,而管理這些州的官員則是任命制,任命的官員在所轄範圍內行天子令。
這也能看出,周朝自始至終的統治依靠的不是強大的武備,而是道德規範。
這種辦法在當時無疑是非常先進的,以道德為約束管理一個人的行為的辦法,其實在現在的法制社會依舊沒有摒棄。
直到西周結束之時,這種辦法都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雖然從公元前1046到公元前771年各諸侯國之間互相吞併不斷,但是周朝總體統治秩序平穩。
西周的滅亡,實際上宣告周朝的滅亡。
公元前770年,由鄭、衛、晉諸侯國擁立的周幽王太子宜臼,打敗了由虢公翰擁立的周幽王另一個兒子餘臣。
宜臼就是東周第一位皇帝周平王。
這裡面還發生了一件大事,直接損害並削弱了周天子的統治地位。
公元前750年,晉文侯殺死了周攜王(周幽王兒子餘臣)。公然殺掉王室成員,無論從哪個角度來分析,都是挑戰了周天子的威權。
隨著周天子統治力的削弱,諸侯間的戰爭進入了爭霸階段。
這段歷史存在了近三百年,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周朝之初的1200多諸侯國在這個時候幾乎被盡數消滅,只有五家實力強勁的諸侯存在: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史稱“春秋五霸”。
從公元前438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認韓趙魏三家的地位開始,周朝再一次分裂為戰國時代。
戰國時期雖然名義上還屬於周天子的統治,但實際上週朝已經名存實亡。
隨著秦國一家獨大,周赧王立誓要重振周朝威榮,發詔給其餘六國共討秦國,卻沒有一個諸侯國出兵響應。公元前256年,隨著洛邑陷落,周赧王被殺,周朝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這個時間跨度長達300多年,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分裂階段。
即便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們也不難看出,各諸侯國之間依舊採用分封制做為管理國家的手段。雖然韓、趙、魏三家分晉再一次暴露了分封制的弊端,但直到秦國商鞅變法時,分封制做為國家的獎勵制度強勢存在。
中國歷史農耕文化的特點從一開始就奠定了統一的大格局,因此,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平定天下後,就放棄了沿用一千多年的分封制,而採用中央集權制。
漢朝建國再一次實行了分封制。
漢代的做法區別於周朝時期,只給皇室家族分封賞地,認為將天下的土地控制在家族手中就可以消除戰亂的隱患,而實際上這種做法不但沒有根除隱患,還造成了外戚干政,宦官當權的惡性迴圈,也直接導致了漢室短暫輝煌後迅速衰落。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因為分封而引起的大動亂髮生在晉時的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直接導致了五胡亂華長達近三百年的歷史。在這場動亂中,漢族幾乎被屠殺殆盡。
自五胡亂華之後,直到清朝被推翻的近兩千年時間裡,中國歷史上再也沒有出現過分封制度。而這也是中華民族保持國家領土完整,民族統一的重要基礎。
-
7 # 大道有李
概括地說,這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封建制本身的問題;第二,封建制不適應統一王朝的政治穩定。
周朝建立以來,是以周天子為核心,姬姓貴族為宗室諸侯國環繞周王室,其他有功之臣也冊封諸侯再在外層環繞,已達到層層拱衛中央的政治制度設計。按照周天子的設想,周王室掌握絕對的權威和軍事優勢(禮制也是這麼規定的),大家奉周王室為正朔,各國自己治理,對王室履行一定的義務(進貢,以及出兵協助作戰等)。所以,周朝雖然綿延了八百年,但是周朝不是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王朝。
平王東遷後,周王室實力衰弱,歷史開啟了春秋戰國時代。這段時期,既是各諸侯國相互吞併的時代,又是周王室逐漸沒落並最終走向滅亡的時代。大家越來越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而周天子幾次在與諸侯國的衝突中敗北,或殞命,或受傷。這進一步打擊了周王室的威信。各諸侯國不聽周王室的命令,各自為政。這就是這種鬆散的政治制度的弊病。
後世的漢朝、晉朝都部分地重走過封建制的老路,但“七國之亂”、“八王之亂”繼起。再次證明了封建制自身的不足。這裡說是“部分地”,是指西漢和西晉沒有完全恢復封建制,而是在冊封同姓諸侯王的同時,在其他地方實行郡縣制。這是“寓封建制於郡縣制之中”的一種表現,或者叫過渡性嘗試,然而都失敗了。
秦始皇所開創的“郡縣制”之所以能在後來的兩千多年裡成為中華文明的政治主流,是因為這種制度符合大一統國家的執政需要。帝國的所有郡縣的長官由中央派遣,政令可以迅速傳達至每個轄區。這是古代效率最高,且能保證政令傳遞過程中不變味的最有效方式了。
綜上,由於封建制自身的不足和後世大一統的歷史傳統,郡縣制取代封建制成為中華必然的選擇
。
-
8 # 六菠蘿說歷史
我是六菠蘿,我談一下看法。
分封制,或者說封建制,在商朝,甚至夏朝就有了,是不過那個時候形式不同:夏商是眾多諸侯,姓氏、種族都不同;而到了武王克商後,大封姬姓和有功之臣為諸侯,如眾星拱月般拱衛著周王朝。但僅僅過了幾代,周天子對諸侯的控制力就大為減弱。主要有這幾個原因:
宗法制的弊端分封制的核心,就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形成一個類似於家族式的國家,在這個國家裡,諸侯長子可以繼承諸侯,其他兒子可以為卿大夫,而卿大夫也可以享有土地和人口。
而這樣的結構,延續幾代,就會出現天子的其他兒子、諸侯的其他兒子不斷繼承土地和人口,而周天子最終控制的人口和土地只會越來越少,王室衰微就成為必然。
離心力在宗法制基礎上形成的分封制,除了王室衰微,還會導致各諸侯離心力增長。在武王、成王等幾代內,這些諸侯對周王朝還是很忠心的,但假以時日,那些諸侯和卿大夫,和周天子的血緣關係更加淡化。所以周懿王以及以後的天子在內,基本上不服從天子,出現周幽王被殺和平王東遷和周襄王時期鄭國叛亂,就不奇怪了。
封疆裂土在分封制的框架內,諸侯擁有很大的兵權,他們可以擁有軍隊、管理子民、徵收說服,所以各個諸侯王都是有實權的君主,他們互相攻伐,逐漸從成了幾個大的諸侯國。而周天子,只擁有周王畿及其附近地區,而且還在不斷賞賜諸侯。
所以,自秦始皇后,歷朝歷代大部分都遵循這郡縣制這個趨勢(當然也有個例),正是吸取了分封制帶來的危害。
-
9 # 古樓殘卷
武王伐紂採用分封制治理天下,無疑是當時的侷限性所致的,主要有很多的原因!
一,眾諸侯聯合滅商,大家之間合作關係
武王伐紂是周國牽頭號令天下,周國跟眾諸侯之間是平等的諸侯關係,因此在滅商過程中大家是合作的關係,沒有上下級從屬,相互之間的合作比較鬆散。在眾諸侯當中周是實力最強的,同時也是威望最高的帶頭大哥的角色,因此在滅商之後,周王順理成章的取代了商的地位而成為天子!
二,眾諸侯中,周沒有滅亡其他諸侯的絕對實力
合作取得天下之後,因為當時眾諸侯之間的實力都差不多,此時周也沒有絕對的實力去消滅其他諸侯,而且當時的社會模式本來就是相對鬆散的,因此周採取最明智的分封制治理天下,大家共尊周天子,帶周天子管理天下!
三,生產力落後導致開發緩慢
由於生產力相對落後,文明開化程度跟不上,導致當時人煙稀少,就像現在的新疆一樣,做一天火車不一定看到一戶人家。春秋時期,秦國遠道偷襲鄭國,到了家門口才被發現,就是最好的例子。由於社會的開發不成熟,導致管理必然跟不上,周天子直接管轄的地方有限,如果不分封的話,閉塞的交通好多地方鞭長莫及,因此分封過去一個諸侯方便管理!
四,只有分封制才能充分的擴大地盤發展地方
被分封的諸侯回到自己的等地,就那時候的自然環境,又是翻山,又是沼澤地的又是大叢林,就單從西安走到洛陽也要走半年的,眾諸侯有點公司股東的意思,回去努力發展才能過上好日子,因此必然要充分開發,積累財富,使自己國家強大,而且他們有向周天子朝貢的義務,經常去國都,所以這個交通也慢慢的被動的開發出來了,加強了彼此的聯絡!
因此周朝時候的各方面因素決定了,分封制是最好的管理模式,也是最好的合作模式!當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彼此之間就會有了競爭,有了吞併,不管是外交也好,戰爭也罷,彼此之間的交流也多了,這個時候整個天下九州發展的成熟了,相互之間的聯絡更近了,你來我這方便了,我去揍你也很便捷的時候,分封制就慢慢的不適應當時的社會狀態,這個時候就需要加強中央集權去更換管理模式了!
-
10 # 御史而行
首先我們要了解封建制和封建社會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開始和結束的時間都是不一樣的。封建制開始於周朝,結束於秦統一六國;而封建社會開始於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結束於1912年,宣統帝退位,清朝滅亡。
封建制是以貴族統治階級層層分封,佔有土地和農奴等財富為基礎的社會制度,基本形式是封建等級制,類似於金字塔式的結構,位於金字塔底的農奴生活貧困,無任何政治權力,因而與封建主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
周朝分東周和西周,共傳世791年,是中國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朝代,那為什麼周朝之後,封建制就取消了呢?
首先,周朝建立之初,就將天下分為大大小小數百個諸侯國,分封給貴族階層,並授予給他們相應的政治權利,雖然諸侯國有義務拱衛王室,實際上週朝庭對於諸侯國的干涉很小,各個諸侯國都有著內政上的自主權力,與朝庭之間就像是盟國的關係,當週王室日漸式微,各個諸侯國不斷對自身進行變革,如趙武靈王的胡服射騎,秦國的商鞅變法等等,使各個諸侯國逐漸脫離了周王朝的掌控,直到秦國統一六國,郡縣制代替了封建制。
其次,隨著鐵器的使用,生產力大幅度提升,許多農奴對於上交大量的田租表示不滿,周王室的衰微,導致中央的控制力量減弱,特別是諸侯國不再將周王室放在眼裡,導致了奴隸的大面積暴動,周朝晚期的“百家爭鳴”局面開始形成。在春秋戰國的戰火洗禮之下,周朝滅亡,取而代之的是中央集權制度和郡縣制度,自秦朝後,中國進入帝王時代。
回覆列表
直接原因,因為周亡了,中國歷史的發展就是君主不斷集權的過程,分封制已經不利於君主集權,自然會被當朝者擯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