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神工高
-
2 # 徐州紅塵梵音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每年8月7日至9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立秋後雖然一時暑氣難消,有“秋老虎”的餘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立秋這天除了貼秋膘、啃秋、戴楸葉、喝紅豆湯,中國各地還各有不同的習俗。
-
3 # 老羊鏟史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之一。
立秋,七月節。
立,建始也,開始的意思。
秋,揫也,在這裡是聚集的意思。物於此而揫斂也。
立秋三候:
1、涼風至。西方悽清之風曰“涼風”,溫變而涼氣始肅也。《周語》曰“火見而清風戒寒”是也。
2、白露降。大雨之後,清涼風來,而天氣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日“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3、寒蟬鳴。寒蟬,一種秋天才出來的有黃綠色斑點的蟬。《爾雅》曰:“寒螿,蟬小而青紫者。”馬氏曰:“物生於暑者,其聲變之矣。”
以上是全本《玉匣記》裡對立秋的解釋。
對於普通人來說,立秋就是一年四季的秋天的開始,燥熱遠去,天氣轉涼,陸陸續續的北雁南歸。莊稼陸續成熟,開始逐漸的顆粒歸倉,辛勤耕作了半年的收穫的時期到來了。
-
4 # 詩詞與美文欣賞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立秋時,北斗指向西南。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此後,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
“立秋”帶來的首先是天氣的變化。從這一天開始,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逐漸下降,正如諺語所說:“立秋之日涼風至”,“早上立了秋,晚上涼颼颼”。立秋是古時“四時八節”之一,民間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
天象變化
立秋時,北斗指向西南。太陽黃經為135°。於公曆8月07-09日交節。在立秋節氣期間,太陽從巨蟹座執行到獅子座(黃經135°)。夜晚觀天時能看到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天干“申”(西南)的方向。交立秋的那一天,正是農曆的七月,七月也正是“申月”。立秋之時太陽處在赤緯+16°19",比起夏至那天的+23°26"已經向南偏了不少。
氣候特點
“立秋”到了,但並不是秋天的氣候已經到來了。劃分氣候季節要根據“候平均溫度”,即當地連續5日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時節。中國地域遼闊,雖各地氣候有差別,但此時大部分地區仍未進入秋天氣候,況且每年大熱三伏天的末伏還在立秋後第3日。尤其是中國南方此節氣內還是夏暑之時,同時由於颱風雨季節漸去了,氣溫更酷熱,因而中國醫學對從立秋起至秋分前這段日子稱之為“長夏”。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秋來最早的黑龍江和新疆北部地區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北京地區的白晝也因此縮短到了14小時04分(夏至日是15小時)。天氣依然很熱,立秋之後仍有一“伏”,“秋老虎”依然存在。因此仍舊要注意防暑。但是,大自然還是有了變化。出現了中午熱、早晚涼的“尜尜天”,而且“一場秋雨一場涼,十場秋雨就結霜。”一般年份裡,首都北京9月初開始秋風送爽,秦淮一帶秋天從9月中旬開始,10月初秋風吹至浙江麗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陽一線,11月上中旬秋的資訊才到達雷州半島,而當秋的腳步到達“天涯海角”的海南崖縣時已快到新年元旦了。
節氣風俗
立秋節
立秋不僅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也表示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穫季節到了。因此,在立秋民間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
曬秋
每年立秋,隨著果蔬的成熟,篁嶺進入了曬秋最旺季節。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複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或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並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全國不少地方的這種曬秋習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嶺古村,曬秋已經成了農家喜慶豐收的“盛典”,篁嶺曬秋被文化部評為“最美中國符號”之後,其更演變成鄉村旅遊提升的“圖騰”和名片,每年吸引數十萬人去篁嶺賞秋拍攝。
秋忙會
秋忙會一般在農曆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有與廟會活動結合起來舉辦的,也有單一為了秋忙而舉辦的貿易大會。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規模和夏忙會一樣,設有騾馬市、糧食市、農具生產市、布匹、京廣雜貨市等。現今把這類集會,都叫做“經濟貿易交流大會”。過會期間還有戲劇演出、跑馬、耍猴等文藝節目助興。
秋收互助
秋忙開始,農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習俗,你幫我我幫你,三五成群去田間,搶收已經成熟的玉米。一料玉米要搬四次:頭茬、二茬、三茬、撈空茬。婦女、老人、十來歲的小孩,他們手提竹籠,一排接一排,一株接一株,挨著個兒去搬。切忌“猴子搬玉米,搬一個撂一個。”而是搬一個放在籠子裡,然後放在地頭玉米穗堆子裡,最後用大車拉回家。頭茬先搬已經成熟了的玉米穗,未成熟的玉米穗,留下來二茬再去搬。二茬、三茬是用同樣的辦法去搬。最後撈空茬,把剩餘的玉米穗,不管老嫩、一齊搬回家中。看誰家的玉米成熟的早,先給誰家搬,既不違農時,又能顆粒歸倉。
秋田娛樂
秋天,特別是秋忙前後,農事雖忙,秋種秋收,忙得不亦樂乎!但忙中也有樂趣,常見一些青年人和十餘歲的孩子,在包穀、穀子、糜子生長起來以後,特別是包穀長成一人高,初結穗兒的時候,田間裡正是他們玩耍、做戲的場所。他們把嫩包穀穗搬下來,在地下挖一孔土窯,留上煙囪,就是一個天然的土灶,然後把嫩包穀穗放進去,到處拾柴禾,包穀頂花就是很好的燃料,加火去燒。一會兒一全窯的包穀穗全被燒熟了,豐碩的包穀宴就在田間舉行。他們還上樹捉麻雀蛋,就地打兔子,能吃的野味很多,都可以在野地的鍋裡,燒製出來。有葷有素,百味俱全。他們還把打來的柿子,弄來的紅苕,放在土窯洞裡,溫燒一個時辰,就會變成香甜的柿子。這種秋田裡的樂趣,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
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城裡人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而農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裡,在樹蔭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著紅瓤西瓜啃,抱著綠瓤香瓜啃,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啃,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發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於漢代,後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穫已畢,官府與民間皆於此日祭神答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唐韓偓《不見》詩:“此身願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在一些地方,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
農業事情
立秋日對農民朋友顯得尤為重要,有農諺說:“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這是說立秋日。
如果聽到雷聲,冬季時農作物就會欠收;如果立秋日天氣晴朗,必定可以風調雨順的過日子,農事不會有旱澇之憂,可以坐等豐收。此外,還有“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秋前北風秋後雨,秋後北風乾河底”的說法。也就是說,農曆七月立秋,五穀可望豐收,如果立秋日在農曆六月,則五穀不熟還必致欠收;立秋前颳起北風,立秋後必會下雨,如果立秋後刮北風,則當年冬天可能會發生乾旱。
根據氣候平均溫度劃分季節的標準,必須是連續5天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按照這樣的標準,江淮地區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進入秋天。立秋後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雖有“秋老虎”的餘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氣溫的日較差逐漸明顯,往往是白天很熱,而夜晚卻比較涼爽。此外,秋的含義,還有莊稼快成熟的意思。其實,按氣候學劃分季節的標準,下半年日平均氣溫穩定降至22℃以下為秋季的開始,除長年皆冬和春秋相連無夏區外,中國很少有在“立秋”就進入秋季的地區。
“秋後一伏熱死人”,立秋前後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仍然較高,各種農作物生長旺盛,中稻開花結實,單晚圓稈,大豆結莢,玉米抽雄吐絲,棉花結鈴,甘薯薯塊迅速膨大,對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會給農作物最終收成造成難以補救的損失。所以有“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之說。
雙晚生長在氣溫由高到低的環境裡,必須抓緊當前溫度較高的有利時機,追肥耘田,加強管理。當前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時期,“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齊揪”,除對長勢較差的田塊補施一次速效肥外,打頂、整枝、去老葉、抹贅芽等要及時跟上,以減少爛鈴、落鈴,促進正常成熟吐絮。茶園秋耕要儘快進行,農諺說:“七挖金,八挖銀”,秋挖可以消滅雜草,疏鬆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結合施肥,可使秋梢長得更好。
立秋前後,華北地區的大白菜要抓緊播種,以保證在低溫來臨前有足夠的熱量條件,爭取高產優質。播種過遲,生長期縮短,菜棵生長小且包心不堅實。立秋時節也是多種作物病蟲集中危害的時期,如水稻三化螟、稻縱卷葉蟆、稻飛蝨、棉鈴蟲和玉米螟等,要加強預測預報和防治。北方的冬小麥播種也即將開始,應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準備工作。
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於“立秋”時:
【可種植下列蔬果】
1.北部:高麗菜、花椰菜、茄子、芹菜、烏豆、白豆、蔥、蘋果、梨、葡萄。
2.中部:番茄、茄子、芹菜、芥藍菜。
3.南部:高麗菜、長年菜、番薯。
【可捕獲下列魚類】
目吼、卓鯤、鱘魚、龍尖、沙魚、刀魚等。
農諺
“立秋”帶來的首先是天氣的變化。從這一天開始,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逐漸下降,正如諺語所說:“立秋之日涼風至”,“早上立了秋,晚上涼颼颼”。但“立秋”的早晚又有很大區別,所謂“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即是提醒人們不可對“立秋”盲目樂觀,有時候“立秋過後,還有‘(秋)老虎’在一頭”。其實,“立秋”降溫最大的法寶是下雨,“秋前秋後一場雨,白露前後一場風”,這是人們長期觀察總結得出的結論。
人們對秋雨無疑是歡迎的,“立秋下雨人歡樂,處暑下雨萬人愁”,在通常情況下,“立秋處暑有陣頭,三秋天氣多雨水”,不但下雨,有時還要打雷,這標誌著“立秋響雷,百日見霜”。“立秋”後每降一次雨,氣溫也隨之下降一定幅度,“一場秋雨一場寒”之說即在於此。但“立秋”後無雨的情況也是有的,其標誌就是“秋前北風馬上雨,秋後北風無滴水”,最直接的後果也很明顯:“立秋無雨秋乾熱,立秋有雨秋落落”。
“立秋”對於農事的影響相當大。古代農業社會,農民對“立秋”的重視程度不亞於過節。如果立秋日天氣晴朗,必定風調雨順,可以坐等豐收。同樣,“立秋”的早晚也相當重要,“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立秋”後下不下雨更忽視不得,“立秋有雨樣樣收,立秋無雨人人憂”,因為“立秋無雨是空秋,萬物歷來一半收”。
由此可見,“立秋”還是一個收穫的標誌,所謂“秋不涼,籽不黃”,“立秋十天遍地黃”,“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結頂”,一個金色的秋天就要到來了。在這個季節裡,人們盤算最多的就是農事:“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蕎麥白露花,寒露蕎麥收到家”;“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軟棗”,享受收穫之樂的同時,也要掌握好工作的節奏:“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立秋拿住手,還收三五斗”。對沒進入收穫期的,“立秋”後也需注意:“頭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種到立秋後”;“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立秋種芝麻,老死不開花”。
立秋”也相應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立秋既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也是人體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因此,秋季養生從來是人們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最易做的就是“立了秋,便把扇子丟”。因為“一場秋雨一場寒”,所以“十場秋雨要穿棉”。天涼了,還應注意“水白露身不露,秋後少遊”,人們甚至認為“立秋洗肚子,不長痱子拉肚子”。在飲食起居方面,古人認為“秋天宜收不宜散”,應切記“秋不食辛辣”、“秋不食肺”;還應“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這樣才合乎秋季養生之道。
-
5 # 賈全貴
立秋代表著什麼
立秋,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二十四節氣中第13個節氣,也是秋天第一個節氣。
二千多年前,漢武帝的絕唱《秋風辭》裡就有詩句"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這是秋天的真實寫照……。
立秋後特點:
一,天象變化,北斗星指向西南,太陽開始南移了。
二,立秋後是秋天來了,是豐收的季節,瓜桃李果等可喜人了。
三,植物開始變黃,到了休眠期,所謂的"秋風掃落葉。
四,立秋到了,並不是氣侯到了秋天,而是逐漸變涼。一般情況下,當地氣溫連續五日在22度以下,才是秋天了。
-
6 # 迷茫的大學生
立秋作為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三個節氣,在華人的社會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首先呢,立秋顧名思義便是秋天的開始,暑去涼來,這是秋天裡的第一個節氣。今年的立秋剛過去不久,相信大家應該還留有這樣的感受,立秋當天天高氣爽,月明風清,一掃之前夏日的炎熱與疲倦,這是立秋時節最重要的氣候特點之一,之後氣溫便慢慢轉涼。
立秋不僅代表著炎暑消散秋天到了,也表示著草木開始孕育出果實,一年中最令人欣喜的收穫的時間到了。因此,中國古代也在這一天形成了許許多多的習俗。
諸如曬秋:在作物收穫之後各家在這段時間利用各種場地晾曬農作物、秋忙會:為迎接秋忙而舉行的經營貿易大會,一般和廟會結合在一起舉辦,農村最熱鬧的時候之一、貼秋膘:經歷了由於夏天的酷暑而食慾寡淡的階段之後,秋天到來人們的胃口增加,開始進食各種各樣肉類以增加營養的活動。
最後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地方儘管已經立秋,但並不意味著天氣就由此馬上轉涼,甚至還會出現持續的高溫,因此呢做好防暑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呢。
-
7 # 悠然見南山9714
每年8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立秋的“立”是開始的意思,“秋”是指莊稼成熟的時期。立秋表示暑去涼來,秋天開始之意。
-
8 # 樹德漢碩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二十四節氣中,排序上處於十三位,過半的開始,代表陰曆七月的節。立有豎起開始之意。立秋就是夏去秋來,熱去涼來。二十四節氣中有“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春是冬去春來,立夏是春去夏來,立秋是夏去秋來,立冬是秋去冬來。這表示四季的交替輪換。“四立“前一日,叫“四絕日”,絕是窮盡之意。如今天七夕節,明天就立秋,今天就是絕日,即夏季窮盡於今日,明日交秋,是夏盡秋臨了。
季節交替是如此,冬盡春來,夏盡秋臨。這表明季節的交替轉換,結束起如。冬寒春暖,夏熱秋涼。這都有個過程。夏窮秋始,並不會立即顯現暑消秋涼。夏熱還會在秋後猖狂一段時日才會慢慢消去。熱在三伏,末在秋後,秋後加伏還有秋老虎。直到處暑才止暑,暑氣漸消,要涼等到白露後,那是八月的節,世入仲秋了。
二十四節氣的制定,是依太陽執行規律而得。四時八節是很有特徵的。二分二至四立,都反映太陽執行規律的特點。二至是太陽在南北迴歸線上直射的極點,二分則陰陽晝應平分,太陽在赤道直射,四立則體現了春夏秋冬的變化更替,寒熱冷暑的不同。從太陽行度黃經角度看,二十四節氣平分圓三百六十度,每節氣十五度,春分從零度起,清明就十五,立夏四十五,立秋就百三十五,立冬二百二十五,立春三百一十五,這都有固定的,年年如此。但節月時間卻有長短不同。地球不是按正圓而是依橢圓軌道繞太陽執行,執行速度有快慢不同。冬至前後速度快,節月相對短些,夏至前後速度慢些,節月時間就長些。短不足十五天,長則超於十五天一節氣。
回覆列表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每年8月8日或9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到了立秋,梧桐樹必定開始落葉,因此才有“落一葉而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而秋季又是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