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方城闕

    六國貴族在陳勝吳廣首倡的反秦運動中,除了楚國、齊國的貴族表現出眾外,其它幾國貴族的表現都很一般。

    陳勝被殺後,項梁在薛地立夢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懷王,沒多久項梁在與章邯的作戰中不幸身亡。熊心在呂臣、項羽、劉邦三位的幫助下,遂漸穩定住了楚地的局勢。

    隨後熊心便派宋義、項羽、范增率軍北上,去援救被章邯、王離攻打的趙國。同時也派劉邦率軍西進去攻打關中,並與他們約定:先入關中者為關中王。

    從熊心當時的部署來看,熊心還是有一定的戰略眼光的,也初步具有了天下共主的風範。

    可惜項羽在推翻秦朝以後私慾燻心,在尊奉熊心為義帝后,又將熊心從彭城遷往長沙郴縣,並派人將他在半道上沉江暗殺。

    項羽因為弒君,使自己陷入不忠不義的境地,為天下諸侯所不恥。

    魏國是在陳勝部將周市的幫助下復國的,最初魏王是魏咎。魏王咎在梁地被章邯率軍包圍後,縱火自盡。其弟魏豹從項梁處搬來救兵,又奪回了失去的城池,魏豹自立為王。

    魏豹在楚漢之爭時首鼠兩端,最後被韓信所擒,在滎陽斃命。

    而與魏國緊鄰的南韓,貴族韓成由於得到了張良的幫助得以復國。

    後來項羽因不滿韓王成讓張良去幫助劉邦,故意奪去他的王位,將他軟禁在彭城。沒多久,韓成便被迫害致死。

    而趙王歇是在武臣死後,被張耳、陳餘立為趙王的。張耳、陳餘掌控著趙國的軍政大權,趙王歇基本就是一個傀儡,最後被韓信所殺。

    齊國第一個稱王的是田儋。田儋這個人還是很有謀略的,可惜在救援魏王咎時被章邯所殺,其子田市被田榮立為齊王。

    後來項羽因怨恨田榮的所作為,在戲水封王時將齊國一分為三,田市被封為膠東王。

    田榮索性起兵反項,滅掉了項羽在齊國所封的三個王,其中也包括自己膽小怕事的侄子田市,自立為王。

    項羽聞訊是勃然大怒,便率兵攻打齊國,田榮被殺。

    田榮死後,其子田廣自立為王,後被韓信所殺。田榮的弟弟田橫逃到一個小島上,自立為王。漢初時,田橫自殺身亡。

    燕國這個國家很有趣,戰國七雄時基本在打醬油。秦末起義後,仍然在打醬油。後來趙王武臣派自己的手下韓廣去安撫燕國,燕國的百姓變擁立韓廣為燕王。

    後來項羽認為韓廣的手下臧荼功勞很大,改封韓廣為遼東王,臧荼為燕王。韓廣不服,結果被臧荼所殺,遼東之地也歸了燕國。

    綜上所述,六國的貴族,除了燕國貴族沒有起事,其餘五國都主動或被動的參加了反秦的運動。但因能力不足,或實力不濟,都被淘汰出局,結局悲慘。

    於是天下之爭,便在貴族出身的項羽與布衣出身的劉邦,二位大佬之間開始展開。

    經過四年多的楚漢之爭,最終劉邦以仁義、識人、用人,戰勝了狂妄、自戀、狹隘的項羽,一統天下,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 2 # 西府趙王爺

    這還得感謝咱們的楚霸王項羽啊,給劉邦從思想到現實,完完全全的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原本這秦末起義就是原六國貴族打翻身仗,其目的也不是爭奪天下,而是復國。

    即使是最開始陳勝吳廣的張楚政權,那也是打的楚國的名號。(當然了,他們比較牛,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只是借了個名而已,陳勝自號為王,屬於新政權。而且當時各方起義軍也大都是張楚麾下,比如張耳、陳餘等等。張楚覆滅之後,沒有了帶頭人,六國後人才正是走向前臺)

    而劉邦原本就是楚人,他的起義軍其實也算是楚國的一支,他和項羽共奉小懷王熊心為主。當然,楚國也只是眾多諸侯裡的一支,當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原六國大地紛紛響應。那些蟄伏的六國貴族們或是自己號召舊部,或是在能人推舉之下,扯起原來的老招牌。比如原魏國寧陵君魏咎被陳勝舊將周市迎回魏地,是為魏王。原齊國王族田氏同族的田儋自立為齊王;陳縣人武臣自立為趙王,這哥們兒是膽子最大的,身為陳勝部下,又無王族血統,卻敢自立。

    但是沒辦法,趙國當年是秦國死對頭,滅國后王族子弟也都死的差不多了。而且武臣手下有著張耳、陳餘等一眾人支援,勢力頗大。而且沒多久武臣就掛了,張耳他們立了趙王后裔趙歇為王,也就是趙王歇。張良則是擁立了原來南韓公子,橫陽君韓成。燕國則是武臣部將韓廣,在解放燕地之後,被擁立。

    至於楚國咱們就不用多說了,項梁叔侄擁立的熊心嘛。

    其實六國主要是三大派系,第一是張楚系,魏國、趙國、燕國都是張楚將領所建立。第二是楚國系,楚國和南韓都是項梁打出來的。第三則是齊國系,老田家一向很獨立。

    而三大勢力,原本肯定是張楚系最強,周市、武臣等人開闢了大片疆土。但是在後來章邯的掃蕩下,他們崩得最快。周市、武臣相繼完蛋。魏國、趙國也先後易主。最後還是楚國底子硬,四處出兵救援。

    當初鉅鹿之戰,那就是趙國在捱打,楚國出兵救援。而當時上將軍宋義太慫,不敢上。而項羽比較猛,殺了宋義,拿了兵權,破釜沉舟,一舉覆滅秦軍主力。

    所以到了戰爭後期,楚國已經成為了起義軍的主導者。如果說要稱帝,那肯定是楚國來。

    沒辦法,這個還是要看實力的,當時楚懷王麾下,項羽最強,擁兵四十萬;劉邦也不差,滅了秦國。其他五國也就看看樣子而已。

    當然了,話說回來,那個時候不存在稱帝這麼一回事兒。不管是楚懷王還是項羽,他們都沒法稱帝。因為這本來就是一次六國復國行動,大家僅僅就是一個結盟而已,楚國是盟主。推翻秦朝以後,那麼自然是要分家的。

    這便是為何項羽當時那麼牛,但還是沒有稱帝的原因。他不是不想稱帝啊,不然當年看到秦始皇,他也不會說什麼取而代之的的話。他更不會殺掉楚懷王。但是沒法稱帝啊,如果他項羽稱帝,意味這天下從秦國變成楚國,秦始皇換成了項羽而已,區別不是太大。

    所以六國貴族無論是從實力還是名義上,都不具備稱帝的條件。

    那麼劉邦這個小混混兒為何可以稱帝呢?

    那就得感謝項羽了。

    項羽當年分封十八諸侯,其實就是在為稱帝做準備,他將原六國貴族打散,各種矛盾安排。比如原齊國,被一分為三,原齊王被封成了膠東王,齊將被封為齊王。這也為後來齊地的叛亂埋下了伏筆。此外趙王趙歇為代王,張耳以跟從入關之功被封為常山王,同樣也是大亂鬥。

    所以,大家應該知道的是,項羽當年在下一盤大棋,劉邦僅僅是一個針對目標而已。

    而正是項羽削弱了諸侯勢力,讓劉邦捲土重來時沒有太多強有力的對手。而且項羽此舉得罪了許多諸侯,平白為劉邦添了很多盟友。

    不然你以為彭城之戰劉邦去哪湊56萬大軍。

    說到彭城之戰,項羽又幫了劉邦一個大忙。如果不是項羽那一頓胖揍,劉邦估計都還在和那些諸侯們稱兄道弟呢。

    彭城之戰的慘敗讓劉邦明白,諸侯們不靠譜,若是齊心,五十六萬大軍又怎會被項羽3萬人給近乎全殲?用楚雲飛的話說,就是五十六萬頭豬,放在那裡讓他項羽殺,他三天也殺不完。

    這才有了後來劉邦派韓信在北邊兒一路向東,先把這些不確定因素給去除掉的決定。

    自此,原六國貴族勢力基本上就被洗掉了,劉邦後面再收拾掉項羽,這天下也就沒有了阻礙他稱帝的人。

    當然,群雄逐鹿,菜是原罪。六國貴族實力太差,沒有混出什麼名堂,相繼被淘汰。沒辦法,他們和劉邦項羽這類亂世英雄有著本質區別。他們之所以能夠是擠入這天下紛爭,憑藉的隻身份血統,並不是他們的能力,甚至有些人一開始就是傀儡。人家造反老祖宗陳勝都說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他們憑啥稱帝啊

  • 3 # 兔牙傳說

    六國貴族在陳勝吳廣首倡的反秦運動中,除了楚國、齊國的貴族表現出眾外,其它幾國貴族的表現都很一般。

    陳勝被殺後,項梁在薛地立夢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懷王,沒多久項梁在與章邯的作戰中不幸身亡。熊心在呂臣、項羽、劉邦三位的幫助下,遂漸穩定住了楚地的局勢。

    隨後熊心便派宋義、項羽、范增率軍北上,去援救被章邯、王離攻打的趙國。同時也派劉邦率軍西進去攻打關中,並與他們約定:先入關中者為關中王。從熊心當時的部署來看,熊心還是有一定的戰略眼光的,也初步具有了天下共主的風範。

    可惜項羽在推翻秦朝以後私慾燻心,在尊奉熊心為義帝后,又將熊心從彭城遷往長沙郴縣,並派人將他在半道上沉江暗殺。

    項羽因為弒君,使自己陷入不忠不義的境地,為天下諸侯所不恥。

    魏國是在陳勝部將周市的幫助下復國的,最初魏王是魏咎。魏王咎在梁地被章邯率軍包圍後,縱火自盡。其弟魏豹從項梁處搬來救兵,又奪回了失去的城池,魏豹自立為王。

    魏豹在楚漢之爭時首鼠兩端,最後被韓信所擒,在滎陽斃命。

    而與魏國緊鄰的南韓,貴族韓成由於得到了張良的幫助得以復國。

    後來項羽因不滿韓王成讓張良去幫助劉邦,故意奪去他的王位,將他軟禁在彭城。沒多久,韓成便被迫害致死。

    而趙王歇是在武臣死後,被張耳、陳餘立為趙王的。張耳、陳餘掌控著趙國的軍政大權,趙王歇基本就是一個傀儡,最後被韓信所殺。

    齊國第一個稱王的是田儋。田儋這個人還是很有謀略的,可惜在救援魏王咎時被章邯所殺,其子田市被田榮立為齊王。

    後來項羽因怨恨田榮的所作為,在戲水封王時將齊國一分為三,田市被封為膠東王。

    田榮索性起兵反項,滅掉了項羽在齊國所封的三個王,其中也包括自己膽小怕事的侄子田市,自立為王。

    項羽聞訊是勃然大怒,便率兵攻打齊國,田榮被殺。田榮死後,其子田廣自立為王,後被韓信所殺。田榮的弟弟田橫逃到一個小島上,自立為王。漢初時,田橫自殺身亡。

    燕國這個國家很有趣,戰國七雄時基本在打醬油。秦末起義後,仍然在打醬油。後來趙王武臣派自己的手下韓廣去安撫燕國,燕國的百姓變擁立韓廣為燕王。

    後來項羽認為韓廣的手下臧荼功勞很大,改封韓廣為遼東王,臧荼為燕王。韓廣不服,結果被臧荼所殺,遼東之地也歸了燕國。

    綜上所述,六國的貴族,除了燕國貴族沒有起事,其餘五國都主動或被動的參加了反秦的運動。但因能力不足,或實力不濟,都被淘汰出局,結局悲慘。於是天下之爭,便在貴族出身的項羽與布衣出身的劉邦,二位大佬之間開始展開。

    經過四年多的楚漢之爭,最終劉邦以仁義、識人、用人,戰勝了狂妄、自戀、狹隘的項羽,一統天下,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 4 # 東海尋人

    我個人認為六國貴族沒有當上皇帝最大的功勞還是歸功於秦始皇跟他的秦國,至於項羽、劉邦的作用也是依附在他們身上起效的。

    而事實上秦始皇跟他的秦國經過數代人的努力,已經肅清了六國貴族的主要軍事實力跟政治實力,使得六國貴族已經翻不了身了。

    首先從軍事方面論述。

    眾所周知戰國末期七雄當中齊國、燕國國力已經衰弱,被合縱連橫以及秦國的遠交近攻戰略搞得很疲憊;南韓、魏國在幾代秦人的攻打下,已經被侵蝕得差不多了,政權搖搖欲墜;而最強大的趙國跟楚國,才是秦國最難啃的敵人。

    但是打趙國,秦人是非常狠的,長平之戰直接坑殺了趙軍45萬人。當然了這個數字可能還存疑,但可以很肯定的是此戰基本消滅了趙國的有生力量,趙國的壯丁比例下降到極低的水平,總人口也是受到毀滅性打擊。秦國立國也才14年,兩代人不到的時間,趙國是不可能恢復到之前的人口水平的,也就失去了與天下諸侯抗衡的原因。在加上站著我難過破壞,經濟方面也沒那麼快恢復。所以趙國的貴族後裔即便是想爭這個皇帝的位置,也會因為軍事實力不足而失敗。

    至於齊國、南韓、魏國、燕國也是類似的情況,比如秦始皇征服燕國的過程中,因為荊軻刺秦的原因,對燕國十分痛恨,殺燕人殺得是那叫一個狠,但這也為以後燕地被少數民族佔據埋下了禍根。而後這些東方的諸侯國自己也互相攻伐,本身消耗得就很厲害。人口恢復不起來,加上各諸侯皇族被殺得差不多,只留下非常弱小而且對秦始皇沒有威脅力的貴族後代,軍事上鬧不起來,故而這幾個國家都跟趙國一樣沒有與天下抗衡的實力。

    然後就是最複雜的楚國了,但說複雜其實也不復雜。一方面楚人跟秦人仇恨最深,從楚懷王被秦國坑死之起,秦人楚人就結下了樑子,互相打得都很狠。但請注意一下他們跟其他國家不一樣,是打得有來有回的,戰鬥減員相對比其他五國要少很多。最終最關鍵的滅楚之戰,秦國很重視,也是投入了六十萬,也避免了冒進的做法,改用疲敵制勝的作戰方法,大大減少了傷亡,包括敵我。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秦人攻下楚地後,沒有大規模屠城,再加上楚地地域廣闊,城市跟農村其實還是比較分散的,故而受到的破壞比北方城市集中的諸侯國要輕很多。

    滅楚之戰發生在偏中後期,秦國的戰略也趨於成熟,不像前面打三晉殺得狠,使得楚國有了一個比較好優勢,人口基數遠比其他五國大,甚至超過秦國。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這點從秦末各地起義的形勢可以進一步印證這一點,楚人是絕對的主力軍,率先揭竿而起的陳勝吳廣是楚人,項羽是楚國貴族大將後代,劉邦所在的沛縣以及他的謀臣武將大多來自楚地。且不說這個,當從軍事上來講,項羽、劉邦是這群起義軍中最大的兩支,也足以說明這個問題了。

    有了項羽是當時實力最強的,立了楚懷王的後人熊心為義帝,劉邦也認可,故而號召力而言,楚人以及楚國的貴族後代最強,所以其他六國至少除秦國之外的五國失去了與其抗衡的軍事實力跟政治實力。

    要知道政治實力也是依附在軍事實力上的,即便齊燕韓趙魏五國貴族後代想爭,也因為秦始皇統一六國過程中,肅清當地力量而導致他們缺乏政治勢力支援,而沒有起色的可能。

    但是這點也適用於義帝熊心,要知道他被項羽立起來的時候,他的政治勢力可是一清二白的,也就是一個傀儡而已,只是項羽的腳踏石。而且楚人項羽、劉邦的軍事實力已經上來了,各種人才齊聚,就是十萬個熊心也鬥不過,更別說當皇帝了。

    而在實際過程中,這個“楚懷王”義帝早就被架空了,奈何不了項羽任何,項羽自行分封諸侯,可以直接繞過他,這也說明他沒有任何實權的,真正有實權的都是手握兵權的人。

    最後項羽派英布暗殺了熊心,徹底掐掉了楚國貴族後裔所有的希望。

    至於最後劉邦當上的皇帝,除了項羽這個人勇而無謀,剛愎自負有關,還跟劉邦有一群能臣,善於把握形勢有關。戰略上劉邦遠勝於政治小白項羽,這裡不做累述。但稍微講下劉邦在人口軍事上比項羽多的優勢。

    劉邦很聰明,他不奉項羽的命令殺義帝,不僅沒得罪楚人,也讓其他六國各地的起義軍首領有一定好感。你想想,項羽這人動不動就起疑心殺諸侯,甚至殺義帝,這種在軍事上、政治上反覆無常的人,誰敢死心塌地地跟著?

    劉邦第二聰明的地方,就是善待秦人,進入關中也是約法三章,對秦始皇的後裔是在自己沒徹底掌握天下的情況下,優待之,這點比項羽好上一百倍,一下子就爭取到了秦人的支援。在楚漢之爭的四年中,秦人成為了劉邦部隊的主力軍之一,幫助他打敗項羽貢獻非常大。

    劉邦有秦始皇跟秦國留給他的人口,也有很多楚人加入,有政治頭腦,文臣武將群集遠遠多於項羽,權術玩得溜,會拉攏諸侯懂得平衡,再加上爭取到秦楚兩地民心,最終打敗項羽成為了必然。

  • 5 # 記錄怪咖

    老爹有話說:

    首先,皇帝的位置,並不是只有六國貴族,才有資格當的。

    亂世之秋,皇帝的位置,向來是能者居之。也就不存在,皇帝的出身,是否高貴一說了。

    劉邦最終能夠坐上皇帝的位置,是多個因素的共同結果。比如時機、懂得借勢、有大局觀。

    劉邦身處亂世,能夠順應時勢,參加反秦戰爭,多少是有一點洞察力的。

    劉邦剛開始的時候,勢力是最為弱小的。但是,他知道借勢,投靠項梁、項羽的楚軍。隨著他四處征戰,自身的實力,不斷增強。

    最後一個是他有大局觀。劉邦在楚漢戰爭時,為了孤立項羽,拉攏其他諸侯,允諾他們只要投降,就給封王封侯。如果沒有大局觀,是絕對做不到這一點的。

    所以,劉邦最終統一天下,並不是瞎貓碰上死耗子,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 6 # 如史如畫

    秦朝末年這麼多英雄只有劉邦適應了歷史的潮流,所以劉邦成功了,這是表面原因,更加具體的原因就是劉邦自信並且選擇了正確的戰略計劃。

    怎樣才叫適應歷史潮流?拿項羽來打比方,項羽在進入關中後基本上是算完成統一了,那時算他軍事實力最強,也沒有人敢不服他。但就在這麼好的機會下,他卻學周朝天子搞分封制,還選一個無險可守的彭城為都。顯然歷史早已證明在周朝這種政策環境下,諸侯王可以分兵自立,這樣一來天子沒有太大的實權。所以項羽最終失敗了。

    再拿魏王豹舉例,豹是一個沒有什麼雄心壯志的人,只想偏安一方,和齊國田氏很像,但田氏比豹能打一點,他們都只是想做個踏踏實實的王。但他們卻不想一想,在這個亂世下,要麼吃下所有,要麼等著被吃。沒有野心,也失敗了。

    再如代王陳餘,他價值觀就有問題,他只想殺張耳復仇,不會管你誰統治誰。沒有遠見,也失敗了。

    燕王實力不夠,不懂得擴充套件勢力。趙王只聽陳餘的話,沒有主見。張耳、彭越、英布等人看似驍勇善戰,內心其實軟弱得很,不然也不會這麼乖乖地聽劉邦號令。

    以上這些人哪裡是劉邦的對手。真正的強者,目光選,手段狠,善於採納優意見,這些優點劉邦都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幾位古代職業經理人,如孫武、伍子胥、韓信、周瑜、諸葛亮、司馬懿等,你怎麼評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