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瘋狂的彗星

    歷史一塵埃的觀點:官僚!

    真的不關太監的事兒!!太監只是皇帝的一個代言人,是替皇帝傳話的人。所以我們以前一直講明朝是大臣和太監的鬥爭史,倒不如說是文官大臣與皇帝的鬥爭史。

    首先我們要說明的是明朝的太監和唐朝太監的不同之處。唐朝太監那是真的厲害,能控制軍權。但是明朝的太監可不是這樣的,不僅沒有軍權,皇帝想讓你死,都不用自己動手費心思,一句冷落你的話,有這個念頭,管你多大的權力你就活不下去。參考劉瑾。為什麼嘞?因為太監的權力是皇權的延伸,是用皇權來做支撐的。還不明白我們就打個比方:有一個人比你弱的多的多,但是他有一個比你強大的大哥,於是小時候他經常欺負你。有一天這個小弟惹怒了大哥,大哥不想管他了,你還不往死裡打這個小弟。小弟就是太監,大哥就是皇權,你就是文官。

    我們再來看一下為什麼太監對明朝的危害要小的多。

    無親無故,勢力範圍不大。這個不用我說了吧,太監沒有妻子,也不需要很多的僕人,頂多也就兩三個伺候自己的小太監。所以太監的生存是不需要佔用很多資源的。而且太監一般出不去!!一沒後代,二沒地方花錢。你說太監要錢幹嘛?所以明朝的太監比起文官集團來那真的清廉。不會禍害百姓。我們上個理由也說了,太監一般是出不去的。而且自己也知道自己永遠是服侍別人的,總有人比他大。所以太監對面子工程啥的要求不大,一般是不會鋪張浪費的。因為太監不是一個完整的人,所以也不會幹出欺男霸女的事兒。反觀文官集團,那可就太龐大了,各種醜聞層出不窮,只是被掩蓋住了而已。太監不講究拉幫結派。是的,太監不講究這個,不會因為你是哪裡人我就多關注你一下。頂多會提攜提攜,但是真正決定的還是皇帝。皇帝要是看上你了,別的太監就是壓也壓不住,皇帝要是煩你,大太監就是拉也不敢拉。所以太監要比文臣好控制多了,心思單純一些。太監相對單純。你沒聽錯,我說的是太監心思相對單純。因為他們從小生活的環境就是在深宮之中,也只懂得深宮之中的人情事故,對於外面的稍微膚淺了一些。就像我們說社會是個大染缸一樣,社會會把人染的五顏六色的。但是深宮裡,恐怕只有一個顏色:效忠皇帝。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我們從當時的明朝一些制度哪裡看一下,到底皇權有多怕文臣。設立司禮監,制衡文臣集團,設立東廠,由太監任廠公,監督文臣集團。後設立西廠,監督東廠,防止東廠與文官集團沆瀣一氣,威脅皇權。所以我們從這裡也能看出,皇帝是真的怕了文官集團。

    還有就是,最讓皇帝頭疼的就是文臣不能亂殺。要是一個貪官,殺了就殺了。但要是一個所謂的清官,殺了他,就壞了自己的名聲。為什麼?因為歷史是文官集團寫的啊!你殺他們的人,會給你好果子吃嗎。。而且死諫這種在其他朝代足以震驚朝堂的事情在明朝竟然是見多不怪了。這也說明了文官集團的有恃無恐。經常以死相逼皇帝。

    所以太監只是皇權為了制衡文官集團的一個工具罷了,用太監做一些自己不敢做的事兒。去和文官集團爭權,有時候並不是皇帝不想作為,而是阻力太大,沒辦法作為。

    綜合上述:是文官集團的黨派之爭毀了大明王朝。所以是文臣毀了大明,但是歷史是文臣寫的。這也沒辦法。

  • 2 # 一介歷史說書人

    明朝所設立的司禮監和內閣,同屬於皇帝。要說是太監和文官把明朝給毀掉了,非常的不贊同。司禮監與內閣從明朝設立之初就是為了達到平衡的目的,讓兩方相互制肘,皇帝從中漁利。當文官的內閣大於太監的司禮監時,聰明的皇帝就會幫助傾斜的一方,再次讓這兩個政權達到平衡。要說是誰毀滅了明朝,只能是一個國君,一個昏庸無道的君王,一個不知道如何制衡兩方的君王。如果一個君王任其一方發展,那麼這一方肯定是會達到一個高點,甚至高於皇權,想想吧,高於皇權的結果是什麼?所以明朝滅亡只能是皇權的執掌者無能。

  • 3 # 新知傳習閣

    早在明朝建國初年,朱元璋就立下了禁令,太監不能干預政務。從此朱元璋還廢除了丞相制度,由自己同時擔任大明帝國的董事長和CEO職務,總攬政務。

    但後邊的皇帝慢慢的精力就沒有朱元璋這麼好了,不得不設定內閣首輔來替代丞相的職能。後來又不得不讓太監代替自己與官僚體系做鬥爭,太監的權勢皇帝的授權而存在。

    從此皇帝、太監和官僚體系就成了大明朝政壇的鐵三角,他們相互發生作用,共同影響著明朝的政治局勢。

    到了明朝末年崇禎皇帝執政的時候,這一態勢依然沒有發生變化。唯一的變化就在於崇禎皇帝沒有經過執政訓練,性格急躁,缺乏理政的智慧。

    明朝有權有勢的太監比較多,比如劉瑾和魏忠賢。但皇帝們都基本上不費吹灰之力就把他們滅掉了,根本原因就在於太監的權力,是因為皇帝的授權才存在的。

    也就是說太監手中本來沒有權力,太監手中的權力大,是因為皇帝手中的權力更大。太監不過是替皇帝做事情罷了,太監履行的不過是皇帝的意志。

    與其說太監壞,不如說皇帝壞。太監們不過是在替皇帝背鍋而已。朱棣當皇帝的時候,鄭和就奉命下西洋,成就了一段傳奇。可見太監做好事或者做壞事,都不由他們自己,基本上全部都是皇帝的授意。

    因此我們說把明朝滅亡推脫給太監是非常不公正的。太監們做事不過是執行者,而不是決策者。

    如果論智商和執政能力,崇禎皇帝遠遠都在他的哥哥木匠皇帝之上。那為什麼木匠皇帝執政的時候,明朝的局勢還算穩定,崇禎皇帝執政就讓明朝滅亡了呢?

    明清兩代的皇帝都是非常不重視大臣的,動輒就把大臣貶官,甚至殺死。整個官僚體系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能夠與皇帝稍作抵抗,但他們都是皇帝任命的。

    尤其是內閣成員都是皇帝說了算,如果他們不替皇帝做事,不管是殺頭還是降級都是正常的。崇禎皇帝執政17年換了50幾個內閣首輔和成員,對於大臣們刻薄寡恩,動輒殺戮。

    這就導致了崇禎皇帝和大臣離心離德,整個官僚體系都不願意替崇禎皇帝賣命。也就是說崇禎皇帝才是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正是他的領導無方,胡作非為,讓整個官僚體系難以發揮作用,才最終導致了明朝滅亡。

    崇禎皇帝並不像史書上傳說的那麼英明有為,那些全是清朝的皇帝編出來的。因為清朝入關打的旗幟就是為崇禎皇帝報仇,因此他們不可能說崇禎皇帝是個壞人。

    崇禎皇帝是個非常沒有擔當的人。他曾經命令兵部尚書陳新甲和皇太極談判,事情敗露後,他就把陳新甲殺死當了替罪羊。

    當李自成攻進北京後,崇禎皇帝自殺前,他說諸臣誤我。到這個時候他還不覺醒,要把責任推給所有的官員。這充分說明這是一個沒有擔當的皇帝,只會推卸責任。

    當一個企業沒落的時候,我們只能說老闆和CEO無能。同樣當一個國家滅亡的時候,只能說皇帝決策不正確,不能夠正確的打造一個團結的團隊,所有的責任都只能由皇帝來扛。

  • 4 # 青年史學家

    當然是以東林黨為首的那一批官僚才是明朝的真正毀滅者,以往人們總是認為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太監干政和宦官專權,實際情況根本不是這樣。

    明朝在土木堡事變之後,開國武臣集團受到沉重打擊,皇帝為了平衡日益崛起的文官集團,於是開始重用宦官,宦官的權力都是來自於皇帝,影視劇中經常看到的宦官可以不顧一切行使權力的劇目都是不符合歷史的。

    明朝中後期經常出現權閹,特別是大家熟悉的魏忠賢,魏忠賢實際上前前後後掌權也就三年的視角,而且在這三年時間裡面,因為魏忠賢是個威權人物,能夠凝聚中央權威,明朝的國庫稅收在這三年時間裡面反而是增加的,魏忠賢主張收工商稅,這次明朝是開先例的,而且大大解決了明朝財政困難的情況,同時減少了農民的負擔。

    但是,崇禎帝上臺之後,殺了魏忠賢,明朝的情況反而變得差了。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不主張收工商稅,且在朝政上互相傾軋,結黨營私,導致崇禎朝後期,明王朝的財政迅速下滑,朝廷的效率也極速下降,最後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 5 # 朔風飛揚鐵甲依然在

    自從土木堡以後,勳貴階層和武將的精英損失殆盡,文官全面掌握政權軍權,勳貴成了圈養的寵物,武將成了文官的奴僕!明朝這個國家就成了儒家士人手裡的玩物。哪個皇帝有能力,能利用廠衛和宦官和文官中的另類,或許還可以和文官鬥一鬥,比如嘉靖,而有的想和文官鬥,但是能力和勢力都不夠,結果就死的不明不白,更多的,只是做了文官手裡的操線木偶,國家的吉祥物而已。儒家士人在朝為官,把持國政,皇帝的命令出不了皇宮,在鄉野,則是儒家士紳的天下。儒家士人就是些表面滿口仁義道德,背地裡幹盡喪盡天良的壞事的蛀蟲!蛀空了國家,殘酷剝削百姓!

  • 6 # 明鏡塵

    明朝的毀滅不僅僅是因為太監和官僚,還有一個最重要的角色,皇帝,明朝開國之初的政治格局是太監、官僚、皇帝。

    這幾個角色相互制約,朱元璋的能力大家都不懷疑吧!可惜明朝的奇葩皇帝實在是太多了,逐漸打破了這種政治平衡,那個時候,雖然平衡一步步被打破了,但是勉強還能維持下去,真正打破這種平衡的人是崇禎。崇禎乾的糊塗事實在是太多了,在這裡我就不一一展開了。

    所以很多人都說明朝的滅亡全是崇禎的鍋,這也是有道理的,不過明朝這麼大的基業,想敗壞,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肯定是日積月累下才造成的,這個大家要明白。

  • 7 # 德全不畏

    太監是人被逼得走投無路,才去挨那一刀去淨身的;官僚是“學而優則仕”,是社會上的佼佼者。明朝太監群體龐大,可是他們沒能力毀掉明朝的根基。

    我最近讀《明實錄》,發現了發生在天啟元年正月,關於太監的實事。

    皇帝下詔書,招募3000名太監,誰知道來應徵的多達20000多人。指標只有3000個,這20000多人為入選,只有展開激烈的爭奪。

    當然,選太監也沒什麼太多的標準,只要“淨身”的就算太監。問題是,這20000多人都是淨過身的。連子孫根都斷絕了,經受如此的身心痛苦,不就是為了進入官家、跟著皇室混口飯吃嗎?眼下機會來了,任誰都會拼命爭奪入宮的指標,手段也無所不用其極,招募現場之混亂可想而知。

    負責此事的禮科都給事中李若圭,害怕事態失控。就上書相關部門,要求妥善處理以儘快遣散應徵的淨身男子;並同時要求應天府等地,以後要嚴禁民間的男子私自“自宮”。

    兵科給事中尹同皋出面,拿出了處理此事的方案:

    一方面言明:應徵者都是走投無路、求生存的窮苦人,所以要給應徵者以生路。辦法就是給其它的三個王爺府上增加一些太監,把指標從原來的3000人變成4500個人,以安撫應徵者的怨氣。

    另一方面,尹同皋強調太監必須數量少、質量優這一要點,以及對國家和社稷的重要性。為淘汰劣質太監提供理論依據,讓被淘汰的一萬多應徵者無話可說。

    於是,皇帝下旨在原來3000人的基礎上再增加1500個人。同時,加強對民間的私自閹割現象的管理。

    這一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明朝人口結構中,太監佔了很高的比例。

    根據天啟元年的政府統計:“是歲天下戶口田賦之數,戶九百八十三萬五千四百二十六戶,口五千一百六十五萬五千四百五十九口”。還是用阿拉伯數字更直觀:9835426戶,人口51655459人。

    在這一次政府招募中,京城附近太監預備役來了20000多人,沒來的老幼病者、外地的,全國加起來5萬怕是隻多不少。

    每年政府都幾千幾千的招募太監,在皇室服役的太監恐怕10萬隻多不少吧!要知道,明朝皇室遍佈全國各地,都是要太監服侍的。

    依次推論明朝的太監隊伍,佔了全部人口的大約0.003/100。現實中,這個比例會更高,這個數字是多麼的觸目驚心。

    以那年代的醫療水平,閹割手術會致死不少人。可是有那麼多人不懼死亡,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別。即使將來出人頭地了也被人看不起,活在別人鄙視的目光裡。以“孝道”為先的時代,人們不再結婚以生育後代……人們得有多絕望,才會選擇走這一條路,去給別人做奴才。相信哪怕是有一絲的希望,人也不會選擇這一條路。

    政府出面禁止民間私人“自宮”和閹割,多麼可悲啊。如果有生路,還哪裡來的太監?

    誰不想結婚生子,享受人侖之樂。誰不想受到別人的尊敬,體面的活著。太監群體歷來多是被嘲笑、諷刺,可是他們都是被逼無奈才做奴才的。他們是醜惡的化身,更是時代的悲劇。

    明朝後期,居然會出現太監的“就業難”,不難想象窮人的群體有多龐大,絕望的窮人群體有多龐大。如此的明朝,如果能長久的國泰民安下去,那是不可能的,天理不容。也正因為如此,當年只剩下18騎的李自成才能迅速拉起百萬大軍,並最終攻克了北京城。

  • 8 # 賤議你讀史

    我是專注歷史的中國小賤,我來回答。

    明朝的毀滅,原因有很多,但是既然題主提出這個問題,那我就以太監和官僚這個因素進行分析。

    無能的官僚集團,具體的說,是東林黨文官集團,才是明朝的毀滅者。

    我以前看三國演義的時候,曹操要滅江東,孫權猶豫不決,在聯劉抗曹和投降之間搖擺不定。魯肅對孫權規勸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我即使投降了曹操,也還能憑藉才能做到刺史,成為地方大員,而主公您呢?’

    魯肅這話說得很現實啊!

    道貌岸然東林黨,瘋狂挖墳葬明朝。

    我在來說說晚明時期的那些官僚,即使他們投降了清朝,也能在新朝廷混個一官半職,而皇帝的最終結局,反而不那麼重要。

    因此,他們的心態就是,皇帝必須死守社稷,至於自己嘛,這明朝能保則保,保不了,無非就是再換一套官服的事兒。

    事實上,他們也是這麼做的。清朝一入駐中原,東林黨文人們醜陋的嘴臉立馬凸現得很明顯,一個個的衣冠禽獸,恨不得變為女兒身侍奉新主子。

    就說東林黨的領袖錢謙益,他乾的兩件事為人所不恥。

    水太涼錢謙益曾放出豪言壯語:我老錢絕不做清朝的臣子,必將投水明志。好嘛,感天動地啊,果然是一代大家風範。

    真到了投水的時候,這廝望著冰涼涼的水面,來了一句‘今日水太涼’,拍拍屁股走人,轉身投靠了清朝。

    頭太癢清朝頒佈‘剃頭令’,大夥眼巴巴的看著這個東林黨的領袖,想看看老大是如何選擇的。

    要說錢謙益可真是一等一的不要臉啊。忽一日,這貨對身邊人說‘今日頭太癢’,便出門了,回來一瞧,嘿!剃了個標準的金錢鼠尾辮!

    就連清朝的統治者都不恥這人的人品,將其寫進《貳臣傳》中。

    這個錢謙益只是東林黨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更不要說其他那些人,一個個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背後卻是明帝國的掘墓人。

    太監終究是家奴,沒有皇帝沒有家

    太監這個群體呢,其本質就是‘家奴’,他們是依附皇權而存在的。一旦失去了皇權的庇護,這個群體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因此,他們很清楚唇亡齒寒的道理,即使他們在怎麼弄權,也要在明面上保住皇權合法性的存在。

    況且終明一朝,太監集團的權利一直被皇權死死壓制著,並不像東漢和唐朝那樣,出現太監廢立甚至毒殺帝王的事件。

    明朝太監最大的權利,就是擁有批示權,而太監們的最高政治理想,無非就是坐上司禮監掌印大太監的位置。

    至於軍權,太監集團從來沒有實際性的掌握,這也是為何明朝帝王彈指一揮間,就能滅了太監的原因。

    可憐崇禎帝,三尺白綾吊景山

    崇禎帝的自負和多疑,這裡暫且不提了,其實,崇禎手裡還是有很多很好的資源,孫傳庭、盧象升、袁崇煥等等,可惜了。

    我就說兩件事吧。

    議和崇禎後期,是希望和清朝議和,先騰出手解決李自成,才養精蓄銳對付外患。從戰略上來說,這是很明智的。

    崇禎私底下也讓人和皇太極進行議和之事,崇禎是想秘密進行,等到議和板上釘釘,朝中的官僚們反對也無濟於事。

    哪知這事傳了出去,官僚們一看,這哪成啊!堂堂中原王朝要向蠻夷服軟,這臉面咋掛得下。於是乎,他們高舉政治和道德的大旗,給崇禎施壓。

    最後,崇禎只得殺了議和大臣平息事端,這也斷了和清朝議和的出路,外患已經成了只得硬剛的局面。

    既然官僚們要臉,不議和,那好啊,你們倒是拿出對付外敵的策略啊。可是當崇禎滿朝堂一問,這些個義正言辭的人,一個個嘴巴抹了膠水,開不了口。

    遷都自朱隸起兵成功,搬家進入北京之後,在南京也還保留著同樣一套完整的政治機構,也就是‘兩京制’,這一制度一直延續到明亡。

    當時,崇禎遷都南京,其實是很正確的戰略,有三大益處。

    可以避免清軍鐵騎的兵鋒;南京有一套完整的政治機構,遷都以後可以立馬運轉;能加強對江南地區的控制,更有利於充實稅賦。很不幸,明朝的官僚們又跳了出來,就差指著崇禎的鼻子開罵了。大體上的意思就是,身為皇帝,應該死守社稷江山,怎能偏安一隅,沒了氣節。

    最後,崇禎帝活生生被逼得上吊自殺。而那些官僚們,轉身就去侍奉討好新主人去了。

    我覺得這些無恥的官僚簡直就是‘鍵盤俠’和‘白蓮花’再加上‘聖母biao’合體啊!

  • 9 # 是我大鵬

    一切問題都應該追溯事物發展的本源,官僚是促就太監攬權的根本原因。官僚是因,而太監攬政是果,有些問題其實在一開始就已經買下了伏筆,只不過是或早或晚產生影響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赤壁之戰中諸葛亮派關羽把守華容道是無意還是有意而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