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野史著作郎

    李世民作為唐朝歷史上的第二位皇帝,為大唐王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戰功。他十八歲隨父太原起兵,並迅速成長為軍中統帥。

    李世民足智多謀,任人唯賢,在唐王朝的建立過程中,李世民先後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等割據勢力,可謂是唐朝軍功第一人。

    (唐太宗李世民)

    李淵對李世民的功績也高度認可,一封再封,一賞再賞。617年,李淵晉陽起兵,李世民任敦煌郡公、右領軍大都督,後封秦國公,食邑萬戶。618年,李淵稱帝,李世民封秦王,任尚書令、右翎衛大將軍。621年,李世民受封天策上將,可開衙立府,位在百官公卿之上,實際上已成為皇帝李淵、太子李建成之下的三號人物。

    此時的李世民地位崇高,古之罕有,已到了封無可封,賞無再賞的地步。然而,李世民走到這一步用了僅僅五年的時間,幾乎是無時無刻都在接受晉封和賞賜。

    李世民的快速躥升自然是因為赫赫戰功,李淵在唐帝國的建立過程中要倚重李世民自然要對其進行封賞,但他未曾想到的是,他如此的封賞將自己、太子乃至群臣帶入了一個極為尷尬的地步。

    (李淵像)

    據說,當初晉陽起兵時,李淵猶豫不決,是李世民力勸之下李淵才下了決心。李淵甚至許諾,事成之後將由李世民擔任太子。可是,618年唐王朝建立時,李淵卻依古代的“嫡長子繼承製”立嫡長子李建成為太子,這讓一直征戰沙場的李世民不禁有些寒心。與此同時,李世民的快速躥升也使得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如坐針氈。長此以往,李建成忌憚李世民,李世民窺伺太子之位,朝中更是形成了“太子黨”和“秦王黨”,這為死後“玄武門之變”的爆發埋下了隱患。

    (太子李建成)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發動的,為此他揹負了“弒兄奪位”的罵名,但歸根到底,這場霍亂的根源卻在於李淵。所謂的“天策上將”實際上是變相的太子,允許李世民開衙立府實際上建立了一套足可以與太子抗衡的班底。這讓李世民的奪位之心更加強烈,也使李建成更加難容李世民,最終造成了“玄武門之變”的悲劇。

    公元627年九月初四,“玄武門之變”爆發,李世民率眾殺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隨後將兩人諸子殺害,並將其後逐出宗籍,手段殘忍,雷厲風行。此時的李世民已騎虎難下,隨後便向李淵逼宮,李淵無奈立李世民為太子,並詔告群臣:今後,凡事先由太子定奪,然後再呈報給自己。

    此時的李淵已無力在掌控朝局,兩個月後便禪位於李世民。次年,李世民正是登基,史稱“唐太宗”。李淵也成了歷史上最無存在感的開國皇帝。

    (唐太宗)

    李世民一生功績赫赫,為政勤勉,創立“貞觀之治”,為大唐的興盛奠基,李世民也被後世稱為有道明君。不過,縱然如此,李世民“弒兄奪位”的罵名仍然不能抹去,謾罵之聲時至今日不絕,這又是為何呢?若無“玄武門之變”便沒有後來的唐太宗,中國歷史的走向便可能發生變化,但為何人們不能原諒他?

    首先,中國向來是一個功過分明的國家,李世民雖然是一代明君,但他“弒兄奪位”亦是事實。古代中國講究倫理綱常,李世民此舉顯然不符合儒家傳統思想。功不掩過,即便李世民有再大的功績也難掩他的過錯。

    (玄武門之變)

    何止李世民,從侄子手中奪位的明成祖朱棣,在“九子奪嫡”中脫穎而出的雍正皇帝,哪一個不是有道明君,但卻始終因名位不正有著批判之聲。

    其次,李世民奪位手段殘忍,毫不留情。李世民的奪位可以說是雷厲風行,殺兄殺弟,殺兄弟諸子,斬草除根。這顯然不符合一個仁君的形象,而古代中國講究以仁治國,以孝治國。從某種程度來說,李世民奪位的過程,乃是不仁不孝的行為。

    李世民繼位後也是極力抹去自己“弒兄奪位”的汙點,但事實總是欲蓋彌彰,越是掩飾越有紕漏,越容易成為人們攻擊的把柄。

    (李世民劇照)

    最後,人們的八卦之心。古代有這樣一批人,專門以抨擊有道明君為業。越是被世人稱讚的,他越是抨擊。他們被稱為“衛道士”,他們不慕功名,卻因此圈粉無數,最終功名自來。這類人對李世民“弒兄奪位”的惡名也起到了宣揚作用。

    凡此種種,李世民雖有功,但“弒兄奪位”惡名卻揮之不去,並將永遠被後世評說。

  • 2 # 草民亂侃

    唐太宗落得罵名。怕是不存在吧!

    《舊唐書》:“臣觀文皇帝發跡多奇,聰明神武。拔人物則不私於黨,負志業則鹹盡其才。所以屈突、尉遲,由仇敵而願傾心膂;馬周、劉洎,自疏遠而卒委鈞衡。終平泰階,諒由斯道。嘗試論之:礎潤雲興,蟲鳴螽躍。雖堯、舜之聖,不能用檮杌、窮奇而治平;伊、呂之賢,不能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際,遭遇斯難,以至抉目剖心,蟲流筋擢,良由遭值之異也。以房、魏之智,不逾於丘、軻,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時也。況周發、周成之世襲,我有遺妍;較漢文、漢武之恢弘,彼多慚德。跡其聽斷不惑,從善如流,千載可稱,一人而已!”

    《新唐書》:“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傳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興之業。湯有天下,傳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號稱三宗。武王有天下,傳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與昭宣之功,其餘無所稱焉。雖《詩》《書》所載,時有闕略,然三代千有七百餘年,傳七十餘君,其卓然著見於後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嗚呼,可謂難得也!”

    杜甫:“煌煌太宗業,樹立甚宏達。”

    司馬光:“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

    成吉思汗:“欲安邦定國者,必悉唐宗兵法。”

    朱元璋:“惟唐太宗皇帝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勒內·格魯塞:“由於唐太宗的豐功偉績,一個不可預知的中國,一個英雄史詩的中國,並改寫了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著的文明史。”

    毛澤東:“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劍橋中國隋唐史》:“對後世的中國文人來說,太宗代表了一個文治武功理想地結合起來的盛世:國家由一個精力充沛但聰明而謹慎的皇帝治理,他牢固地掌握著他的帝國,同時又一貫謙虛耐心地聽取群臣,這些大臣本人也都是卓越的人物的意見。太宗的施政作風之所以被人推崇,不僅由於它的成就,而且由於它接近儒家的納諫愛民為治國之本這一理想,另外還由於它表現了君臣之間水乳交融的關係。”

    歷朝歷代對唐太宗的讚頌之詞多如牛毛,一一羅列都可成書了。何來罵名?

    在大唐的建立中李世民首倡晉陽起兵,封為敦煌郡公,南征北戰,立功最巨。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各個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立下赫赫戰功。

    太子李建成已是步步緊逼,殺機畢露。皇權之爭不進則死,容不得退讓。

    至於弒兄、囚父確是汙點,但相對於太宗的豐功偉績,這些汙點都被有意無意的忽略了,算不到罵名。

  • 3 # 婁南散客

    每一段故事都有曲折的原委,我們相信,逼父弒兄不會是任何一個人的初衷。事情會發展到這一步肯定有很多原因,為了自保啊,為了家人啊,為了手下兄弟們啊,這些都可能是他踏出這一步的理由。但是再多的理由,再多的無奈,也改變不了鐵一般的事實。

    按血脈傳承來說,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一母同胞,都是嫡子,但關鍵是他是嫡次子,李建成是名正言順的太子,代表著正統。悲劇地方也就在於此,如果換了他是嫡長子,那麼反過來如果李建成要發動宮變,被他打敗,殺伐處置,那麼就是名正言順。根本不會發生逼父,甚至他可以大度地放過李建成。

    這一點可以參考趙武靈王父子。作為正統代表的趙孝成王趙何,被他的兄弟,當時趙主父偏愛的趙章造反,失敗後,趙章被處死,沒有人有異議,因為這是冒犯正統的應有下場。而且,趙武靈王如果沒死,趙何也不會發生逼父的舉動,只因他本就是正統,無需如此。

    李世民功勞很大,打下了半個天下,讓他老爹封無可封。但可惜,他不是太子,終究不是正統繼位,因此他需要防備很多,不管是兄弟還是父親都會成為他的威脅。他殺兄弟逼父親或許非他所願,但這是他無論建立多少功業也不能改變否認的。

  • 4 # 暗夜思考

    所謂的李世民落得的弒兄奪位的罵名,其本質上指的就是玄武門政變。身在皇家,有些事情其實也是沒法避免的,既然決定了爭權,那麼骨肉親情之間的兵戎相見就再正常不過了,他若不弒兄,那自己很可能會被兄所殺。所以,沒得選擇之下,自然就有了玄武門的弒兄奪位。

    那麼,我們可以看看究竟是出於什麼樣的原因,使李世民最終做出了玄武門政變的抉擇:

    首先,打下李唐江山的李世民,對於自己落選太子這件事情,是非常不服氣的。

    公元617,李淵在李世民的鼓動下發動了晉陽起兵,正式吹響了反隋的號角。李世民先是率領三軍,攻入長安,導致了隋朝的正式滅亡。之後,又帶領十萬大軍進攻隋朝東都洛陽,並設伏擊敗了隋將段達。這樣,才有了第二年李淵的稱帝,從而建立唐朝。可以說,大唐的江山基本就是在李世民的率領下打下來的。

    另外,在太原起兵之時,李淵有給李世民許下過諾言,李淵承諾事成之後就冊封李世民為太子!!然而,大唐建立之後,李淵卻食言了,將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封為了太子!!此時,李世民雖然表面沒說,但其內心肯定是很不爽的。

    其次,剛剛建立的李唐江山,依然是靠著李世民的四處征戰從而得以擴張與穩固的。

    唐朝剛剛建立之時,其疆域面積其實是非常小的,僅僅限於關中和河東一帶,並未統治全國。然而,就當時的政治制度而言,做為天下之主的皇帝李淵與未來之主的太子李建成必須留首長安,那麼四處征戰擴張與穩定大唐疆域的重任,自然而然就又落到了李世民的身上。

    經過多年征戰,李世民在淺水源之戰中,平定了隴西薛仁杲,從而產剷除了來自西方的威脅;收復並、汾失地,從而鞏固了唐朝的北方;透過虎牢之戰,李世民一舉取得了華北的統治權,粉碎了河南王世充、河北竇建德兩大割據集團;之後,他又重創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

    可以說李唐江山的建立與穩固,李世民是其中的第一大功臣。之後李世民又四處招攬人才,其功績與聲望無人能及。

    最後,如此功績與聲望的李世民受到了兄長李建成的猜忌,同時李世民自己也不願屈居人臣。

    李世民的聲望過高自然就使得太子李建成開始忌憚。於是,隨著太子李建成聯合齊王李元吉對李世民的猜忌與排擠日深,再加上李世民自認為是自己奠定了大唐的開國基業。因此,自然而然的就在大唐朝政當中形成了兩股爭鋒相對的勢力。兩派勢力你來我往,互相傾軋!!而對於這種狀況,李淵由於太過優柔寡斷,所以也未能做出強有力的制止。

    玄武門政變

    兩派的鬥爭愈演愈烈,太子李建成甚至有過下毒謀害李世民的計劃。終於,626年李建成藉著突厥侵犯唐國邊境的機會,想要一舉奪下並控制秦王李世民手中的兵權,同時,計劃於昆明池設伏殺死李世民!!然而,這一計劃卻被李世民事先安排於東宮的眼線王蛭所得知並通報!!

    因此,李世民於玄武門設伏,擊殺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並逼迫李淵將自己冊封為皇太子!!這,就是玄武門政變,也就是李世民弒兄奪權的由來。

  • 5 # 中孚鑑

    李世民是唐朝的皇帝,他是唐高祖李淵的嫡次子,李建成的弟弟。他在為政期間,政績顯著,被稱為貞觀之治。是古代帝王中的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李世民和秦始皇、漢武帝、宋太祖被稱為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李世民在唐朝的建立和統一的過程中,是立下赫赫戰功的。在玄武門之變後,被立為太子,後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登基為帝,是為唐太宗。唐太宗不僅在政事上有很高的成就,而且在軍事上,他開疆擴土,使當時的各民族相處融洽,因此李世民被各族尊稱為“天可汗”,因為李世民的治理和施政,也給後來唐朝的盛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那李世民助父建立唐朝,後又橫掃外夷,為何卻又殺兄奪位之名呢?

    其實李世民之所以有殺兄奪位之名,是因為他雖然戰功赫赫,但是他本來卻不是太子,後來他之所以能登基為帝,是因為他透過發動了玄武門之變,而殺死了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太子被殺,從而李世民被立為太子,後又得以繼位,如此李世民後來雖然政績卓著,但他同時也有了殺兄奪位之實了。

    李世民早年的時候就英明果斷,擅長騎射,氣度不凡的同時又有遠大的志向。後來隋朝末年,天下大亂起義不斷、狼煙四起,李世民又極力的勸他的父親李淵起兵反隋,經過李世民的勸說和籌劃,於是李淵在晉陽起兵,後攻入長安,又廢楊侑,李淵得以登基為帝,建立唐朝。

    而李世民雖然在李淵起兵和建立大唐的過程中有大功,但是他是嫡次子,所以李淵立嫡長子李建成為太子,而李世民只是被封秦王。

    當時唐朝雖然建立,但是天下並沒有統一,還是割據勢力林立,所以之後李世民就帶兵征戰四方,先後平定各地割據勢力,李世民為大唐的統一是做出巨大貢獻的。

    故而李世民以戰功赫赫而地位尊貴,他的威望也越來越高,李淵為了體現出李世民的功勞和地位,於是就封了李世民為天策上將,天策上將是武官之首,可以自己招募人才作為天策府的官員,同時職位、地位又在親王、三公之上。從而李世民在當時唐朝中也就成了地位僅次於唐高祖李淵、太子李建成的第三號人物。而若以真實實力,李世民常年帶兵,可謂手握重兵,實力亦不弱於太子李建成。

    李世民當時位高權重,但是當時他畢竟不是太子,不是未來的皇位繼承人,他有如此高的地位和實力,故而嚴重威脅到了太子李建成的地位。李建成對此深感擔心,自來皇位之爭都是殘酷的,所以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就猜忌不斷,矛盾越來越重。

    按理說,本來李淵起兵,李世民是主要的謀劃者,李淵也曾答應他以後立他為太子,但是後來李淵卻立了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能勸李淵起兵,說明他是有遠大志向的。如今他雖非太子,但是他位高權重,所以受到李建成的猜忌。

    後來秦王和太子之間的矛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他們都不願居為人臣,同時李建成、李元吉又曾謀害李世民,最終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他的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

    玄武門之變後,李淵見李建成、李元吉被殺,雖然心痛,但也無可奈何,於是就立了李世民為太子,沒多久,李淵就退位,讓位於李世民,李世民得以登基為帝。

    李世民是透過玄武門之變殺死李建成後,得以被立為太子而登基的,所以他後來雖然政績顯著,但終究有殺兄奪位之名。

  • 6 # 金十七讀歷史

    題主實際上是在問李世民為什麼會發動玄武門之變。筆者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回答。

    一、李世民之軍功

    在建立政權和統一天下的戰爭中,李世民的主要軍功有四項。

    一是擊破薛舉、薛仁杲父子,取得對西部的統治權。

    二是擊敗北方的劉武周,將幷州、汾州全境納入統治範圍。

    三是在虎牢關一戰,一舉擊敗王世充和竇建德兩大勢力,華北全境歸唐朝統治。這是李世民軍事生涯的頂點。

    四是消滅山東的徐圓朗至此,基本消滅了各地割據勢力。

    以上四項軍功,李世民基本上可算唐朝統一過程中的首功之臣。也讓李世民積累很高的威望和龐大的勢力。

    二、世民與建成之關係

    太子李建成才能本不遜於李世民。從其平定劉黑闥一役可以窺其大概。竇建德降唐被殺,其部將劉黑闥乘機反唐。李世民前去鎮壓,後由李建成領兵平定。此一役可見,建成就算才能不及世民,然而也不會差得太遠。身為太子,自然不能隨便出征。所以征戰之事,大部分要由李世民代勞。

    對於軍功極盛的李世民,李淵封他為秦王,天策上將,可以自行開府——-到了賞無可賞的地步。此時太子的地位反而比較尷尬,因為帝國內部出現了一個地位和實力完全不遜於自己的兄弟。不知從何時起,並肩作戰的兄弟,變成了爭權奪利的對手。

    公元624年,李淵到陝西銅川的仁智宮避暑。誰知,有李建成的部將爾朱煥和喬公山二人上仁智宮告發太子謀反。李淵大事化小,以兄弟爭端之名化解了此事。此事大為蹊蹺。若是謀反大罪,李淵怎會輕易饒恕?可能是李淵查覺到太子有被人陷害的可能。不管是謀反還是陷害,兄弟二人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是無疑的。

    三、李世民的私人勢力

    隨著不斷征戰,秦王李世民的威望和勢力不斷增強,手下也聚集了一批只聽命於已的力量。這些人包括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恭、秦叔寶等謀臣猛將。這些人唯秦王馬首是瞻,若秦王一輩子只想做秦王,這些人不僅白白出生入死,恐怕連性命都不保了。所以就算李世民不想幹,這些人也會推著李世民向前走。

    綜上,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必定會以一種殘酷的方式來解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掐絲琺琅工藝源自哪個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