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呆歷史觀
-
2 # 77東
1:操之過急用人不當
2:輔政大臣書生意氣誤國之大事
3下手不夠狠婦人之仁,致使朱棣幾次死裡逃生最終造反成功
-
3 # 雲上鄉愁書院
第一,策略沒有錯,不削藩的話朱元璋時分封的各大王擁兵自重,各個功高震主,大有與中央叫板之意。
第二,出現財政的截源,大部分賦稅被藩王截流。
第三,土地兼併開始出現。
-
4 # 朝史暮想
自古以來,藩王坐大都是封建王朝中央政府非常頭疼的問題。
那麼朱允炆為什麼一登基就開始著手削藩呢?到底需不需要如此迫切?
第一,明初的藩王,有兵權有威望朱元璋軍閥出身打下天下,在南征北戰中除了有一眾忠心耿耿的大將謀士外,他的幾個兒子在戰爭中也出力良多。朱允炆的這幾個叔叔,有武裝,有威望,也有謀略。朱元璋敢把幾個兒子放到各地去維護王朝安全,足以證明幾個兒子能力不俗。
如果朱標正常繼位,以朱標的威望和勢力,壓制幾個弟弟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可最後是朱允炆繼位。中國封建王朝的帝皇要想自己日子過得爽,就一定得兒子多,叔叔少。所朱允炆的情況就很不樂觀。
對朱允炆來講,幾個有兵權,能力不俗的叔叔環伺周圍,是一個非常麻煩的不安定因素。
第二,只有馬上削藩和不削藩的,無法循序漸進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明代的藩王和漢代的藩王不一樣。漢代的藩王是有土地的,明代只有兵權。漢武帝的推恩令,就是在封地上做文章,逐步削藩。而明代,對於藩王的兵權,只有收和不收。
所以朱允炆要麼不削藩,一旦開始,就是徹底快速的削藩。
第三,明初藩王,的確蠢蠢欲動,比如朱棣朱棣對朱允炆繼位,是很不服的。在朱棣看來,朱標死後,太子之位應該在其兄弟之間選擇,哪有從孫子輩這裡繼承的。
而如果是從朱標兄弟中挑選太子,朱棣無非是熱門人物。所以朱棣很不甘心。朱棣的這種心思,朱允炆是完全瞭解。而朱棣,又有造反的能力和實力。事實最後也證明了這點。
第四,朱允炆要施政,解決內憂是首要任務朱允炆和朱元璋不一樣,他是一個屬於比較正統的儒家君主。滿腦子的儒家思想,身邊的人也大多如此。
儒家思想倡導的秩序,使他特別難以忍受周圍幾個叔叔的“特殊存在”。
而朱允炆想要推行自己的施政理念,就必須和朱元璋時代的政治風格做切割。某種意義上,幾個叔叔的存在,是爺爺執政格局的遺留。
基於以上四點,朱允炆必須馬上徹底削藩。
-
5 # 方圓論壇
而朱標因病去世之後朱元璋的兒子們心思又開始活絡起來了。畢竟太子沒了按道理太子肯定就得從他們這些人裡面產生了。誰知道希望來的突然,絕望也來的突然。朱標的兒子橫空殺出奪走了原本屬於朱元璋兒子的皇位。也因為如此朱允炆算是把他的那些叔叔伯伯給得罪慘了。畢竟朱允炆之所以會被選為太子是因為他是朱標的兒子。而且行事作風和朱標比較像。朱標死後朱允炆又表現的很孝順。所以愛屋及烏的朱元璋就把朱允炆立為了太子。朱元璋繞過兒子們立孫子的舉動讓皇子們都很不滿。但也只能接受,畢竟沒有人敢惹朱元璋這個活閻王。哪怕是他的兒子,敢觸犯朱元璋分分鐘也得重新去投胎做人。
但不反對不代表就能接受。表面上王爺們對朱允炆言聽計從,但實際上根本沒人拿他當回事。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繼位。本來朱允炆當太子就沒有多長時間。也沒有組建自己的班底。所以朱允炆上臺第一件事應該是組織自己的臣子班底徹底掌控了朝堂之後再說其他的。畢竟穩固自己的統治才是正理。而朱允炆也不知道是犯糊塗了還是太過於自我感覺良好。在他上臺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就馬上開始實行削藩。
表面上看朱允炆佔據了大義,藩王們也不敢不從。而且朱允炆身為皇帝擁有著巨大的號召力和朝廷能調動的各種資源都足以鎮壓造反的藩王。所以在朱允炆削藩之初確實著有成效。但後來朱允炆太過於急於成事了,開始大批次的削藩真是條件越來越苛刻。很多王爺不僅地位不保而且還有性命之憂。在這種極端條件下也就觸發了藩王們的造反決心。之後朱棣打出“奉天靖難”的旗號開始了造反大業。而追隨朱棣造反的藩王也為數眾多。但就是這樣朱棣的勢力也比不過朱允炆。但後來由於朱允炆的用人不當導致朝廷大軍先後經歷了鄭村霸之役、白溝河之役和濟南城下的大敗,六十多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而且由於當年朱元璋殺功臣殺的太狠了。導致朱允炆最後無人可用。用了人之後又疑心重重導致朝廷內部出現了不穩的跡象。這也是朱允炆失敗的原因之一。
而且朱允炆這個皇帝還很優柔寡斷。辦事不果決。本來戰場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士兵軍隊講究的是士氣。朱棣在作戰中身先士卒十分勇猛這就導致了他的部隊作戰更加勇猛。而朱允炆則假惺惺的說“近爾將士與燕王對壘,無使負殺叔父之名”。也就是說朱允炆下令不許殺害朱棣。這就使得朝廷軍隊作戰起來瞻前顧後的不敢全力以赴。其結果就是朱允炆的朝廷大軍被朱棣的軍隊打的狼狽不堪。最後本來屬於朱允炆的江山也易手他人了。
-
6 # 楚風說歷史
朱允炆削藩沒錯,錯就錯在時機和方式不對。我們首先要明確的是朱允炆之所以如此急著削藩,和朱元璋有很大關係。朱元璋性格非常多疑,他只相信自己的皇子皇孫,不然也不會揹著千古罵名大殺開國功臣。
先談朱元璋為何分封藩王洪武三年,在南京皇宮的奉天殿前,宣旨官向跪在殿前的宗室們宣讀了朱元璋的封藩詔書,明朝的封藩制度就此創立。在朱元璋看來,天下太大,皇帝一個人是治理不過來的,所以應該立藩王以鎮天下。什麼,你說開國功臣?不好意思,不在咱老朱考慮範圍之內。
難道朱元璋就真的覺得封藩就能永安天下嗎?如周室百年戰亂,漢朝七國之亂,晉朝八王之亂,如此種種前車之鑑,想必朱元璋也是明白的。但是朱元璋恰恰就在這件事上存在僥倖心理,認為只要教導太子對藩王信任,教導諸王輔佐王室就可以長久太平。我覺得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也許朱元璋認為哪怕是藩王起兵,最後當皇帝的還是他老朱家的人,所以大明王朝還是能長治久安。所以當一個小縣的訓導葉伯巨上書朱元璋封藩制容易尾大不掉時,他只從朱元璋那裡得到了下獄身死的賞賜。
朱允炆對封藩的態度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別說是朱允炆,又有誰能眼睜睜看著身旁有威脅到自己地位甚至生命的人存在呢?朱允炆在朱元璋在世時,曾經問過他一個問題,如果逆賊叛亂,藩王可以平叛,那如果是藩王叛亂,又有誰能平叛呢?朱允炆問這一句的意思就是在暗示朱元璋封藩制度會威脅到皇帝,但是朱元璋對此並未作出回答,反而問朱允炆的看法。
朱允炆只好說以德懷之,以禮制之。其實這哪裡是朱允炆的真心話,後面的削封地、廢王位、出兵伐之才是他的想法。既然朱元璋不能幫他動手削弱藩王,那隻能等到他繼位之後再動手了。我覺得朱允炆是早有謀劃,不然不會一上臺就馬上動手,估計在太子宮裡早就畫好圈圈詛咒藩王們了。
朱允炆幾次三番的失誤1、操之過急。朱允炆對於削藩顯然太著急了,三年就打算削掉所有的藩王,雷霆之勢用的並不合時宜。
2、選錯下手的物件。說他三年要削掉所有藩王是雷霆之勢不合時宜,是因為他選錯了對手,在對付他最大的敵人時顯得拖泥帶水。如果第一個就拿下朱棣,直接抓到南京或者砍頭了事也就罷了,畢竟他對付其他藩王也沒心慈手軟,還什麼勿使朕負殺叔之名,真是假惺惺的錯了地方,就算是暗示將士直接在戰場上殺了朱棣也完全沒必要,他難道不明白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嗎?
3、臨陣換將,誤用將帥。朱允炆在耿炳文暫時失利的情況下,就急忙換帥,已是大忌。偏偏換上的李景隆還是個蠢材,活生生把一副好牌打的稀巴爛。到頭來恰恰是這位李景隆大元帥開啟的南京城門。
而且朱允炆這已經不是在削藩,而是廢藩,想要把叔叔們斬盡殺絕的架勢實在是讓人心寒。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只有一個藩王成功了,那就是朱棣。可以說在朱棣之前,是從來沒有這樣的先例的,可以想象朱棣當時的心理壓力是多大,如果不是被朱允炆把刀架在他脖子上,朱棣又怎麼會以命相搏。換言之,朱允炆要不是趕盡殺絕,削藩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
7 # 希望星晨58298869
朱允炆一登基就削藩是必須的!
1.朱元璋 打天下時,已有幾個兒子跟隨在自己身邊並屢建奇功了,所以朱允炆的這幾個叔叔,有戰場經驗與謀略;朱元璋把自己的幾個兒子放到各地去,帶兵維護安全,足以證明他們都是能獨擋一面的主,如果朱標不英年早逝,正常繼位壓制這幾個弟弟是綽綽有餘的。可最後爺爺的皇位由孫子朱允炆來繼承,所以情況就很不樂觀了;對小朱同志來講:幾個手握兵權,有威望的叔叔環伺在帝國周圍,是潛在的不安定因素,有可能隨時顛覆自己的政權。2. 明代的藩王沒有土地,只有兵權;削藩與否意謂著是否收取兵權,所以小朱要麼不削藩,要麼一旦開始,就要乾淨利索地徹底削藩,沒有循序漸進的過程;兵權這東西在叔叔的手中,隨時都會構成對自己的威脅,所以,上任伊始,大刀闊斧地削藩沒錯。尤其是,朱棣有取而代自己的意思,朱允炆心知肚明,而朱棣足智多謀、能戰慣戰,能力和實力擺在那裡,如果暇以時日,你不削藩,他準備好也會主動問鼎金陵的;而一旦削藩成功了,就有殺一儆百,以儆效尤的作用,對自己的未來統治有四兩撥千斤的效果,所以削藩勢在必行。3.朱允炆受過儒家思想的薰陶,自己任用的人也多屬儒家學派(如方孝儒等), 儒家思想講究秩序和規矩,幾個叔叔虎視眈眈地特殊存在養,顯然是小朱推行自己的施政理念的阻礙,秩序無法維持;要全面推行儒家正統思想就必須和朱元璋爺爺時代的政治作派做訣別,否則,中央政令貫徹實施不了,所以也必須立即削藩。
-
8 # 這些歷史要讀
削藩是必要的,也是正確的,但錯就錯在朱允炆的削藩行動實在操之過急!
在歷史上,朱允炆給後人留下了儒弱無能的印象。普遍認為,他在靖難之役中的失敗,就是因為這種儒弱的性格缺陷所造成的。然而,如果我們更進一步去了解建文帝的削藩行動,就會發現,他一點都不儒弱,反而是殺伐果斷,雷厲風行,倒頗有點他爺爺朱元璋的風範。
實際上,朱允炆的削藩計劃在其登基前,就已經與近臣們著手策劃了。所以,公元1398六月(洪武三十一年),才剛即位不到三個月的朱允炆,就迫不及待的向他的那些皇叔們開刀了。
先是以周王次子舉報其謀反為藉口,下旨將周王廢為庶人,並全家押解抵京軟禁。而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那位舉報自己老爸的周王次子,當時不過是位十歲的小孩而已。這樣的告發藉口,實在是太過於牽強了。然而,朱允炆可不管那麼多,說幹就幹。
緊接著,朱允炆又以湘王朱柏被人告發謀反為由,傳召朱柏。由於有了周王這個前車之鑑,湘王朱柏是嚇得直接就在自己的王宮中自焚而亡......
從這兩件事中,其實我們就可以看出朱允炆削藩行動有多急。而且他所用的理由,更是牽強附會,明擺著就是”欲加之罪“。要知道,那些藩王可都是他的皇叔長輩,他們都還沒表現出謀反的姿態,朱允炆就先下手為強,顯然是操之過急的。而這也是他政治上極不成熟的一種表現。
所以,《鄭和下西洋》中,朱棣對朱允炆這番評價,確實很到位:
朱允炆才不及學童,德不及販夫,以空談欺天下,以愚頑誤家國,變律法、改官制、離經叛道,復井田、亂藩鎮、倒行逆施。太祖遺訓,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必訓兵討之,以清君側之惡。相比之下,之後明成祖朱棣的削藩行動,就顯得高明得多了。因建文削藩而起兵靖難的朱棣,他登上皇帝后也著手削藩。只不過,朱棣並不像朱允炆那般急躁,而是採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開展,先是禮待藩王,等到他們顯露不法之舉後,再以此為由,逐步削權削兵,慢慢消除藩王勢力的威脅!
-
9 # 歷史課課代表
皇孫朱允炆的登基完全是按照朱元璋的意志來執行的,朱允炆性格懦弱,但朱元璋認為他是嫡孫身份尊貴,而且對於當時的大明江山來說,像朱元璋這樣性情暴躁的人不適合做繼承人,所以朱允炆在朱元璋心目中是一個非常合適的接班人選。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朱元璋在離世之前還處死了很多功臣,給朱允炆清掃了政治道路,雖然朱元璋所作的努力很多,但是他卻忘記防備自己人了。在朱允炆繼位後,他開始注意到藩王們的勢力,他也擔心藩王會造反,所以就提出要削藩。
從歷史結局來看朱允炆的削藩行動非但沒有成功,還成全了朱棣,所以很多人都認為朱允炆削藩是不應該的。實際上從帝王的角度來看朱允炆當時削藩也是無可厚非的,畢竟當時大明江山的領地中有很多藩王駐守,朱元璋死後,藩王勢力變大,隨時會存在危險,天高皇帝遠的叛亂也是輕而易舉,所以對於當時的朱允炆來說,削藩是勢在必行,但朱允炆操之過急,削藩戰略上也存在錯誤,從而導致滿盤皆輸,還給朱棣一個篡位的好藉口。
當時朱允炆先打擊的是一些勢力比較小的藩王,這些藩王好對付,朱允炆想要先小試牛刀,後來在獲得了初步勝利後再逐一解決其他藩王,但是朱允炆卻忘記了一件事,那就是在處理這些藩王的時候,這些藩王早就互相聯合起來,抵抗削藩,這是朱允炆沒有想到的,朱棣南下攻打南京時,其他藩王本應護駕,然而因為朱允炆在削藩,剛登基的朱允炆也沒有跟他的叔叔們搞好關係,結果無一藩王護駕,這就是戰略上的錯誤。
朱棣的性格和朱元璋很像,他非常擅長打仗,剛登基的朱允炆根本沒有帶軍的經驗,在靖難之役中雖然明軍數量眾多,但兵不在多,而在於精,朱棣老謀深算,顯然年輕的朱允炆根本不是朱棣的對手,朱棣聯合各個藩王,打著朱元璋曾留下的皇明祖訓: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一蹴而就,拿下南京。朱允炆之所以失敗,顯然是低估了藩王的實力。並且剛剛登基,根基不定,便開始急於削藩,削藩不成,反而給燕王朱棣提供了造反的理由,實乃不智之舉。
-
10 # 歷史這樣說
朱允文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皇太孫,朱元璋駕崩後繼位,開始對各地的叔父們削藩,燕王朱棣不甘心坐以待斃,發動靖難之役,最終攻入南京,朱允文不知去向,從此在歷史上消失。
由於結局太悲催,有些人認為,朱允文就不該削藩,或者至少不能那麼急,但悅史君認為,朱允文削藩還是對的。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是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掌控欲很強,皇太子朱標去世後,他更是將可能威脅朱允文的勳貴大臣一一剷除。
但朱元璋有一個漏洞,他給了兒子們太多的權利,使得他們成為朱允文最大的威脅,但這個問題是不能提到明面上的。
朱元璋臨終前,也怕兒子們搞事,留下遺詔不允許兒子們進京弔唁,但他駕崩後,朱棣還是領兵南下,在使臣拿出遺詔後,才很不情願地退回燕京。
朱允文深知叔父們對自己的威脅,而且他們中的一部分已經激起了朝野上下的反對,所以就在朝臣支援下,開始強力削藩。
朱棣坐不住了,經過一系列準備後,他起兵造反,並最終成功。
朱允文的失敗原因很多,但削藩不應該成為理由,只是成功者的藉口罷了。
朱元璋稱帝后,為了大明江山永固,他將自己的兒子分封到全國各地做了藩王,“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歲祿,不授職任事,親親之誼甚厚。”朱元璋在世時,外地藩王謹言慎行,可隨著朱允炆即位,藩王們逐漸尾大不掉,對皇位產生威脅。
回覆列表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稱帝后,為了大明江山永固,他將自己的兒子分封到全國各地做了藩王,“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歲祿,不授職任事,親親之誼甚厚。”朱元璋在世時,外地藩王謹言慎行,可隨著朱允炆即位,藩王們逐漸尾大不掉,對皇位產生威脅。
長久以來,關於朱允炆丟了江山的原因,史學界逐漸有一個共識,就是朱允炆一上臺就削藩。建文帝削藩是從最弱小的藩王開始的,這讓最有實力的燕王聞到了一個極其危險的訊號,也給朱棣充足的準備時間。
繼位第一年,被朱允炆廢掉的範圍有周王、代王、湘王、齊王、岷王。這五個藩王劣跡斑斑,可沒有威脅到朝廷統治,比如遠在雲南的岷王,再比如造成湘王舉家自焚,這就過分了。
問題來了,朱允炆一登基就削藩,正確嗎?先來句總結,削藩本身是沒有任何問題,藩王手中擁有強兵,這對朝廷是極大地威脅。但是,朱允炆在削藩犯了兩個致命錯誤,一是前面提到的削藩順序問題,將朱棣放在最後;二是犯了草操之過急以及急躁輕敵的錯誤,認為藩王在皇權下壓力下就會束手待斃。
從決定削藩那一刻起,朱允炆自我幻想,認為自己的皇叔們能心甘情願地配合削藩。完全沒有意識到,削藩完完全全是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前期五名藩王的順利被削,勝利來得如此突然,讓朱允炆有些飄飄然了。
可朱棣絕不會坐以待斃,翻閱史書,我們發現一個令人唏噓的現象。就是靖難之役已經開始了,朱允炆對如何處置朱棣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意見。更令人不解的是,朱允炆竟然對前線將士下達了不許殺害朱棣的聖旨。
“一門之內自極兵威,不祥之甚。今爾將士與燕王對壘,務體此意,毋使朕有殺叔父名。”這就尷尬了,讓將士不傷害朱棣,這讓浴血拼殺的將士們怎麼想?常言道,擒賊先擒王,只要先消滅的敵人的首領,才能徹底戰勝敵人。
要知道朱棣起兵本身就是反叛,他一死,“靖難之師”則會不戰而敗。在靖難四年時間裡,正是朱允炆的這條詔令,讓朱棣一次次逢凶化吉。在東昌之戰中,燕軍打敗,主將張玉更是戰死。
燕軍殘部在撤退過程中,朱棣斷後,結果追擊明軍的數百人不敢進逼。另外,滹沱河之戰中,朱棣竟然在明軍陣地中野宿,被明軍發現後又穿營而過,結果明軍“莫敢一矢相加遺”。這樣的撤藩方式,朱允炆焉能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