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樂為54788741

    只能說時間不對,豐臣秀吉入侵北韓的時候,正是大明中興的時候,如果等到後金崛起的時候再入侵,保不齊就是三國爭霸的局面。

  • 2 # 鳳城不肖生

    痴心妄想,彈丸之地,跳樑小醜!明萬曆年間,豐臣秀吉付諸行動,總方針是先佔北韓,再攻大明!把自己手下能打將領像什麼九鬼嘉隆、福島正則、小西長行,加藤清正、什麼所謂的賤嶽七杆槍派出來(這些將領都是日本史書上大書特書的名將戰神之類的,在我看來都是些游擊隊的將領,壓根就沒指揮過大兵團作戰,日本的戰國時代,就是幾個縣長手底下有個萬把兩萬人打來打去,個別諸侯手底下也就幾千人撐死了是個鄉長或者鎮長),舉全國之力組織出十五萬大軍傾巢而出,北韓倒是一如既往的慫,三個月,全國八道丟了七道,就剩下一個全羅道還在手上,連北韓皇帝都上書明朝要求政治避難,希望父母之國能夠幫助北韓驅除倭寇,明朝前後總計派去北韓的將領也不過七八萬人,精銳有李如松帶的一部分遼東鐵騎、吳惟忠帶領的第二代戚家軍,前期李如松指揮,後期麻貴指揮,也不算費勁吧,揍的倭寇丟盔卸甲,主要還是北韓兄弟不給力,城池打下來還給他們,他們自己還守不住,還要讓明軍幫忙守城,後來豐臣秀吉病逝,日軍全軍撤退,又被明軍一通追著打,全趕下海了!

    這段歷史明朝壓根就沒怎麼當回事,這才只是萬曆三大徵裡的一徵,北韓和日本就不一樣了,日本史書裡寫的天花亂墜,總得意思就是日軍將領很英勇,明軍派出去幾十萬大軍才能打敗日軍,北韓更離譜,就一箇中心觀點:北韓是抵抗倭寇的中流砥柱!!!

  • 3 # 直江愛

    作為一個忠實的明史迷,我來回答。

    事實證明,豐臣秀吉是沒有這個實力的,至少不是足夠的。

    那麼問題就隨之演變為:是誰給了豐臣秀吉勇氣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呢?(反正不是梁靜茹)

    第一,豐臣秀吉有點實力

    豐臣秀吉終結了日本國內的戰亂局面,無疑,他在日本國內實力還是最強的。而且,從西元1467年,日本就進入了所謂“戰國時代”,打到西元1590年豐臣秀吉完成是對日本形式上的統一,少說打了一百多年仗了。從基層士兵的戰鬥力上來講,豐臣秀吉是有自信的。

    第二,資訊不對稱

    不得不說,豐臣秀吉算是個重視情報的人,但這是中世紀狀態下的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情報傳遞,一定會滯後的。

    根據豐臣秀吉的計劃,得先佔北韓,後佔北京。換言之,明朝是他的潛在對手。

    從倭寇(中日之間的武裝走私貿易艦隊)口中,豐臣秀吉得知明朝“文恬武嬉”,文官愛錢,武將怕死,屬於“吃啥啥不剩,幹啥啥不行”。

    這要是戚繼光沒有平定倭寇之前,也沒啥毛病。畢竟,衛所制度下的明軍,到那個時候,確實沒啥戰鬥力了。有記載說,四、五個日本浪人每人拿把武士刀,從花果山一直砍到蓬萊東路,眼睛都不眨一下,而明軍只敢遠遠滴跟著。

    問題是,這個情報落後了!

    經過戚繼光的改造,大明朝已經專門訓練出一支專打倭寇的“戚家軍”(沒錯,戚家軍最終是在遼東對抗滿清的時候,被漢奸坑死的)。

    遠端武器,明軍有鳥銃,比日軍的“鐵炮”更為精良,到豐臣秀吉死的那一年,明軍引進了更先進的魯密銃。

    近距離,明軍有狼筅和長短兵器結合的鴛鴦陣。

    另外,明軍還有豐臣秀吉玩不起(無力大規模裝備,不管是裝備本身還是人力)的一件東西:佛郎機炮。

    (當然,日本國內也有佛郎機炮,可裝備規模和明朝不可同日而語)

    軍紀上,戚繼光重視訓練、重視後勤保障、重視賞罰,使軍隊有了脫胎換骨的改變。

    第三、歐洲人的事兒

    這裡面有歐洲人的事兒嗎?肯定的。

    當時正是地理大發現時代,日本和歐洲人開始接觸時,有沒有完成內部統一。所以相對來說,歐洲人(主要是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和後來的英華人)在日本傳教、貿易,比在中國方便多了。和歐洲人有了接觸,對世界的認識,豐臣秀吉的眼光不再侷限於東亞這個角落。從他的計劃裡可以看出,他還想佔領菲律賓、入侵東南亞和佔領印度呢!這個世界地理學的還是不錯的,就是拜歐洲人老師所賜。

    在豐臣秀吉的眼中,他可以和東南亞貿易,還可以和歐洲人貿易,飄飄然覺得“萬國來朝”了。(瞧你那個沒見過世面的樣子!真正的萬國來朝,你見了還不得尿褲子啊!)

    在這種錯覺裡,豐臣秀吉覺得,他是有實力的。

    可事實證明,第一次和明軍交手,日軍兵力佔優勢,沒打贏。第二次和明軍交手,雙方都做好了充足的準備,還是沒打贏……豐臣秀吉還把老命搭進去了(這是導致豐臣秀吉死亡的重要外在因素)。

    從民族精神的層面上來說,豐臣秀吉乃至整個日本,都沒有明白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我們的民族精神,不同於日本的“跟從強者,學習內化,然後反咬一口”。華人從孔子的思想開始,就重視現世,不吃虧,吃虧了早晚找回場子,反過來把對手按在地上摩擦。

  • 4 # 文史宴

    豐臣秀吉有一定實力,但以為自己能上天,就敢悍然侵犯明朝,可以說是大大的高估了自己。

    日本戰國時代結束後,日本的軍事水平發生了類似於中國從春秋到戰國的飛躍性變化,戰略戰術都比以前大大的進步,而經過戰國各領主發展領地,日本的人口也激增,到戰國時代結束時有人口上千萬,能出兵三十萬,豐臣秀吉以半數的部隊即十五萬人左右秦朝,可以算是一支大軍,這支部隊裝備了較先進的歐式鐵炮,單兵戰鬥能力也不弱,可以算是頗為強大的一支軍隊。

    但是跟明朝的關寧鐵騎和南軍(前身是戚家軍)相比,這支部隊就不夠看了。明朝用的騎兵加大炮戰術,日軍從碧蹄館之戰以優勢兵力圍殲李如松少量精銳失敗後不敢與明軍主力野戰,依仗著易守難攻的倭城打了幾個勝仗,最終被明軍趕回了海島,豐臣秀吉也在失意中死亡,家業被德川家康奪走,全家被殺了個乾乾淨淨,也可以說是報應吧。

  • 5 # 萬歲1148858845

    當然沒有足夠力量侵略中國,秀吉對自身力量有非常清醒的認識所以他在平壤戰役,碧蹄館戰役失敗後主動求和而最主要的條件也不過要求一半的北韓國土以及和明朝皇帝聯姻,進行勘合貿易而已!實際上當時秀吉連日本國內都沒有完全平定隱患極大,他甚至被迫把母親送到德川家康那裡做人質以換取所謂的效忠,此外當時的日本以土地產出糧食多少來確定諸侯實力即所謂石高,秀吉的石高不過四百萬石,而德川家康兩百萬石,而上杉家是百萬石,其他諸侯還有許多幾十萬石的比如毛利,島津,如此情況下秀吉根本沒有絕對控制日本的能力

  • 6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豐臣秀吉當然是具備一定實力的,這是他敢和大明王朝叫板的原因之一:當時的西方小國林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歐洲殖民先驅儘管在美洲、非洲和南洋成功建立起殖民統治,但其舉國兵力不過數萬,連雄踞中東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全國總兵力也就二十萬人左右。在壬辰戰爭爆發的四年前在遙遠的歐洲也爆發了英西大海戰,儘管此戰英國取勝,但並未獲得徹底壓倒西班牙的優勢,此後直到1604年英國和西班牙圍繞海上霸權展開了持續的爭奪。按說英西海戰持續的時間長於壬辰戰爭,可雙方動用的船隻總數還不及日本侵朝時一國動用的艦船數量多。而日本在1500年時就已經有1540萬人口,這一數字超過了歐洲任何一個國家,事實上當時的日本很可能是全世界僅次於大明王朝的第二強國。

    不過這個第二強國同大明王朝這個第一強國比起來差得實在太遠:疆域、人口、兵力、經濟幾乎樣樣不及。儘管從整體國力而言:大明王朝具備碾壓日本的絕對實力,但戰爭從來都是瞬息萬變的——有時決定戰爭勝負的並不一定是雙方的整體國力對比,有時區域性的優勢也會擴大為全面的優勢。日後的滿清和大明的對峙以及近代史上日本同大清帝國、俄羅斯帝國的對峙也都證明了這點——即使並不具備絕對優勢,又可以儘可能將自己的優勢最大化從而壓倒對手,而日本恰恰就是這麼一個具有賭徒心態的民族。那麼當時的日本相比明朝是否存在優勢可言呢?這個還真有。

    這時的日本剛從戰國亂世走出,儘管長期的戰亂使日本呈現凋敝破敗的景象,但與此同時也磨練出具有豐富實戰經驗計程車兵。儘管日本戰國的大名爭霸被網友戲稱為村級械鬥,可我們也不要忘了在這些“村級械鬥”中落敗的武士浪人組成的倭寇都能令大明官軍頭疼一時,何況是日本正規軍呢?此時的大明王朝已承平百年,衛所荒廢,軍備空虛,這也是戚繼光放棄明軍舊有的編制,轉而組建戚家軍抗倭的原因所在。而在武器裝備方面日軍也並非全面落後於明軍——儘管中國是火藥發明國,儘管大明王朝組建了全世界最早的火器部隊神機營,可到了萬曆年間大明火器已不是全方位領先於世界了,這也是當時的明軍混用中國產火器和佛郎機、紅衣大炮的原因所在。當時正是世界範圍內的大航海時代,日本從葡萄牙人手中獲得了新式火繩槍的製造使用技術。根據當時明朝和北韓自己的記載:明軍在火炮上具有優勢,但在火繩槍方面不及日軍,所以一般交戰前都先用大炮轟擊,而盡力避免近距離巷戰。

    根據萬曆抗倭援朝戰後的的統計:為支撐這場戰爭大明王朝花費的經費支出平均每年高達240萬兩左右,戰後的明朝迅速出現了財政赤字。當面對來自東北關外的八旗勁旅和明末變民時明軍幾乎已沒多少經費足以支撐戰爭了,以致於不得不一再加徵三餉,這麼做無異於飲鴆止渴,最終進一步激化了民變。偌大的明王朝為支撐這場戰爭都幾乎傾盡國庫,那麼作為彈丸小國的日本理當更為困難才是,事實上到了戰爭後期日本也的確出現難以為繼的現象,不過作為一個彈丸小國能搞到戰爭經費支撐這樣一場戰爭就足夠令人驚訝的了。事實上豐臣秀吉的確是一個理財能手:在他剛開始執掌日本政權時豐臣家的直屬領地僅僅有二百萬石,而他封賞給德川家康的卻是關東二百五十萬石——從封地大小來看:作為豐臣家臣屬的家康比秀吉還多。但豐臣秀吉的思路早已超脫了以米穀為中心的經濟思想:他開掘了佐渡的金山,獨佔礦業的利益,同時大力發展堺及博多灣的對外貿易,從中獲得大筆稅金。此外在琵琶湖的交通樞紐大津建成一座城市,發展國內貿易,從中獲取利潤。同時在大阪城修建倉庫大量儲存金銀,對一切開支進行嚴格管控,避免一切鋪張浪費,查禁一切貪腐行為。日本戰國時代的諸侯大名普遍熱衷於在自己的領地內開礦:武田信玄、今川義元、織田信長都幹過這事,都說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彈丸小國,其實也不盡然——在金銀礦產方面日本就相當富裕。這其中尤其以石見銀山產量最高,周邊的諸侯大名為爭奪此地不斷爆發戰爭。1584年控制石見銀山的毛利輝元臣服豐臣秀吉,石見銀山轉為毛利家與豐臣家各派家臣共管,併成為秀吉後來文祿慶長之役入侵北韓時的主要資金來源。此時正值世界範圍內的大航海時代:在中、日、朝三國傳統的勘合貿易以及和遠道而來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的貿易中日本也積累了大量資金並源源不斷獲得戰爭所需物資。當然秀吉也沒放棄從傳統的農業生產中獲得資金來源:他在統一日本列島後在全國各地進行“檢地”——把島內的土地算算清楚、人口數統計清楚。與此同時他取締了此前存在於農民和領主之間的層層剝削,限制了領主在徵收地租是的任意盤剝,特別是以法律形式保障小農的永久耕作權,以此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對待工商業方面推行樂市樂座制度——廢除行會、開放市場。

    由此可見:豐臣秀吉統治下的日本在人口兵力、軍隊戰力、經濟後勤方面都具備一定的實力,然而僅僅憑藉這些還遠遠不足以真正挑戰大明王朝。事實上此時在日本內部也有不少人反對豐臣秀吉對明朝用兵的計劃:老謀深算的德川家康就巧妙地躲避這場戰爭以儲存自身實力。除了德川家康外,當時另一位地方實力派人物——坐擁擁有百萬石糧食產量的封地的伊達政宗也極力避免捲入這場戰爭。既然日本國內的地方諸侯大名中依然有對秀吉陽奉陰違者,既然日本內部還有反對出征北韓的巨大呼聲,那麼為什麼豐臣秀吉仍執意對大明和北韓用兵呢?其實這和豐臣秀吉面臨的現實處境密切相關:戰國大名由於處於群雄逐鹿的競爭氛圍,往往比較重視本藩本地的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的發展——這其實很容易理解:身處戰亂年代手中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就沒有一切(即使偶然擁有的東西也會被他人奪去),而打造一支戰無不勝的鐵軍無疑是需要花費重金的。放眼古今中外儘管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並不完全成正比,然而卻從沒任何一個軍事強國是窮國。那麼戰國大名養兵練兵的錢從那兒來呢?甚至我們可以把這個問題進一步細化為豐臣秀吉得以統一日本的資金是由誰提供的呢?事實上在豐臣秀吉四處擴張的背後是京都富商的大力支援——他們依靠雄厚的財力為秀吉的統一戰爭提供軍費和後勤物資補給,可問題是商人從來都是逐利的——天下從來就沒有白吃的午餐,豐臣秀吉是吃了人家的嘴軟,拿了人家的手短。雖然統一日本後的豐臣秀吉身份地位早已不同往昔,借商人們N個膽也不敢公然向秀吉索要好處,但他們內心的逐利意識卻是無法泯滅的,秀吉自己也十分清楚地瞭解這點:如果自己過河拆橋,商人雖拿自己沒法,但卻可以暗中給自己搗亂使絆子,再說自己的軍事和行政系統還必須依靠這些商人提供資金,真要把人家得罪狠了,大家面上都不好看。有鑑於此豐臣秀吉必須給自己的投資人一定的回報。日本是一個資源相對匱乏的彈丸島國,物資和市場都相對有限,更糟糕的是因為倭寇問題的存在而令大明王朝終止對日勘合貿易已有多年,在這樣的局面下有什麼回報能比送給這些商人一個龐大的中國市場更有誘惑力呢?

    不過這僅僅只是豐臣秀吉對大明和北韓用兵的原因之一,畢竟古代日本和中國一樣是一個官僚階層專制的國家,從來都沒有西方人的那種重商意識,僅僅為了滿足日本商人的逐利慾望就擅自挑釁大明王朝還真不是豐臣秀吉能做得出來的。其實豐臣秀吉用兵大明和北韓還有更為深層的原因:

    古代日本雖然有上千年學習中國的歷史,但其實中、日兩國的社會形態並不完全一樣:中國古代是皇權獨尊,一個人無論出身高貴與否,如果受寵於皇權就有可能像韋小寶那樣平步青雲,事實上中國的科舉制本身就是中國皇帝提拔寒門士子打擊貴族勢力鞏固中央集權的方式之一,所以在中國雖然存在貧富分化現象,但自古以來就有一句老話“英雄不問出處”;日本在這方面和中國截然相反——古代日本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不存在像中國的科舉制這這種供寒門子弟晉升的渠道,當時的日本說白了就是龍生龍鳳生鳳耗子生來會打洞,偏偏豐臣秀吉是一個例外——以一介布衣平民躍升眾多的諸侯貴族之上,他幾乎就是日本版的朱元璋,考慮到日本森嚴的等級制他的成功上位其實比朱元璋還難。

    正因為如此,豐臣秀吉在早年打天下的過程中內心其實一直潛藏著深深的自卑感,當他成功上位後這種自卑感依然存在,只不過更多的是以一種盲目自大的外在形式表現出來。正是在這種自卑感驅使下豐臣秀吉認定自己必須做出一番前無古人的豐功偉業才能真正壓服那些表面上歸順自己其實內心對自己鄙視不已的諸侯貴族們,況且豐臣秀吉的天下是自己打下來的,而不是像諸侯貴族一樣繼承自祖先,這固然說明其能力過人,當秀吉故去後沒有貴族血統的豐臣家族又憑什麼繼承秀吉打下的江山呢?恐怕要在日本這樣等級森嚴的國家立足都難。在秀吉看來:雖然自己以一介布衣平民統一日本執掌大權已是一番偉業,但畢竟之前也有人做過,算不得曠古爍今前無古人的豐功偉業,憑自己統一日本的功業足以在自己有生之年壓服諸侯貴族,但自己死後他們不會聽命於豐臣家族。

    豐臣秀吉身處的日本戰國時代正趕上世界範圍內的大航海時代,秀吉自己獨立打天下之前的舊主公織田信長和西洋傳教士多有來往,也許就是這時秀吉知道了在日本之外原來還有著廣袤的世界,於是一個充滿野心的計劃在他的心中漸漸醞釀:征服北韓並以之為跳板入侵中國,然後南下征服南洋、印度,這個計劃奠定了日本之後兩百餘年侵略東亞大陸的整體基調。在秀吉看來:憑藉如此前無古人的豐功偉業別說壓服諸侯貴族,就算是改變日本等級森嚴的貴族分封體制,構建以豐臣家族為核心的中央集權也未嘗不可。

    當然秀吉能以一介布衣平民的身份統一日本必有其過人之處,在發動戰爭前他也並非沒衡量過雙方的實力對比,不過此時秀吉對自己統一日本的功業沾沾自喜已到了狂妄自大的地步,於是他把自身的優勢和對方的劣勢無限放大,而完全看不到自己的劣勢和對方的優勢。在他眼中看來:日本無論疆域、人口都比北韓大上幾乎一倍,況且北韓承平兩百餘年,一向是個文弱國家,而日本剛從戰國亂世走出,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當然一旦開戰,明朝有可能會支援北韓,這點豐臣秀吉也估計到了,但在他看來:明朝只是外強中乾——為應對北方的蒙古、女真部落和東南沿海的倭寇勢力已經疲於奔命,此時寧夏和貴州播州的土司勢力也正密謀反叛,緬甸也屢屢騷擾雲南邊境,這些問題確實都客觀存在,但在豐臣秀吉眼中都被無限放大,因此他認為:明朝無力干預北韓戰事。

    最後豐臣秀吉其實是做了幾手準備的:如果能順利征服北韓並以之為跳板征服明朝最好不過;如果不行,退而求其次與明朝議和瓜分北韓也不是不行;如果連北韓都拿不下也沒事,畢竟豐臣秀吉只是透過對諸侯貴族的強勢壓服從形式上完成了日本的統一,各路諸侯貴族都有自家的軍隊,如今正好調他們去北韓戰場當炮灰,打贏了就乘勝追擊一鼓作氣征服北韓、明朝;打敗了就趁機削弱國內諸侯貴族的勢力,鞏固豐臣家族的統治。這樣看來對豐臣家族而言怎麼著都不虧,可惜豐臣秀吉看似完美無缺的計劃千算萬算漏掉了德川家康,最後正是這位被漏算的德川家康在豐臣秀吉死後篡奪了豐臣家的江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中薛寶釵的人生格局到底有多大,能否看破紅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