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不是張大明

    歷史上這樣的人和這樣的事多了去了,張良,呂布都是名人,在這裡就不贅述兩人的生平事蹟了,只說一句:成王敗寇!!!

  • 2 # 昨夜北風起1

    呂布和張良是沒有可比性的,張良也沒有先投韓王,後投劉邦、呂后的說法,事實上,張良的初心只是為了覆滅秦朝,以報亡國之仇。我們從以下幾點來簡要分析一下。

    1. 與秦朝的關係

    張良是戰國時期南韓的貴族,他的祖父和父親一共輔佐了五代南韓君主,都位居國相之位。秦滅韓時,張良還很年少,他顧不上安葬過世的弟弟,散盡家財,尋找俠士,準備刺秦報仇。

    後來張良得到倉海君的幫助,派給他一名大力士。秦始皇東遊的時候,路過博浪沙,張良命大力士仍下大鐵錘,結果誤中副車,行刺未果。

    自荊軻刺秦失敗,被秦國報復之後,無人敢捋強秦虎鬚。張良雖“貌若婦人”,一介書生,但敢行此大事,天下震動。

    到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張良迅速整編了一支百多人的隊伍,前去尋找抗秦組織。

    2. 與劉邦、韓王的關係

    等張良出發之後,項梁扛起了起義軍的大旗。張良決定前去投奔項梁,在路上他遇到了劉邦,兩人見面之後,相談甚歡,張良說的一些軍國大事,劉邦一點就透,二人互相欣賞。

    張良雖是文弱書生,可卻有狹義心腸,當年項梁的弟弟項伯犯了事逃亡,被張良相救。或許張良也沒有想到,這是一筆回報非常豐厚的投資。

    張良、劉邦見到項梁後,張良利用和項伯不錯的交情,向項梁請求,立南韓宗室公子成為韓王,收復南韓故土。

    項羽入關之後,本來只想封劉邦於蜀地,在張良的操作下,項羽將漢中也封給了劉邦。此時秦朝以滅,張良家仇國恨以報,他只想輔佐韓王,經營南韓。所以在送劉邦去漢中的路上,建議劉邦燒掉入關的棧道後,就辭別劉邦了。

    可令張良沒有想到的是,項羽認為韓王沒有多少功勞,不讓他去封地,將韓王帶去了彭城,張良無奈只能跟隨。之後,項羽隨便找了個理由就把韓王給殺了。

    張良復國的願望徹底破滅,悲怒之下,張良逃出彭城,前往漢中投靠劉邦。如果項羽善待韓王,是有可能留住張良的。可以說,是項羽一手把張良推向了劉邦。張良並沒有背叛韓王。

    3. 與呂后的關係

    漢朝建立之後,呂雉為皇后,兒子劉盈為太子。劉邦這個毛病很多,其中一個就是好色,他喜新厭舊,寵愛上了戚夫人,動了易太子的念頭。

    察覺到危機,呂后請求張良相助。考慮到雖天下初定,但內憂外患還在,太子乃一國之本,不可輕易廢除,張良便向呂后獻計,保住了劉盈的太子之位。後來呂后掌權之後,對張良恭敬有加。

    事實上,自從劉邦擊敗項羽,建立漢朝之後,張良就已經退出了朝堂,幫助呂后保住劉盈的太子之位,也是為大局著想,並非與呂后結盟。此事之後,張良再未參與朝堂大事。

    張良不眷權勢,他的一生只想復仇,漢初三傑,也只有他一人得以善終。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 3 # 真誠地看著你

    張良的目標很明確,就是亡秦,之後是統一,結束戰爭。他按需求尋找合適的主家,與每一個主家都是合作關係。

    而呂布最大的不同就是他認乾爹,認了乾爹才是改姓(雖然他一直叫呂布),所以才有三姓家奴的叫法。

  • 4 # 妖鬼雜談錄

    《三國演義》中寫呂布三姓家奴,因為呂布兩次認義父,又不忠不義,豈能與張良相提並論

    張良身為南韓貴族後裔復立南韓本就是他的願望,至於轉投劉邦以及為呂氏出謀劃策,都是形勢使然,並非賣主求榮。

    張良在韓王在世時,始終是南韓司徒,項羽殺了韓王成之後,張良才投奔了劉邦

    《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張良在去見景駒的路上遇到劉邦,張良給劉邦出謀劃策,劉邦聽之信之,兩人關係甚好,但是張良並沒有奉劉邦為主,後來見到項梁之後,依然勸說項梁復立南韓。

    於是項梁以韓成為韓王,以張良為司徒,“將千餘人西略韓地”。

    這個時候張良還在為南韓復國努力中,甚至一直到滅亡秦國,鴻門宴,張良也是以諸侯聯軍之一的身份跟隨劉邦,而不是直接投奔劉邦。

    而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後來項羽對韓王成一直有意見,不讓韓王成就國。

    良至韓,韓王成以良從漢王故,項王不遣成之國,從與俱東

    這個時候劉邦已經到了自己的封地,張良不得不回到韓王成的身邊,可見張良對舊主的忠誠。

    誰料這個時候項羽開始自己的神操作,先是把韓王成貶為侯,又殺了韓成,至此張良才徹底斷了念頭,投奔劉邦去了。

    張良為何為呂氏出謀劃策?

    如果說張良投奔呂氏,未免有點誇張,但是張良確實為呂氏出主意保住太子之位。

    首先莫說張良,就是軍功集團其他人,也未必會同意廢太子,“上欲廢太子……大臣多諫爭”所以保太子不能說張良成為呂氏。

    其次,史記中也明確記載

    呂后乃使建成侯呂澤劫留侯,……留侯曰:“始上數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筴。今天下安定,以愛慾易太子,骨肉之間,雖臣等百餘人何益。”呂澤彊要曰:“為我畫計。”

    一個“劫”字一個“強”字,顯示了呂氏當時的強硬,張良前面雖然推辭,但是面對呂澤的強硬與呂氏的龐大勢力也不得不出主意。

    這與呂布先後認丁原、董卓為義父,又為了利益先後殺丁、董二人,賣主求榮反覆無常,兩者豈能相提並論

  • 5 # 吳百蘭

    “良禽擇木而棲”這是明智的選擇,如果不懂得擇木,那是傻禽。要不怎麼會有棄暗投明一說。

    呂布的確是三次易主,可後世還是稱他為英雄。不管怎麼說,呂布殺董卓是為民除害了。

    “三姓家奴”是張飛給他起的名,兩軍對壘,一方謾罵另一方也是常有的事。不能因為一次敵對雙方,張飛對呂布的謾罵,就給呂布個“三姓家奴”的貼標籤。

    要說張良,就更不能與呂布等同而論了,且不說張良是大漢的第一功臣,第一謀士。就張良的人品、人格、德行。也不可能和呂布相提並論。

    第一,張良愛他的南韓,忠誠他的韓王。秦國滅南韓後,張良義舉刺殺秦始皇。

    張良沒有投靠項梁,而是加盟項梁的起義軍中,其目的是為了光復南韓。

    第二,雖然說劉邦對張良有知遇之恩,口口聲聲:“子房,為之奈何?”言聽計從。可是,一旦項羽封韓王成為韓王時,張良立馬與劉邦辭行。

    雖然劉邦、張良倆個人的送別是千聲泣淚,萬般難捨,張良仍義無反顧地回到韓王身邊,輔佐韓王。

    後來,是因為項羽殺了韓王成,張良為了給韓王報仇,才又一次地投靠了劉邦。

    第三,那就是呂布永遠比不上張良的格局。

    張良是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才俊。張良的理想就是為國,為天下百姓造福。

    張良並沒有投靠呂雉,他為保劉盈的太子位,確實獻過妙計,但那不是投靠呂雉。

    張良為太子獻計的目的非常明確,保大漢江山的穩定,保天下百姓免遭來自國亂的災難。這種雄觀天下的膽略,誰與爭鋒?

    張良一生的計謀皆出自於愛國,愛民之情,其格局之大,氣勢之磅礴足以流芳千古。

  • 6 # 車都十堰

    張良,字子房, 祖先為南韓人,是幫助劉邦平定天下的漢初三傑之一,呂布是三國時期的一位將軍,先後認丁原、董卓為義父,又因為個人利益關係將他二人殺害,因此,虎牢關三英戰呂布時被張飛稱作三姓家奴,那張良先投韓王又轉投漢王,最後成為呂氏,是否與呂布一樣是三姓家奴?

    張良先投韓王后投漢王的原因

    張良作為南韓人,他的爺爺、父親均為當過南韓的宰相,只是秦始皇滅南韓的時候張良還小,沒有在南韓做過官,《史記•留候傳》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歲,秦滅韓。良年少,未宦事韓。但作為南韓貴族子弟的張良,一心想的就是如何推翻暴秦恢復南韓,所以才會博浪沙收買壯士襲擊秦始皇車隊的做法,因秦始皇追殺所以張良隱姓埋名藏在下邳。《史記•留候傳》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從某種程度上說張良反抗暴秦比劉邦早了許多,但襲擊失敗所以一直藏在下邳,結交了一些豪傑項梁就是其中之一。

    當陳勝吳廣起義後,原先六國的貴族自立為王,張良在此時率領自己的人馬去投奔別人,遇上了攻打下邳的劉邦,兩人交談甚歡,劉邦又欣賞張良的才華,所以張良就跟著劉邦,《史記•留候傳》良欲往從之,道還沛公。沛公將數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屬焉。沛公拜良為廄將。後來,項梁的楚國勢力最大劉邦也依附他,張良就找項梁說六國貴族都有人復國,但是南韓卻沒有人復國,希望項梁支援他南韓王室後人復建南韓,吸引人馬壯大反抗暴秦的隊伍,項梁同意了張良的做法,找到韓成為南韓國君,張良任南韓的司徒,《史記•留候傳》項梁使良求韓成,立以為韓王。以良為韓申徒。

    後來韓王成差使張良更隨劉邦一起誅暴秦,當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時,張良並被一同去漢中,而是回到了韓王身邊,因項羽妒忌張良幫助劉邦,而囚禁韓王成不讓其回到封地。後來項羽在彭城殺了韓王成,張良在項伯的幫助下逃出彭城,前往漢中再次追隨劉邦。晚年的劉邦因為想廢太子劉盈,張良極力反對但是劉邦不聽,呂后找張良想辦法,於是請出了四皓才保住了太子的位置,所以呂后感念的張良的恩德。劉邦死後八年張良去世,被諡為文成侯。《史記•留候傳》後八年卒,諡為文成侯。

    呂布為和被稱為三姓家奴

    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他以驍勇善戰而聞名,曾在幷州任職。幷州刺史丁原兼任騎都尉之職後,任命呂布為主簿,並且非常器重他。呂布由此開始發跡。《三國志•呂布傳》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以驍武給幷州。刺史丁原為騎都尉,屯河內,以布為主簿,大見親待。後來因為十常侍作亂,大將軍何進招丁原與董卓進京平亂,董卓先到洛陽掌握了朝局,但是帶的人少不足以抗衡丁原,所以忌憚丁原,於是以騎都尉、赤兔馬許給呂布,董卓還認呂布為義子,因此,呂布把曾經提拔他的丁原給殺了投到董卓門下。

    《三國志•呂布傳》布斬原首詣卓,卓以布為騎都尉,甚愛信之,誓為父子。但是董卓主政後為非作歹,引起了天下十八路諸侯討伐他,正橋呂布因為一見小事呂布惹怒了董卓,董卓便以手中的戟扔向呂布,呂布及時躲閃才沒有被傷到,呂布又給董卓道歉董卓才消氣,但是這件事讓呂布對董卓產生了怨恨,後來呂布調戲了董卓身邊的侍婢,擔心被董卓殺害,找司徒王允說這個事,王允計劃讓呂布殺了董卓。《三國志•呂布傳》布遂許之,手刃刺卓。呂布殺死董卓後,引起了西涼軍不滿遂進攻長安,呂布打不過離開長安開始了逃亡生涯,先後投奔袁術、袁紹、張揚、曹操,最後又投奔袁術。

    建安三年呂布在下邳被曹操打敗,絞殺於下邳的白門樓。而喊出呂布為三姓家奴的正史中沒有記載,只是在小說《三國演義》有記載。

    呂布為被成為三姓家奴而張良沒有

    從兩人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出,張良一心念唸的是恢復南韓,縱然是遇到了劉邦他也沒有改變心中的理念,只是最後韓王成被項羽給殺了,才真正劉邦旗下的謀士,在此之前張良雖然在劉邦帳下出謀劃策,但是他們終究是合作的關係。而呂布從始至終都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斷投靠別人然後又反叛,最終因自己的反覆無常被後世稱為“三姓家奴的小人”。

  • 7 # 薛白袍

    張良這頂多算是兩姓家奴,何來三姓呢?

    呂布的三姓家奴是這樣的,他投靠了一個老闆,拿著高工資,後來覺得這個不好,給的工資有點少,於是弄死了舊老闆投靠新老闆。

    新老闆對呂布不錯,給錢給糧還給官。

    後來呂布看上了新老闆的小妾,和小妾睡了幾天,暗想,如果長相廝守多好,但是如果明著和新老闆要這個小妾,老闆未必會同意給。

    於是他聯絡了老闆的競爭對手,說,我把他弄死,你給我高工資嗎?

    競爭對手說:給。

    於是他再把這個老闆也給弄死了。

    此後呂布開始自己創業了,因為沒有老闆敢用他,萬一呂布有一個不滿意,再給自己背後來一戟咋辦。

    後來有個姓曹的老闆,覺得自己能力逆天,想用呂布,呂布畢竟是個開拓市場的好手,用好了自己的業務肯定有個質的飛躍。

    他和自己手下商量,要不留下呂布?

    有一個大耳朵的客人叫劉玄德,輕輕一句話就讓曹老闆不敢再用呂布,他說:

    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

    丁建陽名丁原,他和董卓都是呂布的前老闆,都被呂布先後殺死。

    大耳朵這句話很毒啊。

    呂布啥人啊,喜歡錢喜歡女人。

    你曹老闆對錢沒有興趣,呂布要多少都可以給他。

    女人呢?

    曹老闆以收割別人的女人而聞名,萬一哪天你收割的杜夫人卞夫人被奉先同學看中了,你是給還是不給呢?

    給,曹老闆肯定不捨。

    威名赫赫的關雲長和他索要秦宜祿的媳婦,他搶先派人看了一眼,覺得這個女人太好了,白的如玉,這個女人如果給了紅臉的關公,生下孩子來肯定是花臉啊,為了關公後代著想,曹老闆勉為其難的自己代勞娶了秦宜祿的媳婦。

    曹操覺得自己雖然矮,但是臉白啊。

    關公好脾氣,曹操搶了他想要的女人,他也說不出啥話來,自己獨自生悶氣,臉更紅了些而已。

    但是呂布不行啊。

    他要的女人,你小氣不給他,呂布一生氣敢用他的方天畫戟給你一個透心涼。

    丁原董卓的事才過去幾年啊,曹操,你忘了?

    劉玄德一句話,殺機重重,曹操放棄幻想殺了呂布。

    張良不一樣啊。

    韓王成就是張良擁立的。

    呂布是殺了老闆,自己也沒有撈到多少好處,張良自己白手起家建立了一個公司,然後把自己前公司的老闆的孫子找來,這孫子窮的都放羊為生了,張良拉著放羊娃說:你以後就是這家公司的董事長和創始人了。

    放羊娃不結問:你為啥對我這麼好?

    張良說:因為你爺爺曾經對我爺爺很好。

    遇到劉邦也是一樣的情況。

    張良遇到劉邦時,劉邦還是秦末各路反抗義軍中,相對較弱的一支。

    張良和劉邦一番長談後,認定劉邦這人日後能成事,死心塌地跟著劉邦創業。

    張良原本是可以有更好的選擇,比如投靠當時勢力最大的項家。

    他和項梁項伯關係都不錯,如果他投靠項家,其影響力未必在范增之下,但是張良投奔項梁叔侄,最後劉邦能不能得天下,就得兩說了。

    但是認準了劉邦,一直對他死心塌地。

    張良的品質,呂布有的比嗎?

    呂布為了自己的私利毀了兩家上市公司,張良是兩家公司的聯合創始人,還讓一家公司成了超級旗艦。

    如果不是項羽殺了韓成,漢朝建立後,大約張良也會幫助韓城在大漢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所以拿呂布比張良,這是對留候的侮辱吧。

  • 8 # 臨石觀海

    張良先投韓王又轉投漢王,最後成為呂氏,是否與呂布一樣是三姓家奴?

    這兩位沒有可比性,可以說完全相反,張良是一位忠義之士,呂布則是唯利是圖之人,而張良深得劉邦信任部分原因正是因為他的忠義,而呂布確是反覆無常,見利忘義,最後也是因此而死。

    那麼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分別說下張良的忠義與呂布的不忠。

    張良之忠義

    張良是劉邦手下的重要謀士,漢初三傑之一,他出身南韓貴族,祖上世代為韓相。之後秦滅南韓,成為了一位落魄貴族,然而張良沒有選擇做一個安穩的富戶,而是一腔熱血,滿懷忠義之心。他以家財求刺客殺秦王,為韓報仇。

    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史記》

    而後來他幫助劉邦,鴻門宴前夕,項羽要攻打劉邦,而當時劉邦與項羽實力差距巨大,幾無生還可能,而項伯來勸張良跑路,張良說我替韓王護送沛公入關,現在有難,自己逃走了而不告訴他是為不義。而之後更是幫助劉邦順利脫險。這裡也充分體現了他的忠義與立場。

    項羽至鴻門下,欲擊沛公,項伯乃夜馳入沛公軍,私見張良,欲與俱去。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乃具以語沛公。—《史記》

    而到了最後劉邦奪得天下,封賞功臣,張良也是無慾無求,因為他一生以南韓為家,滅秦報仇後,心願已了。而權力地位對他來說根本不在心上。而這正是他的忠義之心最直觀的體現。

    留侯乃稱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史記》呂布之無義

    而反觀呂布,是一個殺乾爹專業戶,他的所作所為目的只有一個,唯利是圖,先殺丁原投董卓,再殺董卓投王允,在與袁術,劉備,曹操打交道中也是反覆無常,而最後也是死於名聲太壞。

    總結:綜上所述,張良與呂布不是同一類人,張良換主是被動無奈,他一生以韓人自居,不忘初心。而呂布換主是主動爭取,謀求利益的最大化,這是他們兩人本質的區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太平天國有哪些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