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逍逍兮易水寒
-
2 # 葉飄刀
長平之戰的連環反間計
秦國的反間計:
為了取得長平之戰的勝利,秦國對趙國使用反間計,使得趙王將採取固守戰略的廉頗換掉,換上趙括,最終導致趙國的慘敗。(雖然目前普遍認為,趙國換將的最主要原因,還是趙國國力已經消耗不起了,但不論如何,這都是歷史上最有名的反間計案例之一)
趙國的反間計:
在長平之戰面臨空前慘敗,趙國到了生死存亡之際的時候。趙國對秦國使用反間計,對秦反間白起,使得秦答應韓趙求和,沒有立刻滅趙,從而給了趙國喘息的時間。(當然也有看法是長平之戰秦國消耗同樣巨大,也撐不住馬上對趙展開決戰)
齊國反間樂毅樂毅是燕國名將,曾經率軍攻打齊國,將強橫一時的齊國打得只剩下兩座城池。
然而後來田單乘著燕國換上新王的機會,使用反間計,使用騎劫代替樂毅,最終使得伐齊功敗垂成。
秦國反間李牧李牧,趙國名將,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是趙國後期的主要將領,雖然長平之戰後,趙國的國力衰弱,已經無力獨立與秦國抗衡。
然而即使如此,李牧所指揮的趙軍,仍然多次大敗秦軍,成為秦國一統天下道路上的最大障礙。
為了能夠迅速的平定趙國,秦國使用反間計,最終使得趙王罷免並殺掉了李牧,使得秦國最終得以輕易的擊滅趙國。
-
3 # 緣自時光
反間計是三十六計里人們熟知的一計。古典有述:疑中之疑,比之自內,不自失也。原指讓敵人的間諜為我所用,或是讓敵人獲得假的情報從而有利於我方的計策,後指用計謀來離間敵人引起內江。
疑中之疑:疑陣中再佈疑陣。
比之自內,不自失也:佈下一重重疑陣之後,能讓來自敵人內部的間諜歸順於我。
1.田單用計破燕軍田單守即墨時,面對來勢洶洶的燕軍很是頭疼,便想法除掉燕國大將樂毅,於是讓人在燕國散佈謠言:樂毅許久未攻下即墨,是想在齊地稱王,只是現在齊華人還未信服,沒有群眾基礎,便暫時不攻打即墨。燕王聽聞信以為真,便讓騎劫代替樂毅。田單聽說燕將已換,便用“火牛陣”大破燕軍。
2.秦國反間廉頗公元前260年,秦軍攻打趙國,打了幾場戰,趙軍皆敗,於是廉頗選擇堅守不出。秦軍束手無策,便派出間諜到趙國,散佈謠言說:秦國不怕廉頗,怕的是趙奢的兒子趙括。趙孝成王信以為真,讓趙括代替廉頗。結果,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被秦軍圍困在長平,四十萬趙軍慘遭坑殺。
3.陳平除範曾楚漢之爭時,範曾是項羽手下不可多得的謀士,鴻門宴便出自他手,劉邦對其是恨之入骨。有一次,項羽派使者來訪劉邦,陳平(劉邦手下謀士)故意讓人準備大魚大肉,席間歌舞助興。使者很是感動,便問為何?陳平聽聞使者是項羽派來的而不是範曾派來的,立即讓人撤下酒菜和舞女,換上粗茶淡飯。使者回去後,將此事告於項羽,從此,項羽慢慢疏遠了範曾。
4.周瑜反間曹操赤壁之戰前夕,曹操很是欣賞周瑜的才能,蔣幹便自告奮勇請求去說降周瑜。周瑜正愁如何對付蔡瑁,張允的水軍,周瑜聽聞蔣幹到來,計上心頭。設下“群英會”來款待蔣幹,周瑜假裝喝醉臥榻而眠,故意讓蔣幹盜取假的蔡、張二人的投降書。蔣幹把降書呈給曹操,曹操看完後命人殺掉蔡、張二人。等曹操醒悟過來時,二人早已人頭落地。
5.宋太祖反間除林仁肇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後主李煜派弟弟李景出使宋國,宋太祖便讓手下演了一場戲,稱南唐名將林仁肇準備投靠宋,李景聽後,回國將此事告訴了李煜,李煜立即下令處死了林仁肇。
6.岳飛反間滅偽齊金人滅了北宋後,為了維持中原地區的穩定,讓宋欽宗原來的近臣張邦昌做起了“偽齊”皇帝。金人退兵後,張邦昌趕忙把皇位傳給了康王趙構,金人知道後,又讓劉豫做“偽齊”的皇帝。後來,岳飛在一次對偽齊的作戰中,俘虜了一名劉手下的親兵,便故意修書一封(聯合抗金),讓這個士兵交給劉豫。岳飛放走他後,他直接找到了金將完顏兀朮告知此事,完顏兀朮上報金國皇帝,不久後,劉豫被廢。
7.韓世忠反間大破金軍南宋時期,韓世忠奉命鎮守揚州,宋高宗派魏良臣、王繪去和金國議和。二人路過揚州時,韓世忠擔心他們洩露軍情,便讓一對人馬出城,二人見此情況便問為何?韓世忠便說這是去防守江口的先鋒部隊,又故意將調令給他們看。等他們到了金軍營寨後,將此事告於金國大將聶呼貝勒,於是聶呼貝勒親率精騎來攻打揚州。然而,韓世忠在魏良臣、王繪走了不久後,便下令讓之前出城的部隊立即返回,到揚州北面進行設伏。最終,金軍被宋軍半路截胡,主將倉皇逃脫。
8.皇太極計除袁崇煥公元1629年,皇太極率大軍繞道於蒙古,再由龍井關、大安口而入,攻陷遵化,直指京城。崇禎帝立即下令各地火速進京勤王。袁崇煥一路殺來,暫解京城的燃眉之急。皇太極為了除掉袁崇煥,把之前俘虜的明馬房太監楊春、王成德關在兵營內,讓看守的人故意說:當前退兵是皇上(皇太極)的意思,皇上與袁崇煥早有密約。楊春偷聽到此事後,便想法逃出營寨。然而,皇太極讓手下故意賣個破綻放走了他們。楊、王回京稟告崇禎後,讓本來就起疑(魏忠賢餘黨散播謠言)的崇禎帝更加確信,於是召見袁崇煥進宮,除之。
-
4 # 踏歌說電影
公元1360年6月23日,梟雄陳友諒在幹掉了自己的原老闆徐壽輝自立為帝后,親率自己的無敵艦隊嚮應天進發,此前陳友諒在一天之內就攻下了應天的屏障太平,而攻下太平的戰鬥足以顯出陳友諒艦隊的絕對實力
當時陳友諒率領的是中國最強大的艦隊,很多都是艨艟鉅艦,就像他的幾艘主要戰艦的名字一樣牛氣,混江龍、塞斷江、撞倒山等等。而事實上,這陳友諒的牛皮也的確不是吹的,當士兵們請示太平城就在眼前,如何進攻的時候,陳友諒輕描淡寫的告訴他計程車兵,不用進攻了,只需要把船開過去,架上短梯就爬上去吧。於是有著三千守軍的太平城絲毫沒有攔住陳友諒的軍隊,完全按著陳友諒的想象一樣,艦隊停在城牆邊,士兵順著短梯優哉遊哉的爬上城牆,然後消滅了被驚得目瞪口呆的太平城守軍,此役朱元璋手下的名將花雲戰死。
太平失守,造成了應天暴露在陳友諒艦隊的攻擊之下,而就在這時,之前叛變自己歸降朱元璋的部將康茂才和自己取得了聯絡,表示他會臨陣倒戈,建議陳友諒採取水路進攻,從秦淮河直達南京(應天)城下。而康茂才將拆掉秦淮河上的唯一絆腳石,一座叫做江東橋的木質橋樑,陳友諒非常高興,自己的水軍獨步天下,順利從秦淮河直搗朱元璋的老巢,憑藉自己的水軍實力,一定可以像爬上太平城頭一樣容易的爬上應天城,自負的陳友諒已經開始感受到朱元璋被自己殺死的快感。此時,陳友諒在自己的戰船上等待著最後時刻的到來,到達江東僑了,按照聯絡的暗語,手下開始與康茂才取得聯絡,卻沒有回覆,多疑的陳友諒很意外,而更讓他心驚的是,月色下,陳友諒清晰的觀察到江東僑並不是康茂才描述的木橋,而是一座夯實的石頭橋,這就不好玩了,如果是木橋,大不了費點柴火燒了它,可是那是一座石橋,就不一樣了。同時,石頭橋代表著一連串可怕的猜想,木橋是假的,意味著康茂才騙了自己;康茂才騙了自己,意味著之前的攻擊計劃也是個騙局;攻擊計劃是騙局,意味著這很可能就是個圈套,有埋伏。陳友諒不是傻子,如果此時,突然四周火光沖天,殺聲四起,他一點都不意外。“中計了”他高喊。隨後他和他的部下們如臨大敵。可是,如水的月光下,什麼也沒有發生。這讓陳友諒大惑不解。就在這時,他得到訊息,他的弟弟陳友仁在另一處登陸點龍灣成功登陸並且擊敗守軍。陳友諒決定改變攻擊計劃——改在龍灣登陸。
然而,在龍灣登陸的陳友諒的漢軍卻遭到了以逸待勞很久的朱元璋軍的猛攻,陳友諒以水軍見長,部騎稍弱,加上朱元璋所部早有準備,再加上趕上退潮,船隻擱淺,漢軍多跳入長江逃生,陳友諒乘小船逃離。龍灣戰役就此以朱元璋大勝,殺敵20000有餘,俘敵7000,俘獲大小戰船無數。
那麼,為什麼和康茂才約好的木橋變成了石橋呢?原來,康茂才確實如後來陳友諒猜測的,他是個臥底,準確的說是雙面間諜,原來在戰役之初,朱元璋就授意康茂才與原來的老闆陳友諒取得聯絡,告訴他會拆掉秦淮河上的木橋,陳友諒覺得當時大兵壓境,黑雲壓城城欲摧的局勢下,康茂才的投降是可信的,所以,引兵前往。而在康茂才發出訊息後,朱元璋就把那座木橋換成了一座堅固的石橋。其實如若強攻,再堅固的石橋也擋不住陳友諒的10萬大軍,但這裡是一個心理戰,因為作為老對手,朱元璋深知陳友諒的為人,剛愎自用,卻又狡詐多疑,當他目睹傳說中的木橋變成了石橋時必然生疑,而一旦陳友諒這個老狐狸生了疑,絕不會再走這條路,因為他會覺得朱元璋即使在這裡沒有埋伏,在前方也一定有,這就避免了用自己脆弱的應天城門面對陳友諒的優勢水軍,而此時,龍灣守軍恰到好處的被陳友仁擊敗,又給陳友諒一個龍灣是個薄弱點的錯覺,可以一擊致命,所以改變了行軍路線,向龍灣發起了進攻,放棄了優勢的水戰,選擇了相對薄弱的陸戰,再加上一切都在朱元璋的周密計劃中,所以導致了最後的大敗。
陳友諒把一手好牌徹底打爛,給了朱元璋翻盤的機會,而且給朱元璋送去了很多戰船,成為了最後和自己叫板鄱陽湖的資本。一座木橋變成了石橋,卻也改變了歷史的走向,不能不讓人感嘆歷史的偶然性。
回覆列表
大家好,我是歷史風雲閣閣主!
在世界上,恐怕沒有哪一個國家有中國這麼多系統的軍事兵法了吧,《孫子兵法》、《吳子兵法》《三十六計》《孟德新書》《太公兵法》等一部部兵法著作都彰顯著中國的文化底蘊是何等的深厚,其中《三十六計》是現代人最為熟知的兵法著作。《三十六計》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集大成者,總結歸納了三十六個兵法韜略,其中反間計是歷代名將運用得最多的計謀之一,尤其是長達四百多年的春秋戰國時期。接下來我們就來盤點一下戰國時期有哪些經典的反間計案例吧!
一、長平之戰范雎間廉頗長平之戰是整個戰國時期的轉折點,最終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了,秦軍大勝,六國再也無力阻擋秦國統一的步伐。但是長平之戰初期,秦軍並沒有在趙軍手裡討得好處,反而屢屢進攻不力,損兵折將。
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范雎入秦後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戰略思想,秦國依據這種思想先攻魏國,再打南韓。秦國佔領南韓野王后,南韓的上黨郡就成了飛地,南韓國君為了讓秦國息並,命令上黨郡守馮亭江上黨獻給秦國。秦昭王不滿趙國接受了上黨,直接對趙國開戰,秦國左庶長王齕攻佔了上黨,並向趙國的長平發起進攻。
長平之戰爆發後,趙王派老將廉頗駐守長平,王齕與廉頗對陣在長平各有勝負。廉頗斷定秦軍遠道而來,於是採取以逸待勞的堅守持久戰術。秦軍將帥用盡了辦法,都無法撼動廉頗的防守,戰事一度陷入僵局。
這時,秦國相國范雎派人潛入至趙國,散播“廉頗年老膽小,害怕秦軍不敢出戰,秦軍最怕的是名將趙奢之後趙括”的謠言。趙王本來就對廉頗的持久戰不滿,廉頗又在前線抗命堅決不出戰。范雎的反間計成功奏效,趙王下定決定選用趙括代替廉頗。趙括的父親趙奢與秦軍交戰時,給秦國帶來了不小的損失,但是趙括卻是個紙上談兵的角色,此前並沒有親自領兵上過戰場。
而秦國見反間計奏效,也悄悄更換了前線主帥。與趙括對陣的就是戰國時期讓人聞風喪膽的殺神白起。白起作戰經驗豐富,秦軍無論是士氣、裝備、戰鬥力都佔上風。外部環境下,其他六國要麼與秦國交好,要麼不想為了趙國得罪秦國,要麼跟趙國有仇,幾乎沒有一個國家願意幫助趙國。趙括並不知道他的對手換成了白起,反而一度盲目的中了白起的詐敗之計,白起又派出騎兵截斷趙軍的後路,佈下口袋陣請君入甕。趙括哪裡是經驗豐富的白起的對手,很快趙軍就陷入了白起的包圍被圍困起來。秦國此時有徵調了全國15歲以上的青壯年到長平阻截趙國的援軍,力求一戰定乾坤。
最終,長平之戰以秦軍完勝,45萬趙軍被白起一戰坑殺,六國再無力阻擋秦國統一天下的腳步。這一戰不僅成就了白起的威名,也讓趙括的紙上談兵成為笑柄,范雎的反間計也流傳於後世。
二、滅趙之戰反間李牧趙國是戰國後期唯一能與秦國掰一下手腕的存在,在廉頗、趙奢尚在、藺相如當政、李牧橫空出世、樂毅投奔趙國、項燕開始登上歷史舞臺的條件下,趙國的軍事實力達到頂峰,有這樣一大批名將存在,趙國可以說是固若金湯,但為什麼趙國卻成為了滅亡最快的國家之一呢?
李牧是戰國後期趙國的傳奇名將,他在對陣北方遊牧民族所施展的戰略戰術,讓他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戰績,他也因此與衛青、霍去病並列為三大騎兵戰天才。趙孝成王充分發揮了李牧的才能,讓他鎮守北方,為趙國的穩定繁榮立下了汗馬功勞。
長平之戰中,趙孝成王中了范雎的反間計,導致長平之戰中趙國大敗,國力一蹶不振。三十一年後,趙國又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只不過這次被秦國反間的主角變成了李牧。李牧此時已經名揚天下,與秦國的白起、王翦和趙國的廉頗並列為戰國時期四大名將。
秦國在長平之戰後已經成為了無可爭議的霸主,統一天下只是時間問題。秦始皇上位後,正式開啟了統一全國的戰役,先是滅亡了南韓,又選了趙國作為第二個目標。趙國的李牧和司馬尚在前線迎敵。此時,秦趙兩國的國力此消彼長,秦國佔據了絕對的上風。趙國不僅經濟、軍事實力倒退,而且政治腐敗、亂黨橫行。
這一次,秦國用的反間計就直接多了。直接將大量金銀財寶送給趙王的寵臣郭開,賄賂郭開在趙王遷面前進讒言,說李牧和司馬尚在前線反叛,要早做準備。趙王遷根本沒有趙孝成王的氣度,而且自高自大,李牧的行事風格有比較自我,不喜歡國王對他的作戰行動進行干涉,這兩人的矛盾由來已久。於是,趙王遷派其他將領去替回李牧和司馬尚。李牧也是個愚忠之輩,戰國時期,今天為這個國家效力,明天為那個國家效力本來就是常態,他不僅不早做準備,甚至說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話。這下趙王就認定了李牧要謀反,直接殺了李牧,李牧連申辯的機會都沒有。秦國的反間計又獲得了輝煌的戰果,趙國也成為了南韓之後第二個亡國的國家。
三、田單反間樂毅樂毅是戰國後期著名的軍事家,因為諸葛亮的緣故,樂毅經常後世人與管仲相提並論,這也足以說明樂毅在戰國時期的地位。樂毅出身不高,就是一平民老百姓,在魏、趙二國沒有得到施展才華的機會,於是他投奔相對弱小的燕國想要幹出一番大事業。
燕昭王很明白自己國小地偏,國力根本不能與中原哪幾個國家相比,燕昭王自降身份、禮賢下士,想吸引別國的人才來提升自己的國力。樂毅此時投奔燕國正合燕王心意。樂毅到了燕國,得到了上賓的待遇,很快施展了自己的才華,將燕國的軍隊打造成戰國強軍。
經過鄒忌變法後,齊國的國力達到頂峰,與秦國一東一西成為了兩超多強的局面,在吞併第八大國宋國後,齊國成為了戰國第一強國。其他六國不想讓齊國做大,在燕昭王的倡議下,燕、趙、魏、韓、楚五國打著為宋國報仇的名義對齊國開戰,而樂毅就是燕國的統帥,僅僅用了半年,樂毅就接連攻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連齊王都死在楚國的手裡,齊國最後只剩下即墨和莒城兩座城池。這時齊國著名的諜戰相國田單出場了,田單在齊國正要亡國的時候站了出來,成為了即墨城的統帥。
田單接受即墨防守任務後,將城中士卒集結起來加以整頓、擴充。對城牆進行了修繕加固,又親自將自己的親屬編入部隊,與士兵同甘共苦,深得軍民信任,田單在穩定了內部之後,開始考慮對外用兵。此時五國伐齊因為五國內部的利益分割和各自的矛盾,紛紛退出了伐齊陣營,實際上只有燕國的樂毅還未退兵。
樂毅與田單在即墨對峙了五年,樂毅始終攻不破田單打造的鐵桶即墨。這時,田單派人到燕國行使離間計,稱樂毅名為攻齊,實際上想在齊國的土地上自己做國王,所以才這麼久都攻不下即墨,要是換一個人,即墨指日可下。這時,燕昭王已死,即位的燕惠王本來就跟樂毅有矛盾,又不滿樂毅這麼久都攻不下一座城,自己也認為樂毅別有用心。於是燕惠王派大將去接管樂毅的軍隊,樂毅還怕燕王跟他算舊賬,直接投奔了趙國。
除掉樂毅後,田單的壓力小多了,開始準備著反攻。在即墨城下,樂毅用火牛陣大破燕軍,齊國開始了反攻復國的戰役。盛極一時的燕國也在樂毅出走後,徹底沒落了。
縱觀戰國時期這幾個反間計的經典案例,我們可以認識到,反間計成功的前提條件要麼是兩人之間有矛盾,要麼統治者是昏君,否則反間計沒有成功的可能。可是戰國七雄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不僅是國與國之間,連民間老百姓都與各個國家的百姓有千絲萬縷的聯絡,說不定今天還是趙國的人,明天就是魏華人了。行使反間計也比其他朝代要順利得多。而以上三個經典的反間計也都為秦國統一做了嫁衣,不得不說秦國統一天下是天命所歸,歷史的潮流不可阻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