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一粒粟

    孫權與張昭是主公與臣下的關係,也是託孤輔政關係。但二人關係卻不是那麼和諧。

    孫權無疑是三國時期偉大的最具雄才大略的國君之一,曹操曾說過“生子當如孫仲”,可見曹操對孫權的欽佩重視程度。

    張昭是孫權的哥哥孫策時期最受重用的謀臣之一,從孫策去世前,把孫權託付給張昭,就可見張昭在孫策心中有多麼重要。孫策曾遺言“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在孫策時代,張昭確實不負孫策期望,為孫策統一江東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在孫權時代,孫權與張昭關係卻不是那麼融洽,不知張昭有沒有倚老賣老的意思,反正張昭每次上朝奏事,都正顏厲色,犯顏直諫,言語上頂撞孫權 曾被孫權趕回家一段時間。《三國志》中這麼描述:“昭每朝見,辭氣壯厲,義形於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進見”。

    另外,在赤壁之戰時,曹操舉兵南下,作為長史的張昭竟勸孫權投降曹操。理由大體是:曹操大兵南下,勢力大,我們賴以抵抗曹操的屏障長江天險,已被曹操奪得一部分,我們已失去屏障,不足以抗衡曹操,不如投降為上。為此,孫權深失所望。

    還有張昭缺乏識人之明,《三國志.魯肅傳》中記載,“張昭非肅謙下不足,頗訾毀之,雲肅年少粗疏,未可用”。說張昭經常在孫權面前詆譭魯肅,說他不謙虛,年輕粗疏,未可大用。

    事實上,魯肅曾對孫權分析過東吳形勢:漢室不可復興,北方曹操不能輕易圖之,將軍只應剿除黃祖,進伐劉表,佔據長江天險,鞏固江東,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

    這幾乎是簡版的隆中對啊!可見,英雄往往所見略同。

    孫權沒有聽從張昭的詆譭,反而更加重用魯肅,從這一點看,孫權對張昭是有芥蒂的。

    在赤壁之戰之後,張昭提了不少建議,孫權基本上沒有采納,張昭見自己的建議不被採用,就稱病不朝,孫權恨之,把張昭家的門用土堵上,堵住門的出口,張昭就在家裡邊用土把門的另一邊堵上。可見二人關係曾緊張到如此地步。

  • 2 # 大礃櫃

    孫權即位的時候拜的張昭是師傅,早期的時候孫權是有點頑皮的,年輕人喜歡冒險,喜歡刺激,比如自己騎個馬就去打獵打老虎去了。有一次老虎還直接撲倒孫權的馬鞍上來了,差點咬下孫權的一塊肉。這個時候張昭就說了,君主駕馭的應該是英雄而不是駿馬,你要打的是敵人而不是老虎。孫權當時就隨便敷衍了幾句,承認自己是不對的,可後來孫權還是不聽話,依然愛打獵。

    孫權後來還自己組裝了個車子來打老虎,張昭看了又去說孫權這樣是不對的,就像一個叔叔管教自己的侄子一樣很有家庭感。但人總是會長大的,長大了之後長期被約束就會有叛逆的心。孫權在成長是會變的,而張昭是不會變的,因此在一些事情上就會出現問題。就比如後期張昭跟孫權說封公孫康為燕王的事情,張昭不同意,而孫權卻堅持要給人家封王。

    於是在朝堂之上就你一句我一句的爭吵著,最後孫權急得不行直接拔出了自己的寶劍,給張昭說進宮拜朕出宮拜君。意思就是說大家進宮的時候拜的是朕,出宮以後跪拜的都是你,我給足了你面子,可你卻總是不給我面子。你再逼我我就犯錯了。這個時候張昭不說話就盯著孫權看,最後張昭說起了自己的託孤之重,然後君臣兩人抱在一起痛哭流涕。因此說明這兩個人的關係是有一種親情的味道,孫權怎麼可能捨得會真殺張昭呢。

  • 3 # 人者仁義也

    張昭在孫吳一直是重臣,他受孫策託孤之重,盡心輔佐孫權穩定江東,但是在赤壁之戰之前,兩者的關係是十分好的。但是赤壁之戰之後,兩者的關係逐漸變得尖銳。因為張昭主張投降,這就使得此後孫權建立吳國政權時,張昭從此和孫權有了芥蒂。張昭在赤壁之戰前和孫權的關係

    《三國志》的記載,張昭是徐州彭城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當時的徐州人很多都逃到揚州也就是江東一代躲避戰亂。孫策渡江創立江東的基業時,張昭得到了孫策的重用,官拜長史,撫軍中郎將。江東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經過張昭的手。孫策盛讚張昭,將他比作自己的管仲,孫策甚至還將張昭登堂拜見張昭的母親,張昭在當時得到的信用可見一斑。

    建安五年,孫策遇刺重傷,當時的孫權只有18歲,虛歲19歲。臨終前,孫策託孤給張昭和周瑜。《吳歷》說孫策臨終前曾經對張昭說:如果弟弟孫權不能夠擔任大任,你可以自己取代孫權,在江東如果不能夠穩固基業,也可以帶領部眾緩慢的向西度過長江,解除後顧之憂。這證明其實當時江東孫氏的統治並不是很穩固,而這也反映在孫策的母親吳太妃身上。吳太妃非常擔心孫權太年輕,不能夠統治江東,便引見張昭及大將董襲,張昭和董襲表示一定會奮力保護孫權,穩固江東。

    孫策去世後,張昭即向朝廷上表,又給各屬縣發公文,對江東的內外將校則令他們各守其職。同時勸慰孫權,親自扶孫權上馬列兵而出,部將們看到以後都很放心。孫策去世以後,一些人就開始造勢和起兵攻打孫氏,孫權每次出征,都留張昭留守後方。黃巾餘黨起兵,張昭率軍將其討平。孫權徵合肥時,命張昭另外率部攻討匡琦。又命張昭督統諸將,攻破豫章賊帥周鳳等人於南城。

    但是孫權長大之後,就不是很對張昭的胃口,甘寧投奔孫權,提出攻打江夏後,張昭表示反對,但是孫權贊同甘寧。但是總體而言,這段時期孫權是十分敬重張昭和重用的張昭,畢竟張昭是孫策時代的舊臣而且張昭也幫助孫權鞏固了孫氏在江東的統治。兩人的關係還是和諧的。

    張昭在赤壁之戰後和孫權的關係

    張昭在赤壁之戰時主張投降,但是孫權採納了周瑜,魯肅的意見決心攻打曹操,赤壁之戰,孫權獲勝。由於這件事情,張昭此後在東吳的位置就十分尷尬。孫權基本上只是尊重張昭,但是不給張昭實權,在重大事情上張昭也沒有決定權。

    很好的例子就是東吳建立時候,孫權認為要歸功於周瑜。張昭舉杯想要褒讚功德,未但還沒說,孫權就說:“如果聽從張公您的話,現在我們都要乞食了。”張昭非常慚愧,伏在地上流汗。而後東吳的丞相之位,第一次的時候,百官推舉張昭,但是孫權任命孫邵任丞相。孫邵去世以後,百官第二次推舉張昭,但是孫權堅持用顧雍。

    東吳建立以後,張昭就退位了,回去研究《左傳》和《論語》。這個時候張昭還上朝,但是張昭為人辭氣壯厲,義形於色,很不給孫權面子,導致孫權後來就不讓張昭上朝。後來蜀漢的使者來江東誇耀蜀漢的功德,東吳居然沒有一個人能夠反駁他,這個時候孫權想起張昭。於是派使者勞問,想要請見張昭。張昭到達後,避席道歉,孫權跪著阻止。張昭追溯了往昔的事情,孫權只好向張昭道歉。

    嘉禾元年(232年)十月,公孫淵在遼東反魏,向孫吳稱臣以為外應。孫權很高興打算派使者前去遼東,但是張昭極力勸阻,他說公孫淵不是誠心投靠,如果公孫淵改變意圖,那麼使者就會白死,吳國也會受到恥笑。孫權不聽。後來派去的使者張彌、許晏果然被殺,張昭憤恨自己的話不被採納,於是退居不朝。孫權一怒之下,派人封了張昭的大門,張昭讓人也把內門封了。孫權數次派人讓張昭上朝,張昭不去,於是孫權讓人火燒張昭的大門,但是後來怕出事,又給撲滅了。最後孫權在張昭家門前久站不去,張昭才在兒子的攙扶下,出門與孫權和解。隨後張昭去世。

    張昭在東吳的聲望很高,當時的孫權都不敢叫他的名字,尊稱為張公,整個東吳很尊敬他。但是赤壁之戰後,孫權心裡對於張昭存在這芥蒂,沒有再讓他參與重大事情的決策。

  • 4 # 純潔的好人成剛

    孫策死時,將孫權託付給張昭,在這個時候,張昭和孫權的關係還算和睦。張昭在孫權統事之初也是盡心盡力的輔佐。兩個人的關係遠不如後來那麼的惡劣。

    關鍵的問題就在於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下。而面對曹操的大軍壓境,張昭主張的是投降投降曹操,與主戰派的周瑜、魯肅不同。而赤壁之戰的結果也是孫權與劉備聯盟後大破曹操。也就是證明了張昭的主動相對於孫權是錯誤的,這件事,可以說是直接造成了兩個人的隔閡。以至於在孫權稱王稱帝后,遲遲沒有把丞相之位給張昭。

    雖然說張昭主降大機率是出自於他是北方士人和漢室情節,不過這是孫權所不能忍受的。即使張昭對孫權並沒有二心,但張昭性格耿直,對孫權不會有避讓,以至於孫權有過燒張昭家門的舉動。兩個人的關係並不十分融洽。

  • 5 # 段輝時

    張昭, 字子布,幼時博覽群書,學識淵博是吳國文臣之首。因其為人正直,敢於直諫,有時讓吳主孫權恨得牙癢癢,但又無可奈何,離不開他。

    孫策臨終之時,對他的接班人孫權說:“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可見張昭在東吳的分量有多重?有人稱之為東吳的“蕭何。”

    下面把張昭和孫權之間發生的三個小故事,分享如下。

    一,愛君如子。

    孫權年青,喜歡刺激的運動,尤愛打獵,常常騎著馬,用弓箭去射殺老虎,有一次老虎沒被射死,回過身向孫權猛撲,甚至老虎的前爪,都已觸及到孫權的馬鞍,險象環生,幸虧孫權的馬跑得快,才逃過一劫,張昭知道後,沉著臉對孫權說:“將軍為何要如此行事呢?作為人君,是要能駕御天下的英雄,使有才能的賢者為己用。哪裡是騎馬在原野上馳逐,和猛獸比勇力呢,如果一旦失手遭殃,豈不讓天下人嘲笑嗎?”孫權紅著臉,向張昭道歉。但孫權終究不能罷手,他就製作了一部射虎車,開個方孔,中間不加蓋,著一人駕駛,自己躲在車中用弓箭射老虎。經常有特別兇猛的老虎來攻擊車子,孫權就用手去和老虎博擊,當作一件快樂的事,張昭極力勸誡,孫權笑而不答。

    二,浩然正氣。

    孫權在武昌,登臨釣臺,與群臣飲酒大醉,孫權命人用水潑灑群臣,並且說:“今天要喝個痛快,只有醉倒臺中,方可停止。”張昭聽了,黑著臉,不說話,出去走到車中獨坐。孫權派人叫他回來喝酒,對他說:“只為大家一起快樂,你為什麼不高興呢?”張昭答道:“從前紂王,積糟成丘,以酒為池,長夜痛飲,當時也很快樂,並不以為有什麼壞處。”孫權默不作聲,臉色難看,就停止了酒宴。

    三,敢於直諫。

    孫權因公孫淵稱藩屬, 欲派遣張彌、許宴到遼東,拜公孫淵為燕王。張昭進諫說:“公孫淵叛魏,害怕魏國討伐,故遠來求救,並不是真心歸降吳國,如果公孫淵為了表白,改變主意,我們派去的兩個使者,就回不來了,不就使天下人笑話我們嗎?”孫權和他反覆對峙,張昭心意更急切。孫權不可忍受,手按著刀,生氣地說:“吳國士人入宮則拜朕,出宮則拜先生,我尊敬先生到了極點,而你卻屢次在眾人面前折辱我,我擔心自己會失計(殺張昭)。”張昭看著孫權,很久才說道:“臣雖然知道,即使說了你也不會聽,每次都竭盡愚忠,就是太后臨崩時,把老臣叫到床邊,遺詔彌留的話還在耳邊的緣故。”張昭說完,涕淚交流。孫權把刀丟在地上,也和張昭對涕。但終於還是派使者去了遼東,張昭忿怒自己的話沒被採納,假稱生病不上朝,孫權也恨他,命人用泥土堵塞他的家門,張昭在內也用泥土封起來。公孫淵果然殺了吳國派來的使者張彌、許宴。孫權知道錯了,屢次向張昭慰問,道歉,張昭堅決不上朝,孫權因此出宮到張昭家門口呼喚張昭。張昭藉口病重,辭絕孫權,孫權放火燒他的門,想嚇唬他,張昭卻把門關得更緊。孫權讓人撲滅了火,在門口站了很久,張昭的兒子才扶著他出來,孫權用車載著張昭回宮,並深刻自責,張昭不得已,重新上朝。

    赤壁之戰時,張昭曾力主投降,赤壁之戰勝利後,張昭感到慚愧。到孫權登基稱帝時,張昭向他祝賀,孫權說:“當初若聽公之言,朕現在還不知道在哪兒乞食呢。”張昭聽了,又驚又愧,狼狽不堪。

    吳國設立丞相,眾意歸屬張昭,孫權卻偏偏任命孫邵為丞相。後孫紹死了,百官又推舉張昭,孫權不納,拜簡雍為相。

    說到底,張昭和孫權的關係是亦師、亦臣而非友。張昭雖有才能,又正直敢諫,也還得是孫權量大,否則,張昭活不到81歲,壽終正寢。

  • 6 # 中孚鑑

    三國時期,孫權為東吳之主,這頗為熟悉。而張昭是東吳的重臣,他和孫權的關係也就是君臣之間的關係,不過,他們之間的關係特並非單單如此。在孫策臨終前,他是將弟弟孫權託付給張昭的,可見那時他對孫權起到的作用。

    作為輔佐過孫策和孫權的重臣,他對東吳的發展和穩定是起到很大作用的。特別是在孫權剛接掌江東時,他帶領江東大臣、諸將輔佐孫權,對孫權之後能成功的穩定局勢是做出貢獻的。

    孫權是一位對臣下頗為禮敬的主公,他一般不直呼臣下之名,而是叫他們的字。而對張昭,他則又不直呼其字,而稱他為張公,可見孫權對張昭的器重和禮敬,由此也說明他們之間的關係。

    當然,因為張昭性格剛烈、正直,又敢於直諫,這本身是好的,是沒有錯的。但丞相是上輔君王,下理百官,丞相是君王和百官之間的重要人物,所在孫權曾經兩次要立丞相的時候,雖然很多人都推薦張昭(說明張昭在那時的能力和影響力),但孫權卻認為張昭的性格不適合做丞相,所以孫權就選了孫邵、胡雍為丞相了。

    不過雖然如此,孫權本身對張昭還是非常信任和敬重的。就算他們之間曾出現過一些隔膜,但最終還是和好如初,因為張昭性格使然,但他卻是忠臣,而孫權知道張昭的為人和他的忠心,所以他們還是能到君臣相和的局面。

    張昭,字子布,後來他得到江東孫策的敬重和重用,那時孫策所處理的重要事務,多數都有張昭的參與,在之後孫策能平定江東,張昭是做出很大貢獻的。當時在孫策心中,他和張昭的關係,就如以前的齊桓公和管仲的關係。可見張昭在孫策心中的地位。

    後來孫策被刺重傷,在他臨終之前,讓他的弟弟孫權接掌江東,同時又把他的弟弟孫權託付給張昭。

    當時因為孫權剛接掌江東,年齡也不大,可謂是根基不牢,如此一些人就覺得有機可乘,於是就想起兵作亂,孫權在張昭的輔佐下,得以多次平定叛亂。

    而作為一位重要的舊臣、重臣張昭,他也是受到了孫權的極大厚待的。因為張昭性格剛烈、敢於直諫,所以也曾多次指責孫權失誤的地方。但孫權並沒有因此發怒而要處置張昭。

    當然他們之間還是出現過隔膜的,比如有一次因為張昭的意見和孫權的意見不一,他們也經過了多次的爭辯,但最終張昭的意見沒有被採納,張昭一氣之下就閉門不出。

    而這時孫權也在氣頭上,既然你張昭閉門不出,那以後就不要出門了,所以他就讓人封住了張昭的家門。而張昭也不甘示弱,既然你不讓我出門了,那我就不出門了,就用土從裡面把門堵住。

    後來事情的結果是張昭的意見是對的,他也後悔沒有聽從張昭的意見,所以孫權就多次讓人去請張昭上朝,但張昭這時還是不出門,孫權為了逼張昭出來,於是就讓人燒張昭的門。然而就算這樣,張昭還是不出來。

    無奈的孫權只得將火撲滅,然後他就站在張昭家門前,孫權作為一個主公,能對臣下做到這樣,還是很難得的,所以最終張昭出來了,並且他們也得以和好如初。後來張昭在他八十一歲時去世,他去世後,諡號為文。

  • 7 # 漩渦鳴人yy

    說起這兩位的話,可能這兩個人詮釋了一句話,沒有永恆的朋友,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對於孫權和張昭來講,如果面對外來勢力的威脅,兩人可以結成永不破裂的同盟,一起對抗外地,但是一旦自己內部權力之爭的時候,雙方之間可以鬥個你死我活。

    東吳有兩個敵人,一個是曹操,還有一個就是內部的勢力。

    但是孫權上位的時候,畢竟人家跟周瑜比起來還是有差距的,此時如何去對付曾經哥哥的那一幫死黨呢?很簡單,東吳還有一些家族,家族的勢力在整個三國時期可以說是一股舉足輕重的力量。

    最重要的,大家想想諸葛亮,司馬懿背後都有自己的家族進行影響,而東吳方面就是四大家族,張昭就是其中勢力最大的一股家族。

    孫策對於這些家族的手段,那就是殺,打壓,你比如說陸遜所在的家族,一半的人口全被孫策給殺了,在這之後,孫權還把孫策的女兒嫁給了陸遜,你說這心不心黑。

    所以這些家族為了能夠找到一個能夠幫助他們呢,擺脫孫策對於他們影響的一個人物色了很多目標,在這其中孫權便是最好的一個,因為孫權這個人很容易像形式妥協,這一點對於各大家族來講很完美,孫策是聽不怕,地不怕的小霸王,對於各大家族來講,軟硬不吃,各大家族拿他沒辦法,孫權這個人則是一個講究權術的人,使用權術,你就必須得依靠別人的力量。

    所以為了能夠對付周瑜等孫策留下的那些大臣所,孫權和張昭一起經營江東,這並不矛盾,擴大在江東子弟內心的影響力,從而掌控整個江東局勢,這就是對於孫策影響力的一種削弱,我與張昭,對於孫權,那是百分之百禁,禁,禁中雖然在這其中想要投降曹操,但這並不愛吃政治家嘛,總會伴隨著這些不愉快,明天一早又有新的利益瞭然後之前的不愉快全部忘掉了。

    再逐一打掉了那些對於國家有影響力的權臣,大臣以後,這個時候沒有了其他的對手,孫權就必須要找另外的對手,他的對手就是這些大家族,他要組建自己的政治勢力,他要讓整個東吳的政治全部掌握在自己的手裡面,因此這個時候對於孫權來講,張昭是他的敵人,不再是朋友了。

    其實我們可以看到,當孫權執政末期,四大家族在整個東吳內部的影響力也是越來越弱,我們也可以很明白的一個事情就是張釗一直在把自己的家族帶入政治之中,而孫權一直把各大家族的勢力往政治外面搬遷,二者之間有沒有正面爆發過沖突?最後有沒有釀成不可避免的後果,這一點歷史沒有記載,但我相信這些東西確實存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韋德和科比你更喜歡哪一個?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