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愛寶葫蘆

    1、力主立武則天為皇后。武則天想當上皇后,但是遭到長孫無忌的反對,朝中大臣們也都無人支援。李義府得知唐高宗正為此事發愁,於是正處於落魄之中的李義府開始了政治投機,趁值夜期間,叩門上表,請求廢黜王皇后,改立武則天。唐高宗大喜,召見李義府,二人計議一番。同年十月,武則天被立為皇后,從此才有機會一步步邁向權力巔峰。

    2、主張修改《氏族志》為《姓名錄》,提高武則天家族的地位。唐朝時期,門閥觀念很強。唐太宗李世民修訂的《氏族志》,"凡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以李氏皇族為首,外戚次之。武則天家族只是文水小姓,根本不敘本望。李義府投其所好,主張修改《氏族志》。顯慶四年(659年)改《氏族志》為《姓氏錄》,《姓氏錄》共收錄二百四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分為九等,武氏家族被列入第一等。當時,引起縉紳士大夫一片譁然!但是,武則天高興就行了。因為這樣她的出身就正統了,以後掌握大權就名正言順了。

    3、李義府一味的逢迎武則天,從而官運亨通,當了宰相。他不但自己貪贓枉法,而且縱容家人胡作非為,“笑裡藏刀”的典故就源自於他。多行不義必自斃,他最後被唐高宗貶官流放巂州。乾封元年(666年),憂鬱而死。

  • 2 # 綠巨人講史

    李義府作為唐太宗貞觀年間的監察御史,後又得到唐高宗李治重用擔任中書舍人。看似德高望重,得到兩朝皇帝的重用,實則被人稱為“笑中刀”。那麼李義府又是如何為武則天當上皇帝立下汗馬功勞的?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的?

    首先,在立武則天為皇后上,李義府可以說是費勁腦汁、冒著得罪皇帝身邊眾多老臣風險才把武則天推上去的。它牽扯到的不僅僅是後宮,還有外廷的權力洗牌。當時長孫無忌代表了朝中絕大多數人的心聲,尤其是當時的權貴,他們都是當時的既得利益者,不動是最好的安排。永徽六年(655年),李義府一不小心得罪了宰相長孫無忌,因此在長孫無忌一派的打壓下,即將被貶為壁州司馬。訊息靈通的李義府在敕書尚未下達門下省之前,他便已秘密獲知,於是,立即採取補救措施,與好友王德儉商量對策。王德儉不由得想到一件可以讓李義府明哲保身的計策,說道:“皇帝想廢王皇后立武昭儀為皇后,但又擔心遭到大臣們的反對。你如能助推此事向前一步,定可轉禍為福。”李義府認為此計甚妙,遂以代替王德儉值夜班之際,趁機叩門上表,請求廢黜王皇后,改立武昭儀(即武則天),這正中高宗下懷。

    高宗大喜,召見李義府,並收回貶官敕書,將他留居原職。從此以後,李義府官場上春風得意,既得到高宗的賞識,又同時獲得武則天的青睞,此舉可謂是一箭雙鵰。

    另外李義府平常表現的溫和恭敬,彬彬有禮的樣子,但內心卻是陰險狡詐,心狠手辣。這與武則天骨子裡的性格也有幾分相似之處。加上他也是一位老臣,在很多方面給武則天獻言獻策,拉攏各方勢力。不久後武則天被立為皇后,李義府當然自然成為了武則天的心腹。

  • 3 # 子由拍案驚奇

    李義府這個人,其實也是不同凡響。以其出身微賤,不入氏族之人,而能夠縱橫於有唐一朝,封公侯,居右相,為唐太宗、唐高宗所欣賞、信賴,成為武則天的重臣,且才思精密、進身以筆,文名唱響當時,值得後人研究。

    那麼,“李義府為武則天成為皇后立下了汗馬功勞,你知道表現在哪嗎?”

    李義府初到長安,正值貞觀八年,也就是公元634年,21歲的年齡,正是風華正茂、意氣勃發之時。

    年輕的李義府被推薦到名臣馬周門下。一次,太宗皇帝歡宴群臣,酒席之間,見到年輕的馬周意氣風發,就令他以園中啼鳥為題吟詩,李義府從容應對,被唐太宗認定是個人才,旋即經馬周等人舉薦,被任命為監察御史,並隨侍太宗之子、晉王李治。

    畢竟是年紀輕,少年得志,才華展露的同時,也得罪倆人一些人,但是,唐太宗把李義府安置到自己的兒子身邊,說明了對李義府才學與能力的認同和重用。

    果然,晉王李治登基做了皇帝,也對李義府的職責重新做了安排,賜封中書舍人,擢升為弘文館學士,負責監修國史。

    這是一個很榮耀兼具影響力的職務,可是,由於李義府的性格與才氣,他與唐朝廷的核心人物出現了矛盾、糾紛,直接的說,就是當朝宰相長孫無忌看不上李義府其人。

    長孫無忌出身於名門望族,而李義府就是庶族的出身,以其平俗的家世出身,又居於朝廷要職,宰相長孫無忌對於李義府厭惡已極。

    李義府聰明過人,他何嘗不知道宰相對自己的態度如何?可是,對於執掌朝綱的長孫無忌,李義府也無可奈何。

    唐永徽六年,耳目靈通的李義府終於得到一個壞訊息,長孫無忌以李義府職責之內的一個疏漏為由,已經決定讓他離開長安,去四川璧州任司馬一職,公文即將發出。

    這一下,李義府欲哭無淚。如果此番離了長安城,這輩子也許就終老川中了。

    人在難處思良朋,與李義府一起做中書舍人的王德儉給沮喪的李義府透露了一個資訊;唐高宗李治想立廢了王皇后,立武昭儀為後,但這件事為長孫無忌和大多數朝臣所阻,高宗皇帝一時束手無策。

    細心的王德儉又把自己宮中值宿的日期與李義府做了調換,以保證李義府能與高宗皇帝說上話。

    這樣,值夜的中書舍人李義府與高宗皇帝就立武昭儀為後的問題做了一夕談,而且,第二天就以表奏的方式上呈皇帝,正式籲請皇帝,體察民意,立武昭儀為後。

    這件事情的處理,使得高宗皇帝有據可依,且李義府又自稱代表民意。

    很快,武昭儀被冊立為後,李義府不但免除了貶官璧州,而且晉升為中書侍郎,高宗李治志得意滿,武則天對李義府當然也心存感激。

    畢竟李義府年輕,由於不斷升官,地位開始顯赫,所以開始行事狂妄,時而有不法之事施行。

    但是,唐高宗與做為皇后的武則天還是對他力保,唐顯慶二年,即公元657年,李義府被高宗皇帝擢升為中書令,這已經是宰執之位了,李義府的仕途生涯,到了一時之極。

    綜上所述,即為李義府為武則天成為皇后所做出的主要舉措和努力,而這些,也成為李義府飛黃騰達的一個由頭和臺階。

  • 4 # 希望星晨58298869

    李義府是讀書人,表面上隨和有禮,與人交談,總是和顏悅色的。但內心褊狹嫉妒,為人陰狠殘忍。他身 居要職後,凡是與其意見相左或者對他稍有牴觸者,他都會處心積慮地捏造事實,加以陷害。因為人們認為他笑中有刀,故稱之為“李貓”。 他的笑裡藏刀與李林甫的口蜜腹劍有得一拼,二人都出任過右相一職。都成為歷史上的跳樑小醜。實事求是地講,李義府是有能力的,甚至不同凡響。他出身微賤,不入士族。早年以薦舉入仕。但在大唐政壇上縱橫馳騁,職務累遷,封過公侯,做過右相。被唐太宗與唐高宗所賞識。後來,也被中國唯一的女皇武則天所信賴與依重。他思維敏捷、頭腦靈活,在仕途上主要以見風使舵會來事和自己的一支文筆晉升,應該有兩把刷子!

    李治還是東宮太子的時候,李義府就是太子舍人。以後他積極迎合高宗李治,在廢黜王皇后、擁立武則天為皇后這件事出了大力。李義府為武則天成為皇后立下了汗馬功勞,你知道表現在哪裡嗎?

    唐永徽六年,手眼通天的李義府得到一個壞訊息:宰相長孫無忌已經找到了他李義府工作中的一個疏漏之處,並以此為藉口,將要把他貶出京城,讓他到偏僻的四川璧州出任司馬一職,官家公文即將下達。

    李貓縱能上躥下跳,這次束手無策了。他罔然四顧,欲哭無淚,心如刀絞般地疼痛。他知道,如果此番離開了長安城,將永無得見天日的機會了。這輩子也許要在巴山蜀水的淒涼之地孤獨終老了。

    但,人不該死終有救,就在他快要崩潰的時候,王德儉給李義府透露了一個資訊。這個王德儉曾與李義府一起也做過中書舍人。他告訴李義府;當今的皇上即唐高宗李治想廢黜王皇后,重立武媚武昭儀為皇后。

    但這件事被皇上的託孤大臣、高宗的親舅舅長孫無忌所阻,也遭到了朝廷中大多數臣子的反對。現在,唐高宗皇帝一籌莫展,沮喪得要命。王德儉好事做到底,又把自己在宮中值宿的日期與李義府做了調換,這樣就可以保證李義府能與高宗皇帝面對面地接觸了。

    李貓就是李貓,他非常敏感,他自然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了。李義府利用值班之際,叩開了高宗皇帝的門,並就高宗立武昭儀為後的事,作了詳細的交談。

    四面楚歌中的唐高宗,忽然獲得了來自李義府的支援,精神為之一振。他立馬意示到:朝廷並非鐵板一塊,有長孫無忌這些油鹽不進的宰相,還有李義府這樣投機取巧的官員,這是可以利用的力量。

    第二天,李義府上書,要求皇上在日理萬機中體察民意,立賢惠人武昭儀為皇后,局面為之一新。唐高宗自接見李義府後,徹底改變了此前的被動局面。在李義府旁敲側擊下,他決定用“公開秘密”的方法贏得勝利。李治把自己的訴求不再侷限於“誰當皇后更合適”這樣的問題上了,他把立後的事轉換、升級為“誰說了算,誰應該當權”這個重大的政治問題。

    如此,皇權的合法性被提上日程。長孫無忌宰相集團受到了空前的衝擊。在“廢王立武”這個重大的歷史事件中,李義府公開站出來支援皇帝,使皇帝在立後的鬥爭中最終取得了勝利。李義府也沒被貶官,反而很快成為了宰相。這是因為,關鍵時刻,他支援了皇帝,為皇帝擊敗長朝廷中,關隴集團的代表人物長孫無忌立下了功勞。

    永徽六年(655)十月己酉日(十三日),唐高宗下詔廢后,宣佈王皇后和蕭淑妃為庶人。緊接著,十九日“百官上表請立中宮”,高宗即日下詔立武昭儀為皇后。李義府與許敬宗是支援廢王立武的典型代表性大臣,於皇帝而言居功甚偉。

  • 5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李義府這個人與武則天后來任用的周興、來俊臣那些酷吏是有著本質區別的。李義府雖然表面看是走的武則天的門路,實際上還是在迎合唐高宗李治。總體來說,他還是典型的李唐之臣,與周興、來俊臣那些為武則天改朝換代清除異己、到處咬人的“惡犬”根本不是一回事,他只是在玩“政治投機”而已。

    李義府何許人也

    李義府是唐高宗李治潛邸時期的舊臣,早在唐高宗還是皇太子之時,李義府就擔任了太子舍人一職,說他是唐高宗的“嫡系”也不為過,這就註定了他不可能完全站到武則天一邊,追隨唐高宗才是他利益最大化的正確開啟方式。

    李義府出身寒門,其父只是一名小小的縣丞,在那個講究門第的時代,李義府的這個出身其非常吃虧的。因此,他只能一心一意依靠自己的“主子”唐高宗。或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李義府得罪了彼時的權臣、唐高宗的親孃舅長孫無忌。長孫無忌利用手中的權力,打算將李義府踢出中央機關,貶到壁州擔任司馬,也就是後來白居易被貶謫的那個官職(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

    李義府的崛起

    在貶謫李義府的敕書還沒有下達到門下省時,李義府便得到了訊息。因為長孫無忌弄權,彼時唐高宗與長孫無忌矛盾急劇激化,唐高宗正打算利用廢后向長孫無忌發難,打擊長孫無忌的勢力。而這,也讓李義府看到了機會。個人甚至認為,被貶謫的訊息很可能就是唐高宗可刻意洩露給李義府的。為什麼?唐高宗想利用李義府與長孫無忌之間的利益衝突,讓自己這位“嫡系”出頭,充當“馬前卒”、向長孫無忌發難!因為彼時李義府正在遭到長孫無忌的打擊、排擠,加之缺乏背景,他沒有任何顧忌,想出頭就只能一心跟隨唐高宗,“咬住”長孫無忌不放。

    一不做、二不休,李義府當即向唐高宗遞上了“請求廢黜王皇后,改立武昭儀(武則天)”的奏疏。此議正中唐高宗下懷,見李義府如此“懂事”,唐高宗也不管什麼長孫無忌了,直接收回了那份貶謫李義府的敕書。李義府的奏疏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廢后之事被公諸於眾之後,朝臣迅速開始了重新站隊,甚至連唐王朝的開國元勳之一、英國公李勣都倒向了唐高宗!最終,王皇后被廢、武則天成功上位,唐高宗藉機剪除了王、柳兩股長孫無忌的勢力,重創了長孫無忌。不久之後,唐高宗、武則天聯手,再接再厲,一舉將長孫無忌勢力逐出了朝堂!李義府也因為這把“政治投機”賺的盆滿缽滿,於顯慶元年受封廣平縣侯,次年又出任了中書令之職,成為了唐王朝的宰相之一併被進封為河間郡公,一時間權傾朝野!

    李義府盛極而衰

    平心而論,以李義府的東宮舊臣身份,加之在廢后事件中的功勞,如果他能夠本本分分做人、老老實實聽話,前途還是非常光明的。至少唐高宗和武則天兩個人都會念他的好,不是嗎?

    或許是因為出身寒門、窮怕了,李義府剛剛爬上相位便迫不及待開始大肆斂財、甚至賣官鬻爵。這還不至於會怎麼樣,貪腐對於中國古代的中樞重臣而言從來就只是小節,有貪心說明沒野心,沒野心皇帝用著自然放心!著名的漢相蕭何不還刻意貪腐,以自汙求自保嘛。可問題是,李義府並不是蕭何,他根本不是想以此向唐高宗表白自己沒有野心!

    在貪汙納賄、賣官鬻爵的同時,李義府開始不遺餘力向各個實權部門安插自己的親屬、親信,廣結朋黨並不斷打擊、清除異己,大有成為“長孫無忌第二”的態勢!有了長孫無忌的前車之鑑,唐高宗對重臣結黨之事相當敏感,李義府此舉恰恰犯了唐高宗的大忌!唐高宗不可能容忍朝堂之上再出現第二個長孫無忌。

    於是,唐高宗開始刻意敲打、壓制李義府,先將他貶謫,之後又召回,由中書令改任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雖仍然是宰相,卻不再是尚書、中書、門下三省的主官。從唐高宗的行為來看,很可能這位皇帝還是準備再給李義府這位“潛邸舊臣”一次機會的。但是,李義府並沒有有所收斂,反而變本加厲。唐高宗索性直接跟他明說:“聽說你的兒子、女婿多有不法之事,我都為你掩飾,你該對他們多加管教。”李義府聽聞之後臉色突變,問唐高宗:“這是誰告訴陛下的?”唐高宗回他:“你知道了就行,不必問我怎麼知道的。”結果,李義府不到沒有謝罪,連表態都沒有,扭頭便走!自此,唐高宗對李義府徹底絕望了。

    不久之後,李義府被唐高宗下獄,後唐高宗下令將李義府流放巂州,他的兒子、女婿等等也都被流放了。三年之後,唐高宗封禪泰山、大赦天下,但是李義府不在赦免之列,李義府見回朝無望、憂憤不已,居然發病死了,年僅五十三歲。

    說到這裡想必大家也看明白了,李義府之所以提請廢后,並不是為了武則天,他主要是在迎合唐高宗,同時也是為了自己的未來。說白了,李義府就是看到了唐高宗與長孫無忌之間的嫌隙,在唐高宗準備對長孫無忌下手時,果斷站到了唐高宗一邊。這是典型的政治投機,對於李義府而言,彼時武則天還只是剛剛上位的“新手”,掌握實權的是唐高宗,把寶壓在武則天身上回報遠沒有那麼迅速!說白了,武則天不過就是李義府賺取政治資本的工具而已,他根本不屬於武則天一黨。或者說,彼時的武則天才剛剛起步,根本就沒有所謂武則天一黨!

    李義府的倒臺也與武則天沒有太大關係。李義府之所以倒臺,完全是犯了唐高宗朋黨的大忌。在經歷過長孫無忌的掣肘皇權之後,唐高宗最敏感的莫過於朝臣結黨、掣肘皇權了。在這個節骨眼上,李義府居然也玩起了結黨營私的把戲,而且比長孫無忌更誇張!長孫無忌結黨不假,好歹他還記著為國舉才,李義府結的則完全是私黨。李義府貪汙納賄可以,適度賣官鬻爵甚至唐高宗也勉強能夠接受,但是走上長孫無忌的老路是唐高宗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的,這就是李義府倒臺的原因!與武則天關係不大,彼時武則天還沒有能力掣肘、甚至威脅到唐高宗的皇權,就算李義府真的倒向了武則天,短期內唐高宗也沒有清洗武則天一黨的必要。

    至於一些人所謂修《氏族志》的問題,無非是李義府想借著提高武氏外戚家族地位的順風車給自己的寒門出身鍍鍍金,增加一些政治籌碼而已,這並不能說明李義府彼時已經倒向了武則天。在受皇帝重用、如日中天之時倒向皇后,除了給自己增加政治風險,毫無意義,不是嗎?李義府最多就是保持與武則天的良好關係,倒向武則天恐怕還談不上。後來武則天追贈李義府揚州大都督、賜其後代實封三百戶,無非也是因為當初他在廢后事件上的表現而已,無論李義府出於什麼目的,至少是他第一個踢出了“廢王立武”,這個人情武則天還是領了的!

  • 6 # 有史記載

    李義府是唐高宗時代的宰相,他外表看上去溫和謙恭,未言先笑,可是內心卻陰險惡毒,人稱“笑裡藏刀” 。

    唐高宗登基伊始,李義府只任一個中書舍人的低階職務。當時宰輔大臣長孫無忌又不喜歡他,遂貶他出京,到偏遠的壁州擔任司馬小官。李義府惶急之中,向同僚王德儉求救。

    王德儉官位不高,無法直接幫助李義府,但他深通人情世故,便給李義府出了一個主意。他說:“人都是自私的,皇上也不例外。現在皇上要立武則天為後,只因大臣們反對才遲遲未決,此等時候,如果你上奏皇上,提出此議,滿足皇上的私心,必受皇上的喜愛,那你就可轉危為安了。 ”

    李義府大喜過望,依計便行。他連夜寫好奏書,堅請廢默皇后王氏,擁立武則天為後,並敲開閣門,將此折遞人宮中。

    李義府此舉正中唐高宗的下懷,他立刻被召見,並被賜一斗珍珠。武則天獲知此事,對他也另眼相看,還派人向他致謝。結果他不但未被貶官,還被升了官,倒是那些反對廢后的長孫無忌等人,最後被迫害致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一個學習一般的學生來說,怎樣學習能提高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