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像魚兒一樣自由
-
2 # 山東生活幫律師事務所
“屈原死於謀殺”的說法十分流行。在屈原生活的年代,許多人有謀殺他的嫌疑,如他的政治宿敵令尹子蘭、佞臣靳尚等等,但屈原已遭貶放,除非有極特殊的原因,否則他們沒有必要再去殺害這個在政治上已經毫無指望的人。這樣看來,屈原最終不過是一場秘密愛情的犧牲品而已。
屈原在愛情生活上的浪漫性是人所共知的。他寫過大量的情詩,其中《湘夫人》最令人關注,因為屈原對她投入了異乎尋常的眷戀與愛慕。從詩中可以推斷,此女美貌驚人,而且比屈原擁有更高的地位;她因為種種限制無法與屈原公開見面,而只能和他在荒郊野外秘密約會。符合這三個條件的女人只有一個,那就是楚懷王的寵妃鄭袖。其實“湘夫人”三字已是暗示,“湘”就是楚國;“夫人”,即楚王的妻妾。
屈原與其寵妃的暖昧關係被懷王知道後,促使他以政治名義放逐屈原,使人再也無法與鄭袖見面。十幾年後,楚懷王駕崩,為防止屈原與鄭袖的關係捲土重來,楚國王室遵照楚懷王的遺命,派人對屈原進行了捕殺。追殺事件的發生地就是今天的汨羅江,兵士們最終在江邊抓住了屈原,將他刺殺後裝進袋子,捆緊了之後壓上石塊投入江心,演出了一幕殘酷的歷史悲劇。
還是有百姓目擊了這一謀殺過程,但在當時的暴政下他們必須委婉地說出真相,於是導致了“端午節”的起源:在紀念另一個楚國英雄伍子胥的日子(五月初五)裡,舉行哀悼屈原的祭禮,用賽龍舟隱喻當時追殺屈原的激烈場面;用包粽子來隱喻屈原被投入江中的悲慘事實——糯米飯象徵著屈原的肉體,粽葉象徵著裝他的袋子,粽絲象徵著捆紮他的繩索;而把粽子投入水裡,則象徵著屈原被人淹死的真相。
-
3 # 愛的頂點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屈原之死,死於愛國,忠於楚國。愛國者必定是憂愁的,卻又是執著的,執著之至,便是以死殉國,屈原對君王的忠誠,對祖國的熱愛和不願蒙世之溫蠖的人生理念。當理想破滅,他唯有以死明志,對祖國的命運作出最後的抗爭。
屈原的死是民殉國難,是一種為國捐軀精神的再現,他是為正義而死,為真理而死,死得其所!他生命的最後一站,將生命與信念的光輝和偉大展現給世人,體現了他忠貞愛國,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
-
4 # 藍顏經典老歌音樂影片
屈原羋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國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其作品文字華麗,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為中國文學的源頭之一。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透過決議,因當年為屈原逝世2230週年,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本為楚國重臣,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懷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流放期間,屈原感到心中鬱悶,開始文學創作,在作品中洋溢著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後來曾經被召返。懷王三十年,楚懷王不聽屈原勸阻,執意入秦,被扣留,後來客死秦國。楚頃襄王即位後昏庸無道,聽信令尹子蘭的讒言,再次驅逐屈原。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帶。
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大石投汨羅江而死。傳說當地百姓投下粽子餵魚以此防止屈原遺體被魚所食,後來逐漸形成一種儀式。以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人們吃粽子,划龍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據聞一多考證在屈原投江之前,吳越一帶已有端午節存在,但從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中國社會主流所公認的一直是端午節祭祀屈原。
-
5 # 黃浩龍
1、屈原不是冤死的
2、屈原雖然是投江死的,但端午、粽子和龍舟原本都和他無關。
3、歷史上有類似屈原經歷的人舉不勝數,屈原被現代人所熟知,是因為愛國主義主旋律和端午節的關係。
司馬遷寫《史記》有一篇名叫做《屈原賈生列傳》。這是《史記》的一個體例,是把同類人物放在同一篇裡,屈原和賈誼被安排在一起,也是因為這兩人有很多相同點。自此以後,屈原和賈誼就成為一個精神符號,代表著天妒英才、懷才不遇。
《史記》是這樣介紹的:“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這就是說,屈原的名字叫“平”,和楚王同姓。前兩年有一部很紅的電視劇《羋月傳》,主人公羋月是楚國的公主。公主姓羋,楚王當然也姓羋,屈原作為“楚之同姓”,當然也姓羋。
根據《史記》的說法,屈原一度很受楚懷王的信任,所以同僚很嫉妒他,散播讒言,成功挑撥了楚懷王和他的關係。屈原很鬱悶,所以寫下了《離騷》。“離騷”的意思就是“離別的哀傷”。
《史記》寫屈原的這段經歷,字裡行間特別帶感情,文采也因此而出奇的好,大概是因為司馬遷對屈原的遭遇特別能夠感同身受吧。
屈原被楚懷王冷落之後,秦國連番使用詭計,讓楚國吃盡了苦頭,最後連楚懷王本人都死在秦國。繼任的楚頃襄王照舊親小人、遠賢臣,把屈原流放了。屈原走到江邊,在心力交瘁中披髮行吟。這就開創了中國傳統上的一個經典造型:披散著頭髮,邊走邊吟詩。為什麼要強調“披散著頭髮”,因為貴族的頭髮總是要規規矩矩紮起來的,所以貴族“披髮”是一種高調的掙脫束縛的姿態。細心的畫家畫屈原在江邊吟詩,都會注意到披髮這個細節,粗心的畫家就注意不到。你看古代繪畫的時候,可以留意這個細節。
話說屈原在披髮行吟的時候,江邊有位漁夫認出了他,問他緣故。屈原說出了一句名言:“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
屈原又做了一番很漂亮的回答,總之是說自己愛乾淨,與其在骯髒的環境裡苟活,不如干乾淨淨地去死。說完,他寫了一篇《懷沙》,然後真的在汨羅江懷沙而死了。
所謂懷沙,其實是懷石,也就是抱著石頭。
在《楚辭·漁父》裡邊,那位漁夫在聽完屈原的解釋之後,笑一笑就划船走了,懶得再費口舌。他還邊走邊唱歌,歌詞很有名:“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這是說人要適應環境,水清就洗頭,水髒就洗腳,心態很重要,不能一根筋。屈原這種既受不起挫折,又有精神潔癖的人,在今天已經很難成為有志青年的好榜樣了。
話說屈原投江之後,老百姓生怕他的遺體被魚蝦吃掉,於是包粽子扔進江裡。扔粽子需要划船,於是發展出了龍舟競渡的民俗。這些事情是大家都熟悉的,每年端午節放假我們還要感謝屈原一下。但是,這些故事都不靠譜,都是民間的附會,屈原和端午原本沒有任何關係。
今天之所以賈誼的名聲遠遠不如屈原,大約有三個原因:第一,愛國主義是當今社會的主旋律,而賈誼的悲劇和愛國主義無關;第二,屈原留下的《離騷》有永恆的文學價值,而賈誼留下的《新書》過於務實,完全針對漢朝的實際問題,所以當時代變革之後,書的價值也就弱了;第三,屈原和端午節的民俗掛上了鉤,而賈誼關注的問題太高階,接不上多少地氣。
-
6 # 隔壁沒老王
屈原出自楚國公族屈氏,屈氏與昭氏、景氏並稱王族三姓,屈原先後任三閭大夫、左徒,想要了解屈原的死亡原因,跟兩次流放是密不可分的。
(戰國時期地圖)
公元前306年,屈原被流放到漢北地區(今安康一帶及漢水上游地區),這一切可以看出,當時的權貴只考慮自己的個人利益,完全沒有把國家的安危置於首位,在《離騷》中,屈原強烈批評群小的誹謗打擊和楚王的妄信讒言,這也為楚國的滅亡埋下了禍患。
第二次流放(江南地區)就在屈原被第一次流放的這段時間裡,楚國相繼被諸侯各國攻打,損失慘重,楚懷王也死於秦國,秦楚也斷絕交往。公元前293年,頃襄王六年,秦國攻打南韓,取得重大勝利,隨後秦國給楚王書信上說:“楚國背叛秦國,秦國準備率領諸侯討伐楚國”,頃襄王很是不安,商討要與秦國講和,屈原解決反對,一方面責怪子蘭(楚懷王幼子,頃襄王之弟)勸懷王入秦,又責怪他慫恿頃襄王向秦國屈膝投降,這對子蘭形成了嚴重的威脅,子蘭指使勒尚(楚國大夫,靳尚和張儀是好兄弟)到頃襄王面前進讒,致使屈原第二次被流放。(陳洪綬《屈子行吟圖》)
按《哀郢》分析,從郢都(今湖北江陵縣)出發,順江而下經過夏首(今湖北沙市一帶),透過洞庭湖進入長江,然後離開夏浦(今湖北漢口),最後到達凌陽(據說使今安徽青陽縣)。
從頃襄王六年到十八年,楚國基本上被秦國掌控,俯首聽命,不敢動彈,屈原對此痛心疾首,卻又無能為力,奸佞權臣,斷送楚國。
自盡公元前280年,頃襄王十九年,秦國對楚國的俯首聽命並不滿足,決定攻打楚國,楚國無耐,割讓上庸和漢北,次年,秦國又打,取邪、鄧、西陵,第三年攻下都城郢都,楚王逃命。
(汨羅江)
就在這一片千瘡百孔的楚國,屈原還想看看這最後的楚國,結果只看到秦國的步步緊逼和楚國的腐敗,眼看祖國滅亡,自己卻不能有一點作為,鬱鬱寡歡的到了汨羅江,在極度苦悶、完全絕望的心情下,於農歷五月初五投江自盡,時年62歲。
在屈原被流放的日子裡,楚國的形式越來越差,內外勾結,腐敗不堪,加上昏君的專權,愛國大臣才被逼上絕路,雖然屈原是自盡,導致這一結果與朝廷腐敗絕對脫離不了干係。新中國成立不久,為了呼應世界和平理事會、爭取國際地位,文化部決定由郭沫若、遊國恩、鄭振鐸等人組成“屈原研究小組”,將屈原的作品整理成集,用白話文的形式出版發行。 -
7 # 春哥蘄艾閣
屈原之死是出於悲憤欲絕,但要說他是冤死也不全是。對於歷史中的官場政治其實也很難分出敵我,奸邪的。
在戰國至秦漢時期,文官的位置普遍不高,除個別謀士。一般的官員生活都很清貧,屈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然而雖少年時有過小小的站場經歷,但屈原好始終算是一介文人,心繫家國不假,從皇親到小吏的生活的起落才是真痛苦,屈原自身也是相對過於迂腐。在楚國變革和黨爭中變成了犧牲品。
屈原被歷史定性為詩人可以看出他沒有政治才能。對於他的詩才是他的才,有一顆報名愛國的心。屈原的死是成就了他自己,而秦始皇統一六國是現實。面對當時的現實屈原對家國無望,又不願接受國破的現實而選擇了跳江自殺。(公元前287年,白起帶兵攻破了郢州,屈原抱著大石頭踏入汨羅江,享年62歲,在當時朝代已是年歲已高了)。當時正是當年五月五日。後代盛世時為紀念這位愛國詩人每年五月五日就往江中投包子,粽子以祭拜屈原,還有划龍舟賽也是為了搶救這位楚國詩人而形成了一種風俗。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透過決議確定屈原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這個稱號晚到了2230年。
大家耳熟能詳的當然是屈原的《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著作。
屈原作品是以其作品文字華麗,想象豐富,思路新奇,內涵深厚,意簡形駭,形成為中國文學的一個重要起源。
-
8 # 夏有涼風61
屈原是冤死的嗎?
屈原是戰國時代楚華人,曾任左徒和三閭大夫等職。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一生懷抱變法圖強的政治理想,卻遭到同朝佞臣“靳尚”的饞饞言陷害而得不到“楚懷王”的重用。
公元前313年,張儀破縱拆盟到了楚國,買通楚國的“靳尚”等其他寵臣,拜見了楚懷王,以六百里土地歸還楚國為條件,讓楚國與齊國斷交,朝班中只有客卿陳軫和三閭大夫反對,楚懷王不聽,為了和齊斷的徹底,還特地派人去罵了齊王。結果楚與齊斷交後,楚使去秦接收土地,張儀耍賴不承認有許給楚王六百里土地,而是六里。
使者回來一稟報,氣的楚懷王吐了幾口老血,一怒之下發兵攻打秦國,秦國早有準備,並還約了齊國助戰,打的楚國是大敗,不單沒有接收到商於六百里土地,反而被秦奪了楚漢中六百里土地。這時楚懷王上當吃虧後,才想起屈原的聯齊抗秦是有道理的,於是又派屈原去齊國修好。
秦王聽說楚齊又要聯合,又派張儀拉攏楚國,自從楚懷王上了張儀的當後,對張儀是恨的牙氧氧,知道張儀要來就決心要弄死張儀,張儀就透過“靳尚”和楚懷王的寵姬“鄭袖”說情,才放了張儀並讓楚再和秦和好。
等三閭大夫屈原從齊國回來,準備勸說懷王殺掉張儀,可惜為時已晚,張儀早跑出了楚境。
屈原再次得不到楚王的重用。屈原空有才華,得不到施展,政治上的抱負得不到實現,悲憤之餘把滿腔的愛國熱忱頃洩在了詩句中,寫出了有名的長詩《離騷》。
楚懷王被騙到秦,死在了秦國。
然後是“楚頃襄王”繼位,照樣屈原不得寵,且還把屈原流放了。
公元前278年,秦白起攻進楚郢都,毀壞了楚先王的陵墓,頃襄王逃到陳城,楚國到了朝不保夕的地步,屈原聽到這個訊息,知道楚國快要滅亡了,就傷心的大哭,他不願看到楚國淪亡,於是就抱了塊大石,跳進了汨羅江,屈原死的那一天正好是五月初五。當地有百姓聽說後就划船去救,可惜什麼都沒撈著,就把竹筒裡米米撒入江裡以示祭奠。
要說屈原是冤死的到不如說是壯志未酬而死。
-
9 # LEO6688
從司馬遷著史至今,屈原因政治憂憤而投汨羅江自沉的動人故事被人們廣為流傳。而其中唯一的證據,就是詩人那首被放逐以後所寫的《懷沙》。詩中稱,自殺的方式已然確定,那就是向江中忿然一躍,去擁抱(“懷”)江底柔軟的泥沙。對此,早在30年代胡適先生就曾提出質疑,認為《懷沙》一詩中的許多話語並不符合屈原的模式,很可能是後人根據他自殺的傳說而炮製的一篇偽作。
那麼,屈原究竟是怎麼死的呢?目前,在海內外的學者和歷史學家當中,“屈原死於謀殺”的說法十分流行。在屈原生活的年代,許多人有謀殺他的嫌疑,如他的政治宿敵令尹子蘭、佞臣靳尚等等,但屈原已遭貶放,除非有極特殊的原因,否則他們沒有必要再去殺害這個在政治上已經毫無指望的人。這樣看來,屈原最終不過是一場秘密愛情的犧牲品而已。
屈原在愛情生活上的浪漫性是人所共知的。他寫過大量的情詩,其中《湘夫人》最令人關注,因為屈原對她投入了異乎尋常的眷戀與愛慕。從詩中可以推斷,此女美貌驚人,而且比屈原擁有更高的地位;她因為種種限制無法與屈原公開見面,而只能和他在荒郊野外秘密約會。符合這三個條件的女人只有一個,那就是楚懷王的寵妃鄭袖。其實“湘夫人”三字已是暗示,“湘”就是楚國;“夫人”,即楚王的妻妾。
屈原與其寵妃的暖昧關係被懷王知道後,促使他以政治名義放逐屈原,使人再也無法與鄭袖見面。十幾年後,楚懷王駕崩,為防止屈原與鄭袖的關係捲土重來,楚國王室遵照楚懷王的遺命,派人對屈原進行了捕殺。追殺事件的發生地就是今天的汨羅江,兵士們最終在江邊抓住了屈原,將他刺殺後裝進袋子,捆緊了之後壓上石塊投入江心,演出了一幕殘酷的歷史悲劇。
還是有百姓目擊了這一謀殺過程,但在當時的暴政下他們必須委婉地說出真相,於是導致了“端午節”的起源:在紀念另一個楚國英雄伍子胥的日子(五月初五)裡,舉行哀悼屈原的祭禮,用賽龍舟隱喻當時追殺屈原的激烈場面;用包粽子來隱喻屈原被投入江中的悲慘事實——糯米飯象徵著屈原的肉體,粽葉象徵著裝他的袋子,粽絲象徵著捆紮他的繩索;而把粽子投入水裡,則象徵著屈原被人淹死的真相。
-
10 # 唐風宋月
屈原不是冤死的,是氣死的。心小量窄,一時想不開。
老人家曾寫詩,屈子握有殺人刀。屈原也曾牛逼過,深得楚懷王信任,手中有生殺大權。屈家也是楚國的大家族,跟熊、項等家族共享楚國的事務處理權。
屈原被流放跟他為人驕狂有關係。屈原給楚懷王當了幾年秘書,逢人就吹,沒我別人寫不了。結果被鄭袖抓住把柄,向楚懷王告了一狀,楚懷王很生氣,就讓屈原坐了冷板凳。但是屈原不僅不知悔改,反而到處宣傳楚懷王瞎了眼,用人不明,自己是蘭花,別人是雜草。君子不與小人為伍。
還有對秦國的態度。楚懷王希望合縱,跟秦國搞好關係一起吃肉喝湯,但是屈原主張連橫,六國抱團取暖對付秦國。朝中都是合縱派,再說主張連橫的蘇秦也死了,別人都幹不過主張合縱的張儀,所以楚懷王被張儀騙的找不到北,最後被秦國軟禁至死。
楚懷王的死是屈原投江的炸藥包。楚懷王跟屈原從小一起長大,兩人感情非常好,雖然中間出了一些分歧,但是不忘初心。楚懷王被軟禁,屈原非常著急,就讓當了楚王的太子把懷王接回來,但是人家好容易當了楚王,肯定不想接,屈原只好發發離騷,問問老天,別無他法。
於是在一個Sunny明媚的上午,屈原一躍而入萬里濤,成為一個千古悲情人物。
司馬遷寫史記,屈原和賈誼在一個列傳裡,他們都是懷才不遇,而且都想不開,但是沒人迫害他們,只是沒有重用而已。
回覆列表
屈原出身於貴族,但由於自幼生活在民眾之中,加上家庭的良好影響,故十分同情貧苦百姓。小小年紀的屈原便做了許多體恤民眾的好事,博得了大多數百姓的讚譽。
屈原從小天資聰穎,文章優異,志向遠大,弱冠之年既開始受人凝視。
但後來由於屈原長期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一帶。在楚國被秦軍攻破之後,屈原在極度苦悶、完全絕望的心情下,自沉於汨羅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