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衛功奎律師
-
2 # dnfm小賢
楚漢之爭結束後,劉邦在長安登基稱帝,是為漢高祖。平定了九州華夏的內亂後,他開始將目光轉向了北方對大漢富饒的土地虎視眈眈的敵人——匈奴。自春秋戰國以來,匈奴人就一直是中原政權的心腹大患,大秦統一之後,就發動了對匈奴的戰爭,因為秦軍勇猛,直接把匈奴打跑,奪回了河套地區,但是隨著楚漢爭霸連年的征戰,中原士兵的實力大不如前,優秀將領們也失去了不少,雖然漢初良將仍在,但是為何打不過匈奴騎兵呢?
漢高祖自然是不服匈奴耀武揚威的,他乃是天子,九五之尊,於是他就派兵出征,打算把匈奴打的片甲不留。可惜,匈奴人才不是什麼可以隨便打的遊牧民族,匈奴人是大漢打不過的遊牧民族。第一戰,劉邦輕敵冒進,自以為打敗了項羽的大漢軍隊加上韓信的排程絕對是天下無敵,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中了匈奴的計策。白登之圍,大漢幾乎山窮水盡,不得已只好出降,用皇室的女眷和親換取了和平。
第二次,大漢沒有主動出擊,但是匈奴卻不管這麼多,他們打死入侵,攻佔大漢的上郡,因為他們機動性強,非常靈活,基本就是你來我跑,你走我來的游擊戰術,將大漢的邊疆騷擾的是永無寧日,這次也是,雖然匈奴軍隊眾多,但是等到大漢遠征軍到來之際,還是跑得飛快,人影都看不見。
第三次,匈奴幾乎傾巢而來,可怕的大軍黑壓壓的一片,所到之處無人可敵銳不可當,兵鋒直指長安,劉邦大怒,集結重兵打算和匈奴決一死戰。就在大漢集結軍隊的時候,匈奴又走了。第四次,匈奴再次大舉入侵,但是等到大漢集結軍隊的時候,匈奴依然是跑掉了。除了白登之圍顯示出了匈奴的強大之外,其他時候基本就是匈奴人如何被大漢軍隊“嚇走”,看不出匈奴人有多麼厲害。大漢對匈奴的游擊戰術可以說是一籌莫展,但是這也不能說大漢打不過匈奴。
《漢書》記載,匈奴全國的人數抵不上大漢的一個郡城,每次南下劫掠,都是搶走一些糧食、布匹走掉,沒有搶走錢財。這就說明,匈奴其實硬碰硬是打不過大漢的,畢竟人數劣勢擺在那裡,整個國家抵不上大漢的一個大郡城的人口,如果真的和大漢撕破臉皮,匈奴是真的會被滅掉的。事實上,即使是在漢武帝時期,匈奴依然是敵退我進,敵進我退,敵疲我擾的戰術,只是漢武帝捨得蕩盡國庫來支援北伐戰爭,漢初沒有這個資本而已。
匈奴的冒頓單于等單于都知道自己的家底,所以他們即使佔據了大漢的城池,也很快就走,因為他們一旦和大漢軍隊交手,絕對會吃虧。漢景帝、漢文帝、漢高祖時期,國內還有不懷好意的諸侯王,如果都城清空,那麼皇位定然難保,故而不敢下血本,而非打不過。
-
3 # 百家悅讀者
秦人可以以一敵三並不代表武力爆表,漢人忍辱負重並不代表性格懦弱無能。要知道戰爭不是看勇猛就可以定勝負的……彼時秦人和漢人所處的時代,社會情形都不一樣所以不能這樣進行對比。
題目所說的秦人是指秦國統一天下時的軍隊,彼時的秦人那麼拼命一方面是為了自己的軍功,另一方面秦國後勤工作已經做好充足的準備根本不懼戰爭。而大漢初期則是國力空虛,再加上社會內部矛盾依舊存在,所以根本無暇顧及匈奴。即便漢高祖曾經親自出徵,奈何國力,兵力根本沒有辦法確保戰爭的勝利,所以只能忍耐過去。
-
4 # 大瀚聞史
一、秦人和匈奴打了幾百年交道,比較有心得;而漢人則對匈奴不太熟悉
早在秦朝還是秦國的時候,秦人就在同包括匈奴人在內的北方少數民族的對抗中佔據上風。在經過商鞅變法後,秦國國力益強,秦軍更是四處征伐,如同虎狼之師,那時候的匈奴被秦國壓制的喘不過氣來,更別提進攻了。
而漢朝和秦朝的狀況不太一樣,在經歷過長年的征戰後,天下百廢待興、民生凋敝,經濟基礎決定了漢朝無力發動大規模的戰爭。匈奴遠處塞外,漢人對其習性和作戰方式又不夠了解,數次勞師遠征無功而返,只能透過和親的方式謀求和平。
二、匈奴在漢朝時迎來鼎盛時期,還出了個冒頓單于匈奴實力的發展和演變是有一個相當長的過程的,在春秋時期,秦國面對的匈奴由於生產工藝和冶鐵技術的落後,無力和中原各國一較高下。直到戰國末期,匈奴部落才由頭曼單于實現統一,但那時的匈奴還沒統一北方,實力不允許他們和秦國實行對抗。
而到了漢朝時期情況就不一樣了,匈奴誕生了一代雄主,那就是頭曼單于的兒子——冒頓單于。冒頓單于即位後,開始率匈奴大軍橫掃北方,先後滅掉了東胡,打跑大月氏,還讓漢高祖劉邦差點命喪白登。所以說不是漢人比不過秦人,是對手實力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上。
三、漢朝初期採取了郡國並行制,導致不能集中力量對付北方的匈奴秦朝建立後之所以能力壓匈奴除了以上兩點原因,還因為秦始皇首創了郡縣制,實現了中央對地方的集中管理。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國家可以集中全部力量動員並進行對外戰爭,秦朝大將蒙恬能領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秦長城能夠動員全國之力修建正是體現了這個道理。
而漢朝則情況不同,劉邦在取得了楚漢戰爭的勝利後,為了安撫隨他征戰立功的各諸侯和手下大將,將天下分封成若干小國,只在首都附近實行中央統一管理的郡縣制。這種政治體制導致了面對北方匈奴的威脅,漢朝不能做到傾全國之力加以平定。
綜上所述,之所以看起來秦人對付匈奴很有心得而漢人卻拿匈奴沒有辦法,是由雙方的熟悉程度、歷史發展階段以及政治體制等多方面因素決定的。
-
5 # 今天我們吃什麼
首先我們先說秦國:秦國統一後號稱百萬軍隊, 一、人員
咱先不說真的假的,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匆匆北巡隴西和北地等重鎮,由上郡返回咸陽,同時特設黃、陲、琅琊三大糧倉作為後援。蒙恬受命駐守上郡,為對戰匈奴積累經驗。
公元前214年,蒙恬統帥主力軍由上郡北出長城攻其東;楊翁子率偏師由肖關出長城攻其西。匈奴由於準備不足,不敵秦軍強大的攻擊力,紛紛潰敗。秦遂盡取黃河以南的土地,置24縣。遷萬戶於河套,實行屯田。 史書上沒有詳細的記載,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場戰爭是壓倒性的戰爭。 首先秦兵三十萬,這三十萬是統一六國時的軍隊,能征善戰(不是披上軍裝農夫)。
這次戰爭的目的也很明顯,旨在收復黃河以南地區,沒有打到黃河以北,其作戰方式是偷襲合圍,不是約定好的兵對兵、將對將。 而當時匈奴人口一共一百多萬,全族能參戰的兵員是三十萬,但是我們知道匈奴人的老巢畢竟在蒙古草原,跨過黃河到黃河以南的畢竟只是一部分。
二、裝備
秦朝的弩,射程八百米,比現在手槍還遠,擁有瞄準系統。騎兵統一配備的是弓箭,所以秦騎兵作戰時一手牽馬疆,一手作提弓狀。小者射程為150米,大者可達900米(匈奴人絕對達不到這個規模)。車兵(即古代的裝甲兵),既持子、戈,同時“亦備有弓箭”。近戰武器是長柄的戈、矛、戟、短柄的彎刀和劍,都是鐵製品。
而匈奴那時候箭頭不是石頭就是骨頭磨得,這不是欺負人嗎?那時候的匈奴,要文化沒文化,要技術沒技術,除了騎兵,啥也沒了,你說他是野人都可以。
再來說說漢朝:要人沒人,要軍備沒軍備。
秦朝滅亡後,國內是腦子都打出來了,好不容易的家底,一朝全光了,以至於劉邦稱帝的時候,找匹顏色一樣的馬代步都找不到。
而且人員,匈奴在冒頓單于領導下,開始統一,形成了意識形態上的國家,開始吸收中原的工藝和兵法。 漢朝初期,士兵多數流離失所的農民,身體素質達不到,軍事素養也沒有,軍備也沒有秦朝的時候好。
所以前期只能發育一波,後面有把握了,一波翻盤。
沒有所謂的強勢和弱勢,只是因為當時遇到的情況不一樣?
-
6 # Fin晴天會下雨
秦人本是在周朝替周天子養馬,因為養馬有功獲封西地,長年對抗西戎部落,本身就是驍勇善戰的民族。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動遷有功,獲封諸侯,秦國自此成為諸侯國。周平王下令,如若秦人能趕走西戎,收復到土地歸秦國所有,自此,秦國曆代君主皆有討伐西戎之舉,秦人與西戎到常年交戰更是練就秦人能征善戰之勇。
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實施軍工爵位制度,鼓勵士兵殺敵求勝,正是因為秦國這套完整到軍功爵祿制度,為秦統一六國發揮了巨大作用,武安君白起正是靠著這套軍功制度從一個士兵成為了秦國的大將軍,秦國也被稱之為虎狼之師。
高祖皇帝劉邦建漢朝,而漢朝軍隊之初也並非能征善戰的軍隊,在楚漢之爭中,也是勝少敗多,後再拜兵仙韓信為大元帥之後,漢軍才開始在楚漢之爭中佔據先機。漢滅楚後,韓信受劉邦猜忌,從楚王貶為淮陰侯,兵權盡奪,漢軍少了韓信統帥,戰鬥力肯定不如從前,且楚漢相爭多年,士兵早已經厭倦戰爭,希望過上和平日子。再加上公元前200年,白馬豋之圍漢軍元氣大傷,自此和親政策成為了漢朝籠絡匈奴,維護邊塞安寧到主要手段。
漢武帝時期,歷經文景兩帝勵精圖治,國庫充實,諸侯國問題得到解決,再加上帝國雙壁衛青和霍去病的出現,漢朝開始了對匈奴的打擊戰爭,自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戰之後,匈奴遠遁漠南再無王庭。
-
7 # 一壺清茗品春秋
在歷史沒有記載秦人可以以一敵三,倒是記載了西漢漢成帝時期,陳湯曾對比分析過漢兵和匈奴人的戰鬥力,他說早先一個漢兵可以抵擋五個匈奴兵,因為的武器笨重,弓箭沒有漢朝的鋒利;現在匈奴人提高了兵器的自作水平,但是仍然需要三個匈奴兵才能抵一個漢軍。
如果要說的倒為什麼秦人可以對匈奴保持戰略優勢,漢朝卻被匈奴欺侮六十年,主要是:
在秦朝時,匈奴“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長,往往而聚者百有餘戎,然莫能相一”。部落與部落之間不相統屬,勢力分散、弱小。再加上兵器質量又差,因此不是強大秦朝的對手,特別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可以想象一下,匈奴要等到統一以後才能有三十大軍。而在秦朝時卻分佈在各個部落中,形不成抵抗的合力,最終被秦王朝擊敗。這一戰,不僅收復了黃河以南地區,而且打的匈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真正打出了秦軍的威名。當然,秦王朝對匈奴的優勢,不僅在統一的強大帝國,鋒利的兵器,優越的軍功制,特別是秦王朝也有一支強大的騎兵。在秦朝統一前的長平之戰中,秦將白起派騎兵隊伍,穿插分割趙軍,最終取得決定性勝利。可見,秦軍的秦兵戰術已經非常嫻熟。從兩千多年的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交戰的歷史看,要想對遊牧民族取得決定性勝利,中原王朝必須有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
在漢朝初年,匈奴的冒頓單于趁著秦末諸侯叛亂和楚漢戰爭,統一了匈奴各部落,有彎弓射箭計程車卒三十多萬。這一時期是匈奴最為強盛的時期。在楚漢戰爭結束後,漢高祖劉邦帶領三十二萬大軍征討匈奴,卻被冒頓單于採用誘兵之計,在白登山圍困了七天七夜,最終透過賄賂單于夫人的才得以逃脫。從此以後,一直到漢武帝時期,漢朝一直採取和親的政策,雖然仍有軍事摩擦,但大體穩定。這一時期,漢朝被匈奴壓制,首先就是匈奴成為了一個強大的國家,而西漢剛剛結束楚漢戰爭,百廢待興,士卒疲弊,無法支撐與匈奴的戰爭。特別是在戰爭中,馬匹大量消耗。當時“天子不能具其鈞駟”,劉邦出行想找四匹一樣顏色的馬,都不能夠。而匈奴圍困劉邦時,四十萬大軍,一面10萬,10萬馬匹一個顏色,可見當時漢朝與匈奴的騎兵差距。這樣狀況,一直經過劉邦,惠帝、呂后、文帝、景帝、武帝,五代帝王,近70年的修養生息,才積蓄起與匈奴對抗的強大國力。最終在漠北之戰徹底擊敗匈奴主力,之後兩漢始終保持對匈奴的絕對優勢。
-
8 # 故紙匯
秦國從創立起就四面全是胡人。
周幽王被犬戎殺了以後,鎬京就被犬戎佔領了。周人無法在關中立足,就去了洛陽。周王做個順水人情把關中舊地賞給了秦國。
秦國名義上是關中的主人,但實際關中全被胡人佔領著。經過十幾代、數百年的經營,秦人終於完全趕跑了胡人。
這些胡人就是匈奴的一部分。
秦始皇滅掉了六國,當時秦國和秦軍都達到了歷史上最頂峰的時期。
秦始皇可以修長城,可以修阿旁宮,可以修陵墓,可以修直道,可以收嶺南,可想而知秦朝有多強大。
但也就是秦始皇耗盡了國力,秦末戰爭一場戰亂,動輒就是幾十萬的大戰役,項羽要不就坑殺降卒,要不就屠城。青壯勞力死的太多了,社會財富消耗的太多了。
等到漢朝建國,即使是皇帝也湊不齊同種花色的四匹馬,宰相居然只有牛車坐。國力低弱到了極點。
匈奴一方呢!
這個時候匈奴出了一位天才的人物——冒頓單于。他是匈奴歷史上的最強有力的領導者。在他的帶領下,匈奴國力達到頂峰,有精壯兵馬三十萬。這些兵馬全是騎兵,擅長弓箭。
騎兵是古代的坦克洪流。是漢初疲弱的步兵無法戰勝的。
因此,在漢朝初年的幾十年裡,漢朝一直是被匈奴壓制的。送去公主和親。
經過近60年的發展,特別是“文景之治”,漢朝的國力空前強大起來。漢武帝時期,漢朝開始了對匈奴的反攻。
這時候的漢朝也有了自己的坦克洪流,據說衛青在大漠追擊匈奴的時候,全是騎兵,而且每個騎兵有三匹馬,可以換乘,可以幫助攜帶物資。在這種情況下,漢朝才把匈奴打的夠嗆。
-
9 # 陳鴻鈞
秦漢時期與匈奴的對比,是極其不公平的,匈奴在發展壯大在漢朝達到巔峰,但在秦朝統一之前,秦統一後,漢初直到漢武帝年間,其實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情況都不一樣,從戰力去對比明顯是不合適的。
1、秦朝統一之前的防守反擊階段
秦朝統一前是大秦,趙國、燕國等多個國家共同抵抗匈奴等北方勢力,且無論秦朝的蒙恬還是趙國的李牧,均是防守反擊為主,進而達到劃分軍事範圍,數十萬軍事武裝一直守衛邊疆。
在這個時期,相當於整個國家的兵力分散在不同的區域,從西到東基本沒有防守疏漏,各個諸侯國承擔了對匈奴的共同作戰。其中,以秦朝蒙恬和趙國李牧最為著名,他們都對匈奴勢力從被動防守實現了防守反擊。
2、秦朝統一之後的攻守均勢階段
秦朝統一之後,其實整個國家的實力已經大不如從前,整個統一六國的戰爭有人估算保守消耗了200多萬的壯丁,而當時秦國總人口也就在2500萬左右。
如果按照男女比例1:1估算,意味著秦帝國男人和女人總數各在1250萬。
如果所有男人只有1250萬,那麼死亡200萬壯丁,可想而知對整個國家實力的影響有多大,它可能直接導致的是200多萬家庭的破碎,相應的耕種和國防都會受到大幅度的削弱。
這個時期,秦國在短時期內修建了秦長城,雖然已經很難看到秦長城的樣子,但可以想到在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心中是有多大的壓力。協調整個國家的軍事實力,也可以說完全憑藉一己之力抵抗匈奴,壓力可想而知。
長城,這種戰略防守的軍事工程,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在秦與匈奴對比中的尷尬。
3、漢初直到漢武帝時期的被動防守階段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對百越用兵50萬人,殺死當地軍民近20萬人。在與匈奴的戰爭中死傷30萬人,修長城死亡民夫近50萬人,參與修建阿房宮和秦皇陵的130萬人,也全部被秦兵殺死!
從公元前204年到公元前195年,戰爭與天災仍然持續不斷。從最初開始的陳勝、吳廣起義到後來的楚漢爭雄戰爭,以及西漢初期的社會動亂,都對中國造成了巨大的人口損失。秦朝末年有2000多萬人,到公元前195年,全國只剩下不到700萬人!
漢武帝登基於公元前140年左右,也就意味著從秦滅亡的公元前207年,這70年間漢朝的人口雖然也有繁衍生息,但是在與匈奴的對比中始終處於處於被動防守階段。
從高祖白登之圍開始,漢朝就一直在積蓄力量,經過文景之治才能逐漸實現國家的豐實,具備對匈奴用兵的基礎。
在此之間,匈奴相對而言沒有經過大的人口減員,也不斷從大漢獲得較多的補給和錢糧源源不斷的充實自己,可以說從漢武帝開始,漢朝都在為匈奴進行輸血。
所以,不能單純的說秦朝對匈奴的戰損比1:3,而且這個資料也是無從可靠並不真實,漢初是經過近100年的劇烈動盪和修復,這個時期的被動在情理之中。所以也才有了漢武帝時期從被動防守到反擊,再到主動出擊對匈奴進行毀滅性打擊。
-
10 # 殺手司令
秦朝初的時期,匈奴並沒有統一。秦末時期,匈奴擊敗了當時草原上的兩大勢力東胡與月氏。等到漢朝建立以後,面對的對手與秦朝時期已經不同了。
回覆列表
一方面老秦人具有開疆拓土稱霸天下的雄心和血性,另外經過多年征戰,漢初物力饋乏國力虛弱,需要養精蓄銳。此後才有漢武大帝的北擊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