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政史課課代表
-
2 # 蔓食記
周亞夫,是西漢開國功臣絳侯周勃的次子。爺倆同為漢初名將,戰功彪炳,又分別成為輔佐文景父子二帝的丞相。同樣走在功高蓋主的風口浪尖,也同樣遭遇攻訐陷害,然而父子的結局卻截然不同。
老子周勃,沛縣草莽,跟著高祖劉邦打天下,又是清除諸呂、擁立文帝的大功臣。文帝上位後,周勃的風頭可謂一時無兩。
然而,他能夠從善如流,不忘警醒自己的言行,主動向漢文帝示弱討好。他比較擅長危機公關,善於隱忍退讓,屢次化險為夷。最後能夠安度晚年,善始善終。孝文十一年,周勃在封地去世,諡號武侯。
兒子周亞夫,卻是個十足的耿直boy,遠不如他的老子周勃機變圓滑。“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出自他之口,曾被漢文帝譽為“真將軍也”。
作為武將出身的官二代,周亞夫性情偏於高傲剛正,欠缺政治覺悟。他不遵守委婉低調的為臣之道,更不願察言觀色,順應上命。
一個有權有勢、有才有名的重臣,常常和大老闆漢景帝擰著幹,還得罪了整個皇權集團,讓老闆不痛快不好駕馭。一代忠正名將,結果落得個意圖造反,氣憤之下絕食自盡的下場。
讓我們看看,這位鋼鐵直男到底是怎樣,把一手好牌打到爛的。
作為次子,周亞夫原本無法襲爵。然而他繼承了老爹的軍事天賦,是個將才。執掌細柳營時,手下兵士,敢把犒軍的漢文帝都擋在營門外。軍紀嚴明的周亞夫,沒有觸怒帝王,反而得到了漢文帝賞識。
後來他襲爵的哥哥犯錯,被擼了爵位,隨後就破格封周亞夫為絳候。文帝臨終前,還特意關照兒子景帝,“以後關鍵時刻可以用周亞夫,他是可以放心使用的將軍。”
文帝去世後,景帝提拔周亞夫做了車騎將軍。周亞夫也確實不負所望,戰功卓著。最出名的是,以少勝多,領兵平定了皇叔劉濞挑起的七國之亂,穩固了漢室江山。其後他也是封侯拜相,位列人臣。
然而作為一個文臣,他性格中的桀驁耿直,便在朝政中一再體現,他過於執著真理對錯,凡事據理力爭,連皇帝的面子也不給。
景帝想廢掉太子劉榮,立劉徹,也就是後來的漢武帝為太子。周亞夫堅決反對,與景帝鬧得很不開心。
景帝已經是西漢的第三位實權皇帝,文景之治下,和漢初劉邦想廢太子時,情況有了很多改變。君權和相權雖然還能制衡,皇帝心理接受程度卻不同。君臣之間的嫌隙就此加劇,景帝表示,看見你很頭疼。
跟著更讓他頭疼的事,一而再地發生。竇太后想讓景帝封皇后的哥哥王信為侯,周亞夫反對;後來想要封匈奴降將為侯,周亞夫再次頂風反對。
他每次的反對,自然都是遵守法理,理由充分,態度分明。他是完全不考慮,皇帝的孝心和私心以及種種權衡啊。一再打臉帝王老大,不但得罪了皇帝,連帶太后、皇后、一干外戚,都得罪遍了。
景帝對周亞夫很不感冒,故意在宮中設宴試探。在周亞夫位置上放了一整塊肉,卻沒給放筷子。周亞夫很不高興地向管事要筷子。漢景帝笑問:“莫非這還不能讓你高興嗎?”周亞夫羞憤不甘,下跪謝罪。起身後,當著皇帝面,就直接走人了。
再次被甩臉子的漢景帝,當即嘆道:“他如此性情,終究不是我這年輕君主的臣子啊。”這次試探之後,漢景帝恐怕已是心生殺機,再也不肯留著這礙眼的臣子,繼續膈應自己了。
這樣一個得理不饒人的剛直性子,連皇權都壓不住,更何況同僚手下。所以他和皇帝硬槓,落井下石、群起攻之的人自然會越來越多。而能夠提點他、幫助他的人,恐怕完全沒法和他死去的老爹比,周勃當初可是人緣很好,被冤枉後,連薄太后都肯幫他求情。
周亞夫五十多歲時,他的兒子偏又犯蠢,偷偷買五百甲盾,打算給老爹殉葬。結果被小人告發謀反,把髒水潑到了周亞夫身上。
最終帝王一怒,周亞夫徹底悲劇,涼涼了。
周亞夫不甘含冤受辱,表現激烈。在獄中,絕不妥協服軟,絕食五天,吐血身亡。寧折不彎的剛烈,真是可敬可嘆又可惜。
-
3 # 講古場
一、周氏父子為什麼晚年都被下了大獄?
周勃在呂后死後,平定了諸呂,迎立漢文帝劉恆,安定了劉姓江山。周亞夫臨危受命,一舉平定了吳楚七國之亂,避免了大漢王朝走向分裂和動亂。但父子二人晚年卻都被冤入獄,其原因一定很多很複雜。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有兩個:
權臣少主,必然矛盾重重:
周勃領導了誅滅諸呂的行動,是擁立漢文帝劉恆的第一功臣。然而,漢文帝劉恆在剛到長安,還沒有進城的時候就給周勃來了個下馬威。當時,周勃請求和漢文帝單獨說幾句話,漢文帝拒絕了。派人對周勃說:
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可見漢文帝,在還沒有稱帝的時候,就開始提防周勃了。漢文帝入長安,順利稱帝后,連夜進行人事安排,讓周勃擔任丞相,奪了周勃的兵權。即使這樣,周勃的勢力也還是很大。畢竟周勃功勞太大,所以年輕的漢文帝對周勃還是畢恭畢敬的。但是,帝王制度的核心就是皇權至上,集眾多權利於皇帝一身。隨著漢文帝當皇帝時間越來越長,對朝政越來越瞭解,皇權也逐漸提高。當然就和權臣之間會產生越來越多、越來越直接的矛盾。正是這種矛盾使得漢文帝從對周勃禮遇有加,慢慢到恢復君臣正常的禮節,再到最後,文帝利用列侯之國(讓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國),拿下了周勃的實權。
當過權臣的人,一朝被貶,失去了權利,心理是非常害怕的,總擔心皇上進一步對付自己。所以政府一來人,周勃就草木皆兵,如臨大敵。這更加劇了君臣矛盾,最終導致周勃入獄。再說周亞夫,周亞夫可以說是漢文帝留給漢景帝的顧命之臣。漢文帝火箭提拔周亞夫,就是把周亞夫留給漢景帝,用來對付吳王劉濞的。果不其然,漢景帝三年,爆發吳楚七國之亂。周亞夫不辱使命,成功平叛。回朝之後就一躍成為了朝中的權臣,而此時的漢景帝也僅僅當了三年的皇帝。還因為屢屢犯錯,差一點葬送了高祖的江山。所以,景帝和周亞夫的關係也就來到了權臣少主的軌道上。同樣,隨著時間的推移,漢景帝和周亞夫之間的矛盾逐步升級。遇到不同意見,剛開始景帝還能夠強忍著,聽取周亞夫的意見。後來,就不拿周亞夫的意見當回事了。直到最後,景帝棄用周亞夫。並且找了個周亞夫兒子的小錯,把周亞夫關進了大牢。
周氏父子不懂為臣之道:周勃、周亞夫父子性格都很耿直、倔強,也都是軍人出身,適合帶兵打仗,但都不懂得為官之道。漢文帝稱帝后,本來是讓陳平擔任右丞相,周勃擔任左丞相的。可是陳平是個滑頭,把右丞相讓給了周勃。周勃當仁不讓,連謙虛一下的意思都沒有,相當於自己承認自己第一功臣的事實,這就是古代當官的大忌。更可怕的是,周勃根本就沒有做丞相的才能,可是他自己卻不知道。直到有一天,漢文帝問了他和陳平幾個問題,周勃啞口無言,而陳平卻對答如流,周勃才知道自己的差距。上文提到,周勃被貶官之後,一旦政府的官員去看他,他就滿身戎裝,安排家奴手持兵刃接待政府官員。周勃真是想不開,如果文帝要捉拿他,這幾個家奴有什麼用?如果文帝不想對付他,你身披鎧甲,屬下持刃,這不就是以下犯上,有不臣之心的表現嗎?所以說,周勃不懂得為臣之道。有其父,必有其子。周亞夫同樣不懂得為臣之道。周亞夫在做太尉和丞相期間,幾次頂撞漢景帝。如果說在廢太子劉榮,封外戚王信以及封匈奴降將問題上,周亞夫和皇帝之間僅僅是政見不合。那麼後來漢景帝請周亞夫吃飯,只給一大塊肉,不提供筷子,周亞夫辭拜而出。以及後來周亞夫兒子犯法,周亞夫拒絕做出解釋兩件事情來看。周亞夫從來不肯向皇帝低頭的做法就是大錯特錯。周亞夫高傲的過了頭,這哪是為臣之道啊?就算是劉邦倚重的蕭何,如果這麼當官,也一定不會善終的。
二、為什麼周氏父子的結局有很大的區別?雖然父子二人都是權臣,都侍奉少主,也都不懂得為官之道。但是二人的結局還是差別很大的,這又是為什麼呢?
周勃懂得妥協,周亞夫太過高傲周勃是商人出身,長期生活在社會底層,不懂得妥協是混不下去的。呂后執政之後,周勃妥協了。呂后大封諸呂為王,王陵據理力爭,可週勃和陳平卻迎合、支援呂后,這說明周勃是懂得妥協的。周勃被關入大獄之後,向獄吏行賄,最後得到獄吏的指點,才得以脫身。這些都說明周勃懂得妥協,為自己爭取到了空間。反觀周亞夫,貴族出身。從小就是高幹子弟,軍人世家,自然就容易形成高傲的性格。長大後,又因為高傲而取得了漢文帝的賞識(細柳營的故事)。所以,高傲是周亞夫骨子裡的性格,改不了。所以,他不向皇帝認錯,更不服軟。當皇帝派人來讓他解釋一下兒子犯法之事的時候,他拒絕回答任何問題。這裡需要交代一下這個事情,周亞夫的兒子買了500副軍用鎧甲,準備給父親死後陪葬。這是違法的,但不是大事,卻被人舉報了。周亞夫入獄之後,審問官說了一句氣人的話。他說,周亞夫就算真用這些鎧甲陪葬,也是想到陰間武裝軍隊造反。結果,周亞夫氣的絕食五天,吐血而死。他是被氣死的,如果周亞夫能夠放下高傲的性格,妥協一下,不至於因為這麼點事情被處死的,丟官也就差不多了。
文帝有愛、景帝無情漢文帝確實是一個好皇帝,愛民如子,對大臣也是關愛有加。不僅如此,漢文帝還善於納諫,對於不會說話的大臣也都很有氣度。這樣的事情有很多,就不舉例了。可是漢景帝卻是個無情之人,當太子的時候,因為下棋打死了堂兄弟。當皇帝之後,逼死太子,腰斬晁錯。所以周氏父子的不同結局也與他們皇帝的不同性格有著很大的關係。
-
4 # 閒話茶館
周亞夫是西漢絳侯周勃的次子,父子二人皆是西漢名將,為漢朝立下汗馬功勞,但是結局卻迥異,周勃晚年安然離世,而周亞夫卻死的憋屈,活生生餓死自己。
周勃早年在沛縣便跟隨劉邦打天下,是漢朝的開國功臣,劉邦建立漢朝後,封其為絳侯,周勃在朝時經歷了劉邦,漢惠帝、呂后、漢文帝時期。
周勃開國有功,而後經歷呂氏之亂,在呂后死後,平定諸呂,擁立漢文帝,在漢文帝時期兩次拜相,因為功高震主,空惹漢文帝猜忌,第一次拜相後,自請辭職,第二次封相後,漢文帝又免了他的職務,回到了封地。
周勃回到封底後,因為自己嚇自己,找來禍事,被猜忌謀反,被抓回京城進監獄了,幸得薄昭和薄太后相助,漢文帝消除懷疑,放他回封地,安度了晚年。死後諡號為武侯。周勃懂得急流勇退,知道伴君如伴虎,聽得進旁人的勸諫。
雖然同為父子,又都是戰功赫赫的將軍,但是周亞夫顯然更直腸子,太過耿直,將自己送上了死路。
許負曾給他看相,說他三年後為侯,封侯八年為丞相,掌握國家大權,位尊任重,在眾臣中將首屈一指,再過九年會餓死。
周亞夫絲毫不以為然,然而許負的話卻慢慢一個一個應驗,周亞夫的大哥周勝之因為犯錯,丟失侯位,漢文帝選了周亞夫繼承絳侯侯位。在漢景帝時期又被拜為丞相,漢景帝在起初是很器重周亞夫的。
在漢文帝時期,周亞夫作為將軍治軍嚴謹,守衛邊疆,抵禦匈奴,而後在漢景帝時期又平定七王之亂,維護西漢王朝的統一和穩定
漢景帝拜周亞夫為丞相,本想委以重任,但是由於周亞夫的固執和不懂變通,屢屢觸怒漢景帝,漢景帝對其越發不滿,漢景帝要廢太子劉榮,周亞夫跟他唱反調,令漢景帝對其疏遠,而後漢景帝要給歸順的匈奴將軍封侯,周亞夫又站出來發對,認為不符合祖宗禮法。周亞夫的耿直和不知變通讓漢景帝甚是惱火,周亞夫卻不自知。
周亞夫因此託病辭職,漢景帝立馬同意了,周亞夫的悲劇從此被埋下伏筆。後來漢景帝又招來周亞夫試探他,但是周亞夫性情太過耿直,表現讓漢武帝更加不滿,漢景帝非常失望,認為周亞夫不足以輔佐幼主。
壓死周亞夫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周亞夫的兒子,周亞夫的兒子見父親年邁,便偷偷買了甲盾,想等發喪時候用,甲盾是國家禁止個人買賣的,周亞夫的兒子被人告發要謀反。
漢景帝派人來調查,周亞夫不知何事,無話可說,更惹怒了漢武帝,將周亞夫交給廷尉審理。
廷尉問周亞夫:“君侯為什麼要謀反啊?”
周亞夫答道:“兒子買的都是喪葬品,怎麼說是謀反呢?”
廷尉諷刺道:“你就是不在地上謀反,恐怕也要到地下謀反吧!”
周亞夫受此屈辱,無法忍受,一開始被審查前便要自殺,被其夫人阻止,再次受辱,拒食抗議,五天後,吐血而亡。
一代名將周亞夫沒有戰死沙場,反而以這種憋屈的方式結束,令人心生不忍。
周亞夫何錯之有,若說有錯,便是不懂帝王心吧。我想戰場更適合他,朝堂是是非之地,伴君如伴虎,君王從來不對忤逆者寬容。過於耿直和功高震主的周亞夫終究沒能安度晚年。
回覆列表
周亞夫 曾任漢景帝時期的丞相。周亞夫為人個性耿直,不善阿諛權貴,“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出自他之口。漢文帝生前告誡太子:“即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將兵。”周亞夫一生最大的功績在於平定“七王之亂”,在同吳王劉濞的做戰中,沉著冷靜,取得了以少勝多的勝利。
周亞夫勝利過後難免有些驕傲,況他武將出身,剛猛過直,喜歡隨性而為,這難免讓景帝很不開心。
《資治通鑑》記載: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47年)初,上廢慄太子,周亞夫固爭之,不得;上由此疏之。
漢景帝廢黜太子時,周亞夫為太子不平為其爭取,讓景帝十分不爽。廢立太子本就是件十分重大的事情,景帝沒有充分的考慮和平衡,絕不會冒然行廢立之事。要立的太子是誰呢?就是我們後來要說的漢武帝,這時的漢武帝劉徹已經金屋藏嬌和長公主結成一派,背後有竇太后的支援。周亞夫這一爭,既惹的景帝不開心,皇后王氏不爽,更是得罪了太子身後的長公主和竇太后。
接著竇太后勸說景帝封皇后王氏兄王信為侯,剛開始景帝婉言拒絕。後來竇太后又勸,景帝同意了,要和丞相議下。本是順水推舟的事,可是周丞相堅決不同意,並搬出了高祖劉邦的御言,非劉氏不得為王,非有功不得為侯,若有天下共誅之。景帝默然,好尷尬。尷尬的不僅是景帝、王皇后,還有竇太后,竇太后的侄子也封侯了。這事鬧得,幾個大老闆都不開心,但畢竟周亞夫說的也不能說全不對。景帝忍了。
後來,匈奴王徐盧等六人歸降朝廷,景帝想封他們為侯,以鼓勵後來人繼續歸降。丞相周亞夫說:“他們背叛自己的君主投降陛下,陛下封他們為侯,那麼還怎樣責問不守節操的臣子呢?”這回景帝沒有沉默說:“丞相的議論不可採用。”於是把徐盧等人全封為列侯。周亞夫因此就自稱有病,請求免職。九月,戊戌,景帝罷免了周亞夫,任命御史大夫桃侯劉舍為丞相。
此時,漢景帝對周亞夫已不是簡單的疏遠而是厭惡。
後面發生的兩件事更是加速了周亞夫的死。一次景帝大宴群臣,周亞夫獲邀參加,酒宴上亞夫發現自己面前的肉塊很大沒有切開,而且也沒有筷子。認為是景帝故意為難與他,氣的甩袖而走。景帝冷冰冰的說:“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此刻,殺機已現!
這事剛過去,周亞夫的兒子又給他惹禍。其子買了五百甲盾,準備父親去世後給他陪葬用。甲盾在當時是禁止個人買賣的。這事只能偷偷幹,可是周亞夫的兒子不但要的急還不用多給錢。結果,心有怨氣的傭工就告發他私自買國家禁止的用品,要謀反。這可攤上大事了!
景帝派人追查此事。負責調查此事的官員叫來周亞夫,詢問原因。周亞夫不知道兒子做了什麼,對問的問題不知如何回答,官員以為他在賭氣,便向景帝報告了。景帝很生氣,將周亞夫交給最高司法官廷尉審理。
廷尉問周亞夫:“君侯為什麼要謀反啊?”
周亞夫答道:“兒子買的都是喪葬品,怎麼說是謀反呢?”
廷尉諷刺道:“你就是不在地上謀反,恐怕也要到地下謀反吧!”
周亞夫受此屈辱,無法忍受,開始差官召他入朝時就要自殺,被夫人阻攔,這次又受羞辱,更是難以忍受,於是絕食抗議,五天後,吐血身亡。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他稱讚的同時,也為他惋惜,說他因為過於耿直,對皇帝不尊重,結果導致悲劇結局,令人慨嘆。
筆者認為,周亞夫的死還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自身個性原因,剛猛過直,堅持己見,不會婉轉迂迴,容易得罪人。受屈辱後絕食抗議,吐血而亡,就是其個性太過剛強的表現。
二是周家兩代為相,周勃為平定諸呂叛亂立下汗馬功勞,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功勳厥偉。在朝中、軍中勢力過大,功高震主,令帝王憂慮。
三是周亞夫不夠明智地介入太子廢立之爭,讓景帝認為他是太子、慄姬一黨。景帝擔心少主年幼,駕馭不住周亞夫等功臣,為保證新太子順利即位必須出手解決。
四是景帝的心胸不夠豁達,對臣子的直率個性難以包容,這比起他的先祖劉邦差得可不是一個檔次而是幾個檔次。
假如周亞夫遇到是劉邦做皇帝,他的結局會怎樣呢?
個人覺得以劉邦的容人之量或許可以有個較好的結局,劉邦無非也就是罵、怒罵,不至於像項羽那樣動不動就烹!不過凡事也不是絕對的,韓信、英布等就是例子。所以在當時想要有個好結局要麼學張良去學赤松子之術,要麼像樊噲一樣攀上呂后成為自家親戚。不然就趁早回家養老,或可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