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渝採風

    因為義大利人都被抓進戰俘營裡了,只有投降了才能看到戰俘營裡的義大利人繼續搞笑。(所有補給線都被切斷不投降就只能等死了)

  • 2 # 一盞清茶話人生

    隆美爾的軍團主要是義大利負責後勤保障(義大利距離近而且有強大的聯隊),義大利投降了,後勤補給就斷了,沒後勤只能投降了!

  • 3 # 戰略論

    這25萬德意聯軍沒有彈藥,沒有燃料,也沒有食物,除了投降還能做什麼呢?即便是拼死抵抗也要有彈藥啊。這場會戰的勝負並不在於陸戰,而是地中海制海權的奪取,正是因為盟軍徹底奪取了突尼西亞附近海域的制海權和制空權,困守突尼西亞的德意聯軍補給斷絕,最終彈盡糧絕,不得不投降。

    早在1943年初,突尼西亞的非洲集團軍群司令部就已經向最高當局提出,要想維持該集團軍群的戰鬥力,每月至少需要14萬噸補給。不過義大利當局只能答應滿足12萬噸的要求,實際情況更加嚴峻,甚至可以說是絕望。3月份運到突尼西亞的補給只有2.9萬噸,其中1/4是空運的。而他們的對手盟軍在3月份運到北非的補給是40萬噸。4月份,德意聯軍的補給減至2.3萬噸,而在5月份的第一個星期只有2000噸,此後突尼西亞的德意聯軍抵抗徹底崩潰,出現大規模的投降行為。僅從物資補給的狀況來看,我們就可以發現德意聯軍的崩潰是遲早的事。

    在突尼西亞戰役的前期,德意聯軍打的還是相當不錯的,儘管盟軍佔據數量上的絕對優勢,但是進展依舊緩慢,沒有達成任何實質上的突破。不過隨著德意聯軍的補給越來越少,形勢逐漸開始惡化起來,聯軍的彈藥儲備只夠部隊作戰3日,燃料也只剩下一次補給單位的1/4,僅夠行駛25公里,機動防禦已經不可能,德軍的抵抗已經到了極限。德意聯軍的指揮官阿尼姆這樣說到:“即使盟軍不再進攻,我最遲到6月1日還是非投降不可了,因為我們已經沒有什麼東西可吃了。”

  • 4 # 度度狼gg

    這鍋不能完全由隆美爾來背,因為北非德意聯軍全部投降的時候,陸軍元帥隆美爾已經被希特勒召回德國“養病”。這25萬名後來被送往加拿大戰俘營的軸心國軍隊,也不全是德國官兵,其中半數是負責搞笑的義大利人,投降的地點是突尼西亞,投降的原因是無處可逃,總不能25萬人集體跳地中海吧?

    德軍阿尼姆大將(一級上將)

    遲至1943年將大批增援部隊投入到北非戰場,是希特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軍事指揮的致命錯誤之一,因為此時德意軍隊在北非大勢已去,繼續增兵完全是無謂的送人頭,而如果在一年前希特勒有這個魄力,隆美爾恐怕已經打到了尼羅河,前後兩個時間點的根本差別在於,大批美國軍隊已登陸北非。

    我們知道,隆美爾在1942年10月的第二次阿拉曼戰役中,被坐擁兩倍兵力兵器優勢的蒙哥馬利英軍所擊敗,其焦點在於德國“非洲裝甲軍團”得不到有力的增援,只能以11萬德意軍隊“混合雙打”對戰20萬英軍,敗亦當然。可惜蒙哥馬利戰術比較呆板,不敢側翼包抄對手,隆美爾得以率領殘兵敗將狂奔1000多公里撤離阿拉曼戰線。

    (隆美爾在北非戰場)

    此刻的戰場僅僅集中在北非東部的利比亞等地區,德意軍隊好歹還是一面受敵。然而1942年底美英盟軍的“火炬行動”開始實施 ,兩國軍隊在北非西部的法屬殖民地國家登陸,對北非德軍形成了東西夾擊之勢,初次踏上戰場的美國大兵雖然呆萌,但裝備精良財大氣粗,實際上兩線作戰的北非德軍失敗已成定局。

    1942年夏季開始的斯大林格勒戰役,讓蘇聯方面非常緊張,強烈要求美英開闢第二戰場緩解壓力。狡猾的丘吉爾不想過早入侵歐洲大陸,他認為那將是“災難性的”,反而堅決主張盟軍在北非登陸,徹底消滅隆美爾殘部,改善在地中海的制海權以及為1943年進攻義大利本土和南歐地區做準備,他說服了羅斯福,斯大林也勉強答應了——這總比盟軍始終坐山觀虎鬥要好一些。

    (丘吉爾忽悠斯大林)

    於是1942年11月8日起,艾森豪威爾指揮107000餘人的美英軍隊,開始了戰爭史上第一次“由艦到岸”的大規模兩棲登陸作戰“火炬行動”,對手是效忠維希政權的20萬法國軍隊。盟軍以絕對的海空優勢,迅速擊潰駐守在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的法軍,地面部隊更源源不斷到達北非,其中包括美軍名將巴頓指揮的部隊。

    這個時候,任何一個清醒的戰略家都知道,德國“非洲裝甲軍團”殘部及其義大利盟友的失敗不可避免,最好的選擇是立即將他們撤回歐洲大陸,然而希特勒為了防止墨索里尼跨臺和能在北非繼續牽制盟軍,以最快的速度向北非派出新組建的第5裝甲軍團,用以阻擊盟軍並掩護隆美爾的後背,司令官是從東線戰場調來的阿尼姆一級上將。

    (到達北非的巴頓)

    第5裝甲軍團下轄第10裝甲師,“赫爾曼.戈林”裝甲師,第334步兵師,部分傘兵部隊和剛組建不久的第501重灌甲營,如果這些部隊在阿拉曼戰役之前能夠到達,隆美爾或許早就打殘了蒙哥馬利。德軍最高統帥部隨後將北非聯軍升格為“德意非洲集團軍群”,包括德軍第5裝甲軍團和義大利第1集團軍共計13個師,但僅有區區130輛坦克和500架飛機。

    1943年3月31日,希特勒把隆美爾召回最高統帥部,授予他橡樹葉鑽石勳章,同時命他免職療養,一方面是隆美爾在北非確實累得疾病纏身,一方面希特勒也是心裡沒底,只怕出現第二個陸軍元帥被俘的情況,就這樣,“沙漠之狐”以並不光彩的離開結束了他在北非的戰爭使命,阿尼姆接任北非最高指揮官。

    (阿尼姆投降)

    僅僅一個月後,兩面對進的盟軍大部隊開始進攻德意在北非最後的橋頭堡突尼西亞,東邊是蒙哥馬利的英國第8集團軍,西邊是亞歷山大指揮的英國第1集團軍和美軍第2軍,以步兵多1倍、火炮多2倍、坦克多3倍的巨大優勢全線突擊,儘管德華人進行了拼命抵抗,並一度重創作戰經驗缺乏的美軍,但終究寡不敵眾。

    至1943年5月初,“德意非洲集團軍群”退至突尼西亞城以東的邦角(Cap Bon)半島,企圖橫渡地中海撤出北非,然而盟軍嚴密的海空封鎖使撤退計劃完全破產。

    1943年5月9日,納粹德國的軍用飛機最後一次降落在非洲,帶來了希特勒要求非洲集團軍群要“戰鬥到最後一人”的命令,然而抵抗已是徒勞。5月13日,窮途末路的阿尼姆率德意聯軍餘部25萬餘人宣佈投降,其中包括德軍125000人和14名將軍,阿尼姆在被俘後英華人對他禮遇有加,甚至稱讚他是“最後一位舊時代的騎士”。

    德意北非軍隊投降後,同盟國就此攻佔了地中海的整個北非沿岸,從而保障了地中海交通線的安全,併為後來進攻西西里島和亞平寧半島創造了有利條件。

  • 5 # 水殿風來暗香滿701

    阿拉曼戰役是轉折點。

    如果說二戰中25萬德國,義大利軸心國聯軍敗北納降,就不得不說,第二次阿拉曼戰役,盟軍以英聯邦為主要參戰方,在英第八集團軍,蒙哥馬利元帥的指揮下獲得殘勝,英軍陣亡7000,德意傷亡10000,英國保住蘇伊士運河的補給線。

    德軍後勤保障供給在1942年10月23日,第二次阿拉曼拉劇戰中基本斷供,義大利補給油輪路易西亞諾號,被英空軍炸燬,德國坦克,運輸車等如同廢鐵。

    德軍內無糧草,外無救兵,1942年冬天,德軍主力在俄羅斯,斯大林各勒被死死拖住,再也無力支援遠在非洲的部隊。

    所以投降是唯一活路,在阿拉曼陣亡士兵的墓碑上,有這樣一段話:

    對於世界來講,你只是一個普通士兵,對於一個母親來講,你就是我的全部。

  • 6 # 魚魚快進護

    我來回答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都被賜死,隆美爾和蕭何似乎結果很像,只是一個在功成名就前被賜死,一個在功成名就後被賜死。隆美爾怎麼一步步的成為了“沙漠之狐",我們來分析一下。

    隆美爾出生於德國海登海姆市,出生於貴族知識分子家庭,隆美爾一開始並不想從軍,夢想成為工程師,但它父親希望它去當兵,用戰功為家族增添榮耀。1910年就到德皇“威廉二世”領導下參加了一戰,派駐到法國前線,因作戰勇猛,冷靜判斷一步步升遷,獲得了藍馬克斯勳章,前途無量,同時期的希特勒還在為生計發愁。1938年追隨希特勒被授予少將軍銜進入帝國大本營,為希特勒出謀劃策,分析戰爭形勢,撰寫戰爭理論知識,殊不知上錯了花轎,嫁錯了郎。

    北非的英軍快把義大利豬頭盟友分割包圍,形勢嚴峻,威脅到帝國的整體戰略下,希特勒派出了隆美爾這個救火隊員。隆美爾率領的支援部隊和英軍部隊比起來沒有勝算,何況被營救的是義大利豬頭盟友,一觸即潰,義大利幫不上忙別添亂就行。隆美爾發揮它的軍事知識,冷靜分析了當前的形勢,利用沙漠獨特氣候採取障眼法,主動發起對英軍的進攻,英軍在巨大的優勢下撤退,德軍零傷亡奪取了班加西,比狐狸還狡猾,成就了“沙漠之狐”的美稱。

    在北非研究解救義大利的隆美爾

    在北非的驕人戰績下隆美爾在1942年晉升為帝國陸軍元帥,德國後期戰略物資吃緊也影響到北非的作戰,終結隆美爾的是英軍的蒙哥馬利,英軍集合優勢兵力,從本土快速調運一大批飛機,大炮,坦克對隆美爾的德軍發動了突尼西亞戰役,德軍後撤。英國海軍又加大力量封鎖了德國義大利對北非的後勤支援使得無數的坦克飛機沒油,綿延千里都是德國因沒有汽油丟棄的坦克卡車,軍心渙散,無數計程車兵在漫漫黃沙中艱難前行,沒水沒食物的德軍義大利軍主動尋找英軍投降,當俘虜總比在沙漠裡渴死餓死的好。

    此時的隆美爾正在德國休假,北非危及之時希特勒緊急派隆美爾穩定北非局勢但也無力迴天,撤出的德意聯軍打算退出北非前往義大利,因空中海上封鎖未能前行,被包圍總數25萬,希特勒下命令要德意軍防守幾個月,牽制盟軍在歐洲的行動。此時的德軍已無再戰之心,德意聯軍不顧希特勒的命令投降也是明智之舉。

  • 7 # 漩渦鳴人yy

    首先第一點,我們必須要搞清楚,對於德國軍隊和我們印象之中的軍隊是有很大的差別的我們印象中的軍隊來自於哪裡?來自於華人民解放軍,來自於在這之前中國舊時代的軍隊以及日本軍隊,這些軍隊毫無例外,後勤兵的比例在整支軍隊內部佔有的比例特別少。

    什麼意思?也就是說這25萬人,不可能全部都是作戰部隊,其中一半當然屬於德意志堅定的盟友,意呆利的,還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德國的後勤兵,德國在北非戰場上面總共的戰鬥軍隊有多少並不清楚,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在阿拉曼戰役的時候,德意聯軍總兵力是11萬人,也就是說這支軍隊裡面有11萬人是作戰部隊,其他的部隊全是後勤部隊。

    隆美爾並不是沒有奮鬥過,對於經歷了阿拉曼戰役失敗的德意聯軍來講,如何作戰已經不重要了。如何能夠活下去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這個時候,盟軍已經針對當時的德國的海空運輸線進行了封鎖,阿拉曼戰役很大一部分是由於當時德國裝甲部隊沒有得到燃油補起,最後導致德國裝甲部隊失去戰鬥力,隆美爾對於阿拉曼戰役之中的英國軍隊的突擊沒有辦法實現,導致隆美爾沒有辦法能夠完成對於阿拉曼戰役的逆襲。

    從這一點上來講,在打阿曼戰役的時候,德國的補給就已經到了一種糟糕的境界,更何況到了當時已經形成鐵壁合圍的,英美聯軍,在這種情況之下,德國的補給可以說用日暮西山來形容,再恰當不過。

    沒有補給,沒有燃油,沒有彈藥這場仗,靠什麼去打?真正有戰鬥力的部隊。早在前線作戰的時候就已經損失殆盡了,剩下來一批都是後勤兵。沒有退路,後有追兵,那不投降能幹什麼?在這個時候,即便是已經腦子熱血上頭的希特勒也看到了北非戰場的毫無希望,所以把隆美爾提前召回到了國內,從道理上來講,希特勒召回隆美爾這件事情上來看,也可以看得出來當時北非戰場,德意聯軍的一個糟糕程度。

  • 8 # 前沿陣地

    因為當時德意聯軍已經丟了突尼西亞城,撤回義大利無望,而且油料、彈藥、補給等嚴重匱乏,也失去了同英美軍繼續作戰的可能,所以僅剩投降這一條路可選。而且當時德意軍最高指揮官是阿尼姆將軍,此時已經沒有遠在西歐的隆美爾什麼事兒了,是阿尼姆命令部隊投降的。

    1942年的阿拉曼之戰後,德軍損失慘重,已經無力推進,還要面對實力越來越強的英軍反擊,因此隆美爾必須後撤。結果到了11月,美軍實施火炬行動,在突尼西亞登陸,此時德意軍隊已經腹背受敵,再加上已經越來越困難的補給線,因此德國必將在北非失敗。

    但是希特勒為了穩住義大利這個盟友,加上其對戰局過於樂觀的估計,偏偏在此時派了阿尼姆將軍率兵增援,意圖阻擊美軍,守住現有陣地。雖然美軍作戰經驗不足,作戰指揮也有失誤,但是畢竟後勤補給充足,而且英美軍已經從東西兩個方向形成夾擊之勢。

    受制於兵力、武器裝備不足以及糟糕的後勤狀況,德意軍隊的作戰能力越來越差,最終在5月失去了突尼西亞城這個最後的城市,撤退的路線已經被英美軍徹底封死,繼續作戰也無可能,最終阿尼姆只能率兵選擇投降,德國非洲軍團不復存在,北非戰場的戰事也就此完結。

  • 9 # 浴火

    如果從單純的賬面資料上來說,1943年初,德軍在北非的兵力也是歷史最高峰了,再加上義大利軍隊的話,其軍隊規模非常的可觀,但是從戰場局面上來說非常糟糕的,當時英華人已經從東面為攻過來,而美國在北非登陸之後從西面,如此一來,德軍手機處於兩面夾擊的狀態,雖然南縣沒有什麼兵力,但是那是大沙漠,是死路一條,北面為地中海,當時盟軍已經掌握了制海權,德軍實際上已經被,孤立出來沒有後援。

    在當時的情況下,德軍已經陷入絕境當中,本地沒有什麼補給品可言,不存在什麼工業,農業生產也相當落後,能保證德軍不餓死已經很難了,更不要說作戰所需的物資供應。由於制海權的失去,德軍已經失去了人員,物資,彈藥等補約,無力作戰,盟軍卻有大規模的海運來補充物資,對德軍來說,繼續打下去,除了增加自己的傷亡之外,沒有任何好處,投降也是唯一的選擇了。

  • 10 # 巴山夜雨涮鍋

    謝邀。題主的說法很莫名其妙,25萬德意軍並未“擅自投降”,而是在全軍大敗,走投無路時候投降的。

    二戰中的北非,從1940年到1943年打了三年。隆美爾是其中的明星,其以少勝多對英軍佔優勢的戰績至今為人津津樂道。這也反過來促使英華人必須不斷神化吹噓隆美爾。否則,若是不把隆美爾吹噓高一點,被隆美爾劣勢兵力打敗的大英帝國顏面何在?

    但是,即使被吹噓上天的隆美爾,其對英軍也並未取得什麼決定性的勝利,最多是把英軍擊退一段。完全談不上“制霸北非”。最後在英美聯軍的優勢兵力下,隆美爾也只有丟下部隊倉皇逃亡一條路。他一走,被丟下的德意軍當然只剩下投降一條路了。

    下面簡單講講北非戰役的大致程序,以及25萬德意軍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投降的。

    北非戰役的第一階段,是義大利單挑英國。

    1940年夏天開始,義大利出動20萬大軍,從利比亞向埃及猛攻。到年底英國以少於意軍的兵力發動反攻,使得意軍兩個月敗退數百公里。

    第二階段,就是隆美爾統帥德意聯軍對付英國。雙方的戰爭經過了好幾輪的拉鋸。

    1941年初希特勒派隆美爾率領非洲軍(約三萬兵力)到達利比亞,匯合意軍後,向英國發動進攻。雙方展開了拉鋸戰。3月,隆美爾一路獲勝,把英軍逼到了埃及邊境。但英軍得到了充足的補充,而德軍主力則調到蘇聯,隆美爾缺少後援,雙方陷入對峙。

    1941年11月,英軍向德意聯軍發動反擊。雙方兵力相當(英軍12萬,德意軍10萬),但英軍坦克是德意軍的近2倍(900多輛對500多輛),飛機則是三倍(近1100架對300多架)。德意軍招架不住,又被擊退了800公里。

    1942年初,隆美爾獲得部分增援後,其兵力達到10多萬人,坦克600多輛,飛機600架,又發動進攻。此時英軍兵力和飛機與德意軍相當,坦克是德意軍的2倍。但隆美爾利用英軍兵力分散的機會,出奇制勝,在幾個月殲滅大批英軍,將英軍又擊退數百公里。但是,依然未能完全擊垮英軍主力。德軍自己的消耗也很嚴重,而希特勒深陷斯大林格勒的泥潭,無力抽調兵力。同時,英軍獲得了美國源源不斷的補給,雙方實力差距實際上是在增大。到9月,雙方在阿拉曼一線陷入僵持。

    第三階段,是美英軍的全線進攻,德意軍潰敗。

    1942年10月,蒙哥馬利指揮英軍,以2倍於德意軍的兵力和坦克,3倍的飛機,發動阿拉曼戰役。同時,美軍和英軍由巴頓將軍等人指揮,在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等地登陸,迫降和收編維西法國的殖民地部隊,從西向東夾擊德軍。德意軍腹背受敵,陷入極端不利。希特勒雖然派出第五集團軍佔領突尼西亞,為隆美爾掩護後方,但此時大勢已去。面對英美聯軍的步步緊逼,隆美爾發動反擊,卻被巴頓將軍挫敗。他向希特勒建議撤退,又被拒絕。1943年3月,隆美爾請病假逃回歐洲。4月,英美聯軍30多萬大軍、1300多輛坦克合圍了突尼西亞。困守突尼西亞的德意軍雖然尚有20多萬軍隊,但坦克只剩下100多輛。5月,英美聯軍以絕對優勢的裝甲部隊和空軍發動總攻擊,德意軍很快崩潰投降。10萬德軍和15萬意軍被俘。

    由此可知,首先隆美爾制霸北非就是隆吹搞出來的偽命題,隆美爾整個三年中只有過一些戰術上的勝利,但整體格局上始終是英軍佔優。1943年春夏退往突尼西亞的德意聯軍本身大勢已去,隆美爾為此拋下部隊回國。被元首和總司令拋棄的德意軍走投無路,這才投降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裡有孩子的家庭,家居該如何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