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據成都理工大學地質調查研究院提交的1:25萬溫泉兵站幅地質報告,古生代出露的沉積地層厚度為6969米,中生代出露的沉積地層厚度為5353米,新生代出露的沉積地層厚度為2197米,合計厚度為:14519米。
8
回覆列表
  • 1 # 地理老師周曉琪

    地層的含義,簡單的說就是地下一層一層的岩石以及沒有固結成巖的沉積物。就像書本里的書頁一樣,地層有厚有薄,它們之間有較清晰的界限。

    根據青藏高原所發現的海洋生物化石,可以推測這個地區以前是一片汪洋大海。再造山運動之前,這裡一直處於海相沉積環境中。但對比其他地區的海相沉積厚度,這裡要厚的多,只能說明 1.這裡的當時的海洋深度深,沉積時間長。2.這一地區處於地殼凹陷狀態,可以不斷的接受海相沉積。比如渤海和貝加爾湖,是一個斷裂凹陷區,沉積物的厚度要比其他地區厚。 在經歷了漫長沉積後,南邊的印度洋板塊向北移動,板塊的擠壓碰撞使得這一深厚的地層抬升,逐漸成為現在的青藏高原。

  • 2 # 雪印子

    ------------------先說答案------------------

    青藏高原的巨厚地層,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后,形成塔里木盆地史前超級火山口,噴發出巨量熔漿溢流後冷卻凝固而成。

    塔里木盆地是史前超級火山口停止噴發後,冷卻內縮形成盆地結構。

    板塊理論核心思想是錯的:板塊並不相撞。

    地球地質構造另有執行機制。這裡只說青藏高原,就不多展開描繪。

    --------------正文解析·青藏高原成因新探--------------

    百科知識:距今8000萬前,印度板塊繼續向北漂移,起了強烈的構造運動。地質學上把這段高原崛起的構造運動稱為喜馬拉雅運動。青藏高原的抬升過程不是勻速的運動,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經歷了幾個不同的上升階段。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進。距今一萬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釐米速度上升,使之成為當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簡單說,就是板塊相撞導致地質運動隆起。真是如此麼?

    1、塔里木盆地成因

    2、小行星軌道分析

    3、小行星撞擊過程

    4、熔岩溢流形態

    5、行星、熔岩資料估算

    6、熔岩整體溢流痕跡

    7、沉積岩的問題

    8、青藏高原底層礦物

    -

    1、塔里木盆地成因

    從塔里木盆地說起:塔里木盆地,呈一顆水滴形狀,簡單地顯示出一顆小行星斜插入地殼。小行星撞擊前沿形成鈍擊弧面,背面形成尾錐壓擦印痕。這種鈍擊弧面與尾錐壓擦印痕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

    天山山脈東支與阿爾金山東支之間的凹谷形地質結構,就是小行星墮落時壓擦所致。按整個塔里木盆地的南北600公里左右寬度估算,這顆小行星的直徑至少達到400公里。

    塔里木盆地=小行星撞擊坑

    這裡略提一下科學界的塔里木盆地的考查結果與錯誤結論之處,這裡並不一一引用與反駁,只選取關鍵語句來解析。

    科學界關於塔里木盆地的主流觀點,其“地質特點是:塔里木盆地是大型封閉性山間盆地,地質構造上是周圍被許多深大斷裂所限制的穩定地塊,地塊基底為古老結晶岩,基底上有厚約千米的古生代和元古代沉積覆蓋層,上有較薄的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積層,第四紀沉積物的面積很大,構造上的塔里木盆地地塊和地貌上的塔里木平原,範圍並不一致。拗陷內有巨厚的中生代和新生代陸相沉積,最大厚度達萬米,是良好含水層。盆地呈不規則菱形,四周為高山圍繞。”

    說“地塊基底為古老結晶岩”,其實是火山口的熔漿噴發後冷凝後的地質結構,普通的地層斷裂是不會形成結晶岩這種結構形態的,只有高溫熔漿冷凝降溫才可以。

    說“拗陷內有巨厚的中生代和新生代陸相沉積,最大厚度達萬米”,可以知道塔里木盆地是一個內凹形態的盆地,“拗陷”的原因是火山噴發後熔漿冷凝向內收縮所致。這與世界上眾多的火山口形態一致,比如長白山天池,就是一個內凹形態的盆地形態結構。

    而有“沉積”結構,是火山噴發後幾千萬年裡,四周的各種物質隨雨水河流匯集到盆地中心沉積所致,而沉積層內有各種時期的物質,則是地球物質迴圈後的混淆結構。就如你我身體的某些原子分子,可能曾在某隻恐龍身上呆過,若測得你我身體上的原子分子結構有幾千萬的歷史,是否可以說明你我身體形成於幾千萬年前呢?顯然不能。科學界以測得的物質有中生代和新生代時期物質來斷定盆地形成於那些時期,則犯僵化思想的錯誤。

    說“1987年9月,由中國科學院3個研究所4個學科13個專業的144名科學家組成的綜合考察隊,在對塔里木盆地進行了大規模深入考察研究後,向世人宣告了一個驚人的結論:塔里木盆地是一塊從南半球中高緯度漂移到北半球的陸塊。

    距今500萬年前的第三紀末,在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多次衝撞中,夾在其中的塔里木板塊,被南北擠壓,壓縮了1700千米,從臺地變為盆地。以後,又在距今200多萬年前的喜馬拉雅山運動中被抬起,並從北緯25度左右的位置以下擠到北緯40度左右,塔里木陸塊終於結束跌宕起伏的北移活動,並在亞洲腹地‘定居’。”

    對於這個天馬行空的描述與推斷,本人更是無語,沒有比這更科幻的了,塔里木盆地作為固體沙石結構,是如何穿插到亞歐大陸中間腹地位置的?國內科學界被西方板塊理論誤導甚深,什麼地質結構都用板塊漂移與碰撞來套用解說。會在書中穿插小節來說明板塊漂移論是一個基礎思想錯誤的理論。

    說“網上流傳很廣泛的隕石成因說,其實在地質學上並不能站得住腳,而科學界也從未對塔里木盆地是否是構造運動形成的有過疑慮和爭論,塔里木盆地的地質構造條件並不支援隕石說。從專業角度看,隕石說所提出的論據並沒有駁斥的價值,因為其缺乏基本的地質學常識和牢靠的科學邏輯。實際上,塔里木盆地沉積了巨厚的中生代沉積,這一淺顯事實本身就是對隕石說的有力駁斥。”

    顯然這裡的隕石成因,也即小行星撞擊成因,是非常直觀的,無論是盆地的水滴形結構,還是尾錐壓痕,都在表明這一地質運動。而地質界用“塔里木盆地沉積了巨厚的中生代沉積”所謂的“淺顯事實”,其實是根本不能駁斥小行星撞擊一說,在於這種中生代沉積,是盆地形成後的事,是一種形成盆地後的事件繼續形態,而不是形成盆地的原因。“缺乏基本的地質學常識和牢靠的科學邏輯”的恰恰是這些科學界的人。

    由此可知,關於塔里木盆地成因的主流觀點,是科學界不求甚解的錯誤判斷。科學界以分裂分割的視角來研究地層,以區域性的地質資料來以偏蓋全地武斷地質成因,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錯誤的板塊漂移思想之上。

    關於塔里木盆地的更多內容描繪會在後面“外一篇:探尋不周山”小節中展開。

    2、小行星軌道分析

    也有人認為依據隕石撞擊地球的衝擊波很大,會導致坑-星直徑比要很大,可能只有幾十公里而沒有400公里這麼巨大。關於衝擊波的作用,這與撞擊的速度、角度、小行星動量、體積等因素相關,而不是一概地認為是很大。

    就這一次小行星撞擊事件來評估衝擊波的大小:

    根據這個撞擊印痕,可知這次撞擊並不是正面撞擊,而是小角度側面撞擊,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這與地球上許多隕石大角度落入地球后巨大的坑-星比例不同。

    首先要知道的是地球是一個帶磁場的行星,而小行星,顧名思義,若有400公里直徑,也會是一個帶磁場的小行星。磁場是以太旋渦力場,這是以太論下的新認識。地球與小行星,各是一個由以太旋渦環繞的星體,同時由於行星赤道以太噴流產生自轉運動。

    於是當小行星闖入地球磁場範圍後,地球以太旋渦與小行星以太旋渦之間相互吸引,表現為小行星被地球以太旋渦力場捕獲,出現以太旋渦之間的互繞運動--這是一種耦合結構,結果就是導致小行星的運動是一邊自轉,一邊繞地球公轉,一邊墜入地球。這條運動軌道與銀河系的旋臂形態接近。

    從塔里木盆地的撞擊方向看,是自東向西略偏南的,而地球的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的,這說明在未撞擊之前,小行星的前進軌道方向是逆著地球以太渦流的方向前進的,迎風而行會減慢運動速度這是一般物理常識,這裡小行星逆著地球以太旋渦前時,也會減慢互繞軌道速度,小行星的動能逐漸轉化為地球以太旋渦的內能,當這個速度小於第一宇宙速度時,小行星就開始墜落,這也是小行星為何不能成為地球衛星的根源。

    如此小行星邊自轉,邊公轉,邊墜落,邊減速的結果,就是小行星接近地表時,速度已接近減至最小,同時以小角度側面與地殼相互作用,接觸瞬間由於自轉,會在地球表面產生滾動,於是其衝擊波會遠遠小於大角度正面撞擊,就如武打片裡從高處跳落後的鯉魚前滾翻動作,極大減小衝擊力,於是出現當下這種天山山脈東線尾錐壓擦印痕與塔里木盆地的撞擊形態。

    這次小行星對地球地殼的破壞,其實是一種小角度側面的緩慢壓裂過程,而不是大角度正面的瞬間衝擊過程,於是坑-星比例要小很多。

    3、小行星撞擊過程

    可以繼續考查小行星撞擊地面時的過程:

    從衛星地圖所展示的塔里木盆地東邊方面的特殊地形地貌可以觀察到,小行星與地球撞擊瞬間接觸的位置,並不是在塔里木盆地位置,而是在內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周邊區域,包括祁連山北麓、外蒙戈壁阿爾泰山南麓、賀蘭山西麓之間的區域。這一區域的地形整體展現為緩坡形態,特別是阿拉善高原,帶有明顯的巨大撞擊壓力導致的球弧面印痕,成為以巴丹吉林沙漠與騰格裡沙漠為低窪地的半盆地狀內凹地形結構。

    巴丹吉林沙漠南邊不遠的高峰,與騰格裡沙漠北邊不遠的高峰都在撞擊瞬間被削頂。

    而撞擊點周邊區域原本是高山花崗石地帶,有更堅硬的岩石地質結構,導致小行星小角度、低速度撞擊地球后,沒有直接撞碎地殼層而陷入地幔,而是略微被反彈,沿慣性向前作翻滾運動,這翻滾過程由於小行星巨大的重量在地殼上形成壓擦印跡,再次削平路徑上的高山尖頂,形成以河西走廊為中心帶區域的周邊地形結構,因此這一區域在地形上看是一個凹底的通道結構。

    爾後小行星繼續向前抵達塔里木盆地中心區域,這裡的地質結構不能支撐小行星的重量,於是小行星壓碎地殼,陷入地幔中,擠壓出地幔巨量岩漿,形成超級火山口。

    4、熔岩溢流形態

    於是,想象這個撞擊形成巨坑後,超級大火山噴發,熔岩噴發並溢流,受地球離心力、自轉的影響,粘性的熔岩溢流主體向赤道方向,即向南方行進,冷卻後形成青藏高原。

    電影《2012》裡的黃石火山噴發,對此只是小巫見大巫!

    青藏高原的南線,就是熔岩迫進弧面慢慢向前推進,後冷卻而形成的。

    當塔里木盆地位置的超級火山熔岩噴發後期,熔岩外沿最先開始冷卻,於是溢流前沿形成一條阻擋弧線,這在地球地理電視的火山熔岩流動形態有完全相同的一幕,只是這裡的尺度要巨大無比!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流體溢流形態作為參考,如錢江潮湧,向前迫進的流體弧線

    青藏高原形成初始的熔岩溢流形態,只是這普通熔岩溢流形態的超級放大版!當初塔里木盆地火山口噴發後,巨量熔岩就是這樣一邊前進,一邊濃煙滾滾向當下的印度、中東、雲貴等方向推進。

    越是巨量的熔岩在平地上鋪開流動時,前進方向上的受地勢阻礙越小,於是形成一個扇面形態,其前沿形成圓弧狀的迫進線。

    附帶阿富汗高原,熔岩流體向西、向南湧去的形態一覽無餘。

    青藏高原的西線,熔岩從小行星撞擊口,也即塔里木盆地火山口持續噴發,向西溢流,形成阿富汗高原,並在波斯灣北岸形成向前迫進的弧線,這與熔岩在青藏高原南麓形成向前迫進的弧線一致,熔岩最終到達土耳其半島。

    從圖中可以看出黑海與地中海曾是一體,裡海與波斯灣也曾相連,後被流至土耳其半島的巨型岩漿流切斷而分別成為兩片海域。

    中東地區曾經有一片古海洋,後被巨量熔漿填埋而消失。

    青藏高原的東線,熔岩受四川盆地鈍面的阻擋及地球離心力的影響,形成橫斷山脈,再向南流動,低處岩漿形成東南亞半島山地。

    橫斷山脈並不地質界所說的“印支運動使區內褶皺隆起成陸,並形成一系列斷陷盆地……褶皺和斷裂”,而是巨型粘性岩漿流自高向低緩慢傾洩後,拖曳牽引而成的岩漿凝固條!

    青藏高原的北線,熔岩形成天山山脈,阿爾泰山脈,蒙古高原。從圖上可以直接明瞭地觀察到流體四溢的痕跡。

    5、行星、熔岩資料估算

    可以估算一下撞地球的行星資料與熔岩資料:

    塔里木盆地南北寬約600公里,按子彈射擊出現的孔徑來對照,這表明這顆小行星的直徑只比600公里略小,可以取估計值400公里,並假設小行星是標準球形,根據球體積公式,可得小行星的體積是3349萬立方公里。

    地球岩漿呈液態,相對於氣體是屬於不可壓縮物質。400公里直徑的小行星撞碎地殼,則有3349萬立方公里的體積進入地幔,從而擠出3349萬立方公里或更多的岩漿出來,按5公里平均深的岩漿之海(注),可以均勻平鋪669萬平方公里的面積,而青藏高原是230萬平方公里,這相當於三個青藏高原的面積了。

    從地圖上看,岩漿凝固後的面積包括青藏高原,阿富汗高原,天山山脈,蒙古高原,土耳其半島,橫斷山脈,東南亞半島等等區域。這裡雖無這些高原山脈的實際面積資料,但可以從圖上估算是接近三個青藏高原的面積。考慮岩漿四溢高低不平,這個資料已經與實際面積很接近。

    (注):青藏高原平均高度5000-6000米,而考慮除了青藏高原的高度外,再考慮塔里木盆地周邊略低的山脈包括阿富汗、土耳其半島之類的高度,總體平均取5000米,是合理的。

    青藏高原形成之初,那5、6千米深的熔漿之海,巖波氾濫,濃煙滾天,熱氣灼人,想來那是地球上最為壯觀的事件!!人類最好的科幻片也描繪不了這樣的宏偉之圖!

    6、熔岩整體溢流痕跡

    可以從衛星地圖上直觀地看到熔岩整體溢流痕跡:

    7、沉積岩的問題

    但考察發現是沉積岩、角礫岩,而且都可以找到海生物化石。這是青藏高原被判定為古海洋存在過的證據。這是科學界搞反了次序,青藏高原有類海洋環境,這是在高原出現之後的事,而不是在高原出現之前的事。

    青藏高原面積極大,水域很多,在地圖上就可以看到眾多湖泊,這是成高原之後的幾千萬年裡雨水彙集後成湖與河流,進而出現沉積岩,角礫岩也不足為怪。

    湖泊出現之後,再有海生物活在這些水域裡,經過幾千萬年的變遷,最後形成化石,也很自然,且青藏高原有許多湖泊是鹹水湖,很適合海洋生物生存。本身這次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會導致整個地球海洋巨幅波動,如電影《2012》描繪的末日場景那樣,巨量海水漫過青藏高原,有部分海洋生物在青藏高原生存下來並繁衍,留下海生物化石印跡。

    且要是說喜馬拉雅山是沉積岩,但問科學界測算過主體是沉積岩還是區域性是沉積岩?而沉積岩能構成世界最高峰,表示要問其強度夠不?而真正要測定青藏高原的主體成分,至少要打孔深入1千米以下,才能看到巖體的組成,而不是看表面的幾十米幾百米的沉積岩來粗糙判定。

    同時,科學界說青藏高原是海洋隆起的海嶺,是很難顯現出青藏高原南線這種弧線的形態,及阿富汗高原的凝固流體形態的。太平洋裡有好多海洋隆起的海嶺,從沒有一個如青藏高原般如此大面積的,且高度平均的花崗岩石山峰,唯有超大面積的熔岩冷卻才可以構造出這樣弧線狀的地質結構形態。

    這裡關於青藏高原新成因的描繪,也說明科學界關於地球板塊劃分中青藏高原分裂線是錯誤的。

    當以整體連貫的視角就可知道,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阿富汗高原、土耳其半島、天山山脈、橫斷山脈、黃土高原、煤炭成因、恐龍滅絕、地球進入冰河期等等重大地質結構與生物、礦產變化,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后的一系列連鎖反應事件所致,而非科學界打補丁似的東一塊西一塊地用互不相干的理由來解說各自成因。科學界這種研究模式,本身也是西方科學界分裂看待事物發展的一種行為模式。

    8、青藏高原底層礦物

    從青藏高原成因新解中,可以得出有一個很好但很難取得的推理佐證:

    參照于山西底下的煤層,是小行星激起的黃土粉塵埋沒古代植物所致。那麼青藏高原如此判定為岩漿噴發所成,必在高原底部與山西煤層同一或略低的水平面上,存在一種植物與岩漿混合態的岩石結構。這可能是金剛石層,在於高溫高壓下,這些被岩漿埋沒的高大植物裡的碳元素轉化成金剛石!

    由此可以推斷,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金剛石礦,且是230萬平方公里的礦層!西藏,西部的寶藏,所言非虛!

    但是但是但是,少年,且慢行!若你天真的以為拿著把鋤頭就能挖到寶的話,這裡本堂主是要打擊你的,在於,有另一個地球大事件說明,已經有人捷足先登將寶藏挖走了。也即,青藏高原下只有巨大空洞--已經有這樣的傳聞了,本堂主則直接斷定空洞是肯定存在的,但沒有鑽石了。當然,說一點都沒有是誇張點,其實是大部分不存在了。這個地球大事件,會在本書的外一篇《青藏高原與人類文明起因概略》及《探尋不周山》小節中說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目睹死亡後,你是怎樣進行心理上的自我治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