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藝術人生多姿多彩
-
2 # 亦有所思
假設平聲為1,仄聲為2。
那麼,絕大多數的詩詞裡單句的平仄搭配都是
1122112211…這樣的一直持續下去。
那麼,絕大多數的律詩和絕句的整體結構就是
12,21,12,21.
當然,基本上的格律自己上網去查就可以瞭解,那東西特別簡單,相當於10以內的加減法(古代連不識字的兒童都知道的常識),不可在此就不搬磚了!
只要你能想出第一句就可以!
先說律詩和絕句,只要你能說出第一句,那麼按照規律直接推演下去就得了。
通常情況下,第一句要寫景物描寫,比如現在正在寫這個問答的小可,窗外是黃昏,有居民樓,有燈光,有在小區裡散步的人。
如果寫景,按尋常的記敘文模式來說,就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事件經過,事件結果。
很顯,黃昏的“昏”是平聲,燈光的光也是平聲,黃昏燈光平仄肯定不對,換成燈火不就可以了?至於後面的詞隨便找一個形容燈火不就可以了?於是,應當會得出下面的若干打油句子。(這是打油,不是詩,所以我所告訴你的就是打油的方法。)
第一句
1、黃昏燈火正依稀,
2、黃昏燈火正朦朧,
3、燈火黃昏掩小樓,若嫌小樓不好聽,變改成玉樓,綠樓,翠樓,畫樓。
4、燈火黃昏兩不真。
這樣的會寫出好多來!不是麼?
下一句按照格律來說,要麼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要麼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第
一句寫時間地點,那麼二句就應當寫人不是麼?
第二句
1、黃昏燈火正依稀,樓外遊人徐步時。
2、黃昏燈火正朦朧,樓外遊人醉夜風。(徐步東)
3、燈火黃昏掩畫樓,遊人樓外更閒遊。
4、燈火黃昏兩不真。遊人樓外賞暮春。(更閒春。)
顯然,第二句前四個字隨便寫,甚至前六個字隨便寫,只要在最後一字押上正確的韻就可以了。
一般而言,無論是絕句,還是律詩,前兩句不必太出彩,這樣可以為後面兩句留下更多的操作空間。若是前兩句太美妙,後面必須更上一層樓才不會影響整體效果。那樣的話難於上青天。
那麼用什麼轉白呢?正好窗外有月,就用月亮轉就好了!
第三句
1、黃昏燈火正依稀,樓外遊人徐步時。好月一輪雲外露,
2、黃昏燈火正朦朧,樓外遊人醉夜風。雲外一輪圓月露,
3、燈火黃昏掩畫樓,遊人樓外更閒遊。一輪好月雲間露,
4、燈火黃昏兩不真。遊人樓外賞暮春。好月雲間一輪露,
第三句應當可以看出來,無非是前六個字兩兩一組,任意切換位置,由於尾句是仄聲,實際上是七個字都可以任意切換。
比如第一組“圓月半輪雲外露”,除了“雲外半輪圓月露,”還可以是“小露雲間半圓月”,可以是“雲間半露圓圓月”,可以是“露了雲間半圓月”,可以是“雲間露了圓圓月”,總而言之,第三句可以無數種組合方式。
然後就是第四句,關鍵的一句,如果第三句是“收”,那麼第四句最好是“放”,如果第三句是“放”,那麼第四句最好是“收”。一定要寫出餘味才算得上是合格的打油。當然,時間有限,小可沒那本事了!
第四句
1、黃昏燈火正依稀,樓外遊人徐步時。好月一輪雲外露,沉吟問答打油時。
2、黃昏燈火正朦朧,樓外遊人醉夜風。雲外一輪圓月露,沉吟問答打油中。
3、燈火黃昏掩畫樓,遊人樓外更閒遊。一輪好月雲間露,也為題君做打油。
4、燈火黃昏兩不真。遊人樓外賞暮春。雲間半露圓圓月,也為題君淚溼巾。
七絕詞變成《浣溪沙》詞
若是變成詞,也不是不可以。比如直接改成浣溪沙,找到詞譜發現,是仄起的,因此只能用3和4改。變成了
3、燈火黃昏掩畫樓,遊人樓外更閒遊。春風楊柳兩輕留。一輪好月雲間露,半掩桃花鬢上羞。沉吟問答不堪愁。
4、燈火黃昏兩不真。遊人樓外賞暮春。春風楊柳也氤氳。雲間半露圓圓月,衣下七分翠翠裙。沉吟問答不堪真。
《浣溪沙》詞變七言律詩
若是變成七言律詩。將上面的《浣溪沙》換個位置就OK了。
3、
燈火黃昏掩畫樓,遊人樓外更閒遊。
一輪好月雲間露,半掩桃花鬢上羞。
詞筆紅箋雙不繫,春風楊柳兩輕留。
沉吟問答不堪語,為問題君可忘憂?
4、
遊人樓外賞暮春。燈火黃昏兩不真。
雲間半露圓圓月,衣下七分翠翠裙。
許是打油成本命,春風楊柳恨氤氳。
-
3 # 詩詞書院
這個問題,和我早幾日的《詩詞創作基礎課》裡的文章標題一樣。大家有時間的可以去我的文章裡翻閱一下。
學習寫詩方法有很多種,在一個基礎課程中,格律理論所佔的比例並不大,是兩三章節就可以講清楚的問題,餘下的還得靠自己進行創作基礎訓練去熟習。
我常說,詩詞不是靠學出來的,而是靠寫出來的。所以我在課程的開篇就強調了一點,你不能等到學會才去寫,而是要透過寫去學會,當然一些好的方法,還是可以讓大家事半功倍的,在這裡我簡單說說:
一、四聲和平仄的分辨
由於平仄格律目前是“雙軌並行”。即平水韻體系和新韻體系都可以使用。但不同體系的字音平仄,會存在一些差異,例如,我昨日答題所說到的“清明時節雨紛紛”的“節”字,在平水韻體系中讀入聲,屬仄,但在新韻體系中則屬平聲。這些古仄今平的漢字,是最令初學者困惑的,常常會因此而露怯,再加上一些講格律的書、文喜歡教人好何在發音方式上分辨,讓初學者更加困惑。
其實要處理的方法非常簡單,就是拿起筆開始寫。開始時分辨不了就分辨不了罷,出律就讓他出好了。在習寫過程中,遇見一個記一個,這部分的常用字也就一百幾十個,很快便可在習寫中全記下了。
二、串句練習
我們知道,格律詩的標準句式就只有四句。我們可由三言短句開始寫起,以律句標準句式的最後三字為格律限定,進行串句訓練,直接截個課文的圖:
開始時選用一些常用字,待寫熟練了,再選一些稍僻的字。最後用同樣的方法擴充套件至五言、七言的串句。
三、對仗訓練
對仗訓練可配合串句訓練展開。也是由三言句做起,在你所串的句子中,選出一些較好的句子去做對仗。但當你完成三言訓練後,就要作調整。分有沒有老師指導兩種,有老師指導的進步自然會快點,因為老師會幫你分析句子好的地方在那裡,不好的地方又在那裡。如果沒有老師帶的,就不要用自己寫的句子做對仗。因為你未必能判斷自己做的句子做得好不好,如果句子本身有毛病,就會把你帶偏。
那怎做呢?在《唐詩三百首》中選出句或對句,因為裡面的句子基本上都是沒有問題的,其對你的練句有指導性作用。
-
4 # 直心1
我說一下自已寫格律詩的方法,這方法對於那些能將格律運用自如者自是嗤之以鼻,但對初入門者或有些許幫助。
春天來了,妖豔的桃花撥動心絃,看到桃林中遊人如織,就想寫一首桃花詩。一開始得了句半:“雨絲牽得暖風旋,萬朵紅唇吻……”。這一句半中,我主要是要“紅唇”二字。因為看見那朵朵紅豔豔的桃花,直如少女開啟紅唇,想與誰親吻,好美啊。久思之後,不管格律,先寫出一首老幹體:
雨絲牽得暖風旋,
映日紅唇意綿綿。
色麗皆因裁霞落,
香醇只為偷桂還。
花山但見綠雲湧
野徑更是綺羅連。
唯許春盡紅顏褪,
人間仙果美心田。
如果要它改為七律,首句是平起平收式,其全詩平仄應為:
〇平〇仄仄平平,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平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於是,我按這七律詩的平仄要求,字斟句酌,進行修改,成為下詩:
雨絲牽得暖風旋,
映日檀唇意盎然。
色麗皆因裁錦落,
香醇只為竊醅還。
青娥慚豔難成舞,
白首憐芳總詠言。
全許晚春顏盡老,
人間仙果獻君前。
又如我縣城東有一座高山叫“羊城屯”,是縣城最高峰。此山不僅曲線優美,且臨城一面絕壁千仞,飛巖如削。壁上青樹翠蔓,參差披拂,如天然壁畫。每逢月圓之夜,一輪明月從峰頭冉冉升起,巍巍羊城如巨龍吐珠。月行中天,羊城屯又如天蟾望月,美不勝收。我原寫一詩為:
羊城翹首吐冰輪,銀光如水洗盆城。
何處攜來如椽筆,揮手繪就月之魂。
後來我把它改為七絕。這是首句平起入韻式,其平仄應為:
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平平平仄仄,
〇平〇仄仄平平。
修改後的詩即為:
羊城翹首吐冰輪,
如水銀光洗順城。
何處攜來如幻筆,
傾心繪就月之魂。
這就是說,想寫詩,有了好句,先按自已想到的句子寫出來,不管其是順口溜,打油詩還是老幹體,然後再按格律詩的格式進行修改。
我這叫做笨人的笨辦法。
-
5 # 無庸文學
首先,買本王力的《詩詞格律》,裡面把詩詞的一些平仄押韻都解釋得很清楚了,如果你想脫口而出的話,就把格律規則那些背下來,如果不想,也有兩個方法。一就是背熟關於某格律的一首詩詞,比如五律的首句不押韻,仄聲收尾的可以背杜甫的《春望》,還有寫詞的話因為詞牌太多,記平仄肯定是記不過來的,那就只能背一些經典的,比如寫《如夢令》,就回憶起李清照的《如夢令》,對著她的格律寫就行。二就是隨身帶本書或者用手機百度格律,對著那裡的平仄一字一句寫下來。
其次呢,推薦兩個網站,一個是“搜韻網”,一個是“詩詞吾愛網”,如果你不能確定你寫的詩詞到底是符不符合格律的,很簡單,把你寫的詩複製上那兩個網站裡的詩詞格律檢測器那,如果不符合平仄和押韻要求,它會給你點出來的。
寫詩詞弄清楚格律其實不難,最難的就是寫,祝你早日學會寫詩!
回覆列表
古人把寫的字稱作心畫,寫的詩稱作心聲,詩詞都首先是聲音的藝術,是透過語言的組織、聲音的調配來抒情達意的。
詩詞聲音的調配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調平仄,二是押韻。我們漢語有著豐富的聲調,作為現代漢語的標準語的普通話,有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四種聲調,在很多地方特別是南方的方言裡,聲調分得更細,表現力也更強,比如江蘇南部、上海和浙江省通行的吳方言,就有八種聲調,而廣東話則有九個聲調。聲調越多的方言,保留古代的語音特徵就越多,也就越接近唐宋以前的讀音。說廣東話或者講吳語、說客家話或者潮汕話……的朋友,一定在小時候就發現,用普通話念詩讀詞,很多時候都覺得不押韻,而一旦用自己的方言去唸,都覺得讀來要順口得多,就是因為南方方言相對北方話,普遍更接近古音。不過,古人把複雜的聲調化繁為簡,僅把漢字分為平、上、去、入四個基礎聲調,又把上聲、去聲、入聲單獨算一組,稱為仄聲,與平聲字相對。仄就是不平,仄聲字的發音不像平聲字那樣曼長平穩,而是有高低、長短的變化。無論作詩填詞,還是寫一副對聯,都需要掌握平仄的知識,平仄是最基礎的國學常識,掌握平仄說明一個人擁有了最基本的傳統文化修養。
入聲字最為特殊,它的發音特別急促,帶有爆破感、摩擦感、阻塞感,在北方方言區已基本消失,普通話裡更是毫無蹤影。然而讀古詩詞,如果不能分辨入聲字,很多獨特的聲情就無法體會了,不能不說是一種巨大的遺憾。像中小學時大家都學過的曹植的《七步詩》、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柳永的《雨霖鈴》、李清照的《聲聲慢》,都押的是入聲字的韻腳,如果不知道這些入聲字怎樣讀,是感受不到這些詩詞的激越淒厲的聲情之美的。北方的朋友,如果您身邊有廣東人、上海人、江蘇人、浙江人、福建人……請他們用家鄉話給您念一遍這幾首作品,您自然會認識到普通話或北方方言在誦讀古詩詞時的嚴重不足。
凡是入聲字都屬於仄聲。但因為北方很多地區入聲字消失了,有的入聲字變成了去聲,比如“鶴”“客”“目”等,有的入聲字變成了上聲,比如“谷”“乙”“樸”等,還有的入聲字乾脆變成陰平或陽平聲,比如“一”“十”“白”“惜”“節”等,這就使得北方人在讀古詩時無法正確發音,也就難以正確分辨一個字到底是平聲還是仄聲。北方人在學詩詞時,要付出比南方人更為艱辛的努力,便緣於此。其實,只要想想南方人學普通話,怎麼也發不對翹舌音和後鼻音時的痛苦,被入聲字折磨的北方人就該心平氣和了。
調平仄就是把平聲字和仄聲字按一定的規律予以調配。比如王之渙的《登鸛鵲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就是按照“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格式來調的平仄。加圈的平○字代表可平可仄。這首詩中的入聲字有白、日、入、欲、目、一這六個字,特別要注意,不能把白和一這兩個字當成平聲字。
詞的平仄是以詞譜為標準的。像蔡伸的《十六字令》:
天。休使圓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嬋娟。
詞譜就是“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詩詞都要講押韻,一般來說,——凡是這樣說的時候就意味著會有特例,但我們現在還不需要去掌握——相鄰或相隔的句子,其最後一字韻母和聲調相同,就是押上了韻,這些韻母和聲調相同的字,叫作韻腳。比如上詩的韻腳是流和樓,上詞的韻腳是天、眼、娟。只有調配好平仄,押上了韻,詩詞的聲韻才會諧和。
平仄與押韻的規律就是詩詞的聲律。有人稱之為詩詞格律,這一說法是不對的,在古人那裡,格與律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所謂的格,是指一種文體應該有的風格,它是根據這種文體當中的經典作品,而確立的一種無形的標杆。
而所謂的律,則是戒條,是一種文體不可凌犯的清規戒律,一旦違反,就不是這種文體了。比如寫作律詩而出現平仄不調、不押韻、不對仗的情形,就絕不能冠以五律、七律之名;又如你填一首《滿江紅》,卻不肯依照《滿江紅》的詞譜來填,只是字數對,那大概只能稱為“滿江黑”。
詩的聲律很簡單,只是幾個固定的公式,詞有詞譜,照著詞譜規定的平仄去填字就是了。但為什麼很多人卻覺得,按照聲律的要求去寫詩填詞非常之難呢?原因很簡單,因為詞彙量不夠。比如你想表達秋天的意思,但詩裡規定第二個字要用仄聲,如果你想不起西陸這個詞,你肯定覺得聲律太難啦!又如你想寫長城,但詩裡又要求是兩個仄聲,如果不知道長城又稱紫塞,就會一籌莫展。還有一些字,在表達一種意思時念平聲,在表達另一種意思時念仄聲,比如“思”,表示思考、思念,念平聲,但表示悲傷、表示一種情緒,就要念去聲,變成一個仄聲字了。李商隱的名句:“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按照聲律的規定,思華年三個字的平仄必須是仄平平,所以這裡面的思就唸去聲。思華年就是悲華年,李商隱為什麼不用悲華年而用思華年呢?就因為悲是平聲字,在這裡出律了,要改成意思一樣但卻是仄聲的思字。類似的情況非常多,都需要在平時閱讀時多加留意。如果一個人讀書太少,積累的典雅的詞彙不夠,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詩詞的聲律,也就只能寫出毫無詩味的口水詩。
但相對而言,律的問題算是簡單的了,而格的問題,才是學詩詞最該下工夫去解決的。曾見有人填了一首《沁園春》,我指出《沁園春》這個詞牌,上下片一字領後面的四個四字句,都應該對仗。比如:“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雲山摛錦,朝露漙漙。”(蘇軾)一字領的“漸”後面,第一句和第三句對,第二句和第四句對。又如“向落花香裡,澄波影外;笙歌遲日,羅綺芳塵。”(賀鑄)一字領的“向”後面,第一句和第二句對,第三句和第四句對。還有“正驚湍直下,跳珠倒濺,小橋橫截,缺月初弓。”(辛棄疾)則是四句互為對仗。其人辯解說,古人很多也不對仗,並透過網路搜尋,拉出長長的一個單子,都是古代無名氏或雖有名有姓,卻在詞史上絕無地位的人的作品。這就是不明白詩詞乃至一切文體的“格”,是由經典的作品鑄就的,讀經典太少,學古不足,就像是照貓畫虎,怎麼也畫不出老虎的氣勢來。
什麼是經典的好詩詞呢?最低限度,《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都得熟讀。《唐詩三百首》有一個最好的版本,是喻守真先生所著的《唐詩三百首詳析》。該書對每首詩的評析都很簡練,但都是從創作者的立場出發,分析詩的謀篇佈局和寫作技巧,很便於讀者學習。而更重要的是,每一首詩都標明瞭所有字的平仄,閱讀時多加註意,可以發現自己平時讀得不對的音,也就能基本掌握平仄了。而《宋詞三百首》,則以詞學大師夏承燾先生的選本為佳。該書充分注意到宋詞的不同風格,學詞者循此而入,可免門徑過窄之譏。當然,這僅是對初學者入門的要求,想要寫出不負時代的大作品,必須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泛覽百家,枕經胙史的精神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