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鏡清

    這問題問的,不是真的打不贏,難道還是假的打不贏?估計題主真正想問的,是清軍如果在指揮上更高明一點,意志上再堅決一點,有沒有可能打贏日軍。

    答案是,個別戰役是有可能的,取得戰爭勝利是不可能的。

    經過明治維新的日本,在近代化上遠遠走在清政府前面

    甲午戰爭是一個腐朽的農業文明帝國與一個新興的半工業文明帝國之間的區域性戰爭。前者面積是後者的30倍,人口是後者的10倍,但年收入僅比後者多1/4,近代化的軍隊、工廠、學校,鐵路長度、輪船數量,反而遠遠少於後者。這些差距意味著清帝國更窮,軍隊(能打仗的)數量更少,軍備自給程度更低,人口素質更低,調動軍隊速度更慢。這都是短時間無法彌補的差距,所以說,取得戰爭勝利是不可能的,因為二者的綜合國力差距太大。

    說個別戰役勝利是可能的,是因為日本軍隊雖然近代化程度更高,但雙方的武器基本上是同一水平,日軍的指揮也出過很多失誤。

    像這樣的機會,甲午戰爭中出現過三次:

    第一次,平壤之戰。日方指揮官野津道貫,在總兵力與清軍持平的情況下,玩起了危險的“分進合擊”,把一萬餘日軍分成四路,從不同的方向進攻平壤。在沒有無線電協調的時代,這樣做無疑是給了對方各個擊破的擊毀,例如南路日軍4000人,就提前了三天抵達平壤,給了清軍一個絕佳的機會。

    野津道貫自作聰明,差點玩脫了,但他的對手卻是耳目不靈,讓其僥倖得勝

    如果清軍的情報水平再高那麼一丁點,那麼日軍南路軍的失敗是必然的。但是清軍卻以為日軍有三萬,所以錯失了戰機。

    第二次,感王寨之戰。日方指揮官桂太郎過於輕敵,帶著6000人主動出擊路過海城外圍的清軍一萬餘人,而且因為不知道清軍具體位置,還兵分兩路。

    桂太郎狂妄輕敵,本來是必敗之兆,結果是清軍內部不和讓其得逞

    其中一路發現了在感王寨掩護主力側翼的清軍3000人,雙方發生激戰,日軍因兵力不足,久攻不下。但清軍指揮官宋慶出於保全實力的考慮,沒有把主力投入戰鬥。結果當黃昏時另一路日軍趕來後,感王寨清軍寡不敵眾,又憤恨宋慶見死不救,遂主動撤退。事後日軍感到非常僥倖,因為如果清軍能堅持到天黑,沒有攜帶補給的日軍就不得不撤退了。

    第三次,大平山之戰。此戰日軍在指揮上沒有太大問題,只是因為戰場系鹽田,冬天積雪太深難以行進,又沒有掩蔽,所以進攻日軍暴露在清軍火力下損失慘重。

    宋慶其實並不像史書記載那樣高大上,他與大多數清軍將領一樣,面對強悍的日軍,有儲存實力以保官位的心理,就像明末的吳三桂、左良玉

    但情況和感王寨時幾乎如出一轍,其他清軍都沒有進行支援,大平山的4000清軍也選擇了在天黑前主動撤退。其實此時日軍凍傷已達三分之一,天黑後氣溫更冷,必然撤退。然而清軍的意志就是這樣,永遠在自己還有餘力時選擇放棄,絕對不會堅持到最後一分鐘。

  • 2 # 天邊有個威海衛

    日本自“黑船事件”後,就意識到了東方(至少是當時的日本)和西方洋大人之間的巨大差距!大到都無法理解的程度!俗話說打不過就變成他,痛定思痛的日本開始全方位轉向西方,就連文化生活方式都轉變的有模有樣!當然同時期的中國也認識到這種差距,也有零星變革。但!船小好調頭,當時的“小國”日本華麗轉身後,“老牌頑固”的天朝上國可不好說改變就改變的,表面“滿漢全席”下的統治也是岌岌可危!滿人隨時有不行就回東北老家的打算,所以,滿人的統治高於國家的利益!各方爭鬥下的淮軍也被朝廷看做軍閥李鴻章的私人武裝!大時代歷史背景中,國運上升時期的日本磨刀霍霍衝向走“背”字的昔日老大中國時,就像抖起精神的群狼衝向暈頭轉向的羊群,結果可想而知!

  • 3 # 經濟愛好

    美國前海軍部長萊曼說,外行談戰略,內行談後勤。後勤是一支軍隊最重要的戰鬥力,清朝的陸軍的武器裝備一點不比日本落後。但是兩國的後勤是差太多了。甲午時期的清軍軍隊,沒有像日軍那樣沿途設立兵站進行運輸,供給的近代化,依靠的是背後一套拖拉,漫長的原始補給。而且清政府內部不和,幾乎都是李鴻章集團在戰鬥,有時還會給李鴻章找麻煩。清軍由於出發倉促,沒有攜帶軍火,糧食,輜重這類的物資,主要靠後來補充。從中國北韓運兵由於北韓道路崎嶇不平,不方便運輸物資,運彈藥,運糧食最佳的路徑是從天冿,旅順,直接渡過黃海,由於日本的海軍活動日益頻繁,運輸變著極為困難,由於日本海軍的實力已經超過了北洋艦隊,所以北洋海軍不敢正面和日本海軍對抗。所以日本的運輸線一直暢通無阻。在平壤戰役中,中日兩國在開始的兩天和日軍可以說打了個平手。但是平壤守軍糧食,彈藥已經用完,最終平壤守軍商量撤退。在中途被日軍截殺,徹底打敗了清軍。日本在平壤後方補給線發現大量糧食,這些糧食還沒有運到前線就被日本繳獲了,隨後的戰爭中國因為陸地面積太大防守點太多兵力太分散,日本透過黃海海戰贏得了制海權。可以集中兵力向清朝用兵。在每一場戰爭中日本的兵力始終比清軍多,而且作戰能力也比單個清軍要強。

  • 4 # 飛梯教育

    戰爭機器的運轉,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和與之匹配的國家制度和運作機制。而且運氣也是很重要的事情,而戰爭的結果或勝或敗,則可以透過表面觀察出來,而決定戰爭勝敗的本質原因則需要人們孜孜不倦的研究探討。

    甲午戰爭爆發於1894年結束於1895年,而日本的明治維新發生於1868年,從明治維新之後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經過幾十年的積累,日本進入工業革命時代,急需對外進行商品輸出和資源獲取,包括明治維新和工業革命導致的社會矛盾激增,天皇急切需要戰爭來緩解這一切,而當時處於末期的大清帝國剛好滿足這一切需求,戰爭便落在大清帝國頭上,日本舉國加速軍事建設,為後期的入侵戰爭奠定基礎。

    而此時的中國積重難返,經歷了自1840年來大大小小的入侵戰爭,國力下降,況且國內民亂頻生,太平天國運動給清王朝帶來了巨大的人口損失和財物損失,大量國力損耗於此。再加上此時清朝政治迂腐,科技工業僅僅依靠洋務運動和民間的力量發展,還處處收到封建勢力的掣肘和約束,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上層建築生活奢靡,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從軍事實力上來看,清王朝雖然透過洋務運動建設了屬於自己的海軍和近代工業系統但制度和革命並不徹底和完全脫亞入歐的日本相比也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日本也長期研究清王朝,並且針對於清王朝制定了各種入侵政策和措施。所以從雙方具體情況進行分析,甲午戰爭我們並不會勝利。舉個例子我們是地大物博,財力雄厚,可就如同甲午海戰中雙方的艦艇一樣,我們有大排量厚護甲的鎮遠艦,但是較為笨重和操作不便,武器系統和彈藥製作工藝落後,而且頗受政治因素掣肘,在戰爭的背後夾雜著派系鬥爭和個人名利。而日本雖然艦艇噸位不大,但是配備速射炮和訓練已久的戰術體系,操作靈活和充滿攻擊性。所以這場戰爭我們頂多重創日本海軍,要贏實在太難了。正如後期發展,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清王朝戰敗簽訂合約。

    處於封建制度下的清王朝光想透過並不徹底的洋務運動和完全明治維新後的資本主義制度下日新月異的日本相抗衡是很難的。況且雙方領導者態度也決定了,一方戰和不定,一方想透過戰爭大有作為。清王朝這樣是很難贏的。

  • 5 # 王祖蔭1

    沒研究過歷史,從影視呀,歷史故事呀,老師講歷史呀,,有個印象。1,缺乏整體戰略規劃。完全被動挨打。2,清軍還在用冷兵器,日軍已是洋槍洋炮。3,清軍的編練老一套,且紀律松馳。這樣的軍隊只能是”內戰內行,外戰外行”。

  • 6 # 星爺說車

    甲午戰爭由2場海戰、40多場陸戰構成。這麼多場陸戰,除了鳳凰嶺之戰以外,其它的,咱們確實沒能打贏。

    打不贏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有2條,第一是思維落後,第二是缺乏勇氣。

    所謂思維落後,包括戰略與戰術,都落後於日本。比如日軍逼近大連灣時,守軍請求增援,李鴻章說:寧肯不要大連灣,也得保住旅順口。潛臺詞就是,援兵沒有,可以不抵抗。結果,整座軍事要塞,以及120門火炮、246萬發炮彈、600多支德國步槍、3381萬顆子彈,全部送給了日軍。

    再比如,日軍跨過鴨綠江進攻我虎山時,開始是兵分兩路,當指揮官發現我軍抵抗頑強,戰局對日軍不利時,迅Superb出一支部隊,從側面迂迴,不僅挽回頹勢,還迫使我軍後撤。

    反觀我軍,戰術十分單一,思維僵化,不懂得靈活多變。基本上都是以正面強攻為主,靠人海戰術。

    當然也有例外。那就是依克唐阿與聶士成。

    這兩位將軍帶領的部隊,在摩天嶺一帶,建立了一條防線,成功地把日軍攔截住(下圖是摩天嶺附近的磐龍寺,據住持釋明性法師介紹,聶士成的指揮部就在該寺,寺中至今保留著褒獎聶士成的石碑。)

    駐鳳城的日軍聞訊,全部出動,試圖追擊我軍。依克唐阿率軍神出鬼沒,與敵人展開游擊戰,讓日軍摸不著頭腦,在一片冰天雪地中,四處亂撞了10多天,每天都有幾十人甚至上百人凍傷,最後不得不全部返回鳳城。

    此時,聶士成向李鴻章建議,派精兵深入敵後,在日軍後方實施游擊戰。可惜,面對這一大膽的創舉,李鴻章明確表示不同意。

    縱觀甲午戰爭,能夠主動進攻,並在運動中,尋找戰機,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唯有聶士成與依克唐阿兩支部隊在鳳凰嶺一帶的作戰中做到了。其餘軍隊,全部是消極防禦、被動挨打。

  • 7 # 漩渦鳴人yy

    主要還是最高層的拖沓,以及下層部隊的後勤問題。

    實際上太出去到北韓作戰的淮軍都是李鴻章的精銳,這點李鴻章自己心裡清楚,可是在精銳也是得國家撥錢,沒有國家給的錢,他李鴻章一個人能創造的起,淮軍沒有國家給糧食給錢,他李鴻章的淮軍得活活餓死。

    可是問題就來了自己的部隊,跑到其他國家去作戰,就算是運輸員,並清政府都負擔不起,當然這個負擔不起,得打一個引號。

    原先日本人和清政府已經開戰了,這個時候前線需要運輸援兵,李鴻章找不到一艘能夠幫自己運輸援兵的船,而且國家也不肯給錢,這個時候整個清政府內部事忙成一鍋粥,為什麼之前的錢全部轉給老佛爺去休園子了,錢沒了部隊裡面武器裝備的請不能更新,而且很多必要的槍支彈藥都沒準備,就比如說北洋水師用的那個開花的清政府,一看說要打仗了,趕緊去找開花彈,結果發現已經好幾年都沒有采購了緊急命令,天津的一個製造局製造這種開花,但一個月的時間,突擊生產,突擊了30沒開花彈!要30枚炮彈,能頂什麼用?最後,北洋水師的炮彈裡面直接摻了沙子,有人說摻了沙子是因為配重的問題,放屁!

    我們在說到陸軍的問題,陸軍實際上是當時跟日本人之間差距不算太大的一個兵種,至於某些方面是超過了日本的軍隊的,但是這個時候在北韓前線作戰的淮軍遇到一個問題,沒有補給了。

    導致淮軍在平壤遭遇日本大部隊的時候,他的堡給只能夠打一天的一天時間,但要打完剩下的人只能跟日本人拼刺刀了!就在這個時候,北京內部還吵成一鍋粥,還就打不打的問題,在那吵個你死我活,翁酥同這個傢伙如果沒有慈禧在背後給他撐腰,他敢在朝堂上面和李鴻章爭?

    將導致而言,在前線沒有遭遇太大劣勢的情況之下,前線的潰敗完全可以歸結成為我方朝廷的不作為,即便到了抗日戰爭時期,我們也可以說確實雙方裝備差距大,但是自己的戰鬥意志不堅定,最後導致潰敗,這怪得了誰!

  • 8 # winter

    清軍的作戰意志根本不行啊,或者說根本就沒想打。看看我們的淮軍統領衛汝貴就知道了。

    甲午戰爭之時,淮軍統領衛汝貴帶軍向北韓開拔,行前,衛汝貴把餉銀24萬兩之三分之一也就是8萬兩轉給了家裡,他的妻子來信說:“君起家戎行,致位統帥,家既饒於財,宜自頤養,且春秋高,望善自為計,勿當前敵……”意思是說你最近職位已經上升不少了,貪汙的錢也不少了,沒必要和日本人拼命,等打仗的時候,不要衝在最前面。”衛汝貴可是非常聽老婆的話,平壤之戰一開,他和葉志超棄城逃跑,狂奔三百里,一度逃得不知去向,七八天後才找回清軍大隊。日本人打掃戰場的時候發現了這封家書,後來帶回國內,日本國內的報紙爭相報道。很快衛汝貴的行為在日本已經家喻戶曉了。被寫進了日本教科書裡,清廷知道了,都丟臉丟到國外啦,問責之後,被斬於北京菜市口。有這樣的“神隊友”太難贏啦。

  • 9 # 好奇而已716

    甲午戰爭,是清王朝與自己曾經的學生日本之間的一場戰爭,戰爭的結果用都知道,就是清王朝又一次割地賠款。自1840年的鴉片戰爭以來,清朝屢戰屢敗,清朝也在向外國學習。透過洋務運動,清朝建立起了東亞最強的水師,北洋水師,建立了近代的軍隊,擁有了洋槍洋炮。雖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體制,但在武器裝備上與日本相比,並不是差距很大。從甲午戰爭的中黃海海戰,就能看出來,面對日本艦隊,北洋水師雖然戰敗,但主力尚存,而且是日本在看到不可能殲滅北洋水師的情況下,主動撤退的。在黃海海戰中,北洋水師的,定遠艦、鎮遠艦在面對日本艦隊的速射炮時,雖然射速不及,但裝甲厚重,日本艦隊的炮彈打在艦上只是產生了個彈坑,並不能對兩艦造成嚴重威脅,所以日本最後選擇撤退。

    在北韓作戰中,日本有一個記載,就是在進攻中,當日本於清軍進行對射時,清軍的陣型還是很穩的,同時也能與日落展開對戰,但當日本裝上刺刀,衝到陣地前與清軍拼命時,清軍就會丟盔棄甲的逃跑。難道是清軍怕死嗎,那對射就不會有傷亡就不用怕嗎?

    我想不是的,與日軍作戰的部隊雖然也是清軍,但已經不是清王朝直接領導的清軍了。從鴉片戰爭,到太平天國,清王朝的部隊已經在戰鬥中損失殆盡。這些部隊是由後來的團練發展而來的湘軍,與後來的淮軍,他們雖然都是清政府的軍隊,但他們已經烙下"湘"與"淮"的烙印。可以說他們是某一個地域,或者是某一個集團所屬的部隊。淮軍就是李鴻章一手建立起來的部隊,也就是李鴻章的本錢,是李鴻章能夠在朝廷安身立命的根本。只要這個根本在,那麼以李鴻章為首的一系列淮軍人員就能穩坐釣魚臺,就能夠擁有高官厚祿。前車之鑑是很好的例子,森格林沁作為清王朝的"國之柱石",能夠取得勝利就升官發財,一旦失敗就是革職查辦,甚至是殺頭。難道就只能打勝仗,不允許有失敗嗎?難道前面的勝利就一文不值了嗎?這些例子都在警示著後來人,部隊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沒有了部隊你就什麼也不是。所以在面對日軍,李鴻章對於淮軍的將領的要求就是能打就打,打不了就跑最重要的是要保全部隊,也就出現了一潰千里的淮軍。

    甲午戰爭中日之間的武器裝備差距應該說,並不是問題。最重要的問題在於,指導思想,淮軍的指導思想就是儲存實力,那戰爭肯定是要犧牲的,儲存實力就是要避免犧牲,避免犧牲就是不戰,敵人來了,不戰怎麼辦,那就只有跑了。

    部隊跑了,部隊儲存下來了,然後國家還得依靠這些部隊來保衛,然後這些人依然可以高官厚祿。

  • 10 # 老夫有話說5

    軍民無國家概念,官員妻妾成群,平民窮困潦倒。軍無鬥志,民不愛國。來,村主任家在東頭第一家,我帶路搬梯子。這樣的國家是打不了仗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許褚騎無鞍馬大戰張飛,為何能全身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