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吃魚的貓啊

    漢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吳王劉濞起兵廣陵(今江蘇揚州),置糧倉於淮南的東陽,向西渡過淮河,與楚兵會合,並派遣間諜和遊軍深入餚澠地區活動。吳楚聯軍渡過淮水,向西進攻,是叛亂的主力。膠西等國叛軍共攻齊王劉將閭據守的臨淄,趙國則約匈奴聯兵犯漢。由於劉濞早有預謀,所以七國軍隊在叛亂之初進展順利。

    晁錯像

    漢景帝聞知訊息,和晁錯商量出兵事宜。晁錯建議漢景帝御駕親征,自己留守京城。曾當過吳國丞相的袁盎向景帝獻策誅殺晁錯,滿足叛軍“清君側”的要求以換取他們退兵,景帝採納了袁盎之計,封袁盎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裝,出使吳國。袁盎獻策十多天後,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聯名上書,彈劾晁錯,提議將晁錯滿門抄斬。景帝批准了這道奏章,腰斬晁錯於東市。

    但殺死晁錯並沒有讓七國軍隊停下進攻的步伐,七國聯軍反而認為景帝軟弱無能,於是劉濞自稱東帝,與西漢政權分庭抗禮,拒見袁盎。漢景帝這才下決心武力鎮壓叛亂,派太尉周亞夫率三十六位將軍領兵抵禦吳楚聯軍,派曲周侯酈寄領兵攻打趙國、欒布攻擊齊地諸叛國,並以大將軍竇嬰駐屯滎陽,監視齊、趙的動向。

    擊敗吳楚

    吳楚聯軍東進,行至梁國(治今河南商丘),遭到景帝之弟梁王劉武的頑強抵抗,吳楚聯軍併力攻城,攻下樑國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梁王劉武向朝廷告急,周亞夫認為吳楚聯軍勢大,正面決戰難以取勝,獻策用梁王軍隊拖住吳、楚主力,尋找時機切斷對方補給,然後伺機擊潰叛軍,景帝同意了周亞夫的計劃。於是周亞夫繞道進軍,走藍田、出武關,迅速到達了雒陽。

    梁國被叛軍輪番急攻,梁王向周亞夫求援。周亞夫卻派軍隊向東,屯兵於梁國以北的昌邑(在今山東鉅野西南),堅守不出。梁王再次派人求援,周亞夫還是不發救兵。最後梁王寫信給漢景帝,景帝又下詔要周亞夫進兵增援,周亞夫還是不為所動,梁王於是任命韓安國與張羽為將軍,拼死抵禦,與吳楚聯軍僵持。

    周亞夫行軍路線圖

    梁國城池防守嚴密,吳兵無法西進,轉而奔向周亞夫的軍隊。周亞夫堅守壁壘,不肯與戰,私下卻趁機輕兵南下,奪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蘇洪澤境),斷絕了叛軍的糧道。吳軍斷糧,士兵飢餓,幾次挑戰未果,於是夜裡襲擊周亞夫軍營,佯攻東南面,周亞夫命令於西北面守備。吳兵果然從西北強攻,未能攻破,吳兵大敗,士兵多半餓死或投降走散,周亞夫率軍追擊,大破吳、楚聯軍。

    吳王與其麾下壯士數千人乘夜逃走,渡過淮河逃至丹徒(今江蘇鎮江),退守東越,並派人招集殘兵。漢廷派人以利引誘東越,東越王騙吳王出去慰勞軍隊,用矛戟刺死吳王,獻其頭於漢朝。吳軍潰散後,楚王劉戊自殺而死。

    平定叛亂

    在齊地,膠西王、膠東王、淄川王圍攻齊都臨淄,三月不下。漢將欒布率軍進逼,三王便退兵回到封國。膠西王回國後,其子劉德建議襲擊漢軍,不成則逃到海上,膠西王不聽。到漢營請罪,韓頹當斥責他陰謀叛亂,宣讀詔書,膠西王自殺而死。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也都伏法被誅。

    七國之亂形勢圖

    在趙地,酈寄領兵進攻趙國,趙王劉遂堅守邯鄲,酈寄久攻不下。匈奴得知吳楚兵敗,也不肯出兵相助。欒布平定齊地諸國後,還軍與酈寄會師,水淹邯鄲城,邯鄲城破,趙王劉遂自殺。

    濟北王劉志被脅迫參與叛亂,後堅守不發兵,所以赦而未殺。

    齊王劉將閭為朝廷守城有功,但是他曾擬奪取帝位,後來還參預過七國之亂的策劃,特別是在被圍困時又與膠西王等通謀,因此不能見容於漢,被迫自殺。

    結果

    七國之亂,西漢中央政權獲得了絕對勝利。這次叛亂,從漢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開始,到三月即被平息,七王皆死。參加叛亂的七國,除儲存楚國另立新王外,其餘六國皆被廢除。

    影響

    七國之亂平息後,同姓諸侯王的勢力受到致命打擊。漢景帝趁勢收奪各諸侯國的支郡、邊郡歸朝廷所有,並進一步採取措施,削弱諸侯王的權力以加強中央集權:繼續推行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計劃,先後分封了諸皇子為諸侯王;取消諸侯王任免封國官吏和徵收賦稅的權力,諸侯王不得繼續治理封國,由皇帝派去官吏;改革諸侯國的官制,改丞相為相,裁去御史大夫等大部官吏,使諸侯王失去了政治權力;規定諸侯王不能自治其國,無權過問封國的政事,只能按朝廷規定的數額收取該國的租稅作為俸祿。

    漢景帝像

    至此,中央政權的權力大大加強,諸侯王的力量大大削弱。諸侯國雖仍然存在,但由於諸侯王失去了政治權力,其實際地位已與漢郡無異,已經不再具有同中央對抗的物質條件。

    平叛戰爭的勝利,中央集權的鞏固,使得西漢王朝的實力愈發強大,漢族人對匈奴的反攻,也逐漸拉開序幕,對社會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固,起到了卓越的成效。另一方面也緩解了原諸侯王勢力下百姓艱苦的生活,讓文景之治的利端真正的覆蓋向全國,可以說為後來漢武帝時代的雄風和多年戰爭打下了堅固的基礎。

  • 2 # 暗夜思考

    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能夠得以快速平息,其中梁國軍民的誓死堅守以及大將周亞夫的善戰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七國之亂的爆發

    七國之亂髮生於公元前154年,由吳王劉濞聯合其他六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發動的造反!此時,正是漢景帝執政。

    晁錯是誰?為什麼要誅晁錯?

    晁錯是當時漢景帝身邊的一位得力干將,在漢景帝上位之後,正是晁錯獻出的削藩之計,意圖削弱各諸侯王的實力!

    其實對於吳王劉濞的造反之舉,漢景帝並不意外,甚至可以說是意料之中!

    為什麼這麼說呢?

    這還得追朔到漢景帝登基之前。當時還是太子的漢景帝與劉濞的兒子劉賢一起下棋,下棋的過程中兩起了衝突,並意外地導致劉賢死亡!!

    由於兇手是當今太子,所以吳王劉濞也沒法追究其責任!!然而,殺子之仇終究是不共戴天!!

    至此,吳王劉濞不再上朝,並公然招兵買馬,套用一句後來的典故可謂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吳王終於造反了!所謂的“誅晁錯,清君側”只不過是一個聯合其他諸侯對中央出兵的藉口罷了!!

    七國之亂的發展

    七國之亂既已成為事實,那麼就只能正面面對了!!漢景帝決定出兵鎮壓!!

    然而,此時的大臣袁盎卻並不同意出兵!!袁盎勸阻道:“陛下,其實你只要犧牲一個人,叛亂就自然可以得到平息!!”

    這個人就是叛軍所喊出的口號中的人——晁錯!!

    漢景帝很清楚,晁錯沒有錯!!

    但是,其內心還是希望在戰爭之外能找到一條平叛之法,於是,漢景帝最終還是把晁錯的人頭交了出去!!

    然而結果卻出乎漢景帝的意料之外——晁錯死後,七國不僅沒有退後,反而認為漢景帝軟弱可欺,更是加劇了造反之勢!!!!

    此時此刻,漢景帝明白了——吳王劉濞的目的不是晁錯,也不僅僅是為子報仇,而是自己身上的皇位!!!!

    七國之亂的平叛

    漢景帝命太尉周亞夫和大將軍竇嬰出兵平叛!

    這個時候,由吳、楚兩國聯軍所組成的叛軍主力已經東進到達梁國城下了!!

    梁國,是叛軍通往長安的必經之地!!當時據守梁國的梁王正好是漢景帝的同母親弟——劉武!

    面對來勢兇兇的叛軍主力,劉武只得向周亞夫求援。然而,周亞夫卻選擇了暗兵不動!因為按照周亞夫的戰略,他希望在梁國與叛軍惡戰之時,自己所帶的中央軍從則面插入,以殲敵軍!!

    劉武見周亞夫見死不救,於是直接向自己的哥哥漢景帝求助,然而,周亞夫卻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由,硬抗了兵援梁國的君令!!

    被逼無奈,梁王劉武只得率領梁國軍民誓死堅守,誓與城牆共存亡!!

    梁國久攻不下,叛軍主力又急於求成,於是只得放棄梁國調轉方向,向著周亞夫的中央軍進攻!!

    可是沒想到,周亞夫是一塊比梁國更硬的硬骨頭!!

    周亞夫表面只守不攻,背地卻切斷了叛軍的糧草供應,沒了糧草又急於求成的叛軍冒險夜襲,結果正好中了周亞夫的埋伏而大敗!!

    叛軍主力戰敗後,其他殘餘部隊也迅速戰敗,就這樣僅僅三個月,七國之亂被平息了下來。

  • 3 # 一笑讀史

    七國之亂是發生在中國西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七國之亂的平定,標誌著西漢諸侯王勢力的威脅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權得到鞏固和加強。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畫了一副人物關係圖,其中黃色部分是叛亂的七國,關係圖如下:

    從圖中我們看出來,叛亂的分別是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

    吳王劉濞跟漢文帝劉恆、齊王劉肥、趙王劉友、楚夷王劉郢是叔伯兄弟,而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跟漢景帝劉啟是叔伯兄弟。

    我們下面來分析一下,七國之亂是怎麼產生的。

    1、劉邦分封惹的禍

    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統的秦帝國以來至清朝滅亡,有三個朝代逆時代潮流而上,恢復了分封制,分別是:漢朝、晉朝、明朝。其出事率百分之百,漢朝有“七國之亂”,晉朝有“八王之亂”,而明朝有“靖難之役”。

    劉邦經歷了秦末戰爭,他認為,秦朝之所以那麼快亡國了,一個重要的原因沒有搞分封,國難當頭之際,靠他人靠不住,關鍵時刻還是自家人幫自家人,“無輔拂,何以相救哉?”。

    劉邦搞的分封,區別商周之時的分封,他只分封同姓王,像自己的兒子、兄弟、侄子這些人都可以封王,而像建國功臣、妹夫這些外姓人,一律不能分封,“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所以,劉邦把自己的庶長子劉肥分封到山東做齊王,統轄七十三城,是當時最大諸侯王;把自己的第六個兒子劉友封為淮陽王,後呂后毒殺了劉如意,改其為趙王;把自己侄子劉濞(劉邦二哥的兒子)封為吳王;把自己的弟弟劉交封為楚王(劉戊是繼承的王位)。

    這些分封的諸侯王,在自己的封地有自己的軍隊,可以自己任命官員,可以自己鑄錢及煮海為鹽,其結果是,有的諸侯王就特別有錢,勢力越來越大,當然,也有很窮的諸侯王,比如,漢文帝登基之前為代王,還經常要挖野菜度日。

    2、吳王劉濞是個猛人

    相當初,劉濞年僅二十歲的時候,曾大敗英布軍隊,勇猛彪悍,令劉邦都刮目相看。劉邦擔心吳地會稽人輕佻強悍,沒有勇猛雄壯的王來鎮服他們不行。而自己的兒子還年幼,因此就立劉濞為吳王,統轄三郡五十三城。劉邦召見他,看他有反骨,說:“大漢五十年後,東南方向將發生叛亂,難道是你嗎?天下同姓皆為一家,希望你謹慎一點,不要造反。”

    劉邦會看相,這純屬史書胡說,可能擔心劉濞比較勇猛,不太容易控制,故意敲打他的。

    吳國由於封地有礦產,還緊鄰大海,一方面可以化銅為錢,一方面可以煮海為鹽,國家富有,老百姓不用交稅,天下老百姓紛紛投奔而來。

    當時,各諸侯國每年都需要前往長安覲見皇帝,劉濞每每都找託辭不去,派自己的兒子前往,已是有違祖制。有一次,漢文帝跟劉濞的兒子劉賢下棋,劉賢仗勢家中有錢,傲慢無禮,漢文帝就拿起棋盤向劉賢打去,不料,劉賢竟然被打死。

    深表遺憾的漢文帝只好派人把劉賢送回吳國,讓其好生下葬,劉濞很是生氣:“劉賢跟皇帝是一家,死在長安就埋在長安,不用抬回來!”竟然又讓人把劉賢從封地抬回到了長安,此舉,分明是仇恨上了皇帝。

    從此,他更加不遵從祖制,長期稱病不朝,漢文帝覺得這一定是因為劉賢之死而劉濞不來覲見,派人一查,如果不是身體有病。此後,每有劉濞派使臣來長安,皇帝就扣留下來,劉濞越想害怕,就有了謀反之心。

    後來,漢文帝以國事大局為重,釋放了劉濞的使臣,並賞賜他手杖,恩准他可以不來覲見,然而,漢文帝的寬厚並沒有讓劉濞收斂,越發驕橫起來,經過三十多年發展,吳國的勢力更加強大了。

    3、七國之亂

    面對吳國的勢力一天一天的壯大,漢景帝的謀臣晁錯對他說:“高祖分封天下,齊王封了七十多城,吳王封了五十多個,楚王封了四十多個,天下都分去了一半,可是吳王因喪子之故,拒不來朝,於法該誅。先帝仁厚,不僅不下罪於他,反而賜吳王手杖,可劉濞不知悔改,公然鑄錢煮鹽,招天下亡命之徒,這是存有謀反之心。事到如今,削藩,他反,不削藩,他也反,晚削不如早削。”

    漢景帝採納了晁錯的建議,借楚王劉戊在為薄太后服喪期間飲酒享樂,削去了他的東海郡;又借罪削掉了趙王劉遂的常山郡和膠西王劉昂的六個縣。

    而劉濞自知有罪,就聯絡了齊王、楚王、趙王、膠東王、淄川王、濟南王、膠西王造反,他們的口號是:“清君側、誅晁錯”,當然這僅僅是藉口,他們的真實目的就是奪取帝位。

    齊國和膠東國、淄川國、濟南國、膠東國、膠西國、濟北國是親兄弟,在其父親劉肥死後,文帝分大齊國為六小國,讓劉肥的兒子都能稱王。濟北國實力較小,起初就不摻和造反這事,在準備起兵時,齊國又臨時起意,也不幹了,膠東國、淄川國、濟南國、膠東國、膠西國這四個諸侯王一看齊王言而無信,四家兵合一處,將打一家,跟齊國先幹了起來。而吳王劉濞只能帶領吳楚聯軍西進。看著吳楚聯軍人挺多,其實都是拿著木頭棒子的烏合之眾,更多的是從半路抓來的壯丁,雖然聲勢很大,碰到周亞夫和梁王的正規軍,三個月就給他滅了。

    劉濞失敗後跑到南越,被南越王割下他的頭顱,送到了長安;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兵敗被誅;趙王劉遂自殺;齊王劉將閭為朝廷守城有功,但是他曾擬奪取帝位,後來還參預過七國之亂的策劃,飲藥自殺,至此,七國之亂以漢景帝的全勝而結束。

    七國之亂,西漢中央政權獲得了絕對勝利。這次叛亂,從漢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開始,到三月即被平息,七王皆死。參加叛亂的七國,除儲存楚國另立新王外,其餘六國皆被廢除。

  • 4 # 山頂的太陽

    漢景帝繼位後,逐漸減少各諸侯國的封地,削弱他們的勢力,這引起各劉姓諸王的不滿,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諸侯國以“清君側”之名發動“七國之亂”。

    話說這七個人還真小看了朝廷的實力,漢景帝派出名將周亞夫平叛,三個月時間,搞定!極大的震懾了各路封王,都老老實實的待著了。

  • 5 # 時間中的歷史

    七國之亂髮生在景帝時期,景帝即位後,御史大夫晁錯向景帝提議削弱諸後勢力。

    後景帝採用晁錯的《削藩策》,先後下詔削奪楚趙等地,這時吳王就聯合其餘諸候王,以清君側之名發動了判變。

    之後晁錯受到彈劾,腰斬晁錯於菜市口,後景帝派太尉周亞夫率領三十六位將領抵抗吳楚聯兵,派曲周候攻打趙國,欒布攻打齊地諸判國,並以大將軍竇嬰,監視趙齊兩國動向,後周亞夫大破吳楚聯軍,吳王乘夜逃走丹徒,退守東越,漢廷派人引誘東越,用矛刺死吳王,吳軍潰敗後,趙王自殺而死。

    在趙地曲周候進攻趙國,曲周候酈寄久攻不下,匈奴得知吳楚兵敗都不肯相助,欒布平定諸後國後,與酈寄會師,水淹邯鄲城,邯鄲城破趙王自殺。

    七國之亂,西漢中央政權取得了勝利,這次判亂從景帝三年正月開始,三月即被平息,七王皆死,參加判亂的諸國,除儲存楚國另立新王外,其餘六國全部廢除。

    七國之亂平定者是周亞夫,可惜後來含冤入獄,絕食自盡而死。

  • 6 # 浮沉的歷史

    著名的七國之亂髮生在公元前154年(漢景帝三年),是漢中央王朝和地方勢力的一次尖銳鬥爭。由吳王劉濞聯合楚王劉戊帶頭,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和膠東王劉雄渠一共七個國家聯合發動的叛亂。其中叛軍的主力是吳楚聯軍,其他的五個國家基本上都是在打醬油,於整個戰局的影響不大。

    吳楚七國之亂在剛剛爆發大時候聲勢十分浩大,其中吳國的軍隊最為龐大,達到了驚人的二十萬之眾,另外楚國的實力也不容小覷。時人評價吳楚軍隊的戰鬥力為:“吳楚之兵銳甚,難與爭鋒。”但就是這樣的一次叛亂,在景帝三年的正月起兵,而在短短的三個月後卻已徹底的失敗而告終。這其中又是什麼原因使漢帝國迅速的平定了七國之亂呢?

    漢景帝在得知七國叛亂的訊息後,迅速就派遣太尉周亞夫帶領三十六位大將攻擊吳楚聯軍,周曲侯酈寄攻擊趙國,將軍欒布救援齊地,另以大將軍竇嬰在滎陽策應諸軍。

    漢軍的主力由周亞夫帶領用在了吳楚聯軍方向,因為此時的七國叛軍中的主力是吳楚兩軍,打敗了吳楚聯軍就等於取得了此次平叛戰爭的勝利。漢軍到達前線後,採取了堅壁不戰的策略,把諸侯國樑國放在了第一線以此來消耗叛軍的銳氣。漢軍的這個部署有效的阻止了吳楚聯軍的進軍,但僅僅採取防禦的手段是無法贏得戰爭的最後的勝利。周亞夫一面堅壁不戰,另一面派遣騎兵以騷擾和斷絕叛軍的糧道。

    吳楚聯軍的銳氣在一次次失利的進攻作戰種被消耗殆盡,而糟糕的則是後勤補給出現了巨大的危機,以致軍隊中出現了斷糧的情況。而此時正是漢軍反擊的時刻,在吳楚聯軍的一次攻擊的失敗後,漢軍迅速發動反擊戰鬥。吳楚聯軍軍心士氣迅速崩潰,在又累又餓的情況下軍隊如鳥獸散,漢軍趁機平定了吳楚地區。在吳楚聯軍主力失敗後,其他國家的反叛也先後被平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1971.9.26生人的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