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厚德揚善文化小館

    “境”(或境界)在唐代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理論範疇,這與中國哲學的基本特點有關。中國哲學不重知識論,而重存在論,重視將人的生命存在放到世界中去,尋求其意義;中國哲學視世界為一流動歡暢之生命全體,生命之間相聯相攝,每個生命都是整體生命的一個部分;華人將藝術人生化、人生藝術化,藝術與人生密切相關;中國傳統思想十分重視人的修養,重視人的生命境界,等等。這些思想,都對境界理論產生影響。

    先從簡單的語源梳理開始。境與界可以對詮,境就是界〔3〕。境和界既指劃分的邊際,也可指這個範圍所包括的世界。佛經中的“世界”義與此相近,《楞嚴經》卷四說:“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境界,其實就是世界。由區域而上升為世界義,這是一般意義上所說的境或境界。

    而作為哲學意義上的境界與此有聯絡,也有區別。中國哲學中的境界觀,其實是從境界、世界之義中提升出來的。但哲學意義上的境或境界,不是指具體的物理空間,而是人心所對之世界;不是實在之存有,而是虛靈之世界。

    人生活在時空之中,或者說,人在世界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每個人的心靈都有自己的境界,有自己對生命意義和價值的判分。即使是處於相同的時空中,內在的世界也是各異的。對宇宙之覺解、生命之感悟、人生之體驗,形成了人不同的境界。同在世界屋簷下,卻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遭遇、不同的心情,因此,也會在心靈中形成不同的境界。境界是人的生命體驗對世界反應的凝聚。不同的境界會導致人有不同的行為方式。從藝術創作來看,不同的心靈境界會創造出不同的藝術;不同的藝術作品可以顯現出藝術家不同的胸襟氣象。中國古人所說的有一等之心胸,方有一等之藝術,強調的就是心靈境界與藝術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我們說一個人的心靈境界,往往是說他心靈中的世界。這個世界是各異的,故境界具有強烈的個性色彩;這個世界是有層次之別的,故又有人的境界高低的說法。

    境界這一術語之所以成為中國哲學乃至美學中的一個重要範疇,很大程度上在於這個術語反映的是人與外在世界所構成的關係——而這正是中國哲學關心的中心。人心靈中的境界(或雲世界)是在與外在世界相互作用下產生的心靈影像,每個人都有自己心靈的境界,每個人都會按照自己的知識結構、價值標準、審美眼光形成屬於自我的境界。人對外在世界的感知,就是對外在世界的一種“劃分”,人用意識的剪刀“切割”外在世界,從而拼合成自己的心靈影像。所以,境界就是意識中的世界。

    審美活動與人生最是相關,人格境界與審美境界密不可分。這可以分成三個層次來看:第一,人格境界本身就是美學問題。第二,人的美的創造(如藝術)又是和心靈中的境界分不開的,中國藝術反映的是人心靈的境界,一片山水就是一片心靈的境界,藝術本身就是人生之顯現,“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體現的是審美境界,也是人生境界。“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正因為體現出人生之境界,才是一種美的境界。第三,審美態度本身就是一種境界。如王羲之說,我當以樂死,這種沉著痛快的人生格調,是一種審美態度,又是一種人生境界。

    〈元〉盛懋 溪山清夏圖

    繚繞的雲,迴旋的山,清夏中消散的人,構成一清幽曠遠的境界。

    在中國古代體驗哲學和美學中,境和境界使用很普泛,但歸結起來,不外三層意義,這三層意義都與世界義有關。一是心對之境,人的意識指示之物件,即通常所說的外在世界。動物沒有世界,因為有了人,世界才有意義,世界本身就標示著人與物件的關係〔4〕。境或境界一語反映的是人的意識所對之世界,它不是具體的存在物。在文人的語彙中,境或境界常常指外境。如皎然《秋日遙和盧使君遊何山寺宿上人房論涅槃經義》詩說:“古磬清霜下,寒山曉月中。詩情緣境發,法性寄筌空。”這裡的“詩情緣境發”之“境”,就是指外境。至如劉禹錫《缺題》中“萬境與群籟,此時情豈任”,柳宗元《禪堂》詩中的“心境本洞如,鳥飛無遺蹟”,其中的“境”都指外境。權德輿、葉夢得所說的“意與境會”,司空圖所說的“思與境偕”,其中的境也指外境。

    二指心中之境,人心靈所營構之世界。這和以上所言心對之境略有區別,前者強調所對之世界,後者更強調心中營構之影像。如劉禹錫所說的:“釋子詩因定得境,故清;由悟遣言,故慧。”這裡的因定所得之境,就是心境。皎然有詩云:“永夜一禪子,泠然心境中。”“蕉花鋪淨地,桂子落空壇。持此心為境,應堪月夜看。”“華軒何轔轔,為我到幽絕。心境寒草花,空門青山月。”這裡的境都指人心所創造的世界。這裡的“境”與外境有聯絡,因為外境也是人心所對之世界,但心境則是人與外在世界的關係中創造的心靈影像,是一個內在自足的世界。《林泉高致》:“及乎境界已熟,心手已應,方始縱橫中度,左右逢原。”這裡所謂“境界”,就是心境。

    唐代境界論所提出的取境說,就是心靈創造之影像。皎然《詩式》說:“取境之時,須至難、至險,始見奇句。成篇之後,觀其氣貌,有似等閒,不思而得,此高手也。有時意靜神王,佳句縱橫,若不可遏,宛若神助。不然,蓋由先積精思,因神王而得乎?”“取境偏高,則一首偏高。”取境即造境,造心靈之境。王昌齡《詩格》說:“夫作文章,但多立意。令左穿右穴,苦心竭智,必須忘身,不可拘束。思若不來,即須放情卻寬之,令境生。然後以境照之,思則便來,來即作文。如其境思不來,不可作也。”境思,非情感,也非思想,而是心中呈現的一種境界,心境照之——讓世界自在顯現——一個體驗世界。

    三是由象見境,即品鑑者心靈中產生的境界。主要有因人觀境和由藝觀境兩種。

    所謂因人觀境,即由人的行為方式、言談舉止等所顯現的境界,體現人的精神美、人格美,反映出人的胸襟氣象。倪雲林曾有一副對聯:“喟然點也宜吾與,不利虞兮奈若何。”前者說的是曾點遊春事,後者說的是項羽兵敗之事,前者境界闊大,後者境界偏狹。孔子對曾參父親曾皙所說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話,喟然而嘆,發出了“吾與點也”的嚮往之語,其中所體現的“聖賢氣象”,或者說聖人的境界,反映的不是知識,而是一個生命體對世界的態度,包括人的旨趣、風範、格調。

    中國哲學重心性修養,中國文化重人的精神境界,有的人並不以知識享譽士林,而以境界映照清流,席捲古今。如臨刑的嵇康,從容彈琴,一聲“廣陵散從此絕矣”,不知感動了多少後來者。北宋哲學家周敦頤,這位被黃山谷稱為“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的人,其觀蓮之事被後人渲染,成了潔淨情懷、高逸人格的代名詞。有些事情本身並不大,但體現出的人格境界卻頗有震撼力。像東晉一位官員阮裕在浙江剡溪為官時,有好車,人借皆給,有一人葬母,想借他的車,又不好意思開口,後來他知道了,就說:“我有車,而人不敢借,何以車為?”遂焚之。這“何以車為”體現了何等的精神境界!元代畫家錢選說:“仰天席地優遊自得,曲肱飲水浴沂舞雩。”說的就是人格境界。

    境界是人生命的徽章。境界不同於知識、性格、氣質等,境界是一個人的生命整體風貌,在其人生態度、人生取向等方面體現出來。

    藝術與人的精神氣象密切相聯,所以藝術也被當作觀察人的精神境界氣象的媒介。如詩境、詞境、畫境等,都與人的心境有關。《畫筌》說:“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這是畫境。張璪的弟子劉商詩道:“虛空無處所,彷彿似琉璃。詩境何人到,禪心又過詩。”〔5〕這是詩境。包世臣說:“故知為右軍以前法物,擬其意境,惟有香象渡河而已。”這是書境。

    境界標示人的意識所對之世界、人心營構之世界以及因象所觀之世界,這三者貫通一體。從藝術創造而言,境有外境、心境和意境之區別,分別標示人心所對之世界、心靈構造之影像以及審美品鑑者心靈中影像。與審美創造者相關之世界,指物境;審美創造者心靈構造之世界,指心境;鑑賞者再創造之世界,指意境。三個世界屬於不同的層次,具有不同的意涵,但又相通。

    中國哲學美學中人生境界與藝術境界相融,審美境界與生命世界合一,突出了以下特點:

    其一,突出人的境遇。反映人對自身命運的關懷,境就是一個世界。動物沒有世界,只有人才有世界。境強調的是身臨其境的體驗,是人在世界中。境是人直接面對世界,而非間接瞭解世界,是人當下感受並發現的宇宙。人之對境,必有所感,有生存境遇之反應、之體會、之體驗,有生理上的反應,有心理上的調適,有哲理上的超升;境喚起人生命體的活動,所謂對境起心,境反映的是一個生命體對世界的反應;境主要不是激起人對知識的把握,它所帶來的是靈魂的顫動,是道德上的人格境界、美學上的人生情調、哲學上的宇宙精神的反映。如“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自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此詩多被判為有境界,它是道德上的、美學上的,也是哲學上的境界。如“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人不知,紛紛開且落”,這是人格情懷的鏡子,是審美情調的風標,也是哲學精神的凝聚。

    其二,突出世界的大全意。中國哲學、美學強調境,其實強調的是一個完整的世界、自足的世界,一個當下所發現的活潑的世界。世界不是知識的物件,知識的物件是區域性的、外在的,而是智慧的物件,生命體驗的物件,一個與自我內在生命相與優遊的物件。如杜甫的“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我們在此感受的是一個與生命相關的渾然整全的世界。境界所體現的不是一個時空概念,而是一個活的世界。

    拙政園小飛虹

    小小的曲廊所綰束的這個世界,竟然有浮空蹈影之感。

    其三,突出世界的虛靈。中國哲學美學重視境界,重視的是一個虛靈的世界,強調人心靈之融匯。不是去模仿實在世界,模仿論在中國哲學美學中並不佔重要位置,而是以心靈去發現實存世界背後的風神氣度,那個虛靈的世界。我們說詩境、詞境、畫境,說的就是虛靈的世界。我們說“無畫處皆成妙境”,這是在空闊的畫面中,有一個獨特的世界存在,有獨特的生命在流動。像皎然所說的:“詩情緣境發,法性寄筌空。”造境是得“空王之助”,受禪的空靈的精神啟發。境界,是人心靈中出現的一個活的、流動的、虛靈的空間,而不是實有的世界。嚴羽所謂“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就是強調它的非實在性。

    其四,突出以世界本身來顯現世界。中國藝術發展到唐代,出現了以世界本身來顯現世界的重要傾向。這我在分析禪宗的不二法門時已有交代。這裡再舉唐代詩人之例,來說明任由世界自身顯現的美學傾向。如嚴維《同韓員外宿雲門寺》:“竹翠煙深鎖,松聲雨點和。萬緣俱不有,對境自垂蘿。”戴叔倫《暉上人獨坐亭》:“蕭條心境外,兀坐獨參禪。蘿月明盤石,松風落澗泉。”司空曙《過終南柳處士》:“雲起山蒼蒼,林居蘿薜荒。幽人老深境,素髮與青裳。”劉禹錫《聽琴》:“心興遇境發,身力因行知。尋雲到起處,愛泉聽滴時。”皎然《宿山寺寄李中丞洪》:“偶來中峰宿,閒坐見真境。寂寂孤月心,亭亭圓泉影。”寒山《詩三百三首》:“碧澗泉水清,寒山月華白。默知神自明,觀空境逾寂。”

    在上舉嚴維的詩中,展現了萬緣都滅、心境俱空的境界。在這一境界中,竹影自動,松韻輕和,煙籠霧環,蘿薜盤旋。這一靜寂中有生命躍動的世界,不是詩人眼中之景,而是心中之境;詩人不言,而以境代言。蘿薜不是純然之物象,也不是詩人眼觀之物件,更不是與詩人無關的外象,而是詩人如鏡的心靈映照的境象。正像司空圖詩中所說的:“高燕凌鴻鵠,枯搓壓芰荷。此中無別境,此外是閒魔。”〔6〕詩人之心不在此境外,此境就是他的心靈。境在此扮演了“說話者”的角色,詩人作為陳述者退去,留下這一片心靈的鏡影在此自在盤旋,詩人的心隨千藤纏繞、萬影婆娑。在戴叔倫的蕭條心境中,蘿薜參差,月影亂亂,小徑跳動著碎影,微風輕戲著澗泉……心也無,故沒有所觀之外境;物也無,也沒有對視之機心。詩人參出一個自在顯現的世界,他無須說什麼,此境已代為言之。如在皎然的透徹之悟中,心境全無,微花細草在低吟;空門獨張,青山幽月來探看。

    總之,境界不是認知的世界,而是人體知(即體驗)的世界。境界理論突出顯示了中國哲學重視體驗的傾向。由心對境,緣境入心,以境顯境,境界是一個人在其中活動、優遊的時域;境界所反映的不是人對這個世界的概念把握、知識累積,而是將人放入這個世界中的際遇、境況、體會,並由此而形成的審美超越、人生感喟、人格啟迪、氣象薰陶等。人不是在世界之外認識這個世界,人就與這個世界同在,這世界就是人的語言。因此,境所反映的不是知識,而是人的生命的資訊。境是存在者的世界。

  • 2 # 多美醬

    “繪見70年,畫出新中國”

    一個才華橫溢有望成為藝術大家的美術老師,為大家呈現以繪畫的方式表達對祖國的熱愛。一張白紙經過我們的圖圖畫畫,使空白化作神奇。新手繪畫要大膽,敢下筆,大不了撕了重新畫。

    第一步:原則鉛筆起稿,下筆要輕。畫出區域性,畫出高山和樓宇。畫出祖國文字圖樣~畫出祖國的花朵,我們可愛的小朋友。畫出彩虹及裝飾的花草氣球和星星⭐用勾線筆描邊,用橡皮把鉛筆印擦拭掉。接下來開始上顏色,注意留白做高光。一步步來,上顏色要均勻,不要急躁哦繪畫文字要做陰影,字型會更加立體。 這樣我對祖國的表白作品就完成了 請看細節

    如果你覺得不錯,請點贊關注才華橫溢有望成為藝術大家的美術老師

    感謝相遇. ᴅᴜᴏᴍᴇɪ

  • 3 # 愛珠寶的小王

    大家好,我是(唐海霞569),我是一名藝術領域創作者,我喜歡藝術,熱愛生活。我喜歡音樂,美術,電影,文學、繪畫、雕塑、建築造型、舞蹈、戲劇等,我喜歡生活中的這些藝術形勢。因為這些藝術讓我們的生活更精彩,更全面,更豐富,我享受這種藝術人生,我也在藝術的道路上學習,瞭解,進步,針對題主這個觀點,以下是我的分析和觀點,希望大家能喜歡

    境與界可以對詮,境就是界〔3〕。境和界既指劃分的邊際,也可指這個範圍所包括的世界。佛經中的“世界”義與此相近,《楞嚴經》卷四說:“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境界,其實就是世界。由區域而上升為世界義,這是一般意義上所說的境或境界。

    而作為哲學意義上的境界與此有聯絡,也有區別。中國哲學中的境界觀,其實是從境界、世界之義中提升出來的。但哲學意義上的境或境界,不是指具體的物理空間,而是人心所對之世界;不是實在之存有,而是虛靈之世界。

    人生活在時空之中,或者說,人在世界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每個人的心靈都有自己的境界,有自己對生命意義和價值的判分。即使是處於相同的時空中,內在的世界也是各異的。對宇宙之覺解、生命之感悟、人生之體驗,形成了人不同的境界。同在世界屋簷下,卻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遭遇、不同的心情,因此,也會在心靈中形成不同的境界。境界是人的生命體驗對世界反應的凝聚。不同的境界會導致人有不同的行為方式。從藝術創作來看,不同的心靈境界會創造出不同的藝術;不同的藝術作品可以顯現出藝術家不同的胸襟氣象。中國古人所說的有一等之心胸,方有一等之藝術,強調的就是心靈境界與藝術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我們說一個人的心靈境界,往往是說他心靈中的世界。這個世界是各異的,故境界具有強烈的個性色彩;這個世界是有層次之別的,故又有人的境界高低的說法。

    境界這一術語之所以成為中國哲學乃至美學中的一個重要範疇,很大程度上在於這個術語反映的是人與外在世界所構成的關係——而這正是中國哲學關心的中心。人心靈中的境界(或雲世界)是在與外在世界相互作用下產生的心靈影像,每個人都有自己心靈的境界,每個人都會按照自己的知識結構、價值標準、審美眼光形成屬於自我的境界。人對外在世界的感知,就是對外在世界的一種“劃分”,人用意識的剪刀“切割”外在世界,從而拼合成自己的心靈影像。所以,境界就是意識中的世界。

    審美活動與人生最是相關,人格境界與審美境界密不可分。這可以分成三個層次來看:第一,人格境界本身就是美學問題。第二,人的美的創造(如藝術)又是和心靈中的境界分不開的,中國藝術反映的是人心靈的境界,一片山水就是一片心靈的境界,藝術本身就是人生之顯現,“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體現的是審美境界,也是人生境界。“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正因為體現出人生之境界,才是一種美的境界。第三,審美態度本身就是一種境界。如王羲之說,我當以樂死,這種沉著痛快的人生格調,是一種審美態度,又是一種人生境界。

  • 4 # 墨之客江南煙雲1

    一張白紙看起來簡單,但要畫好畫出水準,需要三十年功力。這是中國畫家必須的經歷。少數成就高的大師級別的要六十年的奮鬥!就像京劇的演員臺上一分鐘,臺上十年功!藝術從來沒有簡單的事!

  • 5 # 既有溫酒丶

    我認為,是專業人士的話便有自己的畫法,如果不是,那便隨心所欲。

    我也經常隨意畫,但總能在成圖上找到一些韻味,當然,可能只有自己能懂。

    我認為這個過程也是一個認識本心的過程

  • 6 # 明白個熊

    雖然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提問,我覺得繪畫是心與思想的表達,只要是表達自己的畫,就算是無人能懂的雜亂的線條,都是美麗的。這是自己的秘密!

  • 7 # 形走的靈魂

    在繪畫以前,準備好紙筆,這是最基本的材料。只有一張白紙,自然是不夠的,如果想要一張彩色的繪圖,可以準備好顏料(例如:水彩筆,彩鉛,馬克筆,蠟筆,水粉顏料等)

    1.構思

    確定主題

    a.思考所要繪畫的內容,從而確定題材;

    b.思考繪畫的畫種,從而確定材料工具;

    c.思考繪畫的風格,從而確定表現方法

    2.定位,起稿,構圖

    確定畫面主體的位置,然後依次排序,分佈於畫面,遵循主要再次要的構圖原則。(按畫面與物體所佔比例確定物體位置)

    3.修改整體構圖,並確定構圖

    4.確定畫面色調,靈活運用色彩理論知識上色

    5.整體調整畫面並完成繪畫作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進行葡萄嫁接育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