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小弟木村

    1。西漢,公元前202年,在楚漢爭霸中,劉邦擊敗項羽,由劉邦所建立的繼秦朝之後的統一王朝,共經歷12帝,享國210年,漢朝經歷高祖,惠帝,前少帝,後少帝,文帝,景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其中有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宣帝很有作為,其他皇帝都資質平平,在此時,漢朝統治已經開始動搖了,軍權,政權都沒有在皇帝手上,軍國大政皆落入王莽之手,就挑起了劉姓的反抗,於是天下大亂,漢朝陷入混亂!!!西漢比起東漢是好的了!!!

    2。東漢,劉秀創造的朝代,延續了漢朝統治,東漢經過了一場混亂的洗禮,最終得到穩定統治,東漢經歷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殤帝,安帝,順帝,衝帝,質帝,桓帝,靈帝,獻帝,十二位帝王,其中僅光武帝作為很大,東漢昏庸的帝王很多的,比如在桓帝以後,漢朝大權基本落入外戚手中,其中靈帝時,進入十常侍和何進的鬥爭,最後導致董卓進京,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漢朝統治力低微到一個程度,特別是獻帝,一輩子的傀儡,被曹操掌控,東漢後期混亂不堪,其混亂程度不輸給戰國,其精彩程度也不輸給戰國。

  • 2 # 文史垂釣

    中國歷史上其實很多朝代都很強盛。都有一個初期和末期。象秦朝初年剛剛結束諸侯爭霸,民生凋敝。經過商鞅變法後才逐步強盛起來。到秦二世暴政,引起陳勝吳廣起義被推翻。秦朝的滅亡也不能說是秦朝不強大造成的。

    同樣西漢前期經過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之爭,社會動盪,兵連禍劫,民不聊生。劉邦剛建立西漢幾十年,國庫空虛,兵力不足。被匈奴打得狼狽不堪。最大的一次戰役白登山之戰漢軍主力被匈奴團團國困,連劉邦都差點被俘,此後數十年,漢朝被迫無奈採取了和親政策。

    雖然歷史教科書和歷史老師講和親政策促進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促進了政治穩定和經濟繁榮。但作為當朝的最高統治者仍然會感到莫大的恥辱和無奈。別說是公主,就是現在普通老百姓誰願意忍心把自己的女兒遠嫁到千萬裡外的蒙古大漠。所以我不認為漢朝一直都是強盛的,到外戚王莽奪權後不久,西漢在一片混亂中結束。東漢末年紅巾軍起義,諸候爭霸,三國鼎立,“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是對當時社會最真實的寫照。這時的漢獻帝被曹操挾天子以今諸侯,東漢政權早已名存實亡,這時也不能說東漢強大。

    當然西漢和東漢都強大過,而且時間較長,漢朝歷史有400多年。其中湧現出了好多位有作為有血性的皇帝。如漢武帝,漢文帝,漢景帝,光武帝等都是傑出代表。漢武帝北擊匈奴,衛青、霍去病把匈奴打得很慘,報高祖之仇。文景之治,光武中興,一系列英明國策讓漢朝的地位如日中天。連許多外國曆史上都承認當時漢朝的強大。西漢疆域南到太平洋,西到帕米爾高原,北到蘇武牧羊的地方。臺灣也在東漢吳國管轄範圍內。明犯大漢者,雖遠必誅!

    從以上層面講,有些史學家認為漢獨以強亡。估計受司馬遷的影響較大吧。不過仔細想一想,感覺還是有一點點主觀性在其中的。

  • 3 # 平凡2850

    先說答案

    漢以強亡有兩個基本原因。

    1、由官學體系崩潰帶來的文化危機和淫祀巫妖之風大興。

    2、由土地制度導致空前的土地兼併、社會分化、階級固化。

    文化危機

    中國文化,從伏羲開始,一直都是帝王官學一脈相傳。

    掌握天道之奧的人,是岐伯和廣成子這樣的天師,天師負責把天子教育成聖王,聖王以道治國,天下得以長治久安。

    在上古和中古時期,因為天師聖王官學體系比較穩固,所以中國社會比較太平。

    老子是最後一任岐伯式的人物,也就是掌握著帝王之術的官學,負責把天子教育成聖王的天師。

    周朝皇室內亂,王子朝帶著大量書籍奔楚,老子出關,這標誌著,中國從上古到中古一脈相傳的官學體系的崩潰。

    官學崩潰後,文化和知識,書籍流入民間,導致民間私學開始氾濫,百家各執“道”之一端,爭鳴不休。

    《莊子·雜篇·天下》中這樣說:

    天下大亂,賢聖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 。雖然,不該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於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 將為天下裂。

    這正是對這樣的文化危機的悲嘆。

    百家爭鳴是天下失道的體現,而不是一場文化盛宴。立一方之學的人,則被稱之為方士。

    始皇帝焚書坑儒,坑的就是這些學道立方的方士而不是儒士,秦始皇燒的書,也是一些不道的方術之書。代表國家官學計程車人,還有國家官學的典籍,始皇帝根本沒有坑殺和禁燬。

    因為要復官學,必須得禁私學,要立道,必須得廢異端。所以,始皇帝做的事,是複道之舉。

    禁止民間藏書,並不是要禁止老百姓接受教育。秦朝的教育制度,類似於周,官辦教育,只是教育內容從德教到全面的法教,按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全面依法治國。老百姓不用學習禮樂,而是學習國家法律法規。這是從全面以禮治國,到全面依法治國的轉型。

    秦始皇暴亡,秦二世而亡,項羽燒掉了秦朝收集的典籍,少量未被焚燬的,被蕭何抱走了。漢朝再想恢復官學,由於缺乏資料,就很難了。

    以天,天師,聖,王,天下為結構的天道體系廢弛,漢儒以董仲舒為總設計師,依照秦制構建了以天子,禮,儒,法,大一統為基本結構的人道體系。

    以人為天,勢必就需要把人拔的和天一樣高。所以,在漢儒中,出現了和先秦之儒不一樣的趨向,那就是儒家思想的神學化。孔子被賦予神格,被漢儒稱之為素王。皇帝也要和天之間,進行天人感應。天人感應論一出,順理成章的,災異說就出現了。

    災異說認為,皇帝就是天本身,天就是皇帝本身,如果皇帝德厚,那麼天下就會祥瑞太平,如果皇帝德薄,那麼天下就會昏亂禍殃。既然天就是皇帝,天德就和天子之德互相等同。那麼同理,反過來也成立,如果出現了地震,是天德不順,那麼也說明是皇帝缺德。

    這樣的理論氣壞了漢武帝,差點砍了董仲舒。天什麼時候地震,什麼時候洪水氾濫,誰能控制得了,那縱使皇帝再英明再勤奮,也會終有一天被缺德。

    為了在維護皇帝這個至高的天和他完備的天子之德,就必須得窮盡天地福禍和利害,盡力的讓天下不出現禍殃,以免讓皇帝陷入被無辜缺德的尷尬境地。

    怎麼才能讓天下不出現禍殃呢?只能事先預決占驗,在禍殃發生之前來規避它。

    到這裡,漢儒一分為二,分成了經學和緯學兩部分,經學負責經世濟國,緯學負責預決吉凶。

    緯,是讖對經而言產生的概念。讖緯常見連讀,讖是什麼呢?“亡秦者,胡也”、“大楚興,陳勝王”、“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包括後來的推背圖,燒餅歌,這些都是讖言。

    到了東漢,神學化的漢儒,讖緯之學成了國家顯學,裝神弄鬼的那一套,最終把整個國家的祭祀體系和官學體系,都折磨的千瘡百孔。再到後來,張道陵創立了天師道,結合了民間的一些俗學雜學私學傳說,又演繹出來了一套神仙體系。東漢官學和官方祭祀體系,實質性的崩潰了。

    這樣的文化危機導致的文化衰敗,是漢朝空有強大的整體經濟、軍事實力而亡的底層原因、根本原因。

    土地制度

    秦漢以來,中央政府最大的敵人,就是農業資本家和金融資本家。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農業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超級繁榮發達。

    三家分晉,田氏代齊,都是農業資本家,因為太過於發達,以至於強大到可以篡奪王權的地步。呂不韋這樣的商人,更是可以拿很多國家做生意籌碼,把很多國家玩弄於鼓掌之上。

    王公大臣們為主體的農業資本家和呂不韋這樣的金融資本家們,控制了整個中國。

    大道既隱,天下大亂。以王公貴族為代表的農業資本家,和以商賈為代表的金融資本家們,為了爭奪私利,互相討伐。整個天下,進入了人頭翻滾模式。

    為什麼農業資本家和金融資本家會產生呢?

    根本原因在於土地國有制的崩潰。

    在三代封建時期,土地都歸屬於國有,受封者,只有土地使用權,而沒有土地所有權,也不能買賣土地。而且,天子可以強制回收王公貴族們的土地,進行土地的再分配。

    所謂的封建,就是分邦建國。

    分封國土多少的標準,是以爵位為依據。周朝的爵位制度,共有公侯伯子男五種。

    《禮記·王制》:

    “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在農業文明時代,土地就是最大的資本。

    從所擁有的土地資本看來,周王室是個巨無霸的國有企業。其他的諸侯國,都是周王室的下屬鄉鎮企業,根據經營狀況,向周王室納稅。

    周王室統治天下的保證,一個是禮儀,第二個軍事威懾和討伐。

    後來為什麼那些鄉鎮企業,會反過來推翻了周王室呢?

    第一,有周王室國有企業自己經營不善的原因。

    第二是體制問題,周王室要不停的分封新的王族成員後代,那麼屬於中央的土地,就會越來越小,到周平王遷都時,已經從最開始的千里,變成了不足六百里。

    第三,不對稱的競爭。因為諸侯國等鄉鎮企業可以利用拓荒來增加土地供給,還可以透過稅收優惠,來鼓勵勞動力流入。在農業文明時期,如果土地資本供給增加,勞動力供給也增加,那麼勢必諸侯國就會越來越強大。

    這中間,有兩場很重要的戰爭:

    一是周幽王時期,在犬戎之亂中,王師慘敗導致精銳喪失殆盡。

    二是周桓王時期,日漸衰弱的周王室,試圖重新振作起來,維持和加強對諸侯的統治權,結果又被鄭莊公打敗。王師從此之後一蹶不振。

    一方面,周王畿的土地,越來越少。

    另一方面,失去了軍事霸權,那麼要再強行回收諸侯國的土地就不太可能。

    最後,稅收也成了個問題。因為,沒有武力的保證,稅收顯然就成了很縹緲的東西。

    於是,周王室越來越窮,窮到了揭不開鍋的地步,曾經跟諸侯國借錢。失去了中央的武力鉗制,也喪失了禮樂這種倫理約束,諸侯國這些農業資本家們,如脫韁的Mustang,一發而不可收拾。

    從此,諸侯國的主旋律,就變成了爭奪更多的土地和人口。

    從春秋爭霸戰爭,一直髮展到戰國的滅國戰爭,大同社會,徹底被農業資本主義社會所摧毀。

    為什麼和夏商兩代相比,周朝的農業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會這麼的發達。以至於可以把共產主義徹底摧毀?

    一方面的原因,隨著諸侯國的開疆拓土,耕地越來越多。更多的耕地,意味著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那麼人口也就會越來越多。

    另一方面,隨著手工業的進步,生產效率也在提高。這就導致,農業資本主義的空前發達。

    秦朝統一天下,始皇帝的改革辦法是,把整個國家,變成一家巨大的央企,不再設立下屬鄉鎮企業。而是把地方的經濟問題,交給郡守和縣令來負責。郡守就是省級分公司總經理,縣令則是中央帝國的縣級分公司總經理。

    三代的封建制,是所有權和使用權的相分離。秦朝的郡縣制則實現了管理權和經營權的分離。

    自耕農成了社會勞動的主體,恢復了大同社會的耕者有其田的制度。郡守和縣令,都沒有土地的使用權和經營權,而只有對百姓的管理權,負責維護生產秩序,負責向地方徵稅,並上繳中央。

    秦朝滅亡,被漢朝取代。

    漢朝面臨的敵人,和秦朝一樣,也是農業資本家,金融資本家兩大類。

    為了繼續剿滅農業資本家,漢朝先滅了異姓王,又誅滅了劉姓諸侯國。從那之後,郡縣制便深入人心。為了徹底剿滅金融資本家,漢武帝接受了桑弘羊的建議,實行了鹽鐵和酒的國家專賣制度。

    在剿滅了帝國的敵人,農業資本家和金融資本家之後,漢武帝的目光轉向了帝國的第三個敵人,遊俠。公孫弘上書,請誅豪強郭解,郭解被殺。隨後很多遊俠豪強皆被誅殺。從此遊俠就退出了中國社會的歷史舞臺。

    西漢的均田制,耕者有其田。這鞏固了中央集權,打擊了農業資本家和金融資本家。但是西漢的均田制,有個問題,它允許土地交易。這就為後面的土地再次兼併,埋下了隱患。

    被漢武帝剿滅的地方豪強,和官僚資本家,到了西漢中後期,死灰復燃。帝國出現了嚴重的土地兼併現象。面對這樣的大機構,自耕農相當於小散戶,他們在資本和生產工具,人力方面,天然的處於劣勢。競爭失敗的自耕農,紛紛破產,淪為佃農,或者淪為流民。到了西漢晚期,流民氾濫,整個國家,變得民不聊生。

    這時候,朝野上下,都紛紛呼喚有一個能夠匡扶天下的聖人出現。王莽作為這樣的一個人人交口稱讚的大聖人,就被全華人民選中了。

    王莽篡漢,建立新朝,開始對帝國的政治經濟政策,進行全盤改制,恢復了夏商周三代的土地公有制制度。王莽宣佈,新朝實行王田制,土地歸國家所有,先收歸國有再按人頭平均分配土地。並且,從此以後,任何人不準買賣土地。

    王莽篡漢,為什麼那麼輕易的就得手了呢?為什麼士大夫和漢朝軍隊沒有平叛鋤奸呢?

    這跟文化危機部分提到的漢儒的神棍化有關係。

    漢儒曲解了先秦儒,導致讖緯之學這種妖氣沖天的異端大興,當時的算命先生們說,天命已定,天下要改姓了。於是很多相信讖緯的大臣和將軍們,就都很溫順的接受天命。全華人民,歡天喜地的把王莽送上大位。

    王莽自己呢,也是飄飄欲仙,真以為自己是聖人,就跟個神經病一樣,還把自己當成孔子再世。可見,淫祀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全華人民自上而下的全部陷入了癲狂之中。

    篡漢成功之後,轟轟烈烈的土改開始了。王莽對大地主和大官僚說,你們趕緊把土地分給流民。又對流民們說,你們趕緊去向大地主要地去。但問題是,大地主憑什麼要平白無故的分地給失地流民呢,失地流民,靠什麼手段來從大地主手裡拿到地呢。王莽很幼稚的認為,土地革命這件事,靠人民自覺就能完成了。

    結果是,流民要不到土地,王莽得罪了流民。官僚資本家,地主豪強所代表的農業資本家們也埋怨,我們把你推上位,你為什麼還要讓流民來分我們的土地。於是王莽也得罪了這些人。土地革命推行不利,還把全天下的人民都得罪了。原本大家興高采烈的認為,選一個聖人,就可以匡扶已經糜爛的漢朝社會,結果所有的人都大失所望。王莽當初是全華人民的希望,現在,王莽變成了全華人民的仇敵。流民軍開始起義,豪強們開始割據,天下大亂。憤怒的流民起義軍,最後衝進了皇宮,把王莽給肢解了。

    王莽死後,天下無主,出來平定天下的人,是漢光武帝劉秀。

    劉秀先是和豪強流民軍組成反王莽聯盟。推翻王莽後,他又和豪強結成同盟關係,蕩平了流民軍。最後,又消滅了蜀隴兩地的豪強割據,進而統一了天下,恢復了漢朝的統治。

    跟隨光武帝打天下的那些地方豪強們,在東漢建立後,光武帝並沒有對他們的既得利益進行清算,也沒有像西漢初年那樣,對天下按人頭均分給天下人。而是承認豪強們的既得利益。

    東漢的土地制度,主要是莊園製為主。

    東漢的豪強們,就像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一樣,越來越壯大,一當中央集權式微,那麼他們就會走向春秋戰國模式。這就為三國時期的天下群雄四起,埋下了伏筆。

    到了東漢獻帝時,為了平衡豪強,亡羊補牢一般,東漢推行了職田制。

    皇帝把土地分封給官員,他們在這些土地上面,僱傭佃農勞作,勞動所得扣除稅收之後,剩下的就是他們的工資。

    莊園制催生了門閥豪族,職田制催生了官僚士族。士族門閥們合在一起,導致中國的中國的土地兼併政策,到了空前的地步。社會出現了嚴重的分化,社會階層,也出現了極端的固化。

    華夏的命運,走進了一條死衚衕,漢朝,也就此衰亡。

    ------------------------------------------------------------------------------

    真正的長治久安之道,在於錨定天地的華夏道易思想,在於亙古不變的正統的華夏思想和文化。

    -------------------------------------------------------------------------------

    部分內容選自白雲先生《華夏文明的滄桑激盪三千年》一文,更多詳情請參閱原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雍正王朝》劇裡面,按雍正的雄心能開啟國門,接受西方科技嗎?他的思想是很超前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