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君123
-
2 # 向敬之
胤祥(允祥)是雍正奪嫡和執政最得力的幫手。所以,雍正帝對他大力褒揚,提高至“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的高度。
康熙諸子,有賢王之稱者有二人,一是群臣所推的“八賢王”胤禩,結果被雍正拘禁死於非命;一個是雍正所讚的十三王爺胤祥,英年早逝卻享受了頂級榮耀。
對於他的死,雍正異常悲痛,就連他們的親哥哥、誠親王允祉致哀來遲、缺少傷容,引發議罪革爵、拘禁致死。
允祥死後,被改回原名“胤祥”,配享太廟,尊諡為賢,並以“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加諡,安排其子弘曉襲爵。
弘曉為胤祥第七子,也是嫡出第四子。胤祥生子九人,成年只有四人。嫡長子弘暾於雍正元年受封世子,本有襲爵的資格,卻在十九歲未婚早逝,而無稱王的命。其餘三子,庶出的老大弘昌不遵教化行事,被胤祥拘禁在家;嫡出的老四弘晈在雍正朝受封寧郡王,卻在乾隆四年被牽連進皇家內爭弘晳一案。
弘晳案中,弘字輩有四個主要參與者,胤祥三子竟有弘昌、弘晈榜上有名,遭到了乾隆怒斥。
對於弘昌,乾隆的評價是:“秉性愚蠢,向來不知率教,伊父怡賢親王奏請圈禁在家”,一直到胤祥去世,後來被雍正降旨釋放,乾隆即位後,加封貝勒,期待其改過自新,卻不知他與弘晳集團“交結往來,不守本分,情罪甚屬可惡。”(《清高宗實錄》卷一百〇三)
乾隆責罵弘晈“乃毫無知識之人,其所行為,甚屬鄙陋”,是一個典型的吃喝玩樂的花花公子。
-
3 # 象眼觀天下
胤詳的子嗣結局不算好是因為子嗣本人的原因,而非因為雍正對他們刻薄。在清朝人眼中,雍正對怡親王后人是極其照顧了。怡親王系一直到清朝滅亡都是親王,真正做到了與國同休,這一點清朝大批的親王,包括康熙的兒子、雍正的兒子、乾隆的兒子(除繼承帝位者)都無法做到。
胤祥共計9個兒子、4個女兒,但是隻有弘昌、弘蛟、弘曉三人活到了成年。(弘暾19歲病逝,因此沒有怎麼參與政治鬥爭)。
弘昌、弘蛟都是因為捲入“弘晳(廢太子胤礽之子)逆案”中而被圈禁,屬於上一代的政治延續到新一代的餘波,也可以看做是新一代的政治鬥爭。與雍正態度關係不大。
雍正對怡親王最大的恩澤就是講怡親王定位為“鐵帽子王”了。整個清代,除了開國時期八個親王、郡王,以及晚期慈禧太后確定的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三王外,從康熙開始直到道光5代帝王上百年時間,只有怡親王一個鐵帽子王,可以說是人人羨慕。
第七位怡親王載垣是咸豐留下的“顧命八大臣”之一,在慈禧太后發起的辛酉政變中被賜死;末代怡親王毓麒在1949年10月才去世,可以說怡親王系真正做到了與國同休。
作為對比,雍正的親子,乾隆的唯一的弟弟和親王弘晝,死前祈求乾隆將和親王升級為鐵帽子王都沒有得到允許。
因此,第一代和親王弘晝死後,第二代永壁是親王(和勤親王),第三代只能是郡王,即和謹郡王綿倫,第四代是和恪郡王綿循,第五代就只能是貝勒,第六代是貝子,第七代、第八代只能是鎮國公了。和親王后代、末代鎮國公毓璋1937年去世,與末代怡親王的地位相比,是遠遠不及了。
此外,乾隆的兒子履親王、榮親王、儀親王、定親王等等,嘉慶的兒子瑞親王、惇親王、惠親王等等都沒有世襲罔替,一代之後就只能降為郡王、貝勒、貝子;還有一些皇子連親王都沒有撈到,到死都只是一個郡王。
所以,怡親王能夠世襲罔替,在清朝300年間歷史中,絕對是讓清朝所有的親王們都羨慕不已的。這就能看出來雍正對於胤詳及其後代是如何的恩寵。
-
4 # 一點點歷史
看過電視劇《雍正王朝》的都知道十三爺胤祥是四阿哥胤禛的鐵桿盟友,在胤禛奪嫡之路上胤祥可謂是最為堅定的支持者,但是在真實的歷史上,在胤祥到底是如何支援胤禛奪嫡的,則是諱莫如深並無記載。
從目前的史料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康熙晚年胤祥的政治生涯基本是空白狀態,康熙年間兩次大封皇子胤祥都無緣受封。
雍正繼位後第一時間胤祥的身份發生了巨大轉變,直接受封和碩怡親王,並擔任總理事務大臣之一,終雍正一朝,胤祥得到了非同一般的待遇,《清史稿》記載雍正曾說過“王事朕八年如一日,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朕待王亦宜在常例之外。”
雍正八年胤祥病逝後,雍正表現了極大的悲哀,命其配享太廟,王爵世襲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鐵帽子王”,並破例復其名中的“胤”字,並綴朝三日、素服一月以示哀痛,由此可見雍正和胤祥非同尋常的關係。
根據歷史記載胤祥共有九子四女,其中有兩個兒子在康熙年間便已夭折,雍正年間又先後有四子先胤祥而去,實際上在胤祥死後僅剩三子在世,分別是弘昌、弘晈、弘曉。
弘昌根據歷史記載,其人生性愚蠢,不知教化,胤祥在世時就長期將其圈禁在府上,直到胤祥去世才被釋放,乾隆繼位後弘昌受封為貝勒,乾隆四年因牽連“弘晳逆案”又被革去貝勒,乾隆三十六年弘昌病逝。
這裡有必要簡單說一下“弘晳逆案”
此案發生在乾隆四年,是乾隆繼位之初的一個波瀾不驚的政治鬥爭,核心人物弘晳是康熙朝廢太子胤礽次子,因太子胤礽長子早夭實際上弘晳也是康熙皇帝的長孫,就是說如果當年太子胤礽沒有被廢順利繼承帝位,弘晳則很有可能入承大統。
雍正朝對於廢太子和其家人還是比較優待的,廢太子胤礽死後被追封為和碩理親王,其子弘晳也在雍正八年被封為和碩理親王。乾隆初年有人告發弘皙與莊親王胤祿等人“結黨營私,往來詭秘”乾隆命宗人府審理,參與者或被革爵或被圈禁,胤祥長子弘昌就是此案的受害者。
弘晈,胤祥第四子,胤祥去世後被封為郡王,乾隆四年的“弘晳逆案”雖然也被牽連,但是最終勉強保住了爵位,經此一役弘晈心灰意冷遠離政治,以養花為樂,弘晈卒於乾隆二十九年,也算是個不錯的結局。
鐵帽子王世襲罔替,繼承怡親王王爵的是其第七子弘曉,由於乾隆初年兩個哥哥都被牽連“弘晳逆案”,雖然貴為鐵帽子王弘曉也只能戰戰兢兢,乾隆七年之後弘曉不在擔任實職,但是保留了鐵帽子王的頭銜,弘曉索性不問政事將精力投入自己的愛好中成為清朝有名的藏書家。
在雍正朝顯赫一時的怡親王胤祥的子嗣在乾隆朝再沒擔任過要職,正是應了“一朝天子一朝臣”這句話。
-
5 # 農民工歪說古今
胤祥,清世宗異母十三弟,所有二十四個序齒的兄弟中與清世宗最為鐵桿的一位,沒有之一。早在所謂“九子奪嫡”期間,胤祥就旗幟鮮明地站到了四哥清世宗一邊,是所謂“雍王黨”或者“四爺黨”的骨幹力量。清世宗即位伊始便正式冊封在康熙年間沒有獲得任何爵位的胤祥為和碩怡親王,並委以重任。可以這麼說,雍正八年胤祥去世之前,沒有任何一個宗室、大臣有胤祥那般的地位與權勢,說胤祥是“二把手”絲毫不誇張。雍正八年之前,清世宗基本上只負責決策層面的事情,具體執行方面幾乎都交給了胤祥,甚至連選址建陵這樣的事情也都交給了胤祥。素來忌憚朋黨的清世宗甚至還公開要求群臣多與胤祥親近,有事可以先找胤祥彙報,這種信任在整個清朝、乃至整個封建王朝,幾乎都是空前絕後、無以復加的。要知道,作為親兄弟,理論上胤祥對清世宗的皇位是存在嚴重威脅的。
清世宗對胤祥的信任和重用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胤祥對四哥清世宗也是忠心耿耿、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胤祥年輕時患過“鶴膝風”,也就是現代醫學所謂的“骨結核”。康熙五十年之後的大約十年時間裡,胤祥幾乎消失在了史籍之中,電視劇《雍正王朝》裡索性說胤祥被父親清聖祖“圈禁”了。實際上,胤祥並沒有被“圈禁”,從現有的史料來看,胤祥這十年基本上都是在養病。在沒有抗生素的清朝,結核幾乎就是慢性絕症,只能靠營養加靜養,姑息治療。清世宗即為之後,病情略微穩定的胤祥便抱病出山,開始了為四哥“管家”的生活。僅僅八年時間,胤祥就給活活累死了,享年虛四十五歲,五十歲都還不到啊!
胤祥去世之後,清世宗非常痛惜,給了這位十三弟空前絕後的死後哀榮!不僅違反祖制,給了胤祥一頂清初只能憑軍功才能獲得的鐵帽子——親王世襲罔替。而且,在鐵帽子怡親王之外又給了胤祥家一個寧郡王的爵位。除此之外,還將胤祥的園寢規制升級,超越了清朝所謂親王園寢的規制,並下旨將自己送給胤祥的八字評價“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冠於胤祥諡“賢”之前。胤祥也因此成為了清朝名號最長的親王:“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和碩怡賢親王”,不僅超越了所有親王,甚至超越了後來的“端慧太子”永璉和清德宗的親生父親“皇帝本生考和碩醇賢親王”奕譞。
作為皇子、親王,胤祥一生嫡福晉、側福晉、妾還是頗多的,因此子女也還是不少的,有九子四女。女子在中國古代史籍中記載歷來不多,這裡就不去多說了,就說一位——胤祥第四女和碩和惠公主。按清制,親王嫡出之女只能封郡主,但是清世宗卻把這個侄女一直養在身邊,給予了親生女兒的待遇,並冊封其為和碩和惠公主,也算是對胤祥的另一種肯定了。
胤祥雖然有九個兒子,但是大多死在了胤祥之前。雍正八年,胤祥去世時,實際上只剩三個兒子在世,即庶長子弘昌和兩個嫡子——老四弘皎、老七弘曉。胤祥為了向四哥清世宗表明自己沒有覬覦皇位的野心,在選擇繼承人時,選擇了年齡最小嫡子的弘曉,而不是年長的嫡子弘皎。事實證明,胤祥的選擇是正確的,弘曉承襲了怡親王爵位之後,一生淡泊、以丹青、藏書為樂,從不攪和政務,安安穩穩活到了乾隆四十三年。從弘曉的諡號“僖”也能看得出,這是一位安分守己、只管自己享樂的主兒。
提問者說胤祥的子嗣結局不好,無非指的就是弘昌和弘皎。弘昌作為庶長子,地位是尷尬的,怡親王爵位與之絕緣,即便是寧郡王爵位與他也不相干。而且,這位爺似乎本身就不招人待見。但是,因為老爹的關係,雍正元年還是被四大爺清世宗封為了貝子,親王庶子封貝子,已經是開了天恩了!可是,這位爺真心不上路子,連與他老爹胤祥關係好到穿一條褲子的四大爺都看不下去了,最後以“秉性愚蠢,向來不知率教,伊父怡親王奏請圈禁在家”為由,革了弘昌的貝子,交給胤祥在家管教。直到胤祥去世,弘昌才被四大爺清世宗放了出來。乾隆元年,弘昌被堂弟清高宗封為了貝勒,也算是清高宗給已故十三叔的一個交代了。弘皎作為雍正八年胤祥事實上的嫡長子,怡親王的鐵帽子本來應該是他的,只可惜,老爺子硬是給了老七弘曉,到頭來弘皎只得了個寧郡王爵位。
可能正是因為老爹胤祥一碗水不端平,弘皎心中多少還是有些憋屈、失落的。因此和同樣憋屈、失落的二大爺廢太子、理密親王胤礽家兒子弘晳走動頻繁。與此同時,弘昌和弘皙也走動比較頻繁。乾隆四年,作為康熙年間“九子奪嫡”餘波的“弘皙逆案”爆發,作為和弘皙關係密切的叔伯兄弟,弘皎、弘昌在劫難逃。弘昌被革去了貝勒爵位,以閒散宗室身份回家養老。乾隆三十六年,弘昌去世,享年六十六歲,是“弘皙逆案”受到牽連的宗室中,除了弘皙之外唯一沒有恢復爵位、獲得諡號的一個。相對弘昌,弘皎要幸運得多,“弘皙逆案”之後,弘皎原本也是要被革爵的,可是清高宗認為,寧郡王是父親清世宗對十三叔的肯定,不宜革去,於是保留了弘皎的郡王爵,讓他哪涼快哪待著去!經歷此次打擊的弘皎對政治心灰意冷,從此以種菊為樂,當起了逍遙王爺。乾隆二十九年,弘皎去世,享年五十二歲,諡“良”。從“良”這個諡號來看,清高宗對這個堂弟“退休”之後不問政事的表現還是給予了肯定的。
因此,提問者所說胤祥的子嗣結局都不好實際上無從說起,一個鐵帽子怡親王、一個寧郡王,雖然政治上沒有什麼太大的前途,但是也談不上結局不好吧?唯一勉強算結局不好的也就是弘昌了,可好歹還是黃帶子不是?清朝的黃帶子還是有很多優待的。
-
6 # 瀚海說史
提問者有點狹隘了!何為好何為差?胤祥的子嗣加官進爵的同時還惹事生非,能安度晚年是多麼幸運啊!
十三爺胤祥共有九子四女,有六子死在了胤祥的前頭,胤祥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同時,對雍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雍正斷不會對胤祥子嗣不好的!“九子爭嫡”是何其殘酷,而雍正身邊只有十三爺胤祥堅定的站在身邊,不離不棄,與雍正共存亡,從沒有有絲毫動搖的念頭!雍正即位後,亦給了胤祥應得的地位與榮耀,可以說胤祥是當時大清朝的第二話事人!
只可惜,十三爺胤祥病患纏身,四十五歲便離開人世,此時在世的三個兒子分別為庶長子弘昌和兩個嫡子——老四弘皎、老七弘曉。按理說,胤祥的地位足以威脅到雍正的地位,只不過二人彼此太過信任,胤祥也不會去選擇作亂!所以,胤祥去世之前也早已安排好一切,向自己的四哥表示自己的後代也不會有窺視皇位之心,把自己的怡親王爵位傳給了自己最與世無爭的嫡子弘曉!弘曉也確實安分守己,不參與政事,只顧自己玩樂,甚至活到了乾隆四十三年!
再說庶長子弘昌,這是個惹是生非的主,胤祥在世時就異常討厭他!胤祥離世後,雍正出於對胤祥的懷念,破例把弘昌提為貝子,親王的兒子封為貝子這可是在當時獨一無二的存在!不過,爛泥永遠扶不上牆,幾次出格的行為也只是被雍正撥掉爵位,而沒有進行再深層次的處罰,甚至於弘昌與自己的弟弟弘晈參與了“九子奪嫡”餘波的“弘皙逆案”,弘昌也只是被乾隆攆回家裡養老,保留皇室宗親身份,而不同於其他人的被賜死!
而弘晈被雍正封為寧郡王,這個可是與十三爺胤祥傳給弘曉的怡親王爵位一樣的鐵帽子王!這是何等的榮耀,雍正給予了胤祥的子嗣的關照可以說是大清朝的獨一份,兩位"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只可惜,弘晈天生一副小心眼,作為嫡長子,父親越過他把怡親王爵位給了自己的弟弟弘曉,心理扭曲的他與自己的大哥弘昌共同參與了“弘皙逆案”,乾隆也是看在自己老老十三叔的面上既往不咎,保留了寧郡王的王號,只是終生停俸!
總結:雍正對胤祥的子嗣不好嗎?不,很好,兩個鐵帽子王:怡親王和寧郡王!弘昌和弘晈那樣大逆不道,倘若是其他人,早就死的不能再死了,能安度晚年是多麼值得慶幸的事情啊,再則兩個鐵帽子王只要大清朝在便能一直傳下去!我們是瀚海自媒體工作室,歷史的記憶由我們為您講述,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希望留下您的點贊+關注,謝謝!
-
7 # 美麗青春您真痘
愛新覺羅·胤祥,清世宗雍正異母十三弟,早在所謂“九子奪嫡”期間就與雍正二人互相欣賞,互相信任,達成了政治同盟,鼎力支援雍正上位,如沒有胤祥的軍事輔佐,雍正王朝恐怕不會存在,即使康熙傳位給雍正,也未必不被八爺黨給顛覆政權。
雍正帝繼位後,說胤祥是“二把手”絲毫不誇張,雍正皇帝的各種政策,全部有賴於胤祥具體實施,果斷嚴厲,深謀老練。雍正帝曾經十分感慨地說:“朕實賴王翼贊昇平,王實能佐朕治平天下。鹹謂聖王賢臣之相遇數千百載而一見,今且於本支帝胄之間得之。”
十三爺深知為臣之道,從不恃寵自傲,更爭功奪利,多次婉拒雍正的賞賜。雍正先是加封他世襲網替,即通常說的鐵帽子王。後來又提出除了怡親王的爵位,再讓他選個兒子世襲郡王。
十三爺鞠躬盡瘁,盡職盡責,可惜因積勞成疾,44歲仙逝。雍正將胤祥的園寢規制升級,超越了清朝所謂親王園寢的規制,配享太廟,上諡號為"賢",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這成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諱的唯一特例。胤祥一生有九子四女,雍正八年,胤祥去世時,只有庶長子弘昌和兩個嫡子——老四弘皎、老七弘曉在世。庶長子弘昌,經常惹是生非,本身就不招人待見,王爺爵位與之毫不相干。因為老爹的關係,被雍正破格封為貝子,親王庶子封貝子當時是獨一無二的天恩!
但這位爺多次出格的行為,逼迫雍正以“秉性愚蠢,向來不知率教,伊父怡親王奏請圈禁在家”為由,交給胤祥在家管教。直到胤祥去世才被釋放,乾隆繼位後弘昌受封為貝勒,乾隆四年因牽連“弘晳逆案”又被革去貝勒,乾隆三十六年弘昌病逝,享年66歲。
弘皎作為胤祥事實上的嫡長子,未得到怡親王的鐵帽子,而被雍正封為寧郡王,作為嫡長子,父親越過他把怡親王爵位給了自己的弟弟弘曉,弘皎是有些憋屈、失落的。心理扭曲的他參與了“弘皙逆案”,
原本應被革爵的,但乾隆念及父親對十三叔的肯定,保留了寧郡王的王號,只是終生停俸!乾隆二十九年弘皎去世,享年52歲。
胤祥為表明自己的後代沒有覬覦皇位的野心,把自己的怡親王爵位傳年齡最小嫡子的弘曉,而非年長的嫡子弘皎,弘曉承襲了怡親王爵位之後,一生淡泊、以丹青、藏書為樂,從不問政治,安安穩穩活到了乾隆四十三年。
按清制,親王嫡出之女只能封郡主,但是雍正卻把胤祥第四女一直養在身邊,並冊封其為和碩和惠公主,給與了親生女兒的待遇,這也對胤祥的最高褒獎。
回覆列表
由於十三爺很小的時候媽媽死了,雍正因為從小是被佟貴妃養大,而且生母德妃寵愛老么十四這個也是正常,兩個缺乏母愛的阿哥遇見一起產生了共鳴。
十三爺十幾歲就是四爺帶著,也許對四爺來說十三爺不僅僅是弟弟,也有兄長如父的感覺。
也由於十三爺在雍正繼位時的特殊貢獻,及十三爺的處事練達,退謙而恐居其名的態度,才使四爺對這位弟弟恩寵有加封為鐵帽子王,雍正帝甚至屈尊為其兒子弘皎與鄂爾泰的侄女做媒。
十三爺去世後,有第七子弘曉繼承爵位。之後又平溫的傳了四代,到載坊這一代,由於載坊繼承爵位後僅一年就去世了,沒有子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