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賈誼,是西漢著名的政論家。其一生的坎坷經歷和不幸結局卻是一個悲劇。 蘇軾對賈誼曾有“志大而量小,才有餘而識不足”的評價。
12
回覆列表
  • 1 # 老頑童374236889

    賈誼才高命短,與孔聖大弟子顏回堪有一比。史稱賈誼才調絕倫,情深不壽。少年得志,不解通融。憂憤成疾,鬱鬱而終。自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前168年,只活了34歲。

    賈誼上書憂漢室,長沙謫去古今憐。主要著作有:【過秦論】、【論積貯書】、【陳政事書】、【吊屈原賦】和【鵬鳥賦】等名篇。晚唐詩人李商隱曾批評賈誼: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絕倫。可憐半夜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賈生之死,說明一個人再有才能,也必須腳踏實地,躬親而行。還要懂得轉擐和通融。這樣才能志得意滿,心想事成,實現自己遠大的政治抱負。

  • 2 # 一夢憶浮生

    心胸不夠豁達,這好像是古人的通性(不是通病,能理解嗎?)多少大家或鬱疾或輕生早早離世!

    現代人不會了,夾著尾巴做人成了共性韜光養晦成了偉大。稜角與我們愈發遙遠……

    誰可悲誰可嘆?

  • 3 # 寄暇學宮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世人多謂賈誼一生懷才不遇,實則賈誼的治國方針理念,早已被漢文帝接受並付諸實施。

    只不過,漢文帝迫於形勢,在某些方面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協,有些方案暫時擱置等待時機。

    再則,“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一個龐大的國家,不是小孩子過家家,需要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地推進。有些治國方案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長期甚至是需要幾代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

    賈誼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在漢文帝“無為而治”的幌子之下,悄然緩慢地推行。

    中間晁錯的“削藩”之舉,理論不過“削藩亦反,不削藩亦反”。既知必反,也不做應急備案,整個實施過程如同兒戲,失敗自是必然。

    隨著漢武帝權力不斷地加大,主父偃的“推恩令”全面啟動,才最終鞏固了中央集權。

    賈誼一生,命運多舛,實為施政途中不可避免之舉。

    賈誼亦不免俗,就像許多熱血青年一樣。一旦所提主張建議沒有被接納,便自怨自艾,全然不考慮領導不接納的原因。這也確實是現在很多年輕人的通病,現在年輕人當以此為鑑。

    至於梁懷王墮馬而死,實為意外。賈誼身為太傅,常以此自責憂鬱而死。實為心理素質太差,不善於自我調節。

    賈誼其人,按照現在觀點來說,就是智商高,逆商、情商低。雖然很有才幹,但是抗挫折能力很差,不善於自我調節。

  • 4 # 狼煙一九三一

    蘇軾的評價是十分到位的。“志大而量小,才有餘而識不足”恰當地評價了他短暫的一生,和功過是非。

    當時劉邦呂后已死,功臣故將日漸凋零,文帝初登大位,而諸候王勢力熏天,此時的漢文帝唯有滔光養晦,收斂鋒芒,以待時機,用黃老之術來給人民休養生息,培植勢力,以便將來,東山再起。漢文帝並非沒有看到諸候尾大不掉之勢,而是大亂剛平,人心思穩,如果此時削蕃必至又一場混戰,且漢文帝中央勢力還不足於平定諸候,以至賈誼之後晁錯在漢景帝之時行他的削蕃策還釀成七國之亂。何況當時。賈誼雖有才,而不識時務,他的削蕃策一出,連在漢文帝身邊的可能也沒有了,因為諸候王得知他的策略後,人人自危,非除之而不快,文帝不得不把他放到他的小兒子那裡實際是保護他,以便將來時機成熟再起用於他,可惜賈誼不明就裡,年輕氣盛,不會適應環境變化,以至年老的文帝與年輕的賈誼產生矛盾,最終他鬱郁不得志,而早夭。這叫雖有治天大才卻不識時務,以至折戟沉沙,悲夫。

  • 5 # 小夏新視覺

    賈誼確實可算王者之佐,但他一生的坎坷和最後英年早逝也可以說是自己害死了自己。

    賈誼之才確實讓漢文帝驚豔,賈誼針對當時諸侯勢力過大以及商富與諸侯勾結等社會現象和風氣做出一系列的看法和著作,可以說他替漢文帝看透一切,是最懂漢文帝的人,但為何之後遭遇冷落和貶謫?因為他雖看懂了形勢卻沒有考慮大局。

    漢文帝剛剛登基,各諸侯國勢力都是高祖舊部和親信,勢力和威望甚高,結果你一上來就要讓漢文帝去削弱他們,明擺逼人家造反,這就觸犯到大多數人的利益。漢文帝瞭解賈誼之才卻不敢重用,因為賈誼的鋒芒太甚,終有一天會損害到自己的統治地位。所以只能讓賈誼作為犧牲品,最後高開低走,遭遇諸侯的彈劾,最終被貶。

    之後漢文帝平定了諸侯,這次他想起了賈誼,於是小小考驗賈誼一番,讓他做了梁懷王太傅(意思是做太子師傅),但是後來梁懷王不慎墜馬而死,他也心懷愧疚而鬱鬱而終。

    這裡不禁要聯想到三國中同為曹操手下的楊修和司馬懿,楊修自認為聰明可以瞭解曹操所有的心思,但反而害了自己。反觀司馬懿他對曹操的事很多時候看破不說破,留三分餘地,即為君王保住了面子,也不至於招同僚的妒恨。

    司馬懿也做過曹操兒子曹衝的太傅,而曹衝死後,司馬懿也鬱鬱而終?不會,司馬懿清楚自己的目的和定位,依舊韜光養晦等待時機一展宏圖。

    所以凡成大事者定要忍常人所不能忍。賈誼之才確實讓人驚豔,但他不懂得如何考慮大局以及為人處世。因為一次貶謫就鬱鬱寡歡,等再次有機遇時又一次錯過,可以說漢文帝也堪明君,但是賈誼不能過自己這一關,沒有讀懂帝王的御人之術,招致自己鬱鬱而終。

  • 6 # 達達令觀史

    賈誼是西漢初期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他年少有名,十八歲就以善文聞名郡裡,正是因為他的才華橫溢,被他所在的河南郡的郡守吳公所知,而此時的吳公因為“治平為天下第一”被漢文帝徵召為廷尉,感念於賈生的才華,他立即向漢文帝推薦了這位青年才俊。

    見到賈誼後,漢文帝也被他的才氣所吸引,當即封他為博士,此時的賈誼才剛剛二十出頭,而僅僅過了一年之後文帝又升賈誼為太中大夫,甚至還要破格提拔他為公卿大臣,但是漢文帝的意圖並沒有實現,這位青年才俊不久就被逐出了朝廷,年僅三十三歲就英年早逝,他就像漢初政壇上一顆閃耀的流星,發出過耀眼的光芒後很快便隕落,他究竟經歷了什麼?我們該如何評價他?又該從他身上汲取怎樣的經驗教訓呢?

    一、賈誼的政治主張有哪些?

    1、確立新王朝的合法性

    賈誼認為大漢王朝從建立到文帝朝已經二十多年了,此時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應當進行改制,為此他還親自草擬了改制的內容,這些內容涉及面極廣:

    漢興至孝文二十餘年,天下和洽,而固當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悉草具其事儀法,色尚黃,數用五,為官名,悉更秦之法。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這些改革內容一是改正朔,“改”自然是改變,“正”就是正月,古時的正月為一年之首,“朔”是指初一,即一月之首,這一條就是改變國家的歷法。二是易服色,“易”也是改變,“服”是指王朝的服飾,“易服色”就是改變國家車馬、祭牲、服飾的顏色。至於“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等等不再贅述。

    我們知道漢承秦制,劉邦在位八年基本只幹了一件事“平叛”,呂后執政的十五年裡,也只忙著對付劉姓諸王,大肆提拔呂氏族人,這兩位當政者都沒有時間去重新制定漢朝的法制法規、禮儀制度,現在賈誼提出的這些就是要改變秦朝的法制,建立一套漢朝的制度,以確立新王朝的合法性,讓老百姓知道天下已經是劉姓的天下了。

    2、列侯就國

    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國,其說皆自賈生髮之。於是天子議以為賈生任公卿之位。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所謂“列侯就國”就是讓那些封侯的公卿大臣回到自己的封地去。文帝初年,功臣派的周勃、灌嬰等人雖然已被封侯,但是他們卻可以不去自己的封地而是繼續在京城待著,一方面封地都在郡縣生活環境肯定不如京城繁華便捷,二是在京城中各位諸侯公卿可以互相往來,形成政治同盟,有更多政治機會,一旦去到封地,山高皇帝遠,有什麼好事皇帝早把你拋之腦後了。所以自漢朝建立以來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大臣封侯後可以在京城繼續帶著不用去封地。

    而賈誼提出的這個列侯就國的主張正是為了拆解這些功臣列侯的勢力,使他們之間的聯盟因為地域的關係在無形中就分崩離析,這樣大大減少了功臣派對漢文帝的威脅和壓力,有助於皇權的鞏固。漢文帝對此當然是大力支援,所以就有了讓賈誼位列公卿的想法,但是這個想法因為諸侯的反對而沒能落實。

    3、削藩

    欲諸王之皆忠附,則莫若令如長沙王,欲臣子之勿菹醢,則莫若令如樊酈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漢書·賈誼傳》

    先秦法家認為人性的本質就是“欲利”和“好利惡害”,所以賈誼認為諸侯王反與不反和親疏沒有關係,只和諸侯王勢力的強弱有關係。基於這種認識,賈誼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辦法,他指出要想讓諸侯王都忠心耿耿,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像長沙王一樣弱小;要想讓臣子們不受刑罰而死,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像樊噲、酈商一樣只當個列候;想要天下太平,最好的辦法就是多建一些諸侯王,分散他們的勢力,讓每位諸侯的力量都很弱小,沒辦法對抗中央。文帝即位之初,同姓諸侯王就出現了驕縱不法的現象,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淮南王劉長不用漢法,自制法令,擬於天子,加之濟北王劉興居的叛亂讓賈誼甚為憂慮,他深刻的揭示了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及解決辦法,但是基於種種原因並未受到漢文帝的重視,對削藩之策沒有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4、貨幣發行權的爭奪

    初,秦用半兩錢,高祖嫌其重,難用,更鑄莢錢。於是物價騰踴,米至石萬錢。夏,四月,更造四銖錢,除盜鑄錢令,使民得自鑄。賈誼諫曰:“法使天下公得僱租鑄銅、錫為錢,敢雜以鉛、鐵為它巧者,其罪黥。然鑄錢之情,非殽雜為巧,則不可得贏;而殽之甚微,為利其厚。夫事有召禍而法有起奸;今令細民人操造幣之勢,各隱屏而鑄作,因欲禁其厚利微奸,雖黥罪日報,其勢不止.......令禁鑄錢,則錢必重;重則其利深,盜鑄如雲而起,棄市之罪又不足以禁矣。奸數不勝而法禁數潰,銅使之然也。銅佈於天下,其為禍博矣,故不如收之。”賈山亦上書諫,以為:“錢者,亡用器也,而可以易富貴。富貴者,人主之操柄也;令民為之,是與人主共操柄,不可長也。”上不聽。 《資治通鑑·漢紀六》

    漢文帝寵幸鄧通,有一次文帝請來了著名的女相士許負為鄧通看相,許負看完後說“鄧通會因窮困而餓死”,文帝聽後頗為不屑,說道“能使鄧通富有的在於我,怎麼說他會貧困呢?”於是就把鄧通家鄉附近的銅山都賞賜給了他,准許他鑄錢,很快鄧通就富甲天下。這等於是開了民間可以私自鑄造錢幣的先例,而且除了鄧通之外,吳王劉濞也在屬地私造錢幣,賈誼深知貨幣發行權的重要性,他立即上書漢文帝,從民間私造錢幣的弊端和中央管理的難度等各方面對文帝進行了勸諫,可是文帝卻充耳不聞,沒有采納。

    除此之外,賈誼還提出了重農抑商、多積貯的思想,主張節儉禁奢侈之風,對當時的社會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如何評價賈誼?

    評價一個人需客觀全面,筆者認為可以透過文學造詣、政治理念、性格特徵三方面進行評價。

    1、文學成就:才高八斗卓爾不群

    賈誼的文學成就頗高,他的文體主要分為兩種型別,一種是政論散文,如《過秦論》、《論積貯疏》、《治安策》等等,其政論散文說理透闢,邏輯嚴密,感情充沛,氣勢非凡,全面地闡述了 深刻的政治思想和高瞻遠矚的治國方略,鮮明地體現了漢初知識分子在大一統封建帝國創始時期積極用世的人生態度和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標誌著中國散文發展的一個新階段,代表了漢初政論散文的最高成就,對後代散文影響很大。另一種就是賦,如《吊屈原賦》、《鵩鳥賦》等等,賦是漢代文學的代表,是在楚辭基礎上發展而成的一種文體。漢賦大致分兩種,一種是直接摹仿屈原《離騷》體的騷體賦,一種是漢代新創的散體大賦,它日益發展,成為漢賦的主體。賈誼賦在賦史上具有“振其緒”之功,既上承楚騷的餘緒,又奠定了漢代騷體賦的基礎。

    2、政治理念:高瞻遠矚針砭時弊賈誼以其敏銳的政治才華,向文帝提出了列侯就國、削藩、改正朔、易服色等一系列建議,雖然文帝並沒有進行採納,但是他的遠見卓識早就超越 了同輩人,他的政治遺產被後人所繼承,景帝朝的晁錯、武帝朝的董仲舒、主父偃等提出的削藩、推恩令等一系列建議與賈誼的這些主張都不謀而合。此外,當時文帝的弟弟淮南王劉長因為謀反被告發最終死在被流放的路上,文帝心懷愧疚就封了劉長的四個兒子為諸侯王,賈誼知道後極力反對,漢文帝這次又沒聽,結果到了武帝一朝時任淮南王劉安舉兵造反,果然應了賈誼的預言。如此種種都能說明賈誼確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政治天才,明代李東陽評價他說道:“文帝時,可當大臣者,惟賈太傅一人。”

    3、性格特徵:不懂變通多愁善感

    賈誼文學和政治上的才華毋庸置疑,但是為什麼他被逐出朝廷,三十三歲就英年早逝呢?這就得歸咎於他的那種不懂變通,多愁善感的性格了。賈誼的“列侯就國”和“削藩”的政策都極大的觸動了功臣派和皇族派的利益,致使他在朝中樹敵太多,雖然他有極大的政治抱負,但是想在朝廷上立足不是個人戰而是團體戰,需要他人的認同和配合,然而他卻沒有對自己周圍的這種人際關係作出任何改變,最終遭到了幾乎所有權臣們的反對,文帝迫於朝臣的壓力也只得把他逐出朝廷。之後他去了梁國做了文帝的幼子梁懷王的太傅,但是不幸的是,幾年後梁懷王騎馬時意外摔死,賈誼非常自責,天天哭泣,一年多以後就亡故了,這充分體現了他多愁善感,憂思成疾的性格特徵。

    三、從賈誼身上應該汲取哪些經驗教訓?

    1、認清形勢是關鍵。

    賈誼的不幸在於他沒有認清當時的政治形勢,漢文帝是被功臣派和皇族派聯手推上皇帝寶座的,這就導致了他在即位之初,想的不是怎樣能夠治理好國家,而是首先要解除這些功臣派大臣和皇族派的威脅,但是又不能立馬就和這些人翻臉、搞得太僵,以免給人落下過河拆橋、卸磨殺驢的口實。賈誼一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沒有任何功勞上來就要動這些人的乳酪,出身武將的周勃、灌嬰等人自然不會坐以待斃,這才聯手把賈誼驅逐出朝廷。所以這就告訴我們不管在什麼地方,首先要認清形勢再行動。

    2、人際關係要搞好。想要幹成一件事,有一個好的想法非常關鍵,更為關鍵的怎樣才能克服執行的阻力,這就需要合作。就像踢足球,任憑你一個人球法再高超,隊友們不配合也白搭。史記中記載每當漢文帝在朝堂議事的時候,那些老臣們都不能說出有價值的意見,只有賈誼能對答如流,深得文帝賞識,這就招致了老臣們的嫉妒,無意中得罪人賈誼卻不自知。即使耿介如周勃,也知道在受到打賞的時候拿出錢來獻給文帝的舅舅薄昭,為自己留條後路,賈誼卻沒有意識到籠絡權貴的重要性,這才有了後來的結局。

    3、遇到不順要堅強。

    賈誼因為梁懷王不幸落馬而死的事情整日鬱鬱寡歡、以淚洗面,最終憂憤而死不禁讓人扼腕嘆息。這件事情告訴我們,遇到不順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解,不要一直沉浸在過往的不幸中悲傷哀嘆,這隻能於事無補,要振作堅強,要有直面困境的勇氣和積極生活下去的心態。有句話說得好:人生就像一場接力賽,有時前進,有時落後,但只要在路上就有勝利的希望。

    四、達達令說

    太史公司馬遷把賈誼和屈原寫到一個列傳裡,可能也是有感於二人的命運有太多的相似之處,都是才調絕倫、極富抱負,都是不被朝臣所容被驅逐出朝廷,也都不肯向現實低頭,好感嘆哀傷。其實賈誼和屈原相比是還有相當多的優勢的,首先文帝不像楚懷王那麼昏庸,他雖然沒有重用賈誼,卻讓他去教自己的小兒子,說明了文帝還是認可賈誼的才華。此外,賈誼具有相當大的年齡優勢,他太年輕了,只要他能豁達一點,能夠活到武帝一朝,必然會得到重用,使得自己的各項政治主張得以實現,他會成為比董仲舒更加耀眼的治世明臣,然而歷史是不能改變的,只能說他生不逢時,出現的早了點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去希臘旅遊,需要提前準備什麼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