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中孚鑑

    墨家的學說思想是兼愛,也就是沒有太多的等級之分,這就不符合君王的思想,因為君王講究的是尊卑有序,等級嚴森,這就和他的統治有所違背。

    同時墨家又是遊俠一樣的人,他不管你是什麼人,只要你施行暴政,施法苛刻,就會有想除去施法之人,這就對統治者構成了威脅。

    所以墨家後期就受到打擊,慢慢的就沒落了下去。

    而儒家在封建社會很受推崇,主要因為儒家講究忠君愛國,講究仁義,這也符合統治者的統治。

    因為一個統治者肯定是提倡忠君愛國之人,這也便於他統治,如果推崇墨家,動不動就行刺,那就一件很嚴重的事情。

    所以墨家雖有兼愛之心,在之前墨家和法家、儒家、黃老、儒家都很有名,卻還是慢慢的沒落下去了。

  • 2 # 楊朱學派

    墨家在戰國時期,與儒家、楊家並稱為三大顯學。正如孟子所言:“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人不歸楊,則歸墨。”顯赫一時的墨家學派為何會滅絕?鄙人總結出兩大原因。  

    一、外因。

    1、焚書坑儒。

    墨家鉅子孟勝帥180名弟子自裁後,墨家分裂為秦墨、楚墨、齊墨。由於墨家道德境界過高,不洞察人性,不被世人接受。此時,墨家已不再是一個學派,僅僅是一個軍事組織和兵器製造機構。淪為統治者的走狗。   

    秦國藉助秦墨的力量,滅掉東方六國。同時,秦墨藉助秦國的力量,消滅了楚墨和齊墨。秦國統一天下後,卸墨殺驢。禁燬詩書及百家言。   

    確切的說,墨家學派滅於戰國中後期;墨家則斷於秦朝。   

    2、黃老獨尊 。  

    以法家治國的秦朝,禁燬詩書及百家之言。假如秦朝是以黃老學派思想治國,也必有動作。其所禁燬的是楊墨二家。   

    漢文帝時,積極搶救被焚燬的文化典籍。儒家大師張蒼重新修訂毀於秦火的《九章算術》;秦朝博士伏生,背誦出《尚書》二十八篇;重新修訂整理《禮記》、《戰國策》、《楚辭》等著作。挽救了少量文化典籍。

    “寢兵之說勝,則險阻不守;兼愛之說勝,則士卒不戰;全生之說勝,則廉恥不立;私議自貴之說勝,則上令不行。”   

    “行闢而奸,言詭而辯,術非而博,順惡而澤者,聖王之禁也。”   

    黃老學派認為儒、道、法皆為正道。但對楊墨毫不手軟。   

    漢文帝時,舉起了黃老學派的大旗。但文景二帝只施行了80%的黃老思想。直至漢武帝時,黃老思想才被100%徹底的貫徹施行。漢武帝名義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事實上卻是“罷黜百家,獨尊黃老。”   

    在秦朝和法家的禁燬之下,在漢朝和黃老的“成全”之下。墨家僅剩下了一本《墨子》,學派的傳承徹底斷絕。楊家不但學派的傳承斷絕,連一部著作也沒有留下。(這也有其必然性,因為楊學提倡不以外物傷其身,若冒著生命危險收藏本學派著作,就可能丟掉性命。傷生之事,楊家弟子絕不為之。)   

    對楊墨傳承的斷絕,有一種觀點認為:是法家和秦朝毀滅了楊墨。漢朝和黃老並未滅楊墨,僅僅是見死不救。雖然無德,但也無罪。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漢朝從高祖起,至文帝、景帝、武帝,都在剿滅墨家殘餘勢力。後一種說法需要更有力的依據。   

    黃老學派一言蔽之——“民予則喜,奪則怒。先王知其然,見予之情,不見奪之理,故民愛上。”即造福於民時,讓世人皆知;作惡害人時,必須披上偽裝,則使人不得見。

    二、內因   

    墨家學派的滅絕,還有更深層次的內因:   1、墨家人才凋零   

    諸子百家中,儒家最重視教育。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有不少弟子效法孔子,開私塾講學。為儒家培養了大量的人才。儒家的思想人文大師層出不窮,先後湧現出幾十位大方之家。而墨家的大思想家只有墨子一人。其弟子和再傳弟子,只會擅長製造兵器和守城。墨家甚至無法與道家相比:老子、老萊子、列子、莊子……   

    2、墨家道德境界太高   

    儒家提倡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是以血親為核心:為父之慈,人子之孝,夫妻之義,兄弟之悌,朋友之信。此外還有知錯能改,見利思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絕大多數人都能夠做到。   

    而墨家的道德境界太高:據財必以分人,殺己以存天下,斷指以存腕。毫不利己,無私奉獻的墨家精神99.999999%的人都做不到,也不願意去做。   

    故儒家的道德規範被世人普遍接受,因為她根植與廣博的神州大地。而墨家的道德規範則被世人拋棄。   

    3、墨家不洞察人性   

    墨家思想,一言蔽之——存天志,滅七情,絕六慾。   

    儒家的仁愛符合人性。而墨家的兼愛則是對自己父母與他人父母之愛相同,對自己兒女之愛與他人兒女相同。此之謂滅七情。   

    儒家提倡節用,僅僅是適度節用。目的是安平、豐收之年節用,有餘糧,在饑荒、戰亂之時,使民不至凍餓至死。儒家在節用的同時,亦享受生活。而墨家則是極度借用:   

    “凡衣裳之道,冬加溫,夏加涼者,其餘皆去之;其為宮室,冬以御風寒,夏以御暑雨,其餘者去之;舟車之道,以車行陵陸,舟以行川穀。以通四方之利。其餘者去之。凡其為此物也,無用者不加,是故財用不費,民德不勞,其興利多矣。”   

    墨家還反對一切音樂、藝術,無視人類的審美需求。墨子謂之:其樂逾煩,其治逾亂。此之謂滅六慾。   

    墨子的初衷雖好,但完全忽視人的七情六慾。易中天老師在《百家講堂》中舉了一個經典的例子:楊白勞家裡極端貧困,但楊白勞還是給喜兒買了個紅頭繩。   

    楊白勞不給別人女兒買,只給自己女兒買,因為他愛自己的骨肉。在爹爹給喜兒系紅頭繩時,喜兒真心幸福快樂。即便是最貧困之人,都追求美,有審美需求。   

    4、不知辯證法   

    墨子除了不洞察人性外,還不知辯證法。還以節用為例:   

    諸子百家各個學派,普遍提倡節用。但略有不同。   

    儒家提倡節用。孔子謂之:“節用而愛民,使民以時。”荀子謂之:“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又享受生活:“食不厭細,膾不厭細。 ”以及適度飲酒、舞樂等等。   

    黃老學派繼承了儒家的思想。明確的提倡節用,愛惜民力,不誤農時。   

    “地闢而國貧者,舟輿飾,廣臺榭也。”又曰:“地之生財有時,民之用裡有倦,而人君之慾無窮。故取於民有度,用之有止,國雖小必安;取於民無度,用之不止,國雖大必危。”   

    “國侈而用費,用費則民貧,民貧則奸邪生。”  在提倡節用的同時,還提出適度奢侈的主張。認為不同職務,不同階層。在衣食住行以及喪葬祭祀等各個方面,進行不同的奢侈消費。以滿足人類的慾望,並以此促進社會的進步。這是對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揚。   

    黃老學派既提出“珠玉,末用也。”又提出“不侈,本事不得立”,“天子藏珠玉,諸侯藏金石,大夫蓄狗馬,百姓藏布帛。”   

    黃老學派最大的辯證法,既節用,亦奢靡——侈則傷貨,儉則傷事。   

    墨家則提出了極度節用的主張。忽視人類一切慾望和精神需求。   

    行文至此,無意間總結出一條規律。但凡務實的學派,皆洞察人性,又領悟了辯證法的真諦。儒家、法家、黃老是也;但凡最不務實的學派,即不洞察人性,又不知辯證法。墨家是也。   

    綜上所述,墨家不洞察人性,道德境界太高。世人無法接受。這才是墨家消亡的內在原因。更是墨家滅亡的根本原因。   

    三、墨家思想對後世的影響   

    墨家學派雖然斷絕,但墨家思想並未徹底滅絕。   

    漢代大儒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就取自墨家的“天志”思想。天志思想是把雙刃劍,墨子、董子希望以天志限制君權,但統治者卻以天志思想愚弄人民。   

    程朱理學吸取了墨家存天志,絕七情,滅六慾的思想。理學在明清時期,佔統治地位。這致使明清時期道德境界過高,除了海瑞之外,無人能夠作到。   

    但程朱理學與墨家一樣,滅人慾雖然扼殺人性,但卻是為限制貴族的特權。但程朱理學與墨家不同。墨家思想是從天子、卿大夫,到庶人都要遵守。但程朱理學的滅人慾,不要求平民遵守,此之謂“禮不下庶人。”在這一點上,程朱理學比墨家思想要先進一些。   

    明清時期,在道德規範上,以90%的儒家思想+10%的墨家思想哄天下;在政治思想上,以99%的法家思想+1%的儒家思想治天下。這僅僅10%的墨家思想,就扼殺人性、自由和愛情。後世謂之封建禮教。謬矣!當為墨家禮教。   

    六七十年前,更是以100%的墨家思想哄天下,以100%的法家思想治天下。墨家的道德規範備受尊崇,甚至被寫入教科書——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不計個人利益,無私奉獻。舍小家,顧大家。並美其名曰雷鋒精神、共產主義道德。其危害有二:   

    一是由於道德境界過高,99.999999%的人都做不到。致使華人出現了道德信仰真空。於是,道德淪喪。甭提毫不利己,無私奉獻了。甚至失去了最低最低的道德底限——誠信。   

    二是犧牲一個人的利益,就可以犧牲兩個人的利益;犧牲兩個人的利益,就可以犧牲三個人的利益。最終犧牲的是千千萬萬人的利益。此之謂“去日無歲。”墨家思想和雷鋒精神最終成為統治者愚弄、奴役人民的工具。   

    墨家學派滅絕,中華之幸。墨家雖滅,但其殘存的思想延續至今,華夏之殃。   

    附錄:對諸子百家各個學派,鄙人的個人心得體會——道家和儒家只教人為善,反對作惡害人;法家只教人作惡害人,反對為善;黃老學派教人既作惡,又為善——作惡害人時,要偽裝起來,不讓人知道。為善時,要大力宣傳,讓地球人都知道;而墨家的祖師爺墨子,只教人為善,反對作惡。但由於墨子不洞察人性,又未領悟辯證法的真諦。在墨家思想的具體實踐中,往往是殺人不見血。

  • 3 # 天邊的一團雲

    秦始皇焚書坑儒在前,漢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後,這兩套組合拳打下去就把墨家幾乎打沒了。

    據說好多年前有位大學專門研究墨子的教授,曾經寫文公開發表講墨家源流,最後結論是墨家傳承斷了,發表後收到一封臺灣寄來的信,信中解釋了墨家在秦時焚書坑儒以後就轉為地下小範圍傳承,而且言明身在臺灣的自己就是墨家傳承持有者之一,信中還列舉了墨家其中幾代的傳人和內部的東西,來信者說寫這封信是為了說明墨家沒有斷絕。教授感興趣去查卻查不到信的來源。這個事,我當時看得時候很感興趣,現在已經記不得是哪裡看來的了,但也信此非空穴來風,很多古代傳承斷絕了,但還有很多在民間小範圍秘密傳承也是可能的。

  • 4 # 文化的理想國

    墨家,作為先秦時期“當世之顯學”,與當時的儒家分庭抗禮,自成一派,興盛一時。其思想內容豐富,無論是對當時社會還是現在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墨家學派至漢初卻逐漸衰落。究竟是何原因造成了這一學派的消失?

    墨子早年受過儒家文化的薰陶,所以思想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成年以後,自創學派,另立新說,並以“士”的身份周遊列國,遊說諸侯。但是由於其學說和主張本身不甚切合實際,始終未被統治者所重用。晚年講學授徒,由於其人格魅力,很多人聚集在他的身邊,形成了一個實力強大的學派——墨家學派。這個學派在先秦時期和儒家一起被並稱為“當世之顯學”,墨家學派的理論極其豐富,不僅包括思想,還包括經濟、政治、軍事、自然科學等等,而其思想是其學派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要想探究墨家學派消亡的原因,必須先對墨家思想有一個充分的認知。

    墨家思想

    兼愛是墨子的核心思想

    墨子把它簡單地概括為四個字:“愛人如己”。愛是平等的、無差別的。為了論證“兼愛”,他用了一個假設來說明:假設有士二人,一士執別(即差愛),一士執兼(即兼愛),執別者公開宣稱:“吾豈能為吾有之身,若為吾身,為吾友之親,若為吾親”。因此,別士在遇到朋友飢餓、寒冷、疾病、死亡的情況均不予理睬。兼土則相反。在遇到前面的情況時,兼士會給朋友飯吃,衣穿,而且還樂於侍養他、埋葬他。假設這兩個人均能做到言必信,行必果,那麼當人們不得已必須託付妻子給朋友時,究竟是願意選擇別士,還是願意選擇兼士呢?墨子肯定地說,即使是愚夫愚婦,亦會選擇兼士。

    墨子提倡非攻

    墨子反對侵略戰爭墨子從功利的立場論證了侵略戰爭的危害,指出攻伐對戰爭雙方來說都是不利的行為。對被侵略者來說,其家園被毀,國家被滅,人民死者死矣,生者亦流離失所,忍受亡國喪家的痛苦。而侵略者的正常生產和生活秩序也會被打亂。因此他反對侵略戰爭,其本人就曾用實際行動制止過侵略戰爭,最著名的是止楚攻宋。

    墨家消亡的外在原因

    生存環境的變化,導致墨學的衰微。在春秋時期,由於各國之間的戰爭,原本的格局受到嚴重衝擊,以致到戰國時期,出現獨立的小手工業者。這樣,新產生的自由平民階層就為墨學的產生奠定了階級基礎。但到了秦漢,新的封建文化確立,使得春秋戰國新興社會力量革命時代終結。封建制的思想、行為使一些人開始對墨子的激進理論產生厭惡,更由於對自身利益的考量對墨子理論不再熱誠。失去了階級和經濟基礎,墨子學說慢慢趨於衰微。而後來,秦始皇採用法家理論,更是對墨家造成巨大沖擊,墨家擅長的墨械也被禁燬。但究其根本原因是,墨家的兼愛學說令人難以順服,其實踐可能性極小。同時,秦始皇禁止私學,秦漢的焚書坑儒和罷黜百家也使墨家失去了生存的空間,墨家從此消亡。

    墨家消亡的內在原因

    否定宗法制度

    墨家反對血緣關係從夏朝開始,由家天下到嫡長子繼承製再到後來的分封制,中國有史以來,就產生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制社會結構,人們以血緣為紐帶聚族而居,實行族長、家長統治。而墨子則提出了“兼”和“別”的概念。“兼”即“天下為公”;“別”即“天下為家”。墨子認為,正是天下為家使得階級對立產生,私有制代替公有制,人們盡相征戰,虧人自利。因此,墨子提出兼愛思想,主張無差別、無等級的愛。

    但是,秦始皇建立統一的封建帝國後,實行的君主專制使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制社會結構在政治和經濟上得以強化,進而維護和強化著君權,確立著人倫關係,調整著整個封建社會內外部的諸種矛盾,同時,血緣宗法觀念也經過長期的演變、完善和強化,滲透和融合到社會生活和民族意識之中,潛移默化地形成牢固的民族心態、社會心態與倫理規範,基本上成為兩千餘年封建社會不易的基石。宗法制的實質是等級制,講求親親與尊尊。親親主要是宗法制度在家族中的應用,維繫的是家族的秩序;尊尊則是宗法制度在國家中的應用,維繫的是國家的秩序。正是親親、尊尊的禮制夯築了中國宗法社會基本框架。

    儒家思想根基是建立在家族制的基礎上的,儒家的仁愛思想是以宗族為核心,逐漸地向外擴充套件,是主張“愛有差等”的。以此來確立尊卑貴賤的等級制度和人倫關係,既迎合了統治者的意願,又適應了小農經濟社會一般民眾的心態。所以,墨家的理論曾被孟子指斥為“無君”、“無父”,已經說明“兼愛”與中國傳統的血緣基礎相對立。

    高度軍事化組織威脅了國家的統一

    在封建社會中,國家的權利高度集中於帝王手中,帝王往往不容許其他的軍事團體的存在,尤其是墨家這種有著嚴密組織紀律的、行動統一化的、經濟一體化的半軍事學術團體;成員遵守統一的紀律,遵奉同一個領袖,信奉同一種學說,對統治者而言就是一個很大的威脅。

    墨家有自己的組織形式,明確的宗旨,統一的行動部署,嚴明的紀律。墨家貫徹墨子的政治主張,有自己的法規,嚴守紀律,任何人不允許違反墨家之法.違者雖親子不可免。墨家鉅子有對其弟子的生殺之權,以墨象的行為準則作為衡量和處理事情的法典.不顧君命王法,蔑視國家法律和君權。

    墨家集團的規模也很可觀。墨子救宋時,其弟子禽滑釐率三百人,持守城器械馳赴宋城以御楚寇(《墨子·公輸》)。《呂氏春秋·上德篇》記載,墨鉅子孟勝率領弟子為陽城君守城,“孟勝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三人”同時墨家的成員多敢死之士,據《淮南子·泰族訓》記載:“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化之所致也。”一個團體有如此眾多不畏犧牲的勇士,已足以使任何一個帝王寢食難安了。

    此外,墨家成員皆精通軍事,墨子的著作涉于軍事篇章與《孫子兵法》不相上下。墨家弟子也大都精於攻守之道,行兵佈陣之法,尤善守禦和製作守禦墨械。他們的領袖是軍事方面的專家,禽潛釐以及其後的孟勝等皆不例外。

    秦統一六國並建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後,墨家的嚴密組織逐漸喪失了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隨著時代變遷,墨家這個半軍事化的組織,對統一的國家造成威脅,因此墨家為歷代帝王所切齒。

    這樣,在各種主客觀原因的影響下,墨家學派逐漸消亡,成為絕學。但墨家思想還是有可取之處,如墨家的生產和節約意識、利他主義的精神等。所以我們在研讀墨家的學術理論時,應發揚其合理思想和精神核心,拋棄其不符合時代需求的觀點;充分吸收它的戰略和戰備思想,傳承其重科學反迷信的傳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影忍者》中旗木卡卡西是不是最弱的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