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時政軍迷
-
2 # 遊學行者
1.1、初步形成南北朝的態勢之後,北邊的北魏後來分裂成為東魏和西魏,而南邊的南朝依次演變為宋齊梁陳,再一次形成一個三國鼎立的階段,這就是史稱的後三國。在此時期形成了一系列重要制度的創新,都被後來的隋唐大帝國繼承下來,才有了大唐盛世。
1.2、有兩個重要的節點:一是北魏孝文帝遷都,這是北魏之所以分裂的原因,而原先對此解讀說是成功地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二是亂世中北周的崛起,因為一系列制度創新,正是北周所創的。
2.1、孝文帝遷都洛陽。北魏是鮮卑人建立的政權,孝文帝是第七位皇帝,他從小接受系統的儒家教育,對儒家文化有很深的感情。這源於其強悍的奶奶馮太后,因她要學習中原漢人建立官僚系統,推行漢化改革,從而對孝文帝教育所致。孝文帝親政三年後,將首都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到了河南洛陽,其直接原因是要擺脫軍事貴族的控制。
2.2、北魏主要的軍隊駐守在帝國的北部,靠近長城的六個軍鎮,分佈在今天內蒙古的地區,離原先的首都平城比較近。如果遷到深入內地的洛陽,軍事貴族與軍隊分開,其勢力自然就小了。孝文帝連蒙帶騙,把一部分的軍隊和貴族帶到了洛陽,並迅速推行全面漢化改革,要求一同去的鮮卑人改漢姓說漢話穿漢服與漢人通婚?這看上去是文化水準不高的鮮卑人提升了自己,促進民族大融合,但對帝國而言有著巨大的危險。
2.3、北魏之所以成功統一北方,建立穩定的大帝國,在於它建立了一個二元政權,同時整合了草原與中原的兩種統治邏輯。一方面北魏的軍事力量由出生草原的六鎮軍人構成,有極強的武力,可以扛得住其他胡人的攻擊。另一方面從中原輸送過來的財富,使北魏的兄終弟及的草原繼承秩序,轉化為中原的父終子及,破解了遊牧民族週期性的繼承危機。而孝文帝遷都並漢化,不再認可鮮卑人的身份,影響軍事貴族的向心力,致軍隊離心離德狀態出現,孝文帝死後不多久,六鎮的官兵暴動,北魏的王朝土崩瓦解。
3.1、六鎮官兵中有兩個厲害角色,鮮卑人高歡和宇文泰,他們住在相距並不遠的懷朔鎮和武川鎮(今包頭和呼和浩特附近)。在北魏滅亡天下大亂之中,他們先是跟著別人混,後各自扶持一個北魏的王室成員成立了新政權。高歡主導東魏定都鄴城(今邯鄲附近),宇文泰主導西魏定都長安。兩人依託各自的國家苦鬥多年,均未能消滅對方。
南朝被篡位,立國依次分別是宋齊梁陳
3.2、高歡主導的東魏,後在其子手上變成了北齊。北齊的核心在中原,人口財富都多,本來更有優勢,但高歡看到孝文帝漢化的問題,就使勁將帝國往鮮卑化方向拉。鮮卑人高興漢人不高興,同樣不能整合內部力量,他的優勢發揮不出來。宇文泰的西魏是後來隋唐帝國的母體,他主要在陝西關中地區,人口和財富沒法跟高歡的東魏相比較,但他想法設法把手下所有人的力量都發揮出來了。
3.3、宇文泰先安撫鮮卑人,要求鮮卑人恢復鮮卑姓,甚至要求漢人給自己起個鮮卑的姓氏。而對漢人採取了一個極有想象力的辦法:“復周禮”。周禮是儒家文化最高的理想之一,之前並沒有人做到過,而鮮卑人宇文泰做到了,就一下收服了漢人的人心。而且這一招讓宇文泰一下子獲得了比誰都強的正統性,不管是當時高歡的北齊,還是南方的陳,都沒有他的正統性強。以至於宇文泰的繼任者篡奪了皇位之後,新國號就是周,史稱北周。
4.1、既然“復周禮”那麼重要,為什麼不是中原漢人而是鮮卑宇文泰恢復了周禮呢?周禮是周代早期貴族們的行為規範,那時的貴族都是軍事征服者出身,它實際上是一種由貴族所主導的兵民一體的社會秩序。但在中原,貴族先被君主碾壓了,後出來的世家大族又很快墮落了,沒有了社會基礎,何談復周禮?但草原上有現成的軍事貴族,只要把他們的身份用周禮重新規定一下,再依照周禮把漢人也都整合進來,整出一個兵民一體的結構,這件事就大致成型了。
4.2、宇文泰把他在武川鎮的兄弟們封為柱國大將軍,下面再設大將軍,大將軍下面再設定開府,一共形成了12大將軍,24開府,由此形成了府兵制。而鮮卑軍人和漢人士兵都被整合在裡面,各種力量就被有效的動員起來。這樣在宇文泰的地盤,雖然人少錢少,但效率更高。(府兵制是北周以及後來的隋朝能夠一統天下的一個至關重要的軍事基礎,當中的軍事貴族被稱為關隴貴族集團,這是在隋唐歷史中舉足輕重,影響帝國命運的一個群體。)
4.3、在武川鎮的柱國大將軍中,有一個傳奇人物叫獨孤信,他的女兒們嫁給了前後三個朝代的皇帝,是名副其實三朝帝國的岳父:大女兒嫁給宇文泰的兒子,後來成為了北周的皇后。小女兒嫁大將軍楊忠的兒子,即後來的隋文帝楊堅,她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獨孤皇后。四女兒嫁另一柱國大將軍李虎的兒子,生了個兒子叫李淵,就是唐高祖。李淵後來追封其母為皇后。
5、宇文泰治下的北周,開創性地混一胡漢,征服了北齊,一統華北。很快楊堅取代了並建立隋朝,又一鼓作氣征服了江南的陳朝。至此,自東漢末年,除西晉的短暫統一外,已經分裂了近400年的東亞大陸,終於重歸統一,並最終形成了大唐帝國。
草原的視野與武功,中原的精神與財富,被整合成一體,胡漢混血的隋唐皇室,終於將出自中原的儒家普世主義理想,現實化為一個莊嚴恢弘燦爛奪目的世界帝國。
-
3 # 歷史名將錄
1、北魏孝文帝收馮太后影響接受整套儒家思想,為了削弱軍事貴族的影響遷都洛陽,推行漢化政策。孝文帝死後,抵制漢化的軍事貴族兵變,北魏滅亡,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加上南朝形成後三國時代。
2、高歡主導東魏定都鄴城,控制中原,本來佔優,但是鮮卑化的政策沒能呼叫漢人。宇文泰主導西魏定都長安,控制西北。必須調動所有資源才能成功。對鮮卑人,恢復鮮卑姓漢人也要取鮮卑姓;對漢人恢復周禮。鮮卑人和漢人整合一起,形成府兵制。宇文覺篡權建北周,滅北齊。楊堅篡權建隋朝,滅陳統一全國。並最終形成大唐帝國。
3、府兵制中的軍事貴族稱為關隴貴族集團,是隋唐歷史中舉足輕重的力量。周禮是貴族主導的兵民一體的社會秩序,中原貴族沒落,只有草原有軍事貴族,有復周禮的社會基礎,所以西魏能夠復周禮。
4、草原的視野與武功,中原的精神與財富被整合為一體。胡漢混血的隋唐皇室,終於將出自中原的儒家普世主義理想,現實化為一個莊嚴恢弘、燦爛奪目的世界帝國。
-
4 # 口水雜談
1、北魏孝文帝收馮太后影響接受整套儒家思想,為了削弱軍事貴族的影響遷都洛陽,推行漢化政策。孝文帝死後,抵制漢化的軍事貴族兵變,北魏滅亡,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加上南朝形成後三國時代。
2、高歡主導東魏定都鄴城,控制中原,本來佔優,但是鮮卑化的政策沒能呼叫漢人。宇文泰主導西魏定都長安,控制西北。必須調動所有資源才能成功。對鮮卑人,恢復鮮卑姓漢人也要取鮮卑姓;對漢人恢復周禮。鮮卑人和漢人整合一起,形成府兵制。宇文覺篡權建北周,滅北齊。楊堅篡權建隋朝,滅陳統一全國。並最終形成大唐帝國。
3、府兵制中的軍事貴族稱為關隴貴族集團,是隋唐歷史中舉足輕重的力量。周禮是貴族主導的兵民一體的社會秩序,中原貴族沒落,只有草原有軍事貴族,有復周禮的社會基礎,所以西魏能夠復周禮。
4、草原的視野與武功,中原的精神與財富被整合為一體。胡漢混血的隋唐皇室,終於將出自中原的儒家普世主義理想,現實化為一個莊嚴恢弘、燦爛奪目的世界帝國。
-
5 # 子由拍案驚奇
隋朝與唐朝的歷史,是延續的,是清晰可辨的。可是,在此之前,也就是說,隋唐所接續的政治、經濟、軍事等項基礎來自何方?這又要從後三國時代說起。
所謂的後三國時代,即在南北朝之後,以北與南分別,北魏分裂成東魏與西魏,再加上南邊的南朝,又一個三國鼎立的局面,史稱後三國。
之所以要提到這個後三國,就是因為後三國的一些制度完整的被隋唐二朝所繼承。而要說清楚後三國,兩件事足矣,一件是北魏孝文帝遷都,另一件事為北周的建立。
先說北魏遷都。北魏時期的孝文帝已經是北魏的第七位皇帝,做為鮮卑人政權的鮮卑人皇帝來說,孝文帝卻對漢文化、儒家教育情有獨鍾。
孝文帝親政後沒到三年,徑直把都城從平城簽到了洛陽。至於原因,一是追慕於漢文明的千年鼎盛,再就是故意要擺脫掉鮮卑軍事貴族無形中對北魏一朝的強大控制。都城的遷移,直接甩開了北魏軍事力量身邊虎視眈眈的監控,因為當時北魏的軍隊主要是靠近長城附近的六個軍鎮。
當保守且頑固的鮮卑軍事貴族與北魏朝廷間隔開來之後,躊躇滿志的孝文帝開始要求新貴族與帶過來的軍事將領們迅速的適應朝廷推行的漢化政策;改漢姓、講漢語、著漢衣,乃至於提倡與漢人通婚。
這些基本全部漢化的政策概括起來就可以稱之為一場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大幅度的漢化政策的結果幾乎把鮮卑人的封建王朝轉變成為一個漢人的王朝,在做完這些之後,孝文帝病逝。
可是,漢化政策帶來的風險與日俱增。做為鮮卑胡人政權的北魏,之所以能成功的統一北方,就是因為其來自草原軍事力量的強悍,加之中原文明的穩定性糅合。
但一味的仰慕中原文明,對自己鮮卑胡人身份的遺棄,使得這個由二元文明組成的王朝變得極度傾斜。
孝文帝去世之後,當政的胡太后臨朝隨意性更強,在這種情況之下,鮮卑人六鎮軍兵終於爆發了,北魏王朝土崩瓦解。
北魏消解之後,分成了東魏和西魏,再加上南邊的南朝,這就是我們之前說到的後三國時代。
在這個後三國時代裡,我們且說西魏,為什麼呢?因為西魏可以說是隋朝母體一樣。
這個西魏的皇帝叫宇文泰,這個人不簡單,西魏的大部分疆域在陝西關中地區,單純的論人口、財帛等是無法與東魏和南朝比擬的。
於是,宇文泰走了另一個極端,他一方面去安撫鮮卑人,要求他們恢復鮮卑族的姓氏,進一步提倡漢人也給自己起個鮮卑族的名字。對於這樣的舉措,鮮卑人從上到下,皆大歡喜。
可是,漢族人這裡怎麼辦呢?宇文泰提出了一個口號性的說法;“復周禮”。漢族人基本都知道,孔子終其一生的夢想就是“復周禮”,這也是儒家文化的最高理想之一。
乃至於宇文泰之後的繼承者,雖然屬於篡奪了西魏的執政地位,但是,馬上立國號為周,史稱北周。
北周施行的府兵制被後來的隋朝與唐朝完全繼承。隋唐之所以迅速的一掃天下,最重要的軍事基礎就是這個府兵制。
在北周的旗鼓之下,糅合胡漢制度,軍事征服了北齊,掃清華北軍事勢力,正是在北周的文治武功基礎之上,楊堅取代了北周,建立隋朝,江南的陳朝也被隋文帝楊堅剿滅。
最終出現的唐朝,與隋朝一樣,與鮮卑人與胡人文明有著牽扯不斷的關聯,而這一切,終匯聚於中華文明大熔爐,變幻出數千年璀璨的中華文明,爝火不息。
-
6 # Ilove343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原來北魏北方六個鎮的將領進入關中後,宇文泰成為他們的首領。宇文泰以毒酒殺害進入關中的北魏孝武帝,另立文帝,自己掌握了政權,史稱西魏。
關隴和河東等地豪強地主的力量,在當時有了很大的發展,在東、西魏的爭奪戰中,這些豪強地主都歸附了宇文泰。為了把北方六鎮武將和關隴豪族的力量統一起來,宇文泰組成了以八柱國為核心,以大將軍、開府為主要成員,以府兵系統為基礎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一般就稱之為關隴集團。這是一個依靠武裝力量建立起來、胡漢結合的集團。在西魏、北周、隋和唐初他們都佔據著統治地位。
北周、隋和唐的皇帝都出自這個集團。
回覆列表
建立北魏的鮮卑族和後來的蒙古族都屬於東胡,兩民族的語言有共同的祖源。鮮卑族發源於大興安嶺北麓的鮮卑山。蒙古史權威、原中國元史研究會會長韓儒林先生說:“據近代學者研究,鮮卑為蒙古族。”
早在東漢和帝時,漢大將竇憲擊敗匈奴,鮮卑乘虛佔領匈奴舊地,十多萬戶匈奴人自號鮮卑,加入鮮卑族,同時也把匈奴的文化和原始崇拜帶入鮮卑族,因此,鮮卑族又是東胡與匈奴的融合民族。鮮卑拓跋部極為兇悍,但是鮮卑的文化極其落後,連文字也沒有。然而,他們有蒙古草原狼一樣兇猛的性格和智慧的頭腦,具有超凡的軍事才能,是五胡中最卓絕的一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簡直就像頭神狼王,神武異常。他居然用了不到十年時間,依靠兇猛的鮮卑騎兵,掃平群狼,統一了北部中國。在中國歷史西周以後,開創了第一個由草原民族建立的強悍有作為的朝代。
更有意思的是,鮮卑拓跋像蒙古草原狼一樣愛動腦子極善學習,他們對漢文化極為痴迷,又一次表現出遊牧民族在文化和制度上開拓進取、勤奮學習的民族性格。在馮太后和孝文帝時期,大力倡導全民族學習漢文化並與漢族通婚,幾乎達到全盤漢化的程度。後來百萬鮮卑遷都洛陽以後,完全使用漢語漢服漢制度,甚至將鮮卑姓改為漢性,例如將皇族拓跋氏改為長孫氏。讓南朝漢人來使,一時分不清是到了胡國還是到了漢國。
鮮卑統治北中國長達140多年,這次草原民族對華夏農耕民族的輸血和混血,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所謂輸血和混血,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遊牧民族入主中原以後在遊牧精神和性格上對農耕民族的深刻影響。所謂“輸血”,也就是遊牧精神的輸入;二是種族混血雜交,增強民族雜交優勢,增加新性格人群的數量。“五胡入中華”造成中原大地巨大戰亂,洛陽焚燬,血沃中原,十室九空,人口銳減。戰亂又造成華夏民族第一次規模巨大的民族大遷徙。據史料記載,中州,也就是中原,大約有六七成的漢人逃往江南,這又進一步地減少了北中國的漢族人口。此後源源不斷來自草原的遊牧民族,尤其是鮮卑族,便填補了空蕩蕩的中原和荒涼的洛陽。《中國通史簡編》說:“照江統《徙戎論》所說,關中人口百餘萬,氐羌和鮮卑等族約佔半數。”魏孝文帝從平城遷都到洛陽時,就遷來鮮卑文武百官和軍隊,連同他們的家屬和奴僕,總數不下100萬人。為了學習漢文化和增加人口,鮮卑統治集團親自帶頭實行鼓勵鮮漢通婚的政策。由於居於統治地位的遊牧民族獲得了財產和權力上的優勢,就可以廣泛地通婚納妾多生子女,使得遊牧民族在種族人口繁殖上也取得超過漢族人口增長的優勢。因而,經過十六國和整個北朝長達260多年的民族輸血和雜交混血,北中國實際上已成為遊牧民族與漢族在數量上大致相當的民族混合地區,尤其以鮮卑族的數量和影響為最大。客觀地說,沒有這一次長期廣泛的輸血和混血,就不會有後來偉大的隋唐。
公元581年,北周大丞相楊堅廢掉周靜帝,篡奪鮮卑北周王朝而建立隋朝,他便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隋文帝。因此,隋朝實際上是建立在鮮卑國家的基礎之上的。中原民族實際上是由鮮卑民族等遊牧民族和漢族所組成的混合民族。又由於楊堅篡周建隋,所以鮮卑北周的統治集團也基本上被保留下來。隋朝朝廷充滿鮮卑族官員,連隋文帝的獨孤皇后都是鮮卑人,獨孤皇后是鮮卑大貴族、柱國大將軍獨孤信的女兒。因此,從隋朝的國家政權的組成和民族的構成上說,鮮卑族的比重極大。從民族成份上講,隋朝是鮮卑族和漢族共同創造的偉大朝代。
隋煬帝本人就是一個漢族與鮮卑族的混血帝王。他的生母文獻獨孤皇后,是一個連隋文帝都懼怕的鮮卑悍婦。獨孤皇后的家族連她自己在內,先後出過三位皇后和一位皇太后。她的姐姐是北周周明帝的皇后,她的大女兒是周宣帝的皇后,她的從姐妹是唐朝唐高祖李淵的生母。她的鮮卑家族性格剛勇,勢力強大,深刻影響了北周、大隋和大唐三個朝代。她在皇宮,後宮不敢給隋文帝送嬪妃,她還敢於殺掉隋文帝看中的女人。在隋文帝時期,中原民族性格強健,文化發達。
華人引以為自豪和驕傲的大唐朝,實際上也是鮮卑族和漢族共同創造的一個偉大王朝,是草原狼性格和華夏文明精粹的偉大結晶,達到了古代華夏文明之巔。就像“漢承秦制”那樣,唐朝是唐承隋制。李唐王朝繼承了隋朝皇族,尤其是隋皇族女系母統的強悍鮮卑性格。從性格血統上,李唐王朝的開國皇帝和初期君主都是胡化了的漢人和鮮卑貴族女性的混血兒。唐高祖李淵的生母、皇后、一個兒媳均為鮮卑人。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生母和皇后是鮮卑人,唐高宗李治的曾祖母、祖母和生母是鮮卑人,而李淵的生母就是大名鼎鼎隋朝獨孤皇后的從姐妹。幾代連續雜交混血,幾代鮮卑家族狼性格的持久影響和薰陶,使李唐家族血統裡的漢血比例降到四分之一以下,因此在性格上取得非同尋常的雜交優勢。太宗李世民尤為突出,他的驍勇兇猛頑強的狼性性格堪稱中國帝王之最。甚至,李家也出過李世民的太子承乾那種學胡語,吃胡食,仰慕突厥狼頭軍旗、想解發回草原當突厥人的極端例子。後來太子承乾被唐太宗廢掉。這個極端例子也證明,李唐家族中的草原民族血統和及其影響極重極深。
漢唐這兩個歷史上齊名的大朝代,為什麼會出現“環肥燕瘦”截然相反的審美標準的呢?原因就在於唐朝皇族與歷代華夏朝代的民族血統不同。唐朝“以胖為美”,深刻地反映了李唐王北韓卑族的血統和印記。蒙古人以胖為美,被牧民公認為美人的蒙古女人絕大多數是豐滿女人。而鮮卑族和蒙古族是兩個有著親緣關係的蒙古草原遊牧民族。鮮卑族一定是把狼圖騰和“以胖為美”的審美標準,一同傳給蒙古族了。唐朝“以胖為美”,恰恰又從民族意識的一個審美層面上證明唐朝之所以那麼強悍偉大的性格根源。漢人一直迴避唐朝的遊牧精神和草原血統,實際上漢人很不情願把中國最偉大朝代的大半功績記在草原民族的功勞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