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鏡清

    統帥手握傾國之兵,這麼大的權力,為什麼要投降呢?除非是打了敗仗被包圍沒生路了,或者是受皇帝猜忌沒退路了。

    趙括雖然落了一個“紙上談兵”的壞名聲,但對趙國的忠誠和勇氣還是值得稱道的,至少陷入絕境後沒有投降

    前者如長平之戰中的趙括,他就帶著趙國的傾國之兵四十萬人,結果被秦軍包圍斷糧,即使這樣趙括也沒有投降,而是選擇突圍,死於秦軍亂箭之下。

    章邯投降不是因為戰敗,而是權臣不能容他

    後者如秦末的章邯,他帶著秦軍最後一支主力二十多萬人,在鉅鹿之戰失敗後與楚軍隔漳水對峙相持。章邯派長史司馬欣去咸陽求援,權臣趙高不肯接見,還派人追殺返回的司馬欣。司馬欣逃回後,勸章邯說:“如果能打贏,趙高必定嫉妒我們的功勞;仗打不贏,免不了被處死。”於是章邯率軍投降。

    但是讓將軍率領傾國之兵,皇帝最擔心的還是將軍造反。

    王翦創造了帶傾國之兵而不受君王猜忌的一個典型事例

    例如戰國末期,秦國大將王翦統領六十萬大軍攻打楚國,出征時向秦王“請美田宅園池甚眾”,出關前,又連續五次求賜美田,連部下也開始擔心會不會太過份,王翦卻說:“秦王生性多疑,如今傾國之兵交到我手中,此時唯有向秦王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我除了財物別無他求,否則秦王就會怕我擁兵自立了。”

    大多數君王都不會放心讓大將帶傾國之兵出征,他們寧願自己上,哪怕自己不會打仗

    而更多的情況下,如果要出傾國之兵征戰,往往皇帝或權臣會選擇親征,把兵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例如前秦君主苻堅攻打東晉,就親自帶領傾國之兵百萬,隋煬帝攻打高句麗,也是親自帶領傾國之兵二百餘萬。當然皇帝本身懂軍事的很少,所以上述的(還有很多未舉例的)兩個例子都玩砸了。

  • 2 # 蘇聖西的寶藏

    首先,我們要知道古代的兵權 掌握制度在每一個朝代都有點不盡相同。

    比如說明朝,明代對兵權看管極嚴,兵部和五軍都督府相互制衡,兵部一把手為兵部尚書;五軍都督府有前後左右都督,明代手握兵權的最高將領官職應該是邊軍的總兵官,這才是實權人物。其他的什麼兵部、五軍都督府都是浮雲。

    那麼為什麼古代的將軍很難造反呢?有以下幾點原因。1、古代的將軍。由皇上直接任命,而不是由地方任免。 2、士兵的糧餉、裝備、戰馬誰供給?不都是皇上說給就給嗎? 3、士兵聽命於虎符。比如秦朝,調動50人的部隊就必須有虎符。皇帝手裡一個,將軍手裡一個。兩個能吻合才能調動部隊。

    現在我們就回歸主題。將軍投降了,國家該何去何從?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難回答。在古代一般,去攻擊其他國家並不會輕用全國之力。在發動戰爭時為了保護國家最根本利益。國家的最高層也就是皇帝,會保留至少1/4的兵力在京城。 就算京城內部的。軍隊已經不夠用時,皇帝也會任用其他的地方將軍,達到一種制衡的目的。

  • 3 # 歷史笑春風

    題主說的這個起傾國之兵的事情是在國家分裂的情況下才能看到的。這個時候,中國分裂為幾個國家,國力較小,才會發動傾國之兵。國力強盛,大一統時只會動員一部分兵力。這樣就不會怕將領投降亡國了。

    古代對軍權十分重視,為了防止兵變,採取了很多辦法。宋朝以後採取的分權制度沿用很久,有效防止了兵變軍閥的形成。

    古代對統帥的防範很嚴,一旦發現或者認為將帥不可靠,會立刻殺掉。比如李牧狄青岳飛袁崇煥之流也難倖免。

    在軍隊打仗期間,將領的家屬會被當成人質,如果將帥出現差錯會受到嚴懲。比如趙括,李陵都體現過。

    軍隊中有重臣擔任監軍,時刻監視將帥的舉動。在安史之亂時,監軍就殺了大將封常清高仙芝。

    因此,古代大將投降是除了萬不得已,否則不會投降的。

    當然,因為大將投降而亡國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後晉因為杜威投降亡國,建文帝時候,因李景隆投降而亡國。

  • 4 # 今古講堂

    投降敵人,不是說的那麼簡單。這是由多方面因素制約決定的:

    第一 ,統帥都是選用忠誠度高的將領。這些人往往都是皇帝所提拔起來的非常信任的人員。比如講漢武帝一手從低層提拔了衛青、霍去病。他們都很感謝漢武帝的知遇之恩,不會產生投降敵人的想法。楚漢相爭時,韓信手中握有重兵。蒯通勸說韓信擁兵自立,三分天下。根據史記記載 ,韓信回答說:“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愚,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他的意思就是,我在項羽手下沒有得到重用,漢王對我這麼好,我如果去背叛他,良心上怎麼說得過去?別人又會怎樣看我?因此韓信雖然握有重兵,但是他當時並不願意背叛劉邦。

    第二,投降的顧慮太多。統帥自己在外領兵打仗,而他的家人親友,大多都在朝廷的控制之下。如果自己帶兵投降了,那麼勢必其家人親友要遭到朝廷的清算。也就是說統帥在外領兵打仗,其人質都在朝廷的控制之下。所以,統帥除非下次決心捨棄現有的一切,否則不會產生投降的念頭。如大將王翦領兵出征時,他知道秦王嬴政是個多疑的人,而秦國的軍隊主力都在自己的統領之下。他為了避免秦王嬴政對自己的顧慮,寧可採取自汙的辦法,向嬴政索要大量的財產田地。從而讓嬴政覺得自己只是一個貪財抱負不大的人,以此換得秦王嬴政的信任,從而使自己和家人都能得到安全。

    第三,軍隊內部制約因素眾多。投降敵軍不是統帥一個人可以說了算的,軍隊內部還有其他將領。統帥想要投降,必須取得大多數將領的一致同意才能實現得了。秦末鉅鹿之戰前,趙軍主力被王離的長城軍團包圍,危在旦夕。楚軍統帥宋義領兵前來營救,卻畏懼秦軍是虎狼之師,猶豫不決,不敢主動挑戰。眼看趙軍已經無法抵擋秦軍的進攻, 當時的副將項羽忍無可忍,矯詔襲殺了宋義,奪得了楚軍指揮權。我們可以看到,宋義還沒有打算投降,只是因為懼怕敵人,就被底下人幹掉了。因此作為一個統帥,貿然提出投降敵人的打算,其風險是非常大的,說不定自己就會被手下人殺掉。此外,有的皇帝對統帥不放心,往往還在部隊中安插了所謂的“監軍”。這些人不直接指揮軍事,但是在軍隊中擁有極大的權力,因為他們代表皇帝,統帥作出的重大決定,都要經過他們同意才行。有的皇帝直接把自己的親信太監派出去當部隊的監軍,這些人對統帥形成了極大的制約。宋代、明代這種情況都很多。

    第四,投降敵人得不償失。統帥往往都是在國內地位非常高的武將。他們都渴望透過戰勝敵人、建功立業來獲取更大的功名,得到皇帝的認可和賞賜。如果貿然的投降了敵人,而敵方又會給自己當多大的官呢?難道還會比自己目前當的官兒更大嗎?因此從利益角度考慮,投降敵人真的非常划不來。

    當然,如果軍隊打了敗仗,處於走投無路的狀態,統帥是有可能率領殘兵敗將投降的。不過,此時由於已經打了敗仗,投降不投降已經不重要了。另外,歷史上還有的統帥抱有更大的野心,意圖擁兵自重,甚至自己想篡位當皇帝,這種情況又另當別論了。比如講宋太祖趙匡胤,在領兵出征遼國的時候,被手下的將領黃袍加身,後來領兵返回京城,自己就當了皇帝。這種情況歷史上也是有,但不是很多。前提條件就是,此時的統帥在軍隊中享有極大的權力和個人威信,可以以一人之力指揮全軍。皇帝實際上處於被架空的狀態,才有可能實現。

  • 5 # 史海泛舟擺渡人

    主將如果帶兵投降,國家肯定會陷入危機之中。古代軍隊按照主將的控制能力大小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主將完全控制軍隊,還有一種是主將和副將以及監軍共同控制軍隊。主將完全控制軍隊的時候,主將擁有絕對的權威,只要主將想要投降敵人,這支軍隊很快就會土崩瓦解。主將和副將以及監軍共同控制軍隊的時候,副將和監軍都能夠分化主將的權利,在主將想要投降的時候,副將和監軍能夠制約主將投降的行為。不過在軍隊裡面,真正的決定權仍然在主將手中,主將投降敵人之後,大部分士兵仍然會追隨主將投降。

    在古代有很多將領投降後,士兵跟隨投降的例子。項羽破釜沉舟擊敗王離率領的秦軍後,作為秦軍主將的章邯,在同兩員副將商議之後,帶領20萬秦軍主力投降了項羽。章邯投降之後,秦國喪失了最後一支主力部隊,最終被諸侯聯軍滅亡。而跟隨章邯投降的二十萬秦朝軍隊,也都被項羽殘忍的坑殺了。

    漢武帝晚年派遣李廣利進攻匈奴,李廣利的家人因為巫蠱之亂被抓進監獄,李廣利擔心漢武帝會殺害自己全家,想要透過軍功來彌補過失。由於李廣利急於立功,匈奴人抓住機會,擊敗了李廣利帶領的漢朝軍隊,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李廣利帶領漢朝軍隊主力投降了匈奴。由於李廣利投降讓漢朝損失了大量精銳,一直到漢武帝去世,漢朝都沒有能夠繼續發動對匈奴的大規模戰爭。

    章邯投降間接導致了秦國的滅亡,李廣利投降導致了漢朝國力的衰弱,從這兩個例子不難看出,主將投降敵人的危害非常大,甚至有可能導致一個朝代的滅亡。看到這裡很多人要問,為什麼主將投降後,士兵都會跟隨投降呢?其實士兵跟隨主將投降,也是無奈之舉,主將在軍隊擁有絕對的權威,他的命令士兵很難敢於違背。而且主將投降的時候,往往是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士兵不投降只有死路一條,也就心甘情願跟著主將投降了。

    古代主將投降後,很少出現士兵叛亂的情況。在漢武帝時期,匈奴的兩個部落投降漢朝,一些匈奴人不願意投降,想要在軍隊裡面製造混亂,霍去病帶領精銳騎兵衝殺過去,斬殺了幾個不願意投降的人,將這幫人全部控制住。實際上主將選擇投降的時候,大部分士兵肯定都傾向於投降,否則主將也不敢帶頭投降。不管是古代還是近代,主將投降的情況都無法避免,而且主將投降後,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 6 # 小怪軟體管家

    大家好,這裡是小青春,一個熱愛歷史的小青年!

    題目所說的一個以傾國之力討伐別人的戰爭非常少,但是以傾國之力自衛的就相對較多了!在每個朝代,君主都會特別重視軍權,以防止將軍擁兵自重,帶來謀反的可能。也正是因為這樣,好多朝代才發生鳥盡弓藏,殘殺功臣的事情,哪怕是在尚武的唐朝,儘管將軍們都沒有被殺害,但他們的軍權也受到了嚴格的限制!

    為了防止將軍私自調動軍隊,無論是地方軍還是中央的軍隊,都有他們專用的代表軍權的物件,也就是虎符!虎符分為兩個部分,一半放在君王的手中,另一半放在軍中!當將軍調動軍隊的時候,必須要有皇帝手中的一半虎符,與軍隊中的虎符合二為一,才可以調動軍隊,軍隊只認虎符不認將軍!

    除了利用虎符的作用防止將軍造反外,皇帝還會透過其它途徑來控制將軍利用兵權造反。比如,皇帝可能會派遣自己的心腹人員一同前往作戰,甚至在軍中官居要職,用來監督將軍的行為,畢竟是皇帝的心腹,很多的將軍都要小心對待。另一種方法就是留下人質了!而這一方法,也是古代皇帝們常用的手段。畢竟,一個國家的將軍位高權重,他的家眷也自然都在都城生活。將軍外出打仗時,不可能拖家帶口,於是皇帝就會仔細看管將軍一家人。如果將軍一旦萌生了造反念頭,那這位將軍的家人就危險了!

  • 7 # 小小小百科全書

    首先皇帝選擇信任重用的將領一般都是皇帝極為信任的人。能讓皇帝委以重用的將領都是皇帝的死忠粉。首先客觀上講他們不可能造反。其次從唐代開始將軍領兵征戰之際皇帝都會派遣監軍或者督查官隨軍一起出徵。這些監軍可能是密探也可能是一個固定的官職。或者是宦官監軍。他們這些人對於皇帝極為忠誠,而他們隨軍出征的目的就是防止軍隊之中有人造反或者欺瞞皇帝。而且他們有權在將軍造反的時候接管軍隊剷除叛亂。有了這麼一個監督部門存在基本上就萬無一失了。

    而且在古代將軍雖然領軍在外征戰。但是將軍的妻兒老小可是必須要留在京城的。一方面皇帝為了照顧作戰將軍的家屬讓他沒有後顧之憂。但更重要的是把將軍家屬當成了人質。這都是為人所共知的事情。將軍為什麼造反?為了就是自己的野心。但如果為了自己的野心使得全家死絕。相信沒有哪個將軍願意這麼去做。而且還是在能否達成所願的情況下。

    再說了俗話說的好“兵馬未動 糧草先行”。除了人質,監軍之外。糧草也是皇帝控制軍隊的一種手段。外出征戰的大軍糧草基本上都是有朝廷運輸供應。而且一般來說隨軍的糧草都不會太多。撐死了也就帶個十天半個月的。其餘的糧草都得隨時隨地的運輸補給。如果在外征戰的將軍敢造反。朝廷直接把糧草供應一斷了這就已經贏了一半了。一直軍隊沒有糧草支撐就好像是無根的蜉蝣一樣。沒有糧草想要造反也只能是一場玩笑而已。

    最後想我剛開始所說,古代將軍只有指揮權。並沒有對軍隊的實際控制權。說白了將軍在軍隊中沒有任何親信。將軍造反必須得有人響應。一個將軍造反如果沒人響應的話那不就是一個光桿將軍嘛。除此之外,在古代任何事情都要講究一個“名份”。將軍造反必須得有足夠充分的理由。只有師出有名了別人才會追隨你跟你搏一把。如果你沒有任何理由突然造反的話在大義上就站不住腳。首先士兵就不會追隨你。天下其他人也會群起而攻之。那麼這種造反是必敗無疑的。

  • 8 # 倒騎毛驢走天涯

    我覺得這個問題問的好,因為很多國家就是這麼亡的,比如柴氏的後周被他的禁衛軍大將趙匡胤拿走了,司馬氏的晉朝先是被大將桓玄後被劉裕徹底拿下,說起晉朝就想起曹魏,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就是曹魏大將!

    我們對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長歌欽慕不已,對他的善待大臣更是佩服。衛國公李靖,幫著太宗掃平四海統一天下,可我們也應該知道,別看李衛公打了那麼多勝仗,但每一次統帥基本都不是他,他只是行軍大總管,主抓軍事,這就是太宗的高明之處! 衛青霍去病這類的統帥更是皇后兄弟外甥。徐達和朱元璋基本算是拜把兄弟,後又是兒女親家,最後朱元璋一隻鵝送給親家!

    可以說沒有放心的,只是看怎麼辦的讓皇帝放心才是關鍵!

  • 9 # 南朝居士

    打個比喻,一支軍隊裡,除了主帥,還有多名副帥,若干高階將領,還有監軍代表皇帝持節監軍,還有負責後勤補給的官員,

    這些高階將領不會都是打醬油的,這些人支援主帥,主帥才有權力,這些人不支援主帥,主帥屁都不是。

    你之所以有這個問題,是想當然的認為,這隻軍隊主帥說了算,想幹嘛就幹嘛,其他人都是打醬油的。

    實際上呢?大家都不是吃素的,這些人都是皇帝任命的,都只對皇帝負責,他們的作用就是制衡主帥的,何況還有一個代表皇帝的監軍。

    打個比喻,鍾會造反的事。

    鍾會鄧艾聯合伐蜀,衛瓘持節監軍,給兵千人。

    《晉書·卷三十六·列傳第六》:鄧艾、鍾會之伐蜀也,瓘以本官持節監艾、會軍事,行鎮西軍司,給兵千人。

    衛瓘是如何抓住鄧艾的?

    衛瓘在夜裡到達成都後,向鄧艾手下的將領發出檄文,聲稱“奉詔捉捕鄧艾,其餘的人一概不予追究。如果向朝廷軍來報到,爵位賞賜就和之前一樣;如果膽敢不出面,就誅滅他三族。於是第二天雞鳴時,鄧艾的屬將們紛紛趕來衛瓘軍營中,只有鄧艾還在帳內未出來,於是鄧艾被捕。

    鄧艾是主將,他手下將領都是他的嫡系嗎?顯然不是。

    武將想造反,必須解決兩個問題,

    一是後勤補給能力。

    二是手下將領的人事權,讓他們利益捆綁在一起。

    如果後勤補給不能解決,造反就等著找死。

    如果不能把手下將領的利益捆綁在一起,怎麼能讓他們跟著你造反呢?

    如果手下將領不是你的親信,你就敢造反,那麼,手下將領就可以踩著你的人頭往上爬。

    而皇帝是如何控制武將的呢?

    要知道,皇帝連親兒子都不會信任,怎麼會信任一個武將呢?

    當然,武將也不大會忠誠,只要武將實力大了,沒有了制約,大機率是會造反的。

    所以,皇帝只會設定有效的制約機制,讓你不得不忠於皇帝。

    皇帝讓武將忠誠,大約也是從後勤補給和人事任命著手。

    就是在軍中設定眾多跟主將級別相當的人,這些人的任命權在皇帝手裡,不是主將任命的,就不大可能跟著主將造反了。

    其次,在駐地周邊設定同級別的將領來制衡你,只要你造反,其他軍隊就可以剿滅你。

    所以,你只要知道,主將在軍隊裡不是說一不二的,他之所以有權力,是皇帝任命的結果,並不是這隻軍隊就是他的,如果產生這種錯覺,會死的很難看的。

    手下高階將領支援他,也不是因為這些人是他的嫡系,而是因為他是主將,一旦他造反,他的權力基礎馬上就失去了。

    古代軍隊中比較流行下克上,也就是高階軍官殺了主將,而取代主將的位子,

    沒有手下將領的人事權,就想著造反,那純粹是在找死。

    其實,你問這樣的問題,是沒做過管理,等你做了管理,就知道沒那麼簡單了。

    比如,讓你做縣令,你就知道,一個縣裡有多少跟你級別差不多的人的,

    或者,一個公司裡,老總一人,副總少的五六人,多的十一人,你是老總,想一言九鼎?

    為什麼副總多?真的是因為老總日理萬機,操勞過度,給副總讓你減壓?

    不,是為了制約你的,制約什麼呢?想想看,而且,這些副總的人事權在上級,老總是不能管你的帽子的,所以才能制約你。

    一個公司尚且如此,一支軍隊的制約,想想看。

    所以啊,投降敵國是做不到的,擁兵自重或者造反其實也很困難。

    而且,這種事也只可能是軍閥化的軍隊,皇帝的軍隊裡不大可能出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火影》中的綱手不怕水戶門炎和轉寢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