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wangzhiminpan
-
2 # 大唐柳侯
目睹英軍就知打不贏的琦善與書生論兵的林則徐
琦善在大沽口接收投書眼看到了英軍的實力。原先腦海中朦朧渾沌的“泰西”,已經物化為具體實在的“火焰船”等諸般利器。因而知道無法打贏。而與洋人接觸多得多的林則徐,還在相信英軍“腿足裹纏,結束嚴密,屈伸皆所不便”甚至“一僕不能復起”,因此五陸戰能力。而其設計的種種戰法,可謂是書生議兵的典型,全憑著感性認識的推論,在頭腦或紙面上演繹,並未慮及在交戰中實際操作的可能性。設計得越周密,距實戰越遠。這是書生議兵最容易犯的錯誤。
在態度上,琦善與林則徐也有極大區別。
忠心做事的琦善與先考慮名聲的林則徐
人與人的想法就是不一樣,琦善想的是如何哄弄走這些咱打不過的瘟神,完成皇帝交待給的任務;關天培等想的是如何增兵,好打過英夷;林則徐想的是,戰死乃分內之事,關鍵是戰敗的原因,死前也得說清楚。別替人背黑鍋,即使當時的統治者不理解,後世好歹能揚名立腕兒。
再次心態之下,那些遭時評唾罵的實事,自然也只有琦善這樣的大臣來幹了。
但行文至此,不能不說明得失,琦善的種種被優點,也一句就是那個時代封建專制制度下一個臣子的“優點”,他逃不脫自身的侷限--也就是他終究只是個封閉落後帝國的官僚。
琦善終究只是傳統封閉的中國一個無知傲慢的官僚
在留今的大量奏摺中,琦善用以描繪英國最典型的詞彙是“夷性犬羊”,這也是當時官員的常用套語。“而今之在粵者,名為兵目,尤為野蠻之人,禮義不知,廉恥不顧,皆得在場惟(為)所欲言,紛紛藉藉,無非扛幫,肆其鬼域技倆。既不能以理諭,亦難以情遣。”這些用語,顯露了琦善只不過是一個墨守“天朝”觀念,對世界大勢渾渾噩噩的官員。
無法彌補的知識背景:舊官僚對當時世界一無所知
琦善主要在北方任官,與西方沒有直接打過交道。他不知道地球是圓的,更不知“暎咭唎”位於四大部洲的哪個角落。在天津,他初見英國軍艦,大為震懾,但並未改變英國屬“化外蠻夷”的基本觀念。只不過是一個墨守“天朝”觀念,對世界大勢渾渾噩噩的官員。時代的背景,規定了琦善的思想,而琦善的思想,又制約著他對英絕無卑媚仍不失傲慢的舉止。他以堂堂天朝的“大臣爵閣部堂”自居,又怎麼會將泱泱大清賣給連地處何方都弄不清楚的“化外蠻夷”?
一系列的侷限和限制導致了琦善居然試圖用可笑的手段對付英華人。
舊官僚外交的弄巧成拙:用官場狡獪手段糊弄洋人
按照琦善搪塞英華人的說法,9月13日他給懿律的兩道照會,前一道是朝廷的正式答覆;後一道是據道光帝“相度機宜”的諭旨,以直隸總督的身份進行勸告的“說帖”。此時道光帝尚未同意賠償煙價,琦善雖有此心,但也不敢承擔義務,故“隱約其詞”。他畢竟沒有近代外交知識,分不清對外國說來,朝廷或直隸總督都代表政府,都應承擔責任;個人的“說帖”不應由官方名義出現。退一步說,即便是“說帖”,琦善這種“隱約其詞”的方法,又哪裡像是辦理近代外交的模樣?
舊官僚的務實沒有遠見:戰後並未受到觸動主動反思
從1843年復出到1854年病故,我們從琦善這11年的經歷中,看不出任何由於這場戰爭而發生的旨趣變化。除了在駐藏大臣任上因英國窺測有過一次小小的交手外,他的主要氣力仍放在傳統事務上,最關心如何再邀聖恩。我們不知他內心中是否反省,但他未為中國的變革作任何有益的事卻是真實。從琦善戰後的表現,我們又可以認定,他在戰時的避戰策略,只是一種苟安,並無長久的打算和通盤的思考。而在19世紀險象環生的世道中,如此苟安只會將中國一次次帶入噩難,是不值得欣賞的。
當認清了琦善此人在鴉片戰爭中體現出的優勢和缺點後,我們就可以理解琦善在鴉片戰爭中的行為,一擊反思為何他在後世成了徹底的反派角色。
琦善背上罵名根源:天朝思維堅持舊路被打敗也不服輸
蔣廷黻曾設想,假日林則徐不被罷免,則必然也會戰敗,但林敗則中國會速和,速和則損失可減少,是中國的維新或可提早二十年。不過,果如他所言,不罷林則徐,林則徐戰則必敗。但是華人會不會因此而服輸,則大可懷疑。因為天朝之所以為天朝,就在於它永不服輸的那種執拗與矇昧。天朝什麼時候服過輸?可以說,天朝直到滅亡的那一刻,都對西方不服輸,西方夾著尾巴打天朝,天朝翹著尾巴挨人打。天朝頭跌地上了尾巴依然翹在天上。這就是天朝風度!直到滅亡大清朝仍沉浸在“萬國來朝”的天朝幻境中。
從這個角度上說,琦善成為“賣國賊”也就成為了必然。
琦善不但是道光皇帝的替罪羊更是整個舊道統的替罪羊
忠奸的理論所能得出的最終結論是,鴉片戰爭反而是證明了中國的聖賢經典、天朝制度的正確性,壞就壞在一部分“奸臣”並沒有照此辦理。於是,中國此時的任務,不是改革舊體制,而是加強舊體制。那些沒有辦法找到中國失敗真正原因的史料作者和著作家們,正是讓“奸臣們”承擔了本應由中國舊體制承擔的責任,從而就像保全皇帝的名譽那樣,保全了中國的性理名教、文物制度的地位。琦善不僅做了道光帝的替罪羊,而且還做了中國舊有道統的替罪羊。
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琦善被宣傳成“賣國賊”也就順理成章了。
-
3 # 白浪疊雪
林則徐可以說是近代史上對抗侵略者的民族英雄。虎門銷煙則表現出了林則徐面對國事衰微,百姓積貧積弱所做出的一種決心。這是非常需要勇氣的。正像他說的話”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不顧個人榮辱,林則徐不可能不知道英國的強大,作為睜眼看世界的最早一批人和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魏源是好朋友。如果失敗,很可能被政敵攻擊,被朝廷當做替罪羊。事實上果然是這樣。清政府衰敗無能,琦善是滿族大臣,對林則徐早有不滿。藉此機會攻擊構陷是順理成章的。鴉片戰爭失敗後琦善就作為代表敲定了與西方列強的不平等條約,近代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琦善作為政治打擊對手以及守舊自保決定了他會與林則徐相反乃至水火不容。
-
4 # 被耽誤的廚子
林則徐是無知無畏,貿然開戰。林之前我們還是堅持中國天朝大國,世界中心,根本不知道還有其他幾個大洲和國家。義律開始的時候還是比較剋制,但是林因為無知犯了輕視無知的毛病,當時還以為洋人腿不能彎曲,準備了好多竹竿,所以大敗。然後還欺騙朝廷,誤導了對洋人實力的認可。
敗後林才開始醒悟,這時林從澳門請來翻譯,譯出很多外文資料,才知道美洲,土耳其,等世界的情況。林被貶新疆路上,把這些資料給了好友魏源,才讓魏源寫出來《海國圖志》,只可惜當時大多數人的認知堅決不接受,還是認為自己天朝上國,最後《海國圖志》成了日本明治維新的重要啟蒙讀物。
林後朝廷派的長沙將軍,更是牛鬼蛇神,相信什麼汙物可以治洋人,廣州城到處撒的糞便,真是汙穢不堪。依然大敗。
琦善去時已經是敗而再敗,這種情況下琦善接受的資訊比較多,已經能夠判斷出洋人的實力和目的,所以才能客觀務實的去解決問題。
真實的歷史總是這樣滑稽!
-
5 # 愛思考輪船6N9
別為清統治者變白了他們有戰功與|經濟輝煌的經濟時代但頑固思想害怕漢族動亂而阻礙社採正常發如與明朝口寧遠之戰7明會用大量火繩槍與紅夷炮必陣前炮與俄雅克薩之戰都沒引起皇帝對火器重視導致鴉片戰爭等戰敗
-
6 # 小麥愛歷史
林則徐禁菸的功績,彪炳史冊,在廣州主持禁菸大局,和對英交涉期間,也展開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主持編輯了有關西方政治經濟的相關資料,蒐集了情報,開始主動了解被封建士大夫視為化外蠻夷的西方國家。
在那個萬馬齊喑究可哀的封閉時代,完全稱得上是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為國家民族做出的貢獻,也完全稱得上民族英雄四個大字!
但林則徐很不走運,遇上的領導,是清宣宗道光皇帝這個庸碌無為,懦弱無能,目光短淺的愚頑之人。
英華人的堅船利炮,清軍大敗虧輸,連遭敗績,損兵折將,更是讓英軍兵鋒直逼大沽口,滿朝震動!
當時負責天津防務的,正是直隸總督琦善。
琦善當年,被林則徐上奏章彈劾過,還因此丟了官職。早就對林則徐懷恨在心,抓住機會,立刻向道光帝建議,和英華人和談。
驚慌失措之下,道光帝立刻命令琦善,負責和英軍的接觸。
丟了面子的道光,又心疼消耗巨大的軍費,心裡早就對“惹出事來的”林則徐很是不滿。琦善也體察上意,藉著和英華人接觸的機會,把責任全部推給了林則徐。
道光帝立刻對林則徐進行了懲處,任命琦善為欽差大臣,南下廣州,與英華人談判。
可以說,琦善之所以主和派,很大層度上就是因為林則徐是主持禁菸的,英華人發動戰爭,北上天津大沽口,威脅京畿,是林則徐禁菸引起的。
作為老練的官僚,他知道,這是打擊政敵的大好機會!
更何況,道光帝也已經對林則徐心生不滿。
他這樣做,就是為了打擊政敵!
回覆列表
1.歷史教科書的紅黑榜上,在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排在紅榜第一的自然是民族英雄、禁菸鬥士林則徐,而他的對面是被釘在恥辱柱上的民族敗類、賣國賊、奸臣琦善。
天朝與英國第一次交戰以失敗而告終。舉國上下基本都把失敗的原因歸為琦善代替林則徐——林則徐是堅定的主戰派、琦善是懦弱的主和派,如果不是琦善取代了林則徐的指揮官位置,天朝士兵一定不會節節敗退,最終的勝利一定屬於華人。這樣斬釘截鐵的結論,隨著一代又一代教科書的綿延而流傳至今。
然而有識之士早就指出:林則徐根本無力阻止天朝的潰敗。而琦善與林則徐不一樣,他是堅決主和的。
歷史學家蔣廷黻更認為:琦善堪稱近代以來的第一位外交家。
2
鴉片戰爭源於天朝的禁菸政策。當時禁菸有兩派:一派是弛禁派,主張從實情出發,收取高額關稅再自己種植鴉片,以結束白銀外流的貿易逆差局面;一排是嚴禁派,主張殺無赦斬立決,鴉片一律銷燬、吸食者一律咔嚓。
天朝總指揮道光皇帝被嚴禁派的一句話深深打動:“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這句話正是出自林則徐的筆下。所以深以為然的道光帝,派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去鴉片走私猖獗的廣東禁菸。
林則徐以能吏聞名,他到廣州之後,以斷絕外商食物飲水供給、威脅人身安全的方式,迫使鴉片商交出了所有鴉片,然後來了一次漂亮的虎門銷煙。但問題在於英國政府對此表示了強烈抗議,他們認為對英國臣民的此種行為與向英國宣戰無異,於是派遣了一支艦隊,北上前往天津,想要找道光理論。
此時主管北京天津地區事務的直隸總督,正是琦善。他是滿族正黃旗人,世襲一等侯爵,家世顯赫,他自己能力也很強,是以一路青雲直上,深受道光賞識。他在京畿地區禁菸,也是成績斐然。他最初對於“夷人”的態度簡單而堅決:來了就打,打得讓他們連媽媽都不認得。
但載炮28門的英國軍艦窩拉疑號輕而易舉地就駛入了白河口,這讓從普通一兵到琦善深感震動。他們原來以為英國軍艦吃水深、無法進入中國內河,只能在海上耀武揚威。但目睹軍艦在大沽口自由來去之後,他們知道:這表明英國軍艦有足夠的能力沿白河而上,直接炮擊天津城——而問題在於天朝對此並無對策。
在給皇帝的一份長篇奏摺裡,琦善詳細彙報了他所判斷的英國戰力。他說英國的軍艦都非常堅固,沒有七八千斤重的大炮,根本打不穿。而他們的炮都是銅炮,炮彈可以達到28斤,這都是我方沒有的利器。唯一能給他們造成威脅的只有大炮,可目前最管用的大炮,居然還是明朝時在山海關設立的那幾尊炮。
參觀完英國軍艦後,琦善成為第一個對敵我實力和戰爭前景有清醒認識的天朝大吏,他的態度也由起初的主戰變為主和。他那時就已知道:一旦開戰,天朝必敗無疑。
而林則徐對英國軍艦的對策是:派遣水鬼鑿船和用木製小船近戰火攻。如果說琦善對形勢不過是一知半解,林則徐基本就是無知無解。
3
道光之前跟林則徐有過交待:鴉片不管怎麼禁都沒問題,千萬不要給我搞事,國家沒錢,不想打仗也打不起仗。如今英國艦隊都開到天津來告御狀了要求賠償,道光一怒把林則徐革了職,改派琦善去廣州跟英國談判代表義律協商解決問題。
義律要求賠償2000萬元,琦善討價還價降到600萬元;義律還要求開放通商口岸、廢除外商做生意必須透過中國商人的行商制度、以及割讓香港等要求。這些要求琦善聽在耳裡心驚肉跳,但他不敢答應,更無權答應——最終決定權在道光帝。義律說,不答應就只有刀兵相見了。
道光聽了琦善的彙報之後龍顏大怒,覺得這幫蠻橫無禮的夷人簡直太過分,不知天高地厚,還真當天朝這隻老虎是病貓了。此時朝中主戰派也一片鼓譟,說早就該給這幫夷人一點顏色瞧瞧了。從皇帝到大臣,一大群對世界形勢、敵我實力一無所知的人都在高呼:要打、要痛打、要打得他們跪地求饒。
但只有極少數如琦善這樣的人心裡清楚:打不過。就在道光下旨給琦善不準再協商予以夷人迎頭痛擊的第二天,虎門炮臺被英軍攻陷。清軍傷亡七百餘人,英軍受傷38人而無陣亡。
這是出乎包括林則徐在內的許多人的意料的。一直以來,天朝上下都堅定地認為英華人“不善陸戰”,因為他們的膝蓋不能彎曲,連下跪都不會。林則徐對高高在上的皇帝表示:英華人一打就倒,倒下就爬不起來,一個普通的百姓都可以從容地割掉倒在地上的英國士兵的首級。林則徐對接地氣的普通百姓釋出告:專打英華人的膝蓋,那是他們的七寸。
但打敗了總是要有人背鍋的,國內輿論傾向於認為:虎門炮臺之所以失陷,不是因為技不如人,而是因為有內奸破壞。內奸是誰呢?就是琦善這賣國賊。
4
琦善曾經指責林則徐:他在處置禁菸事務上的冒進和魯莽,是造成英華人勞師遠征的主要原因。現在戰事不利,林則徐開始反戈一擊了。
林則徐給朝中身居要位而且立場相似的高官寫了不少的信,反擊琦善對他的指控,同時宣告恰恰相反:英華人一開始不敢進犯廣州,是怕了他林則徐的鑿船水手和火攻船。現在琦善倒行逆施,“懈軍氣,頹志氣,壯賊膽,蔑國威。”總而言之,琦善是個吃裡扒外的綏靖分子。
朝中大員紛紛為這樣的言論點贊。以他們的認知能力,是不會相信嚴陣以待的我天朝士兵、竟會打不過人少力薄的區區英國遠征軍的。他們覺得在正常情況下,應該把英華人揍得哭爹叫娘才是。現在竟然打敗了?一定是有內鬼破壞。林則徐覺得自己沒有責任、天朝沒有責任,責任在琦善。
琦善暫時沒有精力理會這些,他那時要竭力把開戰的英華人重新拉到談判桌上來,爭取息事寧人。此時義律提出了一份和約,要求割佔香港、賠款600萬元、平等的外交往來等。而琦善也收到了道光對於這份和約條件的答覆:給我打,不準再談,“朕志已定,絕無遊移。”
不談,打不過;要談,那就是抗旨。琦善夾在受氣的風箱中兩頭為難,最終他竟然作出了一個不顧身家和政治前途的選擇:違旨前往虎門與義律再次談判。最終雙方促成了一個初步條約,即《穿鼻條約》,主要內容包括:香港割讓英國但中國有稅收管理權;賠償600萬元;兩國今後以平等地位交往;開放廣州貿易等。
這已經是琦善在當時的情況下,能為中國爭取到的最好結果。看看之後《南京條約》變本加厲的內容,就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但英國外相巴麥尊不滿意,認為得不償失;而道光帝更不滿意,認為喪權辱國。兩國不約而同,都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
於是道光把琦善撤職嚴辦,抄家拿問;而英國則將戰爭威懾升級為了更上一層樓的區域性戰爭。戰爭的結果,就是中國一敗塗地,不得已被迫簽訂了《南京條約》,承受了比《穿鼻條約》更慘重的割地賠款的損失。
琦善被關進天牢的時候,可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朝廷認為他與英華人串通出賣國家,吃裡扒外渾水摸魚;英華人認為他不過是一個不值得信賴的騙子,談判桌上說話不算數;士大夫如左宗棠更是痛心疾首:如果不是琦善而是林則徐,哪會有失敗嘛。
這樣的結論一直流傳到了教科書中。但教科書上沒寫的是:琦善在戰後不久就被道光帝赦免,而且接著還做了兩任封疆大吏。道光吃過虧之後才明白:琦善一力主和、努力談判的選擇才是最務實和正確的。可惜世上沒有後悔藥:中國付出的代價是《南京條約》,而琦善付出的代價是揹著秦儈式的罵名一個多世紀。
5
中英鴉片戰爭是一場完全不對等的戰爭,是一個工業社會國家對一個農業社會國家的必然勝利。一貫固步自封、妄自尊大的天朝既看不到武器裝備和軍事戰術上的差距,更看不到制度上的優劣。
所以,其實不管是琦善還是林則徐,只要開戰,天朝都是必敗無疑的。和“賣國賊”琦善相比,或許只是林則徐的運氣更好:他提前被罷免了。
歷史學家蔣廷黻曾感慨:林若不被罷免,則必戰,戰則必敗,敗則名聲大壞。但林則徐敗了中國會加速求和,求和則損失可減少,而中國認清形勢追求維新的速度會加快。之所以鴉片戰爭之後仍然一如從前,就是時人認為不是打不過,而是能打的林則徐沒有機會。
結果就是,雖然這場戰爭戰敗了,但並沒有打醒朝野上下。輿論普遍認為:戰敗是因為派上了秦檜式的琦善,而沒有重用岳飛式的林則徐。一次戰敗不能讓中國吸取教訓,於是二十年之後又有了第二次鴉片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