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林默之健龍達人
-
2 # 千千千里馬
王羲之所處的時代,是國家分裂為南北對峙的混亂時代。黃河以北是北魏,長江以南地區是東晉。
王羲之從北方西晉逃出來的時候,只有八九歲。東晉在司馬政權的統治之下,並沒有有所作為,朝政非常荒謬。王羲之一生在政治上也難以作為。
但是,王羲之家族是一個政治文化勢力很強的家族,東晉的政要部門,都有王羲之家族的成員,老百姓認為,這是一個“王馬共天下”的政治局面,你就可想而知,王獻之家族有多厲害。
但是,東晉的皇帝沒有一個是可以作為的。政治非常腐朽。王羲之從激情慷慨到逐漸對政治失去信心,就把自己的精神寄託在書法研究之中了。
東晉時代,還是一個隸書的時代,但是,也出現了楷書的上升趨勢。
例如,王羲之家族都很欣賞鍾繇的書法。王羲之經過很長時間的學習,終於創造了自己的書法面貌。
民間有一個傳說,說王羲之為了練字,經常心追手摹,有一次,他居然晚上睡覺前,還在夫人的背上練習鍾繇的書法,夫人很煩他,就說,你何不在自己體上寫字?偏偏要在別人體上寫呢?
本來夫人就是煩他打擾睡覺,可是王羲之恍然大悟:寫字真的不能老是在別人體上寫字,我應該有自己的字型。
於是,王羲之很快就寫出自己的字型了。
這個民間傳說也許不是事實,但是,道理是沒有問題的。
王羲之之所以成為一代大書法家,必須有超越古人的努力,才能超越時代,創造楷模。
王羲之的書法是無法超越的嗎?這裡面有很多歷史的道理,可能並不是我們都很清楚的。
首先,王羲之時代他的書法很少流傳和欣賞為什麼這樣說?這是因為,王羲之時代還沒有完全從隸書中解放出來。當時的大眾書法仍然是隸書。當然,這一時期的隸書,也不完全與漢代的隸書一樣,而是有了自己的特色。有些隸書有楷書的筆意了,有些隸書好像“魏碑”那樣方筆很突出,例如像《爨寶子碑》和《王興之夫婦墓誌》就是這樣的隸書。
但是,王羲之沒有在傳統書法,也就是隸書這個體系裡開發書法藝術,而是在行書和楷書這些新的書法裡繼續發展。
楷書三國就已經有一些苗頭了。例如《葛祚碑》就是東吳的一個楷書。
三國和曹魏時期的鐘繇喜歡寫楷書,他的楷書已經脫離隸書的波磔筆畫了,書寫起來比較快。這是書法史上很大的,一件事情。
因為鍾繇的書法很出名,所以,王羲之就學習鍾繇的書法很勤奮。王羲之小時候就受到姑姑衛夫人的影響學習過書法,據說,衛夫人就是學習鍾繇書法的女書法家。所以,王羲之就是鍾繇這個書法體系的書法家了。據說王羲之的叔叔王敦收藏了鍾繇的《宣示表》,王羲之就借來,反覆臨摹。後來,王羲之直接學習了鍾繇更多的書法,終於形成自己的書法面貌了。
其次,高層士大夫階層的書法情趣具有很大的社會示範性前面我們說過,王羲之時代還是一個隸書時代。
但是,像鍾繇、衛夫人、王羲之已經形成一個士大夫階層的書法趣味了,他們喜歡的書法,除了隸書這些傳統書法,最重要的是瀟灑不羈的情趣,喜歡一種輕鬆自由的書法,這就推動了對隸書的改革,形成一股魏晉書法新風氣。
隸書原來就是下層官吏創造的書法,是在篆書時代,對篆書的簡便寫法。後來,高階知識分子也喜歡隸書,這樣,隸書的書法美就提高了很多。
但是,隸書的筆畫“一波三折”這個制度沒有什麼改變。楷書就是要去掉“一波三折”,直接橫畫了。這樣寫字,筆畫就簡單一點了,是書法實踐的一次重大突破。
所以,王羲之就繼承了這樣一個新的傳統,在楷書領域,把字寫得更加簡單便利了。
除了楷書,行書是日常書法,也是寫字最常見的一種字型。這種字型,以楷書為依據,把筆畫的點橫豎撇捺,按照寫字的需要,如同行雲流水般連結起來了,這樣寫字,既漂亮又寫起來自然流暢,還辨認起來很清楚,於是就在高層士大夫中間流行開了。
而高層士大夫階層,他們具有相對權威的社會影響力,因此,天然就是一種社會示範 。
王羲之是這一群士大夫裡最優秀的書法家,當然因為他的書法具備了兩個條件:
1.寫起來方便快捷
2.書法很美觀,包括書寫過程美和書寫筆法美
我們把這兩個元素用一句話概括一下,就是漢字的書寫又好又快了。
相比較以前的書法,美不美,先不說,但是,就方便快捷來說,王羲之的書法,具有絕對的速度優勢,這就是王羲之書法無法超越的原因。
歷史是檢驗王羲之書法的唯一標準王羲之的書法,在王羲之時代或者唐代以前,並不是非常顯赫的書法。
即使是北朝也有一部分書法,是受到鍾繇這樣的書法影響的。
所以,所謂的“魏碑”,其實就是隸書和鍾繇這種類似於楷書的書法的結合。結合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為了漢字書寫能夠達到“又好又快” 的效果。
我們從南北朝時代到隋代看到一種書法的發展趨勢,那就是隸書的影子越來越少了,楷書的面貌越來越清晰了。
所以,唐代就完全成為楷書、行書和草書為主流的三大漢字書寫風格了。這個主流一直到今天仍然沒有改變。
而追溯這個源頭王羲之就是祖宗。他是楷書、行書和草書在發展過程中的集大成者,所以,我們無法超越。
我們無法超越王羲之,主要體現在
第一,王羲之的這個楷書體系無法超越。
第二,王羲之的書法美的基本元素我們無法超越。
第三,書法可以百花齊放,例如清朝提出了“碑學”主張,現代提出了“碑帖結合”的書法美學理想,但是,這些書法美學思想,可以豐富書法藝術,不能超越王羲之創造的楷書、行書和草書這個漢字書寫的主流價值。
今天,我們即使不用毛筆寫字而是鋼筆寫字了,我們的漢字書法仍然是王羲之創造的楷書、行書和草書這個體系,而且是一個主流體系。
歷史事實檢驗了王羲之書法體系,是漢字最合理、最優美的漢字書寫主流。這不需要個人崇拜,也不需要如何推廣示範,歷史的選擇就是最有權威的選擇。
-
3 # 海南老楊
王羲之是東晉時期大書法家。說他的書法無人能超越,這是違心之論。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任何書法大家,都不能成為書法頂峰,儘管王羲之稱之為書聖,其獨特的行草書體,獨步天下。不過把他推上神壇的,實際上是在王羲之死後200多年的唐朝皇帝李世民。
李世民可以說是王羲之的鐵桿粉絲,不僅廣為收羅王羲之法書,而且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撰讚辭,極盡讚美。他評價鍾繇"論其盡善,或有所疑",評價王獻之則貶其"翰墨之病",論其他書家皆謂"譽過其實"。唯認為王羲之"盡善盡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他在親自撰寫的聖教序中,下旨將王羲之的字收集碑刻,死後甚至將蘭亭序真跡帶到墓中一起殉葬。後此後歷代皇帝,都幾乎無一例外的承襲了對王羲之的推崇。在古代皇權至上的社會中,這種推崇,無疑會推動了士大夫階層對王羲之的崇敬,一千多年來,無出其右者。
當然,王羲之的行草,“翩若驚鴻,婉若游龍”。他的字寓剛健於優美,真態多姿,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盡顯其行筆之特點和用筆之技巧。
我最近一直在學習聖教序,體會頗多。王羲之的很多字,和很多初學者一樣,初看覺得平淡,用筆柔弱,結構不穩,但反覆咀嚼,才發現用筆之巧妙,結構之險絕,精妙無窮。
不提章法佈局,也遑論謀篇氣運,單就結字而言,我認為王羲之的字確實是有深厚的韻味,似舉幾個字例:
1、 結構之美,險絕俊美。
這個“界”字,右邊一撇,似撇似點,位置之巧,形狀之奇,是一字之睛,巧奪天工!
這個“作”字,動感十足,我常常把它想象成一個拿著槍的戰士衝出戰壕的瞬間,馬步躬身,持槍向上,美不勝收。
2、筆畫之奇,出乎意料。
這個“制”字,錯落有致,尤其是最後一撇,超乎尋常,既偏離主體,又下墜超長,這一筆,我嘗試多種寫法,都沒有這樣寫耐看。
這個“宗”字,下面小子的豎勾,明顯左傾,且短小,用小身軀支撐起龐大的世界,卻又穩如泰山,是在是精妙。
這個“崇”字,如同狐步舞者,扭動身軀,婀娜多姿。
3、 點畫精湛,趣味盎然。
這個“諸”字,右邊下面的日,變身兩點,互為支撐,相映成趣。
這個“傅”字,右邊的點形態各異,橫筆畫在我們理解都是要橫平豎直,王羲之卻處理成長短不一,實在巧妙。
4、 提按轉折,一氣呵成。
這個“諦”字,幾乎都是迴旋提轉,且長短高低均有不同,相較於一點一畫,多了很多X-Trail之美。
王羲之之所以成為一座高不可攀的山峰,和他的藝術創新密切相關。但我以為,任何藝術,都不可能有止境,社會在發展,技術在進步,審美觀也在發展。書法作為傳統中華文化,也在不斷豐富,因此,王羲之不能也不應該是書法藝術的終點。
-
4 # 傅雅齋書法hmx2018
王羲之(303一361)東晉書法家,字逸少,祖籍琅玡臨沂(今屬山東),後遷至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溪金庭,歷任秘書郎,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他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以《蘭亭序》影響最大。
王羲之受家學薰陶,得衛夫人等名家指點,一經啟蒙便樂此不疲,勤學苦練,表現出極高的習書天賦。他苦苦臨習伯父王導贈予的鐘繇《宣示表》,從中領悟書法藝術的真諦,為日後輝煌的藝術成就奠定了堅實基礎。漢末魏晉六朝雖然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的時期,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在這一時期,新的審美觀念和標準在文人個性自覺的基礎上得以確立,古拙渾樸之美向妍麗飄逸轉換,各種藝術形式在要求表現自我情態的同時,開始追求形式的妍美。王羲之順應書體發展的趨勢,引入時代審美意趣,在精研鍾張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改革。楷書變橫向取式為縱向取式,端莊勻整。行書脫盡隸意,欹側取妍,遒媚緊斂,勢巧行宻,筆畫上中鋒側鋒互用,運筆迅疾,便於書寫,加強了書法的藝術性和實用性。草書則改章草的作書緩慢、多波挑、筆勢不連貫為今草的運筆自由、筆勢連貫、減省筆畫而不失字形。至此,草、行、楷書,體式定型,漢字的書體發展基本完成。王羲之不僅完成了漢字書體的定型,而且完成了中國書法藝術變質為妍的重大轉變。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堪稱備精諸體。
唐張懷瓘《書斷》列其楷書、行書、章草、飛白、草書為神品。行書《蘭亭序》被奉為“天下第一行書”,楷書《樂毅論》《黃庭經》亦被尊為極致。王羲之妍美流便、飄逸灑脫的書風,千餘年來令無數書家心馳神往。梁武帝評其書是“龍跳天門,虎臥鳳闕”。唐太宗則讚歎“詳察古今,研精篆隸,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
王羲之書法對後世影響甚大。以臨摹他的書作或師其筆意自成一家的書法名家,有陳隋智永,唐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孫過庭,懷素,張旭,五代楊凝式,宋蘇、黃、米、蔡,元趙孟頫,鮮于樞,柯九思,明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黃道周,王鐸,清劉墉等。…
《蘭亭集序》是王羲之書法藝術的代表作,是中國書法藝術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養了一代又一代書法家。
中國書法史上雖推崇王羲之為“書聖”,但並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聖像,而只是看做中華文化藝術創造的“盡善盡美”的象徵。事物永遠是發展的,前進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時代到達“盡善盡美”的頂峰,這一“聖像”必將召喚後來者在各自的時代去攀登新的藝術巔峰。
回覆列表
複雜的問題,本應簡單的應答。這問題實際也算不上覆雜,因此就不能簡單回答了吧。
王羲之(303—361,一說321—379),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後代封其為“書聖”。
王羲之出身於魏晉名門琅琊王氏,是王曠的第二個兒子。16歲時被郗鑑選為東床快婿。郗鑑有個女兒,年長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鑑愛女故要為女擇婿,與丞相王導與情誼深厚,又同朝為官,聽說其家子弟甚多,個個都才貌俱佳。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王曠善行、隸書;王廙擅長書畫,王僧虔《論書》曾評:“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薰陶。當代留美書法新秀劉鐸曾讚歎:“好字唯之(之,王羲之)”。
王羲之早年又從衛夫人學書。衛爍,師承鍾繇,妙傳其法。她給王羲之傳授鍾繇之法、衛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唐人書評》曰:“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臺,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說:“羲之從衛夫人學書,自然受到她的薰染,一遵鍾法,姿媚之習尚,亦由之而成,後來博覽秦漢以來篆隸淳古之跡,與衛夫人所傳鍾法新體有異,因而對於師傳有所不滿,這和後代書從帖學入手的,一旦看見碑版,發生了興趣,便欲改學,這是同樣可以理解的事。可以體會到羲之的姿媚風格和變古不盡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書管窺》)
王羲之善於轉益多師,當他從衛夫人的書學藩籬中脫出時,他已置身於新的歷史層面上。他曾自述這一歷史轉折:“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爵、梁鵠書; 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從這段話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斷開拓視野、廣聞博取、探源明理的經歷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遠,富於創造。他學鍾繇,自能融化。鍾書尚翻,真書亦具分勢,用筆尚外拓,有飛鳥鶱騰之勢,所謂鍾家隼尾波。王羲之心儀手追,但易翻為曲,減去分勢。用筆尚內抵,不折而用轉,所謂右軍“一搨瓘直下”。他學張芝也是自出機杼。唐代張懷耿曾在《書斷》中指出這一點:“剖析張公之草,而濃纖折衷,乃愧其精熟;損益鍾君之隸,雖運用增華,而古雅不逮,至研精體勢,則無所不工。”王羲之對張芝草書“剖析”、“折衷”,對鍾繇隸書“損益”、“運用”,對這兩位書學大師都能“研精體勢”。沈尹默稱揚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腳下盤泥,依樣畫著葫蘆,而是要運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為我服務,不泥於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從博覽所得秦漢篆隸的各種不同筆法妙用,悉數融入於真行草體中去,遂形成了他那個時代最佳體勢,推陳出新,更為後代開闢了新的天地。這是王羲之“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緣故。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歷代書法家所敬仰,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其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賦》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一句來讚美王羲之的書法之美。傳說王羲之小的時候苦練書法,日久,用於清洗毛筆的池塘水都變成墨色。後人評曰:“飄若遊雲,矯若驚龍”、“龍跳天門,虎臥鳳闕”、“天質自然,丰神蓋代”。有關於他的成語有入木三分、東床快婿等,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徵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
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唐代的歐陽詢、虞世南、諸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的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這些歷代書法名家對王羲之心悅誠服,因而他享有“書聖”美譽。
既然如此,誰敢挑戰?時勢造英雄!沒有良好的書法氛圍和書法的社會環境,而且已經受千百年歷史考驗和承認,誰敢超越?!誰能超越?!
王羲之在書法方面的成就,如今看來,也並非王羲之一個人在戰鬥!王家是晉朝望族,王羲之家族後輩,書法人才層出不窮,都是頗有成就。最典型的是兒子王獻之,可以說“青出於藍勝於藍”。但這只是個成語,還不能說就真的超過了,或許在某種書體上面,超越了。但書法 ,功底在字內,功夫在書外。因此,不可否認後代書法名家,隨著時代的發展,書風也與時俱進。但是,書法,從來是講究傳統的繼承,雖然也需要不斷的創新。因此,你大可以在繼承的前輩的書法精髓和優良傳統後,進行必要的創新突破。但沒必要說一定要超越“書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