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熊貓小達人

    地球、宇宙、銀河系、最初~最初是怎麼形成的?

    夢之契約2YK

    LV.4 2014-12-07

    為了更好地將“天體爆發(坍縮)定律”講清楚,我們就以銀河系為例,在破解銀河系形成之謎的過程中,由淺入深、一步一步地作以介紹。 眾所周知,我們所賴以生存的地球只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而太陽僅是銀河系中一顆極不起眼的普通恆星。據大致的統計,銀河系中的恆星數量多達4000億顆,而且很多恆星的質量都比太陽大幾十倍、幾百倍甚至上千倍。 我們在《破解太陽系形成之謎》一書中破解了太陽系形成之謎後,讀者們自然會把探秘的眼界放遠,也就必然會著眼於銀河系。 據說,伽利略是用自制的望遠鏡觀測銀河的第一人,他發現“銀河”是由無數顆明亮的恆星組成的。而在他之前,人們用肉眼看銀河,因為它隱隱約約地以環帶形式完整地繞天空延伸,彷彿是一條白帶“漂流”在太空中,所以人們稱它為銀河。 20世紀之前,人們一直猜測太陽系位於銀河系的中心,這一錯誤認識,直到20世紀30年代才由特朗普勒經過仔細研究後指了出來。經過光學天文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初步探知了銀河系的大體結構,測知銀河系的中心在人馬座方向。直至20世紀50年代,科學家們才確認並描繪出太陽在銀河系中的大體位置。 自17世紀以來,當人們的視線逐步擴大到銀河系之外時,可以說所見之景象簡直快把人嚇呆了!一望無際的銀河系只不過是宇宙大海中的一樹葉。在此之前,德國的哲學家康德、瑞典學者斯維登堡和英國儀器製造家兼數學家賴特等人,都曾猜想過,一些雲霧狀天體應是像銀河一樣由恆星構成的“宇宙島”。第一個透過觀測證實宇宙島假說的是英國天文學家赫歇耳,他透過觀測,肯定了康德等人的見解。 但是,圍繞著宇宙島是否存在的問題,在天文學界一直爭論到20世紀20年代。美國的天文學家哈勃用照相方法在仙女座大星雲中找到了不少“造父變星”,測出了它們的光變週期和視星等,定出了仙女座大星雲的距離,證明它是處在銀河系之外。自此以後,爭論逐漸平息,那些認為銀河系是宇宙中惟一龐大天體的科學家在事實面前也轉變了態度,河外星系的新認識深入人心。 早在1914年,美國天文學家斯里弗就曾發現,在他所觀測的15個星系中,有13個在以每秒數百公里的速度離開我們。 1929年,哈勃在研究24個星系的光譜時,發現所有的星系都存在紅移現象。如果紅移現象用多普勒效應來解釋,它就表明所有的星系都在相互退行,也就表明宇宙在膨脹。 1930年,英國天文學家愛丁頓隨即提出了膨脹宇宙的假說;1948年,美國物理學家伽莫夫把宇宙膨脹論和基本粒子的運動綜合起來,提出了大爆炸宇宙學。直到今天,大爆炸宇宙學在天文學領域仍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為大多數天文學家所公認的宇宙模型。 從對星系的探索中可以看出,有關星系起源等研究課題僅是近一二百年才剛剛進入議事日程,算是剛剛起步。因為過去由於條件所限,用肉眼或較落後的望遠鏡觀察太空,必然會受到極大的限制。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觀測手段越來越先進,這才逐漸地擴大了人們的視野,從太陽系擴充套件到銀河系,從銀河系擴充套件到河外星系,現在可透過哈勃望遠鏡觀測到距離我們達130億光年的天體。 但是時至今日,有關銀河系是如何形成的問題仍然在困擾著人們。按說,積累對星系起源和演化的知識,為探索星系起源和演化的奧秘鋪墊成功的道路,就必須仰仗科學的觀測方法,去觀測那些遙遠的星系,利用時間工具在那些遙遠星系的身上找到銀河系過去的身影。儘管許多天文學家在這一重要領域裡撒下了無數的汗水,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其結果不如人意。也許是因為距離太遙遠使觀測數值誤差增大?也許是我們所使用的觀測方法及計算工具本身就存在著一定的誤差?總之,探測工作存在著一些目前無法逾越的障礙。正因為此,寄希望於用觀測的手段一目瞭然地將星系起源之謎看個一清二楚,就目前而言甚或是近一段時期內,達到這一目的恐怕難上加難。 是不是說銀河系形成之謎就無法破解了?這不見得。現有的一切觀測資料及映入眼簾的太空景象,雖然無法像“看圖識字”那樣可以簡單地達到認知的目的,但其總體輪廓和它們之間內在的聯絡已基本顯現。只要我們的想象力符合科學邏輯,思維的方向能夠找到正確的途徑,完善地建立起貼近現實的宇宙演化模型,就有可能透過理論研究完成歷史使命。當然,研究星系起源和演化問題的歷史非常短,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令大多數天文學家滿意的較為成熟的理論。不過我們可以這樣說:到時候了!破解銀河系形成之謎,離這一天的到來已經不遠了。 在過去,關於星系是如何形成的機制理論有許多種,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金斯的引力不穩定學說、魏扎克的宇宙湍流學說和阿巴楚勉的超密學說。這三種學說都用各自的理論解釋了一些星系形成的過程,但都存在著明顯的若干不能自圓其說的地方。在本書中,我們建立了“天體爆發定律”,用這一理論,不但破解了銀河系形成之謎,而且將星系團形成之謎、超星系團形成之謎和宇宙形成之謎,在使用相同定律的前提下也能得以破解,使各個謎解的環節之間緊密地銜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天體“歷史”演化的鏈條,體現出一種自圓其說的連貫性。我相信,閱讀本書就如同閱讀“宇宙歷史”,很多謎團會由之化解。 河外星系是銀河系的縮影;銀河系是所有星系的樣板。我們對宇宙的探索和研究工作就是從銀河系著手的

  • 2 # 潘敏A

    為了更好地將“天體爆發(坍縮)定律”講清楚,我們就以銀河系為例,在破解銀河系形成之謎的過程中,由淺入深、一步一步地作以介紹。 眾所周知,我們所賴以生存的地球只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而太陽僅是銀河系中一顆極不起眼的普通恆星。據大致的統計,銀河系中的恆星數量多達4000億顆,而且很多恆星的質量都比太陽大幾十倍、幾百倍甚至上千倍。 我們在《破解太陽系形成之謎》一書中破解了太陽系形成之謎後,讀者們自然會把探秘的眼界放遠,也就必然會著眼於銀河系。 據說,伽利略是用自制的望遠鏡觀測銀河的第一人,他發現“銀河”是由無數顆明亮的恆星組成的。而在他之前,人們用肉眼看銀河,因為它隱隱約約地以環帶形式完整地繞天空延伸,彷彿是一條白帶“漂流”在太空中,所以人們稱它為銀河。 20世紀之前,人們一直猜測太陽系位於銀河系的中心,這一錯誤認識,直到20世紀30年代才由特朗普勒經過仔細研究後指了出來。經過光學天文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初步探知了銀河系的大體結構,測知銀河系的中心在人馬座方向。直至20世紀50年代,科學家們才確認並描繪出太陽在銀河系中的大體位置。 自17世紀以來,當人們的視線逐步擴大到銀河系之外時,可以說所見之景象簡直快把人嚇呆了!一望無際的銀河系只不過是宇宙大海中的一樹葉。在此之前,德國的哲學家康德、瑞典學者斯維登堡和英國儀器製造家兼數學家賴特等人,都曾猜想過,一些雲霧狀天體應是像銀河一樣由恆星構成的“宇宙島”。第一個透過觀測證實宇宙島假說的是英國天文學家赫歇耳,他透過觀測,肯定了康德等人的見解。 但是,圍繞著宇宙島是否存在的問題,在天文學界一直爭論到20世紀20年代。美國的天文學家哈勃用照相方法在仙女座大星雲中找到了不少“造父變星”,測出了它們的光變週期和視星等,定出了仙女座大星雲的距離,證明它是處在銀河系之外。自此以後,爭論逐漸平息,那些認為銀河系是宇宙中惟一龐大天體的科學家在事實面前也轉變了態度,河外星系的新認識深入人心。 早在1914年,美國天文學家斯里弗就曾發現,在他所觀測的15個星系中,有13個在以每秒數百公里的速度離開我們。 1929年,哈勃在研究24個星系的光譜時,發現所有的星系都存在紅移現象。如果紅移現象用多普勒效應來解釋,它就表明所有的星系都在相互退行,也就表明宇宙在膨脹。 1930年,英國天文學家愛丁頓隨即提出了膨脹宇宙的假說;1948年,美國物理學家伽莫夫把宇宙膨脹論和基本粒子的運動綜合起來,提出了大爆炸宇宙學。直到今天,大爆炸宇宙學在天文學領域仍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為大多數天文學家所公認的宇宙模型。 從對星系的探索中可以看出,有關星系起源等研究課題僅是近一二百年才剛剛進入議事日程,算是剛剛起步。因為過去由於條件所限,用肉眼或較落後的望遠鏡觀察太空,必然會受到極大的限制。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觀測手段越來越先進,這才逐漸地擴大了人們的視野,從太陽系擴充套件到銀河系,從銀河系擴充套件到河外星系,現在可透過哈勃望遠鏡觀測到距離我們達130億光年的天體。 但是時至今日,有關銀河系是如何形成的問題仍然在困擾著人們。按說,積累對星系起源和演化的知識,為探索星系起源和演化的奧秘鋪墊成功的道路,就必須仰仗科學的觀測方法,去觀測那些遙遠的星系,利用時間工具在那些遙遠星系的身上找到銀河系過去的身影。儘管許多天文學家在這一重要領域裡撒下了無數的汗水,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其結果不如人意。也許是因為距離太遙遠使觀測數值誤差增大?也許是我們所使用的觀測方法及計算工具本身就存在著一定的誤差?總之,探測工作存在著一些目前無法逾越的障礙。正因為此,寄希望於用觀測的手段一目瞭然地將星系起源之謎看個一清二楚,就目前而言甚或是近一段時期內,達到這一目的恐怕難上加難。 是不是說銀河系形成之謎就無法破解了?這不見得。現有的一切觀測資料及映入眼簾的太空景象,雖然無法像“看圖識字”那樣可以簡單地達到認知的目的,但其總體輪廓和它們之間內在的聯絡已基本顯現。只要我們的想象力符合科學邏輯,思維的方向能夠找到正確的途徑,完善地建立起貼近現實的宇宙演化模型,就有可能透過理論研究完成歷史使命。當然,研究星系起源和演化問題的歷史非常短,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令大多數天文學家滿意的較為成熟的理論。不過我們可以這樣說:到時候了!破解銀河系形成之謎,離這一天的到來已經不遠了。 在過去,關於星系是如何形成的機制理論有許多種,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金斯的引力不穩定學說、魏扎克的宇宙湍流學說和阿巴楚勉的超密學說。這三種學說都用各自的理論解釋了一些星系形成的過程,但都存在著明顯的若干不能自圓其說的地方。在本書中,我們建立了“天體爆發定律”,用這一理論,不但破解了銀河系形成之謎,而且將星系團形成之謎、超星系團形成之謎和宇宙形成之謎,在使用相同定律的前提下也能得以破解,使各個謎解的環節之間緊密地銜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天體“歷史”演化的鏈條,體現出一種自圓其說的連貫性。我相信,閱讀本書就如同閱讀“宇宙歷史”,很多謎團會由之化解。 河外星系是銀河系的縮影;銀河系是所有星系的樣板。我們對宇宙的探索和研究工作就是從銀河系著手的

  • 3 # 奇石致遠

    所提及的起源問題,概要地說;宇宙是沒有起源的,Ta無限寬廣,永無止境。

    而銀河系,地球及人類則是有始源的。銀河系,地球起源於宇宙區域性天體的大變動,就象人類朝代的更替一樣。在地球形成很久的一段地史後,Ta釀出“可悲”可泣,又特別精彩的人類來,這個過程也僅僅走過一,二十萬年時間。

  • 4 # 時空通訊

    這個題目說起來卻很長很長,下面我來簡要梳理一下這個大題目的知識點和個人觀點。

    宇宙起源

    現在宇宙天文學家們達成的共識是,宇宙起源於138億年前的大爆炸,經歷了暴漲時期和38萬年的高溫高密度黑暗無光的時期,能量終於轉化為原子,誕生了物質。

    現在的宇宙可觀測範圍達到半徑465億光年。

    一光年就是光在真空中運動一年時間的距離。光在真空中每秒執行約30萬千米,一個儒略年為365.25天,執行距離約9.46萬億千米。

    465億光年就是4398.9萬億億千米。

    星系形成

    最初的宇宙只有輕元素,即氫和氦,還有少量的鋰。

    這些輕元素在宇宙初期分佈不均勻,一些地方很濃稠,並在自身引力作用下聚集坍縮形成大量的恆星。宇宙早期的恆星都很巨大,在短期(幾千瓦年到幾億年)即發生超新星大爆炸,形成黑洞。

    這一堆堆的黑洞相互融合形成超大質量黑洞,成為星系最早的引力中心。這個引力中心影響範圍數十萬到數百萬光年,把這些範圍的星際氣體拉扯到自己引力控制範圍,圍繞著中心黑洞公轉,漸漸誕生了數千億顆恆星,這樣星系就形成了。

    天體結構

    銀河系也是這樣形成的,目前它的年齡已經有130多億年,包含有4000億顆恆星。

    宇宙是一個巨大的引力場,因此宇宙結構從小到大層級很多,引力把它們積聚在一起。

    銀河系上級結構是本星系群,包括50個左右的星系,覆蓋1000光年的天區;本星系群上級是本超星系團,包含50~100個星系群(團),覆蓋1~2億光年天區;本超星系團上面是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包含有10萬個以上的星系,覆蓋5億光年天區。

    在上面的天體結構還有:10億光年長、1.5億光年寬的雙魚鯨魚座超星系團複合體;13.8億光年尺度的斯隆長城;40億光年的的巨型大類星體團;100億光年的武仙座-北冕座長城。

    而我們太陽系只是銀河系中一顆普通的黃矮星。

    太陽也像其他恆星一樣,誕生於一片巨大的分子云。不過太陽不是宇宙初期的原始星雲中誕生,而是經歷了數代恆星超新星大爆炸後,在返回宇宙的星際物質形成的再生星雲中誕生。

    恆星核聚變不斷產生了重元素,超新星大爆炸,使宇宙元素從簡單變得複雜,元素從輕變得越來越重。

    目前宇宙中發現有118種元素存在。而在我們太陽系,在地球上,這些元素都存在。這說明太陽系是經歷過超新星大爆炸,重新散播到太空的氣體元素聚集而成。

    太陽形成於50億年前,是一顆黃矮星。像太陽這樣的黃矮星,以及比太陽大一些的藍矮星,在銀河系佔比約10%;更大的藍巨星等恆星,在銀河系只佔約5%,而比太陽小的紅矮星佔據了銀河系85%以上。

    太陽系在形成時,太陽吸取了全系99.86%的質量,剩下的邊邊角角殘渣餘孽形成了八大行星和諸多的矮行星、衛星、小行星、彗星及星際塵埃。

    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四顆類地行星裡的老大。

    所謂類地行星就是像地球一樣,有一個岩石外殼包裹的地表,密度相對較大,所以沒有被太陽形成初期的恆星風吹遠,而執行在靠近太陽系內軌道。

    整個太陽系目前尚沒有發現地外生命,更沒有地外文明。生命起源

    地球生命起源有多種說法,科學的猜想主要有地外飛來說和化學演化說兩種,非科學的臆想有神創論和外星人傳播說。

    地外飛來說認為,在宇宙中漂浮著許多有機元素,甚至殘存著被超新星摧毀的前期生命的孢子,這些有機物和生命的種子,透過彗星隕石或星際塵埃掉落到地球,成為孕育地球生命的基礎。

    這個說法的證據是,宇宙中發現許多有機元素。

    化學演化說認為,地球遠古時期,在電閃雷鳴火山爆發等漫長的醞釀演化過程中,在海水裡,物質從無機小分子到有機小分子,再到有機大分子,再到生物多分子體系,再到原始生命的形成。

    在米勒實驗中,化學起源說驗證了前三步,但至今第四步沒有得到驗證。

    在科學界,尤其在生物科學界,雖然生命起源之說還有許多爭議,但對於生命物種是經歷漫長的進化演化而來,這一點已經達成了高度共識。

    達爾文的進化論問世後,才使人類對生命的研究進入了科學的軌道。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檢驗,進化論越來越被整個世界所接受。

    現代基因研究和遺傳學研究、宇宙演化研究,還有考古發掘,對生物進化演化過程給以了許多證據支撐,生命進化演化的證據鏈越來越完整。

    考古已經發現了最早的原始生命是三十五億年前微化石,裡面存在著一個原始多樣化的生物群體,有依賴Sunny能量的光氧細菌、消耗甲烷氣體的變形細菌、生產甲烷氣體的古細菌等。

    這說明生命可能從四十億年前就在地球出現了。

    其實自從第一個細胞誕生,人類的基因就在其中了。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現代人類同出於一個母體,而物種同源,都是來自於最早的原始細胞。生命從無細胞結構進化到有細胞的原核生物,從原核生物進化到單細胞生物,生命在進化演化中越來越複雜,漸漸出現了分支,出現了真菌界、植物界、動物界。

    這些分支在自然環境的磨練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為了生存和繁衍不斷地進化。

    從動物這一支來看,從最簡單的多細胞生物,到軟體動物、脊索動物、脊椎動物,從海洋動物到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再分化出哺乳類和鳥類,人類就是從哺乳類一支中生髮出來。

    其實,6500萬年前的恐龍衰敗,為哺乳動物的生髮創造了條件,才有了幾千萬年後人類發展的契機。

    一直到了1千萬年前,人類的發展脈絡才漸漸清晰起來,從靈長類一路分支,人類祖先南方古猿與黑猩猩祖先臘瑪古猿分道揚鑣,人類開始走出了叢林,經歷了數次基因突變,15個人種相繼滅絕14個,只有智人九死一生髮展成為現代人類。

    龐大的人類基因測序工程,經過幾十年國際合作,繪製出了人類基因圖譜。根據這個圖譜,科學家們繪製出了現代人類遷徙路線圖,發現現代人類起源於20萬年前非洲一位母親,10萬年前,人類從非洲開始遷徙到世界各地。

    我們亞洲人也是4~7萬年前從非洲遷徙過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職場小白如何穿搭,才能大方得體時尚一點,又不會顯得過於老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