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珏雯Vanessa
-
2 # 警有三寳
這種現象應深度剖析。
1,教育應從頂層抓起。上層不重視,下面亂忽悠,基層白忙乎。
2,教育應從政策制定者抓起。政策的制定(制度或律法)都不能重視教育、不能尊師重教,就談不上教育的振興。尤其是政策制定者的拍腦門“決策”、下級主管部門貼心的“傳導”、各院校不分青紅皂白的“執行”,任何事都讓一線教師背鍋,對教育體系是個極大的打擊。目前看教育(部廳局)部門的領導及幹部職工有一線執行教學工作一年以上的幾乎不存在,所以造成假大空的政策和異想天開的“工作基準”,進而使整體教育受到打擊。近些年的教育“社會成果”不客氣地說是極差的——非教師之過。
3,教育應從宣傳部門抓起。輿論導向的不正確勢必對教育改革不利、對一線教師是不公正不公平。
4,教育應從官員抓起。絕大多數外行官員只會口頭上重視,到需要撥款支援、人事任免支援時,就讓教育系統“奉獻、犧牲”,包括績效工資上稅、延發教師工資、讓教師假期社會面無償執勤等,從而容易激發底層不滿。
5,教育從家長抓起。憑心而論,家長是替計劃生育國策背了鍋。計生的變形是一孩化。一孩化對60、70、80兩代半的人是個“創傷”。影響了生理和心理的成長和成熟。獨生子女沒了生物種群的親情、群體和競爭,就缺乏對他人的關愛。70、80後獨生子成為家長後,會將他們的感覺|行為直接複製給他們的子女,也就是現如今的“家長”。2016年開始放開二胎,這種“家長”會在二十年內慢慢減少,但“習慣的遺傳”還會持續至2060年左右。國策影響了至少五代人的教育觀。我們所說的“家長”,其實只是背鍋俠。當然,從現在抓家長的教育有必要,儘管可執行度不高,還是略勝於無吧。
6,可悲的是,也是我最痛恨、無奈的是:無論教育界官員還是底層教師,亦或是社會民眾,都認為是自身的責任。就如樓主的職業、所問的問題,讓人心痛。鍋,不是這麼背的。自己願意也不行!
7,心理因素。一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長,對孩子的第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孩子是否熊、皮,都不能成為社會和家長把責任推給教師和學校的藉口,儘管這個師之惰的藉口十分冠冕堂皇。學生無理取鬧的心理和行為,與其家長的言行密不可分。對家長的心理健康評估要提前。二是無論教師是否有錯,均應主動先回顧自己的言行有無超標的,特別是詢問孩子發脾氣的主因。這樣既能瞭解情況、保護自己,也可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髮脾氣的“因”,也對家長和學校有個交待。如果真的無關教師言行,那麼教師要堅守“非冷漠對待”(含冷暴力、言語暴力)。因為不管成人用意如何,從心理學上講,對某些性格敏感的孩子來講,陰影或影響會形成畫面,印到腦海中,會無意識地影響其一生的言行,可能有時他本人都不清楚。大部分孩子成人之後對這種“類暴力”採取了自我遮蔽,極少數卻依然記憶尤新,並會在今後人生的某一個點上爆發 。三是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評估,要專業。家長不能把學生推給學校,要和學校配合,使學生心理達到健康。家長不負責,那麼學校和教師就只會息事寧人地“道歉”並“放縱”你家熊孩子,直至其步入社會,再承受“因果”。想我們小時,一群學生直接去老師家寫作業附帶吃頓好的,感覺很正常,現在回想起來很溫馨,年紀小不懂事,現在才知道那時老師家也不富裕啊……有時給老師帶幾個自己包的餃子、自家種的向日葵花盤等她誇誇……惹禍了,被她用小教棒敲手心、罰站也是常事……但心中始終充滿感恩。
教育是家庭、學校和社會的責任,卻忘了教育目標與期待的本因是誰、是什麼!
題外話:當前,學生只要一有事,教育局和學校就把一線老師推到前臺,甚至不分法理直接處理老師“以平民憤”……長此下去,人人對“教師”沒了感恩和敬重敬畏之心,教師的心會涼、中國教育會垮的。家長不妨動點腦子想想,沒局裡指示和學校安排教師敢“收費”嗎?說教師亂收費的家長和“媒體”及“相關部門”就是欺軟怕硬罷了……等等。不排除某些教師言行不軌,但是不代表教師群體都這樣“不軌”。哪個行業哪個種族沒幾個罪人?!不要受不良媒體誤導,衪們是為了點選率、為了掙錢,所以不怕亂扣帽子。可以找找你身邊的普通人、普通職業群體,看他們犯事的比例有多大?如果所有人(包括統治階級)都認為教育失敗是教師的鍋,那麼教師的心有多痛!教育整體佈局不是教師定的,也不是教師左右的,教師在某個點上事上也是普通民眾、也是被影響者。
沒事就抨擊教師群體的人,請稍息。為了中華民族種族和文化(多偉大的事)的延續請適度開口。
(看偶有所感罷了,因本人非教育工作者,如不妥,請勿當真)
-
3 # 小語分分
有時候,"一批評孩子,他就表現出受不了,一蹶不振的現象"並不是因為受到了批評,而是他無法接受被批評的方式。
到底是孩子對外在的環境太過敏感,聽不進批評?還是我們的批評方式有問題呢?我們可以隨時自檢自測一下。
批評的時間批評的時間,不能選擇一些事情正在進行時。
例如,吃飯的時候,睡覺的時候,或者是他在認真做事情的時候。因為吃飯、睡覺、做事情的時候,他本來是處在放鬆、享受,或者專注的精神狀態,這時候的批評,就會影響他的投入狀態,他會很不高興,這時候的批評本身就是被抵抗的。
批評的場合有一些場合中也是不可以批評他的,這時候的批評不僅無效,還會遭到他的不滿。
例如,在小夥伴或者是有很多熟人面前,是不應該批評孩子的,這會令他覺得面上無光。倔強的孩子在這些場合受到批評,會極力反抗;軟弱一點的孩子在這些場合受到批評,會覺得自己遭受了大家的嘲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所以,批評的場合不對,無論怎麼算都是不合適的。
批評的方式你別看孩子小,覺得吼他兩句,或者是粗暴的說兩句就能讓他迫於壓力改正錯誤了。這麼做雖然簡單粗暴,但是孩子心裡是不服氣的。我們批評他,不能大吼大叫,既不能帶著發洩的情緒,更不能嘮嘮叨叨,不停的在她的耳朵旁邊念,還不能直接對他不理不睬,一句話都不說。
批評的方式要適當,就是要把道理給他講清楚。當然我這裡指的不是給他講大道理,要試圖用大道理說服孩子,有痴人說夢的嫌疑。
例如,孩子在玩耍當中欺負了其他的孩子。那這時我們對他的批評,就應該讓他學會從別人的實際出發。首先,讓他站在受欺負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身體上遭受的疼痛。再設想一下,受欺負孩子的家長的感受。讓他明白自己欺負人,會給其他很多人帶來痛苦。最後,給他一點時間自己去思考,讓他做自我批評。當然,有些孩子的確是非常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所以他不接受任何批評。但其實他原本不是那個樣子的,只是因為他長期不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當他受到批評的時候,就認為這是來自外界的惡意,會出自本能的進行抵抗。但是透過家長的引導,多次冷靜的思考他也慢慢學會接受批評的。
-
4 # 說文解字成贇談
這個問題問出了許多家長和教育工作者的心聲。
90年代以來,中國受西方歐美國家影響較大,在教育方式上推崇賞識教育,結果是不切合實際的西顰東效,水土不服。
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現在呢?一旦出現孩子因為老師批評被捅到網路,如臨大敵,學校處罰,政府調查,家長憤慨,輿論聲討。使得老師不敢,管,不想管,管不得。家長呢,不捨管,不會管,管教之本在師不好。
嗚呼哀哉。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韓愈在《師說》曰:“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禮記·學記》雲:“臣聞明王聖主,莫不尊師重道。”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家庭不敬重老師,損失的恰恰是大國小家的利益。
作為老師,我的建議:在校園內教室裡,要首先教會孩子通曉知書達禮,明辨世俗好惡,區分事理曲直,注重言行舉止。也就是傳導,而非只是講解知識點和技能。
其次,明確師生行為界限,哪些可為,哪些不為。對孩子們不正確的做法,既可以以點帶面蜻蜓點水的點評,也可以和風細雨如沐春風的引導,還可以暴風驟雨劈頭蓋臉的懲戒。考驗的是老師的教導功底,師生關係,避免情緒過激,簡單粗暴,走進孩子心裡,做一名受之無愧的良師益友。
最後,家庭,學校,媒體,主管部門,社會各界要尊重教學規律,營造正確的觀念,不要因噎廢食,貽誤孩子的成長發展。
-
5 # 趣口才
孩子對父母的批評表示不耐煩,我想請問父母平時是怎麼對孩子的?父母對孩子是一味的要求孩子順從還是從不聽孩子解釋?長期以來造成的後果只有孩子越來越懦弱怕事,反之就像問題裡的那樣孩子對父母的批評越來越不耐煩,早早的就出現了叛逆心理。
父母不要抱著一種我說的都是為你好的態度。試著聽聽孩子的心聲吧,找到真正教育孩子正確的方法。還有很多事情的對錯需要父母以身作則,以最好的方式呈現給孩子。
孩子需要多誇,從小被誇獎的孩子犯錯後會知道自己錯在哪裡會主動承認錯誤。反之孩子從小就被罵,即使孩子做錯了孩子都不敢承認心理對父母只有恐懼,只想到自己又要被罵了,然後開始撒謊,演變成很不好的習慣。
孩子需要父母的鼓勵,而且也不該是批評而是悉心教導。換一種孩子能夠更好接受的方式。
-
6 # 濤哥萬國體育總裁
您好!孩子之所以受不了批評,主要的原因並不在孩子身上。問題中描述的情景,在兒童心理學有一個術語描述的比較準確,叫“習得性無助”。通俗的講,孩子之所以不能以正確的態度接受批評,因為在內心裡,孩子往往認為,反正我什麼也幹不好,總是被你們批評,那乾脆我什麼也不幹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其實還是要從根子上找原因。大體而言,需要從1個根本原因,5個轉變來解決相關問題,
首先,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孩子之所以產生這樣的問題,與其說是孩子的問題,莫不如說,是父母的問題更準確。
家庭是孩子生存的基本單位,也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自己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最重要的老師。但是,由於社會發展的節奏越來越快,很多家庭本身就出現了很多問題。當父母不能很好的處理夫妻間的關係時,相關問題就會直接投射到親子關係之中,進而對孩子的成長產生直接的影響。
諸多教育研究表明,在一個家庭氛圍和諧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更加文明自律、自尊且勤奮好學,而生活在紛爭不止的家庭中,孩子們的性情更偏向於暴躁、放縱、自私且缺乏安全感。因此,如果希望孩子有更為健康的心理的父母,首先應正確處理好彼此夫妻間的相互關係,父母不能勢壓人,以情去感人,以理來服人,以樣板來教人,使得家庭真正成為孩子成長的溫馨港灣。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才是兒童良好心理素質養成、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無數古今中外的案例表明,父母良好的教養是兒女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關鍵,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是父母言傳身教的直接結果。
因此,家長必須把子女當作獨立的需要尊重的個體,正視家庭對孩子的直接影響,加強自身的家庭觀念和家庭責任意識,才是對孩子的來來真正負責任。
其次,家長在孩子的成長中,尤為不當的一種狀態,是“保護過度”,認為孩子永遠是孩子,每當孩子自己去面對一些問題時,父母總衝到前面,久而久之,孩子失去主動性在內心產生自我否定的意識,發生各種心理問題便不足為奇。
如果父母能正視這一問題,採取如下5個方面的措施,會較好的解決孩子的畏難情緒,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
1、培養孩子的自我價值
首先,幫助孩子獲得自身可能掌握的能力。家長要對孩子有一個恰當的期望值,所提出的要求,必須是孩子經過努力能達到的。在此前提下,應儘量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特意設計一些能促使孩子成功的情境,家長一定要耐心地讓孩子完成其力所能及的活動,切不可動輒加以干涉或者包辦代替,這會讓孩子永遠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悅。
其次,對孩子的言行提出適當評價,家長要及時肯定孩子的優點,以積極正面的態度去接納孩子的各種行為。家長的評價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孩子的自我評價。家長的重要責任,在於教孩子學會正確的自我評價,瞭解自己的缺點與優點,並在此基礎上加以調整、改進。
2、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自主、自立的品質對於在優裕環境中成長的獨生子女來說是一個難得的品質。家長們首先要有意識地改變觀念,減少對孩子們的過分關愛與遷就,從小就培養孩了的獨立生活能力,給與他們更多自我鍛鍊、自我成長的機會,減少孩子們對父母的依附,提高孩子的社會生活適應能力,這會有助於孩子獨立品格的發展。其次,樹立正確的育兒觀、價值觀。在教育問題上,家長不妨採取民主的態度,注重賦予孩子自主權,經常聽取孩子的觀點,讓孩子參與家庭的決策,並積極發揮作用,從而對自己的行為和選擇有負責任的意識,允許孩子取得主動,並樹立與年齡相適配的責任感。
3、培養孩子的競爭能力
競爭能力是未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一項重要要求,家長們需要從小就培養孩子的平等競爭意識,培養孩子的自強不息、趕超精神,培養孩子以更加平和的心態看待得失和成敗,能主動做到勝不驕、敗不餒。這就要求家長儘可能去創造機會,讓孩子參與到各種競爭中去,並在競爭過程中,積極引導孩子的心態,讓孩子們學會去主動爭取機會來展示自己的能力,培養出真正平等競爭的意識。
4、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挫折教育
恰當的挫折教育能夠鍛鍊孩子在因難和挫折面前不低頭的堅強意志。家長應該透過家庭中寬鬆氛圍的營造,允許孩子擁有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使孩子能夠形成寬容、忍耐、客觀和和諧的心態。透過不斷的培養,愈艱愈挫,孩子才能面對挫折做到泰然處之,保持自信與樂觀。
5、培養孩子社交能力
人際交往能力也是未來社會人才的重要標準,一個能夠積極主動處理好人際能力的孩子,才能更好的承擔社會責任。伴隨著社會發展節奏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工作需要透過協作去完成,這就要求孩子,必須從小學會與他人交往和協作。家長要積極引導孩子與別人交往的過程中,主動積極的表達自己的意見,並處理好人際交往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從而在不斷的協調適應中,讓孩子學會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藝術。
相信注重以上1大點和5小點,可以讓孩子更好的處理自己的情緒,和諧的處理人際關係。
-
7 # 子嫣小語
個人認為這個問題要從幾方面考慮考慮。第一、現在的孩子成長環境跟以前不同,心智發育也比以前的同齡人成熟,如果總是把孩子當“孩子”,認為孩子啥也不懂,語言片面、武斷,溝通上一定會有不對等的情況出現,孩子會很難接受的。
第二、現在家長寶貝孩子,捨不得讓孩子歷練,把孩子體驗挫折的經歷和權力剝奪了。就像種植物,在懸崖峭壁上經年被狂風暴雨考驗的植物,一定比溫室裡的花朵更堅強,更有耐力。最典型的就是“追著孩子餵飯,一口也不拉下,不能餓一口飯”“孩子撞桌子,打桌子說桌子壞”“比賽失利了就幫著孩子撒氣說再也不學”之類。
第三、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孩子耐挫力的不足,折射出的是家長心理的脆弱。家長要調整自己的心態,自己不可能一輩子當孩子的保護傘,孩子總有獨立擋風雨的時候,因此為孩子的將來考慮,也要能適當狠心。
因此批評的方式和方法也值得考量:
從個人的經驗看來,以下是個人建議。
1.控制自己的情緒,從語氣上充分尊重,把孩子當成獨立個體,最好用實際例項給孩子做例子,引發孩子自己反思。
2.就事論事不要牽扯其他,特別是不要對孩子的品德、個性等進行評價、下定論,如“你就是這樣不聽話!”之類的話,傷孩子還適得其反。
3.批評之前先用共情的方式讓孩子體驗到你對他處境的理解。比如“我知道你現在不開心”或者“你看起來很難受,怎麼啦?說給媽媽聽聽,說不定我能幫助你。”
4.如果孩子屢教不改,家長被惹火了,就需要反思是不是跟孩子的規則制定沒有到位,或者自己在這方面沒有樹立威信。比如沒有做到說一不二,先說好後不亂,讓孩子有機可乘,養成了縱容的習慣。
個人一點淺見,見笑。
回覆列表
愛,是孩子行為唯一的解答。當孩子們非常確認父母對自己的愛,自己透過是表示愛,而不是討好。對於老師而言,是愛心,學生能體會到感受到老師的愛心,很重要。
對孩子的安全感要給足夠,讓他們充分意識到,無論父母老師是表揚批評我或別人,不是在做對比,而是因為愛我,希望我可以更好的成長才這麼說。
只能聽好話,無法接受批評,孩子的自我肯定和肯定他人發展是還不完整的。因為覺得遇到批評就是不好的而不是為了改變做得更好。尤其是長期被家長作為攀比物件,比較別人家孩子如何如何,這一類孩子會難以接受自己。
也不排除批評者主觀地認為,對方一定就是錯的。至少,心態上沒有深入瞭解溝通之前要持有客觀態度,而不是就認定對方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