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微史春秋
-
2 # 唐風宋月
因為大唐的皇帝都被太子整怕了,也整慘了。
第一任,李淵。開始立太子李建成為皇位繼承人,結果李建成圖謀造反,被李世民撲滅之後,摁下葫蘆浮起瓢,李世民也不是什麼好東西,最終李二幹掉李大,尉遲恭戴甲進殿,逼迫李淵立自己為太子,沒過一個月就把李淵趕下臺,自己當了皇帝,李淵當了十三年太上皇方才死掉。太上皇啥感覺不用多說吧,最起碼的一條,李世民給老婆長孫皇后修的墳墓都比老爹的高階奢華上檔次。還爆出李淵起家時給突厥稱臣的醜事,李淵一張老臉漲的通紅,心裡雖然mmp,嘴上還得笑嘻嘻。
第二任,李世民。李世民晚年也被太子李承乾擺了一道,要不是多長個心眼兒,就被李承乾和侯君集幹掉了。李二從此嚇得沒睡著覺,把皇位傳給了懦弱無能的李治。李世民為啥傳給李治而不傳給李泰或者李恪,因為長孫無忌跟他說了,晉王仁慈,換言之,老實無能,不會造反,但是李泰李恪就說不準了。結果李世民聽了長孫無忌的話,把大唐江山都讓武則天給篡奪了。老人家評價,聰明一世,懵懂一時。
第三任,李治,被老婆把江山篡了。
第四任,李旦,被女兒和老婆弄死了。
第五任,李顯,早早就把皇位傳給了李隆基。有人跟他說你著急啥,等你死了傳給他也不遲啊。但是李顯是個明白人,一看李隆基就是一頭白眼狼,再不傳位就會步李旦後塵。
李隆基上位之後,聽了武惠妃的讒言,親手殺死太子李瑛等三個兒子,眼都不眨,把哥哥兄弟們都圈養在一個大院裡,不讓交接群臣,不讓外出就藩,不讓參加工作,每天就是吃飯等死。因為他就是靠篡位上臺的,所以要撲滅任何潛在的危險。李亨當了太子之後,李隆基多次動了殺機,幸虧被高力士和賀知章保下了。而且李亨也識趣,一直在忍,終於躲過了李林甫的明槍暗箭,都躲過了楊國忠的狐假虎威,最終在馬嵬驛成功發動兵變,自立門戶,把李隆基弄成太上皇,臨死派李輔國把李隆基毒死了。
所以李隆基寧願把朝政大事交給李林甫也不交給李亨。李林甫再奸,不可能篡奪皇位,最多是玩弄權術禍國殃民罷了,可是交到李亨手中,自己命好了李淵第二,命不好李旦第二。當然了,最終他也沒擺脫被兒子弄死的命運,這就叫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
-
3 # 不書
首先,咱們交代一下人物原型。聖人該為玄宗李隆基,嚴太真為楊貴妃(道號太真),太子為李璵,右相林九郎為李林甫。這些人物還原當不存在爭議,是板上釘釘的事。
交代了人物原型,我們便以人物原型來再翻炒一遍其中滋味以求原汁原味。
當然,我們還要搞清楚一個問題,歷史上玄宗只是讓李林輔代政,對於李唐神器相傳,他還是沒有動搖過的。
只是,當時的情況比較複雜。玄宗要忙著和楊貴妃享樂又不能將朝政落下,總得有個能幹又鎮得住場面的人來代政的。但是,這個人絕不能是太子!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李唐自太宗李世民以來,子嗣犯上作亂謀逆幾乎已經是一種傳統,一種基因。前有李世民,李承乾,後面的李顯,李旦又怎麼樣,要麼從老爹手裡奪權,要麼從老孃手裡奪權。李隆基為求晚年與楊貴妃多耳鬢廝磨一刻,絕計是不會把自己的幸福權柄執手他人的。玄宗晚年,政治意志萎靡,他連讓李璵代政尚且不敢,又怎麼可能提前退位給太子呢?!
(玄宗與楊貴妃)
其次,退一萬步來說,即使讓位給太子李璵,太子也不見得能夠有多好的政績,恐怕很難壓得住肆虐各方的節度使勢力。
而李林甫則不同。這個男人為右相,將大唐國事各方便兼顧得面面俱到,管理地井井有條。最主要的事,他能夠鎮壓得住那些個無法無天的各方節度使。安陽節度使安祿山每次回長安見了玄宗後都要趕緊去向李林甫拜山頭。三言兩語,李林甫便把安祿山的那些小心思看得透透的,讓安祿山戰戰兢兢如一慌怖稚童。大冬天的,嚇得汗流浹背。
安祿山後來造反,屢次與下屬說:“我之前不敢造反,只是因為有那李相公在!”
(安祿山)
李林甫是出了名的算計人才,讀心術天才,他不僅能夠迎逢玄宗喜好與想法,還能以誅心之術震懾下屬,又能口腹蜜劍與同事左右逢源。再加上其不俗的理政能力,這樣的人,怎一個恐怖了得。
因此,李林甫代政,玄宗很受用。
(李林甫)
-
4 # AH傲嬌的男人
:《長安十二時辰》熱播,好評連連,能把紛亂的汗青配景和複雜的朝堂機謀在十二個時辰內出色呈現出來,不得不信服馬伯庸先生和創作團隊。劇中的人物形象非常光鮮,暗潮湧動之下,不克忽略大唐三個位高權重之人,離別是“聖人”、“右相”、“太子”。箇中,右相林九郎(原型李林甫)和太子李璵(後更名為李亨)的政治鬥爭,較為顯著。唐玄宗明知宰相和太子相爭,為何置若罔聞呢?唐玄宗為何不信任太子呢?本文從李隆基、李亨、李林甫三個角度來剖析這個問題。
1.李隆基的心裡暗影:防父防子防祖母
從唐高祖李淵,到唐玄宗李隆基,一共5代人,中央卻履歷了8位帝王,政變疊起,李唐山河佈滿了不確定性。簡要說來:李世民(太宗)經由玄武門之變登上皇位,李世民駕崩後,其子李治(高宗)即位,皇后武則天逐漸大權在握。李治作古後,武則天的第三子李顯為皇帝(中宗),武則天為太后。李顯只當了55天的皇帝,就被武則天取銷。爾後,武則天立第四子李旦(睿宗)為帝,李旦怕懼母親,天天不問朝政,武則天以太后身份執掌朝綱,恰是在這個時候,李隆基出生。
李隆基固然貴為皇子,但正逢艱屯之際,李唐宗室在武則天的榨取下支離破碎。李隆基3歲的時候,被祖母武則天強行過繼給其伯父李弘為子。5歲那年,武則天自立為帝,改“唐”為“周”,李隆基隨親生父親李旦一路,遷居東宮。一年後,李隆基被武則天封為楚王。李隆基的父親李旦固然把皇位讓給了武則天,但武則天為了防止兒子復辟,不許可李旦私見外臣。後來因為李旦和外臣接觸,被武則天知道後,將李旦囚繫起來,李隆基受連累,此後後被幽閉十餘年。不光如斯,在李隆基8歲那年,他的母親竇氏被誣陷為“厭蠱咒詛”,在大歲首二那天被賜死,李隆基固然貴為皇子皇孫,但他的童年一向在祖母武則天的暗影下,過著胡里胡塗的日子。
武則天在朝末期,張柬之動員神龍政變,逼武則天退位,李隆基的伯父李顯再次即位,李隆基回到長安,黑暗成長勢力。在李顯作古後,李隆基結合寧靖公主動員唐隆政變,擁立父親李旦復位,李隆基被立為太子。但李隆基的太子生涯卻也過得欠好,因為寧靖公主十分精壯,唐睿宗李旦幾度想取銷李隆基,立寧靖公主為皇太女。李隆基生怕父親將皇位傳給寧靖公主,處處對父親設防。直到李旦提前禪位給李隆基,李隆基才算安心。
李隆基即位後,年號為開元。長子李琮在狩獵時面部受傷,容貌被毀,不適合為太子。開元三年,唐玄宗立次子李瑛為太子。李瑛的母親是趙麗妃,正本十分得寵,但後來跟著武惠妃的得寵,趙麗妃和太子李瑛的地位逐漸下降。太子李瑛經常口出牢騷,被宰相李林甫行使,李林甫和武惠妃讒諂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三人大逆不道,想動員政變。李隆基大驚,將太子等三人貶為庶人,後來賜死了他們。這三人都是唐玄宗的親生兒子,唐玄宗可以下此狠手,足見他對兒子極端不信任。
綜上所述,唐玄宗李隆基的前半生履歷,首先在祖母武則天的暗影下成長,然後又害怕父親立寧靖公主為嗣,即位後又遇太子“謀反”,李隆基這種防父、防子、防祖母的心理暗影,導致他從不隨意相信任何血親。所以,李隆基的第二任太子,也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璵(後更名為李亨),也不克獲取父親的信任。2.李亨的隱忍:唐朝太子的魔咒
隋朝末年,李淵起兵晉陽,長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都有軍功,李淵稱帝后,立長子為太子, 9年後,玄武門喋血,唐朝第一任太子李建成被殺,此後,唐朝彷彿陷入了太子魔咒。李世民的第一任太子李承乾因為謀反不成被貶,鬱鬱而終。唐高宗李治的第一任太子李忠、第二任太子李弘、第三任太子李賢,最終都慘死。唐中宗的太子李重俊因為政變失敗被殺,再加上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一任太子李瑛被殺,唐朝太子彷彿成了一個不幸的職業。據統計,有唐一朝,太子最終慘死的機率,高達51%。
可想而知,當唐玄宗殺掉李瑛,立李亨為太子的時候,李亨首先要思慮的不是若何繼續皇位,而是若何保全本身。所以,李亨處處低調處事,即使父親李隆基有做的紕謬的處所,他也不敢指出,即使宰相李林甫壓太子一頭,太子依舊十分低調。
李亨,原名李璵,也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太子,後來更名為李亨。固然貴為太子,他也曾差點胎死腹中。李亨的母親楊氏是庶妃身世,楊氏懷上李亨的時候,其時李隆基照樣太子,但因為李隆基和寧靖公主正處於政治鬥爭之中,李隆基怕寧靖公主說本身好色,所以籌算將孩子打掉。最終沒忍心脫手,李亨才順利出生。出生後的李亨未能在親生母親懷抱裡成長,而是被送到太子妃王氏的膝下,因為王氏(李隆基髮妻)無子,所以她對李亨各式呵護。李亨2歲被封為陝王,5歲被拜為安西多半護(都是掛職,實際上李亨照樣個孩子)。李亨從生下來,一向到26歲成為太子,親眼目睹李唐宗室為了皇位互相廝殺。
開元二十六年,李隆基殺掉了親生兒子、第一任太子李瑛。宰相李林甫和武惠妃關係較好,建議李隆基立壽王李瑁為太子,李瑁是唐玄宗的第十八子,也是後來楊貴妃的第一任丈夫,因為生母是武惠妃,所以一向地位愛崇。但李隆基考慮到廢長立幼,會引起朝局動盪,所以照樣立三子李亨為太子,李亨就在這種汗青配景下,入主東宮。
李亨的政治勢力很弱,李隆基吸取前車可鑑,不許可外臣私下和太子交往。滿朝文武,只有李亨的先生賀知章(有名詩人,《長安十二時辰》中何監的原型)一向在珍愛李亨。宰相李林甫,以及後來的宰相楊國忠都成了李隆基制衡太子的籌碼。而李林甫身為宰相,也知道李隆基不信任太子,所以執政堂之上處處打壓太子,太子忍氣吞聲,不敢抵制。
太子李亨在唐玄宗眼皮子底下,不敢有半點錯處。有一次,李亨狩獵回來,大腸告小腸,立刻讓尚食局做了一桌酒肉,李亨正在啃一隻羊腿,唐玄宗李隆基倏忽駕到。李亨怕父親說本身豪侈,立刻放下羊腿,拿起一塊素餅,一邊用餅擦掉手上的油,一邊大口吃餅。唐玄宗看到後,對李亨說:“我兒惜福!”(本故事出自《中華五千年》)從這個故事能夠看出,李亨的鄭重。
固然李亨在開元、天寶年間,處處隱忍事父,只為讓父親對他寧神,但李隆基對兒子照樣不寧神,不敢授之以權益,處處設防。所以說,太子李亨和父親李隆基,實際上身為父子,其實並不“齊心”。3.李林甫的機謀:笑裡藏刀的創始人
李林甫也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林九郎的原型人物,是唐朝有名的奸相,唐玄宗的前幾任宰相,如姚崇、宋璟、張九齡等,都是賢良之臣。直到李林甫擔當宰相,為開元盛世的崩塌埋下伏筆。《資治通鑑·唐玄宗天寶元年》曰:“(李林甫)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這就是成語“笑裡藏刀”的來歷,一個宰相可以降生如許一個成語,李林甫的品質,無需多說。
李林甫,奶名哥奴,是李唐宗室的成員。李林甫的高祖父是唐高祖李淵的堂弟,算起來,李林甫算是李隆基的族兄。開元十四年,李林甫任御史中丞、刑部侍郎,起頭走入朝堂中樞。李林甫擅長和後宮嬪妃、太監交往。李林甫打通宮內的太監,對唐玄宗的平常言行管窺蠡測,所以每當朝堂議事,李林甫的看法總能說道唐玄宗的心坎裡,是以備受重用。
太子李瑛之所以被廢,李林甫“功弗成沒”。其時後宮武惠妃得寵,太子李瑛頗有牢騷,武惠妃想讓壽王李瑁取代李瑛的太子之位,李林甫看出了武惠妃的心思,屢次匡助壽王,武惠妃是以對李林甫非常感謝,二者形成聯盟。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罷相,李林甫獨掌大權,加快了取銷太子李瑛的規劃。李林甫一方面散播壽王李瑁的美德,一方面構陷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三人謀反,而且誘導三位皇子披甲入宮,被唐玄宗抓個正著,最後三位皇子被唐玄宗處死。
李瑛一死,太子之位空白,《資治通鑑·唐紀三十》記載:太子瑛既死,李林甫數勸上立壽王瑁。上以忠王璵(李亨)年長,且仁孝恭謹,又勤學,意欲立之,猶疑歲餘不決。
也就是說,在太子人選上,李林甫死力介紹壽王李瑁,但唐玄宗認為李亨年長,非常猶疑。最後,唐玄宗照樣選擇了其時最大的兒子李亨,讓李林甫的規劃破產。
李林甫曾介紹李瑁為太子,擔心是以冒犯新李亨,為了避免禍殃,李林甫選擇了搖動李亨的太子之位。李林甫擅長機謀,他把矛頭瞄準了李亨的妻兄,也就是太子妃韋氏的哥哥韋堅。韋堅和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關係要好,時常會面。
但唐朝劃定,外戚弗成以和邊將交友,是以,李林甫指控韋堅結合皇甫惟明籌算動員政變,提前擁立太子李亨為帝。唐玄宗盛怒,罷黜韋堅,命李亨休掉太子妃韋氏,這場風浪才算竣事。至此,唐玄宗對太子李亨心存芥蒂。《舊唐書·李林甫傳》記載此事的終局:上盛怒,認為不軌,黜堅,免太子妃韋氏。
李林甫一計不成,再生一計,李林甫指示柳勣誣一位叫杜有鄰的大臣交友太子,最終杜有鄰被活活打死,讓唐玄宗對太子加倍不寧神。此後,李林甫有多次設計,離間唐玄宗和李亨的關係,導致唐玄宗不信任太子李亨,而太子李亨大門都不敢出,不敢與任何人交往,忍辱負重。4.三個角度剖析:李亨的悲與幸
從李隆基、李亨、李林甫三個角度來剖析皇帝和太子的關係,就形成了以下三個景遇:
第一,唐玄宗的平生,親眼目睹父親退位、神龍政變,伯父復位、李重俊謀反、唐隆政變,李瑛“謀反”等,對父子血親非常不信任,再加上李林甫的處處離間,愈發不信任李亨。在唐玄宗的心目中,任何骨血親情,也不如皇位主要。是以,李亨在唐玄宗的眼中,勢力越弱,越能坐穩太子之位。
第二,李亨因為處處被宰相李林甫壓制,怕引起父親更多猜忌,不敢輕舉妄動。李亨身為太子,首先考慮的不是山河社稷,而是若何保全本身。在這種情形下,他對唐玄宗怠政,不克出頭過問,更不克交友外臣。面臨李林甫等奸臣擅權,李亨更不克公開抵制,只能處處隱忍。
第三,李林甫知道唐玄宗不信任太子李亨,是以愈加壓制太子,而唐玄宗也需要李林甫來制衡太子,以防太子謀逆。李林甫在唐玄宗和太子之間,謀取更多的政治好處,再加上李林甫交友太監,深的唐玄宗信任。最終導致唐玄宗寧肯相信宰相,也不相信太子。
以上三點,就是唐玄宗不信任李亨的基本原因。
俗話說,上陣父子兵。唐朝的歷代帝王,都要面臨多次政變,而這種政變,多半和太子有關,讓李唐王朝的皇帝和太子關係十分微妙。皇帝不信任太子,更甘願信任宰相和太監。這種父子相防,血脈相疏的悲劇,固然有其奇特的汗青原因,但也是封建帝制,皇權高於一切的汗青施展。李利市過多年的隱忍,保全本身,最後在安史之亂時成功翻身,繼位稱帝,成為唐肅宗,然後力挽狂瀾,平定兵變。李亨在唐朝的浩瀚太子之中,是極其幸運的。
本文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中華上下五千年》等。
回覆列表
中國歷史上皇帝都是終身制,一般不到死時是不傳位給太子的,活著時退位傳給太子的很少。
為什麼?說到底是為了權力。
在權力這顆毒藥下,是皇帝甚至連太子也是懷疑的。
《續資治通鑑》記載國宋太宗懷疑太子的事情:京師之人見太子,喜躍曰: “真社稷之主也。”上聞之,召凖謂曰: “四海心屬太子,欲置我何地?”
四海心屬太子,欲置我何地?宋太宗的話無疑是最佳詮釋。
歷史上的唐玄宗就曾因為猜疑太子,廢掉並殺掉了太子,史稱“三庶人”事件。
唐玄宗的第一個太子是二兒子李瑛。
後來,唐玄宗寵幸武惠妃及其子壽王李瑁,對李瑛等其他兒子便疏遠了。
母以子貴,武惠妃便想憑藉恩寵廢掉李瑛,讓自己兒子李瑁上位。
於是武惠妃便設計構陷李瑛,武惠妃出手便是抓住皇帝的死穴,誣陷李瑛結黨。
“妃泣訴於玄宗,以太子結黨,將害於妾母子,亦指斥於至尊。”
唐玄宗大怒,召來宰相打算廢掉李瑛。
幸虧宰相張九齡不是奸臣,大力勸諫,才使得李瑛暫時逃過一劫。
但是第二年張九齡罷相,李林甫開始專權。
李林甫和武惠妃想勾結,繼續打擊迫害李瑛,最終以李瑛帶甲進宮,意圖謀反,將李瑛廢黜,不久賜死。
連同李瑛被廢被殺的還有鄂王李瑤、光王李琚,這便是“三庶人”事件。
李瑛被廢殺,主要是武惠妃構陷,但構陷的罪名是結黨謀逆,這是皇帝最擔心太子的。
李瑛被廢后,唐玄宗沒有選擇十八子李瑁而是選擇三兒子李璵為太子,並改名李亨。
李亨繼位後,繼續遭到李林甫(劇中為林九郎)的打擊,因為李林甫支援李瑁而非李亨,沒有擁立之功,這對他專權是不利的。
李林甫打擊李亨仍是利用了皇帝對太子的猜疑。
你可以是太子,但羽翼不能太豐滿,結黨就更危險了。
李林甫對李亨 打擊,唐玄宗是知道的,但沒有制止,因為他也要敲打李亨。
天寶五年,李林甫先後以太子韋妃兄長韋堅和杜良娣父親杜有鄰如下,構陷他們意圖謀反,企圖廢掉太子,逼得李亨不得不“離婚”以撇清關係。
好在唐玄宗只想敲打李亨,不想李瑛悲劇再度上演,李亨才艱難保住太子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