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史寫小史

    這個問題五行五德學說有關。

    主要分歧是秦是水德還是金德?漢是土德還是火的?

    一種說法,秦是水德,這個說法認同度比較高。因為秦人尚黑,黑色是水德顏色,崇尚數字六,六在五行中對應水。還有秦文公遇黑龍的傳說。都說明秦屬水德。五行土克水,漢代秦,所以漢屬土德,尚黃色。

    另一種說法,是在東漢光武帝時比較流行。秦為金德,火克金,漢為火德,崇尚赤色。這個依據是《史記》高祖本紀劉邦斬白蛇起義。白蛇是白帝之子,白帝就是金德,而劉邦又被稱為赤帝之子。所以漢是火德,秦是金德。

    秦是金德還有一個佐證就是《史記.秦本紀》:“獻公十八年,雨金櫟陽。”雨金也是一種祥瑞,是說明秦是金德的一個原因。

    最後說一下,五德學說是古人造出來說明自己統治的合法性,糊弄百姓的,後來發現太複雜了,他們自己都搞不明白,就逐漸放棄了。後來用更直接的,更簡單的天子,天授來糊弄人了。

  • 2 # 東方朗旭

    戰國時代以後,中國文化中的“五行”學說便開始流行起來。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古人將這五者從天地萬物中抽離出來,認為它們是組成世界的基本物質或元素。與之相對應的就是五方、五色,再配上來源更加古老的天干、地支,由此組成五行學說的基本構架:東方,甲乙,屬木,青色;南方,丙丁,屬火,赤色;西方,庚辛,屬金,白色;北方,壬癸,屬水,黑色;中央,戊己,屬土,黃色。五行之間還具有彼此生克的關係,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這樣一來,五行相生相剋,成為一個動態迴圈的系統。

    “五行”一詞可能從上古時代就產生了,但它具體的內涵,卻是後人逐漸新增進去的。五行的五種物質來自人們對自然界的長期觀察和總結,是非常樸素和唯物的。比如:金屬熔化後會變成液體(金生水),用水進行澆灌就會使樹木生長(水生木),燃燒木材就會產生火(木生火),火把東西燒光就會產生灰燼(火生土),金屬礦物一般都埋藏在土地之中(土生金);用金屬製造的工具可以砍削樹木(金克木),樹木會吸取土壤中的養分(木克土),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土克水),水能滅火(水克火),火能把金屬熔化(火克金)。這種理論發展到戰國中後期,

    齊國學者鄒衍等人將之用來演繹和解釋歷史上新舊政權更替的現象及相互衍生的關係。比如:黃帝是“土德”,所以地裡冒出一條巨大的蚯蚓;夏禹是“木德”,所以草木到了秋冬也不凋零;商湯是“金德”,所以出現金屬做的兵器;周文王是“火德”,所以有火紅色的鳥叼著上天賜予的詔書來到祭祀的地方。據此推演,那麼在周之後的政權,便一定屬於“水德”。如此週而復始、迴圈往復,便形成了“五德終始”說。

    可以說,“五德終始”說是在戰國後期的形勢下應運而生的。當時各國君主都在角逐天下之主的地位,一些文人為了現實政治的需要,構建出了這樣一個理論體系,以讓統治者能夠對號入座,增加自己政權的合理性。當某種相應的祥瑞徵兆出現時,便聲稱其預示著天命所歸。秦統一天下之後,秦始皇對這種學說非常認同,但當時並沒有出現相應的吉徵,於是便把故事向前說到了春秋初年的先祖秦文公身上,說他打獵時曾經獲得一條“黑龍”,而又相應地把黃帝時的蚯蚓改成了“黃龍”,把夏禹時草木不凋說成是“青龍”帶來的神蹟,這樣便可以自圓其說了—周是火,秦取代周是水,水能克火,順理成章。而水對應的是黑色,所以秦朝服飾、旗幟的顏色都以黑為最尊貴。

    秦朝建立不過十幾年就被推翻,漢高祖劉邦得天下以後,認為秦雖然號稱是“水德”,但因時間短促,根本不能算數,漢才是繼周之後為水德的;於是西漢在開國初年,也是與秦一樣崇尚黑色。二十多年後到了漢文帝時,天下已經基本安定穩固,博士賈誼等人提出:作為一代偉大的基業,應該有自己的制度,不能和秦朝一樣,所以漢應改成克秦朝“水德”的“土德”,服色為黃色。但這個主張卻因種種原因,直到漢武帝時才得以採納和實施。而漢武帝時的董仲舒又從“五德”中截取了黑、白、赤三個,創造了“三統說”。到了西漢末年,劉向、劉歆父子融入八卦方位的學說,重新排定位於“西方”的秦為“白統”,屬金;而漢為“赤統”,屬火,火克金。於是便有了“漢高祖斬白蛇”這樣一個赤帝之子把白帝之子殺掉的故事,也就有了崇尚赤色的說法。這個說法為後代沿襲,人們便習慣將漢代稱為“炎漢”(火為赤、黃色)

  • 3 # 大黃扯點歷史

    關於不同朝代的服飾崇尚不同顏色這個問題,要追根溯源,其根本核心乃是“五德終始說”,即每個朝代其所代表五行“金木水火土“”裡其中的一個“德”,不同的“德”有自己代表的顏色以及其他一些特別之處。秦朝是“水德”,顏色尚黑,而漢朝的德行由於經過多次辯論,所以前後並不一致,以下我來具體解釋這個問題。

    從五行學說到“五德終始說”

    所謂“五德終始”,其理論基礎乃是大家都有點熟悉的五行學說,金木水火土,五行八卦云云,到現在很多人給孩子起名的時候,還要找人算算是什麼“命”,比如白雲大媽就是“火命”。而五行的說法最早見於《尚書·洪範》: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滋潤),火曰炎上(燃燒),木曰曲直(彎曲,舒張),金曰從革(成分緻密,善分割),土爰稼穡(意指播種收穫)。

    五行學說則是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的“陰陽家”,透過鑽研《周易》的陰陽兩儀理論,繼而研究宇宙和萬物本原、構成要素,從而產生的一個學說,這也是為什麼五行往往和八卦是一對好搭檔。五行學說和西方的四元素學說(古希臘認為土、氣、水、火四元素構成世界,與之相近的是古印度佛教的地、水、火、風)有些類似,都是古人對世界萬物構成研究的一種古典而樸素的理論。

    到了鄒衍這位承前啟後集大成於一身的“陰陽家”這裡,他將前人總結的陰陽術數和五行學說融會貫通,並增加了自己的理論,從而得出了五行之間相生相剋的關係,即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的一套迴圈;以及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另一套迴圈,這樣每一種元素都能和其他四種扯上了關係,具體看圖示。

    同時鄒衍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變化同自然界一樣,也是受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支配的,歷史上的王朝都有其相應的五行屬性,而繼任的王朝屬性必然是剋制上一王朝的:

    五德之次,從所不勝,故虞土、夏木。——《淮南子·齊俗訓》高誘注引《鄒子》

    那麼怎麼確定每個王朝是什麼“德”呢?鄒衍透過仔細研究發現,王朝之德是有一些具體表現的,而這些具體表現就是所謂的祥瑞、符讖了,上天肯定不會無緣無故降下這些神龍、鳳凰、麒麟之類的東西,所謂百因必有果,你的德性就是我,這些東西就是體現王朝之德的明證。

    於是他根據一些祥瑞特徵將各個王朝配以相應的“德”:比如最早的黃帝,碰見過黃龍,還有一條十多丈長、幾米粗的大蚯蚓,黃色屬土,蚯蚓也屬土,所以黃帝土德盛。到了虞舜,又稱作虞朝,虞朝就是土德。虞朝後面是夏朝,夏朝的開國君主大禹曾經在郊外碰到過青龍,所在之地草木茂盛,青是木色,木又克土,所以夏朝就是木德。取代了夏朝的是商朝,趕上過山裡面冒出來銀子的好事,故而商屬金,金又克木,於是商就是金德。到了周代的時候,周天子曾經看到過好大好大一個火流星在宮殿上空盤旋一週,變成無數的火老鴉飛散,火克金,周自然就是火德了。(上述內容據近代學者考證,應屬於鄒衍的佚文,記載於《呂氏春秋·應同》)

    以上就是“五德終始說”及其各種佐證,這些東西在現代人看來是荒誕不經的,但在兩千多年的古代,古人對於自然宇宙以及人類社會能解釋成這樣,並且自圓其說十分合理,已經很偉大了。

    秦朝的水德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經一度對術士陰陽家一類的人很是信服,曾經派徐福出海尋找仙藥,又召集天下的術士不計本錢的給他煉丹求藥。結果這幫人不地道,一個個都欺騙秦始皇,為首的徐福、盧生騙完錢財都跑了,尤其是盧生,不僅跑了還說了秦始皇許多壞話,這才有了焚書坑儒中的坑儒,實際上殺的大多是這幫神棍術士。

    扯遠了,由於秦始皇這個人比較迷信,經常接觸這些陰陽家、術士之流,所以對“五德終始論”很是信服,又想到自己的大秦滅了周朝的火德,那肯定是水德啊,於是讓這幫人找找理論依據。終於不知道是在秦國典籍裡真的翻出來了,還是這幫神棍實在找不到自己編了一條:當年秦文公出門去打獵的時候,打到過一條黑龍。秦始皇一聽龍顏大悅,黑色屬水,水正克火,由此可見,強秦統一天下本來就是上天註定的事情啊。

    於是秦朝是水德王朝這件事就這麼確定下來了。按照鄒衍的理論,五色配合水德的顏色是黑色,於是大家都紛紛把衣服染成了黑的。秦始皇還特意把黃河改名為“德水”,以炫耀自己的正統性。

    秦始皇既並天下而帝,或曰:“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螾見。夏得木德,青龍止於郊,草木暢茂。殷得金德,銀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烏之符。今秦變周,水德之時。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於是秦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為名,音上大呂,事統上法。——《史記·封禪書》

    在我看來,秦始皇迷信是真的,不過秦朝硬靠上水德這件事,未必沒有秦始皇的暗中授意,對於宣示正統天命這種事,中國的統治者向來都是喜聞樂見,甚至親自下場胡編亂造。以往夏商周的“德性”都是後人追認的,從秦朝開始,中國王朝才第一次真正有意識地利用這套“五德終始說”,來系統地為自己的正統性作證明。

    說白了,“五德終始說”同後世的“天人感應”,“仁孝治國”等等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封建皇帝維護統治宣揚政權合法性的工具罷了。

    漢初“無厘頭”的“水德”

    二年,東擊項籍而還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說。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史記·八書·封禪書》

    劉邦剛稱王的時候,由於他是楚人,不懂秦人的習俗,曾經問過手下,秦人都供奉什麼神,手下人告訴他,秦朝祭祀的是四方天帝,青、白、赤、黃四帝。劉邦說,我聽說一共應該有五帝呀,這怎麼才四個?大家夥兒都說不上來為什麼。劉邦說,看來還有一個黑帝,得等著我這位真命天子來幫他建祠堂了。於是就建立了黑帝的祠堂,自此四時供奉,以為習俗。至於為什麼秦朝沒有黑帝,我覺得應該是秦朝尚黑,如果設立黑帝祭祀,和其餘四帝在稱謂上比較,看不出特殊性,於是就沒有黑帝。當然,這是我瞎猜的,有知道的朋友可以給我留言。

    劉邦後來一統天下當了皇帝,手底下的人為討好劉邦,搞搞務虛的形象工程,就提到了漢朝的德性問題。劉邦這個人比較務實,對於務虛的事興趣不大也基本不懂,直接就拍板定了:當初我建了黑帝廟,跟黑有緣,那咱們就黑色水德吧。我嚴重懷疑劉邦是為了接著秦朝的用,這樣也不用改服飾顏色和其他的東西了,圖省事。當然,這也說明了劉邦赤帝子的傳說這時候還沒編出來呢,否則肯定是紅色的火德無疑。

    劉邦不懂五行相剋那套“五德終始說”,但手下人有懂的,秦朝就是水德,咱們大漢克了秦朝,還用水德說不過去,但皇帝金口玉言都定性了,也改不了了。正在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有個叫張蒼的人充分發揮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一項專長——變通性。既然大漢水德定了,那可以改變前朝的德性啊。秦朝統治時間那麼短,又殘暴不仁,而且最初還是周朝的一個諸侯,它不是正統,而是周朝下面的一個閏統(閏:副,偏,偽,相對“正”而言)所以秦朝根本不算水德,我們大漢才是承接周朝火德的水德王朝。於是大漢水德的理論依據也有了,自此漢朝為“水德”,尚黑色。

    這就是古人的主觀能動性,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漢朝水德的事一下就迎刃而解了,我真是想給張蒼寫一個“服”字。明眼人一看,張蒼的藉口牽強無比,但迎合了統治者就是政治上的正確。不過他在不經意間也為後世無數王朝開創了一個不好的先例,以後經常就有人拿類似說法作為理由,把不順眼的前朝忽略掉,改為繼承一個比較光彩的朝代,充分顯示了“五德終始說”的柔韌性、可塑性以及前面提到過的工具性。

    “撥亂反正”改為“土德”

    寫過秦論的賈誼大家都知道,他這個人年輕氣盛(死的時候也才三十出頭),不畏權貴,更不怕張蒼這種假學術權威,因而在漢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的時候,直接上書文帝,說按照五行相剋,土克水,所以我大漢應該是土德,才能克掉水德的秦朝,強烈建議立刻全國改德,服裝變黃。但是漢文帝沒理他這個茬。

    隨後又有陰陽家公孫臣,為了達成改土德的目的,更主要的是為了實現打倒舊學霸,成為新學霸的目的。人工偽造祥瑞,說看到黃龍了,黃龍肯定是黃色的,正好佐證土德。這下漢文帝覺得靠譜了,這些帝王一個比一個迷信,都喜歡祥瑞這種稀罕物,因為代表了上天的意思。本來漢文帝都已經讓公孫臣開始制定土德的歷法了,後面有個叫新垣平的術士,一看偽造祥瑞這是個升官的捷徑,於是自己造了一隻玉杯,上刻“人主延壽”四個篆字獻給了漢文帝,說是仙人給的,可惜後面被人揭發檢舉,導致漢文帝對於這幫術士徹底失去了信任,公孫臣池魚之禍也受了連累,土德的事也沒有下文了。

    一直等到了漢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真正“撥亂反正”的人物才終於出現。當時正擔任太史令的司馬遷和太中大夫公孫卿、壺遂三個人一起上書給漢武帝,說現在的歷法亂七八糟,尤其咱漢朝得到天下之後還沒有改過“正朔”,所以得重新整頓和編制一下。

    漢武帝同意之後,這部名為《太初曆》的歷法編了出來,只不過司馬遷等人編歷的時候夾帶了“私貨”,他們上奏漢武帝,重提賈誼和公孫臣的建議,要求改水德為土德。武帝是個有文化的君主,也覺得當初張蒼那套鬼話實在編不圓,就此准奏。這其中還有一個小插曲,即獨尊儒術的董仲舒提出了一個“三統說”,我也不具體解釋了,反正按他的說法就是漢朝應該是正黑統,尚黑色。然後他這裡面有兩個概念,一個是“正朔”(即正統,象徵著一個王朝統治、代表中國的合法性與唯一性),一個是“五德相生”。漢武帝已經承認了“五德終始說”的土德了,但為了給董仲舒面子,把“三統說”裡的正朔概念和五德說中的服色給結合起來。總之大漢在“水德”了一百年之後,終於改為土德,尚黃色。

    再起波瀾的“火德”說

    到了西漢末年的時候,儒家已經獨霸天下了,劉向(就是編寫《戰國策》《列女傳》的大儒,劉邦的幼弟楚元王劉交的四世孫)根據儒家大功臣董仲舒的“三統說”編制了新的歷法《三統曆》,並且獲得官方認可及施行。但他還覺得不夠,因為董仲舒的“三統說”裡,提到了五德相生,與現行的“五德終始說”中的五德相剋是矛盾的,董仲舒在漢代那幫儒生眼裡估計比孔子也沒差多少了,他說的話有時候比聖旨還好使。

    於是劉向和兒子劉歆苦心鑽研,終於將董仲舒的理論和“五德終始說”融合在了一起,即王朝更迭並不是血腥的一個克一個,而是十分溫柔的一個生一個,之前的王朝德性也全都弄錯了。他倆根據《易經》中的一句“帝出於震”,而震卦的位置是正東方向,黃帝不在東方,在東方的是伏羲,屬於木德,繼而從伏羲開始,推匯出了一系列世系及德性,並排除了類似於秦朝這種閏統,總結而成了一本《世經》。

    在這本書裡,伏羲是當仁不讓的第一位,他上承沒有建國的鑽木取火的燧人氏,是木德;炎帝承接伏羲,木生火,於是炎帝就是火德(他還順便敲定了炎帝就是神農氏);接下來火生土,黃帝就是土德;少昊以金德承土。按照這種規律往下一路推演過去,顓頊帝以水德承金,帝嚳木德承水,唐堯火德、虞舜土德、夏禹金德、成湯水德,到了周武王的時候,水生木,於是周朝就是木德。秦朝忽略不計,那麼漢朝直接繼承的是周的木德,木生火,漢朝理所應當該是火德。

    漢朝是火德,所以劉邦是“赤帝子”,嚴絲合縫,理論和“事實”絕對一一對應,毫釐不爽,“新五德學說”,就此誕生。但是由於大漢土德已久,深入人心,再加上改德這件事屬於全國上下的大事,要耗費很多人力物力,因此,雖然劉向、劉歆父子極力鼓吹,而且也能自圓其說,但並沒有多少人響應,皇帝也沒搭理這茬。

    但有一個人十分推崇“新五德學說”,他就是後來篡漢的王莽。我們大家知道,王莽也是當世大儒,而且他的思想是極端的崇古,剛好劉歆的學說直接都排到神化時代的伏羲了,古的不能再古了,十分符合王莽的心意,二者一拍即合。後面王莽篡漢之後,就封劉歆為國師,“新五德學說”正式成為新朝的官方理論。漢朝也就變成了火德,而王莽的新朝自然就是火生土的土德了。

    由於王莽在篡位過程中搞了很多形式主義的東西,各種祥瑞,符讖滿天飛,導致了本來只是小眾理論的“新五德學說”全天下都知道了,於是漢朝是火德這個事,老百姓都認可了。後面劉秀光復大漢,本來還想穿土黃色的衣服,恢復土德,結果因為“大漢火德”深入人心,他也不好跟輿論對著幹,就改為穿紅衣服,甚至由於首都“洛陽”的“洛”字裡有水,和火德犯衝,都給改成了“雒陽”。自此東漢正式確立了漢朝為“火德”,尚紅色。

    以上就是漢朝崇尚黃色、紅色不同說法的前因後果,為了詳細說明,因此略有些長,請耐心閱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年人的職場競爭,應該注意規避哪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