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數夫軟體
-
2 # 科技少年星
1.儲存需求
眾所周知,當下社會知識就是財富。企業在日常的運行當中往往會產生多種多樣的檔案資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企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料,甚至成為企業機密。所以,對企業日積月累的檔案資料進行管理就成為必需。但是傳統的檔案管理方式並不能滿足現存的檔案管理需求。
2.共享需求
在21世紀的今天,企業間的共享需求日益增長,很多人都認為,一般的社交軟體也能滿足共享的需求。但是,企業需要共享的使用者並不是一兩個人,那又該如何共享?使用場景也會受到限制,不能線上編輯,不能共享影片等,用起來很不方便。
3.移動化辦公需求
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也催生了企業對於移動辦公的需求,企業中需要經常外出辦公的情況在不斷增加。企業迫切希望有一個工具能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有效的進行移動辦公和協同工作。
4.安全與隱私需求
公司的命脈就是來自於各種機密檔案資料,如何解決這些資料的安全性和隱私性?很多大企業會自己搭建伺服器,這樣就必須有自己的專業團隊來維護,伺服器的安全問題。然而打造一個牢不可破的技術團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5.經濟高效需求
很多搭建過伺服器的企業都瞭解,一套伺服器的成本在幾百萬到幾千萬不等,而僱傭安全服務人員的年薪,也在幾百萬之間,無形中給企業帶來很大的壓力。
如何解決企業面臨的資訊化5大痛點與難點?雲服務一一為您解答。
針對企業儲存需求
最典型的雲端儲存產品——企業雲來說,使用企業雲,能夠順利實現企業檔案的集中統一管理,不論企業大小,所有檔案都能通用存於一處,並且無需場地、人員來進行管理。同時,利用企業雲,還能根據部門、職責等多維度進行檔案管理分類,避免了管理過程中的混亂,讓管理變得井然有序。更重要的是,企業雲還有許可權分級的功能,可以根據員工的職位與職能,分配使用許可權,杜絕了越權操作與檔案使用混亂的現象。可以這樣說,企業雲這型別雲端儲存的出現,抓住了企業管理需求的痛點,解決了企業使用者檔案管理儲存的難題。
針對企業共享需求
我們以微軟雲Azure為例,它從三點上解決了共享需求問題。第一、公共雲:微軟自己構建及運營公共雲的應用和服務,同時向個人消費者和企業客戶提供雲服務。第二、合作伙伴運營:獨立軟體開發商或系統整合商等各種合作伙伴可基於微軟Windows Azure Platform開發ERP、CRM等各種雲計算應用,並在這一平臺上為最終使用者提供服務。第三、客戶自建私有云:客戶可以選擇微軟的雲計算解決方案構建自己的雲計算平臺。微軟可以為使用者提供包括產品、技術、平臺和運維管理在內的全面支援。 多維方式幫助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員工之間的共享。
針對移動化辦公需求
我們還是以微軟雲Azure為例,新的Azure活動目錄高階版將帶來全新的基於雲的身份認證和訪問管理服務。使用者只需單擊登入,就可以管理超過1000款常用的軟體即服務(SaaS)應用程式、自助服務工具,並享受基於機器學習的安全報告和異常檢測服務。有了全新的Azure活動目錄高階版,企業的IT成本將得以減少,使用者、工作組的管理和SaaS應用程式的訪問將變得更加簡便。Office 365的誕生,更是把辦公搬進了所有移動裝置中。
針對安全與隱私需求
微軟開發的“混合雲”服務,就是給企業一個Azure私有云,客戶可按照企業需要自己管理和使用,該私有云產品,無論從介面和體驗上都與Azure高度統一,同時可向公有云無縫擴充套件。這樣也徹底隔離了客戶資料在公有云上的隱私問題。
針對經濟高效需求
雲服務可以按照不同配置、不同級別、不同系列,單獨定價,以滿足企業多樣化多層次的業務需求,按照使用時間單獨計費。這樣既可以避免伺服器的浪費,還可以節約安全維護人員的開支,還可以高效的呼叫檔案,解決問題
-
3 # 自動化工程師
個人認為企業盲目收集了一些資料,就想利用大資料思維去獲得收益,實則獲取的是一些無用的資料,許多企業主都想沾一下當今最前沿技術的邊,殊不知許多人都沒有真正考慮過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麼,就盲目上馬一些專案,實施完成後以為是一勞永逸的。實際上再牛逼的系統,也需要靠從上而下融匯貫通的制度支撐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如若不然,到最後只能是一個半死不活的狀態。最終只能感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企業主要打從一開始就能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及毅力,才能最終達成最初的目的。
-
4 # 弗學漫話
ERP相對於今天的科技發展來說算是一個老話題,雖然是一個老話題,卻是企業的一個痛點,多年前就有一個口號,實施ERP是找死,不實施ERP是等死。
事實上找死的還沒有死,或好或不好的用著,等死的也沒有死,至於活得好不好就很難說了。
這個ERP到底難在哪?實施的關鍵是什麼?大多數的分析著眼於系統工程的硬指標上和一關一關的流程上,而忽略了人在實施中的因素,想想抗美援朝擁有精良武器的美國兵為何打不過志願軍,也許能找到一點啟發。
大多數的專案都死在了最後一公里,當然我並不是忽略其他的重點,確實有為數不少的的大專案不經意間在陰溝裡翻了船,事後想想著實可惜。
在那篇文章裡技術上的感悟談的多了一點,對實施一筆代過,今天借這個機會,多說幾句,也算是對過去的一點回憶,對現在是一點拋磚引玉。
1、資料規範化和流程再造的阻礙ERP是一個標準的系統工程,其元件也必須要系統化,對一些企業來說,特別是一些資訊化程度較低的企業來說,歷史遺留的問題很多,資料不規範,流程不最佳化,等等,積重難返,有些企業領導想借ERP系統一併解決,主觀願望是好的,但在認識上可能會犯錯誤。
如果你在實際工作不能逐步地去解決這些問題,並在解決問題中繼續發現問題,把最佳化推向深處,而把這種沒解決的問題的解決思路都設計到ERP中,這樣在今後的實施中能否消化,是否具有可行性,常常會出現難以預料的後果。
所以要花大力氣在當下的實際中按標準化解決這些問題並重組最佳化流程,即使沒有實現ERP系統,這也是ERP系統的手工版,將為以後的ERP設計、開發、實施提供了成功的切實基礎。
所以一些企業進行了一系列的ISO900X方面的認證,這些都是必須的,但在認證的過程中有兩個突出的問題出現,一是應付,特別是一些外貿企業,因為客戶的要求和對外展現形象,把ISO認證體系當成一個招牌,而實質上沒有確實落實到位,這樣對企業是有害無益的;另一種情況,照搬體系認證,不能靈活的變通,學到了條條框框,卻沒有學到認證的靈魂。
所以這些必須要在設計ERP之前都應儘量的做到,當然,實際情況也是可以變通的,這只是一個建議而已。
2、調研的重要性很多人忽略了這一點,特別是個別的專案經理,潛意識裡強調了個人的主觀工作經驗,而忽視企業的個體生命特徵,這樣就會導致把以前同類行業的ERP前期調研作為主觀工作中的主要參考,甚至於修修改改,而忽略研究物件企業的特性,以共性代替了個性。
這樣在調研中對基層人員的意見敷衍了事,不能發現問題,把一些致命的問題帶到ERP相目中,產生嚴重的先天缺陷。
按照ERP調研的要求,要對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都要做全面的評估,這是一項很艱難的工作,費時也相當長,專業性也比較強。
這裡要強調調研人員的配備上,基礎工作用人必須要認真負責,中層人員要有全域性觀,從區域性到整體,再從整體到區域性,要反覆論證,要有專業人員的指導,要對各部門提出的問題客觀分析,是實際存在的問題還是部門利益問題,是管理問題還是流程問題,進一步梳理,進一步規範。
人員的配合要內外兼顧,要上下兼顧,要集中與民主兼顧,特別是權力的應用上,集思廣益後要有絕對的權威性。
調研的基礎是關係到ERP選型、設計的大事,關乎到ERP開發的成功與應用與否。
所以對調研怎樣強調都不過分,每個部門流程最佳化,每個報表設計,乃至於欄位的設計都要詳盡記錄,然後集中審視,再調整再最佳化,不厭其煩的工作,這個階段不要一味的趕進度,要以工作成效為標準。
3、現成的企業找不到一套現成的ERP這話雖有些誇張,但確實是一些不可爭議的事實,有些人認為從外面購一套ERP就可以馬上使用的想法是相當天真的。
即使是一家小企業,麻雀雖小,也是五臟俱全,都有完整的組織及執行流程,即使是同一型別的企業,由於管理方式不同,企業文化不同,業務流程也存在著差異化,如此等等,在ERP中所表現出來的差距就相當大,這一點必須要有充分的認識。所以成功的ERP絕大多數都是採用適合企業的訂製開發,這樣就必然在物力人力上投入較大,所以預算是一項必不可少的相目。
而對於開發公司來說,一個行業的一套ERP系統一旦研發完成,他們就希望所有相同的行業一律照搬使用,這對於大多數企業來說,萬萬行不通的,成功率不太高,即使能用,應用程度也不深,效率受到嚴重製約,這是一個矛盾。
4、實施過程中人員矛盾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如果前期工作做得還好的話,在系統實施過程要特別注意引導。
二是要重視基礎操作人員的勞動,要和他們打成一片,要傾聽他們的意見,必要的時候要親自操作,哪怕一點點小問題或小建議都不能放過,最佳化最佳化再最佳化,不要認為系統的東西,小職員懂什麼,我是高階工程師,或者我是專案經理,我的水平高,對別人提出的建議不屑一顧,要知道,ERP成功率低,大多原因是一幫裝大神的傢伙不接地氣造成的,這裡面的道道很多。人事關係的道道更多,不要以為ERP是一個純系統,人是這個系統的靈魂,不要書生意氣,更不要精英誤事。
搞不好人員矛盾就可能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5、應用的調整和二次開發再好用的ERP,都面臨著企業的業務流程的變化出現不相適應的情況,所以應用程度深淺和ERP不斷的調整有相當的關係,然而調整談何容易,ERP一旦交付正常使用,開發公司是不會無償進行二次開發的,這樣就面臨著一個選擇:
一是選擇開發公司繼續合作,當然還要面臨著開發公司的人員變動和公司變動情況。對於大企業這些都不是個事,但對於中小企業,住住是無法承擔相關費用的,因為預算有限。
二是選擇本企業培訓人員,大公司都這麼幹的,有實力的公司直接自己開發了,如果是外購的,就連同原始碼一併購入,這樣的公司也有個問題要預置,要處理好專案人員特別是程式設計師與公司之間的關係,因為太大的相目程式掌握在一個人手,公司是有很大風險的,技術門檻越高風險越大,所以要多培養幾個技術人員,這種關係有時比較尷尬。
當然,實施ERP的難點並不止這幾點,教科書上一大堆理論知識,沒必要在這裡浪費時間討論,因為人人可以找書看,但是否實用,關鍵還看應用,這裡講的也只是個人感受而已,想起了陸游的兩句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
5 # Huieye
曾在一個企業裡,我一個人開發了一個小型的erp或者叫mes系統吧,實際上專案立項叫資料系統,鑑於個人經歷,所以我回答一下吧。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的類似的erp系統,就我的瞭解的情況來說,通常存在有以下幾個問題:
其一:成熟全面一點,都是比較老的,跟不上現在的發展與監管需求,新型一點,又不是很全面,且問題比較多,企業用起來很痛苦。
其二,有不少系統做的大而全,啥功能都有,但是很多企業只需要其中的一個模組,結果使用人員操作起來,非常的繁瑣,錄入個數據,查詢個數據,滑鼠點選無數下,開無數個視窗,才能實現一個小的功能,新員工得花很長時間才能學會幾個簡單資料錄入查詢操作,代價太大。
其三、有些系統開發人員,不懂生產實際情況,照自己的理念去做資料流的操作,而不是基於變化多端的實際情況,導致操作和實際脫節,同時一旦出現一個例外情況,系統還不知道怎麼處理,導致系統應用無法堅持下去。
我本人做生產出身,長期泡在生產一線,誤打誤撞學了點vb.net和mssql資料庫知識,看著多個部門多個車間採用excel,在qq群共享檔案傳遞和共享資料(先做excel模板,A錄入資料,儲存,檔名加一個識別符號,上傳到qq共享檔案,B下載,更新資料,改識別符號,再上傳,C繼續操作),我實在看不下去了,於是藉助公司伺服器,為解決生產環節資料資訊傳遞與共享的痛點,用vb.net程式設計開發了一些倉庫出入庫、領料發料投料、生產過程、人員工時、裝置故障等資料錄入、查詢的小軟體。後來,又加入了生產批次管理、生產過程作業記錄等功能,後面又加入了一些許可權管理、升級等功能,最後整合成一個系統。過程中不斷完善,加入很多防呆功能,自動採集功能。改了無數個版本,優化了無數次,使用人員一提建議,我馬上調整軟體。
經過七八個月連續不間斷最佳化,終於完善得差不多。這個系統功能不是很強大很全面,但是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優點:
①系統較穩定:採用區域網,網路比較穩定,沒有資料斷點,系統不會出現因網路問題故障而影響其功能。
②完全是定製開發:此係統基本上是基於現有業務模式下進行開發的,因為我十分了解最基礎的業務以及痛點,沒有改變員工的日常習慣。
④防呆功能:輸入資料頁面(通常所說的表單)設定大量的正則表示式,後臺提交前的判定,所以員工用起來,避免很多系統操作錯誤,讓他們用這個系統沒有後顧之憂。
這個類似生產作業管理的系統,雖然不是什麼高大上的系統,我覺得成功源於以下兩點:①開發人員(可能不專業)對生產作業非常熟悉,對需求理解的很透;②持續不斷,不厭其煩的最佳化調整。這是第三方定製公司無法做到:懂軟體開發不懂業務邏輯,無法長時間跟蹤最佳化。
最後,我建議,採用系統管理的規模企業,最好是能招一個懂資料庫操作的人員,能夠從系統裡面直接抓取資料,呈現成圖表,供管理決策使用即可,這也是系統管理的初衷:為管理和決策提供基準資料,用於分析、推斷和計劃。
-
6 # 畫畫的babytian
製造業資訊化,難度在底層的感測器以及網路系統等基礎設施的更新換代。裝置資訊化,是最基礎的。然後是演算法模型的最佳化,既要懂生產製造還要懂軟體演算法,這樣的複合型人才太少。
-
7 # 思源財稅
製造業資訊化的難點呢,我想有三點。
第1點:主要是業務流程不規範;
第2點:資訊化需要標準化,但是製造業很多業務的標準是很難制定的。
第3點:人員的問題。在很多公司會資訊化的人員的層次參差不齊;培養新人之後,人員的流動性大造成的,資訊化很難推進和落實。
在當今ERP資訊普及化的時代,應用ERP的企業很多,但應用的深度和廣度卻十分不同,生產製造方面應用成功的是少之又少。製造業資訊化為何難實施、更難成功呢?
回覆列表
1、ERP軟體本身不成熟
現代企業車間動態變化且複雜,面對視覺化排程、緊急插單、車間實時跟蹤和精細化管控等需求,市面上很多的ERP軟體表現往往力不從心,標準化功能有餘行業化應用不足,導致ERP的應用效益不能充分發揮。很多時候,企業想用ERP管理,但考察下來發現能夠真正滿足企業複雜的生產需求的很少,繼而選擇暫停或放棄。究其原因,生產製造模式多樣、需求繁複,需要進行大量的行業化研究開發,這勢必要求ERP廠家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而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
2、製造業本身複雜
製造型企業物料品種多,產品結構複雜,隨著市場和客戶需求的變化,計劃、採購和生產模式也都隨之不斷變化,需要考慮的因素多,不可控的因素更多。因此,ERP在製造業的資金投入大、實施難度高,效果還不一定明顯。相比流通和服務業,通常是短平快、易實施、好交付的專案,製造業的ERP實施成功著實不易。
3、ERP對基礎管理要求高
ERP成功執行需要準確及時的基礎資料,如準確的BOM和庫存資料,工時定額資料,工藝路線資料,加工質量以及機臺資料的採集,這些都來自於良好的現場管理秩序和紮實的基礎管理,也是ERP對製造型企業的基本要求。而習慣粗放式管理的中小型製造企業,整頓和規範管理並非一日之功。
4、員工素質難支撐
工廠工作環境差,工資待遇低,工作時間長,員工文化素質有限,對ERP往往持排斥心態。員工素質跟不上,資訊化意識淡漠,人員流動性強,是很多工廠實施ERP遇到的現實問題。
5、企業無錢難辦事
中國大部分的製造企業處於產業鏈的低端,或者加工組裝零部件為大廠做配套,或者沒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為品牌商做代工,利潤低、效益差。這幾年原材料及人工成本增長過快,企業經營更加艱難,更沒有心思投錢去搞資訊化。不敢投入或投入不足,直接導致ERP難實施,更難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