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正述

    和匈奴作戰是非常不容易的,首先要先找到對方,匈奴是遊牧民族,居無定所,不但要有帥才,還要有長途奔襲能力,所以很難找到衛青霍去病這樣的人才的

  • 2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衛青和霍去病是漢武帝時期不世出的名將。但打匈奴關鍵靠得是什麼,是騎兵。如果讓衛青霍去病像漢高祖那樣帶著三十萬步兵打匈奴,估計連匈奴王城都找不到漢軍就會渴死,餓死,或者被匈奴遊騎給風箏死。

    漢武帝初登大寶的時候,漢朝經過了高祖,呂后,文帝,景帝四朝的積累,那可真是富的流油。

    史載武帝剛剛登基的時候。“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

    成堆的銅錢放在倉庫裡,穿銅錢的繩都爛了,多到沒法數。

    更關鍵的是戰馬,武帝初期,漢朝有戰馬六十萬匹。

    也就是因為有這些戰馬,霍去病才能帶著八百人深入大漠,長途奔襲兩千餘里,直搗匈奴王庭,殺敵兩千,擊殺俘虜匈奴王室不計其數。

    我認為,在這樣輝煌的戰績下,霍去病他們所騎乘的戰馬也是功不可沒。要不然兩千裡,霍去病他們腿兒著去。想都不敢想。

    而且漢武帝可不光打匈奴,向西打西域,向東打北韓,向南打百越,哪一次不是耗費兵器馬匹錢糧無數。

    到了漢武帝后期,前代帝王七十年的積累基本就敗光了。

    漢武帝后期也不是沒有名將,像李陵,趙破奴。都是百戰之將。可是你再能打,沒有金剛鑽,怎麼攬瓷器活!

    不過漢武帝雖然有亡秦之失,但是避免了亡秦之禍。武帝晚年積極反思,釋出罪己詔,下令休養生息。將大漢王朝從敗亡邊緣又拉了回來。

  • 3 # 鑑史馬後炮

    縱觀漢武帝在位期間,在對匈奴作戰大至可分為四個重要的階段:軍事準備階段;收復河朔地區階段;漠北決戰階段和後期打擊階段。

    漢朝為什麼要對匈奴作戰?

    漢初,漢高祖劉邦白登山全軍覆沒被圍,和親求平安。匈奴,原來是華夏北方的一個小部族,戰國前只遊牧在陰山南北的草原上。自從出了一位偉大的冒頓大單于後,匈奴走向強大擴張成為一個巨大的遊牧帝國。自漢高祖劉邦建立了西漢王朝,匈奴一直成為西漢王朝的最強大的敵人,漢高祖滅項羽之後,匈奴不斷進犯,漢高祖為解除威脅決心一戰徹底擊敗匈奴。當時漢高祖率三十萬大軍北伐匈奴,會戰於代郡的白登,結果被冒頓單于誘入白登山區的深山峽谷之中,匈奴以十萬重兵堵塞谷口圍困漢軍達七日,使漢軍陷入絕境,漢高祖所率三下萬步騎漢軍幾乎全軍覆沒。至此,漢王朝以和親和納貢的方式與匈奴換取漢匈之間的和平長達六十多年。

    然而,這種“國際地位不對等”的和親方式並沒有為大漢王朝換來邊境的長治久安,六十年和親並沒有阻止匈奴六十年犯邊,每一次和親換來的和平時間不過一兩年。漢武帝繼位後認為,從長遠計,漢朝應該放棄和親之策,與其戰爭不能避免,不如及早備戰,給匈奴人重創使他們懼怕漢朝,不敢輕易與之為敵。

    漢武帝開始認識到,匈奴人是狩獵遊牧者,漢朝為務農定居者,只要匈奴人一天不放放棄他們的遊獵習慣,就必定把定居者看成是他們的獵物,把定居者的城鎮耕地看成是他們的倉庫。狩獵和打劫本來是遊獵者古老的生存傳統,是一種無法改變的行為方式,匈奴人認為殺掠是英雄的舉動,就如同他們嗜吃生肉一樣無法改變。

    歷代天子之所以堅持和親,是因為朝廷尚不具備與匈奴作戰的實力,有必要對匈奴讓步以換取經濟和國力恢復的時間,以前幾代漢朝天子相比如果與匈奴開戰,就算不戰敗也是得不償失,因為匈奴的土地不值得去佔領。所以從漢高祖一直到漢景帝時期都採取以靜制動的和親策,以換取國力的增長。然而事至今日,漢朝的國力已經今非昔比,已經有足夠的實力跟匈奴一戰並徹底打敗匈奴人換來漢朝邊境的長治久安。

    “光元決策”漢武帝為著手對匈奴實行軍事打擊準備作了實質性改革

    元交元年,漢武帝為著手對匈奴實行軍事打擊。在內政上發起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後世史學家稱這一系列的新政改革為“元光決策”。它大至可分為三大部分:一是改革決策體制,轉變軍事戰略思想;二是擴軍組建騎兵軍團;三是在國內興修水利,加快農業生產發展。

    在決策體制改革上,漢武帝在原來的體制上讓衛青負責擔任組建決策內廷,把朝廷的軍政決策大權都集中在內廷成員的手中,主要任務是對漢朝廷的軍政大事決策的同時拿出俱體可行的辦法;二是必須有對匈奴作戰的議程提到議程為中心;三是負責漢軍擴軍的一切事務。

    在改變軍事戰略上,由原來的被動防禦改變為主動出擊。歷來漢匈之戰,漢軍總是被動等著匈奴來打,然後防禦,長城似乎成了一條漢軍不可逾越的界線。漢武帝認為要轉變這種被的軍事防禦,改變為深入敵境把戰火燃燒到匈奴人的境內,採取深入敵境主動找匈奴人打,因為被動防禦使匈奴人歷來輕視漢軍。也正是因為匈奴人對漢軍這種被動軍事防禦使得匈奴對漢軍輕視,認為漢軍膽怯,依託草原對漢朝邊境的城邑進行襲擾。

    匈奴人歷來靠著騎兵的強大機動能力對漢軍實施來無影去無蹤的打擊襲擾成為漢軍最頭痛的事,原來的漢軍多以步騎兵和少量的車兵為主,在廣闊的草原上作戰不如匈奴騎兵,屢屢吃虧。如果不組建一支強悍的漢軍騎兵軍團,是無法匈奴人長期作戰的。然而在組建騎兵軍團上,除了要有善於騎兵作戰的將士以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就是優良的品種的馬匹。

    在馬匹來源上,匈奴人一向是禁止良種馬匹進入漢朝貿易的,為解決匈奴人的對漢朝的“禁馬令”漢武帝派大臣王恢從民間組織大量的民間商人走私隊伍,透過民間邊貿雙方民間私下交易去購買良種馬作為軍馬。與此同時,漢朝廷開始從北方收緊通關制度,原先匈奴人透過走私可以的銅鐵,兵器都被擋在關內,許多漢朝走私的商人都被官軍就地正法,原先活躍在匈漢邊境的走私商們都因為漢朝的高壓紛紛嚇跑不敢對匈奴進行銅鐵走私貿易。同時,進一步限制漢朝織品,酒類,茶葉對匈奴境內的流通。大量增派前往雲中、北地及雁門的新守軍。

    農業是百業之首,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水利是安天下利社稷的大事,關係到國家安危和民生生計。為加快農業生產,漢武帝派鄭當時動用勞工逾百萬,歷時數年,實施引渭河水東通黃河使漢朝在原有良田的基礎上再增加數百萬畝。

    在接近匈奴邊境的代郡,漢武帝動員大量的民眾遷入,並對內地遷入的的新邊民實施免除稅賦,免費為他們配發農具和種子,由朝廷提供新邊民的安家費用。與此同時,漢軍直接從國家兵械庫發給邊民兵器和服裝用品武裝邊民,這些邊民平時從事農業生產,為出戰匈奴提供充足的戰略儲備,解決漢軍長途後勤供給的問題,戰時就是可以拿起武器與敵人作戰計程車兵。

    對匈奴作戰,收復全域性戰略要地河朔地區階段

    漢武帝從內政,用人,軍事,經濟上作了一系列的改革後,發起對匈奴人的全面戰爭,進入了最有實質見意義的就是收復河朔地區的戰役,河朔地區的收復,不光狠狠打擊了匈奴人的囂張氣焰,也徹底解決了因為匈奴人佔據河朔地區對漢廷長期構成的戰略威脅,也為漢軍出擊匈奴,直搗匈奴王庭的戰略依託,它的收復,為漢朝戰勝匈奴有了實質性的基礎。

    馬邑戰之後,匈奴單于險些身陷漢軍重圍之中,退回草原之後,單于決定對漢朝發起報復行動,命令匈奴軍隊在漁陽和上谷地區分別進攻漢朝,此時匈奴人兩萬人攻佔遼西殺死遼西太守,攻陷漁陽和上谷迫使韓安國退守右北平之後,再向右北平發起猛攻繼續向漢朝施加軍事壓力。漢武帝得報後,認為,匈奴人猛攻東部實則是想利用東部的攻勢讓漢軍把全部主力調往東線支援,然後趁漢軍主力都調上東線戰場轉移漢朝對長安的注意力同時,另一支匈奴大軍從河朔地區直擊長安,一舉奪取漢朝的都城長安。如果此時漢軍主力支援東線,匈奴人必要馳援東線路上設伏殲滅漢軍主力,然後匈奴人主力必定向河套迂迴伺機從中部突破漢軍防線,直搗長安。

    漢武帝得知是匈奴單于真實作戰意圖後,採取將計就計,讓衛青率漢軍主力作佯動支援東線,兵出北郡,東下西河,突然轉折回河朔方向,大縱深分路迂迴,由五原渡過黃河形成對匈奴中路的大包圍態勢,聚殲匈奴企圖攻擊長安的部分,一舉收復了河朔地區。解決河朔之敵後,為了使韓安國部守住右北平,漢武帝召回李廣趕去右北平與韓安國一同指揮對匈奴作戰,守住了右北平擋住了匈奴人由東線南侵。

    收復河朔地區後,匈奴對長安的威脅得到了徹底的解決,從此扭轉了漢朝對匈奴被動的軍事態勢,戰爭開始對漢朝有利。漢朝與匈奴南北對峙匈奴王庭也面向長安奪回河朔地區成為漢軍的前進基地,匈奴王庭所在地也暴露無遺,漢朝也掌握了全域性的戰略主動。

    漢朝收復河朔之地後,以河朔為據點,進一步打通河西走廊切斷匈奴右翼的同時,也打開了漢朝人與西域通商的絲綢之路,從此漢朝與西域得以通商往來。這次漢軍對匈奴人的作戰的方式跟以往有所不同,領軍的年輕將領霍去病所採用的戰法是前所未有的,這是一支快速閃擊,來無影去無蹤的強大的機動騎兵部隊。

    此時在河西走廊的匈奴人在霍去病一系列的打擊損失慘重後,已經崩潰,單于十分震怒,便派使者問罪休屠王和渾邪王。休屠王和渾邪王怕被單于問罪決定派出使者要求歸降漢朝廷。漢武帝得知後,準休屠王和渾邪王歸降朝廷,然在招降之時渾邪王部少數人不願歸降臨時逃跑被霍去病斬殺。此時休屠王本部所投降的人數就達十幾萬,匈奴在河西走廊的勢力損失殆盡,漢武帝從此打通通往西域的通道,河西走廊地區納入西漢的版圖,被設為河西郡。

    耗舉國之力決戰離逃至漠北之敵

    漢軍打通河西走廊後,匈奴人損失慘重,單于聽從趙信的注意遠撤到戈壁灘以北,試圖養精蓄銳等實力恢復。自元光二年馬邑之戰至匈奴人撤離至漠北,漢朝與匈奴人打了整整二十年。雖然節節勝利,同時也讓漢王朝揹負了沉重經濟負擔,此時漢王朝的國家庫存已經消耗一空,迫於形勢,漢武帝發動全國開始籌備這一次跨越沙漠千里的大戰。

    為了達到出其不意的對匈奴人發起漠北打擊,漢武帝清楚,此戰不光是漢匈之間的軍力較量,也是國力較量,開始在全國範圍內著手這次橫跨大漠的作戰準備。為了解決經濟財政來源,漢武帝將國內鹽鐵酒類的經營權收歸國家專營,任用桑弘羊在經濟上實行均輸政策,任用趙過為治粟內史,在全國內革新推廣鐵製農具生產,提高農業產量。隨著這一系列新經濟措施的出臺,國家的財政收入再次得到迅速增長。

    與此同時,開啟國際貿易通道。因為河西地區已經掌控在漢朝手裡,漢朝開始和西域得以直接的接觸,張騫再率使團和漢朝商隊去西域。和西域諸國建立政治聯絡和經濟貿易,增加漢朝國際經貿財政收入的同時,在政治上與西域諸國孤立匈奴,據史料記載,當時漢朝與烏孫,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身毒,于闐等西域各國建立起良好的政治和經貿關係。

    在馬匹和人員上的動員和準備也是史無前例的,當時在馬匹準備上將大至可分為三大類:一是戰馬;二是後勤馬;三是私馬。據《史記》記載,當時準備的戰馬達十萬匹,用於後勤保障的後勤馬六萬。但是數量仍然不夠,於是戰馬和後勤馬不夠的時候,官府開始大規模徵用民間私馬,規定,官兵和平民所帶用於作戰或後勤保障的個人馬匹都可以因馬匹的數量得到國庫的相應補貼。當時馬匹的總數量接近三十萬匹。除了用馬匹之外,漢武帝還下令動用五十萬步兵支援這次作戰的後勤保障。《史記》記載,此役,武帝騎兵十萬騎,輜重備用馬匹四萬,步卒五十萬,跨過戈壁沙漠,對匈奴發起一場規模空前的騎兵大會戰。

    元狩四年,漢武帝命令衛青與霍去病兵分兩路各率精兵五萬遠涉漠北,發動對匈奴單于的大決戰。霍去病軍團從代郡出發,行軍兩千裡到了漠北,遇到匈奴右賢王主力,霍去病軍團大破右賢王部,捕獲匈奴王子,韓王,屯頭王三人,其它將軍,國相,當戶和都尉等匈奴貴族八十三人,斬殺和俘虜匈奴七萬人。匈奴右谷蠡王所有部眾主力損失殆盡的同時,霍去病直逼匈奴老巢,踏平了狼居胥山。此時,大將軍衛青軍團直搗匈奴王庭徹底擊敗匈奴王庭主力,單于各部族都受到衛青部的慘重打擊,經此一役漢朝邊境徹底解除匈奴人的威脅,此後數十年匈奴人都不敢以大股部隊南渡大漠,自此大漠之南再無匈奴王庭。

    自漠北與匈奴人決戰大勝以後,匈奴人對漢王朝已經不構成威脅的同時漢朝國力也大大消弱,應當停止戰爭讓漢王朝國內的民力財力得以恢復,然漢武帝並沒有這麼做,繼續對匈奴人採取軍事打擊的高壓政策,繼續勞民傷財對零散的匈奴人發戰爭。

    後期對匈奴人作戰的戰績不佳的根本原因多數不在於人,而是在於窮,窮在哪?窮在人口數量急劇下降,窮在空空的國家庫存已經無法透支龐大的戰爭開支。從漢武帝晚年的《罪已詔》中提到:“國用浩繁,兵餉不足。而金花錢糧,盡給宮中之費,未嘗節省發施。及度支告匱,每令諸王大臣會議,未能別有奇策,止議裁減俸祿,以贍軍餉。厚己薄人,益上損下,是朕之罪一也。經營殿宇,造作器具,務極精工。無益之地,糜費甚多。乃不自省察,罔體民艱,是朕之罪一也。”

    可見,因為對匈奴人作戰沒有適可而止量力而行,反而陷入戰爭泥潭不能自制,最後把整個漢王朝多年來積累的家底都打光了。後期的對匈奴人作戰實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窮兵黷武,與將帥良莠關係不大。

  • 4 # 攸揚文史

    這裡有兩方面的原因。

    客觀原因

    漢匈大規模戰爭在漠北決戰後就結束了。漢武帝連續發動河南、河西兩大戰役後,匈奴受到重創,河西走廊被漢朝控制,西域各國也開始與漢朝交好。

    為了對抗漢朝,伊稚斜單于聽取了部下意見,匈奴進行了可能是人類有記載的第一次堅壁清野行動,整體遷徙到漠北。

    為了徹底擊潰匈奴,漢武帝發起規模空前的漠北決戰,目標直指單于。本來漢武帝是打算讓霍去病迎擊單于,把精銳都派給了霍去病,結果最後還是衛青對上了單于主力。一場血戰後,單于大敗,失蹤數日才找到,匈奴差點群龍無首。霍去病深入敵境,也戰果頗豐,最後封狼居胥。

    漠北決戰後,漢匈戰爭烈度就下降了。漢武帝的注意力轉移到了漢周邊的其他國家,連續吞併西南夷、南越、閩越、衛滿北韓等數國。而匈奴也無力大規模入侵漢朝,只能小打小鬧。

    主觀原因

    衛青、霍去病確實是不世出的名將,隨著二人的先後去世,漢武帝后期確實是沒有了得力的將領。李陵表現卓著,卻被擒投降。曾經在霍去病手下屢立戰功的趙破奴在霍去病去世後也是屢屢戰敗。漢武帝后期主要將領李廣利更是平庸之輩。

    事實上,哪怕是漢武帝對匈作戰的前期,漢軍也很少在沒有衛霍二將的情況下取勝。比如衛青的首戰,當時漢武帝同時派出了四路大軍,結果連名將李廣都戰敗了,只有衛青取勝了。

    歸根到底,對匈作戰不比其他戰場。匈奴人是遊牧民族,活躍在一望無際的戈壁和草原上。習慣於攻城奪地的漢將往往不適應機動作戰。而衛霍兩人卻彷彿天生就是來打匈奴的。尤其是霍去病,每次出征都是孤軍深入,在茫茫大漠中掃蕩,所向披靡。大家只要瞭解一下歷史上有多少因在大漠迷路而戰敗的事例,就可以知道霍去病的這種長處有多麼可貴。

    而衛霍去世後,這樣的將才確實是不多了。李陵其實可以算一個,可惜他終究敗給了豬隊友,孤軍戰單于主力,無奈投降。

  • 5 # 蟬大俠

    我想可以用八個字來作答,叫:時過境遷,斯人已逝!

    一、所謂“時過境遷”,是說漢朝與匈奴以硬碰硬、生死對決的時代已經過去!

    漢朝方面,經過高祖、文帝、景帝三朝的休養生息,到武帝時代已是國富兵強,尤其是實施多年的“馬政”,使得大漢騎兵實力大增,具備了與匈奴在草原大漠一決高下的資本。故而漢武帝在對匈政策上做出重大調整,改被動防守為主動出擊,傾舉國之力,以衛青、霍去病為統帥,展開了大規模對匈戰爭。

    匈奴方面,自冒頓單于崛起以後,野心膨脹,軍臣單于、伊稚邪單于均奉行對漢強硬政策,頻繁大舉騷擾漢朝邊境。

    既然都想打,那就打個痛快吧!

    從元光六年(前129)的關市下之戰,到元狩四年(前119)的漠北之戰,戰爭一打就是十年,結果是匈奴被打垮了,“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單于遠遁漠北,從此“漠南無王庭”。

    漢朝方面也付出了人力物力方面的巨大代價,騎兵資源幾乎消耗殆盡,無力繼續組織大規模遠征。所以,漠北之戰後的漢朝,雖與匈奴時有戰事,但沒有發動大規模集團軍作戰。

    二、所謂“斯人已逝”,當然指的是兩位傳奇名將:衛青和霍去病,號稱“帝國雙璧”。

    也許很多人認為漢朝對匈奴的戰爭,佔據兵器、軍隊上的優勢,能打勝是理所當然,這完全是誤解!

    在衛、霍之前,幾乎沒有農耕民族的軍隊能縱深幾千裡,到達遊牧民族腹地,給他們以如此沉重的打擊。面對一場沒有任何先例的戰爭,衛青、霍去病照樣打得如此漂亮,所以即使是世界騎兵戰史上,他們也是罕見的天才將領!

    霍去病、衛青相繼去世後,漢朝負責對匈作戰的將領是李廣利、趙破奴、李陵等,這些人有一定軍事才能,也取得了一定戰績,但跟衛青、霍去病不可同日而語,再加上武帝后期內政、外交方面存在嚴重問題,所以這些人或被俘、或降敵,漢軍連續遭遇挫敗,若非武帝幡然醒悟,及時調整內外政策,別說繼續擴大戰果了,恐怕那黃金十年取得的成就也會蕩然無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腸胃功能不好,夏季易鬧腸胃炎,應該如何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