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趙大仙兒談事

    一、心理健康標準: 中國學者在借鑑外國學者研究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的國情和民情,提出了適合中國人民特點的心理健康標準。 具體標準如下:

    1、智力的正常發展。這點不用多說,正常的智力是人們生活、學習、工作、勞動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智力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之一。

    2、瞭解自我,悅納自我。心理健康者能夠體驗到自己的價值,既能正確的瞭解自我、評價自我,又能接受自我。雖然我們的中學生還不能夠真正體驗到自我價值,他們也應該對自己有簡單的認識,高年級學生能夠較為正確的評價自己的優缺點。

    3、接觸他人,善與人相處。人和人之間的正常、友好的交往不僅是維持心理健康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心理健康的人樂於與人交往,他們不僅能接受自己,也能接受他人;同時也能被別人理解,為他人集體所接受,能與他人溝通和交往,人際關係協調和諧。心理健康的人在與他人交往時,積極的態度總是多於消極的態度。所以在生活中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較充足的安全感。

    4、正視現實,接受現實。心理健康的人能否面對現實接受現實,並能積極主動的適應現實和改造現實,而不是逃避現實。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現實,而不敢面對現實,。

    5、熱愛生活,樂於工作。心理健康的人、心理健康的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學習,熱愛班集體,並在集體生活中體驗到快樂,享受學習、生活的樂趣。 6、能適當的表現情緒。心理健康的人愉快、樂觀、開朗等積極的情緒體驗是中佔優勢狀態,雖然有時也會有悲傷、憂愁、焦慮和憤怒等消極情緒,但一般不會持久。他們能夠適度的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健康的情緒狀態有如下三方面標誌:①情緒穩定。一個人情緒活動不穩定,變化無常是情緒不健康的表現。

    ②心情愉快。如果一個人經常心情低落或緊張不安,則是情緒不健康的表現。③情緒的變化有其適當的原因。如果一個人受到挫折反而高興,受表揚反而憤怒;或者事過境遷之後,一個人仍舊沉溺於原有的情緒中長期不能自拔,便是情緒異常,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7、健全的人格。我們經常提到健全的人格,人格是個體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的總和,各方面都得到平衡協調發展的完整人格。 8、心理行為符合年齡與性格特徵。

    下面我把身體健康標準也寫下來做參考:

    身體健康的標準

    1、精力充沛;2、處事樂觀;3、睡眠良好;4、適應能力強;5、能抵抗一般疾病;6、保持標準體重;7、眼睛明亮;8、牙齒完整;9、頭髮有光澤;10、肌肉、面板彈性好。

  • 2 # 舊心億夢

    你好,我總結了一下,可以從下面十個方面去了解。

    心理健康的十條標準:

    1、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終日,人便會很快衰老。抑鬱、焦慮等心理,會引起消化系統功能的失調,甚至會導致病變。

    2、充分了解自己

    對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斷。如果勉強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會顯得力不從心,於身心大為不利。由於超負荷的工作,甚至會給健康帶來麻煩。

    3、生活目標切合實際

    由於社會生產發展水平與物質生活條件有一定限度,如果生活目標定得太高,必然會產生挫折感,不利於身心健康。

    4、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

    因為人的精神需要是多層次的,與外界接觸,一方面可以豐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

    5、保持個性的完整和和諧

    個性中的能力、興趣、性格與氣質等各種心理特徵必須和諧而統一,方能得到施展。

    6、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

    現代社會知識更新很快,為了適應新的形勢,就必須不斷學習新的東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應手,少走彎路,以取得更多的成功。

    7、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中,有正向積極的關係,也有負向消極的關係,而人際關係的協調與否,對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

    8、能適度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人有喜怒哀樂不同的情緒體驗。不愉快的情緒必須釋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發洩過分,否則,既影響自己的生活,又加劇了人際矛盾,於身心健康無益。

    9、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與興趣愛好

    人的才能和興趣愛好應該充分發揮出來,但不能妨礙他人利益,不能損害團體利益,否則,會引起人際糾紛,徒增煩惱,無益於身心健康。

    10、滿足個人基本需求

    在不違背社會道德的規範下,個人的基本需要應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當然,必須合法,否則將受到良心的譴責、輿論的壓力乃至法律的制裁,自然毫無心理健康可言。

    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況某個或某幾個方面與心理健康標準有一定距離,就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鍛鍊,以期達到心理健康水平。

    如果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嚴重地偏離心理健康標準,就要及時求醫,以便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祝生活愉快!

  • 3 # 森旅迷了鹿D

    心理健康的人應該具備什麼特質。以下是我的觀點,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1.接納自己,喜歡自己,尊重自己。反之否定自己,不尊重自己,討厭自己。

    2.有安全感和自我肯定。反之自我懷疑,常常覺得不完全。

    3.真誠。反之不真誠,虛偽,說謊也是一種不安全的表現。

    4. 樂觀,看到生命中正面因素。反之悲觀看到都是消極的。

    5.能自我控制,自律。反之情緒化容易失控。

    6.有同情心,感知你的痛苦,明白你的心。反之冷漠,不關心封閉自我。

    7.有信心,開放自我,有勇氣表達自我。反之缺乏信心,不敢表達自我。

    8.仁愛楊善,關心愛護他人。反之攻擊性,敵意,對別人善意行為惡意理解。

    9.處理問題上具有彈性有伸縮空間,把握度。反之僵硬的一成不變。

    10.自我防衛是適度的,收放自如。反之高自我防衛,敬而遠之,被孤立,內心淒涼。

    11.樂意麵對促進成長的新經驗,富有挑戰性,有能力去嘗試新的事物,願意讓生活豐富多彩。反之,抗拒新的經驗,害怕新事物。

    12.積極,從容自在,面對形形色色的風雲變幻,我們永遠無法知道在你的人生道路上會有怎樣的挫折和頓挫,但你可以把自己的內心變得穩定和堅強。反之,特別消極,十分容易緊張,緊張說明我們內心穩定性不是很好。

    14.面對挫折有更柔韌而頑強的彈性,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很多的事情,相信不會被暫時的困境擊垮。反之,容易半途而廢,特別嚴重的是讓生命半途而廢,甚至放棄生命。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 4 # 大象先森

    首先我們要先區分幾個常見的概念

    心理正常,心理不正常(異常)

    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

    心理正常指具備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動,思維,語言,情緒在正常範圍或者是不包含有精神障礙症狀的心理活動。

    心理不正常指有典型精神障礙症狀的心理活動。

    在臨床心理學上,鑑定心理正常和異常的標準與區分心理健康水平高低的標準也是截然不同。

    對於是否有精神障礙,心理諮詢和精神病學都很關心,但是動機和目的卻不同。前者是甄別出沒有精神病的人,作為自己的工作物件。後者是鑑別出有精神障礙的人作為自己的工作物件,進行治療。

    大部分人都是心理正常的,但不能說心理正常就是健康的。如果你遇到了煩心事,心情低落,悲傷痛苦,這時心理水平就低,心理就不健康,經過自我調整又很快恢復到健康水平。如果你自己已經沒法調整心態了,這時候就要尋求心理諮詢幫助。

    當我們明確理解它們之間的區分後,才能更好的把握心理健康水平。

  • 5 # 走進你的記憶

    感謝邀請,建初話情感來回答。生活中大多數的人都曾在亞健康狀態,我所表達的亞健康狀態是指身體和心理。其實一個擁有健康心態的人有幾個特徵: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自信、豁達、上進、愛學習,擁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在物質方面容易滿足,在精神層面追求的是不斷的超越自我和學習的能力。

  • 6 # 心理老師左叔

    我是一位從事心理學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心理諮詢師,在高校做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工作,對你提出的“你認為什麼樣的人才叫心理健康?”的問題,也是我們在做心理諮詢工作中,有時大學生會提到的問題,我根據自己做心理諮詢的經驗來回答你的提問。

    首先,什麼是心理健康?

    我們心理健康工作者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一個人在身體、認知、情感以及行為上與他人、環境保持協調,並能將個人心理功能發揮到最佳的狀態。

    一個人心理健康的核心,一是他的心理功能發揮正常; 二是他的心態能夠自我調適; 三是他積極適應環境變化; 四是他有協調的人際關係。

    其次,什麼樣的人才加心理健康?即我們用什麼標準來評估一個人是不是心理健康?

    如何判斷一個人的心理健康 ,在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工作中,我們一般採用個體心理健康標準來綜合評估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一是環境適應能力;二是心理自控力;三是心理耐受能力;四是康復能力; 五是週期節律性;即個體心理活動的內在節律性;六是良好的自我意識;七是心理成熟,心理行為表現與年齡相符合;八是和諧的人際關係; 九是智力正常(多元智力),包括記憶力、注意力、觀察力、理解力、想象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揮正常;十是情緒穩定。

    再次,心理健康的人,是一個具有心理靈活性的人,即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根據環境的變化適時調整自己,以適應當下環境的改變和從事符合自己能力允許的事務。理靈活性的作用主要表現在適應工作環境,澄清職業價值,應對生活及工作壓力,解決現實問題,處理人際關係等方面;心理靈活性水平越高,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生活滿意度、工作滿意度越高;心理靈活性水平越低,個體的焦慮、抑鬱和壓力越高。

  • 7 # 熱灶臺WarmLife

    個人認為,具備以下情況的人,是心理健康的人:

    知道自己是誰——有清晰的自我身份定位和認知;

    區分現實和想象——能清楚感知周圍的環境,通過自己的思維與之互聯、互動;

    洞察自己內心需求與變化,兼顧周圍人的關切——同時瞭解自己和他人;

    辨識和表達自己的情緒——真實地感知自己同外界的相互狀態,並及時調整;

    內心總是迴歸愉悅狀態——愉快和喜悅是常態;

    對人事物懷有好奇心——主動探索,持續學習和發展自己;

    自信且能信任他人——有安全感,內心處於放鬆狀態;

    身體機能正常——獲取足夠且均衡的營養,為心理健康提供物質基礎。

  • 8 # 咖啡和你聊職場

    瞭解自己:知道自己要什麼、瞭解自己的情緒模式良性互動:和周圍的環境、工作、人際能進行良性互動及時應對:當出現問題時,及時通過不同方式緩解或求助

  • 9 # 找心理

    從心理學角度,廣義上,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狹義上說,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知、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米特爾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條標準被公認為是“最經典的標準”:(1)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作適當的估價(3)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4)與現實的環境保持接觸(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6)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8)適度的情緒表達與控制(9)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條件下,對個人的基本需要作恰當的滿足(10)在集體要求的前提下,較好地發揮自己的個性

  • 10 # Zhang黛玲心理諮詢師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

    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

    現實社會中,根本就不存在這種理想狀態的人。世間的人們,只要是活著的、有思想的人,就或多或少的都有心理問題,只不過,絕大多數人能夠自己調節自己的情緒,表現不出心理問題,我們就認為他們心理處於健康狀態。極少部分人表現出各種各樣的情緒及軀體化症狀,出現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義,衡量標準也有所不同。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痛風到腎衰竭要多久?